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2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血清sIL-2R联合TNF-α、IgG、IgA对多发性骨髓瘤患者复发的预测价值
1
作者 林萍 张雅兰 +1 位作者 谢若腾 张学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50-156,共7页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gG、IgA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初诊且治疗的MM患者108例... 目的:探讨血清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oluble interleukin-2 receptor,sIL-2R)、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IgG、IgA对多发性骨髓瘤(multiple myeloma,MM)复发的预测价值。方法:选取2017年1月-2019年3月在本院初诊且治疗的MM患者108例,最终确定符合诊断标准且有完整随访资料的72例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MM复发为研究终点事件,随访至终点事件的发生或本研究随访截止日期。根据是否复发,将MM分为复发组(RG)和非复发组(NRG)。在初诊时和随访后(终点事件的发生或研究终止时)分别采集患者静脉血,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患者血清中sIL-2R和TNF-α水平;自动免疫分析仪检测患者血清中IgG、IgA水平;比较两组之间各因子表达水平的差异,并分析初诊时和随访后sIL-2R与TNF-α、IgG、IgA之间的相关性。同时在治疗完全缓解时采集患者静脉血,测定血清中sIL-2R水平,比较初诊时、完全缓解时和复发时sIL-2R表达水平的差异。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判断血清sIL-2R、TNF-α、IgG、IgA的最佳截断值,并根据曲线下面积(AUC)分析sIL-2R、TNF-α、IgG、IgA在MM复发中的预测价值。结果:MM患者初诊时和复发时血清sIL-2R水平均明显高于完全缓解时(P<0.05)。复发组初诊时的血红蛋白(Hb)含量低于未复发组,β2-微球蛋白(β2-MG)含量高于未复发组(P<0.001),两组间的其他临床参数无显著差异(P>0.05)。复发组初诊时和随访后的sIL-2R、TNF-α、IgG、IgA水平均明显高于未复发组(P<0.05),sIL-2R与TNF-α、IgG和IgA在初诊时和随访后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0.001)。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初诊时sIL-2R、TNF-α、IgG和IgA预测MM的AUC分别为0.919、0.850、0.766和0.795,随访后预测MM的AUC分别为0.890、0.815、0.760和0.794(P<0.001)。结论:血清sIL-2R对MM复发的预测价值最高,可在特定的时间检测TNF-α、IgG和IgA水平来推断sIL-2R水平的变化,从而评估患者的预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肿瘤坏死因子-α IGG IGA 多发性骨髓瘤 复发
原文传递
隧道式置管法对降低PICC相关并发症的效果分析
2
作者 陈淑萍 肖娓珠 +3 位作者 谢宝缘 林翠芬 林佳灵 林秋菊 《福建医药杂志》 2025年第1期110-112,共3页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临床常用的输液方式,在临床置管工作中,部分患者上臂下段及中段血管直径不能满足置管需求,因此,临床工作中部分患者需选择上臂上段留置PICC。然而,上臂上段P... 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是临床常用的输液方式,在临床置管工作中,部分患者上臂下段及中段血管直径不能满足置管需求,因此,临床工作中部分患者需选择上臂上段留置PICC。然而,上臂上段PICC置管导致的穿刺部位渗液、机械性静脉炎、导管移位发生率高于上臂中段^([1])。PICC相关并发症的发生,不仅增加患者身心负担及经济负担,降低患者的舒适度,还增加了医护人员的工作量^([2])。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隧道式PICC置管 静脉置管术 并发症 舒适度
下载PDF
总维生素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β-胶原特殊序列在多发性骨髓瘤中的作用
3
作者 王美娥 苏婷 +4 位作者 郭熙哲 黄荣富 郑瑜瑜 陈根旺 范春梅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63-167,共5页
