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脓毒症患者血清I-FABP、D-Lac、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7
1
作者 杨火保 刘进生 郑彩罚 《海南医学》 CAS 2021年第18期2331-2333,共3页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83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合并脓毒症休克的45例患者纳... 目的探讨脓毒症患者血清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I-FABP)、D-乳酸(D-Lac)、高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4月至2021年4月福建省立医院收治的83例脓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将合并脓毒症休克的45例患者纳入休克组,未合并脓毒症休克的38例患者纳入无休克组,另选择同期在我院行健康体检的50例健康者作为对照组。比较三组受检者的I-FABP、D-Lac和Hs-CRP水平。将脓毒症患者按照感染部位分为腹腔感染组(n=57)和非腹腔感染组(n=26),比较两组患者的血清I-FABP、D-Lac、hs-CRP水平。结果脓毒症无休克组与休克组患者的I-FABP、D-Lac、hs-CRP水平分别为(28.64±5.36)ng/mL、(15.83±7.36)mg/L、(52.41±9.47)mg/L与(37.94±5.91)ng/mL、(28.41±8.86)mg/L、(66.53±14.39)mg/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18.15±2.39)ng/mL、(9.26±3.18)mg/L、(8.36±2.11)mg/L,且无休克组患者的I-FABP、D-Lac、hs-CRP水平明显低于休克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感染组患者的血清I-FABP、hs-CRP水平分别为(35.93±5.92)ng/mL、(65.14±15.27)mg/L,明显高于非腹腔感染组的(24.72±7.25)ng/mL、(49.72±8.26)mg/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腹腔感染组患者的血清D-Lac水平为(25.43±11.62)mg/L,与非腹腔感染组的(30.67±13.81)mg/L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脓毒症患者血清I-FABP、D-Lac、hs-CRP水平均明显升高,且合并脓毒症休克的患者升高更加明显,可以作为反应脓毒症疾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而血清I-FABP、hs-CRP水平在脓毒症腹腔感染患者中明显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脓毒性休克 肠型脂肪酸结合蛋白 D-乳酸 高敏C反应蛋白 肠道损伤
下载PDF
右半结肠癌患者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特点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1
2
作者 林达佳 吴健生 +2 位作者 曾长青 陈林昊 黄海啸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21期55-58,共4页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患者回肠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5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总淋巴结转移率为... 目的探讨右半结肠癌患者回肠周围淋巴结的转移特点及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1月~2018年6月我院收治的259例右半结肠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对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相关危险因素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本研究中总淋巴结转移率为44.0%(114/259),而回肠周围淋巴结总体转移率仅为5.0%,其中盲肠部位肿瘤的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率为14.3%。单因素分析显示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状态在肿瘤位置(P<0.001)、肿瘤分化程度(P=0.013)、TNM分期(P<0.001)、N分期(P<0.001)、脉管侵犯情况(P=0.001)等因素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盲肠部位的肿瘤其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风险是其他部位肿瘤的6.97倍(P=0.001,95%CI:2.246~21.626),且N分期为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回肠周围淋巴结在右半结肠癌中转移率较低,与其他部位的右半结肠癌相比,盲肠癌有较高的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率;高N分期的右半结肠癌患者有较高的回肠周围淋巴结转移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右半结肠癌 回肠周围淋巴结 转移特点 危险因素
下载PDF
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意义探讨 被引量:6
3
