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在“虚无”与“开花”的辩证张力中 被引量:1
1
作者 姜涛 《中国图书评论》 CSSCI 2022年第10期57-62,共6页
《虚无与开花: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重构》试图在现代性的问题视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脉络中,叩问当代诗的活力和危机,并将“开花”代表的新浪漫主义,看作回应虚无主义文化危机的途径。换个角度看,“开花”和“虚无”... 《虚无与开花:中国当代诗歌现代性重构》试图在现代性的问题视域以及改革开放以来当代中国的社会和精神脉络中,叩问当代诗的活力和危机,并将“开花”代表的新浪漫主义,看作回应虚无主义文化危机的途径。换个角度看,“开花”和“虚无”可能是现代性的两面,用“开花”来克服“虚无”,意味着现代性问题要在现代性的逻辑内部来解决,这本身就是一个悖论,也是挑战性所在。以“虚无与开花”而非“从虚无到开花”为标题,或许恰好显现了对这一内在悖论的理论敏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当代诗 虚无主义 新浪漫主义 日常生活
下载PDF
“长90年代”:新诗“当代”空间的确立
2
作者 辛北北 《当代文坛》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70-76,共7页
“90年代”诗歌作为一个新诗史段落,一般被认为具有自己的诗学特征和起止时段。本文在不否认其诗学特征的前提下,引入外部研究视角,同时以新近的“当代性”诗学意识为考察动力,重返这一年代现场,从而提出并论证:新诗之“90年代”,是当... “90年代”诗歌作为一个新诗史段落,一般被认为具有自己的诗学特征和起止时段。本文在不否认其诗学特征的前提下,引入外部研究视角,同时以新近的“当代性”诗学意识为考察动力,重返这一年代现场,从而提出并论证:新诗之“90年代”,是当下新诗“当代”话语的真正起点。这一重识工作涉及到现当代文学研究断代方法论的更新,因此在前述基础上,本文又给出一个“长90年代”的新命名,试图以之作为今后当代新诗研究、当代文化批评塑造话语空间时的参考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1990年代诗歌 当代 新诗
下载PDF
王尧散文的修辞、方法和启示——以《时代与肖像》《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等为中心
3
作者 陈培浩 《东吴学术》 2023年第5期34-41,共8页
王尧既是资深的散文研究者,也是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散文作家。近年出版的《时代与肖像》《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我们的故事是什么》等散文集,体现了王尧散文思想和艺术最新的探索。《时代与肖像》将村庄的人和事置于时代变迁... 王尧既是资深的散文研究者,也是具有独特审美风格的散文作家。近年出版的《时代与肖像》《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我们的故事是什么》等散文集,体现了王尧散文思想和艺术最新的探索。《时代与肖像》将村庄的人和事置于时代变迁中来表现,通过叙事的显与隐、张与弛、浓与淡的反差处理,创造出幽深邈远的散文美学;《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以一种反戏剧化、反传奇化的“历史化”方法,将西南联大故事还原在日常的琐碎和守持中,描画了中国现代知识分子丰富的灵魂纵深;《我们的故事是什么》从现代文人写到当代作家,述儒林往事,描学人心魂。王尧追问“我们的故事是什么”,既是对知识分子主体性的确认,也是对知识群体作为精神主体的理想性和应然性的叩问。王尧视现代散文为知识分子精神和情感的存放方式,他的散文探索也昭示着散文既是修辞也是人格。王尧“顶天立地”的人格结构是一种求破体、求新知的创造者人格。王尧散文的修辞、方法和启示,都值得重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王尧 散文 《时代与肖像》 《日常的弦歌:西南联大的回响》 《我们的故事是什么》
原文传递
在文章与时代的张力中探索文体——读艾云散文,兼论散文智性的生成
4
作者 陈培浩 《东吴学术》 2024年第3期34-41,47,共9页
艾云的散文始终秉持一种向内观之、内外交感的写法。这使她的写作摆脱了那种旁观者居高临下姿态,而成为个体对生命意义和本体的寻找。艾云散文具有对知识僵化的自觉反思,她自觉从知识推演中退出来,她关怀的不是思想者的故事,不是思想者... 艾云的散文始终秉持一种向内观之、内外交感的写法。这使她的写作摆脱了那种旁观者居高临下姿态,而成为个体对生命意义和本体的寻找。艾云散文具有对知识僵化的自觉反思,她自觉从知识推演中退出来,她关怀的不是思想者的故事,不是思想者的思想,甚至也不仅是思想者的命运。她关怀的是思想者在生命困境中探索和创造的那种生命情感,从知识回到生命,这是艾云执着而独特的智性路径,也是中国当代散文既独特又颇具启发的一种书写路径。辨析艾云散文的智性,可生发出很多关于当代散文的思考:一、散文的智性并不一律,而与散文的文体干系甚大;二、散文的智性与散文家经验的切己性和内在性也有极大关系。智性若从散文家生命的骨血中来,与抒情有效联动,智融于血,思融于情,自然更易动人;三、散文的智性未必体现为一种知识判断上的智性,也体现为一种从知识返回生命的认知方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云 智性散文 文体
原文传递
从冯至的“山水”讲到臧棣的“植物学” 被引量:1
5
作者 姜涛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46-157,共12页
