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8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湿润亚热带山地表土植硅体指示的垂直植被变化——以福建戴云山为例 被引量:3
1
作者 裴瑶瑶 戴锦奇 +2 位作者 陈文伟 李文周 左昕昕 《地球环境学报》 CSCD 2021年第1期57-67,共11页
表土植硅体组合与其上覆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是利用植硅体进行古气候和古植被重建的基础。选取位于湿润亚热带地区的戴云山作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梯度以50—100 m为间隔共采集21个表土样品,以探讨该地区表土植硅体组合对山地植被的指... 表土植硅体组合与其上覆植被类型之间的关系研究是利用植硅体进行古气候和古植被重建的基础。选取位于湿润亚热带地区的戴云山作为研究对象,沿海拔梯度以50—100 m为间隔共采集21个表土样品,以探讨该地区表土植硅体组合对山地植被的指示意义。结果表明:戴云山表土植硅体含量丰富,类型多样,主要以禾本科类植硅体占优势;此外,随着海拔的升高,表土植硅体组合中哑铃型和短鞍型百分含量快速增加,而扇型和长鞍型,特别是木本类植硅体的百分含量则逐渐减少,指示了山地植被从温性针叶林向常绿灌丛林的过渡,说明戴云山表土植硅体组合能够反映山地垂直植被带变化的主要特征;植硅体类型主成分分析(PCA)结果显示位于湿润亚热带地区的戴云山表土植硅体组合变化可能主要受温度的控制。本研究为今后在湿润亚热带山地地区开展古气候和古植被重建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湿润亚热带 植硅体 非地带性植被 古气候重建
下载PDF
福建省典型亚热带森林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特征 被引量:4
2
作者 顾亚宁 吴琳芳 +4 位作者 林德宝 邹秉章 王思荣 周鲁宏 贺纪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2-59,共8页
识别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细菌的群落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植被-微生物-土壤间的相互作用。研究采集马尾松纯林,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样品,通过扩增子测序测定细菌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浮... 识别亚热带典型森林土壤细菌的群落特征有助于深入理解植被-微生物-土壤间的相互作用。研究采集马尾松纯林,阔叶混交林、马尾松阔叶混交林和天然次生林的土壤样品,通过扩增子测序测定细菌的群落特征。结果表明,酸杆菌门、变形菌门、浮霉菌门和绿弯菌门为优势的细菌类群。细菌的Shannon多样性指数和群落组成在不同森林类型中差异显著。此外,土壤pH值和养分含量显著影响优势细菌类群和alpha多样性。研究表明,纯林的近自然修复通过影响土壤的pH值和养分来调节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可为亚热带森林可持续管理提供科学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多样性 混交林 深层土壤 树种
下载PDF
林分类型对亚热带森林土壤团聚体中真菌反硝化微生物丰度的影响 被引量:4
3
作者 邓米林 林永新 +3 位作者 叶桂萍 胥超 宛颂 贺纪正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5-51,68,共8页
选取位于福建省三明市的米槠次生林、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FnirK基因丰度,同时测定反硝化潜势。结果表明:FnirK基因丰度受林分类型显著影响,但受团聚体影响较小。马尾松人工林土壤FnirK基因拷... 选取位于福建省三明市的米槠次生林、杉木人工林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为研究对象,利用荧光定量PCR分析了FnirK基因丰度,同时测定反硝化潜势。结果表明:FnirK基因丰度受林分类型显著影响,但受团聚体影响较小。马尾松人工林土壤FnirK基因拷贝数最高,为5.30×10^(8)copies·g^(-1),显著高于杉木人工林土壤的2.49×10^(8)copies·g^(-1)和次生林土壤的1.21×10^(8)copies·g^(-1)。各粒级团聚体的FnirK基因拷贝数也呈现出相同趋势。杉木和马尾松人工林土壤两种粒径较大团聚体的FnirK基因拷贝数较高,粒径较小团聚体中FnirK基因拷贝数较低,而次生林中4种粒级团聚体FnirK基因拷贝数无显著差异。马尾松和杉木人工林土壤的反硝化潜势分别为10.23和6.41μg·kg^(-1)·h^(-1),显著高于次生林土壤的2.76μg·kg^(-1)·h^(-1)。相关性分析表明,FnirK基因丰度与土壤含水率和有效磷含量呈显著正相关;反硝化潜势与土壤pH值、含水率、有效磷含量和FnirK基因丰度均呈显著正相关,表明真菌可能在酸性森林土壤反硝化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综上,不同林分类型主要通过影响土壤含水率和有效磷含量影响FnirK基因丰度和反硝化潜势,而团聚体粒径对土壤FnirK基因丰度影响相对较小。因此,在未来的森林管理过程中,人工林土壤真菌反硝化过程对N_(2)O产生的贡献不容忽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次生林 人工林 森林土壤 Fungal nirK 团聚体
下载PDF
