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9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的保护效果比较研究 被引量:4
1
作者 冯雪萍 刘金福 +5 位作者 郑世群 赖日文 何中声 周姗姗 余希 张惠光 《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42-147,共6页
以规划调整前后的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依据现场监测数据及实地考察,构建覆盖率、生态效率评估、管理效率评估和详细监测程度等4个不同且互补的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保护区规划调整前后保护效果。... 以规划调整前后的环三都澳湿地水禽红树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依据现场监测数据及实地考察,构建覆盖率、生态效率评估、管理效率评估和详细监测程度等4个不同且互补的指标体系,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法探讨保护区规划调整前后保护效果。结果表明:保护区规划调整前存在监测系统较为落后、管理不善与红树林湿地被破坏等问题较严重;规划调整后详细监测程度、管理行为、红树林湿地生态系统以及人为干扰等指标分值提升较明显。综合评价保护区规划调整前的保护效果为"中",调整后为"良",表明调整规划较为合理,改善了保护区的生态环境和管理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保护成效评估 模糊综合评价 水禽 湿地 自然保护区 红树林
下载PDF
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评价与可持续发展策略研究 被引量:10
2
作者 薛凡 刘金福 +2 位作者 兰思仁 郑世群 何中声 《武夷科学》 2013年第1期6-15,共10页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安全岛屿,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进行科学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并结合保护区生态、社会、经济现状,提... 福建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是福建省重要的生物多样性基因库、水源涵养区、生态安全屏障和珍稀野生动植物的生物安全岛屿,运用层次分析法对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植物多样性进行科学评价,针对评价结果并结合保护区生态、社会、经济现状,提出植物多样性可持续发展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植物多样性 层次分析法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地形植物群落的物种α多样性研究 被引量:6
3
作者 马建梅 刘金福 郑世群 《武夷科学》 2013年第1期49-55,共7页
分别应用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物种群落α。结果表明:(1)α多样性在600-700 m海拔段最高,在1 600-1 700 m海拔段最低;(2)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各指数值在群落不同层次的... 分别应用物种丰富度、物种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物种群落α。结果表明:(1)α多样性在600-700 m海拔段最高,在1 600-1 700 m海拔段最低;(2)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各指数值在群落不同层次的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3)在不同坡向中,物种多样性在西南坡的各指数值最大,而在南坡的各指数最小;(4)不同坡度物种多样性各指数值存在较小的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植物群落 多样性 不同地形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信息传递过程理论研究
4
作者 张广帅 刘金福 +2 位作者 马瑞丰 俞伟 林勇明 《武夷科学》 2013年第1期22-29,共8页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的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本文通过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抽象和结构分区,指出自然保护区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包含天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社区系统、旅游产品开发运行系统以及管理系统,... 自然保护区是一个由社会经济系统与自然生态系统组成的社会-经济复合系统,本文通过对自然保护区进行系统抽象和结构分区,指出自然保护区社会生态复合系统包含天然生态系统、人工生态系统、社区系统、旅游产品开发运行系统以及管理系统,并把保护区区域按照功能结构划分为核心区、过渡区、外围区与居住区。在对自然保护区复合系统分区的基础上分析了社会生态复合系统中的物质能量反馈机理,从而为进一步研究自然保护区系统论奠定基础,为科学管理和规划自然保护区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社会生态复合系统 结构分区 反馈
下载PDF
福建农林大学校园鸟类种类的多样性特征 被引量:6
5
作者 黎思涵 刘金福 +1 位作者 兰思仁 王文辉 《武夷科学》 2014年第1期1-8,共8页
依实地观测与调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内有鸟类61种,隶属于13目28科52属。其中留鸟37种、候鸟22种(冬候鸟10种、夏候鸟12种)、旅鸟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5种,福建省重点保护鸟类有7种,中日协定保护候鸟有15种,中澳协定保护候鸟有4种。其... 依实地观测与调查,福建农林大学校园内有鸟类61种,隶属于13目28科52属。其中留鸟37种、候鸟22种(冬候鸟10种、夏候鸟12种)、旅鸟2种;国家二级保护鸟类有5种,福建省重点保护鸟类有7种,中日协定保护候鸟有15种,中澳协定保护候鸟有4种。其中有古北界的鸟16种,东洋界的鸟40种,广布种的鸟5种,东洋界的鸟在种类上占据显著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鸟类多样性 调查 人工湿地 福建农林大学
