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阿托伐他汀对不稳定心绞痛并糖尿病患者介入治疗后C-反应蛋白、肌钙蛋白及LDL-C的影响 被引量:10
1
作者 洪鹭蓉 阮惠强 +2 位作者 翁兰 沈志杰 郑桂安 《中国临床医生杂志》 2008年第11期30-32,共3页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炎症因子、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对50例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24例,20mg组(B组)26例,... 目的研究不同剂量阿托伐他汀对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经皮冠状动脉介入(PCI)治疗术后炎症因子、调脂疗效的影响。方法对50例合并糖尿病的不稳定心绞痛患者行冠状动脉介入术,随机分为阿托伐他汀10mg组(A组)24例,20mg组(B组)26例,手术当天、术后24小时、术后2周、术后4周空腹采血,测定血清高敏C-反应蛋白(hs-CRP)和肌钙蛋白I(CTnI)浓度以及血脂水平。结果阿托伐他汀20mg组较10mg组PCI术后血清hs-CRP和CTnI浓度降低更明显。2组术后2周血脂水平较术前略有降低,但无统计学意义,两组术后4周血脂水平较术前降低,阿托伐他汀20mg组较10mg组PCI术后血清低密度脂蛋白(LDL-C)浓度降低更明显。结论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清hs-CRP和CTnI水平升高;阿托伐他汀能降低冠脉介入术后患者血清hs-CRP和CTnI、LDL-C水平;20mg阿托伐他汀治疗较10mg阿托伐他汀疗效更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不稳定心绞痛 阿托伐他汀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 C-反应蛋白 肌钙蛋白 低密度脂蛋白
下载PDF
DDD起搏器选择心室起搏部位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 被引量:7
2
作者 洪鹭蓉 吴少平 +1 位作者 黄小洪 郑桂安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2007年第6期508-510,共3页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部(RV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2例置入DDD起搏器的患者,分为RVS组和RVA组;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左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dp/dtmax)、... 目的比较右室间隔部(RVS)和右室心尖部(RVA)起搏对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42例置入DDD起搏器的患者,分为RVS组和RVA组;比较2组术前和术后3个月随访的左室射血分数(LVEF)、心脏指数(CI)、每搏量(SV)、左室最大压力上升速率(dp/dtmax)、左室最大压力下降速率(-dp/dtmax)、二尖瓣血流E峰和A峰最大充盈速度比值(E/A)、等容舒张时间(IVRT)差异。结果与术前相比,RVA组3个月随访的LVEF、CI、SV、dp/dtmax、-dp/dtmax、E/A、IVRT均显著降低(0.51±0.04vs0.54±0.03;2.33±0.09L/min.m-2vs2.68±0.11L/min.m-2;71.11±14.2mlvs80.17±16.12ml;1614±133mmHg/svs1702±155mmHg/s;2230±234mm-Hg/svs2404±242mmHg/s;1.38±0.47vs1.86±0.28;73.2±3.86msvs77.6±4.15ms,均P<0.05),RVS组无明显变化。3个月随访RVS组LVEF、CISV、SV、dp/dtmax均显著高于RVA组(P<0.05)。结论RVS起搏对血流动力学无不良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右室间隔起搏 右室心尖部起搏 血流动力学
下载PDF
缬沙坦对高血压病左心室肥厚和舒张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
3
作者 陈建东 翁兰 +1 位作者 黄小洪 郑桂安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09年第1期137-138,共2页
关键词 左心室肥厚 舒张功能 高血压病 缬沙坦 高血压患者 靶器官损害 心功能不全 损害程度
下载PDF
福建省冠状动脉定量血流分数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被引量:2
4
作者 陈良龙 罗育坤 +19 位作者 范林 蔡炜 郭延松 吴志勇 陈威 柴大军 苏津自 王焱 谢强 熊尚全 张彦 陈金灶 王耀国 许朝祥 黄小洪 罗顺祥 郑元琦 林施峰 陈平 林清飞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2年第4期283-290,共8页