基于生态安全格局的山地河谷地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研究——以福建省沙溪重点开发区为例 被引量:4
4
作者 戴文远 江方奇 +1 位作者 黄万里 廖李红 《山地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5期747-757,共11页
构建山地河谷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对协调生态脆弱区的人地关系,指导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沙溪重点开发区为例,基于1992年、2000年和2015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建设用地变化特点,并通... 构建山地河谷地区的生态安全格局对协调生态脆弱区的人地关系,指导建设用地空间管制,推动山区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福建省沙溪重点开发区为例,基于1992年、2000年和2015年三期土地利用数据,分析建设用地变化特点,并通过识别地质灾害防护、乡土文化遗产保护、生物保护和洪水防范等四类生态源地,应用MCR构建区域综合生态安全格局,结合DEM开展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研究.结果表明:23 a间研究区居住用地和工矿用地持续增长,特别是工矿用地增长速度高达264.63%,但受河谷地形制约,建设用地扩张的集聚性极强,主要集中在沙溪干流5 km的缓冲区内,区域人口、资源与环境的矛盾日益突出;研究区综合生态安全格局以中、高安全格局区域为主,分别占研究区总面积的42.43%和41.47%,而低安全格局面积仅占16.10%,生态安全格局与其重点开发区的主体功能定位基本吻合;基于综合生态安全格局和山地河谷地形特点,提出建设用地空间管制分区方案,其中禁止建设区面积1354.66 km2,占38.94%;限制建设区面积最大,为1408.70 km2,占40.49%;作为建设用地后备资源的允许建设区受地形制约显著,面积504.10 km2,占14.49%,且分布离建成区较远.研究结果将为主体功能区的国土空间规划、土地资源利用与生态环境协调发展提供科学依据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管制分区 生态安全格局 山地河谷 沙溪重点开发区
下载PDF
不同更新方式下亚热带森林土壤病毒群落结构与功能特征 被引量:2
5
作者 林秋沙 严雨亭 +3 位作者 袁程昱 李帅军 贺纪正 于丹婷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0-68,共9页
探讨不同更新方式下森林土壤病毒群落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作用,以福建上杭白砂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天然更新次生林和原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宏病毒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病毒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更新... 探讨不同更新方式下森林土壤病毒群落特征及其在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中作用,以福建上杭白砂国有林场的杉木人工林、天然更新次生林和原生林土壤为研究对象,结合宏病毒组学和生物信息学方法进行病毒群落结构与功能分析。结果表明:森林更新方式对土壤病毒群落结构产生了明显的影响。原生林和天然更新次生林主要病毒类群为长尾噬菌体科(Siphoviridae)(62.60%、31.49%),而杉木人工林主要土壤病毒类群为微小噬菌体科(Microviridae)(27.89%)。在3种土壤中均发现了核质巨大DNA病毒(nucleo-cytoplasmic large DNA viruses,NCLDV),其在天然更新次生林中占比最高(20.83%);杉木人工林和天然更新次生林中最主要的病毒宿主属于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而原生林则为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但3种森林类型土壤病毒宿主均包括戈登氏菌(Gordonia)、红球菌(Rhodococcus)、分枝杆菌(Mycolicibacterium)等感染人和动物的致病菌;病毒功能组中均检测到丰富的辅助碳水化合物活性酶(CAZyme)基因,其中杉木人工林土壤病毒中编码CAZymes的基因丰度(4个)显著低于原生林(210个)和天然更新次生林(69个)。研究结果揭示了森林更新方式对土壤病毒结构、宿主和碳循环功能的潜在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恢复 宏病毒组 群落结构 辅助碳水化合物活性酶基因
下载PDF
模拟增温和氮沉降对中亚热带杉木幼林土壤有效氮的影响 被引量:25
6
作者 刘志江 林伟盛 +4 位作者 杨舟然 林廷武 刘小飞 陈岳民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44-53,共10页