作者 池良杰 林达佳 +5 位作者 郑羽 王襄瑜 许超 曾长青 薛芳沁 黄良祥 《中国现代医生》 2017年第35期39-42,共4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4月于我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病例137例,根据是否行保留左结肠动脉分为不保留LCA组和保留LCA组,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肠系膜下... 目的探讨腹腔镜直肠癌根治术中保留左结肠动脉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6月~2017年4月于我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下直肠癌根治术病例137例,根据是否行保留左结肠动脉分为不保留LCA组和保留LCA组,比较两组淋巴结清扫数目、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吻合口相关并发症发生率及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 75例患者不保留左结肠动脉,62例患者保留左结肠动脉。两组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明显并发症。不保留LCA组患者术中未见结肠残端缺血而追加切除肠管,保留LCA组患者术中未见因吻合口张力过高而追加行脾曲游离和高位结扎。术中手术时间、淋巴结清扫总数、IMA根部淋巴结清扫数目、吻合口瘘发生率、吻合口出血发生率及术后住院时间均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肠系膜下动脉低位结扎与在手术安全性方面与高位结扎是相当的,并可同样彻底地清扫肠系膜下动脉根部淋巴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直肠癌 根治性手术 左结肠动脉
下载PDF
循环肿瘤细胞在结直肠癌临床诊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谢礼锋 陈鸿源 +1 位作者 许超 薛芳沁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19年第1期66-70,共5页
结直肠癌高发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1]。结直肠癌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三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严... 结直肠癌高发于发达国家和地区,但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化的进程加快,居民饮食结构和生活习惯的改变,近年来,我国结直肠癌的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呈上升趋势[1]。结直肠癌是造成全球疾病负担的第三大肿瘤,发病率仅次于肺癌和乳腺癌,严重威胁居民健康[2]。随着结直肠癌的诊断方法、手术技巧及治疗方案的不断优化,患者的预后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循环 肿瘤/病理学 结直肠肿瘤
下载PDF
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患者预后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观察 被引量:7
5
作者 郑羽 曾长青 +3 位作者 池良杰 王襄瑜 许超 吴建生 《中国现代医生》 2016年第30期39-41,45,共4页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患者预后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146例,根据其临床手术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69例与观察组7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 目的 探讨超低位直肠癌保肛手术对患者预后疗效与生活质量的改善效果。方法 选取本院2010年9月-2012年9月收治的超低位直肠癌患者146例,根据其临床手术治疗方案将其分为对照组69例与观察组77例,对照组患者采用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Miles术),观察组患者给予直肠癌保肛手术。比较两组患者的术后排便功能恢复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肿瘤复发率、生存状况以及生活质量评分。结果 观察组患者术后排便功能恢复时间及肛周湿疹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术后心理功能、躯体功能、物质生活状态与社会功能等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超低位直肠癌患者行保肛手术治疗可获得满意的预后效果,更低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且可以积极提升患者的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低位直肠癌 保肛手术 预后疗效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危险因素分析及皮下负压引流球的应用 被引量:5
6
作者 陈鸿源 陈黎奇 +3 位作者 夏浩沄 池良杰 薛芳沁 黄良祥 《中国现代医生》 2019年第14期81-84,88,共5页
目的分析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防治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83例患者资料,对有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 目的分析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危险因素,并探讨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防治切口感染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2月~2017年5月在我院行回肠造口还纳术的283例患者资料,对有可能影响切口感染的临床病理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比较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组患者与无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组患者在切口感染率、甲级愈合率、换药次数和住院时间的差异。结果术后共26例(9.2%)患者出现切口感染。