目的:分析总维生素D(tV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在多发性骨髓瘤(MM)分期以及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至202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初诊MM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MM组),本院健康... 目的:分析总维生素D(tVD)、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tPINP)、β-胶原特殊序列(β-CTx)在多发性骨髓瘤(MM)分期以及患者预后中的意义。方法:选取2020年至2022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初诊MM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MM组),本院健康体检人员50例作为对照组。用化学发光法检测两组tVD、tPINP、β-CTx的表达水平;分析不同ISS分期的MM患者tVD、tPINP、β-CTx表达水平的差异;比较不同血红蛋白(Hb)、血钙(Ca)、肌酐(Crea)、白蛋白(ALB)、β2-微球蛋白(β2-MG)、乳酸脱氢酶(LDH)水平的MM患者的tVD、tPINP、β-CTx表达水平,并分别将tVD、tPINP、β-CTx表达水平与各临床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分析tVD、tPINP、β-CTx表达水平与MM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的关系。结果:MM组tVD表达水平为21.73±14.45 ng/ml,明显低于对照组的30.78±9.94 ng/ml(P=0.022);MM组的β-CTx的表达水平为1.43±0.99 ng/ml,明显高于对照组的0.53±0.29 ng/ml(P=0.013)。ISS分期在Ⅰ-Ⅱ期的MM患者tVD水平为29.50±14.59 ng/ml,明显高于Ⅲ期MM患者的12.62±7.73ng/ml(P=0.028),表明分期越高,tVD水平越低。高Ca水平(>2.65 mmol/L)的MM患者的tPINP、β-CTx均明显高于低Ca水平(≤2.65 mmol/L)患者(P=0.016,P=0.021)。MM患者的tVD水平与ALB水平呈正相关(r=0.570),tPINP水平与Ca、β2-MG水平呈正相关(r=0.791,r=0.673),β-CTx水平与tPINP水平呈正相关(r=0.616)。tVD低表达组的PFS明显低于tVD高表达组(P=0.041)。结论:tVD在MM中表达水平降低,其可作为评估疾病分期、预后的指标;β-CTx在MM中表达水平增高;tPINP、β-CTx可能与MM患者的溶骨性表现、肾功能改变等临床症状存在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总维生素D 总Ⅰ型胶原氨基端延长肽 β-胶原特殊序列 多发性骨髓瘤
原文传递
泉州市45所二级及以上医院输液工具使用现况分析 被引量:5
4
作者 刘春红 肖娓珠 +4 位作者 林翠芬 苏少燕 蔡丽坤 王翠娥 赵惠芬 《解放军护理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1期38-41,共4页
目的了解泉州市二级及以上医院静脉输液治疗技术管理存在问题,为制订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改善输液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1月9-11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泉州市45所二级及以上医院2935例行输液治疗的患者为研究... 目的了解泉州市二级及以上医院静脉输液治疗技术管理存在问题,为制订针对性的培训计划、改善输液治疗质量、确保患者安全提供参考。方法 2018年1月9-11日,采用分层抽样的方法选择泉州市45所二级及以上医院2935例行输液治疗的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泉州市静疗横断面检查表》对其静脉输液工具的使用情况进行调查。结果 2935例患者中使用外周静脉留置针2360例(80.4%)、钢针373例(12.7%)、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us catheter,CVC) 83例(2.8%)、经外周留置的中心静脉导管(peripherall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PICC)113例(3.9%)、植入式静脉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IVAP)5例(0.2%)、中长静脉导管1例(0.04%);输液导管使用不规范以输液连接、导管固定方法、敷料维护欠佳最为突出;不同级别、不同属性医院间输液工具使用存在的部分问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泉州市的静脉输液管理仍需进一步改善,建议针对不同级别、不同属性医院存在问题进行培训,以提高护理人员的静脉输液治疗技术,确保患者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静脉治疗 静脉输液 导管维护 穿刺部位 并发症
下载PDF
472例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分析 被引量:6
5
