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6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内窥镜在血管外科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1
1
作者 张金池 蒋米尔 张培华 《临床外科杂志》 2001年第6期398-400,共3页
关键词 血管外科 内镜技术 应用
原文传递
15例医源性血管内异物的取出经验 被引量:18
2
作者 刘学强 郭平凡 +2 位作者 张金池 蔡方刚 李先涛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2年第7期508-511,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情况下医源性血管内异物的取出方法和技巧。方法对15例医源性血管内异物患者(包括中心静脉导管2例、锁骨下深静脉穿刺导管2例、深静脉输液港导管6例、可回收滤器3例和穿刺血管鞘断端、V18导丝头端各1例),根据异物种类、残... 目的探讨不同情况下医源性血管内异物的取出方法和技巧。方法对15例医源性血管内异物患者(包括中心静脉导管2例、锁骨下深静脉穿刺导管2例、深静脉输液港导管6例、可回收滤器3例和穿刺血管鞘断端、V18导丝头端各1例),根据异物种类、残留血管腔位置及血管腔大小,分别采用介入和外科手术或介入联合外科手术方法进行处理。结果采用外科手术取出1例锁骨下深静脉穿刺导管及1例V18导丝;对1例可回收滤器,先用介入方法将下腔静脉滤器移至髂股静脉,再用外科手术方法取出;用EV3鹅颈式抓捕器、三叶草式抓捕器或自制抓捕器介入取出其余12例血管内异物。所用时间20min~4h,患者无明显不良反应。结论采用介入方法可取出医源性血管内异物,必要时可行局部手术切开或介入联合外科手术局部切开取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源性疾病 异物 放射学 介入性
下载PDF
超声引导下血管成形术治疗DSA相对禁忌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 被引量:11
3
作者 庄勇 曾锦树 +3 位作者 叶小剑 戴贻权 郭平凡 蔡方刚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北大核心 2019年第9期560-563,共4页
目的 探讨使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DSA相对禁忌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8例不宜接受DSA引导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20条动脉)行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检测... 目的 探讨使用超声引导介入治疗DSA相对禁忌患者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的临床价值。方法 对18例不宜接受DSA引导治疗的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患者(共20条动脉)行超声引导下腔内治疗。于治疗前和治疗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检测病变处收缩期血流峰值流速(PSV),并进行统计学分析,评估总复发率。结果 20支动脉中,完全闭塞15支,重度狭窄(狭窄率70%~99%)5支;超声引导下球囊扩张成形术成功率40.00%(8/20),支架植入术成功率100%(12/12)。术前与术后各时间点病变处PSV总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4.26, P =0.046),术后各时间点与术前比较、术后12个月和24个月与术后24 h PSV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 均<0.05)。术后24 h、3个月、6个月、12个月、24个月的总复发率分别为0、5.00%(1/20)、10.00%(2/20)、20.00%(4/20)、50.00%(10/20)。结论 超声引导下肢动脉成形术治疗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对介入治疗DSA相对禁忌患者有重要临床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血管疾病 下肢 超声检查 介入性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Onyx胶栓塞治疗高速血流外周先天性血管畸形 被引量:4
4
作者 蔡方刚 郭平凡 +3 位作者 张金池 吴捷 戴贻权 詹腾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2014年第9期557-560,共4页
目的评价Onyx胶栓塞治疗高速血流型外周先天性血管畸形(CVM)的效果。方法对22例经超声和CT检查确诊的高速血流外周CVM患者,以Onyx胶为栓塞剂,行经导管血管内及经皮穿刺血管内Onyx胶栓塞治疗;术后随访1-36个月,评价疗效,观察并发症。结... 目的评价Onyx胶栓塞治疗高速血流型外周先天性血管畸形(CVM)的效果。方法对22例经超声和CT检查确诊的高速血流外周CVM患者,以Onyx胶为栓塞剂,行经导管血管内及经皮穿刺血管内Onyx胶栓塞治疗;术后随访1-36个月,评价疗效,观察并发症。结果 8例接受1次栓塞、10例接受2次栓塞、4例接受3次栓塞;Onyx胶用量共76ml,每次平均(3.24±1.08)ml。治愈6例(6/22,27.27%),良好14例(14/22,63.64%),好转1例(1/22,4.55%),无效1例(1/22,4.55%)。1例导管折断于瘤腔内,经手术取出,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结论采用Onyx胶栓塞治疗高速血流型外周CVM安全、有效,具有广阔临床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ONYX 栓塞 治疗性 血管畸形