我国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且呈快速上升趋势,由此带来的社会和医疗负担日益严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引导的血运重建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越来越... 我国冠状动脉(冠脉)粥样硬化性心脏病(冠心病)的发病率和死亡率高且呈快速上升趋势,由此带来的社会和医疗负担日益严重。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引导的血运重建是目前治疗冠心病的主要手段。越来越多的临床证据[1-2]表明,只有解除由冠脉狭窄导致血流动力学意义的心肌缺血,患者才能从PCI的血运重建中获得远期收益。鉴于使用压力导丝测量的血流储备分数(fractional flow reserve,FFR)技术临床应用不足,计算冠脉生理学技术应运而生。其中,定量血流分数(quantitative flow ratio,QFR)测定是一种基于冠脉造影(coronary angiography,CAG)的计算FFR技术,可在导管室中实时评估冠脉病变导致有生理学意义的心肌缺血及其严重程度。为了更好地规范QFR的临床应用,让该技术尽快在各类医疗机构中普及使用,特制订福建省冠脉QFR临床应用专家共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流储备分数 临床证据 血运重建 医疗负担 冠脉狭窄 导管室 冠状动脉 生理学意义
下载PDF
术前左心房最小容积对主动脉瓣狭窄术后症状的预测价值
5
作者 刘进平 郑桂安 +1 位作者 张奕 沈斐敏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9年第9期826-831,共6页
目的 探讨术前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后症状的预测能力.方法 入选2011年3月至2017年1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行SAVR的AS患者84例,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包括LAVmin指数... 目的 探讨术前左心房最小容积(LAVmin)对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患者外科主动脉瓣置换术(SAVR)后症状的预测能力.方法 入选2011年3月至2017年11月在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行SAVR的AS患者84例,术前行超声心动图检查测量包括LAVmin指数(LAVmin经体表面积校正得到LAVImin)在内的相关参数,术后进行1年的随访,记录术后1~12个月之间出现的心力衰竭症状.根据术后心力衰竭症状有无,将患者分为两组:术后症状组(20例),术后无症状组(64例).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超声心动图相关参数对术后症状的预测能力,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评估术后症状的相关因素.结果 两组患者之间,术前左心室容积、左心室射血分数及左心室舒张功能障碍程度均无明显差异.而术前LAVImin,在术后症状组和术后无症状组之间则存在显著差异[(45.1±11.6)ml/m2比(27.1±9.2)ml/m2,P<0.01].ROC曲线分析显示,当LAVImin≥30.3 ml/m2时,ROC曲线下面积最大(0.84,敏感度94.1%,特异度69.6%).在多元Logistic回归分析中,术前LAVImin是AS术后症状的独立预测因子(OR=2.17,95% CI 1.04~2.96,P=0.02).结论 经超声心动图测得的术前LAVImin可作为AS患者SAVR术后症状的预测指标,术前LAVImin≥30.3 ml/m2有助于重度AS行SAVR手术时机的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心房最小容积 主动脉瓣狭窄 主动脉瓣置换术 左心房
下载PDF
四阶梯式早期康复活动方案应用于急性心力衰竭代偿期患者中的护理效果
6
作者 肖碧云 《中西医结合护理(中英文)》 2021年第8期25-28,共4页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AHF)代偿期患者应用四阶梯式早期康复活动方案(简称“四阶康复方案”)的护理效果。方法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12例AHF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 目的探讨急性心力衰竭(AHF)代偿期患者应用四阶梯式早期康复活动方案(简称“四阶康复方案”)的护理效果。方法以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2019年3月至2020年9月收治的112例AHF代偿期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56例。对照组患者接受常规活动方案,观察组患者接受四阶康复方案。比较2组的护理效果。结果干预7 d后,2组的6分钟步行试验(6MWT)距离、左室射血分数(LVEF)、第1秒用力呼气量(FEV_(1))、明尼苏达心力衰竭生活质量调查表(MLHFQ)评分均较同组入院时增加,左心室质量指数(LVMI)均较同组入院时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出院时,2组的6MWT距离、LVEF、FEV_(1)、MLHFQ评分均较同组干预7 d后增加,LVMI均较同组干预7 d后降低,且观察组在干预7 d后和出院时的6MWT距离均长于对照组,LVEF、FEV_(1)、MLHFQ评分均高于对照组,LVMI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观察组的不良事件总发生率比对照组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四阶康复方案有助于促进AHF代偿期患者心肺功能的恢复,减少住院期间不良事件的发生,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心力衰竭 代偿期 四阶梯式早期康复活动 心肺功能
