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前路短节段内固定+伤椎置钉术与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比较 被引量:3
1
作者 苏万汉 汤凯 +1 位作者 王晓萌 卢海川 《吉林医学》 CAS 2022年第3期657-658,共2页
目的:观察前路短节段内固定+伤椎置钉术与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收治的8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前路短节段内固定+伤椎置钉术治疗,试验组术式选择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 目的:观察前路短节段内固定+伤椎置钉术与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的疗效比较。方法:选取收治的86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随机分为两组,对照组行前路短节段内固定+伤椎置钉术治疗,试验组术式选择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记录两组手术效果(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切口愈合时间、伤椎Cobb角矫正率),对比其术后1 w及术后6个月腰背功能恢复情况[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量表],记录两组术后6个月内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试验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术后切口愈合时间均明显低于对照组,伤椎Cobb角矫正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 w时试验组ODI明显低于对照组,术后6个月两组ODI较术后1周均明显降低,且试验组明显低于同时期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试验组并发症总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治疗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较前路短节段内固定+伤椎置钉术疗效更佳,且更能促进患者术后腰背功能恢复,减少并发症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后正中小切口非融合手术 胸腰段脊柱骨折 前路短节段内固定+伤椎置钉术
下载PDF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中X线测量椎弓根螺钉横断面倾角 被引量:3
2
作者 卢照应 卢海川 +2 位作者 邱永荣 汤凯 林晓贞 《脊柱外科杂志》 2016年第3期159-164,共6页
目的探讨术中利用C形臂X线机测量椎弓根螺钉横断面倾角(S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43例,术中利用C形臂X线机正位像测量椎体旋转度(VRD)、椎弓根螺钉空间旋转度(SSR),并计算STA(STA=SSR-VRD);术... 目的探讨术中利用C形臂X线机测量椎弓根螺钉横断面倾角(STA)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选取胸腰椎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患者43例,术中利用C形臂X线机正位像测量椎体旋转度(VRD)、椎弓根螺钉空间旋转度(SSR),并计算STA(STA=SSR-VRD);术后利用CT横断面图像测量椎弓根螺钉实际STA。选取同一术者手术的20例患者的20枚椎弓根螺钉(每例1枚),分别在初始位(目标显像在图像中央)、球管高移位、球管低移位、球管左移位、球管右移位、球管头移位、球管尾移位、球管头倾斜照位及球管尾倾斜位照位9个不同透视机投照位置下测量VRD、SSR并计算STA,分析测量者测量结果的内部差异性。另选取20例患者的20枚椎弓根螺钉,由3名不同医生依上述方法测量VRD、SSR并计算STA,分析测量者间测量结果的差异性。结果椎弓根螺钉CT测量STA范围为-4.5°~27.3°(内倾为正角度),术中X线机测量值与术后CT测量值差距为-2.7°~3.2°,2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者测量结果的内部差异性分析结果显示,球管左移或右移时VRD、SSR及STA测量值与初始位置测量值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同位置测量值与初始位置测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测量者间差异性分析显示,3名医生测量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术中利用C形臂X线机能较准确地评估STA。当术者遇到置钉困难时,可利用该方法测量STA并指导置钉,提高术者置钉信心及手术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钉 骨折固定术 生物力学
下载PDF
自制标记器在中段胸椎管内肿瘤定位中的应用
3
作者 卢照应 邱永荣 +1 位作者 卢海川 杨杰 《中国脊柱脊髓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59-861,共3页
椎管内肿瘤绝大部分为软组织性肿物,在X线上无法直接显影,术前借助X线透视进行肿瘤体表定位有时会遇到困难或出现失误,尤其在中段胸椎。笔者自行设计了一种简易标记器,于术前MRI检查时进行肿瘤体表定位,报告如下。自制标记器的设计与制... 椎管内肿瘤绝大部分为软组织性肿物,在X线上无法直接显影,术前借助X线透视进行肿瘤体表定位有时会遇到困难或出现失误,尤其在中段胸椎。笔者自行设计了一种简易标记器,于术前MRI检查时进行肿瘤体表定位,报告如下。自制标记器的设计与制作自制标记器基底面为矩形透明塑料板,标记物为3条充填鱼肝油圆形塑料管,内径2mm,呈"N"形固定在基底板凹槽内(图1),两侧斜形管(a及c管)长度为14.4cm,中间管(b管)线长度为12c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标记器 胸椎管 肿瘤定位 椎管内肿瘤 塑料板 基底面 定位法 于术 标记点 定位准确率
原文传递
采用X线影像资料测量椎弓根螺钉内偏的新方法 被引量:2
4
作者 卢照应 卢海川 +2 位作者 林晓贞 黄春辉 邱永荣 《脊柱外科杂志》 2019年第4期262-266,共5页