以中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埋设电缆以加热土壤增温(+5℃)结合模拟氮沉降的实验,施氮水平分别为对照(CT,0 kg hm^(-2)a^(-1))、施低氮(LN,40 kg hm^(-2)a^(-1))和施高氮(HN,80 kg hm^(-2)a^(-1)),用... 以中亚热带杉木(Cunninghamia lanceolata)幼苗为研究对象,设置埋设电缆以加热土壤增温(+5℃)结合模拟氮沉降的实验,施氮水平分别为对照(CT,0 kg hm^(-2)a^(-1))、施低氮(LN,40 kg hm^(-2)a^(-1))和施高氮(HN,80 kg hm^(-2)a^(-1)),用离子交换树脂袋法研究了土壤有效氮对模拟增温和施氮的短期响应。经过为期1a的研究,结果表明:土壤有效氮主要集中在夏冬季,而且硝态氮是土壤有效氮的主要存在形态;增温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氮含量(P<0.05),各月间的有效氮含量与气温和降雨量有关;总体来看,氮沉降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氮含量(P<0.05),而且随氮沉降水平的升高而增加。低氮处理下,大多数月份的土壤有效氮含量显著增加,高氮处理下,各月的有效氮含量均显著高于对照处理;增温×氮沉降在各月间均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氮含量(P<0.05),并随氮沉降水平的升高而增加。而且,两者的交互作用对有效氮的增幅显著大于任一单一因子的作用。说明增温和氮沉降两者的交互作用对土壤有效氮的影响具有叠加效应。因此,增温和氮沉降及其交互作用短期内都会显著增加土壤有效氮含量,为植物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温 氮沉降 有效氮 中亚热带
下载PDF
氮添加对亚热带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 被引量:17
7
作者 林伟 马红亮 +3 位作者 裴广廷 高人 尹云锋 林燕语 《环境科学研究》 EI CAS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7-76,共10页
为了研究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我国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浙江桂天然林和罗浮栲天然林)和针叶林(杉木人工林),开展为期5年的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设置对照〔0 kg/(hm^2·a),以NH_4NO_3中的N计,下同〕... 为了研究氮添加对森林土壤有机碳氮组分稳定性的影响,选取我国亚热带典型常绿阔叶林(浙江桂天然林和罗浮栲天然林)和针叶林(杉木人工林),开展为期5年的野外模拟氮沉降试验,分别设置对照〔0 kg/(hm^2·a),以NH_4NO_3中的N计,下同〕、低氮〔75 kg/(hm^2·a)〕和高氮〔150 kg/(hm^2·a)〕3个氮添加水平,用H_2SO_4分2步酸水解获得LPⅠ(活性有机库Ⅰ)、LPⅡ(活性有机库Ⅱ)和RP(惰性有机库),定量研究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氮组分以及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对氮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添加仅对w(LPⅡ-C)(LPⅡ-C为活性有机碳Ⅱ)有显著影响,而对其他活性和惰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不显著,并且对不同林分的影响存在差异.与对照处理相比,低氮处理下浙江桂天然林、罗浮栲天然林和杉木人工林土壤w(LPⅡ-C)的增幅分别为15.3%、29.8%、68.8%;高氮处理下杉木人工林土壤w(LPⅠ-C)(LPⅠ-C为活性有机碳Ⅰ)、w(LPⅠ-N)(LPⅠ-N为活性有机氮Ⅰ)和w(RP-C)(RP-C为惰性有机碳)的增幅分别为32.4%、78.6%、28.7%;氮添加使得土壤w(SMB-C)(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的增幅为18.1%~202.5%、w(SMB-N)(土壤微生物生物量氮)的增幅为0%~103.6%;在氮添加处理下,除杉木人工林土壤SMB-N/LPⅠ-N〔w(SMB-N)/w(LPⅠ-N)〕是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而降低外,微生物对其他林分土壤活性有机氮的利用均表现为随着氮添加水平的增加而增加.研究显示,氮添加对阔叶林和针叶林土壤活性和惰性有机碳氮组分的影响存在差异,但差异不显著,这与它们归还土壤的凋落物性质差异有关,并且凋落物的分解差异也可能是影响土壤不同碳氮组分变化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添加 酸水解 活性和惰性有机碳氮组分 微生物生物量 林分
下载PDF
土壤增温调节中亚热带森林更新初期植物生物量分配格局 被引量:8
8
作者 李晓杰 刘小飞 +6 位作者 林成芳 陈仕东 熊德成 林伟盛 胥超 谢锦升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25-34,共10页
全球变暖提高了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生产力,但对亚热带森林生产力的影响仍然不清楚。由于亚热带森林植物的碳储量巨大,因此了解全球变暖对亚热带森林植物生长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加热电缆模拟土壤增温(+5℃),探讨中亚热带森林几种... 全球变暖提高了温带森林生态系统植物的生产力,但对亚热带森林生产力的影响仍然不清楚。由于亚热带森林植物的碳储量巨大,因此了解全球变暖对亚热带森林植物生长的影响至关重要。采用加热电缆模拟土壤增温(+5℃),探讨中亚热带森林几种主要草本植物和木本植物的生长及其生物量分配格局对温度升高的响应。结果表明:增温显著增加五节芒(Miscanthus floridulus)、山油麻(Trema dielsiana)和东南野桐(Mallotus lianus)的高度,但黑莎草(Gahnia tristis)高度显著降低。增温显著增加木本植物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而草本植物的地上、地下和总生物量均显著降低。增温对整个群落的地上和地下部分生物量分配模式无显著影响,但木本植物总生物量在各器官之间分配随温度发生改变,增温显著提高木本植物枝生物量比(BMR),降低干生物量比(SMR),而叶生物量比(LMR)和根生物量比(RMR)无显著影响,但显著降低了细根占总根系生物量比率。结果表明木本植物能够通过调节生物量分配模式应对未来全球气候变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亚热带 土壤增温 草本植物 木本植物 生物量 分配格局
