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7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造血干细胞动员中的临床分析
1
作者 陈清娇 郑晓强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556-560,共5页
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 目的:探讨无外周血CD34监测下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PEG-rhG-CSF)在血液肿瘤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中的采集时机及采集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8月至2022年1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收治的46例行自体外周血干细胞动员的血液恶性肿瘤患者。采用大剂量化疗联合PEG-rhG-CSF或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CSF)动员方案,其中应用PEG-rhG-CSF动员的27例(PEG-rhG-CSF组),应用G-CSF动员的19例(G-CSF组),比较两组患者动员采集效果。结果:46例患者共采集86例次,PEG-rhG-CSF组与G-CSF组获得采集物的单个核细胞中位数分别为6.54(3.85-12.61)×10^(8)/kg和6.15(1.13-11.58)×10^(8)/kg(P>0.05),采集物CD34^(+)细胞数分别为11.44(1.33-65.02)×10^(6)/kg和4.95(0.30-24.02)×10^(6)/kg(P<0.05),采集时机分别为14(10-20)和14(4-22)d(P>0.05)。PEG-rhG-CSF组在外周血白细胞(WBC)≥10×10^(9)/L时单次所采集的产物CD34^(+)细胞数明显高于外周血WBC<10×10^(9)/L时采集的数量[19.04(2.85-65.02)×10^(6)/kg vs 6.22(0.81-34.86)×10^(6)/kg,(P<0.05)]。结论:采用PEG-rhG-CSF动员外周血干细胞单次采集足量CD34^(+)细胞成功率高,中位动员时间为14 d;在无外周血CD34监测情况下,外周血WBC≥10×10^(9)/L可以考虑作为单次采集足量干细胞的采集阈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体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 造血干细胞动员 聚乙二醇重组人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
原文传递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 被引量:3
2
作者 傅丹晖 陈志哲 +4 位作者 吕联煌 卓光生 黄淑桦 梁玉英 战榕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01年第2期159-161,共3页
目的 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方法 用 AHSCT治疗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共 5 8例 ,年龄 31.9± 10 .5 (14~ 5 8)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L ) 30例 (CR1 2 4例 ,CR2 5例 ,CR31例 ) ,... 目的 评价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AHSCT)治疗恶性血液病的疗效。 方法 用 AHSCT治疗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共 5 8例 ,年龄 31.9± 10 .5 (14~ 5 8)岁。其中急性非淋巴细胞白血病 (ANL L ) 30例 (CR1 2 4例 ,CR2 5例 ,CR31例 ) ,急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AL L ) 18例 (CR1 13例 ,CR2 3例 ,CR32例 ) ,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CML ) 3例 (均获血液学缓解 ) ,恶性淋巴瘤 7例 (CR4例 ,PR3例 )。预处理化疗方案选用以下药物中任意两种或三种联合 :阿糖胞苷 3~ 4g/ m2 ,环磷酰胺 4~ 6 g/ m2 ,鬼臼乙叉苷 (VP- 16 ) 0 .5~ 1.0 g/ m2 。除 5例联合全身骨髓照射 (剂量为7~ 8Gy) ,其余均单用化疗。 结果 所有患者移植后均重建造血 ,移植相关死亡 1例 (1.72 % )。ANL L、AL L CR1期移植者 3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 5 2 .4%± 4.2 %和 46 .1%± 3.5 % ,复发率分别为 37.7%± 4.5 %和 40 .5 %±6 .7%。 10例 CML 和恶性淋巴瘤患者中 ,除 1例 期恶性淋巴瘤患者复发 ,余均获持续完全缓解。 结论 为降低白血病和恶性淋巴瘤的复发率 ,提高患者的无病生存期 ,无造血干细胞供者的 CR1 期白血病及恶性淋巴瘤患者应积极行 AHSC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恶性血液病 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治疗 白血病 恶性淋巴瘤
下载PDF
程序化护理管理对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失眠率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林娜 《世界睡眠医学杂志》 2020年第10期1818-1819,共2页