下载PDF
体外诱导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研究 被引量:6
5
作者 张金池 王敬瀚 +1 位作者 郭平凡 王中心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CAS 2006年第4期401-403,共3页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方法和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MSCs,体外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抗原表达,以含VEGF、bFGF的诱导分化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使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 目的探讨大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s)的体外培养方法和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的能力。方法利用淋巴细胞分离液分离出MSCs,体外扩增,流式细胞仪检测MSCs表面抗原表达,以含VEGF、bFGF的诱导分化培养液定向诱导传代使细胞向血管内皮细胞分化,流式细胞仪进行内皮细胞特异性标志物鉴定,测定内皮细胞NO的释放量,电镜观测W-P小体。结果MSCs在体外传代扩增后流式细胞仪检测结果显示CD29表达阳性,CD34、CD45为阴性,分化后的细胞具有内皮细胞的形态学特征并具特异性W-P小体,可表达CD34,而不表达CD45,能释放NO。结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可在体外诱导向内皮细胞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充质干细胞 诱导分化 内皮细胞 大鼠
下载PDF
经交通支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病变 被引量:1
6
作者 蔡方刚 郭平凡 +5 位作者 张金池 戴贻权 刘学强 吴捷 庄晖 詹腾辉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596-600,共5页
目的评价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因常规腔内成形术失败而接受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的膝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变化,观察患者... 目的评价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治疗膝下动脉闭塞性病变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7例因常规腔内成形术失败而接受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的膝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的临床及影像资料,比较术前与术后踝-肱指数(ABI)变化,观察患者临床症状改善、术后并发症及随访情况。结果对7例均成功经膝下交通支逆向开通膝下病变血管。术后第3天ABI(0.86±0.10)明显高于术前(0.47±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患者静息痛症状均消失,围手术期无严重并发症。随访1-21个月[平均(8.43±7.35)个月],5例患者临床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2例患者术后15、21个月时因静息痛再次接受腔内治疗。3例足部溃疡或坏疽的患者伤口均于随访期间愈合,所有患者均无需截肢。结论对于远端无明显流出道的膝下动脉闭塞病变患者,经交通支血管腔内成形术切实可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闭塞性疾病 膝下 经交通支 血管成形术
下载PDF
高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的腔内治疗 被引量:1
7
作者 詹腾辉 蔡方刚 +2 位作者 郭平凡 张金池 庄晖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9-21,35,共4页
目的:总结腔内治疗高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的经验。方法2009年7月~2013年7月,对高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30例,采用经动脉无水酒精栓塞9例,经动脉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lcohol copolymer,Onyx)栓塞19例,经动脉弹簧... 目的:总结腔内治疗高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的经验。方法2009年7月~2013年7月,对高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30例,采用经动脉无水酒精栓塞9例,经动脉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lcohol copolymer,Onyx)栓塞19例,经动脉弹簧圈栓塞2例。结果随访6~54个月,平均26.6月。治愈9例(30.0%),显效16例(53.3%),好转5例(16.7%)。20.0%(6/30)术中发生一过性病灶疼痛。结论腔内治疗是高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的有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血管畸形 高流量病灶 腔内治疗