下载PDF
构建生态学实验室安全管理体系的探索 被引量:10
9
作者 孙杰 尹云锋 +3 位作者 李守中 杨红玉 钟小剑 杨玉盛 《实验室研究与探索》 CAS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273-276,共4页
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安全至关重要。安全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态学实验室。针对生态学实验室安全隐患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分析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与特点、存在的安全... 实验室是高校人才培养与科学研究的重要基地,其安全至关重要。安全管理是一门专业性很强的工作,尤其是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生态学实验室。针对生态学实验室安全隐患复杂、人员流动性大的特点,分析了安全管理工作的内容与特点、存在的安全隐患问题,对安全管理体系构建进行了实践与探索。现结合实践提出“安全第一、以人为本、预防为主”的管理理念,倡导建设实验室安全文化与安全管理制度,形成有效互补,积极消除安全隐患,确保实验室安全。实践表明,该体系使实验室取得了多年来无安全事故的效果,可为安全管理体系建设提供参考与借鉴的经验,共同维护和谐校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学 安全隐患 文化建设 以人为本 安全管理
下载PDF
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真菌多样性的案例研究 被引量:11
10
作者 韩世忠 高人 +8 位作者 马红亮 尹云锋 司友涛 杨玉盛 陈仕东 陆建芳 刘功辉 李爱萍 郑群瑞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43-352,共10页
为了解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的真菌多样性,利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土壤真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土壤真... 为了解中亚热带森林土壤的真菌多样性,利用PCR-DGGE分子指纹图谱技术对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和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内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土壤真菌进行研究。结果表明,中亚热带地区森林土壤真菌群落丰富,土壤真菌的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3.37~3.80、26~29和0.977~0.984。经测序及同源性比对,真菌以担子菌类(Basidiomycota)最多,占总数的35.9%;其次为子囊菌类(Ascomycota),占总数的15.4%;接合菌类(Zygomycota)和半知菌类(Deuteromycota)分别占总数的10.3%和7.7%。主成分分析表明,地点和土层深度共同影响真菌群落组成,其中由地点引起的真菌群落组成差异大于土层深度。土壤真菌多样性指数与土壤铵态氮呈显著正相关,与土壤碳氮比呈显著负相关;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与土壤因子间没有显著的相关性,因此,土壤碳、氮含量是影响土壤真菌群落结构的重要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真菌 米槠天然林 PCR-DGGE 真菌多样性
下载PDF
中亚热带森林转换对地表CH_4氧化的影响 被引量:6
11
作者 刘小飞 杨智杰 +3 位作者 谢锦升 易黎明 钟小剑 杨玉盛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期7-12,共6页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地表CH4氧化速率进行17个月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2009-04—2010-08),天然林与人工林均表现为大气CH4汇,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地表CH4年均氧化速率分别为32.01... 利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对中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地表CH4氧化速率进行17个月的定位观测研究。结果表明:在观测期间(2009-04—2010-08),天然林与人工林均表现为大气CH4汇,天然林与杉木人工林地表CH4年均氧化速率分别为32.01和25.31μg·m-2h-1,天然林地表CH4氧化速率为10.83~75.02μg·m-2h-1,人工林地表CH4氧化速率为7.66~46.40μg·m-2h-1;地表CH4氧化速率受土壤温度、含水量及其交互作用的影响,土壤体积含水量显著影响地表CH4氧化速率,而土壤温度对地表CH4氧化速率的影响则因土壤体积含水量和土壤深度而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森林转换 天然林 人工林 CH4氧化速率