下载PDF
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传粉模式研究
6
作者 邹霖湘 何中声 +3 位作者 江蓝 刘金福 郑世群 李文周 《中国农学通报》 2017年第4期38-42,共5页
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为研究对象,基于APWeb和文献资料统计种子植物科的传粉模式,研究了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的主要传粉模式及其传粉模式的祖先状态。结果表明: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中动物参与传粉有144科,占总科数87.... 以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种子植物名录为研究对象,基于APWeb和文献资料统计种子植物科的传粉模式,研究了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的主要传粉模式及其传粉模式的祖先状态。结果表明: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中动物参与传粉有144科,占总科数87.27%;完全利用非生物模式传粉占总科数12.12%;单一传粉模式以动物传粉的科数最多(124科),其次为风媒传粉(14科),水媒传粉最少(4科)。混合传粉模式中,动物和风媒传粉的科数最多。动物传粉模式在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传粉中占据重要地位。戴云山保护区种子植物科中共有9个原始类群,单一动物传粉8科,动物和风媒混合传粉有1科,表明动物传粉在植物原始类群进化中占据主要地位,可能是现存戴云山被子植物传粉模式中的祖先状态。研究结果旨在为戴云山种子植物发育与演变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种子植物 传粉模式 进化
下载PDF
近20年中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投入产出效率评价 被引量:9
7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洪伟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76-281,共6页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1992-2011年我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可得1992-2000年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均值为0.924,2001-2011年综合效率均值达到0.985,表明自然保护区投入产出效率整体不断提高.结合自然保护区发展... 利用数据包络分析(DEA)模型,对1992-2011年我国林业系统自然保护区投入产出效率进行测算,可得1992-2000年投入产出综合效率均值为0.924,2001-2011年综合效率均值达到0.985,表明自然保护区投入产出效率整体不断提高.结合自然保护区发展四个阶段进行深入剖析,发现投入产出效率具有明显阶段性特征,表明自然保护区投入产出经历了量变阶段后,近几年国家加强保护区管理建设与规划举措有效提高了投入产出效率,最后提出相应的对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数据包络分析 超效率 效率评价
下载PDF
中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均衡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徐道炜 刘金福 +1 位作者 洪伟 何中声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3期265-269,共5页
以中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各省森林面积、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均衡系数探讨我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均衡性,利用多维标度法探讨各省两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相似性.... 以中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以各省森林面积、自然保护区数量和面积为指标,利用基尼系数和均衡系数探讨我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分布的均衡性,利用多维标度法探讨各省两类自然保护区建设的相似性.结果表明,西部省份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例远高于保护区个数比例,而沿海省份保护区面积占全国比例远低于保护区个数比例;保护区级别越集中,各省保护区面积分布越不均衡,而数量分布越均衡.全国森林生态和野生植物类型自然保护区建设情况可分为4种类型,东南沿海省份设置的两类自然保护区面积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而西部地区则高于全国平均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基尼系数 多维标度法 均衡系数
下载PDF
我国自然保护区管理体制的初步分析与建议 被引量:4
9
作者 夏咛 刘金福 《武夷科学》 2013年第1期1-5,共5页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同时随着生态旅游业和科学研究等活动的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维护资金投入过少、管理人员分配不合理、开发过度等问题逐步突显出来。本文总结了前人研究的部分成果,并提... 当前我国自然保护区的数量正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同时随着生态旅游业和科学研究等活动的开展,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机制不健全、维护资金投入过少、管理人员分配不合理、开发过度等问题逐步突显出来。本文总结了前人研究的部分成果,并提出一些个人的看法和建议,旨在完善自然保护区的管理模式,提高其社会、经济以及生态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管理 分析