目的:研究对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开展程序化护理管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差异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3);观察住院期间2组失眠... 目的:研究对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开展程序化护理管理的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3月至2019年9月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风湿免疫科收治的住院患者83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模式差异分为对照组(n=40)和观察组(n=43);观察住院期间2组失眠率、精准服药率以及护理前后2组舒适度改善情况。结果:1)观察组失眠率6.9%、精准服药率20.0%,对照组分别为97.6%、85.0%,P<0.05。2)护理后观察组心理、生理、环境、社会等舒适程度各项指标评分较高,P<0.05。结论:对风湿免疫科住院患者开展护理管理,建议采纳程序化护理管理模式,在降低患者住院期间失眠率、提升精准服药率以及改善舒适度方面有显著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湿免疫科 程序化护理管理 失眠率
下载PDF
恶性血液病患者26项血生化指标的分析
4
作者 黄子洲 朱月永 +1 位作者 叶德富 黄端 《福建医学院学报》 1996年第3期269-271,共3页
恶性血液病患者26项血生化指标的分析黄子洲,朱月永,叶德富,黄端关键词血液病,生物化学检测白血病单项血生化检查指标的变化,国内文献已有零星报道。笔者于1993年8月~1996年1月对7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于治疗前进行2... 恶性血液病患者26项血生化指标的分析黄子洲,朱月永,叶德富,黄端关键词血液病,生物化学检测白血病单项血生化检查指标的变化,国内文献已有零星报道。笔者于1993年8月~1996年1月对70例恶性血液病患者于治疗前进行26项血生化指标的检测,现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病 生物化学 恶性 白血病 淋巴瘤 骨髓瘤
下载PDF
福建籍汉族人群HLA-DR4等位基因与类风湿关节炎相关性研究(附198例分析)
5
作者 张胜利 叶德富 +1 位作者 郑玲 陈君敏 《福建医药杂志》 CAS 2003年第1期75-76,共2页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 (HL A ) - DR4等位基因与福建籍汉族类风湿关节炎 (RA)易感性及病情和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性引物基因扩增法 (PCR- SSP)对 98例 RA和 10 0例正常人进行 HL A- DR4基因型鉴定 ,... 目的 探讨人类白细胞分化抗原 (HL A ) - DR4等位基因与福建籍汉族类风湿关节炎 (RA)易感性及病情和预后估计的意义。方法 用聚合酶链反应 -序列特性引物基因扩增法 (PCR- SSP)对 98例 RA和 10 0例正常人进行 HL A- DR4基因型鉴定 ,并作病程、红细胞沉降率 (ESR)、 C反应蛋白 (CRP)、类风湿因子 (RF)、补体 3(C3)、补体 4 (C4 )、X线分期的比较分析。结果  RA患者 HL A- DR4等位基因频率显著高于正常组 (5 8.1%对 2 1% ) ,DR4阳性组 RA较阴性组病程长 ,ESR、CRP及 RF值升高 ,C3、C4降低 ,易发生早期的骨质侵蚀。结论 福建籍汉族人群中 RA和 HL A- DR4显著相关 ,HL A- DR4可作为估计 RA病情及预后的指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籍汉族人群 相关性研究 类风湿关节炎 HLA-DR4等位基因
下载PDF
Notch在血液肿瘤细胞周期阻滞中的作用
6
作者 沈杰芳 芮红兵 《医学综述》 2010年第1期62-64,共3页
细胞周期调控依赖多种调控蛋白协同作用以及生长因子等细胞外因素通过信号转导调控。这中间任一环节异常都可能引起细胞周期阻滞。p53、p21以及p16基因使细胞停滞在G1期的研究已相当透彻。Notch信号传递途径在胚胎发育和肿瘤血管发生中... 细胞周期调控依赖多种调控蛋白协同作用以及生长因子等细胞外因素通过信号转导调控。这中间任一环节异常都可能引起细胞周期阻滞。p53、p21以及p16基因使细胞停滞在G1期的研究已相当透彻。Notch信号传递途径在胚胎发育和肿瘤血管发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尚有抑制Notch达到抑制肿瘤细胞增长的目的。新近研究发现,由配体刺激的Notch活化调节了急慢性髓细胞白血病细胞增长,Notch系统对白血病的治疗是一个很有前景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OTCH信号 NOTCH信号通路 NOTCH配体 细胞周期
下载PDF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伴中枢神经系统浸润1例
7
作者 黄劲龙 林珺芳 +5 位作者 赖桂兰 曾志勇 郑晓强 陈清娇 董金凤 陈锦元 《中国肿瘤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2期1180-1181,共2页