目的设计一种采用X线影像资料测量椎弓根螺钉内偏的新方法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75例患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X线和CT影像资料中844枚椎弓根螺钉的图像,3名医师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新方法判断螺钉内偏情况。在正位X线片上椎弓根... 目的设计一种采用X线影像资料测量椎弓根螺钉内偏的新方法并评价其诊断价值。方法选取175例患者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后X线和CT影像资料中844枚椎弓根螺钉的图像,3名医师分别采用传统方法和新方法判断螺钉内偏情况。在正位X线片上椎弓根螺钉尖端未超过棘突中线为螺钉非内偏,超过则提示内偏(传统方法)。在侧位X线片上设定螺钉尖端为A点、螺钉头端为B点、螺钉中心轴与椎体后缘交界处为C点,测量AB及AC距离,计算AC与AB的比值r;在正位X线片上设螺钉尖端为A′点、螺钉头端为B′点,测量A′B′长度,以A′B′×r的值作为A′C′长度,则C′点为目标投影点,其代表螺钉刚到达椎体后缘时正位X线片上螺钉尖端的位置;C′点位于椎弓根影内侧缘以外判定螺钉不内偏,位于内侧缘以内则判定螺钉内偏(新方法)。以术后CT检查的评估结果作为金标准,比较采用2种方法观察者间判断一致性及诊断效果的差异。结果新方法判断螺钉内偏情况的观察者间一致性(90.5%,764/844)高于传统方法(71.2%,601/84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新方法诊断灵敏度、特异度、约登指数、阳性似然比、阴性似然比(分别为94.5%、90.2%、0.846、9.62、0.06)均优于传统方法(分别为67.0%、78.0%、0.470、3.04、0.42);新方法对以CT图像评估的螺钉内偏分级0、Ⅰ、Ⅱ、Ⅲ级者检测准确率(分别为90.2%、92.3%、94.7%、100%)均高于传统方法(分别为78.0%、59.0%、73.7%、7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通过正侧位X线影像资料测量判断椎弓根螺钉内偏的方法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及诊断价值,值得临床上进一步研究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椎 腰椎 骨钉 放射摄影影像解释 计算机辅助
下载PDF
两种颈椎前路手术治疗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对比 被引量:1
5
作者 陈天赔 黄春辉 卢海川 《中外医疗》 2022年第4期16-19,共4页
目的探讨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治疗中以不同颈椎前路手术展开治疗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86例,以不同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121例,治疗组65例。在对照组中提供颈前路钢板椎... 目的探讨在脊髓型颈椎病患者治疗中以不同颈椎前路手术展开治疗干预的临床效果。方法方便选取2019年1月—2021年3月于该院行手术治疗的脊髓型颈椎病患者186例,以不同手术方法分组,对照组121例,治疗组65例。在对照组中提供颈前路钢板椎间融合系统(PCB),在治疗组中提供零切迹椎间融合器椎间固定融合术(Zero-P),比较两组围术期指标、脊髓功能、并发症发生率及内植物松脱率。结果治疗组手术用时(100.35±24.20)min及术中失血量(76.20±20.22)mL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1.196、15.243,P<0.05),但两组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716,P>0.05);治疗组末次随访时JOA评分(17.05±1.60)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3.1%低于对照组的1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880,P<0.05);对照组术后内植物松脱率发生率2.5%,高于治疗组的0.0%,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通过应用Zero-P与PCB对颈椎病患者展开治疗干预,所取得疗效较为理想,但相较于PCB,以Zero-P展开治疗,具有创伤小、术中失血量少、手术时间短且术后内植物稳定性强等优势,在显著降低患者术后发生吞咽困难症状的同时,还能够有效缓解患者病情,改善其生活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疗效 手术治疗 安全性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对62例颈椎病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分析 被引量:1
6
作者 苏万汉 吴秀明 汤凯 《中外医疗》 2018年第20期10-12,共3页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124收治例行择期手术治疗的CS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 目的探究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对脊髓型颈椎病(CSM)患者颈椎活动度及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方便选取2014年6月—2017年5月该院收治的124收治例行择期手术治疗的CSM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62例。对照组给予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融合术,观察组则在此基础上予以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比较两组术前及术后6个月时手术节段屈伸活动度(ROM)、生活质量[颈痛量表(NPQ)]差异,并记录两组术后12个月时临床疗效、植骨融合情况差异。结果术后6个月时,两组手术节段ROM[(6.08±1.21)°vs(13.05±1.86)°、(4.68±0.82)°vs(13.39±1.59)°]均较术前降低(t=24.733、38.336,P<0.05),且对照组低于观察组(t=7.542、P<0.05);两组NPQ评分[(15.92±3.14)分vs(24.27±4.25)分、(18.53±3.61)分vs(23.49±4.16)分]亦较术前降低(t=12.443、7.091,P<0.05),但观察组低于对照组(t=4.295,P<0.05)。术后12个月时,观察组临床疗效及植骨融合情况均优于对照组(Z=6.429、5.933,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联合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可提高CSM患者术后颈椎活动度,并改善其生活质量,还能提升手术效果,于患者预后有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脊髓型颈椎病 颈椎前路椎体次全切减压钛网植骨术 钛板固定椎板成形术