下载PDF
腔内血管成形术治疗慢性脑脊髓静脉机能不全 被引量:1
8
作者 陈宏宇 吴佳云 +3 位作者 戴贻权 庄晖 詹腾辉 郭平凡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526-529,共4页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慢性脑脊髓静脉瓣膜机能不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接受腔内治疗的慢性脑脊髓静脉瓣膜机能不全的患者资料。结果 44例中,38例单纯接受PTA,6例接受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手术成功率为100%(44/44)。术后随访... 目的探讨腔内治疗慢性脑脊髓静脉瓣膜机能不全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44例接受腔内治疗的慢性脑脊髓静脉瓣膜机能不全的患者资料。结果 44例中,38例单纯接受PTA,6例接受PTA联合支架植入术。手术成功率为100%(44/44)。术后随访3个月,无严重并发症发生,头晕障碍量表评分由腔内治疗前(31.14±8.69)分降至腔内治疗后(12.23±9.52)分(t=13.378,P<0.01)。结论腔内治疗CCSVI短期安全、有效,但远期疗效仍需进一步随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性脑脊髓静脉功能不全 腔内治疗
下载PDF
外周血管创伤的腔内治疗经验 被引量:1
9
作者 戴贻权 陈宏宇 郭平凡 《血管与腔内血管外科杂志》 2015年第Z1期108-112,共5页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创伤的腔内治疗效果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7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3例血管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股动脉入路均成功地进行腔内治疗,包括四肢主要血管覆膜支架重建、分支血管行栓... 目的探讨外周血管创伤的腔内治疗效果及经验。方法回顾性分析2012-01至2015-07期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13例血管创伤患者的临床资料,经股动脉入路均成功地进行腔内治疗,包括四肢主要血管覆膜支架重建、分支血管行栓塞治疗等。结果 13例患者经上述治疗后,四肢主要血管均得到重建,分支血管出血均成功栓塞,保肢率为100%,未发现远端血管移位栓塞等不良的并发症,明显地改善患者的病情。结论血管腔内治疗外周血管创伤是安全、有效、微创的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创伤 腔内治疗
下载PDF
臀裂处创面使用藻酸盐敷料结合透明敷料的临床效果研究
10
作者 赖晓岺 林韦 《中国现代药物应用》 2025年第3期128-131,共4页
目的探究臀裂处创面使用藻酸盐敷料结合透明敷料的临床效果。方法94例臀裂患者,根据臀裂伤口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生长因子组(47例)和藻酸盐组(47例)。生长因子组使用生长因子和普通纱块覆盖创面,藻酸盐组使用藻酸盐敷料和透明敷料覆盖创... 目的探究臀裂处创面使用藻酸盐敷料结合透明敷料的临床效果。方法94例臀裂患者,根据臀裂伤口护理方案的不同分为生长因子组(47例)和藻酸盐组(47例)。生长因子组使用生长因子和普通纱块覆盖创面,藻酸盐组使用藻酸盐敷料和透明敷料覆盖创面。比较两组患者的治疗效果、臀裂处创面面积、2周内的换药次数、换药时长、创面愈合时长、满意度。结果藻酸盐组患者的总有效率93.62%明显高于生长因子组的76.60%,存在显著差异(P<0.05)。两组患者在不同时间点测量的臀裂处创面面积存在显著差异(P_(时间)<0.05),时间与组别上不存在交互作用(P_(交互)>0.05)。不同敷料对患者臀裂创面面积变化存在显著差异(P_(组间)<0.05),藻酸盐组治疗1周后及治疗2周后的臀裂创面面积均明显小于生长因子组,存在显著差异(P<0.05)。藻酸盐组患者2周内的换药次数(9.43±4.37)次少于生长因子组的(18.14±2.36)次,换药时长(3.96±2.15)min/次、创面愈合时长(15.71±3.92)d短于生长因子组的(6.34±2.57)min/次、(24.54±2.74)d,存在显著差异(P<0.05)。藻酸盐组的满意度明显97.87%高于生长因子组的80.85%,存在显著差异(P<0.05)。结论藻酸盐敷料和透明敷料结合治疗能够促进臀裂患者伤口愈合,减少换药次数及患者的痛苦,治疗效果显著,具有一定推广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臀裂 藻酸盐敷料 透明敷料 临床疗效
下载PDF
低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的腔内治疗(附132例分析)
11
作者 詹腾辉 苏秋妮 +9 位作者 蔡方刚 庄晖 张金池 刘学强 吴捷 戴贻权 何天敏 李先涛 陈宏宇 郭平凡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9期799-801,815,共4页
