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6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1
1
作者 陈红妹 廖小玲 +1 位作者 蒋建福 吴敏玲 《中国继续医学教育》 2024年第9期48-52,共5页
目的分析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3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实习的护理护生74名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7月—2021年6月的38名护生作为对照组,2021年7月—2023年... 目的分析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在消化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019年7月—2023年6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实习的护理护生74名为研究对象。其中2019年7月—2021年6月的38名护生作为对照组,2021年7月—2023年6月的36名护生作为观察组。对照组应用传统带教模式,观察组应用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教学前后采用批判性思维倾向测试量表(critical thinking disposition inventory-Chinese version,CTDI-CV)进行测评,比较2组护生实习结束后的理论、操作成绩以及批判性思维能力。结果观察组护生理论成绩平均为(93.33±2.60)分,技能成绩平均为(94.42±2.22)分,对照组护生理论成绩平均为(91.68±1.51)分,技能成绩平均为(92.42±1.06)分,观察组护生理论和操作成绩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生教学后批判性思维能力总评分平均为(253.53±5.33)分,对照组护生教学后批判性思维能力总评分平均为(239.84±4.67)分,观察组护生教学实施后的批判性思维能力总得分高于对照组护生总得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反思任务驱动教学法应用于消化内科临床护理教学中不仅可提高护生基础理论知识和操作技能水平,还能有效培养护生批判性思维能力,进而提升其综合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思性教学 任务驱动教学 教学模式 消化内科 临床带教 护理教学
下载PDF
消化内镜微创治疗老年胆石症的护理要点 被引量:2
2
作者 刘榕华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19年第6期134-136,共3页
本文回顾了53例老年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EPBD)行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完善术前检查,预防性使用奥曲肽预防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术中加强监测,术后给予生命体征... 本文回顾了53例老年胆石症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接受内镜下乳头括约肌切开术(EST)+内镜下乳头柱状气囊扩张术(EPBD)行消化内镜微创治疗。完善术前检查,预防性使用奥曲肽预防术后高淀粉酶血症和胰腺炎,术中加强监测,术后给予生命体征、血糖监测,营养支持,体位护理,管道护理,术后并发症预防,出院指导及健康教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患者 胆石症 消化内镜 微创治疗 风险防控 安全护理 胰腺炎
下载PDF
5-脂氧合酶与消化系肿瘤的关系 被引量:3
3
作者 邹来玉 李建英 王小众 《国外医学(内科学分册)》 2006年第4期177-180,共4页
5-脂氧合酶是催化花生四烯酸代谢产生5-OH-6,8,11,14-廿碳四烯酸和白三烯等类花生酸产物的重要酶类。近年来研究发现5-脂氧合酶与人类多种肿瘤的发生发展有关。本文主要综述5-脂氧合酶及其抑制剂与消化系肿瘤的关系。
关键词 5-脂氧合酶 消化系肿瘤 花生四烯酸
下载PDF
福建汉族系统性红斑狼疮与HLA-DR基因的关联研究 被引量:1
4
作者 薛士杰 金静君 +1 位作者 何萍 胡洁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1年第6期106-107,共2页
