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及其特色分析 被引量:4
1
作者 林浥 于文涛 +2 位作者 李小晶 郑玉成 叶乃兴 《福建茶叶》 2018年第3期1-2,共2页
福建省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品类丰富,产值大,具有丰富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储备资源。本文概述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介绍了已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茶类,对其实施标准、保护地域、... 福建省是乌龙茶的原产地和主产区之一,品类丰富,产值大,具有丰富的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储备资源。本文概述了国家质量监督检验检疫总局批准的福建省乌龙茶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现状,介绍了已获得地理标志保护的茶类,对其实施标准、保护地域、适制品种和加工工艺等特色进行了分析,以期为茶叶类地理标志保护的工作人员提供借鉴,促进福建乌龙茶产业的保护与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乌龙茶 地理标志保护产品 茶树品种 加工工艺
下载PDF
基于HPLC和模式识别方法的福建水仙茶产地判别分析 被引量:9
2
作者 邱晓红 张丹丹 +5 位作者 陈静 王鹏杰 杨国一 王丽 郑德勇 叶乃兴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0-264,共5页
采用HPLC法分析了武夷水仙茶、建阳水仙茶、建瓯水仙茶和永春水仙茶等170个茶样的儿茶素组分以及生物碱组分,运用PCA、FDA、KNN以及PLS-DA方法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武夷水仙茶、建阳水仙茶、建瓯水仙茶的生物碱总量以及酯型儿茶素中... 采用HPLC法分析了武夷水仙茶、建阳水仙茶、建瓯水仙茶和永春水仙茶等170个茶样的儿茶素组分以及生物碱组分,运用PCA、FDA、KNN以及PLS-DA方法进行判别分析.结果表明:武夷水仙茶、建阳水仙茶、建瓯水仙茶的生物碱总量以及酯型儿茶素中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GCG)显著高于永春水仙茶,其他酯型儿茶素、简单儿茶素中的表儿茶素(EC)以及表没食子儿茶素(EGC)低于永春水仙茶;在基于儿茶素及生物碱组分对不同产地的判别区分中,FDA判别模型效果最好,武夷水仙茶、建阳水仙茶、建瓯水仙茶、永春水仙茶的正确判别率分别为96.0%、100%、100%、100%,总样品的判别准确率达到98.8%,准确率较高.说明采用FDA建立的儿茶素组分以及生物碱组分判别模型具有较好的实际预测效果和应用价值,可实现对福建水仙茶产地的高准确率识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水仙 乌龙茶 产地 儿茶素 生物碱 模式识别
下载PDF
福建云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生化成分特征分析与评价 被引量:9
3
作者 陈潇敏 赵峰 +3 位作者 金珊 吴文晞 王鹏杰 叶乃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27-137,共11页
以福建省云霄县小帽山、梁山和南乌山3个区域共23份地方茶树品种资源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其儿茶素、嘌呤生物碱及氨基酸组分含量,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差异分析和聚类分析,以... 以福建省云霄县小帽山、梁山和南乌山3个区域共23份地方茶树品种资源为试材,采用高效液相色谱(HPLC)法和超高效液相色谱-质谱联用(UPLC-MS/MS)法测定其儿茶素、嘌呤生物碱及氨基酸组分含量,并进行描述统计分析、差异分析和聚类分析,以筛选生化成分含量特异的茶树品种资源。结果表明:(1)23份茶树品种资源的儿茶素总量变化范围为73.54~260.31 mg·g^(-1),平均值为160.48 mg·g^(-1);表没食子儿茶素-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在所有资源中均检出,含量最高的为小帽山3号(X03),高达33.65 mg·g^(-1)。(2)23份茶树品种资源的嘌呤生物碱总量变化范围为15.28~70.42 mg·g^(-1),平均值为40.95 mg·g^(-1);苦茶碱(TC)在梁山地区的茶树品种资源(LS01-LS07)均检出,其中梁山6号(L06)和梁山7号(L07)的苦茶碱含量高于其咖啡碱含量。(3)23份茶树品种资源的氨基酸总量变化范围为6.40~47.57 mg·g^(-1),平均值为20.83 mg·g^(-1);氨基酸构成丰富,共检测出20种氨基酸物质。(4)差异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显示,云霄县3个区域茶树资源的生化成分具有明显地域特征。其中梁山区域茶树资源富含苦茶碱(TC),小帽山茶树资源的表没食子儿茶素没食子酸酯(EGCG)和表没食子儿茶素-3-O-甲基-没食子酸酯(EGCG3″Me)含量较高,南乌山茶树资源的丙氨酸(Ala)、谷氨酸(Glu)、谷氨酰胺(Gln)含量略高于其他两地。研究发现,云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的儿茶素、嘌呤生物碱及氨基酸含量差异大,具有丰富的遗传多样性,区域特征明显,筛选出高儿茶素、高EGCG3″Me、高苦茶碱、高茶氨酸等18份优特茶树品种资源,为云霄地方茶树品种资源的系统开发利用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品种资源 苦茶碱 EGCG3″Me 茶氨酸 云霄