目的总结低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2009年7月~2014年7月,对低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132例,采用聚桂醇经皮硬化治疗61例,无水乙醇经皮硬化治疗3例,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lcohol copolymer,Onyx)经皮硬化... 目的总结低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的腔内治疗经验。方法 2009年7月~2014年7月,对低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132例,采用聚桂醇经皮硬化治疗61例,无水乙醇经皮硬化治疗3例,乙烯-乙烯基醇共聚物(ethylene vinyl alcohol copolymer,Onyx)经皮硬化2例,联合聚桂醇、无水乙醇、Onyx、平阳霉素或弹簧圈经皮硬化66例。结果随访6~66个月,平均18.8月。治愈57例(43.2%),显效51例(38.6%),好转18例(13.6%),无效6例(4.5%)。1例(0.8%)治疗时发生一过性病灶疼痛。结论腔内治疗是低流量先天性血管畸形的有效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天性血管畸形 低流量病灶 腔内治疗
下载PDF
血管创伤的开放和介入治疗选择 被引量:1
12
作者 何天敏 《内蒙古医学杂志》 2014年第11期1298-1300,共3页
目的:探究并比较开放疗法和介入治疗对血管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血管创伤患者46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放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介入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 目的:探究并比较开放疗法和介入治疗对血管创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2013年1月至2014年1月我院收治的血管创伤患者46例,按照随机原则将其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23例,对照组患者给予开放治疗,观察组患者则采取介入治疗方式,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输血量、一次止血成功率、并发症率及复发率。结果经上述治疗后,观察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为(52.37±4.03)min,输血量(286.06±39.66)ml,均明显低于对照组患者的(65.26±6.14)min和(378.45±43.91)ml;组间比较结果显示,观察组患者在并发症率及复发率方面均有较低水平;且观察组的一次止血成功率为91.3%,远高于对照组患者的69.6%。上述五项指标的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介入治疗对于血管创伤有更优疗效,相较于开放疗法能够更有效地改善患者的治疗效果,提高治疗安全性及预后质量,临床上可将其作为首选疗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创伤 开放疗法 介入治疗
下载PDF
盆腔静脉疾病的单中心腔内硬化治疗经验
13
作者 陈宏宇 戴贻权 +1 位作者 蔡方刚 郭平凡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2期120-125,共6页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硬化栓塞技术治疗盆腔静脉疾病(pelvic venous disorder,PeV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采用改良腔内硬化栓塞技术治疗的64例PeVD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的临... 目的探讨改良腔内硬化栓塞技术治疗盆腔静脉疾病(pelvic venous disorder,PeVD)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回顾性分析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2018年6月至2022年6月采用改良腔内硬化栓塞技术治疗的64例PeVD患者临床资料,比较手术前后的临床症状分级以评估患者症状的改善情况,并参考慢性静脉功能不全问卷(chronic venous insufficiency questionnaire,CIVIQ)评分量表评估本研究量表的可行性。结果技术成功率为100%,患者均未发生弹簧圈异位栓塞。术后1年的临床改善率为100%,临床明显改善率为78.1%,和CIVIQ评分量表具有高度一致性(r=0.797,P<0.001)。术前患者报告结果的平均分为(2.97±0.67)分,术后1年为(0.84±0.6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术前评分越高,完全栓塞率越高(P=0.031),而术后1年的明显改善率越高(P<0.001)。结论改良腔内硬化栓塞技术是治疗PeVD安全有效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盆腔静脉疾病 硬化治疗 腔内治疗
下载PDF
盆腔静脉疾病:术语、诊断和治疗的最新进展
14
作者 郭平凡 陈宏宇 郑杭海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24年第2期105-109,119,共6页
盆腔静脉疾病(pelvic venous disorder,PeVD)涵盖了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以及与盆腔静脉有关的会阴/下肢静脉曲张的所有相关疾病[1]。PeVD在传统上曾被命名为胡桃夹综合征、盆腔淤血综合征和May-Thurner综合征。PeVD... 盆腔静脉疾病(pelvic venous disorder,PeVD)涵盖了慢性盆腔疼痛(chronic pelvic pain,CPP)以及与盆腔静脉有关的会阴/下肢静脉曲张的所有相关疾病[1]。PeVD在传统上曾被命名为胡桃夹综合征、盆腔淤血综合征和May-Thurner综合征。PeVD这个术语的引入旨在实现更精确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静脉曲张 盆腔淤血综合征 胡桃夹综合征 盆腔静脉 慢性盆腔疼痛 会阴 术语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术中行移植物旁瘤腔栓塞预防Ⅱ型内瘘疗效分析 被引量:5