下载PDF
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及价值评估方法 被引量:1
10
作者 唐蓉 刘金福 +2 位作者 旷开金 祁丽霞 马瑞丰 《武夷科学》 2014年第1期135-140,共6页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通过阐述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和相关评估方法,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评估奠定基础,加深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的认识,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评估是生态经济学和环境经济学的研究热点。通过阐述国内外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构成和相关评估方法,为自然保护区生态系统服务价值定量评估奠定基础,加深人们对自然保护区生态效益的认识,促进自然保护区的可持续经营和有效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系统服务价值 评估
下载PDF
茫荡山自然保护区木质残体与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关系
11
作者 蔡锰柯 刘金福 +1 位作者 林开敏 郑晶晶 《武夷科学》 2013年第1期61-68,共8页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木质残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和景观生态意义。茫荡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北部的南平,同时也是是杉木的中心产区,通过调查得出的木质残体的数量、材积,同时运用物种丰富... 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木质残体是其重要的组成部分之一,在森林生态系统中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生态功能和景观生态意义。茫荡山自然保护区位于福建北部的南平,同时也是是杉木的中心产区,通过调查得出的木质残体的数量、材积,同时运用物种丰富度,Simpson指数,Meintosh指数,Fisher指数,Shannon-Wiener指数来反映木质残体其形成的独特生态功能,有助于研究森林生态系统的天然生态环境以及对自然保护区的了解,也为更合理的经营人工林提供研究支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质残体 生物多样性 茫荡山自然保护区
下载PDF
基于生态值的戴云山保护区地块选择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刘金福 薛凡 +3 位作者 黄嘉航 林志玮 兰思仁 洪伟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7,共7页
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如何以最合理地块构建自然保护区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是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矛盾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戴云山地区探讨地块选择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戴云山地区生态评价... 在自然保护区规划设计中,如何以最合理地块构建自然保护区并能在最大程度上有效地保护生物多样性、维护生态安全,是缓解生态保护与经济开发矛盾所亟需解决的问题。本研究针对戴云山地区探讨地块选择方法的适用性,基于戴云山地区生态评价,结合空间特征和生态现状要求,提出戴云山自然保护区空间优化建议。结合保护区植被多样性特征,应用地块选择算法,将戴云山所属地区共18 762小班进行网格分割,根据森林资源二类调查资料,选取地类、树种组成、郁闭度、平均树高、平均胸径、龄组和立地质量7个指标,求得各网格的生态值,绘制戴云山地区生态值分布图,引入改进的nal-Briers优化模型,实现保护区范围的最优化选择。依此方法共选择88个地块(网格)组成5个构建自然保护区的备选区域,其中包含原自然保护区2处备选区域(编号2,3),新增备选区域位于原保护区东部(编号4)、北部(编号1)和东南部(编号5)各1处。考虑保护区设计原则,编号2,3和4备选区域形成的区域可有效减弱边缘效应的影响,为建设戴云山自然保护区最优区域组合。选择后的戴云山自然保护区,实现了地块数量与生态值间的最优组合,最大限度保护戴云山整体植被多样性。地块选择算法在国内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设计中可能具有适用性,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类型自然保护区设计研究提出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森林生态系统 生态值属性 地块选择算法 戴云山
下载PDF
福建漳江口红树林湿地生态补偿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刘金福 陈虹 +3 位作者 涂伟豪 吴彩婷 尤添革 洪伟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9期83-90,共8页
福建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生态脆弱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红树林湿地作为海岸生态关键区,其自然分布日益缩减,湿地保护及恢复将会面临很大困难,对政府的保护管理职能提出更高要求。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为研究... 福建作为全国首批生态文明试验区,推进生态脆弱区建立生态补偿机制是其重要任务之一。红树林湿地作为海岸生态关键区,其自然分布日益缩减,湿地保护及恢复将会面临很大困难,对政府的保护管理职能提出更高要求。以福建漳江口红树林为研究对象,探索红树林湿地生态补偿机制具有重要实践价值。主要从3方面探讨:1)建立DPSIR模型分析生态补偿机理;2)通过实地调查,结合条件评估法,调查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周边居民的基本情况及生态补偿意愿,建立Tobit模型,分析居民受偿意愿的影响因素;3)针对不同地区对3种生态补偿标准方案进行讨论。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湿地周边居民文化程度较低,环保意识薄弱,非现金补偿优先考虑土地补偿、安排就业和基础设施建设3种方式,不同村庄之间的受偿意愿有较大差异,被调查者的学历、家庭人口、红树林湿地生态效益了解程度和生态环境的满意度对受偿意愿有着显著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漳江口 红树林湿地 生态补偿 意愿评估