下载PDF
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观察 被引量:8
4
作者 樊晓静 于文涛 +6 位作者 刘登勇 卢明基 郑洁 陈晓岚 魏明秀 林浥 叶乃兴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3期298-305,共8页
【目的】观察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的微形态,为茶树野生种质资源发掘、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对4份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茶树叶片气孔... 【目的】观察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的微形态,为茶树野生种质资源发掘、鉴定提供参考依据。【方法】以福鼎大白茶为对照,利用冷场发射扫描电镜对4份福建寿宁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进行观察,对茶树叶片气孔、茸毛和花粉极轴长、赤道轴长等进行数据统计及分析。【结果】4份野生茶树种质的叶片叶上表皮纹饰有平展型、皱脊型、波浪型3种;叶片下表皮气孔皆为长卵形,具异性气孔(腺鳞)且气孔密度相对栽培种较小;茸毛长度为(280.75±107.65)^(616.95±132.52)μm,且不同种长度差异明显,茸毛纹饰皆为平滑型;不同于栽培种,野生茶树种质资源叶片茸毛表层均有脱落现象。4份野生茶树花粉均具三孔沟,属N3P4C5类型,其花粉大小在(427.69±153.94)^(1205.07±237.80)μm^2,皆小于福鼎大白茶。花粉极面观有近圆形和三裂近三角形2种,赤道面观各不相同,花粉形状有超长球形和近球形2种,花粉纹饰均为疣状。【结论】4份野生茶树和福鼎大白茶的叶片和花粉微形态特征有一定的共性和特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野生茶树 种质资源 寿宁县 叶片 花粉 微形态
下载PDF
福建野生茶树资源嘌呤生物碱构成评价及特异资源筛选 被引量:10
5
作者 陈潇敏 赵峰 +5 位作者 王淑燕 邵淑贤 吴文晞 林钦 王鹏杰 叶乃兴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期18-28,共11页
以43份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测定其嘌呤生物碱构成,并经描述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后,系统地分析了其特征属性。结果显示,参试资源样的嘌呤生物碱构成差异明显,大致可划归4个具体类群:... 以43份福建野生茶树种质资源为供试材料,通过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测定其嘌呤生物碱构成,并经描述统计分析及聚类分析后,系统地分析了其特征属性。结果显示,参试资源样的嘌呤生物碱构成差异明显,大致可划归4个具体类群:类群Ⅰ嘌呤生物碱总量及构成接近于常见茶树品种;类群Ⅱ嘌呤生物碱较高,且主要由咖啡碱构成,仅含少量苦茶碱和可可碱;类群Ⅲ嘌呤生物碱较高,且苦茶碱与咖啡碱含量相当,仅含少量可可碱;类群Ⅳ嘌呤生物碱高,且构成以苦茶碱为主,咖啡碱和可可碱都较低。经综合评价后,从中筛得嘌呤生物碱构成较特异资源14份,包括高嘌呤生物碱(>60 mg·g^(-1))5份,高咖啡碱(>50 mg·g^(-1))7份,高苦茶碱(>30 mg·g^(-1))7份。本研究可为茶树的种质资源保护、创新、品种选育及生产利用提供更多种质资源信息和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嘌呤生物碱 苦茶碱 液质联用
下载PDF
基于SBSE-GC-O-MS技术‘梅占’茶关键香气成分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欧晓西 黄慧清 +5 位作者 李秋明 余欣茹 姜能宝 林宏政 郑玉成 孙云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71-279,共9页