作者 杜秀环 张学亚 +3 位作者 林晓容 刘巧灵 陶耕 林萍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751-756,共6页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更好地防治医院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72例NHL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特点、药敏实验... 目的:探讨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患者医院感染的临床特征及危险因素,指导临床更好地防治医院感染。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20年9月由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收治的472例NHL患者医院感染的发生率、感染部位、病原菌特点、药敏实验结果及感染危险因素。结果:472例患者中有97例(20.6%)发生医院感染,感染部位以下呼吸道为主,占41.2%,其次为口腔、上呼吸道、泌尿生殖道及血液。共分离出病原菌71株,革兰阴性(G-)菌占52.1%,革兰阳性(G+)菌占28.2%,真菌占19.7%。超广谱β-内酰胺酶在肺炎克雷伯菌及大肠埃希菌中的检出率分别为36.4%和22.2%,G-菌中铜绿假单胞菌对碳青霉烯类药物(亚胺培南)的耐药率为33.3%,其余G-菌对其敏感率均为100%。7株金黄色葡萄球菌中发现1株耐甲氧西林金黄色葡萄球菌,G+菌对利奈唑胺、替加环素及万古霉素敏感率均为100%。真菌感染以白念珠菌为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医院感染与住院天数、肿瘤有无累及骨髓、临床分期、有无化疗、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淋巴瘤类型有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模型表明,住院天数≤7 d是医院感染的保护因素,而临床分期(Ⅲ、Ⅳ期)、肿瘤累及骨髓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0.5×109/L是医院感染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NHL患者医院感染率高,常见下呼吸道感染,住院天数、临床分期、有无骨髓侵犯及外周血中性粒细胞数是其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医院感染 病原菌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加强医学研究生学术规范理念培养的创新实践探索
6
作者 杨婷 胡建达 +1 位作者 陈达兵 叶辰婧 《教育教学论坛》 2024年第25期105-108,共4页
医学研究生学术规范理念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通过深入剖析这一议题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措施,以期推动医学研究生学术规范理念的发展,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术宣教、创新教学方法、增... 医学研究生学术规范理念培养是研究生教育改革的核心议题。通过深入剖析这一议题的现状与面临的挑战,有针对性地提出了一系列创新实践措施,以期推动医学研究生学术规范理念的发展,如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优化学术宣教、创新教学方法、增加学术资源支持和完善评估体系等。从过往的实践经验中汲取智慧,结合已取得的研究成果,综合分析现存问题,将医学研究生学术规范理念培养方案系统化,进而展望未来发展方向,比以往报告更具创新性和可操作性。提出的创新实践措施将全面提高医学研究生学术规范理念的培养水平,从而为培养高素质的医学研究生奠定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研究生 学术规范 创新实践 教学改革
下载PDF
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作用及相关机制 被引量:2
7
作者 蔡妮娜 刘婉艺 +5 位作者 刘志强 龚佳惠 林艺玲 王泽川 黄月琴 郭健欣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32-137,共6页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苯丁酸氮芥、伊布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Jeko-1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c... 目的:探讨苯丁酸氮芥联合伊布替尼对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抑制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分别将不同浓度的苯丁酸氮芥、伊布替尼单药及两药联合作用于Jeko-1细胞株,采用CCK-8检测细胞增殖情况,同时采用Western blot检测细胞中BCL-2、caspase-3、PI3K、AKT、P-AKT蛋白表达的变化。结果:分别用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μmol/L)单药处理Jeko-1细胞株24、48和72 h后,细胞增殖均受到抑制,且抑制作用呈时间及剂量依赖性,两药联合时抑制作用更明显(均P<0.05)。