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5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团委:多彩团学助力学生工作起好步开好局
1
作者 《福建青年》 2024年第4期21-21,共1页
2023年8月29日,全国首个菌草与生态学院在福建农林大学揭牌成立。作为以“菌草与可持续发展”为特色,服务国家生态文明与农业强国建设重大需求的特色学院,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团委(以下简称学院团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 2023年8月29日,全国首个菌草与生态学院在福建农林大学揭牌成立。作为以“菌草与可持续发展”为特色,服务国家生态文明与农业强国建设重大需求的特色学院,福建农林大学菌草与生态学院团委(以下简称学院团委)坚持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积极探索思想政治工作新途径,通过强化思想引领,打造以“菌草精神”为核心的系列思政育人元素,创造性开展团学工作,积极服务学生发展需求,为学院组建初期的学生工作起好步开好局打下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农林大学 菌草 思想政治工作 生态文明 可持续发展 院团委 团学工作 生态学
原文传递
闽北不同阔叶人工林叶片和土壤生态化学计量特征
2
作者 漆龙 洪希群 +3 位作者 林晗 陈灿 谢安强 张斌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46-253,共8页
为深入了解亚热带丘陵山地不同阔叶树种养分利用和平衡的差异,基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功能关联和环境关联理论,选择闽北环武夷山生态廊道建设的主要树种米老排、木荷、闽粤栲和南酸枣阔叶人工林,分析不同林分土壤和叶片碳、氮、磷(C、... 为深入了解亚热带丘陵山地不同阔叶树种养分利用和平衡的差异,基于植物生态化学计量学的功能关联和环境关联理论,选择闽北环武夷山生态廊道建设的主要树种米老排、木荷、闽粤栲和南酸枣阔叶人工林,分析不同林分土壤和叶片碳、氮、磷(C、N、P)化学计量特征,不同树种C、N、P化学计量内稳态指数(H)及养分重吸收效率的差异。结果显示:(1)各树种叶片氮磷比(N/P)介于17.67~30.72之间,其中南酸枣叶片N/P最大,显著大于另外3种树种(P<0.05),但其叶片碳氮比(C/N)相对较小(P<0.05);而木荷叶片C/N为32.00,较其他树种显著偏高(P<0.05),其林下土壤N/P为4.42,同样显著大于其他树种(P<0.05)。(2)落叶树种南酸枣的C、N、P养分重吸收效率均不同程度大于其他常绿树种,但米老排的相对养分重吸收效率显著高于其他树种(P<0.05)。(3)米老排的C、N、P化学计量H总体略大于其他树种,HC/N、HC/P分别为0.91和0.79,属于弱敏态;HN/P为0.25,属于敏态。研究表明,木荷具有较高的叶片C/N和土壤N/P,表明其对N吸收和利用能力较强;米老排HC/N、HC/P均大于其他树种,显示较好的适应复杂多变生境的潜力;而南酸枣相对养分重吸收效率和内稳态指数较低,易受土壤P不足和环境变化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人工林 生态化学计量学 内稳态指数 养分重吸收效率
下载PDF
珍稀植物江南油杉群落多样性和生态位特征分析
3
作者 张雨晨 陈绪辉 +3 位作者 李珂佳 刘宝 吴宇飞 郑世群 《西北林学院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22-131,共10页
探究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cyclolepis)群落多样性、稳定性和生态位特征,旨在揭示群落生态现状,为该群落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计算物种多样性、M.God... 探究福建君子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国家二级保护野生植物江南油杉(Keteleeria fortunei var.cyclolepis)群落多样性、稳定性和生态位特征,旨在揭示群落生态现状,为该群落保护提供科学依据。在群落样方调查的基础上,计算物种多样性、M.Godron稳定性,利用Shannon-Wiener生态位宽度、Levins生态位宽度和Pianka生态位重叠度,对群落主要物种生态位进行定量分析。结果显示:1)Margalef丰富度指数为灌木层(11.586)>乔木层(11.387)>草本层(1.224);Simpson优势度指数为乔木层(0.947)>灌木层(0.833)>草本层(0.714);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为乔木层(3.501)>灌木层(3.033)>草本层(1.429);Pielou均匀度指数为乔木层(0.947)>草本层(0.678)>灌木层(0.677)。2)江南油杉群落欧氏距离为17.183,稳定性整体较弱,结构和功能不稳定,可能会形成针阔混交林;群落中多样性与稳定性不存在相关关系。3)乔木层江南油杉生态位宽度最大,灌木层箬竹(Indocalamus tessellatus)生态位宽度最大;生态位宽度与重要值无相关关系,物种分布越均匀,重要值变异系数越小,生态位宽度越大。4)乔木层生态位重叠值O_(ih)>0.5的占62.86%,灌木层生态位重叠值O_(ih)>0.5的占77.19%,物种间生态习性相似程度较高。综上所述,野生植物江南油杉的群落稳定性低,结构和功能不稳定,种间竞争激烈,天然更新能力弱,且有衰退趋势。需进一步加强抚育管理,调节种间关系,改善林下光照环境,从而诱导群落演替更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江南油杉 珍稀植物 多样性 稳定性 生态位