患者男性,52岁,2021年11月因发现“白细胞增高”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9.92×10^(9)/L,淋巴细胞(Lym)13.5×10^(9)/L,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正常。骨髓常规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流式细胞示:表达为CD19、... 患者男性,52岁,2021年11月因发现“白细胞增高”就诊于当地医院。血常规示:白细胞(WBC)19.92×10^(9)/L,淋巴细胞(Lym)13.5×10^(9)/L,血红蛋白(HGB)、血小板(PLT)正常。骨髓常规示:淋巴细胞比例增高。流式细胞示:表达为CD19、CD5、CD25、CD43、CD200、CD23;部分表达为CD11c、lgD.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淋巴细胞白血病 中枢神经系统浸润 诊断治疗
下载PDF
二甲双胍对缺氧环境中RPMI 8226细胞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
8
作者 王纪珍 杨阿碰 +1 位作者 陈君敏 曾志勇 《福建医科大学学报》 2023年第6期405-412,共8页
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二甲双胍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RPMI 8226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常氧和缺氧条件下RPMI 8226细胞的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数据集GSE110113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相关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100μmol/... 目的 探讨缺氧条件下二甲双胍对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株RPMI 8226新生血管生成的影响。方法 选取常氧和缺氧条件下RPMI 8226细胞的基因表达综合数据库(GEO)数据集GSE110113进行差异表达基因(DEGs)和相关信号通路富集分析。采用100μmol/L氯化钴(CoCl_(2))构建化学缺氧模型;采用CCK-8试剂盒检测不同浓度的二甲双胍作用于缺氧条件下MM细胞株RPMI 8226后的细胞增殖活力;采用Western-blot检测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蛋白的表达情况;采用ELISA检测培养基上清液VEGF蛋白的表达含量;采用体外新生血管生成实验检测新生血管生成。结果 基因本体论(GO)、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信号富集分析显示,DEGs富集在“缺氧反应”和“HIF-1信号通路”;RPMI 8226细胞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随CoCl_(2)作用时间增加而增加;二甲双胍以剂量依赖性方式降低缺氧诱导RPMI 8226细胞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及培养上清液中VEGF蛋白的表达水平;二甲双胍可抑制CoCl_(2)构建的缺氧环境下RPMI 8226细胞的增殖,并促进细胞株凋亡,抑制其诱导的新生血管生成。结论 二甲双胍可抑制缺氧条件下MM细胞株RPMI 8226中HIF-1α和VEGF蛋白的表达及新生血管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PMI 8226细胞 二甲双胍 缺氧 新生血管生成
下载PDF
基于Pender理论下的健康教育对淋巴瘤患者自我效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9
作者 吴文珊 黄文秀 陈萍 《四川解剖学杂志》 2023年第3期122-124,共3页
目的:分析基于Pender理论下的健康教育对淋巴瘤患者自我效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98例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2,Pender理论下的健康教育)与对照... 目的:分析基于Pender理论下的健康教育对淋巴瘤患者自我效能、心理状态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2020年6月至2022年10月本院收治的98例淋巴瘤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护理方式的不同将患者分为观察组(n=52,Pender理论下的健康教育)与对照组(n=46,常规基础护理).比较两组一般自我效能量表(GSES)评分、抑郁评定量表-9(PHQ-9)评分、自评焦虑量表(SAS)评分及生活质量测量量表(QLQ-C30)评分.结果:观察组GSES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HQ-9评分和SAS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QLQ-C30评分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淋巴瘤患者应用基于Pender理论下的健康教育进行干预,可有效提升患者自我效能,缓解其心理状态,且生活质量获得一定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nder理论 健康教育 淋巴瘤 自我效能 心理状态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基于症状管理动态模型下的全程管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应用
10
作者 吴文珊 林水秀 陈萍 《西藏医药》 2023年第6期143-145,共3页