15
作者 陈宏宇 戴贻权 +3 位作者 庄晖 詹腾辉 陈诚 郭平凡 《中国介入影像与治疗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1期645-649,共5页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中进行移植物旁瘤腔栓塞预防Ⅱ型内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接受EVAR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其中33例(研究组)术中接受预防性移植物旁瘤腔栓塞,36例(对照组)接受单纯EVAR... 目的探讨腹主动脉瘤腔内修复(EVAR)术中进行移植物旁瘤腔栓塞预防Ⅱ型内瘘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69例接受EVAR的腹主动脉瘤患者的治疗及随访资料,其中33例(研究组)术中接受预防性移植物旁瘤腔栓塞,36例(对照组)接受单纯EVAR。结果 2组治疗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每例EVAR术中移植物旁瘤腔栓塞平均使用弹簧圈(2.32±1.16)个。术后12个月随访复查显示,研究组临床成功率与对照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81.82%(27/33)vs 69.44%(25/36);χ~2=1.420,P=0.233],但术后Ⅱ型内瘘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6.06%(2/33)vs 25.00%(9/36);χ~2=4.609,P=0.032]。结论 EVAR中移植物旁瘤腔栓塞安全可行,有助于降低术后Ⅱ型内瘘的发生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动脉瘤 主动脉 内瘘 栓塞 治疗性
下载PDF
重组链激酶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的疗效 被引量:7
16
作者 张金池 郭平凡 +1 位作者 林永 石铮 《复旦学报(医学版)》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82-83,共2页
目的 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 (r SK)对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 0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r SK治疗组 (A组 )和UK治疗组 (B组 ) ,观察疗效的临床指标、过敏反应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A组总有效率 ( ... 目的 观察国产重组链激酶 (r SK)对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3 0例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患者随机分为r SK治疗组 (A组 )和UK治疗组 (B组 ) ,观察疗效的临床指标、过敏反应和出血等并发症。结果 A组总有效率 ( 93 .3 % )显著高于B组 ( 66.7% ) ;A组引起的凝血和纤溶系统变化均比B组明显 ,不良反应率也较B组高 ,但差异均无显著意义。结论 r SK治疗下肢急性深静脉血栓形成是安全和有效的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重组链激酶 急性深静脉血栓 溶栓疗法 疗效 安全性
下载PDF
原发性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戴戒术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8
17
作者 张金池 郭平凡 +2 位作者 曾金华 林永堃 石铮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0年第3期184-185,共2页
目的 探讨戴戒术治疗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和手术经验。方法  3 5例 ( 4 7条肢体 )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采用Gore Tex人造血管行戴戒术治疗 ,在股浅静脉最高位第一对瓣膜下缩小原静脉周径1/4~ 1/3。结果 术... 目的 探讨戴戒术治疗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的疗效和手术经验。方法  3 5例 ( 4 7条肢体 )下肢原发性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采用Gore Tex人造血管行戴戒术治疗 ,在股浅静脉最高位第一对瓣膜下缩小原静脉周径1/4~ 1/3。结果 术后随访 6个月至 2年半 ,所有患者症状和体征完全或基本消失 ,9条肢体慢性溃疡于手术后 8周内愈合。结论 该手术简便、安全易掌握 ,疗效满意 ,为提高本手术效果 ,应做到 :①熟悉掌握本术式的技术要点 ;②合理掌握手术适应证和手术时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戴戒术 下肢深静脉瓣膜功能不全 术式 疗效
下载PDF
内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病 被引量:5
18
作者 张金池 郭平凡 +1 位作者 石铮 林永堃 《中国微创外科杂志》 CSCD 2003年第6期522-522,524,共2页