一从冯至的“山水”讲到臧棣的“植物学”,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宏阔,涉及“现代”和“当代”两位重要的诗人,好像有意要在两人之间梳理出一条诗歌史的线索。其实,对于新诗中“山水”或“自然”的呈现问题,我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系统的思考,... 一从冯至的“山水”讲到臧棣的“植物学”,这个话题看起来很宏阔,涉及“现代”和“当代”两位重要的诗人,好像有意要在两人之间梳理出一条诗歌史的线索。其实,对于新诗中“山水”或“自然”的呈现问题,我并没有进行过深入、系统的思考,要在古今之变的大视野中谈现代人观看山水视角、方式的转换,也远超出了自己的能力。下面的讨论只是漫谈性的,谈谈作为一名新诗的读者和研究者,我阅读这两位诗人的一些感受。标题是从冯至到臧棣,话头却是从臧棣这里引出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冯至 臧棣 诗歌史 大视野 古今之变 植物学 新诗 山水
原文传递
“新的抒情”:何其芳《夜歌》中的“心境”与“工作” 被引量:5
6
作者 姜涛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9期68-84,共17页
作为记录何其芳延安时期思想轨迹的关键文本,写于1940年的系列诗歌《夜歌》是一部看似明朗实则包含丰富层次的作品。其中洋溢的"快乐"情绪、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结构、反复处理的"同志爱"主题,都基于共同体内部亲密舒... 作为记录何其芳延安时期思想轨迹的关键文本,写于1940年的系列诗歌《夜歌》是一部看似明朗实则包含丰富层次的作品。其中洋溢的"快乐"情绪、交流与对话的展开结构、反复处理的"同志爱"主题,都基于共同体内部亲密舒放的感受,突破了诗人自己乃至新诗固有的抒情方式,"活化"了个我与自然、社会、群体之间习焉不察的稳定对峙,甚至可以看作一种"新的抒情"。回到特定的工作与生活现场,重新讨论这一"新的抒情"的生成,分析其内在层次及与"事务工作"的关系,不仅可以重置"何其芳现象"这一命题,也有助于思考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战争与革命的历史中知识分子"心境"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何其芳 抒情方式 《夜歌》 新的抒情 思想轨迹 战争与革命 延安时期 心境
原文传递
思想的形式:断片书写的可能 被引量:1
7
作者 张桃洲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4期1-3,共3页
没有人会否认书写形式、言说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观念或想法、情感或思绪,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出来,绝非无关紧要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在中西文明的早期阶段,两个具有标志性的人物——孔子和柏拉图,他们思想的展示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对话形... 没有人会否认书写形式、言说方式的重要性。一种观念或想法、情感或思绪,以什么样的面貌呈现出来,绝非无关紧要的。人们已经注意到,在中西文明的早期阶段,两个具有标志性的人物——孔子和柏拉图,他们思想的展示不约而同地采用了对话形式。对话在思想的传播、交流过程中,自有其独特的形式价值[1],两位先哲之后以这种方式著书立说者不乏其人。当然,在当时及后来数千年的文明传承进程中,人类思想的表达还有其他多种形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文明 文明传承 对话形式 书写形式 早期阶段 言说方式 柏拉图
原文传递
论郑敏在中国新诗史上的位置
8
作者 张桃洲 《文艺争鸣》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33-38,共6页
1949年4月,郑敏的《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的一种,由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彼时,她已经远赴美国,进入布朗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很久后才收到寄自国内的诗集样书。这部收录了郑敏发表在《明日... 1949年4月,郑敏的《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的一种,由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彼时,她已经远赴美国,进入布朗大学攻读英国文学硕士学位,很久后才收到寄自国内的诗集样书。这部收录了郑敏发表在《明日文艺》《大公报星期文艺》《中国新诗》等报刊上62首诗作的诗集,是她漫长诗歌生涯的起点,看起来不过一薄薄的小册,却奠定了她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史 文学丛刊 郑敏 布朗大学 《中国新诗》 大公报 文学硕士学位 文化生活出版社
原文传递
论郑敏在中国新诗史上的位置
9
作者 张桃洲 《新华文摘》 2022年第17期96-98,共3页
1949年4月,郑敏的《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的一种,由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部收录了郑敏发表在《明日文艺》《大公报星期文艺》《中国新诗》等报刊上62首诗作的诗集,是她漫长诗歌生涯的起点,看起... 1949年4月,郑敏的《诗集:一九四二—一九四七》作为巴金主编的“文学丛刊”的一种,由上海的文化生活出版社出版。这部收录了郑敏发表在《明日文艺》《大公报星期文艺》《中国新诗》等报刊上62首诗作的诗集,是她漫长诗歌生涯的起点,看起来不过一薄薄的小册,却奠定了她在中国新诗史上的地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新诗史 文学丛刊 郑敏 《中国新诗》 大公报 文化生活出版社 巴金 诗集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