目的 探讨 HL A- DR多态性与 SLE的易感性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引物 (PCR- SSP)方法 ,对 80例 SLE患者和 1 0 4例健康人 HLA- DR基因进行研究。结果  SL E患者 DR1 5基因频率明显升高 (P<0 .0 0 1 ,RR=3.86) ,DR3... 目的 探讨 HL A- DR多态性与 SLE的易感性关系。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异引物 (PCR- SSP)方法 ,对 80例 SLE患者和 1 0 4例健康人 HLA- DR基因进行研究。结果  SL E患者 DR1 5基因频率明显升高 (P<0 .0 0 1 ,RR=3.86) ,DR3、 DR4基因频率显著下降 (P<0 .0 5,RR=0 .48;P<0 .0 5,RR=0 .38) ,DR1 5阳性的患者中狼疮性肾炎发病率高于其它患者 (P<0 .0 5,RR=3.1 5) ,抗 SSA抗体也明显升高 (P<0 .0 5,RR=3.46)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LA-DR 聚合酶链反应 系统性红斑狼疮 基因类型 PCR-SSP方法
下载PDF
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106例内镜治疗的临床及病理分析 被引量:2
5
作者 王锦坡 陈丰霖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19年第5期37-40,共4页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MT)的内镜治疗效果、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所有患者均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在内镜手术室进行。5例行内镜圈套切除术,2例行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96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3例内镜全层切除术(... 目的探讨上消化道黏膜下肿物(SMT)的内镜治疗效果、病理诊断结果。方法所有患者均全身麻醉、气管插管下在内镜手术室进行。5例行内镜圈套切除术,2例行经黏膜下隧道内镜肿瘤切除术(STER),96例行内镜黏膜下挖除术(ESE),3例内镜全层切除术(EFTR)。结果成功内镜治疗104例,成功率98.1%(104/106);术中穿孔25例(23.58%),术后出血2例(1.88%);术后发热5例(4.72%),上腹痛17例(16.03%),胸骨后不适5例(4.72%),焦虑1例(0.94%);与食管、贲门、胃体比较,胃底穿孔更为常见(P<0.05);与非穿孔患者比较,穿孔患者住院时间更长,住院费用更多(P<0.05);所有患者病理分析示平滑肌瘤占53.77%、间质瘤(GIST)占23.58%;食管病灶中平滑肌瘤占87.23%,胃病灶中GIST占42.37%,平滑肌瘤占27.12%。结论上消化道SMT以平滑肌瘤、GIST为主,食管以平滑肌瘤多见,胃以GIST多见;出血和穿孔是内镜治疗常见并发症,胃底是穿孔好发部位;内镜治疗上消化道SMTs安全、有效,并发症少,患者接受度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消化道 黏膜下肿物 内镜治疗 效果评价 病理诊断
下载PDF
胃良性疾病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后发生残胃癌和食管癌的危险因素分析
6
作者 张思寒 方雪芬 +7 位作者 吴惠婷 林清财 谢小迁 李雯 黄晓云 王小众 陈丰霖 郑碧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5期863-869,共7页
目的:探讨胃良性疾病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和食管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01日至2018年01月01日因胃良性疾病在我院行远端胃切除术的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术后残... 目的:探讨胃良性疾病患者行远端胃切除术后残胃癌和食管癌发生的相关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0年01月01日至2018年01月01日因胃良性疾病在我院行远端胃切除术的患者的病历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模型确定术后残胃癌和食管癌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并建立远端胃切除术后食管癌、残胃癌发生风险的预测模型。结果:共纳入301例患者,残胃癌患者占11.96%,平均年龄(67.83±9.14)岁,其中进展期患者占83.33%,且只有55.56%的患者有手术机会,残胃癌多见于残胃体及吻合口。5.00%的患者发生了食管癌,平均年龄(68.00±8.73)岁,多见于食管下1/3段,均为进展期,且80.00%失去了手术机会。单因素和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65岁、手术间隔≥10年和胆汁反流是残胃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年龄≥65岁和胆汁反流是食管癌的独立危险因素。将残胃癌和食管癌发生风险分为低危、中危、高危组,残胃癌在各组发生率分别为1.72%、8.62%、28.99%(P<0.001),食管癌分别为0.70%、4.88%、13.16%(P<0.001)。结论:年龄≥65岁、手术间隔≥10年的因胃良性疾病行远端胃切除术后的患者,建议密切进行胃镜随访。如发现胆汁反流,应仔细检查食管下1/3段、残胃体及吻合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远端胃切除术 危险因素 残胃癌 食管癌 列线图
