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426篇文章
< 1 2 7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因子分析与模糊数学的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评价 被引量:6
1
作者 宋萍 洪伟 +2 位作者 吴承祯 封磊 陈广亮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650-656,共7页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评价因子的均值显示校园总体质量一般.不同专业、性别和居住位置的学生对各评价因子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某些主观因... 在问卷调查的基础上,运用统计分析、因子分析及模糊综合评判等方法对福建农林大学校园环境质量进行了具体分析和评价.评价因子的均值显示校园总体质量一般.不同专业、性别和居住位置的学生对各评价因子的评价存在一定的差异,某些主观因素会对环境质量评价结果产生影响.对28个评价因子进行旋转分析得到10个主因子,依次为环境意象因子、景观可视因子、环境安全因子、人文环境因子、生活交通因子、环境卫生因子、建筑因子、物理环境因子、交通便利性因子及校门可达性因子,它们是影响被调查者对环境评价的主要因子.模糊综合评价结果显示福建农林大学校园总体环境质量评价等级为E3级,即"一般",今后福建农林大学环境质量在总体上还有待提高,尤其应重点加强校园人文环境建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环境质量 方差分析 因子分析 模糊评价 福建农林大学
下载PDF
对大学生进行绿色教育的探索与实践——以福建农林大学为例 被引量:4
2
作者 苏开敏 邢世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6期97-99,共3页
阐述了绿色教育观念的提出及其在我国高校推广,总结了福建农林大学多年来实施绿色教育的实践与成效,提出深化高校大学生绿色教育的构想与建议:(1)建立绿色教育的保障机制;(2)构建绿色教育的教学机制;(3)探索绿色教育的实践机制;(4)制定... 阐述了绿色教育观念的提出及其在我国高校推广,总结了福建农林大学多年来实施绿色教育的实践与成效,提出深化高校大学生绿色教育的构想与建议:(1)建立绿色教育的保障机制;(2)构建绿色教育的教学机制;(3)探索绿色教育的实践机制;(4)制定绿色教育的评价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学生 绿色教育
下载PDF
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时空耦合协调分析——以厦漳泉城市群为例
3
作者 林晓岚 范胜龙 +2 位作者 刘旗 孙煌 王培俊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3年第2期102-110,共9页
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两者的关系是关乎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选取厦漳泉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以2011—2019年为时间尺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市的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及协调发... 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两者的关系是关乎一个城市能否可持续发展的关键所在。选取厦漳泉城市群作为研究区域,以2011—2019年为时间尺度,运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厦门、漳州和泉州三市的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的耦合及协调发展程度。研究结果表明:(1)厦漳泉城市群的城市开发强度差异显著。总体上三市开发强度排序为:厦门>泉州>漳州。2019年,厦门和泉州上升到中强度开发水平,其中厦门接近于高强度开发。漳州市仍处于低强度开发阶段,开发强度不足。(2)2011—2019年,研究区域的资源环境状况大体上呈现好转趋势。2019年三市资源环境承载力均提升到中承载力水平,承载力综合指数排序为:漳州>厦门>泉州。从变化趋势上看,三市均经历由低承载水平到中承载水平的过程。(3)厦漳泉城市开发与资源环境承载力之间的耦合协调度变化显著,三市的耦合协调性表现出差异性。2019年三市协调水平排序为:厦门>泉州>漳州。变化过程上:厦门市由轻微失调转为勉强协调,泉州市由轻度失调转为勉强协调,漳州市由中度失调转为轻微失调又下降为轻度失调。此外,2019年三市城市开发强度与资源环境承载力水平的耦合度均处于拮抗耦合阶段,耦合程度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开发强度 资源环境承载力 耦合协调度 厦漳泉城市群
下载PDF
福建铁观音茶园土壤中铅、镉、砷、铬、汞、铜、氟的环境质量现状分析 被引量:36
4
作者 郭雅玲 王果 +4 位作者 罗丹 葛宏力 汪根发 陈进火 罗志毅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676-681,共6页