与对照组相比,苯丁酸氮芥(3.125、6.25、12.5、25、50μmol/L)及伊布替尼(3.125、6.25、12.5、25、50μmol/L)单药组细胞凋亡率增加,呈剂量依赖性;与相应剂量(3.125、6.25、12.5μmol/L)单药组比较,两药联合应用组Jeko-1细胞株的凋亡率明显增加(均P<0.05)。与单药组相比,两药联合时可产生协同作用,Jeko-1细胞的caspase-3表达明显增强,BCL-2、PI3K、p-AKT/AKT表达明显减弱(均P<0.05)。结论:苯丁酸氮芥及伊布替尼能够促进套细胞淋巴瘤Jeko-1细胞株的凋亡,两药联合应用可以产生协同作用,其主要是通过AKT相关信号通路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套细胞淋巴瘤 苯丁酸氮芥 伊布替尼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PD-1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治疗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1
8
作者 王亚萍 张学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112-1116,共5页
目的:探讨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例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结果:患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经6周期R-ECHOP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复发,给予PD-1抑制剂联... 目的:探讨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的临床特征及治疗方法。方法:收集1例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患者的资料,分析其临床特征、治疗转归。结果:患者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经6周期R-ECHOP方案化疗达完全缓解后复发,给予PD-1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治疗2周期再次达完全缓解,伴随着白介素-10表达水平下降。患者前后共化疗15个周期,病情持续处于完全缓解状态,缓解时间达24个月,白介素-10的水平持续处于正常范围。结论:PD-1抑制剂联合来那度胺方案有望成为治疗复发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新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1抑制剂 来那度胺 CD5+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白介素-10
原文传递
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观察 被引量:22
9
作者 黄月琴 张学亚 +2 位作者 吴诗馨 郭熙哲 潘敬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1641-1646,共6页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例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应用地西他滨+IAG方案(地西他滨25 mg/d,1/d,静脉滴注,d 1-5;去甲氧柔红霉素10 mg/d,1... 目的:观察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例老年MDS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应用地西他滨+IAG方案(地西他滨25 mg/d,1/d,静脉滴注,d 1-5;去甲氧柔红霉素10 mg/d,1/d,静脉滴注,d6;阿糖胞苷10 mg/m^2,1/12 h,皮下注射,d 6-19;G-CSF 300μg,1/d,皮下注射,d 6-19)。观察患者的疗效和不良反应。结果:1例使用2个疗程,另1例使用1个疗程,2例获完全缓解;化疗的不良反应主要表现为骨髓抑制和粒细胞缺乏所致的感染,未见肝肾毒性反应及其他严重的胃肠等非造血系统不良反应。结论:地西他滨联合IAG方案治疗老年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的患者,其效果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西他滨 IAG方案 老年急性髓系白血病 骨髓增生异常综合征
下载PDF
细胞形态学在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价值分析 被引量:14
10
作者 林萍 谢若腾 +1 位作者 张雅兰 张学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1806-1811,共6页