下载PDF
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中TNF-α、IL-6与IL-10的作用 被引量:21
7
作者 李丹 张莉娟 +2 位作者 陈治新 黄月红 王小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1年第11期1242-1245,共4页
目的探讨TNF-α,IL-6及IL-10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24只,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2mL·kg^(-1),2次·wk^(-1);模型组(M组)40只及治疗组(T组)36只,腹腔内注射500mL&#... 目的探讨TNF-α,IL-6及IL-10在实验性大鼠肝纤维化进程中的作用。方法清洁级SD大鼠100只,随机分为3组。正常对照组(C组)24只,腹腔内注射生理盐水2mL·kg^(-1),2次·wk^(-1);模型组(M组)40只及治疗组(T组)36只,腹腔内注射500mL·kg^(-1)CCl_4,2mL·kg^(-1),2次·wk^(-1);E组从3wk起,注射CCl_4前腹腔内注射IL-10 4ug·kg^(-1).于5wk,7wk,9wk分别随机选取C组动物7只,M,E组动物各10只颈动脉插管取血,留取肝脏,ELISA法测定血清中TNF-α,IL-6及IL-10水平,肝脏常规石蜡切片,银染。结果肝脏病理组织学检查证实成功构建CCl_4诱导的实验性大鼠肝纤维模型,且随注射CCl_4次数增多,肝纤维化程度逐渐加重,同时期动物T组较M组肝纤维化程度减轻.C组血清TNF-α、IL-6及IL-10水平分别为(15.2±3.8)ng·L^(-1),(63.6±33.0)ng·L^(-1)和(132.9±22.1)ng·L^(-1);M组水平分别为(18.9±5.3)ng·L^(-1),(89.1±25.4)ng·L^(-1)和(57.6±18.9)ng·L^(-1);T组水平分别为(14.0±1.9)ng·L^(-1),(74.7±21.2)ng·L^(-1)及(88.2±20.8)ng·L^(-1).wk5,7,9,M组TNF-α动态变化水平分别为(16.5±2.7)ng·L^(-1),(17.1±0.9)ng,L^(-1),(22.6±6.8)ng·L^(-1);T组水平分别为(13.4±1.0)ng·L^(-1),(13.6±1.2)ng·L^(-1),(14.5± 2.9)ng·L^(-1);M组IL-6动态变化水平分别为(63.8±12.2)ng·L^(-1),(71.5±16.1)ng·L^(-1),(112.3±20.2)ng·L^(-1),T组水平分别为(63.1±13.1)ng·L^(-1),(70.1±11.8)ng·L^(-1),(85.8±11.6)ng·L^(-1);M组IL-10动态变化水平分别为(82.1±5.2)ng·L^(-1),(65.7±8.4)ng·L^(-1),(50.0±8.5)ng·L^(-1),M组TNF-α及IL-6水平显著高于C组和T组(P<0.05),且在肝纤维化进程中呈动态上升趋势,经IL-10干预后,二者水平下降与M组有明显差异(P<0.05).M组IL-10水平低于N组(P<0.05),在肝纤维化进程中呈动态下降趋势。结论 TNF-α,IL-6升高及IL-10降低在肝纤维化进程中起重要促进作用,予以外源性IL-10对CCl_4诱导的肝纤维化有明显拮抗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硬化 病理生理学 肿瘤坏死因子 白介素6 白介素10
下载PDF
RNA干扰沉默HDAC1基因对胃癌细胞增殖、凋亡、组蛋白乙酰化和甲基化的影响 被引量:16
8
作者 庄涵虚 马旭东 +2 位作者 赖亚栋 许向农 王小众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246-250,共5页