‘梅占’品种因其独特的品种特征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探究‘梅占’茶品种关键香气特征,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技术对‘梅占’红茶、‘梅占’绿茶、‘梅占’乌... ‘梅占’品种因其独特的品种特征香气深受人们的喜爱。为探究‘梅占’茶品种关键香气特征,本研究通过气相色谱-嗅闻-质谱联用(Gas Chromatography-Olfactory-Mass Spectrometry,GC-O-MS)技术对‘梅占’红茶、‘梅占’绿茶、‘梅占’乌龙茶三个茶类关键香气活性化合物进行鉴定和描述,同时结合香气活性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香气特征影响值(Aroma Character Impact Value,ACI)和感官审评进行对比分析。感官审评结果表明‘梅占’红茶、‘梅占’绿茶、‘梅占’乌龙茶均具有明显的品种特征香气,其中‘梅占’红茶花香浓郁带甜香,‘梅占’绿茶花香清雅,嫩香持久,‘梅占’乌龙花香馥郁具奶香。偏最小二乘法(OPLS-DA)与OAV分析发现,芳樟醇、香叶醇、水杨酸甲酯、苯乙醇、茉莉内酯和吲哚是‘梅占’不同茶类香气差异的关键化合物。结合GC-O和OAV分析结果表明,芳樟醇、香叶醇、β-紫罗兰酮、茉莉酮等赋予了‘梅占’茶馥郁的花香、奶香等风味。通过本研究揭示了‘梅占’茶香气的化学基础,为研究‘梅占’茶特征香气形成机理提供了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梅占’茶 搅拌棒吸附萃取 气相色谱-嗅闻-质谱 香气活性化合物 香气活性值
下载PDF
摊放程度对枸杞芽叶茶风味品质的影响
7
作者 潘冠均 段淋渊 +10 位作者 赵嘉科 帅平 戴国礼 田维素 王金源 黄佳鹏 闭晓彤 林恩照 秦垦 郝志龙 张波 《食品工业科技》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117-126,共10页
为探究不同摊放程度对枸杞芽叶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D、G两个单株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摊放程度按绿茶工艺加工的枸杞芽叶茶进行感官品质、类黄酮、水浸出物、氨基酸、糖类物质、有机酸及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D、G单株摊放至含水... 为探究不同摊放程度对枸杞芽叶茶风味品质的影响,本研究以D、G两个单株为试验材料,对不同摊放程度按绿茶工艺加工的枸杞芽叶茶进行感官品质、类黄酮、水浸出物、氨基酸、糖类物质、有机酸及挥发性物质分析。结果表明,D、G单株摊放至含水率55%加工的枸杞芽叶茶感官品质综合评分(D55%、G55%)高于含水率50%和60%摊放叶加工的茶样(D50%、D60%、G50%、G60%),其中D55%具有花果香,甜香,滋味甜醇的特点,G55%具有花果香,略带甜香,滋味醇和回甘显的特点。与含水率50%和60%加工的茶样相比,含水率55%的摊放程度有利于枸杞芽叶茶中水浸出物、氨基酸、糖类物质和脂肪酸的积累,降低类黄酮、水溶性二元酸和羟基多元羧酸物质含量,促进二氢猕猴桃内酯等具有愉悦性气味的香气物质积累。综上,D、G单株均适合用含水率55%的摊放程度加工枸杞芽叶茶,为枸杞芽叶茶品质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芽叶茶 摊放程度 品质分析 风味物质 香气物质
下载PDF
基于新技术成果的茶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提升探讨 被引量:3
8
作者 郝志龙 林宏政 +4 位作者 李磊磊 叶乃兴 孙云 郭玉琼 金心怡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176-177,共2页
为了培养适应茶产业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茶学专业人才,本文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产业发展对茶学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需求,提出基于新技术成果的茶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提升模式,并初步实施。结果表明,该模... 为了培养适应茶产业发展,具有创新意识和较强实践操作技能的高素质茶学专业人才,本文以网络问卷调查的形式,分析了产业发展对茶学专业人才实践技能的需求,提出基于新技术成果的茶学专业人才实践能力提升模式,并初步实施。结果表明,该模式可以充分利用新技术成果拓展茶学专业实践教学内容,提升学生实践操作技能,提出实践教学内容动态更新机制,使专业人才更好地适应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学 新技术成果 实践能力
下载PDF
武夷水仙茶的品质化学特征 被引量:7
9
作者 邱晓红 陈思肜 +3 位作者 张钎 高晨 赵峰 叶乃兴 《茶叶学报》 2018年第1期47-52,共6页
武夷水仙是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类。本文概述了武夷水仙茶的品质化学特征,其嫩梢的主要生化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水浸出物42.35%、茶多酚33.42%、氨基酸总量2.76%、儿茶素总量19.50%、茶氨酸15.73mg·g^(-1)。武夷水仙成品茶的主要生化... 武夷水仙是武夷岩茶的主要品类。本文概述了武夷水仙茶的品质化学特征,其嫩梢的主要生化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水浸出物42.35%、茶多酚33.42%、氨基酸总量2.76%、儿茶素总量19.50%、茶氨酸15.73mg·g^(-1)。武夷水仙成品茶的主要生化成分平均含量分别为水浸出物33.6%、氨基酸总量2.9%、儿茶素总量59.24mg·g^(-1)、生物碱总量34.53mg·g^(-1)、茶氨酸3954.6mg·kg^(-1),挥发成分主要是萜烯类、醛类及醇类,主要成分有芳樟醇、香叶醇、橙花叔醇、顺-己酸-3-己烯酯、α-法尼烯、β-紫罗兰酮等。随着烘焙温度提高和贮藏年份的递增,武夷水仙主要生化成分含量呈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水仙 滋味 香气 炭焙 生化成分