目的:探讨细胞形态学(包括细胞化学染色)在初诊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细胞形态学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8年6月确诊的11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按形态学分型、免疫学分型,分别比较与最终诊断的诊断... 目的:探讨细胞形态学(包括细胞化学染色)在初诊急性白血病中的诊断价值,以提高细胞形态学的重视程度。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6年4月-2018年6月确诊的119例急性白血病患者临床资料,按形态学分型、免疫学分型,分别比较与最终诊断的诊断符合率。结果:单纯形态学分型的诊断符合率为76.5%,单纯免疫学分型的诊断符合率为79.8%,2者对急性白血病的诊断符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细胞形态学是诊断急性白血病的基石,在急性白血病的诊断中具有与免疫学分型相似的价值,应得予足够的重视;MICM综合诊断,可提高最终诊断率,对急性白血病患者的治疗和预后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胞形态学 免疫分型 急性白血病 诊断
原文传递
2-甲氧基雌二醇上调Bax/BCL-2比例诱导淋巴瘤Raji细胞凋亡的研究 被引量:9
11
作者 张学亚 郭熙哲 吴诗馨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期489-493,共5页
目的:研究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淋巴瘤Raji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2-ME2作用于淋巴瘤Raji细胞,CCK8法检测2-ME2对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FITC/PI双标法检测细胞早期的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2-ME2对Raji细胞BC... 目的:研究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淋巴瘤Raji细胞的作用及其作用机制。方法:用不同浓度2-ME2作用于淋巴瘤Raji细胞,CCK8法检测2-ME2对Raji细胞增殖的影响;流式细胞仪FITC/PI双标法检测细胞早期的凋亡;蛋白印迹法检测2-ME2对Raji细胞BCL-2、Bax、Caspase-3、C-myc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2-ME2对Raji细胞的增殖具有明显抑制作用,其抑制率随着药物浓度的增高而增加,随着药物作用时间的延长而显著增高(r=0.9215)。流式细胞仪FITC/PI双染色法结果显示,2.5μmol/L 2-ME2处理24 h组的细胞凋亡率为(33.79±1.63)%,而48 h组的凋亡率高达(51.90±2.72)%,对照组Raji细胞为(7.08±0.36)%。2.5μmol/L 2-ME2处理Raji细胞12 h后,蛋白印迹检测结果显示,Bax蛋白表达上调,BCL-2蛋白下调,而Caspase-3蛋白表达亦上调,C-myc蛋白表达下调,之间均具有时效性关系。结论:2-ME2对淋巴瘤Raji细胞具有明显的抑制作用,且呈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其对淋巴瘤Raji细胞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上调Bax/BCL-2比例,激活Caspase-3诱导癌细胞凋亡有关,下调C-myc蛋白表达也参与了凋亡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甲氧基雌二醇 淋巴瘤 RAJI细胞 BAX/BCL-2 C-MYC
原文传递
sIL-2R在多发性骨髓瘤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4
12
作者 林萍 林晓容 +5 位作者 刘巧灵 张学亚 陈根旺 谢若腾 张雅兰 杜秀环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797-1802,共6页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0年2月-2021年12月初诊MM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本院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 目的:探讨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sIL-2R)在多发性骨髓瘤(MM)患者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方法:选取福建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2020年2月-2021年12月初诊MM患者54例作为观察组,同期选取本院60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ELISA)检测两组受试者血清中sIL-2R表达水平,比较MM患者在性别、年龄、ISS分期、血红蛋白(Hb)、白蛋白(ALB)、血肌酐(Cr)、乳酸脱氢酶(LDH)、β_(2)-微球蛋白(β_(2)-MG)、血钙、骨髓浆细胞比例以及治疗反应等临床参数不同分组间sIL-2R表达水平的差异,分析sIL-2R表达水平与MM患者无进展生存期(PFS)和总生存期(OS)的关系。