下载PDF
土壤及凋落物源氮对中亚热带森林土壤SON的影响 被引量:7
12
作者 马红亮 马芬 +3 位作者 邱泓 高人 尹云锋 彭园珍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2期8167-8175,共9页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虽低,却是土壤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主要来源于凋落物分解和土壤氮素转化。但是它们各自对土壤的影响还不清楚。通过添加杉木和^(15)N标记的阔叶凋落物于土壤表面,研究针阔叶凋落物分解对土壤SON的影响,及... 土壤可溶性有机氮(SON)含量虽低,却是土壤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之一;主要来源于凋落物分解和土壤氮素转化。但是它们各自对土壤的影响还不清楚。通过添加杉木和^(15)N标记的阔叶凋落物于土壤表面,研究针阔叶凋落物分解对土壤SON的影响,及与土壤氮的关系。结果表明:由于没有降水的淋溶影响,培养期间,凋落物SON的显著降低,并没有直接增加土壤SON。与对照比较,杉木凋落物添加显著增加了土壤无机氮的含量,而较高C/N比的阔叶凋落物在其分解初期首先需要吸收更多的土壤氨态氮。添加^(15)N标记的阔叶凋落物提高了土壤SON在培养90—210天来自凋落物的比例,在第210天高达74.8%;来自凋落物的氨态氮比例在实验30天开始增加,到第210天高达39.8%;但是对硝态氮的影响不大。结果表明,土壤SON在培养初期因受凋落物的影响,主要来自土壤有机质的分解,而来自凋落物的SON更容易矿化;且土壤源的氮更容易发生硝化作用。可见,土壤中的SON是与凋落物分解动态、以及对土壤的影响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可溶性有机氮 森林土壤 凋落物 矿化
下载PDF
中亚热带地区米槠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多样性 被引量:8
13
作者 韩世忠 高人 +7 位作者 李爱萍 马红亮 尹云锋 司友涛 陈仕东 蔡献贺 程清平 郑群瑞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6期653-661,共9页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采用磷脂脂肪酸方法对武夷山和建瓯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地米槠天然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十分丰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 为了解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采用磷脂脂肪酸方法对武夷山和建瓯的米槠(Castanopsis carlesii)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的结构多样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两地米槠天然林的土壤微生物群落组成十分丰富,多样性指数、丰富度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别为2.92-3.01、25.84-28.23 和0.88-0.90.0-10 cm 土层的磷脂脂肪酸总量、细菌特征脂肪酸、真菌特征脂肪酸、放线菌特征脂肪酸、革兰氏阳性菌和阴性菌特征脂肪酸含量均高于10-20 cm 土层的,且建瓯万木林自然保护区的高于武夷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10-20 cm 土层的革兰氏阳性菌/ 革兰氏阴性菌高于0-10 cm 土层的;细菌特征脂肪酸含量显著高于真菌,表明细菌在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中处于优势地位.主成分分析表明,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差异主要是由采样地点的不同引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亚热带 米槠天然林 微生物群落 磷脂脂肪酸
下载PDF
亚热带杉木采伐迹地营造不同树种人工林对土壤碳氮磷积累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王涛 程蕾 +2 位作者 杨军钱 张冰冰 万晓华 《福建农业科技》 2019年第12期40-48,共9页