单因素分析及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BMI≥25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00min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而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是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保护性因素(P均<0.05)。切口留置皮下引流球组患者较无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组患者切口感染率低(3.9%vs13.5%)、切口甲级愈合率高(90.6%vs61.5%)、平均换药次数少[(3.6±0.7)次vs(7.0±1.5)次]、平均住院时间短[(7.7±2.1)dvs(12.3±3.6)d],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BMI≥25kg/m2、合并糖尿病、手术时间≥100min是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独立危险因素。切口留置皮下负压引流球是防治回肠造口还纳术后切口感染的有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造口还纳术 切口感染 危险因素 皮下负压引流球 低位直肠癌
下载PDF
ω-3鱼油脂肪乳剂对老年胃癌患者术后恢复及体液免疫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8
7
作者 郑羽 曾长青 +2 位作者 王襄瑜 黄良祥 李建党 《海峡药学》 2016年第12期146-148,共3页
目的探讨含ω-3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PN)支持对行腹腔镜下根治术全胃切除的老年胃癌患者营养、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及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135例年龄≥70岁的胃癌患... 目的探讨含ω-3鱼油脂肪乳的肠外营养(PN)支持对行腹腔镜下根治术全胃切除的老年胃癌患者营养、肝肾功能、免疫功能及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选取2012年6月~2015年12月行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术的135例年龄≥70岁的胃癌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62例(A组)和治疗组73例(B组)。在术后两组均给予含普通脂肪乳剂肠外营养支持治疗,治疗组每人每天加用ω-3鱼油脂肪乳l OOm L,分别于术前、术后1天和术后第7天观察患者营养状况、肝肾功能、体液免疫功能及术后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支持治疗6d后,两组之间的营养状况、肝肾功能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A组免疫球蛋白组在治疗前后无明显变化(P〉0.05),B组在治疗后Ig A、Ig G、Ig M显著下降(P〈0.05)。与A组比较,B组的感染性并发症发生率较低。结论ω-3鱼油脂肪乳对行腹腔镜下根治术全胃切除的老年胃癌患者术后营养状况和肝肾功能的无明显影响,而可以明显增强患者体液免疫功能,降低感染性并发症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Ω-3鱼油脂肪乳 根治性全胃切除 营养 体液免疫
下载PDF
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循环血癌胚抗原mRNA含量影响的对比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陈鸿源 薛芳沁 +3 位作者 谢礼锋 许超 王襄瑜 黄良祥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3期144-149,共6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循环血癌胚抗原(CEA)mRNA含量影响的差异。方法前瞻性将2018年1—8月诊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行腹腔镜或开腹结直肠癌D3根治术,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采集外周静脉... 目的探讨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循环血癌胚抗原(CEA)mRNA含量影响的差异。方法前瞻性将2018年1—8月诊治的60例结直肠癌患者随机分为腹腔镜组与开腹组,行腹腔镜或开腹结直肠癌D3根治术,分别于手术开始前、手术结束后采集外周静脉(PV)血,于肿瘤游离前及游离后采集肠系膜下静脉(IMV)血,应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并比较两组患者血细胞中CEA mRNA的阳性表达情况。结果患者术后PV血CEA mRNA的阳性率为31.67%,高于术前的21.67%,但两者差别无统计学意义(P=0.215);肿瘤游离后IMV血CEA mRNA的阳性率为53.33%,显著高于游离前的35.00%(P=0.01)。腹腔镜组患者术前及术后PV血、肿瘤游离前及游离后IMV血的CEA mRNA阳性率分别为23.33%,30.00%及33.33%,50.00%;开腹组则分别为20.00%,33.33%及36.67%,56.67%;两组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别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腹腔镜组患者术前及术后PV血、肿瘤游离前及游离后IMV血的CEA mRNA扩增的平均ΔCt值分别为(4.79±0.85),(3.68±0.26),(3.49±0.09)及(1.06±0.23),开腹组分别为(5.03±0.75),(3.37±0.14),(3.37±0.30)及(0.86±0.37),两组各对应时间点比较,差别也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手术操作可能会增加肿瘤血循环转移的风险,术中应严格遵循“No-Touch”原则。腹腔镜与开腹结直肠癌根治术对循环血CEA mRNA的影响无明显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直肠肿瘤 腹腔镜 血液循环 肿瘤 癌胚抗原
下载PDF