目的 分析基于症状管理动态模型下的全程管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应用效果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白血病化疗患者128例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68例(基于症状管理... 目的 分析基于症状管理动态模型下的全程管理干预对白血病化疗患者的应用效果评。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1月本院收治的白血病化疗患者128例临床资料,根据护理方案不同分为对照组60例(常规护理干预)和观察组68例(基于症状管理动态模型下的全程管理干预)。对比两组心理状态[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及抑郁自评量表(SDS)进行评估)、营养状况[包括白蛋白(ALB)、前白蛋白(PA)及血红蛋白(Hb)],生活质量[采用中文版癌症患者生命质量通用量表(FACT-G)评价]及自护能力[采用自我护理能力测量量表(ESCA)],并对比两组患者干预后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者SAS、SDS评分均低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ALB、PA及Hb水平均显著高于干预前,且观察者ALB、PA及Hb水平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干预后,两组患者FACT-G及ESCA评分均较干预前升高,且观察组FACT-G及ESCA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基于症状管理动态模型下的全程管理干预更有利改善白血病化疗患者心理状态及营养状况,可更好的提高患者生活质量及自护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于症状管理动态模型 全程管理 白血病 化疗 应用效果
下载PDF
品管圈在预防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患者拔管发生率中的效果研究
11
作者 洪雅丽 宋泽娟 陈萍 《西藏医药》 2023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预防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圈定活动主题,查找并分析PCNSL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UEX)的原因,拟定并实施相应的对策,比较活动前后发生PCNSL患者发生UEX的发生率。结果QC... 目的探讨品管圈(QCC)在预防原发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PCNSL)患者拔管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成立QCC,圈定活动主题,查找并分析PCNSL患者发生非计划性拔管(UEX)的原因,拟定并实施相应的对策,比较活动前后发生PCNSL患者发生UEX的发生率。结果QCC活动实施后,PCNSL患者UEX发生率由5.94%降低至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圈成员在责任心、解决问题的能力、品管手法等方面均有一定程度的提高。结论品管圈首发应用于PCNSL患者降低UEX发生率中的效果显著,提高了护理人员对PCNSL患者的护理质量,较少患者发生UEX的痛苦,可为临床预防其他类型的疾病发生UEX提供科学有效的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中神经系统淋巴瘤 非计划性拔管 品管圈
下载PDF
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的临床预后影响及影响因素分析 被引量:10
12
作者 林珺芳 曾志勇 +2 位作者 杨阿碰 郑玲 陈君敏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4期1042-1046,共5页
目的:研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9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未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者为A组(61例),而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者为B组(29例);通过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 目的:研究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对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临床预后的影响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本院90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其中未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者为A组(61例),而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者为B组(29例);通过Kaplan-Meier方法进行生存分析;应用Cox回归模型对相关影响因素进行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B组多因发热而发病,其中89.66%(26/29)患者骨髓样本中发现有噬血细胞;B组总胆红素、甘油三酯、血清铁蛋白、血清可溶性CD25、乳酸脱氢酶水平及EBV-DNA拷贝数明显高于A组(P<0.05),且体能状态较差、分期较迟、病情较重,整体预后低于A组。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治疗后病情未充分改善及EBV感染是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预后较差的独立危险因素。结论: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伴有噬血细胞综合征会加重病情,对临床预后有较大影响,而伴有噬血细胞综合症患者,其治疗效果不佳,EBV感染是影响NHL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噬血细胞综合征 临床预后 影响因素