下载PDF
基于UPLC-MS/MS的不同产地金观音红茶代谢组学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林洁鑫 颜廷宇 +6 位作者 邵淑贤 王鹏杰 叶乃兴 金珊 吴芹瑶 郑德勇 杨江帆 《江苏农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5期162-168,共7页
为探究不同产地红茶代谢产物的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测定方法,对福建省福安市、尤溪县产红茶中的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在2个产地的红茶中鉴定出共936种代谢物,通过主... 为探究不同产地红茶代谢产物的差异,采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的广泛靶向代谢组测定方法,对福建省福安市、尤溪县产红茶中的代谢物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表明,利用代谢组学方法在2个产地的红茶中鉴定出共936种代谢物,通过主成分分析(PCA)和正交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OPLS-DA)发现不同产地的红茶存在显著差异,并筛选出马来酸、对香豆酸、L-天冬酰胺、烟酸腺嘌呤二核苷酸和杨梅素-3-O-葡萄糖苷等96种显著差异代谢物。尤溪红茶中有50种差异代谢物的相对含量高于福安红茶,其中氨基酸及其衍生物、生物碱、黄酮类和酚酸类等代谢物对于2个产地红茶的不同滋味品质形成可能具有重要贡献。代谢通路分析发现,苯丙氨酸代谢通路和黄酮类生物合成通路在代谢途径中发挥主要作用,苯丙酮酸、2-羟基苯乙酸、2-苯乙胺、N-乙酰-L-苯丙氨酸、2-苯乙醇、圣草酚、表儿茶素、杨梅素、没食子儿茶素、二氢槲皮素和绿原酸等可以作为鉴别不同产地红茶的参考指标。本研究结果可为红茶产地鉴别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代谢组学 差异代谢物 滋味 产地
下载PDF
代谢组学在乌龙茶品质形成过程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5
11
作者 吴晴阳 周子维 +5 位作者 倪子鑫 杨云 胡清财 黄慧清 赖钟雄 孙云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7期2129-2136,共8页
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系统研究生命体内所有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研究生物体系内源性的代谢物及其代谢水平差异,目前已经被运用到多个领域。茶作为世界性的饮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成为仅次于纯水的第二大消费饮料。基于... 代谢组学是一门新兴的系统研究生命体内所有代谢产物的变化规律的学科,旨在研究生物体系内源性的代谢物及其代谢水平差异,目前已经被运用到多个领域。茶作为世界性的饮品,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并成为仅次于纯水的第二大消费饮料。基于代谢组学的理论与技术手段,近年来在茶树代谢领域的研究已经逐渐深入并取得一定的成果,广泛涉及茶树栽培、茶树育种、茶叶加工、成品茶精制等方面,有关乌龙茶品质与影响因素的代谢组学研究更是成为研究热点。本文概括了近年来国内外运用代谢组学技术,基于乌龙茶鲜叶原料、加工工艺及成品茶等方面的研究进展,旨在为乌龙茶加工工艺的改良和产品品质的提升提供理论依据,也对代谢组学在未来茶树研究中的应用进展作出展望,为其深入应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代谢组学 乌龙茶 加工工艺 品质
原文传递
茶树SBP-box转录因子的比较基因组学与遗传分析 被引量:3
12
作者 谷梦雅 侯炳豪 +3 位作者 王鹏杰 高婷 张兴坦 叶乃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2046-2057,共12页
SQUAMOSA启动子结合蛋白(SBP-box)是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不同‘铁观音’、‘黄棪’、‘舒茶早’和‘龙井43’茶树基因组的SBP基因进行鉴定和比较,通过qRT-PCR技术分析CsT... SQUAMOSA启动子结合蛋白(SBP-box)是植物特异性转录因子,在植物生长发育中发挥重要作用。该研究利用生物信息学分析方法,对不同‘铁观音’、‘黄棪’、‘舒茶早’和‘龙井43’茶树基因组的SBP基因进行鉴定和比较,通过qRT-PCR技术分析CsTGY_SBP家族成员在不同茶树品种中的表达模式,为探究SBP基因在茶树杂种和亲本上的遗传规律提供参考。结果显示:(1)在茶树品种‘铁观音’、‘黄棪’、‘舒茶早’和‘龙井43’基因组中分别鉴定出21个、25个、24个和23个SBP家族基因。(2)系统进化树将其分为8个亚家族,共线性分析发现茶树和拟南芥、葡萄的SBP基因共线性关系与水稻相比更强,同物种内发现‘铁观音’与‘黄棪’的共线性关系更显著。