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后出血19例诊治分析 被引量:1
9
作者 黄海啸 陈黎奇 +3 位作者 林达佳 池良杰 黄良祥 李建党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8-20,共3页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后出血的原因,总结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610例。结果 610例患者中并发术后出血19例,其中15例为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出血,4例为术后血流动力... 目的分析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后出血的原因,总结预防及处理措施。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6年1月我院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610例。结果 610例患者中并发术后出血19例,其中15例为术后血流动力学稳定的出血,4例为术后血流动力学不稳定的大出血。经保守治疗、手术、介入血管栓塞等综合治疗后,19例均治愈出院,未出现死亡病例。结论腹腔镜辅助下胃癌根治术后出血原因复杂多样,血流动力学稳定可先保守治疗,一旦出现血流动力学不稳定,必须给予紧急手术或血管栓塞等综合处理,以拯救生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辅助 胃癌 术后出血 血管介入栓塞
下载PDF
NGAL、KIM-1、Th17细胞检测对脓毒症AKI患者预后的评估 被引量:3
10
作者 杨火保 刘进生 郑彩罚 《分子诊断与治疗杂志》 2021年第9期1529-1532,共4页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尿肾损伤分子-1(KIM-1)联合外周血Th17细胞检测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经连续性肾脏代替(CRRT)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行CRRT治疗的69例脓毒症... 目的分析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尿肾损伤分子-1(KIM-1)联合外周血Th17细胞检测对脓毒症急性肾损伤(AKI)患者经连续性肾脏代替(CRRT)治疗预后的评估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1月至2020年3月在本院行CRRT治疗的69例脓毒症AKI患者设为AKI组,另选取本院同期68例行CRRT治疗的单纯AKI患者作为对照组。将AKI组患者根据病情进行分组,以APACHEⅡ评价:轻度组28例、中度组19例、重度组22例。比较各组NGAL、KIM-1、Th17水平,绘制ROC曲线分析NGAL、KIM-1联合外周血Th17细胞检测对脓毒症AKI者经CRRT治疗预后评估价值。结果 AKI组NGAL、KIM-1、Th17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NGAL、KIM-1、Th17在不同病情程度脓毒症AKI患者中表达情况均为:重度组>中度组>轻度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69例患者30 d后死亡17例,存活52例,死亡组脓毒症AKI者NGAL、KIM-1、Th17水平明显高于存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ROC结果显示,NGAL+KIM-1+Th17评估脓毒症AKI者预后时AUC为0.829,明显高于三者单独检测(P<0.05)。结论 NGAL、KIM-1、外周血Th17细胞水平变化与脓毒症AKI患者病情变化密切相关,三者联合检测可进一步提高对脓毒症AKI患者经CRRT治疗短期预后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GAL KIM-1 TH17 脓毒症急性肾损伤 CRRT
下载PDF
改良回肠造口在急腹症的应用
11
作者 许超 薛芳沁 +3 位作者 池良杰 王襄瑜 陈林昊 黄良祥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0年第4期235-237,共3页
目的探讨改良回肠造口在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9年9月80例行回肠造口手术的急腹症患者的病例资料,以回肠造口手术方式为分组因素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回肠造口的手术时间、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 目的探讨改良回肠造口在急腹症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3月—2019年9月80例行回肠造口手术的急腹症患者的病例资料,以回肠造口手术方式为分组因素分为传统组和改良组,比较两组患者回肠造口的手术时间、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造口回缩、行造口还纳的手术时间及造口还纳切除的肠管长度。结果改良组的手术时间较传统组缩短,术后造口相关并发症较少,后期行造口还纳时间缩短,可保留更多的回肠组织。结论改良回肠造口对传统回肠造口是一种合理的改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回肠 回肠造口术 造口术 急腹症
下载PDF
腹腔镜Roux-en-y吻合重建与毕Ⅱ吻合对减少胃炎、胆汁反流的效果比较
12
作者 陈黎奇 隋建 +1 位作者 黄海啸 黄良祥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22年第7期1144-1146,共3页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Roux-en-y吻合与毕Ⅱ吻合在减少胆汁反流、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2例施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吻合方法不同分为Roux-e... 目的:探讨腹腔镜辅助远端胃Roux-en-y吻合与毕Ⅱ吻合在减少胆汁反流、胃炎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2020年5月我院胃肠外科收治的82例施行腹腔镜辅助根治性远端胃切除术的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吻合方法不同分为Roux-en-y吻合组48例(A组)和毕Ⅱ吻合组34例(B组),比较两组患者胃炎及胆汁反流的发生情况。结果:通过电子胃镜检查确定A吻合组胆汁反流、胃炎的发生均明显低于B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远端胃Roux-en-y吻合比毕Ⅱ吻合可明显降低术后胃炎及胆汁反流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腹腔镜辅助 Roux-en-y重建 胆汁反流 胃炎