结果:MM患者血清sIL-2R表达水平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P<0.05),治疗反应未达到完全缓解(CR)的MM患者血清sIL-2R表达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反应达到CR者(P=0.037),而性别、年龄、ISS分期、Hb浓度、ALB含量、Cr水平、LDH水平、β_(2)-MG含量、血钙浓度以及骨髓浆细胞比例等不同分组间血清sIL-2R的表达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sIL-2R高表达组患者的PFS为15个月,sIL-2R低表达组的PFS为22个月,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而两组间OS比较无显著差异(P=0.124)。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IL-2R高表达与MM患者不良PFS相关;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IL-2R高表达是影响MM患者PFS的独立不良预后因素,而血清sIL-2R表达高低对MM患者OS无影响。结论:MM患者血清sIL-2R表达明显高于健康人群,血清sIL-2R水平是MM患者PFS的一项独立预后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白细胞介素-2受体 多发性骨髓瘤 临床意义 预后
原文传递
2-甲氧基雌二醇对CEM细胞增殖的影响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学亚 潘敬新 +1 位作者 郭熙哲 战榕 《中国药理学通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103-106,共4页
目的研究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人白血病细胞系CEM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2-ME2处理CEM细胞48 h后细胞的增殖活性;2μmol.L-1 2-ME2处理CEM细胞0、24、48和72 h,采用RT-PCR法检测VEGF和hTERT mRNA的表达情... 目的研究2-甲氧基雌二醇(2-ME2)对人白血病细胞系CEM细胞的作用及其分子机制。方法采用MTT法检测不同浓度2-ME2处理CEM细胞48 h后细胞的增殖活性;2μmol.L-1 2-ME2处理CEM细胞0、24、48和72 h,采用RT-PCR法检测VEGF和hTERT mRNA的表达情况,Westernblot法检测Akt和p-Akt蛋白表达变化。结果不同浓度2-ME2能够有效抑制CEM细胞增殖,并呈量效关系,2μmol.L-1 2-ME2处理CEM细胞24、48和72 h可降低CEM细胞中的VEGF和hTERT mRNA表达,并降低Akt蛋白磷酸化水平,而总Akt蛋白表达无变化。结论 2-ME2能够有效抑制CEM细胞增殖,其可能作用机制与下调hTERT和部分通过下调VEGF mRNA表达,阻断PI3K/Akt信号通路转导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甲氧基雌二醇 白血病 CEM细胞 AKT HTERT VEGF
下载PDF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转急性髓系白血病分析 被引量:3
14
作者 林萍 谢若腾 +1 位作者 张雅兰 张学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411-417,共7页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认识,并探讨JAK2 V617F基因突变与疾病转化的关系。方法:对本院3例ET转AML患者在转变前后进行骨髓形态学、细胞遗传学、JAK2 V617F基因检测及转变后进行免疫学检测,比较... 目的:提高对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ET)转化为急性髓系白血病(AML)的认识,并探讨JAK2 V617F基因突变与疾病转化的关系。方法:对本院3例ET转AML患者在转变前后进行骨髓形态学、细胞遗传学、JAK2 V617F基因检测及转变后进行免疫学检测,比较转变前、后的特点,以及临床特征、诊治经过。结果:例1患者诊断ET 5年后转化为AML-M2a,患者放弃治疗出院;例2患者诊断ET 6年后转化为AML,化疗1个疗程后骨髓部分缓解,后血小板持续上升达702×10^9/L,呈ET骨髓象,1年后AML复发,再行化疗未缓解;例3患者诊断ET 7年后转化为AML-M6a,患者放弃治疗出院。3例ET转化为AML的形态学异形性较初诊急性白血病更明显,单纯依靠形态学均未能准确分型,结合免疫学检测后才能较准确分型。例1和例2 ET患者转变前、后JAK2 V617F基因均阳性,例3患者ET时期阳性,转AML后阴性。例1患者ET转化AML后,常规染色体核型分析检出复杂染色体核型,而例2和例3患者均显示为正常核型。结论:ET转化的AML形态学异形性较初诊的急性白血病更显著,需结合免疫学检测才能较准确分型;ET转化为AML可能未涉及JAK2 V617F基因突变,可能与异常染色体核型的出现相关;ET转化的AML病情凶险,化疗疗效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原发性血小板增多症 急性髓系白血病 JAK2 V617F基因
原文传递