下载PDF
福建山地河流中游禽日活动节律的比较
4
作者 孟凡囡 陈莹 +2 位作者 邓博文 周然 刘兴聪 《兰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67-174,183,共9页
调查福建山地河流生态系统中游禽的分布和活动规律,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同域分布游禽的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从21台有效红外相机点位上,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 217张.结果发现,在福建山地河流中有鸳鸯、绿翅鸭、斑嘴鸭、小鸊鷉4种游禽,其中... 调查福建山地河流生态系统中游禽的分布和活动规律,采用红外相机技术对同域分布游禽的日活动节律进行研究.从21台有效红外相机点位上,共获得独立有效照片2 217张.结果发现,在福建山地河流中有鸳鸯、绿翅鸭、斑嘴鸭、小鸊鷉4种游禽,其中鸳鸯的日活动节律呈现单峰型,中午达到活动高峰,且存在明显的季节差异和两性差异;绿翅鸭和斑嘴鸭的活动节律表现为双峰型,上下午各有一个活跃峰值;小鸊鷉日活动节律为单峰型,活动高峰出现在下午.相比其他游禽,鸳鸯与斑嘴鸭和绿翅鸭的日活动模式差异显著,但与小鸊鷉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鸳鸯 红外相机 游禽 日活动节律
原文传递
福建古田会址风水林小叶红豆种群结构与动态特征
5
作者 蔡晨 李珂佳 +4 位作者 凌书伟 阮广鸣 陈泽平 潘标志 郑世群 《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1-69,共9页
对福建省古田会址风水林77个样方中的珍稀濒危植物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hylla Merr.et H.Y.Chen)种群进行调查,对其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7个样方中共有小叶红豆273株,根据株高(h)和胸径(DBH)可分为10个径级,其中... 对福建省古田会址风水林77个样方中的珍稀濒危植物小叶红豆(Ormosia microphylla Merr.et H.Y.Chen)种群进行调查,对其种群结构和动态特征进行分析。结果表明:77个样方中共有小叶红豆273株,根据株高(h)和胸径(DBH)可分为10个径级,其中Ⅰ(h≤50 cm)级的幼苗个体最多(112株),但从Ⅰ级到Ⅱ(50 cm<h≤100 cm)级死亡率为60.7%,表明幼苗的个体生存能力差;幼树至小树阶段(Ⅱ级至Ⅴ级(10 cm≤DBH<15 cm))生长情况较为平稳,从中树至大树阶段(Ⅵ(15 cm≤DBH<20 cm)级至Ⅹ(DBH≥35 cm)级)仅有少数个体能够存活,个体数总体逐渐减少;从高度级结构看,小叶红豆种群在7个高度级均有个体分布,具有一定的完整性和稳定性。小叶红豆种群的动态指数(V pi)为40.67%,随机干扰动态指数(V pi′)为1.36%,随机干扰风险概率(P max)为3.33%,表明小叶红豆种群为增长型种群,但增长不明显,抗干扰能力较弱。小叶红豆种群存活曲线趋向于Deevey-Ⅱ型的B 1亚型;随着径级增加,小叶红豆种群整体生存率函数(S(t))呈降低趋势,而累积死亡率函数(F(t))则呈升高趋势,小叶红豆种群死亡密度函数(f(t))和危险率函数(λ(t))从Ⅳ(5 cm≤DBH<10 cm)级至Ⅴ级明显升高,反映种群有向衰退方向发展的趋势。时间序列预测结果显示:总体上看,经过未来2、4、6、8径级时间后,小叶红豆种群各径级个体数均有增加,种群发展潜力较好。综合研究结果显示:小叶红豆种群整体上呈现增长趋势,但稳定性和抵抗性较弱,小叶红豆自身抗干扰能力弱以及在资源竞争过程中处于劣势是限制小叶红豆种群增长和种群稳定性差的主要原因,建议采取就地保护的同时,通过适当疏伐和施肥以及加强种子培养等手段增加个体数量,提高种群的竞争力和稳定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叶红豆 种群结构 静态生命表 存活曲线 生存分析
下载PDF
芦竹属菌草腋芽萌发期耐盐性评价
6
作者 蔡杨星 林冬梅 +5 位作者 曹秀明 刘斌 林辉 罗海凌 刘凤山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541-548,共8页
【目的】筛选腋芽萌发期耐盐性较强的芦竹属菌草品种,为该类菌草耐盐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2个芦竹属菌草品种为试材,对150 mmol·L^(-1) NaCl溶液处理后腋芽萌发期的各个指标(芽长、根长、芽鲜质量、根鲜... 【目的】筛选腋芽萌发期耐盐性较强的芦竹属菌草品种,为该类菌草耐盐品种培育提供参考。【方法】以国内外不同地区的12个芦竹属菌草品种为试材,对150 mmol·L^(-1) NaCl溶液处理后腋芽萌发期的各个指标(芽长、根长、芽鲜质量、根鲜质量、发芽势、发芽率、发芽指数和活力指数)进行测定。利用模糊隶属函数法和聚类分析法对供试品种的耐盐性进行综合评价。【结果】与对照组相比,在150 mmol·L^(-1) NaCl胁迫下,所有供试品种的发芽势均降低,芽长、根长、芽鲜质量和根鲜质量都减小;除LZ_NO.1、LZ_NO.3和LZ_NO.7外,其他品种的发芽率均下降;活力指数受盐胁迫的影响最大。基于各指标耐盐系数隶属函数值的临近度对12个品种进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LZ_NO.1、LZ_NO.3和LZ_NO.7为一类,属高耐盐型;LZ_NO.2、LZ_NO.4和LZ_NO.6为一类,属盐敏感型。【结论】腋芽萌发期耐盐性较强的芦竹属菌草品种为LZ_NO.1、LZ_NO.3和LZ_NO.7;根据活力指数可判定芦竹属菌草品种的质量优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芦竹属菌草 腋芽萌发 耐盐性 隶属函数分析法 聚类分析