下载PDF
经腹膜外结肠造口对腹腔镜辅助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患者造口旁疝发生率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陈黎奇 《医疗装备》 2022年第3期117-120,共4页
目的探讨经腹膜外结肠造口对腹腔镜辅助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APR)患者造口旁疝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4例行腹腔镜辅助APR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口方式不... 目的探讨经腹膜外结肠造口对腹腔镜辅助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APR)患者造口旁疝发生率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2月至2020年6月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74例行腹腔镜辅助APR治疗的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造口方式不同分为试验组(经腹膜外结肠造口,44例)和对照组(经腹膜结肠造口,30例),比较两组的造口旁疝、造口皮肤黏膜分离、造口坏死及造口感染等并发症的发生率。结果两组造口皮肤黏膜分离、造口坏死及造口感染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造口旁疝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腹腔镜辅助APR治疗直肠癌患者时采用经腹膜外结肠造口可明显降低造口旁疝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辅助 经腹会阴联合直肠癌根治术 乙状结肠造口术 造口旁疝 直肠癌
下载PDF
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独立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1
14
作者 池良杰 许超 +4 位作者 王襄瑜 陈黎奇 吴健生 陈鸿源 郑羽 《中国现代医生》 2018年第17期31-34,共4页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不同临床特征的早期胃癌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的病例235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 目的探讨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为不同临床特征的早期胃癌患者制定最佳的治疗方案提供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年6月~2016年12月期间在本院行手术治疗及病理确诊为早期胃癌的病例235例,收集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位置分区、肉眼分型、肿瘤大小、肿瘤侵犯深度、肿瘤分化程度、脉管侵犯、淋巴管侵犯以及神经侵犯等临床病理特征,采用χ~2检验或Fisher精确概率法进行单因素分析,用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进行多因素分析。结果 235例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1.9%;单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侵犯深度、分化程度、脉管侵犯、淋巴管侵犯与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存在相关性(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肿瘤大小(P=0.002)和肿瘤分化程度(P=0.003)为早期胃癌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对于胃下部癌,第6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8.6%);对于胃中部癌,第3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3.6%);对于胃上部癌,第1组淋巴结转移率最高(4.8%)。结论对于肿瘤大小超过20 mm以及分化程度低的早期胃癌患者,不建议行内镜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淋巴结转移 独立危险因素 手术治疗 回顾性研究
下载PDF
改良反穿刺法食管空肠吻合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
15
作者 池良杰 陈鸿源 +4 位作者 王襄瑜 许超 陈漩 黄良祥 薛芳沁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82-188,共7页
