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5篇文章
< 1 2 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团委:践行初心使命,坚持立德树人
1
作者 《福建青年》 2024年第9期28-28,共1页
生态环境与城市建设学院团委积极顺应教育改革发展新形势,坚持立德树人,聚焦主责主业,进一步做好思想引领、素质拓展等重点工作,促进青年学生健康成长和全面发展,培养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夯实理论学习基础。
关键词 立德树人 生态环境 素质拓展 院团委 思想引领 城市建设学 主责主业 发展新形势
原文传递
四种PPCPs在氯化消毒工艺中生成N-亚硝胺类消毒副产物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晓云 付爱民 《环境卫生学杂志》 2024年第2期161-166,共6页
目的实验观察药物及个人护理用品(PPCPs)进入水环境后,经氯化消毒工艺氧化后,对含氮消毒副产物N-亚硝胺生成势(NAs FP)的影响。方法选定雷尼替丁、尼扎替丁、氯苯那敏及多西拉敏四种常用药物作为前驱物,分别以次氯酸钠、一氯胺、二氯胺... 目的实验观察药物及个人护理用品(PPCPs)进入水环境后,经氯化消毒工艺氧化后,对含氮消毒副产物N-亚硝胺生成势(NAs FP)的影响。方法选定雷尼替丁、尼扎替丁、氯苯那敏及多西拉敏四种常用药物作为前驱物,分别以次氯酸钠、一氯胺、二氯胺为消毒剂,模拟水处理工艺中的加氯程序。分析N-二甲基亚硝胺(NDMA)、N-二乙基亚硝胺(NDEA)、N-甲基乙基亚硝胺(NMEA)、N-二丙基亚硝胺(NDPA)、N-二丁基亚硝胺(NDBA)N-亚硝基吗啉(NMOR)、N-亚硝基哌啶(NPIP)、N-亚硝基吡咯烷(NPYR)8种NAs FP。结果四种药物在氯化消毒工艺中以NDMA为主要生成物质,同时伴有NMEA、NDEA、NMOR及NPIP生成,且经一氯胺消毒后NDMA生成势最高。雷尼替丁无论经次氯酸钠还是氯胺消毒,均呈现出最高的NDMA生成势。雷尼替丁经次氯酸钠氧化后还可以生成NPIP,其本身结构特征使其成为具有较高NAs FP的前驱物。结论四种PPCPs在氯化消毒工艺中均为生成NAs的前驱物,从源头上控制向环境中排放PPCPs或优化消毒处理工艺可有效控制NAs的生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与个人护理品 氯化消毒工艺 含氮消毒副产物 N-亚硝胺生成势 摩尔生成率
下载PDF
电解技术治理河湖富营养化水体的研究综述
3
作者 郑超群 闫路 +2 位作者 郑仲剑 蒋雅晨 段倩囡 《环境污染与防治》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9期1365-1371,共7页
针对河湖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电解技术展现出去除效率高和回收效果良好等特点,具有巨大潜力。综述了电解技术在河湖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利用电解技术去除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机理和相关影响因素、氮磷资源的回... 针对河湖富营养化水体中的氮磷污染物,电解技术展现出去除效率高和回收效果良好等特点,具有巨大潜力。综述了电解技术在河湖富营养化水体治理中的应用,主要介绍了利用电解技术去除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机理和相关影响因素、氮磷资源的回收方法以及电解技术对水生生态系统的调节作用,为进一步提高电解技术对水体中氮磷污染物的处理效果提供新的思路,促进电解技术在河湖富营养化水体治理领域的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解技术 河湖污染 脱氮除磷 控藻 生物安全性
下载PDF
基于不同基质人工湿地的“一级A”尾水提标
4
作者 陈礼洪 周伟鹏 +3 位作者 裴义山 马世斌 蒋柱武 林翰 《福建理工大学学报》 CAS 2024年第4期341-348,共8页