下载PDF
心外膜脂肪组织对2型糖尿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预测价值
7
作者 吴金枝 郑桂安 +2 位作者 赖鹏斌 谢良孝 查小云 《中国现代医药杂志》 2019年第12期5-8,共4页
目的 评估心外膜脂肪(EAT)、心包脂肪(PAT)和总心脏脂肪(CAT)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我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患者1 030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EAT和PAT,对患者进行随访,复合终点包括全因死... 目的 评估心外膜脂肪(EAT)、心包脂肪(PAT)和总心脏脂肪(CAT)对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的预测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选择我院内分泌科2型糖尿病患者1 030例,采用超声心动图测量EAT和PAT,对患者进行随访,复合终点包括全因死亡和非致命性心血管事件。采用Cox比例风险回归模型分析随访复合终点风险比(HR)。Cox回归模型1为未经校正,模型2根据年龄和性别校正,模型3根据传统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校正。用净重新分类指数(NRI)检测EAT、PAT和CAT的附加预测值。结果 中位随访时间为4.7年,216例(20.97%)患者经历了复合终点。高水平EAT(>中位水平)患者模型1复合终点风险明显增加(HR=1.46,P=0.004),该关联在模型2仍具显著性(HR=1.31,P=0.038),在模型3趋向显著性(HR=1.32,P=0.057)。NRI分析显示,在模型3中加入EAT(作为连续变量)或高水平EAT(作为二分类变量),均可提高模型的预测能力(19.6%,P=0.035;20.8%,P=0.026)。PAT、CAT与复合终点均无关。结论 高水平EAT与2型糖尿病患者心血管事件和死亡复合终点有关。高水平EAT能提高传统危险因素模型对心血管疾病风险的预测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外膜脂肪组织 心包脂肪组织 心血管疾病 风险预测 糖尿病
下载PDF
培哚普利对冠脉介入术后对比剂肾病的影响 被引量:7
8
作者 郑桂安 谢志艺 陈建东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3年第7期497-501,共5页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并依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不同将334例行冠脉介入的冠心病患者分为4组。A组(eGFR≥90ml·min-1·1.73m‘)... 目的观察培哚普利对冠状动脉介入术后对比剂肾病(CIN)发生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并依估算肾小球滤过率(eGFR)不同将334例行冠脉介入的冠心病患者分为4组。A组(eGFR≥90ml·min-1·1.73m‘):A1治疗组122例,A2对照组118例;B组(60ml·min-1·1.73m。≤eGFR〈90ml·rain-1·1.73m一2):B1治疗组48例,B2对照组46例。所有患者围手术期均给予常规水化。对照组于冠脉介入前后5d停用培哚普利,治疗组则持续使用。测定介人前后肾功能变化,观察CIN的发生情况。结果介入术后第3天,各组血肌酐、尿素氮均升高,A2对照组升高较Al治疗组明显。Al治疗组同A2对照组相比,其CIN发生率明显降低(P〈O.05);而B1治疗组与B2对照组相比,CIN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培哚普利对对比剂肾病的作用与基础肾功能有关,对肾功能正常的患者,培哚普利可降低对比剂肾病的发生率;而对肾功能受损患者,培哚普利无预防CIN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培哚普利 对比剂肾病 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
下载PDF
口服伐地那非治疗肺动脉高压的临床观察 被引量:6
9
作者 郑桂安 陈建东 《心血管康复医学杂志》 CAS 2013年第5期499-502,共4页
目的:观察口服伐地那非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入选的48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被均分为5mg治疗组、10mg治疗组及20mg治疗组,疗程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6MWD)、WH... 目的:观察口服伐地那非对肺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疗效及其量效关系。方法:采用前瞻性、开放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入选的48例肺动脉高压患者被均分为5mg治疗组、10mg治疗组及20mg治疗组,疗程6个月,观察患者治疗前后6min步行距离(6MWD)、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和血流动力学指标的变化,以及药物的安全性。结果:口服不同剂量伐地那非6月后,各组患者6MWD显著增加,WHO肺动脉高压功能分级改善,活动耐量增加,肺动脉收缩压(PASP)明显下降(P均<0.05);与5mg治疗组比较,10mg和20mg治疗组治疗后的6MWD增量[(46.9±14.7)m比(80.8±17.2)m、(81.9±19.6)m]和PASP减少量[(14.1±3.6)mmHg比(26.4±4.5)mmHg、(27.8±5.7)mmHg]均显著增加(P<0.05),10mg与20mg治疗组相比,其6MWD增量和减少量、PASP差异无显著性;但治疗后三组的6MWD、PASP值无显著差异。口服伐地那非不良反应小,耐受性好。结论:口服伐地那非可以降低肺动脉收缩压,提高肺动脉高压患者的活动耐量,并呈一定程度的量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伐地那非 高血压 肺性 治疗结果