下载PDF
唑来膦酸对多发性骨髓瘤成骨细胞增殖及其RANKL/OPG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8
13
作者 肖萍萍 陈君敏 叶德富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392-1396,共5页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成骨细胞(OB)增殖及其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护骨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取MM患者骨髓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原代培养,贴壁传代后加入含维生素C、地塞米松、β-甘... 目的研究唑来膦酸对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成骨细胞(OB)增殖及其细胞核因子κ-B受体活化因子配体(RANKL)和护骨素(OPG)表达的影响。方法取MM患者骨髓液密度梯度离心法分离单个核细胞,原代培养,贴壁传代后加入含维生素C、地塞米松、β-甘油磷酸钠的条件培养基,诱导成OB,采用不同浓度唑来膦酸处理培养的OB,分别作用24、48和72 h后,通过①细胞计数试剂盒(CCK-8)检测OB增殖;②RT-PCR检测OB RANKL和OPG mRNA表达;和③酶联免疫吸附实验(ELISA)检测相应细胞培养上清液中sRANKL和OPG浓度来考察唑来膦酸的作用。结果①OB用唑来膦酸处理后,OB的CCK-8实验吸光值呈不同程度升高。②唑来膦酸作用24 h和48 h后,OB RANKLmRNA表达变化不明显。作用72 h,低浓度(10-9 mol.L-1)唑来膦酸显示能降低RANKL mRNA表达(P<0.05)。OB培养上清的sRANKL浓度也呈现类似的变化。③唑来膦酸作用24 h后,OB OPG mRNA表达变化不明显。作用48h,呈不同程度增加,以10-8 mol.L-1浓度最明显(P<0.05)。作用72 h,呈不同程度增加,以10-7 mol.L-1浓度最明显(P<0.05)。结论唑来膦酸有促进OB增殖的作用;唑来膦酸可能下调OB RANKL表达,并且上调OPG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来膦酸 多发性骨髓瘤 骨髓瘤骨病 成骨细胞 RANKL OPG
下载PDF
基因治疗原发性高血压的新途径: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CDNA腺病毒载体在人胎肾293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6
14
作者 江德文 吴可贵 +1 位作者 高丽真 芮红兵 《中国临床康复》 CAS CSCD 2003年第30期4062-4063,共2页
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CDNA 腺病毒载体 PadRSVeNOSCDNA 导入在人胎肾 293细胞 ( )中的表达。方法:大量制备及纯化质粒 eNOSCDNA ,将纯化eNOSCDNA ... 研究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endothelialnitric oxide synthase,eNOS)CDNA 腺病毒载体 PadRSVeNOSCDNA 导入在人胎肾 293细胞 ( )中的表达。方法:大量制备及纯化质粒 eNOSCDNA ,将纯化eNOSCDNA 载体通过脂质体转染 293细胞48h 后,应用化学比色法测定293细胞提取物NOS 活性。结果:被转染 293细胞 NOS活性显著提高于未转染293细胞 NOS 活性犤( 0.62±0.03),(0.093±0.01)kU /L,P <0.001犦。结论:PA dRSVeNOSCDNA 导入人胎肾 293细胞是一种能使 NOS 活性显著升高的方法,为基因治疗原发性高血压及肾脏血管性疾病研究提供一条新的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基因治疗 原发性高血压 内皮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CDNA腺病毒载体 293细胞 胚胎
下载PDF
小剂量环孢素预防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的移植物抗宿主病 被引量:6
15
作者 付丹晖 陈志哲 +3 位作者 卓光生 杨婷 陈鑫基 许贞书 《中国癌症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3期268-269,273,共3页