目的 探讨内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病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内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治疗 2 6例 (34条肢体 )下肢慢性静脉病临床资料。 结果 每条肢体离断功能不全交通支静脉 1~ 5支 ,平均 3 5支 ,... 目的 探讨内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治疗下肢慢性静脉病的早期临床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应用内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治疗 2 6例 (34条肢体 )下肢慢性静脉病临床资料。 结果 每条肢体离断功能不全交通支静脉 1~ 5支 ,平均 3 5支 ,术后临床评分 (2 4 8± 0 2 5 )分较术前 (6 5 4± 0 93)分明显降低 (t=2 1 4 97,P <0 0 1 )。平均随访 1 2月 ,1 4 / 1 6条肢体(87 5 % )溃疡于术后 2 0天~ 4 5天内愈合 ,愈合后无溃疡复发。 结论 内镜下交通支静脉离断术操作简单、安全、有效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慢性静脉病 静脉功能不全 静脉性溃疡 交通支静脉离断术 手术治疗 内镜
下载PDF
血清肝素辅助因子Ⅱ活性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相关 被引量:15
19
作者 卢衡 郭平凡 《中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2期177-181,共5页
目的:观察血清肝素辅助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 Ⅱ)活性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因股浅动脉闭塞性疾病而成功施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62例,根据患者血清HC Ⅱ活性高低,将患者分为两组:HC Ⅱ活性≥100%组(n=... 目的:观察血清肝素辅助因子Ⅱ(heparin cofactor Ⅱ,HC Ⅱ)活性与下肢动脉硬化闭塞症介入术后再狭窄的关系。方法:因股浅动脉闭塞性疾病而成功施行支架植入术的患者62例,根据患者血清HC Ⅱ活性高低,将患者分为两组:HC Ⅱ活性≥100%组(n=40)及HC Ⅱ活性<100%组(n=22)。收集患者相关临床资料,随访观察6个月,观察术后支架内狭窄、闭塞情况。结果:两组患者基线资料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至第6个月月末时,HC Ⅱ活性<100%组支架内再狭窄程度较HC Ⅱ活性≥100%组严重(P<0.05)。HC Ⅱ活性<100%组支架内再狭窄发生率较HC Ⅱ活性≥100%组高(P<0.05)。进一步对危险因素行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血清HC Ⅱ活性升高是减少术后再狭窄发生的独立因素(OR=0.982,P=0.048)。结论:血清HC Ⅱ活性与下肢动脉硬化症介入术后再狭窄相关;HC Ⅱ活性越低,术后发生再狭窄的危险越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周动脉疾病 血清肝素辅助因子II 支架 再狭窄
下载PDF
胰高血糖素样肽-1对高糖诱导的兔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与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蔡方刚 郭平凡 +1 位作者 詹腾辉 吴捷 《中国现代医学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6期7-10,共4页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高糖下兔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与增殖变化的影响。方法取兔胸主动脉,用酶消化法分离内皮细胞,传代后于不同实验条件下培养,用TUNEL法测定各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用MTT法与BRDU法测定各组胸主动脉... 目的探讨胰高血糖素样肽-1(GLP-1)对高糖下兔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与增殖变化的影响。方法取兔胸主动脉,用酶消化法分离内皮细胞,传代后于不同实验条件下培养,用TUNEL法测定各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用MTT法与BRDU法测定各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的活力与增殖。结果与对照组相比,高糖作用下兔胸主动脉凋亡明显增多,而内皮细胞的活力下降、增殖减少(P<0.01),而用GLP-1预处理后,高糖抑制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增殖与活力以及促进凋亡的作用明显减弱(P<0.05,与高糖组相比)。GLP-1的作用可以为GLP-1的受体抑制剂(exendin 9-39)所抵消,与高糖组相比,exendin9-39组的胸主动脉内皮细胞凋亡与细胞活力、增殖无明显变化(P>0.05)。结论胰高血糖素样肽GLP-1对高糖损害血管内皮细胞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与其通过GLP-1受体途径促其增殖与抑制凋亡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高血糖素样肽-1 高糖 胸主动脉内皮细胞 增殖 凋亡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