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5篇文章
< 1 2 5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日语本科翻译教学质量满意度实证研究——以福建省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梁新娟 黄婷婷 《江西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19年第6期79-86,共8页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离不开翻译人才的培养。高校是翻译人才培养的阵地,因此高校翻译教学质量关系到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本科翻译教学质量满意度是学生对翻译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以福建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本科日语翻译教学质量... 中国文化“走出去”战略离不开翻译人才的培养。高校是翻译人才培养的阵地,因此高校翻译教学质量关系到翻译人才的培养质量。本科翻译教学质量满意度是学生对翻译教学质量的综合评价。以福建省为例,通过问卷调查对本科日语翻译教学质量从翻译课程结构、教学顺应、教师态度与教学方法、校园环境等四个维度考察学生的满意度。问卷数据经分析统计表明:学生对翻译教学质量总体满意度不高,其中满意度最高的是教师态度与教学方法,其次是教学顺应、课程结构,最后是校园环境;不同类型的大学对日语翻译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无显著性差异;课程结构、教师态度与教学方法、校园环境对日语翻译教学质量的满意度有着显著影响。最后依据结果对日语翻译教学质量的改进从四个维度提出了优化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本科日语专业 翻译教学质量 满意度
下载PDF
日本对台湾南部少数民族地区的侵略行径研究——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前后的历史考察
2
作者 黄婷婷 《闽台关系研究》 2024年第1期107-120,共14页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是改变近代中日关系的重大事件,对近代中国台湾史、中日关系史影响深远。借助传统的文献史料和最新发现的日本历史档案,尤其是《日本馆藏福建历史档案资料》和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资料,可以发现在1874年日本侵台事... 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是改变近代中日关系的重大事件,对近代中国台湾史、中日关系史影响深远。借助传统的文献史料和最新发现的日本历史档案,尤其是《日本馆藏福建历史档案资料》和日本亚洲历史资料中心资料,可以发现在1874年日本侵台事件前后,日本以中国台湾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为对象,采取了派遣间谍、恐吓拉拢、武装干涉、统筹调查等手段进行侵略扩张,企图逐步蚕食中国台湾,开启了近代日本大陆政策的施行先声。通过对日本在中国台湾南部少数民族地区侵略行径的研究,不仅揭发了日本侵略台湾的历史真相和罪行,也对厘清日本占据台湾前期的历史脉络、认清日本制定台湾政策及其演变态势的历史缘由提供了重要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874年 日本侵台事件 中国台湾南部 少数民族地区 中日关系
下载PDF
苦难与救赎——《悲惨世界》冉阿让的救赎之路
3
作者 江盈盈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4-87,共4页
冉阿让的人生经历展现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罪犯,通过内心的道德觉醒和一系列自我牺牲,最终成为正义和仁慈的化身,展示了人性中善与恶的复杂性以及道德觉醒的可能性。《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不仅是雨果对苦难与救赎主题的深刻挖掘,也... 冉阿让的人生经历展现一个被社会边缘化的罪犯,通过内心的道德觉醒和一系列自我牺牲,最终成为正义和仁慈的化身,展示了人性中善与恶的复杂性以及道德觉醒的可能性。《悲惨世界》中冉阿让的形象不仅是雨果对苦难与救赎主题的深刻挖掘,也是对19世纪社会不公和人性复杂性的深刻评论。通过冉阿让的故事,雨果展示了人即使在最艰难的环境中,也能通过爱和牺牲找到救赎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苦难与救赎 《悲惨世界》 冉阿让
下载PDF