下载PDF
福建省“三茶”统筹发展体系优化构建与技术对策研究
7
作者 叶菁 林怡 +3 位作者 刘朋虎 王义祥 张文锦 翁伯琦 《茶叶学报》 2024年第6期71-77,共7页
基于“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科企平台、政策支持等发展基础,阐述了优化构建以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三茶”统筹... 基于“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科企平台、政策支持等发展基础,阐述了优化构建以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三茶”统筹发展思路;并结合福建实际与发展目标,提出以下6项技术对策:加强品种选育,优化茶叶生产种植结构;强化集成创新,推广“三生”茶园模式;保障茶叶质量,创新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培育区域茶业龙头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有效拓展市场营销领域;发挥多样功能,充分挖掘茶叶文化价值。以期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茶产业 茶科技 统筹发展 技术对策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生态农业发展模式探究与实践
8
作者 薛天 《可持续发展》 2024年第9期2304-2312,共9页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国际农业发展的热点。而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类型,与农业生态具有高度耦合,适合于农业生态相结合进行保护与开发。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农业发展... 在全球可持续发展与乡村振兴背景下,生态农业作为一种环境友好、资源高效的农业生产方式,已成为国际农业发展的热点。而湿地作为重要的生态类型,与农业生态具有高度耦合,适合于农业生态相结合进行保护与开发。本文旨在探讨生态农业发展模式,并以中国福州长乐闽江河口湿地为案例,分析其生态农业发展的路径与策略,为闽江河口湿地的生态农业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也为其他类似区域的生态农业实践提供借鉴和参考。In the context of global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and rural revitalization,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s an environmentally friendly and resource efficient agricultural production method, has become a hot topic in international agricultural development. Wetlands, as an important ecological type, are highly coupled with agricultural ecology and are suitable for protection and development in combination with agricultural ecology. This paper aims to explore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and take the Minjiang River estuary wetland in Changle, Fuzhou, China as a case study to analyze the path and strategy of its eco-logical agriculture development. It provides a scientific basis for the development of ecological agriculture in the Minjiang River estuary wetland and also provides reference and guidance for ecological agriculture practices in other similar region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农业 湿地生态 可持续发展 闽江河口湿地
下载PDF
龙岩市新罗区城市绿地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评估 被引量:2
9
作者 凌书伟 林碧华 +5 位作者 阮广鸣 陈泽平 张雨晨 蔡晨 李珂佳 郑世群 《热带作物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12-221,共10页