(3)qRT-PCR结果表明,CsTGY_SBP5、CsTGY_SBP9和CsTGY_SBP14在F1‘金观音’中呈中亲表达的模式;大部分CsTGY_SBPs基因在F1‘黄观音’呈低于双亲表达模式,CsTGY_SBP5和CsTGY_SBP8在F1‘金牡丹’中显著高于亲本;CsTGY_SBP5、CsTGY_SBP7、CsTGY_SBP12、CsTGY_SBP16和CsTGY_SBP18在F1‘紫玫瑰’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亲本,呈超高亲表达的模式;CsTGY_SBPs基因在F1‘紫牡丹’中整体表达趋于亲本铁观音,在F1‘瑞香’中整体呈现低于亲本‘黄棪’的表达模式。研究表明,CsTGY_SBP5在F1‘金牡丹’和F1‘紫玫瑰’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亲本,推测CsTGY_SBP5可能是茶树杂种优势的重要调控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铁观音 黄棪 SBP-box转录因子 比较基因组 遗传分析
下载PDF
茶树光敏色素基因家族成员的生物信息学及其表达量与黄酮含量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3
13
作者 莫晓丽 周子维 +3 位作者 把熠晨 武清扬 赖钟雄 孙云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173-1182,共10页
【目的】分析茶树光敏色素(PHY)基因(CsPHY)的生物学信息及不同采摘时间点茶叶中光敏色素基因表达量与黄酮含量的相关性,为茶叶适时采摘及品质调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茶树基因组数据库(CSA)中筛选出CsPHY基因家族成员,对其进行生... 【目的】分析茶树光敏色素(PHY)基因(CsPHY)的生物学信息及不同采摘时间点茶叶中光敏色素基因表达量与黄酮含量的相关性,为茶叶适时采摘及品质调控提供理论参考。【方法】从茶树基因组数据库(CSA)中筛选出CsPHY基因家族成员,对其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并通过邻接法(NJ)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以一天中不同时间点0:00(R0)、6:00(R6)、12:00(R12)和18:00(R18)采摘的乌龙茶品种肉桂鲜叶为试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RT-PCR)检测CsPHY基因家族成员在不同时间点的表达量,并采用三氯化铝比色法检测茶叶中黄酮含量的日变化,以皮尔逊(Pearson)相关系数评估CsPHY基因相对表达量与黄酮含量的相关性。【结果】共筛选获得6个CsPHY基因家族成员,编码蛋白的氨基酸数量674~1142个,分子量为76126.75~126714.53Da,等电点(pI)为5.74~5.96,脂溶性系数为91.11~95.27,其中,CsPHY1基因属于PHYC亚族,CsPHY2和CsPHY4基因属于PHYA亚族,CsPHY3和CsPHY5基因属于PHYB亚族,CsPHY6基因属于PHYE亚族,说明CsPHY2和CsPHY4蛋白属于PhyI型光敏色素,CsPHY1、CsPHY3、CsPHY5和CsPHY6蛋白属于PhyII型光敏色素。6个CsPHY蛋白均与双子叶植物PHY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其中,CsPHY2蛋白与水晶兰PHYA亚族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CsPHY4蛋白与美味猕猴桃PHYA亚族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CsPHY3和CsPHY5蛋白均与美味猕猴桃PHYB亚族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且CsPHY5蛋白与葡萄PHYB亚族蛋白的亲缘关系相近;CsPHY1蛋白与河岸葡萄PHYC亚族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CsPHY6蛋白与中华猕猴桃和河岸葡萄PHYE亚族蛋白的亲缘关系较近。CsPHY1、CsPHY3、CsPHY4和CsPHY5基因在R6时的表达量最高,其中,CsPHY4和CsPHY5基因在R6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时间点的表达量(P<0.05,下同),而CsPHY2和CsPHY6基因分别在R12和R18时的表达量达最高,其中CsPHY6基因在R18时的表达量显著高于R12时的表达量。在R0~R18时段内茶树鲜叶中的黄酮含量无显著变化(P>0.05),整体呈先下降后上升趋势,在R18时达最高值,在R12时最低值。6个CsPHY基因家族成员中,仅CsPHY6基因与黄酮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结论】CsPHY基因家族中仅缺少PHYD亚族成员,尽管各成员间功能结构较相似,但表达模式存在明显差异。光照影响茶树叶片中黄酮含量,CsPHY6基因编码的光受体蛋白CsPHY6参与调控茶树叶片中的黄酮含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鲜叶 采摘时间 光敏色素基因 QRT-PCR 黄酮
下载PDF
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遗传多样性及主要成分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欧晓西 林宏政 +5 位作者 何吉杭 李秋明 傅瑞典 陈育财 郑玉成 孙云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076-1085,共10页