目的探讨RNA干扰沉默HDAC1基因对人类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凋亡及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HDAC1基因小干扰RNA片段,经脂质体转染入MGC803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鉴定其干扰效果;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TUNEL分析细胞调... 目的探讨RNA干扰沉默HDAC1基因对人类胃癌MGC803细胞增殖、凋亡及组蛋白乙酰化水平的影响。方法设计针对HDAC1基因小干扰RNA片段,经脂质体转染入MGC803细胞,RT-PCR及Western blot鉴定其干扰效果;MTT法绘制细胞生长曲线,TUNEL分析细胞调亡,Western blot检测组蛋白H3、H4乙酰化、组蛋白H3K9甲基化的影响及凋亡相关蛋白BCL-2、procaspase-9、pro-caspase-3、C-myc蛋白表达。结果 HDAC1 siRNA转染MGC803细胞后,HDAC1基因的mRNA、蛋白表达均明显下降,有统计学意义(P<0.05);60、120、240 nmol/L HDAC1 siRNA处理24 h后,细胞凋亡率分别为(18.5±3.5)%、(41.4±4.3)%、(59.2±5.5)%,而对照组仅为(4.8±2.7)%,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下调Bcl-2、proCaspase-9、proCaspase-3、c-Myc的表达;上调细胞周期蛋白P21的表达;干扰HDAC1基因可上调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下调H3K9甲基化水平。结论干扰HDAC1基因表达后可能通过上调与基因转录激活有关的组蛋白H3、H4乙酰化水平,下调与基因转录抑制有关H3K9甲基化水平,从而抑制细胞增殖,诱导细胞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组蛋白乙酰化 HDAC1 RNA干扰 HDAC1
下载PDF
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早期大鼠肝窦内皮细胞及基底膜形态改变的动态研究 被引量:12
9
作者 黄月红 郭杞兰 +3 位作者 陈治新 陈运新 张莉娟 王小众 《中国病理生理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1501-1505,1531,共6页
目的:探讨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早期大鼠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组,6只)和肝纤维化模型组(M组,32只)。M组大鼠腹腔注射50%四氯化碳蓖麻油混合液,N组大鼠腹腔注射生... 目的:探讨四氯化碳诱导肝纤维化早期大鼠肝窦毛细血管化的形成过程。方法:清洁级雄性SD大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2组:正常对照组(N组,6只)和肝纤维化模型组(M组,32只)。M组大鼠腹腔注射50%四氯化碳蓖麻油混合液,N组大鼠腹腔注射生理盐水,剂量为2 mL/kg,每周2次,共4周。分别于造模第3天、1周、2周和4周处死大鼠,HE染色和Masson染色观察肝脏组织炎症及纤维化的改变,透射电镜观察肝窦内皮细胞(LSECs)窗孔与基底膜(BM)的改变,免疫组织化学检测LSECs表面标志物CD31及基底膜成分IV型胶原(Col IV)和层黏连蛋白(LN)的改变。结果:HE及Masson染色显示四氯化碳造模4周早期肝纤维化已形成。肝组织透射电镜显示四氯化碳造模第3天后开始出现LSECs窗孔直径变小及数目减少,随着造模时间的延长,LSECs失窗孔现象逐步严重,至第4周时局部内皮下可见连续的基底膜。免疫组化染色显示LSECs表面标志物CD31表达随着LSECs窗孔数目的减少而逐渐增强;基底膜成分Col IV于造模第2周时表达开始显著增强并随着造模时间延长表达逐渐增强,LN于造模第4周时表达开始显著增强。结论:肝纤维化早期大鼠局部肝组织可见典型的肝窦毛细血管化形成;肝窦壁内LN沉积是肝窦毛细血管化时形成连续基底膜的关键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 肝纤维化 肝窦毛细血管化 肝窦内皮细胞 基底膜
下载PDF
脂氧合酶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意义 被引量:7
10
作者 李建英 李勇 +2 位作者 王小众 邹来玉 陈丰霖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6期428-431,共4页
目的检测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和15-脂氧合酶-1(15-lipoxygenase-1,15-LOX-1)mRNA及蛋白在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组织及相匹配的癌旁正常组织中5-LOX、15-L... 目的检测5-脂氧合酶(5-lipoxygenase,5-LOX)和15-脂氧合酶-1(15-lipoxygenase-1,15-LOX-1)mRNA及蛋白在胃癌及癌旁正常组织中的表达,并研究两者间的关系。方法采用RT-PCR和western blot检测胃癌组织及相匹配的癌旁正常组织中5-LOX、15-LOX-1mRNA和蛋白的表达。结果5-LOX mRNA及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高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而15-LOX-1mRNA及蛋白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均显著低于癌旁正常组织(P<0.05)。5-LOX与15-LOX-1在胃癌组织中的表达无明显相关(P>0.05)。结论胃癌组织中存在5-LOX和15-LOX-1的表达失衡,且可能与胃癌的发生发展有关,但二者之间无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5-LOX 15-LOX-1 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 免疫印迹 脂氧合酶