龙岩市新罗区作为闽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周边城市人员、货物往来密切,使得外来入侵植物侵入本地,生物安全遭受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全面掌握龙岩市新罗区城市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评估该地区外来... 龙岩市新罗区作为闽西地区的政治、经济及文化中心,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与周边城市人员、货物往来密切,使得外来入侵植物侵入本地,生物安全遭受严重威胁。本研究旨在全面掌握龙岩市新罗区城市绿地外来入侵植物的现状,评估该地区外来入侵植物风险认知与应对能力,以制定有效的防治策略和科学管理体系。通过实地调查、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和运用样方法收集新罗区外来入侵植物情况并构建入侵风险评估体系,采用DPSIR模型结合层次分析法(AHP)确定评价指标权重,对外来植物的入侵驱动力、对本地环境适应性、本地分布情况、对本地影响、响应措施进行综合评估,并根据等级划分标准和风险值将外来入侵植物划分为3个入侵等级(Ⅰ~Ⅲ级)。结果表明:新罗区城市绿地共有65种外来入侵植物,隶属22科52属,其中菊科(Asteroideae)植物种数最多,占比为29.23%,其次是苋科(Amaranthaceae, 12.31%)和大戟科(Euphorbiaceae, 9.23%);生活型共有5种,一年生草本植物最多,共有32种,占比为49.23%;从地理来源来看,美洲是主要来源地,共有48种,占总数的73.85%;分析入侵途径发现,无意引入的植物最多,共35种,占总种数的53.85%;根据入侵现状评估结果,高风险入侵植物(Ⅲ级)有16种、中风险(Ⅱ级)18种、低风险(Ⅰ级)31种。表明新罗区城市绿地外来入侵植物种类较多,但入侵风险等级相对不高,多数处于中低风险(Ⅱ、Ⅲ级)。建议根据风险等级对危害程度最大的白花鬼针草(Bidens alba)和小蓬草(Erigeron canadensis)进行重点防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来入侵植物 城市绿地 层次分析法(AHP) 风险评估 新罗区
下载PDF
森林木质残体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研究进展
10
作者 张锦琳 官智洁 +2 位作者 游巍斌 胡红莉 何东进 《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7期3555-3567,共13页
木质残体通过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繁殖场所和养分支持,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近20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梳理了木质残体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涵盖了木质残体上栖息的动物、微生物和植物多样性。从木质残体的个体特征(... 木质残体通过为多种生物提供栖息地、繁殖场所和养分支持,在维持物种多样性中起着关键作用。基于近20年国内外相关研究,系统梳理了木质残体对物种多样性的影响,涵盖了木质残体上栖息的动物、微生物和植物多样性。从木质残体的个体特征(如来源、体积大小、分解程度及树种类型)方面,系统分析其对物种多样性的作用机制;阐述了森林管理实践引起的木质残体数量、特征以及时空连续性的变化对生物多样性的影响。提出将木质残体纳入森林适应性管理的策略、气候变化背景下木质残体与物种多样性的关系评估、极端干扰事件对木栖物种群落组成的影响、木质残体树皮特性与生物群落构建的关系4个未来研究重点方向。旨在为森林木质残体的科学管理提供依据,亦为森林生态系统物种多样性保护提供新视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生态系统 倒木 木质残体 森林管理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典型红树林湿地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及影响因素
11
作者 杨泽宇 肖石红 +4 位作者 马姣娇 高常军 魏龙 李佳鸿 何东进 《西部林业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26-134,共9页
为探讨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和其他理化指标间关系,以广东珠海淇澳岛内典型红树林群落(秋茄、桐花树、银叶树、8 a无瓣海桑、13 a无瓣海桑、18 a无瓣海桑、无瓣海桑+木榄)为研究对象,测定其0~40 cm... 为探讨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与土壤有机碳和其他理化指标间关系,以广东珠海淇澳岛内典型红树林群落(秋茄、桐花树、银叶树、8 a无瓣海桑、13 a无瓣海桑、18 a无瓣海桑、无瓣海桑+木榄)为研究对象,测定其0~40 cm土层的土壤基本理化性质、有机碳及组分含量,分析典型红树林群落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结果显示:(1)7个红树林群落土壤容重均值为0.57~0.87 g·cm^(-3),pH值均值为5.30~6.97,土壤全氮、全磷、全钾含量均值分别为1.05~2.43、0.38~1.26、14.83~22.73 g·kg^(-1)。