下载PDF
基于尾长算法的戴云山保护区优化设计 被引量:2
14
作者 丁启禄 林志玮 +4 位作者 刘金福 涂伟豪 黄嘉航 兰思仁 洪伟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125-136,共12页
【目的】保护区规划设计是自然保护区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数学模型为工具研究保护区设计成为新趋势。集合覆盖物种模型(SCSP)和最大集合物种模型(MCSP)等传统数学模型,仅考虑以最小代价进行保护区规划及设计,未考虑保护区的空间特征,导致... 【目的】保护区规划设计是自然保护区研究的重要内容,以数学模型为工具研究保护区设计成为新趋势。集合覆盖物种模型(SCSP)和最大集合物种模型(MCSP)等传统数学模型,仅考虑以最小代价进行保护区规划及设计,未考虑保护区的空间特征,导致选择的保护区区域过于分散,且仅考虑土地市场价格,不能完全体现保护区生态价值。本研究以生态值为衡量指标,结合连续性和紧实性的空间特征,构建有效合理的保护区规划模型,以期为自然保护区建立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福建省戴云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例,将戴云山区域划分为567个规则地块,每个地块面积为2 km×2 km,且任意地块都包含若干个小班。依据生态值赋分标准和重心算法,先后计算戴云山小班和其所属地块生态值。结合特殊空间特征与生态值,构建基于尾长法的空间集合覆盖模型(SSCP),并探讨不同紧实性权重和物种保护比例组合对保护区规划结果的影响。最后,以传统SCSP模型、系统保护规划工具Marxan模型和Zonation模型的规划结果为对照组,验证SSCP模型的有效性。【结果】从空间分布来看,用SCSP模型、Marxan模型和Zonation模型求解的保护区设计结果表现为地块分布离散,破碎度高,SSCP模型的设计结果表现出更好的连续性和紧实性;从选地数量来看,SSCP模型的选地数量与物种保护比例及紧实性权重正相关,即物种保护比例上升,或紧实性权重增大,选中的地块数增加。【结论】研究设计了新型保护区数学规划模型——SSCP模型,并以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为例验证了算法的合理性,提出规划建议:向其西北方向和东南方向扩展,其中西北方向纵向扩展6 km,横向扩展18 km,东南方向纵向扩展9 km,横向扩展8 km。本研究方法的提出为我国保护区规划设计理论与实践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生态值 空间特征 最优解 戴云山
下载PDF
基于突变级数法的福建省环境承载力动态研究 被引量:2
15
作者 旷开金 刘金福 +3 位作者 徐道炜 何中声 洪伟 连颖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14年第5期58-62,共5页
利用突变级数法,对福建省2001-2010年环境承载力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0年10年间福建省环境承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1年承载力隶属度属于Ⅲ级,2002年降为Ⅰ级,之后环境承载力状况不断改善,由低承载力Ⅱ级上升为高承载力Ⅴ... 利用突变级数法,对福建省2001-2010年环境承载力进行动态评价。结果表明:2001-2010年10年间福建省环境承载力呈现波动上升趋势,2001年承载力隶属度属于Ⅲ级,2002年降为Ⅰ级,之后环境承载力状况不断改善,由低承载力Ⅱ级上升为高承载力Ⅴ级。经济社会系统处于波动上升过程,资源环境系统承载力逐步上升,二者协同作用于整个系统环境承载力。突变级数法无需确定权重,有利于避免主观判断标准的不确定性对评价结果客观性的影响,可以很好地探测环境承载力所属等级及其趋势变化,为相关部门形势决策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变级数法 环境承载力 福建省
下载PDF
晋江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与管理对策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蔡美玲 何中声 +3 位作者 邹霖湘 涂瑞林 林德城 刘金福 《林业科技通讯》 2017年第11期77-79,共3页
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并结合历史调查资料,对晋江市古树名木资源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晋江市古树名木共有181株,隶属17科19属,树龄主要分布在100~150a居多,最大的树龄达到1010a。根据调查的结果,针对晋江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 采用实地调查与走访,并结合历史调查资料,对晋江市古树名木资源及保护现状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晋江市古树名木共有181株,隶属17科19属,树龄主要分布在100~150a居多,最大的树龄达到1010a。根据调查的结果,针对晋江市古树名木资源保护现状存在的问题,提出了进一步合理保护与利用措施,旨在为晋江市古树名木的保护、文化传承与发扬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树名木 资源保护现状 合理保护
原文传递
基于SEEA 2012体系的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GEP核算
17
作者 涂伟豪 刘金福 +5 位作者 林志玮 黄嘉航 周铮雯 陈虹 尤添革 张翎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43-47,105,共6页
