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复方三黄液对60株骨科分离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抑菌效果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郭庆昕 陈长贤 +3 位作者 陈晋兰 钟黎鹃 饶华春 周晓兰 《国际检验医学杂志》 CAS 2014年第13期1781-1782,共2页
目的了解复方三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以复方三黄液为抑菌药,观察其对骨科感染分离出的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 42株MSSA中32株... 目的了解复方三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的体外抑菌效果,为临床应用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以复方三黄液为抑菌药,观察其对骨科感染分离出的60株金黄色葡萄球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和最小杀菌浓度(MBC)。结果 42株MSSA中32株MIC为7.8μg/mL,10株MIC为15.6μg/mL;18株MRSA中14株MIC为7.8μg/mL,4株MIC为15.6μg/mL。MRSA组均值为9.6μg/mL,MSSA均值为9.5μg/mL。结论复方三黄液对金黄色葡萄球菌体外抑菌效果明显,并能避免耐药菌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三黄液 金黄色葡萄球菌 体外抑菌效果
下载PDF
不同大小后踝骨折块的手术选择及疗效分析 被引量:8
2
作者 戴坤权 姚粤峰 +2 位作者 熊奡 王德利 康斌 《中华骨与关节外科杂志》 2020年第4期304-308,共5页
背景:后踝骨折的手术指征目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比较后踝骨块大小及固定与否对三踝骨折预后的影响,探讨后踝骨折的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63例三踝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3例,女40例;年龄17~69... 背景:后踝骨折的手术指征目前存在争议。目的:通过比较后踝骨块大小及固定与否对三踝骨折预后的影响,探讨后踝骨折的手术指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7年12月手术治疗的63例三踝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23例,女40例;年龄17~69岁,平均(41.4±11.6)岁。根据后踝骨块占胫骨远端关节面面积大小分为<10%(A组)、10%~25%(B组)、>25%(C组)三组。采用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与后足评分和视觉模拟评分(VAS)作为功能评价指标,术后X线片显示的关节平整度和关节退变程度作为影像学评价标准,比较3组后踝固定患者的预后,进一步比较A、B两组后踝固定与否对预后的影响。结果:患者随访时间9~27个月,平均(16.9±5.2)个月,均获得骨性愈合,3例出现关节平整度欠佳,2例出现轻度关节退变。各组比较V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组后踝固定患者AOFAS评分低于A、B两组后踝固定患者[(84.0±3.5)vs.(89.1±4.0)、(89.1±4.0),P<0.05]。A组后踝固定患者与未固定患者AOFAS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B组后踝固定患者与未固定患者AOFAS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踝骨块大小影响三踝骨折预后,当后踝骨块>25%时预后较差。当后踝骨块≥10%时应行内固定,当<10%时可采取保守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踝 骨折 骨块大小 内固定 预后
下载PDF
复方三黄液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抑菌及抑膜效果实验观察 被引量:4
3
作者 郭庆昕 陈长贤 +3 位作者 饶华春 周晓兰 钟黎鹃 陈水绵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5年第19期2677-2679,共3页
目的:观察复方三黄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及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以复方三黄液为抑菌药,观察其对骨科感染分离出的4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微量平板法测定复方三黄液对铜绿假单胞菌... 目的:观察复方三黄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的体外抑菌效果及抑制生物被膜形成的能力。方法:采用肉汤稀释法,以复方三黄液为抑菌药,观察其对骨科感染分离出的48株铜绿假单胞菌的最小抑菌浓度(MIC);采用微量平板法测定复方三黄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最小抑膜浓度(SMIC)。结果:48株临床分离菌中12株MIC为200mg/ml,31株为100mg/ml,5株为50mg/ml;复方三黄液对铜绿假单胞菌生物被膜的SMIC50 1、3d均为25mg/ml,7d50mg/ml;SMIC80 1、3、7d均为200mg/ml。结论:复方三黄液对铜绿假单胞菌体外抑菌效果明显,并能有效抑制其生物被膜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方三黄液 铜绿假单胞菌 生物被膜
下载PDF
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区与盘源性下腰痛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1
4
作者 刘春华 陈长贤 +5 位作者 吴志强 王汉龙 赖展龙 柯晓斌 张永清 郑春锋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3期276-278,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区(HIZ)与盘源性下腰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0—2017-10出现腰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上HIZ的30例下盘源性腰痛患者,14例MRI 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A组),16例MRI T1加权像上呈低或... 目的探讨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高信号区(HIZ)与盘源性下腰痛之间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6-10—2017-10出现腰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上HIZ的30例下盘源性腰痛患者,14例MRI T1加权像上呈高信号(A组),16例MRI T1加权像上呈低或等信号(B组)。30例均行X线片及CT检查,结合椎间盘造影疼痛诱发试验观察HIZ的真实性质,并分析HIZ与下腰痛的相关性。结果 B组影像学检查均显示腰椎间盘退变,均行椎间盘造影疼痛诱发试验,显示纤维环破,并且疼痛复制阳性。A组在CT扫描后发现局限性高信号区为后方纤维环钙化或骨化。腰椎间盘MRI T2加权像上HIZ与下腰痛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χ~2=4.570,P=0.030)。结论腰椎间盘矢状位MRI T2加权像局限性高信号区与盘源性下腰痛存在着显著的正相关,可以作为诊断盘源性腰痛的重要参考依据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盘源性下腰痛 矢状位MRI T2加权像 局限性高信号区
原文传递
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手术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被引量:6
5
作者 吴志强 刘联群 +1 位作者 刘春华 林小明 《中国骨与关节损伤杂志》 2019年第9期957-959,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17-12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的3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比较术前与术后3d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术后3个月...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自2015-05-2017-12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的37例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比较术前与术后3d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术后3个月时根据MacNab标准评估疗效。结果37例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平均21(9~40)个月。术后3个月时MacNab评分:侧偏型优15例,良5例,可1例;中央型优10例,良4例,可2例。术后3d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JOA评分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经皮椎间孔镜下选择性减压治疗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可获得满意疗效,具有创伤小、出血少、术后恢复快及对腰椎骨质结构破坏小等优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椎椎体后缘离断症 经皮椎间孔镜技术 选择性减压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