通过比较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26年生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0~100 cm土层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储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探讨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碳、氮、磷养分在剖面的垂直分布的影响。(1)两种林分土壤C、N含量均随土... 通过比较我国亚热带地区杉木采伐迹地上营造的26年生米老排和杉木人工林0~100 cm土层碳(C)、氮(N)、磷(P)元素含量、储量及其化学计量比,探讨不同造林树种对土壤碳、氮、磷养分在剖面的垂直分布的影响。(1)两种林分土壤C、N含量均随土层深度增加显著下降,在0~10 cm土层米老排人工林土壤C、N含量比杉木人工林分别高28.72%和19.49%;(2)杉木人工林各土层间P含量无显著差异,而米老排人工林土壤P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而降低,米老排人工林比杉木人工林0~10 cm土层P含量显著增加了11.22%,60~80 cm及80~100 cm土层P含量分别降低了17.40%和17.92%;(3)米老排人工林与杉木人工林0~100 cm土壤C库分别为157.49 t·hm^-2和132.60 t·hm^-2,营造米老排人工林比杉木人工林显著提高了土壤C库(18.72%),其中40~100 cm土层C库显著增加了25.34%,各土层N库无显著增加,土壤N库无显著增加,但营造米老排人工林显著降低了40~100 cm土壤P库,与杉木人工林相比降低了14.40%。因此,底层土壤是十分重要的养分库,造林树种转换对于底层土壤也有显著影响。与杉木人工林相比,阔叶树米老排人工林有更强的碳储存能力,能改善土壤肥力,也提高了磷在土壤表层的富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阔叶树 杉木采伐迹地 碳、氮、磷库 垂直剖面 表层和底层土壤
下载PDF
氮沉降对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微生物生物量及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44
15
作者 周嘉聪 刘小飞 +5 位作者 郑永 纪宇皝 李先锋 徐鹏程 陈岳民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27-135,共9页
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扰动可能会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然而关于中亚热带天然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鲜有报道。通过3 a的氮沉降模拟实验,研究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 氮沉降对土壤微生物的扰动可能会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然而关于中亚热带天然林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对氮沉降的响应鲜有报道。通过3 a的氮沉降模拟实验,研究中亚热带米槠天然林土壤的理化性质、土壤微生物量及土壤酶活性的响应。结果表明:氮沉降并未引起土壤的有机碳和总氮显著性变化;高氮(80 kg N hm^(-2)a^(-1))处理下,土壤p H下降,出现酸化现象;低氮(40 kg N hm^(-2)a^(-1))处理促进淋溶层(A层)中土壤纤维素分解酶(β-葡萄糖苷酶和纤维素水解酶)和木质素分解酶(多酚氧化酶和过氧化物酶)活性升高,同时促进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的积累。冗余分析(RDA)表示,可溶性有机碳(DOC)是驱动A层土壤酶活性的重要环境因子;而在淀积层(B层),这4种酶活性并未发生显著性差异。施氮处理后,A、B层中土壤的酸性磷酸酶活性增加(P<0.05)。研究表明:低水平氮沉降增加了土壤微生物生物量碳氮含量以及土壤有机碳分解相关酶活性,从而加速了土壤碳周转;这为未来氮沉降增长背景下,探索中亚热带天然林土壤碳源汇问题提供了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微生物生物量 酶活性 米槠天然林
下载PDF
氮沉降对亚热带常绿阔叶天然林不同季节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30
16
作者 郑裕雄 曹际玲 +2 位作者 杨智杰 林成芳 杨玉盛 《土壤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1534-1544,共11页
以亚热带地区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开展2年(2010—2011年)的原位模拟大气氮沉降试验,设置3个氮水平(以氮(N)含量计算):对照(CK, 0 kg·hm^(-2)·a^(-1))、低氮(LN, 50 kg·hm^(-2)·a^(-1)... 以亚热带地区细柄阿丁枫(Altingia gracilipes)天然林为研究对象,开展2年(2010—2011年)的原位模拟大气氮沉降试验,设置3个氮水平(以氮(N)含量计算):对照(CK, 0 kg·hm^(-2)·a^(-1))、低氮(LN, 50 kg·hm^(-2)·a^(-1))、高氮(HN,100 kg·hm^(-2)·a^(-1))。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技术探讨常绿阔叶天然林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对氮沉降的响应。结果表明,天然林土壤微生物以细菌为优势类群,占微生物总PLFA含量的78.3%。