7个红树林群落土壤有机碳含量均值为17.18~42.71 g·kg^(-1),易氧化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值分别为0.54~2.06 g·kg^(-1)、43.33~125.33 mg·kg^(-1)、243.78~701.40 mg·kg^(-1)。(2)土壤有机碳与可溶性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土壤有机碳与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土壤有机碳、可溶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含量均与土壤易氧化有机碳含量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3)土壤有机碳及组分的主要影响因素是群落类型、地理位置、根系投入,不同群落类型下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也会对土壤有机碳及组分产生直接或间接影响,土壤有机碳不同组分间也相互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红树林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组分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城市景观设计中本土植物与多样化花卉资源对传粉昆虫群落稳定性和多样性的影响
12
作者 张骁 李林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6-59,共14页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传粉媒介面临诸多挑战。城市绿地(UGS)在维持传粉昆虫群落的稳定和多样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中部城市(合肥市)的8个城市绿地(公园)进行传粉媒介调查,重点关注植物和花卉性状及它们与传粉... 在城市化进程中,城市生态系统中的传粉媒介面临诸多挑战。城市绿地(UGS)在维持传粉昆虫群落的稳定和多样性方面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对中国中部城市(合肥市)的8个城市绿地(公园)进行传粉媒介调查,重点关注植物和花卉性状及它们与传粉媒介的相互作用。通过考察景观尺度特征,分析开花植物物种丰富度对传粉昆虫多样性的生态影响,运用广义线性混合模型(GLMM)和冗余分析(RDA)等方法,为传粉昆虫友好植物提供实证数据。研究结果表明:种植本土木本植物及有吸引力的外来植物能够支持多样的传粉昆虫群体。鉴于传粉昆虫的偏好差异,增加开花植物的物种丰富度有助于促进整体传粉昆虫的多样性。该结果强调了合理城市绿地设计和多样花卉资源对恢复城市绿地传粉昆虫栖息地的关键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景观设计 本土植物 多样性花卉资源 传粉昆虫 多样性
原文传递
不同密度杉楠复层林对土壤理化性质及微生物群落的影响
13
作者 李万 潘芳莹 +2 位作者 张慧敏 杜菁 周垂帆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13-124,共12页
为明确间伐套种后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优势菌门及其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以4个不同间伐保留密度[375株·hm^(-2)(D375)、570株·hm^(-2)(D570)、630株·hm^(-2)(D630)、810株·hm^(-2)(D810)]的杉楠复层林... 为明确间伐套种后林下土壤微生物群落的优势菌门及其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之间的关系,以4个不同间伐保留密度[375株·hm^(-2)(D375)、570株·hm^(-2)(D570)、630株·hm^(-2)(D630)、810株·hm^(-2)(D810)]的杉楠复层林为研究对象,研究杉木保留密度对杉楠复层林0~20 cm土层土壤养分、土壤团聚体粒径、微生物群落组成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随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大,土壤含水量(SWC)先升高后降低,pH值、全氮(TN)、全磷(TP)含量均变化不大,全碳(TC)、可溶性有机碳(DOC)、有效磷(AP)含量均呈降低的变化趋势,D375处理的TC、DOC、AP、有效钾(AK)、硝态氮(NO-3-N)、铵态氮(NH+4-N)含量和碳氮比(C/N)、氮磷比(N/P)均为最高值;土壤机械稳定性团聚体含量表现为D375>D810>D570>D630。杉木保留密度增大会提高群落中特有的细菌多样性,但杉木保留密度过大则会减少特有的细菌可操作分类单元(OTUs),土壤特有的真菌OTUs随着杉木保留密度的增大整体呈减少趋势;细菌Simpson和Shannon指数整体上变化不大,不同处理之间无显著差异,D630处理的细菌Chao1指数显著大于其余处理(P<0.05),而D375处理与D570、D630处理的真菌Simpson指数存在显著差异(P<0.05);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不同杉木间伐保留密度对复层林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结构与多样性均有较大影响;叠加热图的Mantel′s r分析表明,土壤中的C/N是影响细菌多样性最重要的环境因子,C/N、C/P、N/P和NO-3-N含量是影响真菌群落多样性最重要的环境因子。合理的杉木保留密度(375株·hm^(-2))可以改善杉楠复层林林下植被的生长环境,进而改变土壤结构和土壤养分分布,增加土壤关键微生物类群,促进土壤养分周转,对土壤肥力和生态系统健康的维持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保留密度 闽楠 微生物 林下套种 复层林 土壤理化性质