下载PDF
血浆suPAR水平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2
10
作者 郑桂安 陈建东 董帝辉 《中国心血管病研究》 CAS 2017年第8期710-714,共5页
目的 观察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系,探讨suPAR在冠脉慢血流中的作用及影响冠脉慢血流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疑诊为冠心病但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据冠脉TIMI帧... 目的 观察血浆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suPAR)水平、高敏C反应蛋白(hs-CRP)与冠状动脉慢血流的关系,探讨suPAR在冠脉慢血流中的作用及影响冠脉慢血流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疑诊为冠心病但冠脉造影正常的患者,据冠脉TIMI帧数将患者分为慢血流组(53例)和正常对照组(42例),记录其冠心病危险因素,检测血浆suPAR、hs-CRP等水平.结果 两组间糖尿病、高血压、高脂血症、早发冠心病家族史等比率及血脂水平均未见统计学差异,慢血流组吸烟率较对照组明显升高(72%比48%,P=0.02).同对照组相比,慢血流组血浆suPAR水平[(3.01±0.05)ng/ml比(1.33±0.06)ng/ml,P<0.01]和hs-CRP水平[(1.07±0.04)mg/L比(0.71±0.05)mg/L,P<0.01]均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一元回归分析显示,血浆suPAR、hs-CRP水平与冠脉TIMI帧数均呈明显正相关(R2=0.83,P<0.01;R2=0.71,P<0.01).多元回归分析显示,suPAR、hs-CRP、吸烟均与冠脉TIMI帧数呈正相关(R2=0.64,P<0.01),其中suPAR的影响力最大(标准化β=0.62).结论 血浆suPAR、hs-CRP水平和吸烟与冠脉慢血流呈明显正相关,而且血浆suPAR水平对冠脉慢血流的预测价值较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尿激酶型纤溶酶原激活物受体 慢血流 TIMI帧数 冠状动脉
下载PDF
“责任护生”在临床实习中后期的应用
11
作者 郑淑娟 郭培琴 +1 位作者 王春燕 商计华 《海南医学》 CAS 2008年第S1期78-79,共2页
临床生产实习是护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每一位护校学生的必修课,它是培养学生成为合格护理人员的关键。
关键词 护理教育 护理人员 带教老师 护理记录 带教方式 技术操作能力 护理技术 护理管理 护理服务水平 辅助护士
下载PDF
老年代谢综合征的基础指标和炎症因子的临床观察
12
作者 桑学东 胡彦 刘平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2008年第6期429-431,共3页
目的探讨老年人患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与血炎症因子浓度。方法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老年人各25例。测定其血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目的探讨老年人患代谢综合征的表现与血炎症因子浓度。方法代谢综合征组和非代谢综合征组老年人各25例。测定其血高敏C反应蛋白(high sensitive C reactive protein,hs-CRP)、白介素6(interleukin-6,IL-6)和肿瘤坏死因子(tumor necrosis factorα,TNFα)等。结果代谢综合征组较非代谢综合征组体质量指数、腰围和腰臀比、收缩压、舒张压、脉压、空腹血糖、总胆固醇、甘油三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和脂蛋白(a)抗原,代谢综合征组均较非代谢综合征组升高(P<0.05),而代谢综合征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较非代谢综合征组降低。代谢综合征组hs-CRP、IL6、TNFα均高于非代谢综合征组(P<0.01)。结论患代谢综合征老年人与炎症关系密切,表现为血清炎症因子水平升高,故加强炎症状态的监测和干预,对防治代谢综合征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老年人 代谢综合征 炎症因子
下载PDF
结缔组织病相关性肺动脉高压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3
作者 朱春瑜 陈建东 《牡丹江医学院学报》 2009年第4期77-80,共4页