EB病毒感染合并噬血细胞综合征和霍奇金淋巴瘤临床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张学亚 郭熙哲 +3 位作者 吴诗馨 钟金发 郭雅斐 潘敬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72-1078,共7页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伴随噬血细胞综合征和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骨髓细胞形态用骨髓涂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病理变化用骨髓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而淋巴结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患者应用ABVD(... 目的:探讨EB病毒感染伴随噬血细胞综合征和霍奇金淋巴瘤的临床特点及转归。方法:骨髓细胞形态用骨髓涂片在光学显微镜下观察,骨髓病理变化用骨髓活检及免疫组织化学方法分析,而淋巴结病理改变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对患者应用ABVD(表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化学方案治疗。结果:患者发热合并全血细胞减少、铁蛋白和s CD25显著增高,低纤维蛋白原血症,骨髓有噬血现象,EBV-DNA拷贝数增高,符合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经抗感染治疗效果不佳,按HLH-2004方案治疗,患者恢复体温正常,全血细胞、铁蛋白和纤维蛋白原均恢复正常;左下颌淋巴结肿大,活检病理诊断为经典例型霍奇金淋巴瘤(混合细胞型),给予ABVD(表柔比星、博来霉素、长春新碱、达卡巴嗪)方案化疗1疗程,淋巴结肿大消退,EBV-DNA拷贝数下降。患者噬血细胞综合征得到有效控制,霍奇金淋巴瘤处于完全缓解。结论:EB病毒相关噬血细胞综合征、霍奇金淋巴瘤在临床少见,其长期预后仍有待于进一步探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EB病毒 噬血细胞综合征 霍奇金淋巴瘤
原文传递
几种反应性氧代谢物逆转剂免疫佐剂作用的比较 被引量:3
16
作者 潘敬新 郭健欣 +1 位作者 陈志哲 陈君敏 《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21-423,428,共4页
目的分析比较硫普罗宁(TIP)、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二氢氯组胺(DHT)3种反应性氧代谢物(ROM)逆转剂抗白血病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增效作用。方法在K562细胞、NK细胞的混合培养系中分别加入单核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然后分别加入TIP、GSH、DHT... 目的分析比较硫普罗宁(TIP)、还原型谷胱甘肽(GSH)、二氢氯组胺(DHT)3种反应性氧代谢物(ROM)逆转剂抗白血病细胞免疫治疗中的增效作用。方法在K562细胞、NK细胞的混合培养系中分别加入单核细胞和白细胞介素-2,然后分别加入TIP、GSH、DHT,观察ROM水平及K562细胞抑制率(KIR)的变化。结果加入E/MO=10/2、10/5、10/10三种浓度的MO,ROM水平分别为(389.79±43.83)U/L,(456.74±42.77)U/L,(601.42±21.92)U/L,KIR分别为82.36%,81.36%,48.09%;加入TIP、GSH或DHT后,当E/MO=10/2时,ROM水平从(389.79±43.83)U/L,分别减至(-1.20±60.70)U/L、(-3.58±9.49)U/L和(50.21±22.4)U/L(P<0.05),随着TIP、GSH或DHT浓度的增加ROM水平逐渐减少,KIR从82.53%分别升至96.09%、96.39%和94.64%(P<0.05)。结论TIP、GSH逆转ROM的效应强于DHT,提高NK细胞对K562的抑制率,其效应强度与DHT相似,但毒副作用轻微,两者均可能成为更理想的抗白血病的免疫佐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硫普罗宁 谷胱甘肽 二氢氯组胺 免疫佐剂 抗白血病效应
下载PDF
以骨髓侵犯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的类型及实验室检查特点 被引量:2
17
作者 林萍 黄荣富 +3 位作者 谢若腾 张雅兰 庄伟煌 张学亚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4期1148-1155,共8页
目的:探讨以骨髓侵犯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9年7月以骨髓侵犯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81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常规、乳酸脱氢酶(LDH)、EB病毒结果、... 目的:探讨以骨髓侵犯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NHL)类型及实验室检查特点。方法:选取本院2010年1月-2019年7月以骨髓侵犯为首发表现的非霍奇金淋巴瘤患者81例,回顾性分析所有患者的临床特征及血常规、乳酸脱氢酶(LDH)、EB病毒结果、骨髓象特征、免疫分型类型、基因、遗传学特点等。结果:81例患者中,B细胞淋巴瘤73例(90%),T细胞淋巴瘤5例(6%),NK/T细胞淋巴瘤3例(4%)。