下载PDF
干旱胁迫下不同耐旱型杉木幼苗碳氮磷化学计量特征
14
作者 郭文娟 张丽仙 +3 位作者 郭嘉龙 陈宇龙 周丽丽 李树斌 《森林与环境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225-234,共10页
以两种耐旱型(敏感型和忍耐型)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设置正常水分(对照)和干旱胁迫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40%~50%),研究干旱胁迫对敏感型和忍耐型杉木幼苗各器官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结... 以两种耐旱型(敏感型和忍耐型)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通过室内盆栽试验,设置正常水分(对照)和干旱胁迫处理(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40%~50%),研究干旱胁迫对敏感型和忍耐型杉木幼苗各器官C、N、P含量及其化学计量分配格局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敏感型杉木N、P含量在细根、粗根韧皮部中增加,在枝木质部和叶中减少;忍耐型杉木N、P含量在叶中增加,在细根、粗根韧皮部、茎和枝韧皮部减少。敏感型杉木细根C/N、C/P、N/P减小,枝木质部和叶N/P增大,忍耐型杉木呈相反趋势。干旱胁迫下忍耐型杉木细根、粗根(木质部和韧皮部)、枝韧皮部及叶N、P含量变异性均高于敏感型,但敏感型和忍耐型杉木幼苗大部分器官(除茎木质部和枝韧皮部之外)N/P平均值>16,杉木生长可能更受P限制。相关分析表明,杉木各器官元素之间具有耦合性,而干旱胁迫导致这种耦合关系发生变化,如敏感型杉木细根C、P含量和C/P、N/P与叶、茎韧皮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呈极显著负相关(P<0.01),忍耐型杉木细根C、N、P含量和C/N、C/P、N/P与粗根韧皮部,细根C/N、C/P、N/P与茎韧皮部均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研究表明不同耐旱型杉木幼苗各器官中C、N、P元素通过不同的策略彼此协调以适应干旱环境,忍耐型杉木具有更高的耐旱可塑性,适应环境变化的能力更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干旱胁迫 化学计量特征
下载PDF
增温对高寒草甸土壤微生物多样性及功能潜力的影响
15
作者 吴菲 高章伟 +5 位作者 张睿博 时蓉喜 刘梦洁 胡健 汪辉 周青平 《北京林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9-38,共10页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不同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其功能潜力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及机理。【方法】基于为期6年的野外增温控制试验,利用不同功率红外加热设置对照、增低温(+1.5℃)和增高温(+2.5℃)3个温... 【目的】本文旨在探究青藏高原高寒草甸生态系统中不同土壤微生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其功能潜力对气候变暖的响应特征及机理。【方法】基于为期6年的野外增温控制试验,利用不同功率红外加热设置对照、增低温(+1.5℃)和增高温(+2.5℃)3个温度处理。增温6年后于2020年8月采集土壤表层样品,利用微生物高通量测序,分析土壤细菌和真菌群落对增温的响应。【结果】(1)增低温和增高温处理分别使土壤表层温度升高了1.4℃和2.4℃(P<0.05),土壤湿度分别下降了11%和17%(P<0.05)。相比对照,土壤硝态氮含量在增低温和增高温处理下分别降低了66%和72%(P<0.05),而土壤有效磷含量仅在增高温处理下显著增加36%(P<0.05)。(2)增温处理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α多样性及谱系多样性,并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P<0.05);相比之下,土壤真菌以上指标均未表现出显著变化。(3)土壤细菌群落中,碳水化合物代谢及全局概览图等功能分类在增高温处理下明显增强,而土壤真菌共生营养型、病理营养型以及腐生营养型的功能丰度并未受显著影响。(4)土壤细菌功能潜力与土壤总氮含量和土壤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P<0.05),真菌功能潜力仅与谱系多样性呈显著正相关(P<0.05),且与土壤理化性质无显著相关性。【结论】增温显著降低了土壤细菌α多样性和谱系多样性,改变了细菌群落结构;增温通过调控土壤有效磷含量进而促进细菌群落在碳水化合物代谢等功能潜力的表达;相比之下,增温并未显著影响土壤真菌多样性、群落结构和功能潜力。研究结果表明土壤细菌群落与真菌群落对气候变暖响应的敏感性存在差异,可能对生态系统功能产生不同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寒草甸 细菌 真菌 分类多样性 谱系多样性 功能预测