结缔组织病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如累及呼吸系统可出现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PAH)、肺栓塞等.其中结缔组织病合并PAH起病隐袭、进展快、预后差,逐渐引起关注。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 结缔组织病是一类自身免疫性疾病,常常累及全身多个器官和系统,如累及呼吸系统可出现肺间质病变、肺动脉高压(PAH)、肺栓塞等.其中结缔组织病合并PAH起病隐袭、进展快、预后差,逐渐引起关注。本文综合国内外文献对疾病的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治疗等方面进行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肺动脉高压 结缔组织病 进展
下载PDF
双生物电阻抗分析在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7
14
作者 吴金枝 郑桂安 +2 位作者 赖鹏斌 谢良孝 查小云 《中国当代医药》 2020年第13期9-12,17,共5页
目的探讨双生物电阻抗分析(d BIA)在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VF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患者进行血生化分析并记录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病史。根据脑型钠尿肽(B... 目的探讨双生物电阻抗分析(d BIA)在检测2型糖尿病患者内脏脂肪面积(VFA)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1月我院内分泌科收治的128例2型糖尿病患者,对患者进行血生化分析并记录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病史。根据脑型钠尿肽(BNP)水平将患者分为BNP≥100 pg/ml组和BNP<100 pg/ml组。在同一天通过d BIA和计算机断层扫描(CT)测量患者的VFA。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经d BIA测量的VFA(VFAd BIA)和经CT测量的VFA(VFA-CT)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多元回归分析评估VFA测量误差与多因素之间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分析VFA对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的识别能力,并计算比较曲线下面积。结果BNP≥100 pg/ml组VFA-d BIA和VFA-CT之间的百分比测量误差高于BNP<100 pg/ml组[(39.2±8.1)%vs.(24.1±6.4)%,P=0.031]。排除BNP≥100 pg/ml的患者后,VFA-d BIA与VFA-CT成显著相关(r=0.917,P<0.0001)。在识别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的ROC曲线分析中,VFA-d BIA和VFA-CT的曲线下面积几乎相同。结论对于无潜在心力衰竭的糖尿病患者,d BIA和CT一样能准确地测量VFA。在识别糖尿病合并高血压和(或)血脂异常方面,VFA-d BIA的诊断效能和VFA-CT相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脏脂肪 2型糖尿病 生物电阻抗分析 肥胖
下载PDF
小儿上肢骨折手术中七氟醚吸入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唐华东 翁兰 叶秀红 《中外医疗》 2019年第19期13-15,共3页
目的探讨小儿上肢骨折手术中七氟醚吸入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分析。方法方便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0例小儿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麻醉方式为分组依据展开分组,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 目的探讨小儿上肢骨折手术中七氟醚吸入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的应用分析。方法方便选择2017年8月—2018年8月期间该院收治的70例小儿上肢骨折患者为研究对象,以麻醉方式为分组依据展开分组,分为研究组(n=35)和对照组(n=35)。对照组患儿以氯胺酮麻醉,研究组患儿以七氟醚吸入麻醉,同时在超声引导下行腋路臂丛神经阻滞,观察和对比两组患儿术中、术后相关指标以及不良反应症状发生情况。结果术中麻醉状况对比,研究组HR指标(109.63±8.78)次/min优于对照组(115.97±9.64)次/min(t=5.166,P=0.031)、研究组RR指标(28.29±2.44)次/min优于对照组(30.56±3.19)次/min(t=6.902,P=0.018)、研究组SPO2指标(99.28±0.17)%优于对照组(97.04±0.24)%(t=5.673,P=0.008);麻醉效果对比,研究组麻醉诱导时间(108.77±12.13)s短于对照组(115.43±13.56)s(t=4.672,P=0.023)、研究组疼痛反射消失时间(26.98±3.14)s短于对照组(31.97±4.19)s(t=5.198,P=0.025)、研究组患者的清醒时间(10.04±1.29)min短于对照组(31.97±4.19)min(t=4.399,P=0.027);术后不良反应对比,研究组总发生2例,发生率为5.71%,对照组总发生7例,发生率为20.00%,总发生率对比,研究组更低(,P=0.012)。结论小儿上肢骨折手术中,以七氟醚吸入麻醉联合超声引导下腋路臂丛神经阻滞,效果良好,安全性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儿 上肢骨折手术 七氟醚 超神引导 腋路臂丛神经阻滞