针对人工湿地用于污水厂尾水提标改造中脱氮效率低、关键参数水力负荷不明确等问题,构建了砾石(湿地A)、沸石(湿地B)、沸石+黄铁矿(湿地C)为基质的3组人工湿地,通过改变水力负荷,研究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将市政污水厂“一级A”尾水提标至... 针对人工湿地用于污水厂尾水提标改造中脱氮效率低、关键参数水力负荷不明确等问题,构建了砾石(湿地A)、沸石(湿地B)、沸石+黄铁矿(湿地C)为基质的3组人工湿地,通过改变水力负荷,研究不同基质人工湿地将市政污水厂“一级A”尾水提标至“准Ⅳ类水水质”的限制因素及最优运行水力负荷。结果表明,总氮(total nitrogen,TN)是限制尾水提标的最关键因素,湿地A、湿地B的最佳运行水力负荷为0.30 m/d。只有湿地C能在水力负荷≤1.80 m/d条件下稳定达到“Ⅳ类水水质”湖库TN≤1.50 mg/L的要求。综合考虑氮磷去除效果和经济用地,得出0.90 m/d是湿地C将尾水提标至“准Ⅳ类水水质”的最佳运行水力负荷,为尾水人工湿地实际工程设计、运行、管理及黄铁矿的应用提供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人工湿地 黄铁矿 水力负荷 “一级A”尾水
下载PDF
硕士研究生课堂参与度研究——以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为例
5
作者 姚枭 蒋柱武 《大学》 2025年第5期136-139,共4页
文章聚焦环境工程与安全工程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问题,通过量化分析出勤率、互动反馈、非听课行为及作业完成情况,揭示了参与度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针对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四大策略,旨在优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 文章聚焦环境工程与安全工程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程中学生的课堂参与度问题,通过量化分析出勤率、互动反馈、非听课行为及作业完成情况,揭示了参与度的现状及其制约因素。针对发现的问题,研究提出四大策略,旨在优化学习效果、提高学习成绩,推动该专业学术论文写作课程的教学质量和教育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课堂参与度 论文写作课程 教学方法
下载PDF
“双碳”目标下新工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探析 被引量:2
6
作者 陈艺兰 刘亚敏 +4 位作者 徐升 刘敏毅 陈荣国 王诣婧 林小英 《福建轻纺》 2023年第12期60-64,共5页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绿色低碳理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等教育应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路径培养新工科人才。文章从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重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以师资队... 实现“双碳”目标需要培养大批具有绿色低碳理念的高素质专业人才,高等教育应将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以产教融合协同育人新路径培养新工科人才。文章从绿色低碳理念融入专业课程教学、重构专业课程的教学目标与内容、以师资队伍建设为抓手、加强校企合作三方面阐述以实现“双碳”目标为导向的新工科专业产教融合协同育人路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双碳”目标 新工科 产教融合 协同育人
下载PDF
城市排水管网模型研究进展 被引量:2
7
作者 王俊杰 肖友淦 +4 位作者 程顺健 林瑞盛 陈晓晨 牛佳 上官海东 《市政技术》 2023年第10期21-29,194,共10页
排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基于经验的排水管网设计和分析方法过程繁琐且误差较大,而建立城市排水管网模型可实现排水管网的精准分析和决策。介绍了城市排水管网模型的发展,分析了城市排水管网模型软件中常用的产... 排水管网是城市基础设施的重要组成部分,但传统的基于经验的排水管网设计和分析方法过程繁琐且误差较大,而建立城市排水管网模型可实现排水管网的精准分析和决策。介绍了城市排水管网模型的发展,分析了城市排水管网模型软件中常用的产汇流、水力和水质模型的原理、特点和应用条件。结合国内外城市排水管网模型的研究文献,对模型的应用情况和存在的问题进行了论述,对模型的发展进行了展望,以期为未来城市排水管网模型的实际工程应用、节能降耗和助力“双碳”目标实现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排水管网模型 模型原理 模型应用
下载PDF
巨型框架三维隔震结构风振响应分析
8