话语分析视域下英、美新闻媒体中华为公司国际形象研究
4
作者 姚剑平 《北京化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4年第1期86-96,共11页
研究依据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DHA)路径,以英、美两国主流媒体中“华为公司新闻报道(2014—2023)”为研究语料,通过主题向度分析关键词、策略及语言向度分析与“Huawei”搭配的高频实词及其索引,从“他塑”的视角来探究华为公司在英... 研究依据Wodak的话语—历史分析(DHA)路径,以英、美两国主流媒体中“华为公司新闻报道(2014—2023)”为研究语料,通过主题向度分析关键词、策略及语言向度分析与“Huawei”搭配的高频实词及其索引,从“他塑”的视角来探究华为公司在英、美新闻媒体中的国际形象。研究表明,英国媒体侧重从经贸合作角度塑造华为公司的国际形象为:技术全球领先、产品性价比高、市场占有率大,是可在非核心领域持续合作的商业伙伴;美国媒体偏向从政治角度塑造华为公司的国际形象为:谈判筹码、安全威胁,制裁对象,是应合力予以打压的头号竞争对手。英、美媒体对华为公司国际形象的不同塑造与英、美两国执政党不同的意识形态、执政立场等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话语—历史分析路径 英、美新闻媒体 华为 国际形象
下载PDF
基于任务型教学法的线上大学英语教学模式探究 被引量:1
5
作者 武小燚 《齐齐哈尔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2023年第1期133-135,共3页
任务型教学以交际教学法为基础,以“做中学”为主要理念,注重英语教学中意义的传递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任务型教学在线上《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弥补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不足,将授课前、中、后紧... 任务型教学以交际教学法为基础,以“做中学”为主要理念,注重英语教学中意义的传递和培养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通过探究任务型教学在线上《大学英语》课程中的应用,充分利用线上资源,弥补线上教学和传统教学的不足,将授课前、中、后紧密衔接,有效提升语言教学的效率,提高学生英语沟通能力,增强学生语言学习热情和信心,促进课堂知识与实际应用结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任务型教学 线上教学 大学英语
下载PDF
高校德语学生跨文化敏感度的培养路径研究 被引量:1
6
作者 林冬 《职业技术》 2023年第3期30-36,共7页
文章以福州两所高校的德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得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五个因子中交际信心最弱、本科样本比大专样本的差异认同感高三个主要结论。提出相应的德语教学建议:以知识、经验、行动能力三... 文章以福州两所高校的德语学生为研究对象,通过问卷调查和访谈的方法得出学生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五个因子中交际信心最弱、本科样本比大专样本的差异认同感高三个主要结论。提出相应的德语教学建议:以知识、经验、行动能力三个维度为切入点,增强德语学生的交际信心;包括以交际为导向提升德语产出能力、语言教学与文化教学相结合、以交际框架为指导进行跨文化训练等策略,借助“移情”能力的发展策略培养大专层次德语学生的差异认同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敏感度 高校德语教学 跨文化能力培养
下载PDF
以翻译为名的文化传播与文化反拨——辜鸿铭《中庸》英译文化解读
7
作者 熊建闽 《西南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119-129,共11页
幸辜鸿铭跨越中西的文化熏陶所造就的“世界视野”赋予他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和文化使命。辜鸿铭应用语言显化、情境显化和道德显化策略释译《中庸》,在译语文本中,营造“文化和谐”的氛围,将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平等观照,试图在清末民初... 幸辜鸿铭跨越中西的文化熏陶所造就的“世界视野”赋予他文化传播的自觉意识和文化使命。辜鸿铭应用语言显化、情境显化和道德显化策略释译《中庸》,在译语文本中,营造“文化和谐”的氛围,将中国文学与欧美文学平等观照,试图在清末民初“西学东渐”的文化语境中践行另一种与之相对的文化传播路径,输出中国智慧,希冀以儒家道德文化价值观拯救世界文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英译 文化传播 文化反拨 辜鸿铭 儒家道德文化