为了解福建省铁观音茶园土壤中主要污染元素的含量状况及其对茶叶生产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省铁观音茶主产地安溪、华安和永春县150个茶园土壤中铅、镉、砷、铬、汞、铜、氟的含量,并进行了环境质量现... 为了解福建省铁观音茶园土壤中主要污染元素的含量状况及其对茶叶生产的影响,采用野外调查和室内分析相结合的方法研究了福建省铁观音茶主产地安溪、华安和永春县150个茶园土壤中铅、镉、砷、铬、汞、铜、氟的含量,并进行了环境质量现状评价。结果表明,所有土壤的镉、铅、氟含量,97%以上土壤的铬、砷、汞含量均低于茶叶产地环境技术条件(NY/T 853—2004)中相应的限量;92%以上土壤的镉、铬、砷、汞含量和70%以上土壤的铅含量低于有机茶产地环境条件(NY 5199—2002)中相应的限量。变质岩发育的土壤镉和氟含量较高,砂岩类发育的土壤铬含量较高,流纹质凝灰岩类发育的土壤铅含量较高,流纹岩类发育的土壤砷含量较高,闪长岩类发育的土壤汞和铜含量较高;水稻土改种的茶园土壤镉、铅和汞含量较高,铬和砷含量较低;赤红壤发育的土壤中铅含量较高,黄壤发育的土壤中铬和砷含量较高,红壤发育的土壤中铜含量较高。就所研究的元素而言,大部分供试茶园土壤是清洁和安全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观音茶园 土壤 污染元素 环境质量
下载PDF
福建省污染物排放的环境Kuznets曲线研究 被引量:5
5
作者 宋萍 洪伟 +2 位作者 吴承祯 封磊 戴仁华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574-579,共6页
利用1985—2006年福建省环境经济数据,通过对福建省三废的排放量与人均GDP进行回归模拟,构建福建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计量模型,从而对福建省污染物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均生活污水排... 利用1985—2006年福建省环境经济数据,通过对福建省三废的排放量与人均GDP进行回归模拟,构建福建省经济发展与环境污染水平关系的计量模型,从而对福建省污染物排放的库兹涅茨曲线特征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福建省人均生活污水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曲线呈直线型;人均工业废水排放量、人均废气排放量、人均工业SO2排放量和人均工业烟尘排放量与人均GDP的拟合曲线均呈U型特征;人均工业固废产出量与人均GDP拟合曲线则呈倒N型特征。同时利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对曲线的成因进行了探讨。从而为促进福建省生态环境与经济的协调发展提供决策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省 污染物 库兹涅茨曲线 灰色关联度分析
下载PDF
从耕地资源价值论我国耕地征用补偿的完善——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3
6
作者 范胜龙 邢世和 +2 位作者 林翔程 蒋芳市 罗文光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651-657,共7页
从耕地资源价值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现行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管理法》的补偿标准中全省最高补偿与最低补偿仅相差32714元.hm-2,未能体... 从耕地资源价值的角度,对《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管理法》(2004年)(以下简称《土地管理法》)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现行的耕地征用补偿标准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土地管理法》的补偿标准中全省最高补偿与最低补偿仅相差32714元.hm-2,未能体现区域的差异性,且该补偿标准平均仅相当于耕地资源价值的9.40%;现行补偿标准体现了区域的差异性,且比《土地管理法》的补偿标准提高了1.24-2.08倍,但与耕地的资源价值仍有巨大差距,平均仅相当于资源价值的14.46%.可见,现有的征地补偿标准偏低,忽略了耕地资源使用的时间价值、社会价值、生态价值和空间差异,并导致了诸多不良后果;应区别征地目的,扩大征地补偿范围,考虑农民的长远补偿及征地补偿的区域差异,完善有关法律制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 价值 征用补偿
下载PDF
福建省耕地资源与粮食安全 被引量:20
7
作者 唐南奇 邢世和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9年第4期20-24,共5页
分析了福建省耕地资源状况,指出了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粮食生产能力受限、粮食播种面积不稳等问题的存在使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压力加大,提出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策:(1)强化耕地用途管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2)促... 分析了福建省耕地资源状况,指出了耕地数量减少、质量下降、粮食生产能力受限、粮食播种面积不稳等问题的存在使粮食安全和耕地保护的压力加大,提出了福建省粮食安全与耕地资源保护的对策:(1)强化耕地用途管制,确保基本农田数量;(2)促进耕地制度创新,构建种粮激励机制;(3)加快耕地质量建设,提高粮食生产能力;(4)加大粮食产区投入,提高产粮基地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粮食安全 耕地压力
下载PDF
福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评价方法与结果分析 被引量:3
8