下载PDF
干旱胁迫对不同耐旱型杉木矿质元素分配的影响
16
作者 郭文娟 张丽仙 +3 位作者 陈宇龙 郭嘉龙 周丽丽 李树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9-208,共10页
【目的】研究不同耐旱型杉木各器官矿质元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为揭示杉木的耐旱机理、提高林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不同耐旱型(忍耐型和敏感型)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控水法,设置正常水分(对照)和干旱胁... 【目的】研究不同耐旱型杉木各器官矿质元素对干旱胁迫的响应规律,为揭示杉木的耐旱机理、提高林地生产力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2年生不同耐旱型(忍耐型和敏感型)杉木幼苗为研究对象,采用室内盆栽控水法,设置正常水分(对照)和干旱胁迫处理(即分别为田间持水量的70%~80%和40%~50%),研究干旱胁迫对不同耐旱型杉木幼苗各器官矿质元素(K、Ca、Mg、Mn、Na、Al)分配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相比,干旱胁迫下敏感型杉木粗根(木质部和韧皮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的Ca、Mg、Mn含量减少,而忍耐型杉木粗根(木质部和韧皮部)、茎(木质部和韧皮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和叶的Ca、Mg、Mn含量增加;敏感型杉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的K含量减少,忍耐型杉木茎(木质部和韧皮部)、叶的K含量增加;敏感型杉木地下部分、枝(木质部和韧皮部)的Na、Al含量下降,忍耐型杉木的细根、粗根韧皮部、枝(木质部和韧皮部)的Na含量增加,粗根木质部、叶的Na含量减少,地下部分、茎(木质部和韧皮部)的Al含量减少。相关性分析表明,细根与枝木质部的K、Mg、Mn、Na、Al含量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粗根韧皮部与叶的Ca、Mg、Mn含量呈负相关。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干旱胁迫主要影响敏感型杉木细根、粗根韧皮部K、Ca、Mg及茎韧皮部Mn的含量,对忍耐型杉木细根、粗根韧皮部Na和Al、叶的Ca含量影响较大。【结论】不同耐旱型杉木在干旱胁迫下形成不同的矿质元素分配策略:敏感型杉木在干旱胁迫下减少了地下部根系对K、Ca、Mg、Na、Al的吸收,增加了叶对K、Ca的吸收;忍耐型杉木在干旱胁迫下增加了细根对K、Mg、Mn、Na的吸收,以及地上部器官对K、Ca、Mg、Mn的吸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 干旱胁迫 器官 矿质元素 分配策略
下载PDF
自然保护地社区发展研究进展及热点分析
17
作者 管筱思 孙小霞 苏时鹏 《资源开发与市场》 2025年第2期168-176,共9页
在中国正进一步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自然保护地社区发展研究日渐受到学界重视。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3—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自然保护地社区发展研究的... 在中国正进一步推进以国家公园为主体的自然保护地体系建设的背景下,自然保护地社区发展研究日渐受到学界重视。运用CiteSpace软件,对2003—2023年中国知网(CNKI)数据库与Web of Science核心合集数据库中关于自然保护地社区发展研究的相关文献进行可视化分析。研究发现:(1)2003—2023年间该领域研究总体呈增长趋势,具体可划分为“研究起步”、“研究发展”及“研究深化”3个阶段;(2)国外大部分研究机构间已形成紧密的合作网络,国内仅少部分研究机构间形成了紧密的合作网络,其余机构间合作有待深入;(3)国内外研究热点内容各有侧重但亦有相似之处。最后,提出未来的研究热点将集中于自然保护地社区参与生态旅游相关研究、自然保护地治理机制体制研究及自然保护地社区协同发展研究3个方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 社区发展 国家公园 可视化分析 CITESPACE
下载PDF
种植巨菌草对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宋思梦 林冬梅 +10 位作者 周恒宇 罗宗志 张丽丽 易超 林辉 林兴生 刘斌 苏德伟 郑丹 余世葵 林占熺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95-1605,共11页