作者 颜学渊 杨永泰 +1 位作者 刘旭宏 毛会敏 《洛阳理工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24年第2期26-31,78,共7页
以日本NEC办公大楼的结构方案为例,采用SAP2000建立巨型框架抗震结构和巨型框架三维隔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对结构施加脉动风荷载,分析子框架调谐比和隔震层阻尼比对巨型框架三维隔震结构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进而完成参数优化,最后对两种... 以日本NEC办公大楼的结构方案为例,采用SAP2000建立巨型框架抗震结构和巨型框架三维隔震结构的分析模型,对结构施加脉动风荷载,分析子框架调谐比和隔震层阻尼比对巨型框架三维隔震结构减振效果的影响规律,进而完成参数优化,最后对两种结构的位移和加速度进行风振响应分析。研究结果表明:子框架调谐比和隔震层阻尼比分别设置为0.53和0.3时,可使巨型框架三维隔震结构减振效果达到最佳;在脉动风荷载作用下,三维隔震支座的设置能够同时对主、子框架的风振响应实现有效控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巨型框架结构 三维隔震 风振响应 参数优化
下载PDF
海洋源活性胶原的提取及其应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9
作者 程宽 易一帆 +3 位作者 王越 张敏 刘学平 丁翠翠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2024年第16期198-204,共7页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海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禽畜源胶原蛋白相比,海洋源活性胶原具有生物资源丰富、致敏性低、抗氧化性强、安全性高、不受宗教信仰限制等优势。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不同种类海洋动物活... 随着人类对海洋资源需求的不断增加,海洋资源的研究与开发受到广泛关注。与传统禽畜源胶原蛋白相比,海洋源活性胶原具有生物资源丰富、致敏性低、抗氧化性强、安全性高、不受宗教信仰限制等优势。该文对近年来国内外不同种类海洋动物活性胶原提取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并介绍其在食品和医学等领域的应用研究进展,旨在为海洋源活性胶原的开发和利用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洋 活性胶原 提取方法 食品工业 综合利用
下载PDF
TiO_(2)氧空位含量对AuPd/TiO_(2)催化氧化苯甲醇反应性能的影响
10
作者 李冬晨 郭晓宇 +3 位作者 王哲 史荣会 赵炜 李晓良 《精细化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2期2674-2681,共8页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3种TiO_(2)载体(TiO_(2)-G、TiO_(2)-E和TiO_(2)-H),利用溶胶-固载法将活性组分Au、Pd负载在TiO_(2)载体上制备了3种Au Pd/TiO_(2),采用XRD、XPS、N_(2)吸/脱附等温线、EPR、ICP-AES、TEM和HRTEM对其... 以钛酸四丁酯为原料,采用水热法合成3种TiO_(2)载体(TiO_(2)-G、TiO_(2)-E和TiO_(2)-H),利用溶胶-固载法将活性组分Au、Pd负载在TiO_(2)载体上制备了3种Au Pd/TiO_(2),采用XRD、XPS、N_(2)吸/脱附等温线、EPR、ICP-AES、TEM和HRTEM对其进行了表征。考察了TiO_(2)不同氧空位含量对Au Pd/TiO_(2)无溶剂催化氧化苯甲醇反应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Au Pd/TiO_(2)-G具有最高的氧空位含量(0.198)、最小的Au Pd纳米颗粒平均粒径(1.83 nm),其在120℃下催化氧化苯甲醇的反应中表现出最优异的催化性能,转化频率为70554 h^(-1),明显优于Au Pd/TiO_(2)-H(39512 h^(–1))和Au Pd/TiO_(2)-E(14814 h^(–1));Au Pd/TiO_(2)-G具有最低反应表观活化能(55.77 k J/mol),明显低于Au Pd/TiO_(2)-H(72.78 k J/mol)和Au Pd/TiO_(2)-E(82.83 k J/mol)。较高的载体氧空位含量有利于在催化剂表面形成较小尺寸的Au Pd纳米颗粒和较高含量的表面Pd^(0)物种,是Au Pd/TiO_(2)-G在苯甲醇氧化反应中取得优异催化活性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苯甲醇 催化氧化 TiO_(2) AuPd纳米颗粒 无溶剂 氧空位 催化技术