目的探讨改良反穿刺法食管空肠吻合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35例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改良反穿刺法食管空肠吻... 目的探讨改良反穿刺法食管空肠吻合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描述性病例系列分析方法,回顾性收集2022年6月至2023年1月期间,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收治的35例行全腹腔镜下根治性全胃切除改良反穿刺法食管空肠吻合的胃癌患者的临床及病理资料。全组患者年龄(64.9±8.0)岁,男性22例(62.9%),体质指数(23.2±2.4)kg/m^(2),肿瘤位于胃上中部24例(68.6%),位于食管胃结合部11例(31.4%)。改良反穿刺法技术要点:(1)食管切开位置:于右侧壁切开食管置入抵钉座,然后利用右中腹部操作孔置入直线切割闭合器离断食管;(2)抵钉座置入方式:在钉砧座杆尖端穿丝线固定,抵钉座置入食管腔内后仅留丝线显露在外,直线切割闭合器紧贴丝线横行闭合切断食管,后通过丝线牵出钉砧座杆并拉紧固定;(3)空肠捆绑:先用丝线于空肠残端处绑紧套入吻合器中心杆上的空肠环,后用纱布条带再将空肠环与输出袢空肠捆绑固定。分析患者手术完成、术后恢复及术后病理情况。结果3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腹,无围手术期死亡。手术时间为(232.7±34.4)min,抵钉座置入时间为(8.5±1.4)min,消化道重建时间为(40.5±4.8)min,术中出血量100(20~250)ml,手术切口长度为(5.3±0.9)cm。所有患者肿瘤上切缘均为阴性,距离为(3.5±1.2)cm,清扫淋巴结数目(33.9±7.1)枚。术后首次下床、首次肛门排气、恢复流质饮食及术后住院时间分别为(3.2±1.1)d、(3.7±1.5)d、(4.6±2.3)d及(9.8±3.2)d。术后5例(14.3%)患者出现并发症,其中食管空肠吻合口漏1例、食管空肠吻合口狭窄2例,肺部感染、不完全性肠梗阻各1例,均予保守治疗后痊愈。。结论在全腹腔镜根治性全胃切除术中采用改良反穿刺法行食管空肠吻合安全可行,可以获得更高的食管上切缘,且手术切口小,近期疗效良好,值得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全胃切除 腹腔镜 改良反穿刺 食管空肠吻合
原文传递
PDZ结合域转录共激活因子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2
16
作者 曾长青 黄良祥 +3 位作者 郑羽 黄海啸 陈林昊 池良杰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1154-1157,共4页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PDZ结合域转录共激活因子(TAZ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结肠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TAZ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病理特征患者TAZ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其表达与... 目的探讨结肠癌组织中PDZ结合域转录共激活因子(TAZ蛋白)的表达及其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及预后的关系。方法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56例结肠癌及对应癌旁组织中TAZ蛋白表达情况,比较不同病理特征患者TAZ的阳性表达率,并分析其表达与结肠癌患者生存预后的关系。结果TAZ蛋白表达主要定位于细胞核,其在结肠癌组织中的阳性率明显高于对应癌旁组织[73.2%(41/56)比12.5%(7/56),P=0.000]。TAZ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与肿瘤大小(P=0.009)、浸润深度(P=0.026)、淋巴结转移(P=0.034)和TNM分期(P=0.002)有关。TAZ阴性表达患者5年生存率明显高于阳性表达患者(66.7%比22.9%,P=0.0017)。多因素回归分析显示,TAZ蛋白阳性表达是影响患者预后的独立因素[HR(95%CI):3.532(1.266—9.858),P=0.016]。结论TAZ蛋白在结肠癌组织中的表达异常升高,且与结肠癌患者不良预后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肿瘤 PDZ结合域转录共激活因子 Hippo信号通路 临床病理因素 预后
原文传递
中西医结合防治胃癌的研究进展
17
作者 刘佳敏 何晨晨 +3 位作者 张珊苑(综述) 褚剑锋 薛芳沁 林尧(审校)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4年第1期1-7,共7页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1]。研究发现,我国早期胃癌的占比仅约20%,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进展期,总体5 a生存率不足50%[2]。预计未来25 a,我国胃癌的病例数及死亡人数仍将不断增加,社会和经...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位居恶性肿瘤的第3位[1]。研究发现,我国早期胃癌的占比仅约20%,大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进展期,总体5 a生存率不足50%[2]。预计未来25 a,我国胃癌的病例数及死亡人数仍将不断增加,社会和经济负担也日益沉重[3]。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癌前病变 中西医结合
下载PDF
近端胃癌根治术后三种消化道重建方式近期及远期疗效的比较 被引量:19
18
作者 曾长青 黄良祥 +3 位作者 陈林昊 黄海啸 郑羽 池良杰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2014年第5期444-448,共5页
目的:比较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3种不同切除及重建术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191例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切除及重建方式分为TG-RY组(123例,行全胃... 目的:比较近端胃癌根治性切除术后3种不同切除及重建术式的近期及远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0年1月至2012年12月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行根治性手术的191例近端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不同的切除及重建方式分为TG-RY组(123例,行全胃切除术加Roux-en-Y食管空肠吻合)、PG-EG组(40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加食管残胃吻合)和PG-JI组(28例,行近端胃切除术加功能性空肠间置),比较3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围手术期情况、术后远期胃肠道不适、术后1年营养状况及生存情况。