【目的】深入了解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Camellia sinensis)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直接利用价值,为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SNP分子标记技术对17份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及福建6个代表性... 【目的】深入了解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Camellia sinensis)的遗传多样性及其直接利用价值,为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创新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利用SNP分子标记技术对17份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及福建6个代表性品种进行亲缘关系及遗传多样性分析。进一步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和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法(UPLC-MS/MS)测定代表性的10份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儿茶素及游离氨基酸等组分含量。【结果】筛选出44个适用于鉴定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SNP位点,构建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SNP指纹图谱。通过UPGMA进化树构建,发现23个样品可分为4个亚群,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与闽北地区的肉桂、奇丹亲缘关系较近。此外,进行了氨基酸,儿茶素含量分析,发现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的主要品质成分含量差异显著(P<0.05)。儿茶素总量为107.55~177.47 mg·g^(−1),游离氨基酸总量为8.35~32.32 mg·g^(−1)。其中ST2、ST3、ST6、ST17种质具有较高的EGCG或EGCG3"Me含量,ST3种质氨基酸含量最高、儿茶素苦涩味指数最低。【结论】南安石亭群体种茶树种质资源丰富,与闽北地区茶树资源亲缘关系较为亲密。ST2、ST3、ST6和ST17具有较高的EGCG或EGCG3"Me含量,ST3适制绿茶,可进一步开展选育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安石亭 茶树 种质资源 遗传多样性 成分分析 SNP
下载PDF
不同单株枸杞芽叶茶风味品质分析 被引量:1
15
作者 潘冠均 封娇 +6 位作者 段淋渊 张炫鹂 戴国礼 帅平 秦垦 郝志龙 张波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5期264-273,共10页
为探明枸杞单株芽叶的适制茶类,本研究将2种枸杞单株芽叶分别用绿茶和白茶加工工艺,制成4种枸杞芽叶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生化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 为探明枸杞单株芽叶的适制茶类,本研究将2种枸杞单株芽叶分别用绿茶和白茶加工工艺,制成4种枸杞芽叶茶,并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生化成分分析和感官审评法,结合主成分分析(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PCA)、香气活度值(odor activity value,OAV)及多元统计分析4种枸杞芽叶茶的风味特征。结果表明,M单株加工的绿茶感官品质得分最高,其次是M和A单株分别加工的白茶,而A单株加工的绿茶得分最低。M单株加工的绿茶类黄酮含量最高,A单株加工的绿茶水浸出物含量最高。4种茶中共检测出58种挥发性物质,其中香叶基丙酮、正己醇、二氢猕猴桃内酯、苯乙醇、苯甲醇、萘、α-松油醇为AB、MB呈现花香、清香的特征香气成分;1-辛烯-3-醇为AL呈现果香的特征香气成分;2,5-二甲基吡嗪、3,5-辛二烯-2-酮、β-环柠檬醛、苯甲醛、乙酸叶醇酯、乙酸己酯为ML呈现花果香、清香的特征香气成分。可见M单株适制绿茶、白茶,A单株适制白茶,A、M单株加工白茶呈花香、清香的风味特征,A单株加工绿茶呈果香的风味特征,M单株加工绿茶呈花果香、清香的风味特征。本研究明确了枸杞A、M单株适制茶类及枸杞芽叶茶的风味特征,为枸杞芽叶茶的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枸杞芽叶茶 挥发性成分 生化成分 顶空固相微萃取-气相色谱-飞行时间质谱联用技术(HS-SPME-GC-TOF-MS) 香气活度值(OAV)
下载PDF
茶树类萌发素蛋白基因CsGLP1和CsGLP2的生物信息学特征与表达分析
16
作者 吴宗杰 林宏政 +1 位作者 欧晓西 孙云 《茶叶学报》 2023年第6期13-25,共13页