作者 谢钊 乐德明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6年第3期39-42,共4页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资源利用方式。本文在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福建耕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阐明了福建... 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资源利用方式。本文在对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内涵研究的基础上,通过选择合适的指标,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对福建耕地可持续利用状况进行综合评价,阐明了福建耕地资源可持续利用的问题及改善的相关对策。文章同时也指出了利用层次分析法对耕地资源利用进行评价是可行的,其结果具有科学性和可靠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资源 可持续利用
下载PDF
福建省的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其价值 被引量:8
9
作者 苏小青 郑世群 《国土与自然资源研究》 2001年第2期79-80,共2页
对分布于福建省的 4 4种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资源及价值作了初步研究 。
关键词 福建 重点保护野生植物 价值 国家级
下载PDF
福建药用苔鲜植物资源 被引量:4
10
作者 苏小青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01年第2期38-39,共2页
本文报道了福建药用苔藓植物 2 0种 ,并对它们的生境、性味。
关键词 福建 苔鲜植物 药用植物资源
下载PDF
福建省资源科学学科发展报告 被引量:1
11
作者 韦素琼 邢世和 +6 位作者 陈松林 梁一池 叶绿保 蔡志发 张文开 李金雨 朱鹤健 《海峡科学》 2007年第1期15-17,56,共4页
在对我国资源学科发展简要分析的基础上,总结了福建省近年来在土壤资源、土地资源、林业资源、地矿资源以及特色农业等方面取得的突出进展,以及各自未来的发展趋向。
关键词 资源科学 研究进展 福建省
下载PDF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课程改革探究——以《环境评价》教学改革为例 被引量:2
12
作者 肖丽虹 陈伟 刘泓 《教育教学论坛》 2014年第4期42-45,共4页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农业基础科学,对于培养从事农林类高等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在"十二五规划"大背景下,以环境评价课程为例,剖析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方式中存在的不足,探究针对农业...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作为农业基础科学,对于培养从事农林类高等人才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为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人才,在"十二五规划"大背景下,以环境评价课程为例,剖析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培养方式中存在的不足,探究针对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学生现实可行的改革措施,提高专业培养的竞争力和学生的综合素质。通过对环境评价课程教学方法、教学内容、实践环节、考核方式等方面的改革,让学生和教师角色的转变,教师作为指导者,让学生充分融入课堂,提高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资源与环境专业 课程改革 环境评价 措施
下载PDF
基于农林院校环工专业的环境生物技术课程教学改革思考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峦 胡碧蓝 蔡佩英 《教育教学论坛》 2018年第16期222-223,共2页
本文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背景知识,介绍目前农林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所开设的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的优化方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初探,以达... 本文结合环境工程专业的特点和学生的背景知识,介绍目前农林院校的环境工程专业所开设的环境生物技术课程的教学现状,提出了课程教学内容和结构的优化方案。通过对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方面对该门课程进行了教学改革初探,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的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环境生物技术 教学方法 教学内容 课程教学改革
下载PDF