目的 :评价小剂量环孢素预防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观察 30例采用小剂量环孢素预防GVHD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小剂量环孢素的用法 :2~ 3mg/ (kg·d) ,静脉注射 ... 目的 :评价小剂量环孢素预防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中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的有效性、安全性。方法 :观察 30例采用小剂量环孢素预防GVHD的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患者。小剂量环孢素的用法 :2~ 3mg/ (kg·d) ,静脉注射 ,移植前 1天~移植后 10天 ,此时患者能口服时改为 6mg/ (kg·d)口服 ,10周后按每周 5 %量递减 ,直至移植后 183天。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造血重建 ,仅有 1例发生Ⅰ度急性GVHD ,3例出现慢性GVHD ,经治疗后均缓解。小剂量环孢素的副作用少而轻。结论 :小剂量环孢素在预防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移植的GVHD疗效可靠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剂量环孢素 移植物抗宿主病 造血干细胞移植 外同血 异基因
下载PDF
野生型p16和p53抑癌基因共转染对K562细胞增殖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6
作者 芮红兵 叶德富 +6 位作者 卓光生 陈君敏 薛原 郑玲 朱月永 康日辉 林珺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00-403,共4页
抑癌基因p1 6和 p53在抑制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在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中检测出这两种基因有纯合缺失。为探讨野生型 p1 6和 p53基因的转染与表达对K562细胞的生长影响 ,采用了脂质体介导外源野生型 p1 6和 p53共转染K562细胞 ,... 抑癌基因p1 6和 p53在抑制肿瘤的发生中起重要作用 ,在髓细胞白血病细胞系K562中检测出这两种基因有纯合缺失。为探讨野生型 p1 6和 p53基因的转染与表达对K562细胞的生长影响 ,采用了脂质体介导外源野生型 p1 6和 p53共转染K562细胞 ,用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检测p1 6和 p53基因的表达 ,检测细胞生长曲线 ,采用流式细胞术进行细胞周期分析。结果显示 ,共转染后 p53和p1 6在K562细胞中表达阳性率分别为 2 3 %和 2 8% ;细胞生长受到一定程度的抑制 ,G1 期细胞的比例增加 ,S期细胞减少 ,与单独转染 p53或p1 6基因的抑制作用有明显差别 (P <0 .0 5)。结论 :外源野生型 p1 6和p53基因的共转染比转染单基因对K562细胞生长有更明显的抑制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16基因 p53基因 抑癌基因 基因共转染 K562细胞系 白血病 基因治疗 细胞增殖
下载PDF
DNA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对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肾炎患者免疫功能及肾功能的影响 被引量:20
17
作者 郑擎 周莉明 +2 位作者 黄宇 郑玲 陈树强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3期6882-6884,共3页
目的研究DNA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对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炎患者免疫功能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34例SLE肾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接受DNA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对照... 目的研究DNA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对老年系统性红斑狼疮(SLE)肾炎患者免疫功能及肾功能的影响。方法 34例SLE肾炎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17例,观察组接受DNA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对照组接受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治疗,比较两组免疫功能指标、肾功能指标及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肌酐(Scr)、尿素氮(BUN)、24 h尿蛋白水平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血清中IgA、IgG、IgM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补体C3和C4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DNA免疫吸附联合糖皮质激素、环磷酰胺有助于改善SLE肾炎患者肾功能,调节免疫功能,提高治疗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系统性红斑狼疮 免疫吸附 免疫功能 肾功能
下载PDF
钙离子载体上调K562细胞B7分子表达 被引量:4
18