【目的】类萌发素蛋白(germin-like proteins,GLPs)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植物糖蛋白,属于cupin超家族,在植物响应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对GLPs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特征与表达分析,为揭示茶树抗病虫等生物胁迫机理提供参考。【方... 【目的】类萌发素蛋白(germin-like proteins,GLPs)是一种广泛存在的植物糖蛋白,属于cupin超家族,在植物响应非生物和生物胁迫中起着重要作用。对GLPs基因进行生物信息学特征与表达分析,为揭示茶树抗病虫等生物胁迫机理提供参考。【方法】前期从茶橙樱螨刺吸转录组中筛选出2个差异表达的类萌发素蛋白基因CsGLP1和CsGLP2,对其进行理化特性、蛋白质修饰和亚细胞定位预测、结构和启动子序列、氨基酸序列特征分析蛋白质二级结构、进化树、蛋白质高级结构以及不同组织和生物胁迫处理下的表达模式分析。【结果】CsGLP1的开放阅读框为756 bp,编码25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8.68 kD,等电点为5.195;CsGLP2的开放阅读框为606 bp,编码201个氨基酸,分子量为21.05 kD,等电点为8.316。另外,CsGLP1和CsGLP2在氨基酸组成上具有较大差异,预测分析表明它们均可能发生磷酸化、糖基化等修饰。CsGLP1和CsGLP2都具有信号肽输出位点,为分泌蛋白。在BoxA(QDFCVAD)、BoxB(G--P-H-HPRATEXXX--G)和BoxC(GXXHFQN-G)上具有较高的保守性。进化树分析显示,CsGLP1和CsGLP2属于不同的亚家族。蛋白结构分析表明它们的二级结构主要以无规则卷曲为主,都具有典型的同源六聚体三级结构。CsGLP1和CsGLP2的启动子中含有多种逆境胁迫响应相关的元件。qRT-PCR检测分析发现,CsGLP1和CsGLP2具有组织表达差异性,CsGLP2的表达在茶尺蠖取食后显著上调。【结论】茶树类萌发素蛋白基因CsGLP1和CsGLP2在不同病害处理阶段可能具有不同的响应功能,结合其在这3种生物胁迫下的表达水平变化,推测CsGLP2在茶树响应刺吸式害虫中可能发挥了重要的功能,为深入研究GLPs基因在茶树抗逆等方面的功能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类萌发素基因 生物信息学分析 基因表达 生物胁迫
下载PDF
茶树单萜合成酶CsTPS基因的克隆及表达分析 被引量:17
17
作者 王鹏杰 陈丹 +5 位作者 俞滢 林浥 曹红利 杨国一 陈笛 叶乃兴 《西北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1465-1473,共9页
该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铁观音’茶树品种的芽叶为供试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茶树的1条单萜合成酶(TPS)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sTPS(GenBank登录号为KY829105)。CsTPS基因全长2 077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1 752bp,... 该研究在茶树转录组测序的基础上,以‘铁观音’茶树品种的芽叶为供试材料,采用RT-PCR技术,克隆了茶树的1条单萜合成酶(TPS)基因全长cDNA序列,命名为CsTPS(GenBank登录号为KY829105)。CsTPS基因全长2 077bp,其开放阅读框(ORF)为1 752bp,编码583个氨基酸。CsTPS基因编码蛋白含有单萜合成酶蛋白特有的2个天冬氨酸富集基序及RRx8W、RxR保守基序,N端具有一段叶绿体转运肽。同源比对分析显示,CsTPS氨基酸序列与多种植物的单萜合成酶序列相似性较高,与黄胡萝卜α-松油醇合成酶、白簕柠檬烯合成酶、蓖麻单萜合成酶相似性分别为74%、71%和66%。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CsTPS属于TPSb亚家族类型。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在白茶萎凋、乌龙茶做青、红茶发酵等加工过程中,CsTPS基因的表达量均有上调,推测CsTPS基因的表达与茶叶加工过程中茶叶香气形成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单萜合成酶 基因克隆 茶叶加工过程 表达分析
下载PDF
不同工艺不同品种坦洋工夫红茶品质的比较 被引量:20
18
作者 李晓静 游芳宁 +4 位作者 李磊磊 徐邢燕 刘彬彬 林宏政 孙云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9期27-33,39,共8页