下载PDF
二胎产后返岗护士工作压力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21
11
作者 林建龙 林雁娟 +3 位作者 陈存荣 王青 吴敏玲 胡荣 《中国护理管理》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0期1523-1527,共5页
目的:调查二胎产后返岗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其感知到的护士群体同事支持水平,分析二胎产后返岗护士工作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福州市3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工作的167名二胎产后返岗护士。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国护士... 目的:调查二胎产后返岗护士的工作压力及其感知到的护士群体同事支持水平,分析二胎产后返岗护士工作压力的影响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方法,抽取福州市3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工作的167名二胎产后返岗护士。采用一般资料问卷、中国护士工作压力源量表及护士群体同事支持量表进行问卷调查。结果:①二胎产后返岗护士工作压力总分为(71.54±24.89)分,各维度中按条目均分压力强度水平从高到低依次为:时间分配及工作量[(2.12±0.80)分]、护理专业及工作[(2.10±0.74)分]、病人护理[(2.05±0.76)分]、管理及人际关系[(1.97±0.76)分]、工作环境及仪器设备[(1.96±0.74)分]。二胎产后返岗护士感受到的护士群体同事支持总分为(67.50±27.51)分,感知到的同事支持水平高于护理管理者支持水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②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显示,二胎产后返岗护士工作压力受群体同事支持得分、返岗时间、是否值夜班、每周平均工作时长影响(P<0.05)。结论:二胎返岗护士工作压力呈中度水平。针对其主要影响因素,建立科学合理的护理排班制度,提供更多支持及情感关注,合理安排工作量,保证护理质量和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士 二胎 产后返岗 工作压力 同事支持
原文传递
外源性rIL-10基因质粒静脉注射及其在大鼠体内表达 被引量:8
12
作者 黄月红 陈运新 +1 位作者 陈治新 王小众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34-837,共4页
目的建立大鼠体内质粒DNA尾静脉快速大容量注射法,使外源性rIL-10在肝组织中高表达,为探索肝脏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动物试验手段。方法以rIL-10为报告基因,将含不同体积及不同质粒浓度的质粒DNA溶液经大鼠尾静脉快速注射,在注射后的不同... 目的建立大鼠体内质粒DNA尾静脉快速大容量注射法,使外源性rIL-10在肝组织中高表达,为探索肝脏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动物试验手段。方法以rIL-10为报告基因,将含不同体积及不同质粒浓度的质粒DNA溶液经大鼠尾静脉快速注射,在注射后的不同时间内分别收集血浆及肝、肾、肺、脾和心组织,使用RT-PCR、ELISA和免疫组化法检测rIL-10在体内的表达情况。结果尾静脉快速大容量注射rIL-10DNA溶液可使rIL-10基因在大鼠肝脏有较明显转录及表达。血浆中rIL-10浓度可通过质粒的重复注射使其保持在一个稳态。结论尾静脉快速大容量注射法是一种简单、方便和有效的大鼠体内基因转移及基因表达的方法,为进一步探讨rIL-10基因在肝脏疾病的基因治疗打下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介素10 大鼠 质粒DNA 基因转移 基因表达 尾静脉注射
下载PDF
中国慢性乙型肝炎抗病毒治疗的现状 被引量:14
13
作者 王小众 陈运新 +2 位作者 马连生 马景云 潘伯荣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7期745-748,共4页