下载PDF
基于概念功能的《乡愁》及其英译文的对比研究
8
作者 王燕波 《盐城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57-61,共5页
余光中的《乡愁》是传唱于华人世界的现代诗歌名篇之一。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概念功能主要由三个系统实现,即及物性、语态和逻辑语义。从及物性、语态和逻辑语义三个角度对《乡愁》及其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 余光中的《乡愁》是传唱于华人世界的现代诗歌名篇之一。作为系统功能语言学的三大元功能之一,概念功能主要由三个系统实现,即及物性、语态和逻辑语义。从及物性、语态和逻辑语义三个角度对《乡愁》及其英译文进行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异同,可以在概念功能层面更好地解读《乡愁》及其英译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愁》 英译文 概念功能 对比
下载PDF
大数据视角下高校思政课有效“聚合”的实现路径
9
作者 杜吴明 《长春大学学报》 2023年第10期76-79,共4页
数字化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新形态,“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的形势,在厘清大数据对于思政课教学模式、课堂地位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要求,立足于“聚合”为基,“需求”为本,“精育”为核,“共享”为目的,充分利用大数... 数字化教育是教育的一种新形态,“立德树人”的核心课程是思想政治教育,适应新的形势,在厘清大数据对于思政课教学模式、课堂地位以及师生关系等方面的要求,立足于“聚合”为基,“需求”为本,“精育”为核,“共享”为目的,充分利用大数据为思政课的变革提供新的动力,推动大数据有效嵌入,从而充分利用“聚合效应”,增强思想政治课的亲和力、针对性和实效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数据 思想政治课程 聚合
下载PDF
《中庸》之“仁”译对比分析
10
作者 官文娟 《合肥师范学院学报》 2023年第5期25-29,共5页
通过对比《中庸》四个译本的“仁”译及副文本,探究译者翻译目的以及“仁”译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发现四个译本各有利弊,皆无法完整传达“仁”字完整含义。为此,建议根据不同语境,揣摩词义,找到与原文最贴近的英文,再附上中文和拼音,... 通过对比《中庸》四个译本的“仁”译及副文本,探究译者翻译目的以及“仁”译差异产生的深层原因。发现四个译本各有利弊,皆无法完整传达“仁”字完整含义。为此,建议根据不同语境,揣摩词义,找到与原文最贴近的英文,再附上中文和拼音,既贯穿始终,避免歧义,又兼顾语境,以更好地传播中国文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庸》 英译对比
下载PDF
“诡谲”与“荒诞”下的诗意表达和另类哲思——米兰·昆德拉小说《慢》的结构主义解读
11
作者 刘姗姗 《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2期34-40,共7页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因其诡谲、荒诞的外表影响了中国读者接受和阐释的热情。然而,正是“诡谲”形式与“荒诞”内容的结偶配对,彰显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玄机。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昆德拉通过表层结构中异时场景的突兀并置,使作品... 米兰·昆德拉的小说《慢》因其诡谲、荒诞的外表影响了中国读者接受和阐释的热情。然而,正是“诡谲”形式与“荒诞”内容的结偶配对,彰显了这部作品的艺术玄机。从结构主义视角来看,昆德拉通过表层结构中异时场景的突兀并置,使作品呈现出融合之美、反差之美、节奏之美;通过中层结构中虚拟叙事及其符号功能的运用,将构成小说内容和形式的所有异质元素凝结成了一个统一的整体;通过深层结构中的“存在之思”反思自由精英的人格缺陷,在“出神之讽”中揭露躁狂人类的灵魂迷失,在“速度之问”中批判资本世界的精神危机,显示出巨大的现实批判的力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昆德拉 《慢》 结构主义 并置 虚拟 诡谲 荒诞
下载PDF
《丧钟为谁而鸣》:结尾之辩与历史认知
12
作者 刘姗姗 《湖北科技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65-70,共6页