了解种植巨菌草对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土壤质量状况的影响,可为沙漠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以巨菌草种植1 a、5 a、8 a样地为研究对象,以围封裸沙地为对照(CK),比较了CK与不同种植年限巨菌草样地植物物种多样... 了解种植巨菌草对乌兰布和沙漠植物物种多样性及土壤质量状况的影响,可为沙漠生态系统植被恢复与可持续经营提供依据。以巨菌草种植1 a、5 a、8 a样地为研究对象,以围封裸沙地为对照(CK),比较了CK与不同种植年限巨菌草样地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的差异及二者相关性。结果表明:与CK相比,种植巨菌草后更新灌草11科31属38种,优势种更替明显,改变了沙地群落结构,显著提高了各物种多样性指数;随年限增加,灌草层物种数增加,灌木层各多样性指数在5 a样地中最佳,草本层各多样性指数在8 a样地中最佳;CK与1年样地间群落相似性指数最大,而后降低。与CK相比,种植巨菌草显著改善了土壤理化环境,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了孔隙度、含水量、持水量及有机质、氮、磷、钾等养分;随年限增加,8 a和5 a样地土壤理化条件显著优于1 a和CK样地。冗余分析(RDA)分析结果表明灌草层丰富度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Simpson优势度指数、Pielou均匀度指数与土壤理化因子密切相关,各指数与除容重外其他因子间均呈正相关关系。同时,1 a与5 a样地间各多样性指数及土壤因子变化幅度明显大于5年与8年样地间。综上,种植巨菌草显著改善了乌兰布和沙漠东缘植物物种多样性与土壤理化性质,随种植年限增加,群落结构与土壤环境不断改善且逐渐稳定,沙漠生态系统朝正向演替发展,5 a可达较好效果,8 a效果最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菌草 物种多样性 群落结构 土壤理化性质 冗余分析 乌兰布和沙漠
下载PDF
9种禾本科饲料植物在乌兰布和沙漠东缘的适应性及生产性能评价
19
作者 张丽丽 罗宗志 +8 位作者 余世葵 苏德伟 郑丹 李春晓 易超 林辉 谢晶 林冬梅 林占熺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96-703,共8页
【目的】筛选对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适应性良好的饲料植物,旨在为挖掘沿黄沙漠地区高产优质牧草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巨菌草、玉米、苏丹草、红高粱、‘绿洲1号’、紫象草、甜高粱、高丹草、华南象草9种禾本科饲料植物为研究对象,生长1... 【目的】筛选对乌兰布和沙漠东缘适应性良好的饲料植物,旨在为挖掘沿黄沙漠地区高产优质牧草资源提供依据。【方法】以巨菌草、玉米、苏丹草、红高粱、‘绿洲1号’、紫象草、甜高粱、高丹草、华南象草9种禾本科饲料植物为研究对象,生长107 d后测定其农艺性状、产量、营养成分及经济效益,并采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法对其生产性能进行综合评价。【结果】巨菌草的株高最高,达298.89 cm,其鲜草和干草产量分别为168.18、38.68 t·hm^(-2),显著高于其他植物(P<0.05);9种植物的茎叶比为0.79~3.00,干鲜比为15.29~44.10,其中,紫象草的茎叶比、干鲜比最低;巨菌草单位耗水量下的鲜草产量最高;紫象草的粗蛋白含量最高,甜高粱的粗脂肪含量最高,玉米的酸性洗涤纤维、中性洗涤纤维含量最低,而巨菌草的木质素含量最低;玉米、红高粱的总可消化养分含量、产奶净能较高;巨菌草净利润最高,为28888元·hm^(-2);生产性能综合评价排名前3位的植物依次为巨菌草、紫象草、甜高粱。【结论】巨菌草产量大、水肥利用率高、经济效益好、生产性能综合评价最高,在沿黄沙漠地区具有较广的推广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禾本科饲料植物 适应性 生产性能 灰色关联分析 乌兰布和沙漠
下载PDF
以新质生产力引领香樟油用林可持续高效发展
20
作者 邹芳芳 吴雨晴 +1 位作者 蔡丽娟 邹双全 《林业经济问题》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46-652,共7页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了香樟油用林产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路径。通过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机制与生态效益的协同作用,明确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香樟油用林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加强... 基于新质生产力的内涵特征,采用文献分析与案例研究的方法,探讨了香樟油用林产业的可持续高效发展路径。通过技术创新、资源优化配置、市场机制与生态效益的协同作用,明确新质生产力在推动香樟油用林产业转型升级中的核心作用;提出加强良种选育、改进精油提取工艺及应用循环经济模式的具体策略,以及这些策略在提升生产效率和资源利用率、降低环境负担等方面的实际效果;为解决技术滞后、市场拓展受限及资源利用不足等问题,提出了通过政策支持、专项资金扶持、绿色金融推广及引入碳汇交易机制,推动香樟油用林产业的高效、绿色、可持续发展的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香樟油用林 新质生产力 技术创新 可持续发展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