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目前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都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证实具有确切的抗病毒疗效,治疗la HBeAg/抗HBeAb血清学转换率可达20-40%,拉米夫定治疗的HBeAg/抗HBeAb血清学转换率可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并能改善... 抗病毒是治疗慢性乙型肝炎的关键。目前α-干扰素和拉米夫定都已被临床广泛应用,证实具有确切的抗病毒疗效,治疗la HBeAg/抗HBeAb血清学转换率可达20-40%,拉米夫定治疗的HBeAg/抗HBeAb血清学转换率可随治疗时间的延长而提高,并能改善肝组织病理变化。阿德福韦等新药也即将在国内上市。随着对这些药物临床应用和研究的深入,对其认识逐渐成熟。由于α-干扰素的疗效会受到病毒准种差异以及治疗中产生的中和抗体等因素的影响,而拉米夫定在长期应用过程中会诱导HBV毒株发生YMDD变异并发生耐药,因此单药治疗效果并不十分令人满意。在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中,联合用药是今后一段时间内的努力方向。免疫和基因治疗则向人们展现了抗病毒治疗的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慢性乙型肝炎 抗病毒治疗 现状
下载PDF
肝脏靶向表达大鼠白介素-10基因对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 被引量:6
14
作者 黄月红 陈运新 +3 位作者 郑伟达 张莉娟 陈治新 王小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3期1353-1357,共5页
目的探讨肝脏靶向表达rIL-10基因对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rIL-10基因通过尾静脉快速大容量注射法转移至大鼠体内,RT-PCR法检测大鼠肝、肾、脾和肺组织rIL-10 mRNA的表达及S-P免疫组化法检测rIL-10蛋白在肝脏中表达... 目的探讨肝脏靶向表达rIL-10基因对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的抑制作用。方法 rIL-10基因通过尾静脉快速大容量注射法转移至大鼠体内,RT-PCR法检测大鼠肝、肾、脾和肺组织rIL-10 mRNA的表达及S-P免疫组化法检测rIL-10蛋白在肝脏中表达。30只体质量100~120 g清洁级雄性SD大鼠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正常对照组(n=6)、纤维化模型对照组(n=8)、rIL-10基因干预组(n=8)和空质粒对照组(n=8)。正常对照组与其余3组大鼠腹腔分别注射生理盐水和猪血清,0.5 ml/只,每周2次。第5周开始造模同时,rIL-10基因干预组和空质粒对照组大鼠分别从尾静脉注射pcDNA3-rIL-10和pcDNA3空质粒,每周1次。第8周末处死全部大鼠收集组织和血清备用。HE、天狼星红染色分别检测各组肝组织病理形态学和Ⅰ、Ⅲ胶原的改变,生化检测血清ALT和AST含量。结果 RT-PCR和免疫组化证实rIL-10基因经尾静脉快速大容量注射转染到大鼠体内后主要在肝组织中转录及表达;纤维化模型和空质粒对照组:HE染色显示大鼠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大量胶原沉积形成粗细不等的纤维隔,部分假小叶形成;天狼星红染色显示肝组织中大量Ⅰ、Ⅲ型胶原纤维沉积;血清中ALT和AST表达水平较正常对照组明显升高(P<0.01)。与对照组比较,rIL-10基因干预组大鼠HE染色显示肝细胞变性坏死程度减轻、炎细胞的浸润减少,胶原沉积明显减少,天狼星红染色显示Ⅰ、Ⅲ型胶沉积面积显著下降(P<0.01),血清中ALT和AST表达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尾静脉快速大容量注射法可使rIL-10基因在肝组织靶向表达,靶向表达的rIL-10有效抑制猪血清诱导的大鼠肝纤维化形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鼠白介素-10 裸质粒DNA 尾静脉注射 基因干预 肝纤维化
原文传递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和整合素通路交叉作用对胃癌细胞侵袭的影响 被引量:6
15