基于SEEA 2012体系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结合调研数据,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2004—2014年和2015—2019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进行核算与估算。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面积逐... 基于SEEA 2012体系提出符合中国国情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GEP)核算体系,结合调研数据,通过灰色预测模型,对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2004—2014年和2015—2019年的生态系统生产总值进行核算与估算。结果表明: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的红树林面积逐年增加,2004—2014年生态系统生产总值保持上升趋势,生态系统更加稳定;2015—2019年漳江口红树林保护区生态系统生产总值有明显上升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EEA2012 GEP 核算
下载PDF
福建省牛姆林常绿阔叶林木本植物组成与结构特征
18
作者 赵芸 江蓝 +6 位作者 李志辉 韦鑫 朱静 何中声 刘金福 郭相亿 张朝鹏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11-20,共10页
【目的】探究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长期固定监测样地的木本植物组成和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其植被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区内建立3.04 hm^(2)长期固定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样地内DBH≥... 【目的】探究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长期固定监测样地的木本植物组成和结构特征,为深入了解其植被多样性提供重要参考。【方法】以福建省牛姆林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对象,在保护区内建立3.04 hm^(2)长期固定监测样地,调查并鉴定样地内DBH≥1 cm的木本植物,分析该样地物种组成、径阶结构、高度级结构、物种累积曲线、多度累积曲线以及林分结构特征。【结果】(1)牛姆林南亚热带常绿阔叶林DBH≥1 cm木本植物共121种,隶属于36科64属,重要值排名前三的物种分别为米槠、马尾松和细枝柃,重要值均小于0.1,优势种的优势地位不明显。样地中常见种、偶见种和稀有种分别占总物种数的50.41%、23.97%和25.62%。(2)当样地数量小于13时,物种数随样地数量的增加而急剧增加,其后增加速率下降。(3)牛姆林样地的植物径阶结构与高度级结构相似,均为倒“J”型;优势种米槠和细枝柃的径阶结构为增长型,而优势种马尾松为衰退型。(4)除个体密度,19个样地的单位面积胸高断面积、单位面积蓄积量和单位面积生物量均不存在显著差异,样地单位面积生物量均值为270.84 t/hm^(2)。【结论】牛姆林样地的物种组成丰富但优势种不突出,牛姆林属于增长型森林,林分生产力略低于福建省平均水平。随着森林演替发展,未来有较大增长空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种组成 森林结构 径阶结构 生物量 牛姆林
下载PDF
中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均衡性关系研究 被引量:10
19
作者 旷开金 刘金福 +2 位作者 徐道炜 黄嘉航 洪伟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2期79-84,共6页
自然保护区建立对于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收集了截至2012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有关资料,运用R-Q型分析、基尼系数等方法,探讨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均衡性关系特征。结果表明:1)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从数量和面积上... 自然保护区建立对于生物多样性及生态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收集了截至2012年底我国自然保护区有关资料,运用R-Q型分析、基尼系数等方法,探讨我国自然保护区数量与面积均衡性关系特征。结果表明:1)古生物遗迹类型自然保护区从数量和面积上都处于相对弱势地位,分别占保护区总数和总面积的1.20%,0.37%;2)不同类型自然保护区与分布地区间存在一定的关联性,区域之间分布不平衡;3)各省自然保护面积和数量基尼系数与保护区级别呈现一定趋势性,基尼系数接近0.5水平,甚至超出0.7。由于资源禀赋,经济条件等因素不同,不同地区自然保护区面积和空间网络体系存在差异,9大类型自然保护区地区分布差异明显,自然保护区数量(面积)与国土面积,数量与保护区面积关系均呈现集中分布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区 分布特征 基尼系数 R-Q型分析
原文传递
戴云山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的物种多样性与稳定性研究 被引量:24
20
作者 郑世群 刘金福 +5 位作者 冯雪萍 何中声 李文周 李霖 陈文伟 刘梦昕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50-57,64,共9页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多样性普遍较高,灌丛最小。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灌丛多样性是草本层>... 采用物种多样性指数和M.Godron稳定性测定方法研究戴云山自然保护区不同类型植物群落物种多样性和稳定性。结果表明,森林植被多样性普遍较高,灌丛最小。各层次物种多样性变化规律为:灌木层>乔木层>草本层,灌丛多样性是草本层>灌木层。乔木层中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黄山松(Pinus taiwanensis)、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毛竹(Phyllostachys edulis)等群落较其他群落相对不稳定,灌丛群落处于稳定状态;总体上,不同类型植物群落基本处于稳定状态,表明保护区植被保护效果较好;从多样性与稳定性关系角度分析,受群落自身性质特点和环境条件的影响,同一群落多样性大小与其稳定性并不存在相关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云山 植物群落 多样性 稳定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