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研究——基于福建省20所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与《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分析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敏 陈炎辉 《大学(研究)》 2017年第9期73-80,共8页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在需求与供给中是否达到平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福建省20所公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与《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人才培养目标...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进入新常态的必然要求,高校的人才培养在需求与供给中是否达到平衡,是一个值得关注的问题。通过对福建省20所公办本科高校《毕业生就业质量报告》的毕业生就业状况与《本科教学质量报告》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位的分析比较,探讨教育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下的大学生就业问题,并在精准育人、对接需求、支持大学生就业创业提出相关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供给体系 经济结构 教学质量 改革 就业质量 就业问题 毕业生 福建省
下载PDF
基于时空扫描统计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监测——以福建省闽侯县为例
15
作者 邱达勇 范协裕 +4 位作者 蒋雪容 陈瀚阅 张黎明 邢世和 林鹏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128-140,147,共14页
[目的]分析福建省闽侯县多年耕地质量等级的时空变化及布局,为东南丘陵区复杂地貌地带耕地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助力。[方法]将时空统计扫描法引入多时序耕地质量监测中,结合传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县域耕地质量的连续变... [目的]分析福建省闽侯县多年耕地质量等级的时空变化及布局,为东南丘陵区复杂地貌地带耕地质量的时空格局演变研究提供新思路与新助力。[方法]将时空统计扫描法引入多时序耕地质量监测中,结合传统空间分析方法,对县域耕地质量的连续变化趋势及空间分布进行研究。进一步地,将引入时空扫描模型产生的试验结果与运用传统空间自相关分析法中的局部自相关模型的试验结果进行比对。[结果](1)在挖掘高值的聚类特征上,时空扫描模型优于局部自相关模型;(2)2018—2019年闽侯县耕地质量等级在变化幅度和空间分布广度上均大于2019—2020年的耕地质量等级变化与分布状况;(3)2018—2020年闽侯县整体的耕地质量逐年稳定并呈现上升趋势。(4)根据闽侯县耕地质量的时空格局变异情况将耕地划分为高级优质提升区、低级优质提升区、首要重点整治区、次要重点整治区、适度改良区5个区。[结论]补足养分因子、兴建水利和平衡土壤pH值是防止并逆转耕地质量劣化和保持农田高质量、高产出的重要实施方案。此外建立耕地保护区,防范耕地非农化也有助于耕地质量的稳固和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耕地质量 时空扫描 Moran’s I 耕地保护 GIS
下载PDF
福建省烟区土壤交换性镁的空间分布与酸化现状研究
16
作者 谢榕榕 雷仁清 +6 位作者 邹珊瑚 曾文龙 王雪仁 徐辰生 郑朝元 唐莉娜 李文卿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32,共8页
明确土壤交换性镁空间分布和土壤酸化现状,对福建省烤烟种植管理、精准施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在福建省烟区水稻收割后采集的1199个表层土壤样本,综合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冷热点分析和Kriging插值等多种地统计... 明确土壤交换性镁空间分布和土壤酸化现状,对福建省烤烟种植管理、精准施肥和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2018年在福建省烟区水稻收割后采集的1199个表层土壤样本,综合采用全局Moran’s I指数、冷热点分析和Kriging插值等多种地统计学方法,从不同角度揭示福建省烟区土壤交换性镁空间分布和土壤酸化现状。结果表明:福建省烟区土壤交换性镁平均含量为70.10 mg/kg,84.66%土壤处于缺乏或极缺状态,空间分布上呈由南平-龙岩-三明递减的趋势,空间上主要呈现连片和斑块状镶嵌并存分布,南平市烟区土壤交换性镁含量最高,达81.06 mg/kg;福建省烟区土壤p H平均值为5.19,83.24%的土壤pH处于低或极低水平(pH<5.5),连片现象明显,三明烟区土壤酸化现状最为突出,pH为5.08;土壤交换性镁和pH在空间分布上呈聚集分布,空间自相关性显著;福建省烟区土壤酸化与缺镁现象仍较为突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区土壤 交换性镁 酸化 空间分布
下载PDF
福建典型崩壁土壤硬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
17
作者 林梦奇 林晓君 +3 位作者 林文 张越 黄炎和 蒋芳市 《森林与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311-318,共8页
土壤硬度影响崩岗土壤的稳定性,为探究崩壁土壤的硬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福建省4个典型花岗岩崩岗发生区(诏安县、安溪县、长汀县、邵武市)的崩壁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TYD-1型硬度计在野外原位测定土壤硬度,比较不同区域崩壁剖面土壤硬... 土壤硬度影响崩岗土壤的稳定性,为探究崩壁土壤的硬度特征及其影响因素,以福建省4个典型花岗岩崩岗发生区(诏安县、安溪县、长汀县、邵武市)的崩壁剖面为研究对象,采用TYD-1型硬度计在野外原位测定土壤硬度,比较不同区域崩壁剖面土壤硬度的差异,研究土壤硬度随剖面深度的变化特征,探究土壤硬度与土壤性质的关系。结果表明,随着土层加深,安溪县、长汀县及邵武市崩壁的土壤硬度整体呈降低的趋势,而诏安县崩壁的土壤硬度则呈先减小后增大的趋势;崩壁土壤硬度的平均值大小为诏安县(24.11 MPa)>长汀县(22.15 MPa)>安溪县(19.83 MPa)>邵武市(14.74 MPa)。影响诏安县崩壁土壤硬度的主要因子为游离氧化铝含量,影响安溪县和邵武市崩壁土壤硬度的主要因子为游离氧化铝和黏粒含量,影响长汀县崩壁土壤硬度的主要因子为土壤有机质和游离氧化铝含量。游离氧化铝是影响4个典型花岗岩崩岗发生区崩壁土壤硬度的共同主要因素,可作为表征研究区域崩岗土壤硬度特征的优选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崩壁 土壤硬度 风化壳 侵蚀机理 红壤区