作者 丁健 李丹 +3 位作者 林纳 王小众 王承党 吴婷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34-38,共5页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整合素信号通路在胃癌细胞SGC7901中的交叉反应和对细胞侵袭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EGF和Fn刺激SGC7901细胞,免疫沉淀和蛋白质电泳检测ERK、FAK和p130cas总蛋白和FAK Y... 目的了解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EGFR)和整合素信号通路在胃癌细胞SGC7901中的交叉反应和对细胞侵袭增殖的影响。方法使用EGF和Fn刺激SGC7901细胞,免疫沉淀和蛋白质电泳检测ERK、FAK和p130cas总蛋白和FAK Y397、p130cas Y410和ERK总酪氨酸磷酸化的改变;使用改良Boyden小室法检测胃癌细胞侵袭力;MTT法检测细胞增殖的改变;使用RNA干扰降低FAK表达,观察FAK低表达对交叉反应和胃癌侵袭增殖的影响。结果 ERK、FAK和p130cas总蛋白在刺激前后无变化(P>0.05)。Fn刺激后,ERK总酪氨酸磷酸化增强了2.90倍(P<0.05),细胞侵袭力增强了2.36倍(P<0.05),24 h MTT值升高了1.68倍(P<0.05);EGF刺激后,FAKY397磷酸化增强了2.75倍(P<0.05),p130cas Y410磷酸化增强了4.33倍(P<0.05),细胞侵袭力增强了1.50倍(P<0.05),24 h MTT值分别升高了1.76倍(P<0.05)。转染FAK siRNA组细胞,FAK Y397磷酸化表达只有对照组的0.30倍(P<0.05);Fn刺激后,ERK总磷酸化表达只有对照组的0.66倍(P<0.05),细胞侵袭力只有对照组的0.37倍(P<0.05),24 h MTT值只有对照组的0.63倍(P<0.05);EGF刺激后,p130 Y410磷酸化只有对照组的0.49倍(P<0.05),细胞侵袭力只有对照组的0.48倍(P<0.05),24 h MTT值只有对照组0.77倍(P<0.05)。结论 EGFR和整合素信号在胃癌细胞中发生交叉反应,FAK是其中的关键信号分子,阻断FAK表达可以有效抑制两条信号通路引起的胃癌细胞侵袭和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癌 表皮生长因子受体 整合素 交叉反应 侵袭
原文传递
肝癌患者HBxAg与Fas/FasL表达的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王小众 陈晓春 +3 位作者 杨映红 陈治新 黄月红 陶其敏 《癌症》 SCIE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41-44,共4页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 HBxAg与 Fas/FasL的表达状况及血清中 HBV X基因与 Fas/FasL的水平。方法:用SP法对34例肝癌组织HBxAg、Fas与FasL表达状况进行分析,用ELISA法对30例肝... 目的:探讨肝癌患者肝组织中 HBxAg与 Fas/FasL的表达状况及血清中 HBV X基因与 Fas/FasL的水平。方法:用SP法对34例肝癌组织HBxAg、Fas与FasL表达状况进行分析,用ELISA法对30例肝癌、32例肝硬化及20例正常人血清sFas与 sFasL含量进行分析,并用PCR法对肝癌与肝硬化患者血清HBV X基因表达进行检测。结果:HBxAg、Fas与FasL在肝癌表达的阳性率分别为97.06%、85.29%及100%。阳性信号均主要位于胞浆,且三者可在同一癌组织的相同区域出现阳性染色,Redit分析示三者的阳性程度无统计学差异(P>0.05)。血清sFas在肝癌、肝硬化与正常人中的含量分别为(722.97±321.13)μg/L、(801.90±419.94)μg/L和(224.07±148.23)μg/L,其中肝癌与肝硬化组显著高于正常人(P< 0. 01);血清 sFasL在肝癌、肝硬化与正常人中的含量分别为(152. 27±7. 99)μg/L、( 162. 97±12. 40)μg/L和(154.99± 6.96)μg/L,其中肝硬化组含量高于肝癌与正常人( 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HBXAG FAS FASL 基因表达
下载PDF
IL-10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对TNF-α、IGF-1及IGF-1R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5
17
作者 黄月红 张莉娟 +3 位作者 郑伟达 史美娜 陈治新 王小众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5年第3期249-252,共4页