《丧钟为谁而鸣》的结尾因弥漫浓烈的悲观气息遭致强烈批评。文章参与“结尾之辩”并分析认为,海明威是悲观的行动者,无论悲喜都是战斗的武器:因西班牙悲伤,为共和国呼唤。一个经典悲剧性结尾,助力一部悲剧小说绑定了一部悲剧历史,从而... 《丧钟为谁而鸣》的结尾因弥漫浓烈的悲观气息遭致强烈批评。文章参与“结尾之辩”并分析认为,海明威是悲观的行动者,无论悲喜都是战斗的武器:因西班牙悲伤,为共和国呼唤。一个经典悲剧性结尾,助力一部悲剧小说绑定了一部悲剧历史,从而揭露了民主国家的巨大不义,拷问了自由精英的政治良知;警示世界“无人是座孤岛,难说丧钟为谁而鸣”,呼吁人们警惕“盖世太保的阴影”并对野蛮和霸凌行径同仇敌忾、大声说“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明威 丧钟为谁而鸣 悲观 行动 历史认知
下载PDF
“微公益”网络求助文本语用身份和互文性策略研究——以腾讯乐捐为例
13
作者 翁林颖 《滁州学院学报》 2023年第6期52-57,共6页
“微公益”作为新兴的社会互助模式,解决了求助者话语表达被动的困境,也增强了大众公益的参与性。本文采用“微公益”网络求助文语用身份的互文性策略分析框架,详细考察腾讯乐捐的7篇网络求助文文本发现:发话者会在求助文中建构“弱者... “微公益”作为新兴的社会互助模式,解决了求助者话语表达被动的困境,也增强了大众公益的参与性。本文采用“微公益”网络求助文语用身份的互文性策略分析框架,详细考察腾讯乐捐的7篇网络求助文文本发现:发话者会在求助文中建构“弱者”“可靠的叙述者”“有力的执行者”和“值得帮助的人”四种语用身份。医疗救助类和教育助学类求助文在建构“可靠的叙述者”“有力的执行者”和“值得帮助的人”三种身份时都选择体裁互文和多模态互文的话语策略。在建构“弱者”身份时,医疗救助多用体裁互文策略,教育救助多用具体互文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微公益 网络求助文本 互文性策略 语用身份
下载PDF
“双面”萨比娜:自由与分裂
14
作者 刘姗姗 《武夷学院学报》 2023年第1期43-48,共6页
萨比娜既是自由的,又是分裂的。这种分裂内在于“自由”本身,并呈现“双重分裂”的特征。现实中,当萨比娜从小说世界走进人间天地,“萨比娜形象”便漫漶成“萨比娜现象”。萨比娜形象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要认清自由主义的本质,警惕自由... 萨比娜既是自由的,又是分裂的。这种分裂内在于“自由”本身,并呈现“双重分裂”的特征。现实中,当萨比娜从小说世界走进人间天地,“萨比娜形象”便漫漶成“萨比娜现象”。萨比娜形象的意义在于,告诫人们要认清自由主义的本质,警惕自由主义的危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米兰·昆德拉 萨比娜形象 自由 分裂
下载PDF
基于ISS量表的高校德语学习者跨文化敏感度的调查与研究
15
作者 林冬 饶卫忠 《景德镇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90-95,共6页
国内德语教学领域鲜见针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文章使用ISS量表对两所高校的德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以下结论:受试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五个维度中交际信心最弱;影响受试者的跨文化敏感度的主要因素为“教育层... 国内德语教学领域鲜见针对跨文化敏感度的实证研究,文章使用ISS量表对两所高校的德语学习者进行问卷调查和访谈,得出以下结论:受试者的跨文化敏感度处于中等水平;五个维度中交际信心最弱;影响受试者的跨文化敏感度的主要因素为“教育层次”“有无外国朋友”。根据调查结论,针对德语语言课上如何增强学习者的跨文化敏感度提出教学策略,以期能为其他高校的跨文化德语教学提供参考,并丰富德语教学领域的跨文化实证研究案例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跨文化敏感度 ISS量表 实证研究 高校德语教学
下载PDF
红颜易老,韶华易逝——《冬天的梦》的时间叙事
16
作者 张慧贞 《兰州工业学院学报》 2023年第2期131-134,共4页
《冬天的梦》以时间叙事为特征,其中的时间已经不仅作为叙事的手段,而且是叙事的主题。以冬天的梦作为隐喻,通过自然环境下冬天的萧条体现人物精神的创伤和情感的无处安放。叙事技巧上则采用少年、青年、中年的线性叙事框架辅以内部的... 《冬天的梦》以时间叙事为特征,其中的时间已经不仅作为叙事的手段,而且是叙事的主题。以冬天的梦作为隐喻,通过自然环境下冬天的萧条体现人物精神的创伤和情感的无处安放。叙事技巧上则采用少年、青年、中年的线性叙事框架辅以内部的暗示、预述、倒叙等手法,使得作者评述与故事情节自然妥帖地结合在一起,创造出回忆的感伤情怀;同时,以时间流逝之后物是人非的伤感引起人们对美国梦意义的深思。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冬天的梦》 时间 叙事