结果 PG-EG组患者平均手术时间为178 min,明显短于TG-RY组的248 min 和PG-JI 组的224 min (P<0.05);平均术中出血194 ml,明显少于TG-RY组的323 ml和PG-JI组的265 ml(P<0.05)。3组患者围手术期并发症和术后住院时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1年,PG-EG组患者反流发生率为17.5%(7/40),明显高于TG-RY组和PG-JI组[1.6%(2/123)和7.1%(2/28),P<0.05];烧心发生率为17.5%(7/40),亦明显高于另外两组[4.9%(6/123)和10.7(3/28),P<0.05];TG-RY组患者倾倒综合征生生率为7.3%(9/123),另外两组均无一例倾倒综合征发生(P<0.05)。术后1年体质量下降率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TG-RY组血红蛋白和血清蛋白下降率明显高于另外两组(均P<0.05)。3组患者术后5年生存率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近端胃癌手术方式各有优劣,应根据具体情况合理选择:考虑术后生活质量,PG-JI可作为近端胃切除术后的首选重建方式;但对于肿瘤较大、病期较晚者,TG-RY更加安全;对于年老体弱、对手术耐受力低者,可考虑行PG-E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近端 全胃切除术 近端胃切除术 消化道重建 空肠间置
原文传递
远端胃癌淋巴结转移规律与淋巴结清扫方式的探讨 被引量:15
19
作者 曾长青 刘进生 +4 位作者 郑羽 黄良祥 陈林昊 黄海啸 李建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2012年第2期141-144,共4页
目的 探讨远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福建省立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545例远端1/3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浸润深度进行分层,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结果 全组患者淋巴... 目的 探讨远端胃癌的淋巴结转移规律和合理的淋巴结清扫方式.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1年1月至2010年12月间福建省立医院接受根治性手术的545例远端1/3胃癌患者的临床资料.按不同浸润深度进行分层,分析各组淋巴结的转移率.结果 全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为38.2%(208/545).黏膜癌的淋巴结转移率为2.0%(2/99),且均局限于第1站淋巴结.黏膜下癌淋巴结转移率为18.9%(18/95),明显高于黏膜癌(P<0.01);其中第2站淋巴结中No.7,8,9组转移率分别为5.3%(5/94)、3.2%(3/94)和1.1%(1/89);此外,有3.2%(3/95)的患者出现除No.7,8,9组之外的第2站淋巴结转移,包括No.1,11p,No.12淋巴结.当肿瘤浸润至肌层或更深层时,淋巴结转移率显著升高(P<0.01).结论 对于远端1/3胃黏膜癌,D1清扫即可;对于浸润肌层或更深层的肿瘤,应行标准D2清扫;而对黏膜下癌,需要扩大D1+清扫的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远端 胃癌根治术 淋巴结转移 淋巴结清扫术
原文传递
骶前引流联合皮下负压引流在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1
20
作者 陈黎奇 曾长青 +2 位作者 池良杰 黄良祥 李建党 《中华胃肠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919-922,共4页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部切口的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辅助经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治疗的8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骶前引流(骶前引... 目的 探讨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部切口的处理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9年6月至2014年2月期间在福建省立医院胃肠外科行腹腔镜辅助经腹会阴直肠癌切除术治疗的87例低位直肠癌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42例采用骶前引流(骶前引流组),45例采用骶前引流联合皮下负压引流(联合引流组)。联合皮下组除放置骶前引流管外,于皮下置引流管一根接负压球,经会阴部切口侧前方另戳孔引出固定。皮下负压引流管置管2周、色清亮且连续3 d量少于15 ml,同时B超未见明显盆腔积液,且切口无红肿、水肿、愈合可,即予拔除。结果 全组男51例,女36例,年龄26~78(56.9 ± 10.8)岁。所有病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一例死亡,无严重并发症发生。骶前引流组放置骶前引流管4~13(8.0 ± 2.5)d;联合皮下组放置骶前引流管4~14(6.7 ± 2.4)d,皮下负压引流管放置14~24(15.8 ± 3.0)d。骶前引流组的一期愈合率为66.7%(28/42),联合皮下组的一期愈合率为91.1%(41/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7.911,P= 0.005)。骶前引流组切口感染率为21.4%(9/42),联合皮下组切口感染率4.4%(2/4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 5.674,P=0.017)。结论 腹腔镜经腹会阴联合切除术后会阴切口一期缝合采用骶前引流联合皮下负压引流对切口愈合的疗效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直肠肿瘤 腹腔镜 经腹会阴联合切除 会阴部切口感染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