下载PDF
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
7
作者 黄春辉 陈天陪 吴秀明 《临床合理用药杂志》 2020年第30期159-161,共3页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2018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150例。常规组实施颈后路锥板成... 目的探讨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0—2018年福建医科大学附属龙岩第一医院收治的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患者300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常规组和研究组,每组150例。常规组实施颈后路锥板成形手术,研究组实施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手术。比较2组手术时间、手术失血量、住院时间、并发症、脊髓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颈肩疼痛程度、颈椎曲度、Cobb角、颈椎活动度(ROM)。结果 2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手术失血量低于常规组(P<0.05)。研究组并发症发生率低于常规组,脊髓神经功能改善优良率高于常规组(P<0.05)。术前2组颈肩疼痛程度、颈椎曲度、Cobb角、ROM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研究组颈肩疼痛程度低于常规组,颈椎曲度、Cobb角、ROM高于常规组(P<0.05)。结论颈椎前路椎间盘切除融合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良好,能够进一步减轻患者颈肩疼痛程度,改善其脊髓神经功能,而且并发症少、颈椎活动度明显提高,术式安全可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椎 椎间盘切除融合术 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 临床效果
原文传递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对腰椎骨折患者预后的影响分析
8
作者 吴秀明 陈玉英 +1 位作者 苏万汉 黄春辉 《中外医疗》 2018年第19期84-86,共3页
目的探讨腰椎骨折患者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预后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2013年7月—2016年12月在该院骨外科治疗腰椎单节骨折患者136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各68例,其中传统组采用传统腰椎复位固定术,微创组采用经皮椎... 目的探讨腰椎骨折患者使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预后的影响。方法方便选择2013年7月—2016年12月在该院骨外科治疗腰椎单节骨折患者136例,根据手术方法分为传统组和微创组各68例,其中传统组采用传统腰椎复位固定术,微创组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分别进行腰椎骨折复位手术。观察两组手术时间、手术切口长度、术中出血量及平均住院时间,记录并发症情况,并对比两组术前、术后、及随访12个月后的影像学资料(椎前高度比、椎后高度比、伤椎后凸角、矫正率、丢失率)。结果两组围手术期参数比较,微创组手术时间(1.07±0.37)h、切口长度(11.2±1.7)cm、术中出血量(85.3±2.7)m L、平均住院时间(14.7±3.7)d,均低于传统组手术时间(2.3±0.21)h、切口长度(17.3±1.3)cm、术中出血量(233.1±13.7)m L、平均住院时间(16.1±4.5)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术后及第12个月影像学资料(椎前高度比、椎后高度比、伤椎后凸角、矫正率、丢失率)与术前比较均好转,术后及第12个月传统组椎前高度比、椎后高度比,均高于微创组,其伤椎后凸角低于微创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矫正率和丢失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腰椎骨折患者采用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操作简便、安全可靠,且预后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术 腰椎骨折 微创手术 椎弓根螺钉
下载PDF
经皮球囊扩张式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研究 被引量:5
9
作者 卢海川 吴益奇 +1 位作者 黄春辉 卢照应 《中国矫形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4期403-405,共3页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式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研究。[方法]本院自2009年3月~2011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51例,手术组(行经皮球囊扩张式椎体成形术)69例,非手术组82例,经过随访术后48 h,1周,3个月,比... [目的]探讨经皮球囊扩张式椎体成形术治疗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疗效研究。[方法]本院自2009年3月~2011年9月收治骨质疏松性椎体压缩骨折151例,手术组(行经皮球囊扩张式椎体成形术)69例,非手术组82例,经过随访术后48 h,1周,3个月,比较手术组与非手术组疗效。[结果]2组治疗效果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手术组与非手术组比较症状缓解时间早,下床活动时间早,住院时间明显缩短。椎体成形组无1例发生并发症。非手术组有3例发生并发症,其中肺部感染2例,尿路感染1例。[结论]经皮椎体成形术是一种简单、微创、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质疏松 经皮椎体成形术 椎体压缩骨折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