下载PDF
普罗米修斯的神话隐喻与文化意识
17
作者 江虹 《长春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23年第1期152-155,167,共5页
对普罗米修斯故事的解读,离不开探究其中的神话隐喻与文化意识,而这两者又有着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关联。以普罗米修斯的神话隐喻与文化意识为切入点,从声与光的象征、集体的灵魂、奉献的内驱力三方面阐释奉献隐喻的集体文化意识;从苦... 对普罗米修斯故事的解读,离不开探究其中的神话隐喻与文化意识,而这两者又有着互为表里、不可分割的关联。以普罗米修斯的神话隐喻与文化意识为切入点,从声与光的象征、集体的灵魂、奉献的内驱力三方面阐释奉献隐喻的集体文化意识;从苦难的本质、苦难的作用与必然性两大层面探讨苦难隐喻的英雄主义文化意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普罗米修斯 神话隐喻 文化意识
下载PDF
高等院校智慧教室建设的研究 被引量:3
18
作者 林德力 张贤金 童碧青 《福建教育学院学报》 2019年第7期122-128,共7页
文章以笔者所主持的智慧教室建设为例,阐述了“智慧教室”系统的内涵与特征、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根据脑科学、人体工程学、学习分析学的前沿理论和新生代的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提出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 文章以笔者所主持的智慧教室建设为例,阐述了“智慧教室”系统的内涵与特征、系统架构、功能模块。根据脑科学、人体工程学、学习分析学的前沿理论和新生代的教育者与学习者的特点,结合实际需求,提出运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先进信息技术构建“智慧教室”系统的技术路线和实施方法,提供了“智慧教室”整体解决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智慧教室 云计算 物联网 智慧校园 体系
下载PDF
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写作翻转教学的实践与思考 被引量:4
19
作者 饶卫忠 《广西广播电视大学学报》 2020年第1期20-24,共5页
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写作翻转教学,从设计到实践整个过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发现,移动信息技术为大学英语的翻转教学活动提供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能够打破学习时空界限,激发了学生英语... 基于移动学习的大学英语写作翻转教学,从设计到实践整个过程,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教学模式。实践研究发现,移动信息技术为大学英语的翻转教学活动提供了个性化、协作式学习环境,使不同学习程度的学生能够打破学习时空界限,激发了学生英语写作学习动机和实践热情,使他们能积极有效地内化所学的知识和技能,提高英语写作教学的有效性,从而提高大学英语写作的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动学习 英语写作 翻转教学 教学效果
下载PDF
基于语法衔接的《关雎》及其英译对比探析 被引量:1
20
作者 黄杰汉 《长春大学学报》 2021年第7期45-49,共5页
语法衔接包括照应、省略和连接,是衔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雎》及其英译进行语法衔接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语法衔接手段在各自语篇运用的差异、认识语法衔接手段如何帮助《关雎》及其英译实现语篇,同时为读者提供一个从语法衔接... 语法衔接包括照应、省略和连接,是衔接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关雎》及其英译进行语法衔接的分析,不仅可以了解语法衔接手段在各自语篇运用的差异、认识语法衔接手段如何帮助《关雎》及其英译实现语篇,同时为读者提供一个从语法衔接角度上对《关雎》及其英译的解读,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关雎》及其英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语法衔接 《关雎》 英译 对比探析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