目的外源性白介素10(IL10)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CCl4诱发肝纤维化模型组。至造模第9周,模型组随机分为3组,S组... 目的外源性白介素10(IL10)对大鼠肝纤维化的治疗作用及对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及其受体(IGF1R)表达的影响。方法40只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和CCl4诱发肝纤维化模型组。至造模第9周,模型组随机分为3组,S组造模结束即处死,I组IL10治疗2周后处死,R组为自然恢复2周后处死。通过HE染色评价各组肝纤维化的程度,SP免疫组化检测各组大鼠肝脏TNFα、IGF1、IGF1R表达情况。结果肝病理组织学显示:I组纤维化程度有明显改善,R组纤维化程度没有明显改善。TNFα、IGF1、IGF1R在S组表达显著升高(P<0.05),在R组及I组表达下降,但I组下降较R组明显,与R组比较差别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外源性IL10能明显抑制炎性细胞因子TNFα的表达和IGF1及IGF1R的表达,这可能是IL10对大鼠肝纤维化治疗作用的机制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GF-1R 治疗作用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外源性IL-10 纤维化程度 肝纤维化模型 免疫组化检测 炎性细胞因子 正常对照组 病理组织学 CCL4 SD大鼠 自然恢复 HE染色 大鼠肝脏 表达情况 白介素 随机 造模
下载PDF
乙肝病毒X基因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及人肝细胞株HL-7702转染 被引量:9
18
作者 陈红英 唐南洪 +2 位作者 张生君 陈治新 王小众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3期614-617,共4页
目的:构建表达乙肝病毒(HBV)X基因的人肝细胞株. 方法:用PCR法扩增HBVX基因序列,将其添A后连至PUCmT载体上,用EcolⅠ和Hind Ⅲ双酶切PUCmT-X和PcDNA3载体,连接酶切片段PcDNA3及X片段以构建重组质粒PcDNA3-X.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X及... 目的:构建表达乙肝病毒(HBV)X基因的人肝细胞株. 方法:用PCR法扩增HBVX基因序列,将其添A后连至PUCmT载体上,用EcolⅠ和Hind Ⅲ双酶切PUCmT-X和PcDNA3载体,连接酶切片段PcDNA3及X片段以构建重组质粒PcDNA3-X.用脂质体转染法将PcDNA3-X及空质粒PcDNA3导入肝细胞HL-7702中,G418选择培养,RT- PCR鉴定其稳定表达. 结果:已构建的PcDNA3-X经序列测定含有完整的HBV X 基因片段,转入HL-7702细胞后经RT-PCR证实该细胞有稳定表达X蛋白. 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HBV X基因的肝细胞株,为进一步探讨HBV X基因在肝炎与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提供了理想的实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乙肝病毒 X基因 真核表达载体 HL-7702细胞株 脂质体转染法 肝癌
下载PDF
大鼠IL-10基因真核表达质粒的构建及其在BRL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5
19
作者 陈运新 黄月红 +2 位作者 陈治新 郑伟达 王小众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4期332-334,共3页
目的:构建大鼠IL-10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大鼠肝细胞系BRL中的表达,比较有无受体介导的脂质体的转染效率。方法:抽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总RNA,通过RT-巢式PCR方法获得大鼠IL-10的全长编码序列,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 目的:构建大鼠IL-10基因的真核表达载体,观察其在大鼠肝细胞系BRL中的表达,比较有无受体介导的脂质体的转染效率。方法:抽提外周血单个核细胞的总RNA,通过RT-巢式PCR方法获得大鼠IL-10的全长编码序列,定向克隆到真核表达载体pcDNA3·0,并进行限制性内切酶酶切及测序鉴定。将重组质粒分别通过脂质体TransfastTM与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介导的脂质体PEIjet-gal转入大鼠肝细胞系BRL,通过RT-PCR方法检测IL-10mRNA的表达,比较二者的转染效率,用ELISA法检测后者分泌型IL-10的表达。结果:经酶切及测序鉴定证实,重组质粒插入片段与大鼠IL-10的全长编码序列完全相符。发现受体介导的脂质体PEIjet-gal转染效率明显高于非受体介导的脂质体TransfastTM。通过受体介导的脂质体转染,BRL细胞获得高水平的IL-10表达。结论:成功地构建pcDNA3·0-IL-10重组质粒。受体介导的脂质体对肝细胞有较高的转染活性,可能成为IL-10基因治疗肝纤维化的有效转染载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细胞介素-10 基因治疗 去唾液酸糖蛋白受体 肝细胞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