选用坦洋菜茶、福安大白、金牡丹、金观音、梅占、白芽奇兰6种茶树鲜叶,以传统型工艺和花香型工艺分别制成不同风格的坦洋工夫红茶,以此为实验材料,通过生化成分分析、茶汤色差值及感官审评,探讨不同工艺不同品种坦洋工夫红茶品质的差... 选用坦洋菜茶、福安大白、金牡丹、金观音、梅占、白芽奇兰6种茶树鲜叶,以传统型工艺和花香型工艺分别制成不同风格的坦洋工夫红茶,以此为实验材料,通过生化成分分析、茶汤色差值及感官审评,探讨不同工艺不同品种坦洋工夫红茶品质的差异。结果表明:在工艺方面,传统型坦洋工夫滋味浓醇,茶汤橙红明亮,对应的理化特征表现为水浸出物、氨基酸、茶多酚、咖啡碱、茶红素含量均高于花香型,且差异显著,其中水浸出物相差0.84%,茶多酚相差0.71%,茶红素差值达1.24%;花香型坦洋工夫滋味醇爽,汤色橙黄明亮,香气馥郁持久,茶黄素和茶褐素含量均高于传统型,差值分别为0.03%与0.29%。在品种方面,福安大白茶与坦洋菜茶为坦洋地区传统品种,两种工艺制成的坦洋工夫均表现出茶汤滋味较醇厚,甜香持久的品质特征,而高香品种(金牡丹、金观音等)加工成的坦洋工夫花果香馥郁悠长,滋味甜醇但茶汤浓度略低。实验结果证明工艺与品种对坦洋工夫品质具有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茶 加工工艺 品种 坦洋工夫 生化成分 品质
下载PDF
基于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快速鉴别不同产地闽北水仙茶 被引量:12
19
作者 张丹丹 韦航 +3 位作者 邱晓红 郑德勇 曹洁 叶乃兴 《分析化学》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914-921,共8页
采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构建了3个产地(武夷山、建阳、建瓯)113个闽北水仙茶样品香气的化学指纹图谱,对所得的闽北水仙茶香气指纹图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获得了不同产地闽北水仙茶样品的质谱信息特征,然后采用... 采用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仪(PTR-TOF-MS),构建了3个产地(武夷山、建阳、建瓯)113个闽北水仙茶样品香气的化学指纹图谱,对所得的闽北水仙茶香气指纹图谱进行主成分分析(PCA),获得了不同产地闽北水仙茶样品的质谱信息特征,然后采用软独立建模分类法(SIMCA)、K最邻近结点算法(KNN)、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法(PLS-DA)对闽北水仙茶的质谱信息进行了模式识别。结果表明,PTR-TOFMS结合分类识别模式能有效区分不同产地的闽北水仙茶。PCA提取了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为84.66%;3个识别模型的校正集判别正确率分别为89.38%、100.00%和100.00%,预测集的判别正确率分别为83.18%、96.46%和95.57%。基于此成功建立了不同产地的闽北水仙茶识别模型。本方法无需样品预处理、分析速度快、灵敏度高、对茶叶无损伤,为茶叶产地溯源提供了新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质子转移反应-飞行时间质谱 闽北水仙茶 香气成分 模式识别法 产地识别
下载PDF
茶树甲羟戊酸激酶基因CsMVK克隆及表达特性分析 被引量:12
20
作者 王鹏杰 陈丹 +5 位作者 曹红利 姚雪倩 陈笛 杨国一 郑知临 叶乃兴 《南方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741-1747,共7页
【目的】克隆茶树甲羟戊酸激酶基因(Cs MVK),分析其生物学信息及在不同组织及乌龙茶做青过程中的表达特性,为研究茶叶加工过程中香气形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RT-PCR扩增Cs MVK基因,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编码蛋白(Cs MVK)的氨基酸... 【目的】克隆茶树甲羟戊酸激酶基因(Cs MVK),分析其生物学信息及在不同组织及乌龙茶做青过程中的表达特性,为研究茶叶加工过程中香气形成机制提供参考。【方法】RT-PCR扩增Cs MVK基因,应用生物信息学软件对其编码蛋白(Cs MVK)的氨基酸序列进行预测分析,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q PCR)分析Cs MVK在茶树不同组织及乌龙茶做青过程中的表达特性。【结果】克隆获得的Cs MVK基因(Gen Bank登录号MF668187)全长1455 bp,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1164 bp,编码387个氨基酸,蛋白质分子量41.18 k D,理论等电点(p I)5.88。Cs MVK蛋白具有GHMP_kinases_N domain和GHMP_kinases_C domain 2个功能结构域,定位于细胞质中,不存在跨膜结构和信号肽。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结果显示,Cs MVK与三七、常春藤的MVK聚为一类,表明茶树与三七、常春藤的亲缘关系最近。q PCR检测结果显示,Cs MVK基因在果实中的表达量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5,下同),在不同组织中的表达量排序为:果实>根>叶>茎>花;在乌龙茶做青过程中,从鲜叶到晒青叶,Cs MVK基因的表达量上升,晒青到一摇过程中表达量下降,经过3次摇青,其表达量持续升高并在杀青前达最大值,与其他做青阶段差异显著。【结论】Cs MVK基因表达与茶叶香气品质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甲羟戊酸激酶(MVK) 乌龙茶 做青 表达特性 香气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