作者 郜峰 陈君敏 +1 位作者 叶德富 林寿榕 《中国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612-614,618,共4页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Calc ium ionorphore,C I)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表面B7分子表达的上调作用。方法:将生长状态良好的K562细胞在含C I(375 ng/m l)的培养基中培养,以不含C I培养的K562细胞作对照组。培养0、48和96小时后... 目的:探讨钙离子载体(Calc ium ionorphore,C I)对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表面B7分子表达的上调作用。方法:将生长状态良好的K562细胞在含C I(375 ng/m l)的培养基中培养,以不含C I培养的K562细胞作对照组。培养0、48和96小时后台盼蓝拒染法检测细胞数和细胞存活率,流式细胞仪检测培养前及培养96小时后细胞表面B7分子的表达情况,MTT比色法检测其刺激同种异体T细胞增殖的作用。结果:K562细胞表面B7分子缺如或低表达;用含C I的培养基培养96小时后,可显著上调B7分子的表达,且能明显激活同种异体T细胞。培养前后细胞形态无明显变化,加C I培养的K562细胞较不加C I培养的细胞生长缓慢。结论:慢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株K562细胞表面存在B7分子表达缺陷,C I可上调其B7分子。C I可能有抑制K562细胞生长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离子载体 K562细胞 B7分子 共刺激分子
下载PDF
几种反应性氧代谢物逆转剂免疫佐剂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3
19
作者 潘敬新 郭健欣 +1 位作者 陈志哲 陈君敏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1-423,428,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硫普罗宁(TIP)、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二氢氯组胺(DHT)3种反应性氧代谢物(ROM)逆转剂抗白血病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增效作用。方法在K562细胞、NK细胞的混合培养系中分别加入单核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然后分别加入TIP、GSH、DHT... 目的分析比较硫普罗宁(TIP)、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二氢氯组胺(DHT)3种反应性氧代谢物(ROM)逆转剂抗白血病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增效作用。方法在K562细胞、NK细胞的混合培养系中分别加入单核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然后分别加入TIP、GSH、DHT,观察ROM水平及K562细胞抑制率(KIR)的变化。结果加入E/MO=10/2、10/5、10/10三种浓度的MO,ROM水平分别为(389.79±43.83)U/L,(456.74±42.77)U/L,(601.42±21.92)U/L,KIR分别为82.36%,81.36%,48.09%;加入TIP、GSH或DHT后,当E/MO=10/2时,ROM水平从(389.79±43.83)U/L,分别减至(-1.20±60.70)U/L、(-3.58±9.49)U/L和(50.21±22.4)U/L(P<0.05),随着TIP、GSH或DHT浓度的增加ROM水平逐渐减少,KIR从82.53%分别升至96.09%、96.39%和94.64%(P<0.05)。结论TIP、GSH逆转ROM的效应强于DHT,提高NK细胞对K562的抑制率,其效应强度与DHT相似,但毒副作用轻微,两者均可能成为更理想的抗白血病的免疫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普罗宁 谷胱甘肽 二氢氯组胺 免疫佐剂 抗白血病效应
下载PDF
人脐血单个核细胞体外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6
20
作者 徐建萍 卓光生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6期829-832,共4页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组合在体外定向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以及脐血干细胞在缺血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能性,利用源自人脐静脉血的MN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 为了探讨细胞因子组合在体外定向诱导人脐血单个核细胞(mononuclear cell,MNC)分化为内皮细胞的可行性,以及脐血干细胞在缺血性疾病中应用的可能性,利用源自人脐静脉血的MNC及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fibroblast growth factor-basic,bFGF)及胰岛素样生长因子-Ⅰ(insulin-iike growth factor-Ⅰ,IGF-Ⅰ)的细胞因子组合的培养条件,体外进行向内皮细胞的诱导分化.结果表明:在该体系条件下可诱导分化出典型梭形内皮细胞,流式细胞术检测vWF(+)细胞率可达80%以上,电镜观察发现在胞浆中含有内皮细胞的Weibel-Palade小体.结论:脐血单个核细胞在VEGF等细胞因子的诱导下有可能定向分化为内皮细胞,脐血有望成为治疗缺血性疾病成体干细胞的一个供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脐血 单个核细胞 内皮细胞 诱导分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