套细胞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分别为17例(21%)和16例(19.7%),淋巴浆细胞淋巴瘤7例(8.6%)。B症状者44例(54.3%),血象异常者65例(80.2%)。17例患者行基因检测,5例检出MYD88基因突变。25例行染色体检查,结果显示,检出t(8;14)(q24;q32) 5例、复杂核型3例、正常核型17例。EB病毒阳性者23例(28.4%),乳酸脱氢酶(LDH)增高者42例(51.9%)。骨髓淋巴瘤细胞比例占1%-92%,其中32例诊断为淋巴瘤白血病,6例骨髓淋巴瘤细胞出现类似髓外肿瘤细胞骨髓转移的成堆成团分布。结论:以骨髓侵犯为首发表现的NHL以B细胞淋巴瘤为主,病理类型以套细胞淋巴瘤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最多见,多伴血象异常;骨髓淋巴瘤细胞可出现成堆成团分布,不同类型的淋巴瘤细胞可做出方向性的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霍奇金淋巴瘤 骨髓侵犯 临床特征 EB病毒 淋巴瘤细胞
原文传递
全反式维甲酸治疗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引起肝功能衰竭1例 被引量:2
18
作者 张学亚 吴诗馨 +3 位作者 郭健欣 肖娓珠 郭熙哲 潘敬新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6期668-668,共1页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特殊类型,具有PML/RARα融合基因,通过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以及亚砷酸诱导凋亡等靶向治疗,可使APL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改善。但在APL治疗过程中仍有部分患者因出现诱导分... 急性早幼粒细胞白血病(APL)是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特殊类型,具有PML/RARα融合基因,通过全反式维甲酸(ATRA)诱导分化以及亚砷酸诱导凋亡等靶向治疗,可使APL患者的生存率大大改善。但在APL治疗过程中仍有部分患者因出现诱导分化综合征及脏器损害等并发症而死亡。本文将近期收治的1例在ATRA诱导分化过程中出现进行性肝功能衰竭的病例报告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维甲酸 肝功能衰竭 白血病 粒细胞 急性
下载PDF
伴变异性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临床特点及预后分析 被引量:2
19
作者 张学亚 吴诗馨 +2 位作者 郭熙哲 郭雅斐 潘敬新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1056-1061,共6页
目的:研究变异性Ph+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对4例有完整资料可供分析的变异性Ph+成人白血病患者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并对其治疗预后进行观察。结果:在总数4例患者中,3例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 目的:研究变异性Ph+白血病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其预后。方法:对4例有完整资料可供分析的变异性Ph+成人白血病患者进行形态学、细胞遗传学、免疫学和分子生物学检查,并对其治疗预后进行观察。结果:在总数4例患者中,3例为慢性髓系白血病患者(其中1例处于慢性期,2例处于加速期),1例为成人急性B淋巴细胞白血病患者。患者细胞遗传学检查表明:4例中2例CML为t(9;22;14)异常,1例t(5;9;22)异常,而BCR/ABL融合基因3例均为e14a2型;1例成人B-ALL t(9;22;17)异常,其BCR/ABL融合基因为e13a3型。4例全部接受含甲磺酸伊马替尼方案治疗。结果表明,1例e13a3型BCR/ABL融合基因阳性成人B-ALL分子生物学持续缓解4个月后复发,并于第10个月死亡;而3例CML患者目前仍处于分子生物学缓解阶段,无病生存期分别达10、19、37个月。结论:变异性Ph染色体阳性白血病患者对第一代酪氨酸激酶抑制剂治疗反应良好,但BCR/ABL融合基因为e13a3型患者的预后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证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变异性Ph染色体 白血病 BCR/ABL融合基因 e13a3型
原文传递
2-甲氧基雌二醇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机制研究进展 被引量:2
20
作者 张学亚 战榕 潘敬新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3139-3141,共3页
细胞凋亡是维持所有多细胞机体中内稳态平衡以及机体发育必不可少的受到严密调控的过程。细胞生长因子的撤退、细胞周期进程的异常、细胞DNA的损伤以及死亡受体配体的相互作用等都可启动这一细胞凋亡的级联反应[1]。
关键词 细胞凋亡机制 2-甲氧基雌二醇 肿瘤 细胞生长因子 细胞周期进程 稳态平衡 级联反应 相互作用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