下载PDF
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4
18
作者 程金 黄文卿 +4 位作者 张世昌 张卫清 黄功标 张江周 吴良泉 《农业资源与环境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805-816,共12页
为准确估算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确定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基于2016—2019年采集的4 350个表层土壤样本,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与ArcGIS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 为准确估算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确定其空间分布和影响因素,基于2016—2019年采集的4 350个表层土壤样本,利用地统计学方法与ArcGIS技术分析土壤有机碳密度空间分布,并通过随机森林模型分析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的重要因素。结果表明: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范围为0.03~14.68 kg·m^(-2),平均值为4.06 kg·m^(-2)。全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在空间上聚集分布,具有中等程度空间自相关性,空间变异主要由结构性因素主导,呈现自南向北、从沿海向内陆山地逐渐升高的空间分布格局。降雨量、海拔、土壤质地和土壤pH是影响有机碳储量的主要因素,地貌类型、土壤类型和作物类型影响相对较弱,且随着化肥(磷肥和钾肥)施用量的增加,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显著降低。研究表明,福建省表层土壤有机碳密度不高,空间分布聚集,自然气候变化、地形因子和人类活动都会影响土壤有机碳密度,其中降雨量、海拔、土壤质地和土壤pH为主导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有机碳密度 空间分布 驱动因子 随机森林模型
下载PDF
基于AHP-PCA熵权组合模型的吉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动态评价 被引量:1
19
作者 邹桃红 常雅轩 +1 位作者 陈鹏 刘家福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中英文)》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511-1524,共14页
吉林省不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科学掌握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实现区域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参考SRP(Sensitiv-ity–Resilience–Pressure)模... 吉林省不仅是我国粮食主产区之一,也是东北地区重要的生态屏障和功能区,科学掌握其生态环境脆弱性的空间分布和时空变化特征,对合理利用土地资源及实现区域环境保护起着重要作用。本研究参考SRP(Sensitiv-ity–Resilience–Pressure)模型,从地形、气候、植被覆盖、景观格局及人类活动5个方面选取13个评价指标,综合运用AHP-PCA(analytic hierarchy process-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熵权模型及空间自相关方法,分析2000—2020年不同时期吉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的时空格局,并探讨其空间关联关系。结果表明:1)研究区生态环境以轻度以下脆弱为主,且整体呈现明显的地域差异,由东向西脆弱度逐渐增加,重度脆弱区主要出现在吉林省西部平原,潜在脆弱区主要出现在吉林省东部山区。2)将脆弱性指数分为5个等级,各等级间面积比例差异明显,以2020年为例,表现为轻度>中度>微度>潜在>重度,且轻度及以下脆弱区面积占比均达到67.9%以上,这表明吉林省整体处于中等脆弱水平。3)时间变化上,2000年至2020年间,吉林省生态环境脆弱性呈逐年向好的趋势,重度、微度脆弱性区域面积占比与2000年相比分别下降2.78%和9.20%,轻度和中度脆弱性区域面积占比同研究初期相比分别增加7.45%和5.24%,潜在脆弱性区域面积占比与2000年基本持平。4)2000年研究区生态环境脆弱性指数的Moran I值为0.2335,表明其在空间上呈集聚现象,高聚集区主要分布在吉林省西部地区;至2020年,Moran I值增加至0.3841,空间集聚更为显著。根据脆弱性等级的分区及其影响因素,对不同脆弱性等级区域给出了不同生态保护建议:潜在脆弱和微度脆弱区继续实行现有生态环境保护政策;轻度脆弱和中度脆弱区要坚持以黑土地资源保护为前提进行合理的农用地资源开发;重度脆弱性区要加大生态环境保护投入,特别要有针对性地实施盐碱地治理等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环境脆弱性 SRP模型 AHP-PCA熵权模型 时空动态特征 吉林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