下载PDF
应用计算机断层扫描识别二尖瓣术中左回旋支动脉损伤的危险因素
16
作者 刘进平 沈斐敏 +3 位作者 郑桂安 黄素华 林益民 黄明城 《岭南心血管病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431-437,共7页
目的使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探讨左回旋支动脉(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LCX)和二尖瓣环之间的解剖关系,并识别二尖瓣术中LCX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 目的使用三维计算机断层扫描(computed tomography,CT)探讨左回旋支动脉(left circumflex coronary artery,LCX)和二尖瓣环之间的解剖关系,并识别二尖瓣术中LCX损伤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20年7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收治的122例二尖瓣反流患者术前心脏CT图像,判断冠状动脉优势类型及是否存在二尖瓣环分离,使用经食道超声心动图分析二尖瓣反流病因。检测二尖瓣环上最接近LCX的点(X点),测量LCX到二尖瓣环的最小距离(minimum distance between left circumflex artery and mitral annulus,mDistanceLCX-MA)。应用单因素和多元回归分析影响mDistanceLCX-MA的相关因素。结果中位mDis⁃tanceLCX-MA为4.2(0.9~11.4)mm,X点主要位于后瓣环的外侧。51例(42%)患者出现二尖瓣环分离。与其他优势类型相比,左优势型的mDistanceLCX-MA最短(P<0.01)。与心房功能性二尖瓣反流组相比,黏液样病变二尖瓣脱垂组患者的mDistanceLCX-MA明显缩短(P=0.04)。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左优势型和二尖瓣环分离是减少mDis⁃tanceLCX-MA的重要独立因素(P值均为0.01)。相反,右优势型是增加mDistanceLCX-MA的重要独立因素(P=0.01)。结论术前心脏三维CT检查有助于判断LCX和二尖瓣环之间的解剖关系。左优势型和二尖瓣环分离的患者在行二尖瓣手术时存在LCX损伤的高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尖瓣 左回旋支动脉 冠状动脉损伤 计算机断层扫描 二尖瓣环分离
下载PDF
左心耳体积对心房颤动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预测价值 被引量:24
17
作者 郑桂安 林春艺 +1 位作者 翁兰 陈建东 《中华心血管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924-929,共6页
目的探讨左心耳体积与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首次并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62例(阵发性房颤40例,持续性房颤22例),术前行... 目的探讨左心耳体积与心房颤动(房颤)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复发的相关性。方法前瞻性研究。入选2012年1月至2015年8月于福建医科大学附属漳州市医院首次并成功行导管射频消融的房颤患者62例(阵发性房颤40例,持续性房颤22例),术前行心脏增强CT检查测定左心耳体积,采取CARTO三维标测系统指导下环肺静脉电隔离术,必要时增加线性消融或复杂碎裂电位消融。于术后3、6、12个月进行随访,复查动态心电图。根据房颤是否复发,将患者分为复发组(20例)和未复发组(42例)。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Cox比例风险回归分析评估房颤复发的相关因素,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计算预测房颤复发的左心耳体积最佳临界值,用Kaplan-Meier方法分析无事件生存率。 结果所有患者左心耳平均体积为(9.5±3.6)ml,随访期间共有20例(32%)患者术后房颤复发。与未复发组比较,复发组左心耳体积较大[(11.5±3.8)ml比(8.3±3.1)ml,P=0.002]。单因素Cox回归分析显示,左心耳体积(HR=1.36,95%CI 1.14~1.82,P〈0.001)、持续性房颤(HR=4.43,95%CI 1.52~12.06,P〈0.001)、高血压(HR=1.61,95%CI 1.13~2.04,P=0.041)与房颤复发相关。但多因素回归分析中,仅左心耳体积(HR=1.32,95%CI 1.12~1.51,P〈0.001)和持续性房颤(HR=4.22,95%CI 1.48~11.05,P〈0.001)是房颤术后复发的独立预测因子。ROC曲线分析显示,左心耳体积〉8.80 ml对房颤术后复发具有较高的预测价值(曲线下面积0.76,敏感度94%,特异度66%),Kaplan-Meier分析显示左心耳体积〉8.80 ml的患者,其无房颤复发事件时生存率较低(P〈0.001)。 结论左心耳体积大的房颤患者经导管射频消融术后可能复发率高,左心耳体积〉8.80 ml对房颤术后复发可能预测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心房颤动 心耳 导管消融术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