夏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与其他季节发生显著差异;LN仅显著改变夏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HN导致春季和冬季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发生显著分异,且在不同季节对土壤微生物变化类群的影响不同。此外,氮沉降未使真菌与细菌比(F∶B)和革兰氏阳性菌与革兰氏阴性菌比(G+∶G-)发生显著改变,而使不同结构的环丙烷脂肪酸或异构脂肪酸等特殊脂肪酸比值发生改变,这表明短期氮沉降虽然改变了土壤微生物的群落结构,但并未影响微生物对环境变化的响应力,微生物可能通过改变特殊脂肪酸含量应对短期氮沉降,不同季节的应对策略有一定差异。因此,在探讨氮沉降对亚热带地区森林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时有必要考虑季节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柄阿丁枫天然林 氮沉降 磷脂脂肪酸(PLFA) 微生物群落结构 季节动态
下载PDF
磷添加对中亚热带米槠和杉木细根分解及其酶活性的影响 被引量:16
17
作者 洪慧滨 林成芳 +3 位作者 彭建勤 陈岳民 魏翠翠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期136-146,共11页
为深入探讨磷(P)有效性对中亚热带地区林木细根分解及其胞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福建省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米槠天然林为分解的实验样地,采用网袋法以该区域较为典型且底物P含量有显著差异的米槠和杉木细根为研究对象,进行P添加试验。... 为深入探讨磷(P)有效性对中亚热带地区林木细根分解及其胞外酶活性的影响,选取福建省三明格氏栲自然保护区内米槠天然林为分解的实验样地,采用网袋法以该区域较为典型且底物P含量有显著差异的米槠和杉木细根为研究对象,进行P添加试验。各施P水平分别为高磷(HP,360 kg P hm^(-2)a^(-1))、中磷(MP,240 kg P hm^(-2)a^(-1))、低磷(LP,120 kg P hm^(-2)a^(-1))和对照(CT,0 kg P hm^(-2)a^(-1))。结果显示:在2 a分解期内,米槠细根分解快于杉木细根,呈先快后慢的变化趋势;P添加提高了细根的分解速率,对分解起促进作用,且对P含量较低的杉木细根促进作用更强,但未随施P水平的提高分解呈加速的现象。总体上,米槠细根分解各种酶活性及总的累积酶活性均显著高于杉木细根;主要降解纤维素的水解酶活性呈先升后降,主要降解木质素的氧化酶活性呈增长趋势;P添加降低了酸性磷酸酶(AP)活性,而提高了β-葡萄糖苷酶(βG)、纤维素水解酶(CBH)、β-N-乙酰氨基葡萄糖苷酶(NAG)、酚氧化酶(Ph Ox)和过氧化物酶(Per Ox)活性;回归分析显示细根的分解速率与水解酶呈显著的二次函数关系,与氧化酶呈显著的指数关系。研究表明,P是影响中亚带林木细根分解的主要因素之一,分解过程中酶活性的变化可用于解释细根的分解速率。对土壤P有效性低的中亚热带地区林木细根分解的机理探讨,有助于进一步了解森林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并为森林经营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根 分解 酶活性 中亚热带
下载PDF
模拟降水减少对中亚热带杉木人工林土壤甲烷吸收的影响 被引量:7
18
作者 王全成 陈匆琼 +3 位作者 杨智杰 刘小飞 谢锦升 杨玉盛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0期3517-3525,共9页
森林土壤是大气中甲烷重要的汇,降水变化是影响森林土壤甲烷吸收速率(VCH4)的重要因子。以中亚热带地区不同降水减少程度的杉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来测定不同模拟降水减少处理样地的土壤甲烷吸收速率。结果表明:模... 森林土壤是大气中甲烷重要的汇,降水变化是影响森林土壤甲烷吸收速率(VCH4)的重要因子。以中亚热带地区不同降水减少程度的杉木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采用静态箱气相色谱法来测定不同模拟降水减少处理样地的土壤甲烷吸收速率。结果表明:模拟降水减少后显著改变了土壤中的含水量,降水减少60%、降水减少20%和对照样地的年均土壤含水量分别为18.87%、23.89%和28.33%。杉木人工林土壤甲烷吸收速率在月变化上存在较大幅度的波动,其中土壤甲烷吸收速率在8月份达到一年中的最大值(对照75μgm^-2h^-1),2月份达到一年中的最小值(对照10.93μgm^-2h^-1)。3种处理样地的土壤全年均为甲烷汇,与对照样地的甲烷年通量(2.48kghm^-2a^-1)相比,降水减少60%和20%样地的甲烷年通量分别增加44%和19%。在对照样地中,土壤甲烷吸收速率与土壤含水量呈现负相关(P=0.001),与温度相关性不显著(P>0.05);而模拟降水减少后,土壤甲烷吸收速率与土壤温度呈正相关关系(P=0.006和P=0.034),与土壤含水量相关性不显著(P>0.05)。总之,模拟降水减少后不仅提高了杉木人工林土壤甲烷吸收的能力,同时也可能改变影响土壤甲烷吸收的环境因子;在模拟降水减少前土壤甲烷吸收速率与土壤水分相关性更为密切,而模拟降水减少后土壤甲烷吸收速率可能主要受土壤温度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杉木人工林 土壤甲烷吸收速率 土壤温度 土壤含水量
下载PDF
亚热带主要造林树种土壤氮保留及相关功能的微生物特征 被引量:6
19
作者 王磊 梁艺凡 +5 位作者 杨军钱 张冰冰 王涛 施秀珍 胡行伟 黄志群 《林业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8期27-37,共11页
【目的】探讨我国亚热带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对土壤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阐明土壤氮保留影响的微生物驱动机制的树种差异。【方法】对生长在酸性红壤上的5种人工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森林土壤的固氮微生物... 【目的】探讨我国亚热带人工林主要造林树种对土壤氮循环相关功能微生物基因丰度和群落结构的影响,阐明土壤氮保留影响的微生物驱动机制的树种差异。【方法】对生长在酸性红壤上的5种人工林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研究森林土壤的固氮微生物(nifH)、硝化微生物(AOA amoA、AOB amoA)、反硝化微生物(narG、nirK、nirS、nosZ)、真菌(ITS)和细菌(16S rRNA)基因丰度,通过建立克隆文库和测序,对AOA不同的末端限制性片段进行系统发育分析,通过采用末端限制性片段多态性技术(T-RFLP)分析AOA群落结构,研究各树种人工林土壤的保氮能力及相关功能微生物特征。【结果】1)5种人工林土壤pH值范围为4.63~4.82,木荷和火力楠林的土壤硝态氮含量显著高于闽楠和福建柏林(P<0.05),火力楠和木荷林土壤的微生物生物量(MBC、MBN)在5个人工林中均最高,而闽楠和杉木林的均最低;凋落物的木质素和纤维素含量显著抑制土壤微生物生物量;2)5种森林土壤的固氮微生物nifH基因丰度无显著差异。木荷林的AOA丰度显著高于闽楠、火力楠和福建柏林,木荷林的AOB丰度显著高于福建柏林,木荷林的AOA和AOB丰度均最高;在氨氧化微生物中,AOA/AOB>2,AOA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地位。反硝化微生物的narG、nirK和nosZ丰度在树种间均无显著差异,木荷林土壤的nirS丰度显著高于火力楠、杉木和福建柏林。闽楠林土壤的真菌ITS丰度显著高于木荷林,土壤细菌16S丰度在树种间均无显著差异;3)Pearson相关分析发现,土壤pH值与AOB、narG、nosZ显著正相关,土壤NO3^--N含量与土壤AOA极显著正相关(P<0.01);4)系统发育分析显示,5种森林土壤AOA类群属于Nitrosopumilus和Nitrososphaera,使用HpyCH4V限制性内切酶对AOA amoA基因PCR产物进行酶切,能够产生4个TRFs,其中TRF-76和TRF-165是最主要的2个片段类型,分别占总片段的54.88%~100%、0~45.12%,TRF-76和TRF-165的相对丰度的树种差异非常明显。通过非度量多维测度法(NMDS)分析,5种森林土壤AOA amoA的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亚热带酸性森林土壤中,AOA在数量上占据优势地位,在土壤硝化作用中可能发挥着主导作用;木荷林的AOA和AOB丰度均最高,nirS的基因丰度显著高于火力楠、杉木和福建柏林,木荷林的AOA丰度显著高于闽楠林,可能加剧氮素从森林生态系统损失的风险。5种森林土壤的AOA类群属于Nitrosopumilus和Nitrososphaera,AOA群落结构无显著差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树种 土壤氮保留 功能基因丰度 Q-PCR T-RFLP
下载PDF
施氮与凋落物去除影响下中亚热带阔叶林土壤氮素矿化潜势和硝化潜势研究 被引量:8
20
作者 陈灿灿 马红亮 +1 位作者 高人 尹云峰 《生态环境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503-511,共9页
氮沉降影响土壤氮循环,而凋落物是土壤有机氮的主要来源,因此,为了探讨氮沉降和凋落物是否去除作用下,亚热带森林土壤潜在的氮素矿化与硝化作用,选择已进行8年模拟氮沉降试验的亚热带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 氮沉降影响土壤氮循环,而凋落物是土壤有机氮的主要来源,因此,为了探讨氮沉降和凋落物是否去除作用下,亚热带森林土壤潜在的氮素矿化与硝化作用,选择已进行8年模拟氮沉降试验的亚热带罗浮栲(Castanopsis fabri)常绿阔叶林土壤为研究对象,野外样地氮添加设置3个水平:对照(CK,0 kg·hm^(−2)·a^(−1))、低氮(LN,75 kg·hm^(−2)·a^(−1))、高氮(HN,150 kg·hm^(−2)·a^(−1)),两种凋落物管理方式(保留凋落物,L和去除凋落物,R),土壤采样后,通过室内间歇淋洗好气培养法,研究土壤氮素矿化潜势差异,以及不同底物条件下(铵态氮水平:N 0,100、150、200 mg·kg^(−1))土壤硝化潜势的差异。结果表明:土壤氮素快速矿化主要在培养前7 d,矿化累积量(Nt)为102.81—153.71 mg·kg^(−1),矿化潜势(N0)范围为193.84—289.80 mg·kg^(−1),N0依次为:保留凋落物低氮(LN-L)>保留凋落物对照(CK-L)>去除凋落物低氮(LN-R)>去除凋落物对照(CK-R)>去除凋落物高氮(HN-R)>保留凋落物高氮(HN-L);两种凋落物处理方式下,LN水平土壤的Nt与N0均高于CK、HN。保留凋落物情况下,有较高的土壤硝化潜势;在无添加硝化底物(铵态氮水平为N 0 mg·kg^(−1))的条件下,野外氮添加水平高的土壤硝化潜势也高;而在添加不同硝化底物(铵态氮)的条件下,土壤硝化潜势并未随硝化底物水平的增加而增加,且硝化底物水平为N 100 mg·kg^(−1)时硝化潜势最大。研究表明,虽然保留凋落物可以增加土壤氮矿化潜势,而氮沉降则影响氮矿化潜势。当研究土壤硝化潜势时,应当根据土壤类型等因素选择合适的硝化底物(铵态氮)添加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沉降 森林土壤 凋落物 矿化潜势 硝化潜势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