原文传递
双极膜/疏水透气膜-电化学体系高效去除废水中氨氮的研究 被引量:1
11
作者 严樟 旷文杰 +1 位作者 蒋柱武 冯春华 《能源环境保护》 2024年第1期93-100,共8页
氨氮作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形态受水体pH影响。针对废水中氨氮处理过程的pH依赖性问题,利用双极膜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H~+/OH~-稳定生成的特性,构建了双极膜/疏水透气膜-电化学(BPM/GPM-EC)体系。该体系通过电化学分离... 氨氮作为地表水和地下水中的主要污染物之一,其形态受水体pH影响。针对废水中氨氮处理过程的pH依赖性问题,利用双极膜在电化学反应过程中H~+/OH~-稳定生成的特性,构建了双极膜/疏水透气膜-电化学(BPM/GPM-EC)体系。该体系通过电化学分离(回收)和氧化(降解)两种工艺的结合,实现了高效的氨氮去除效率。当初始氨氮浓度为4 000 mg·L^(-1)时,在电流密度10 mA·cm^(-2)条件下,BPM/GPM-EC间歇式(以回收为目的)运行5 h后,废水中氨氮去除率达到99.3%,回收率为92.3%,比能耗为18.2 kW·h·kg^(-1) N。而BPM/GPM-EC采用连续式(氨氮回收/氧化协同进行)运行处理含4 000 mg·L^(-1)氨氮的模拟废水,在0.28 mL·min^(-1)流速条件下,可实现76.2%的氨氮回收率及废水中氨氮的全部去除,比能耗仅为14.9 kW·h·kg^(-1) N。研究结果表明,BPM/GPM-EC体系通过集成氨氮的分离与氧化,实现了废水中氨氮的低耗高效处理,为含氨废水的治理探索出了一条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氨氮 双极膜 电化学分离 电化学氧化
下载PDF
RSM优化焚烧底灰胶凝材料及安全性评价 被引量:1
12
作者 刘心中 郇冬冬 +2 位作者 丘琛辉 张梦成 杨康 《建筑材料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61-166,173,共7页
为了将生活垃圾焚烧底灰(MSWI-BA)进行资源化利用,基于响应面中心复合试验法(RSM-CCD)研究了不同活性激发方式对经过预处理的MSWI-BA水泥胶砂试块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激发MSWI-BA胶凝材料具有较好的胶凝活性;采用RSM-CCD得... 为了将生活垃圾焚烧底灰(MSWI-BA)进行资源化利用,基于响应面中心复合试验法(RSM-CCD)研究了不同活性激发方式对经过预处理的MSWI-BA水泥胶砂试块28 d抗压强度的影响.结果表明:活性激发MSWI-BA胶凝材料具有较好的胶凝活性;采用RSM-CCD得到,掺10%MSWI-BA水泥胶砂试块在最佳试验条件下的28 d抗压强度计算值为46.04 MPa,实测值为46.15 MPa,二者符合较好,为MSWI-BA的资源化利用提供了一种解决方法;MSWI-BA胶凝材料的安全性较好,重金属浸出性能满足GB 30760—2014《水泥窑协同处置固体废物技术规范》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活垃圾焚烧底灰 响应曲面法 中心复合设计 抗压强度 重金属浸出
下载PDF
胶原蛋白肽的制备、生物活性及应用研究进展
13
作者 易一帆 王越 +3 位作者 程宽 张敏 刘学平 丁翠翠 《食品工业科技》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3期396-404,共9页
胶原蛋白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及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等优点,在食品、生物医用材料及化妆品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开发利用。针对近年来胶原蛋白肽在制备方法、生物活性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相关进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 胶原蛋白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生物活性及易被人体吸收利用等优点,在食品、生物医用材料及化妆品领域均得到了广泛研究与开发利用。针对近年来胶原蛋白肽在制备方法、生物活性及其应用方面的研究,本文对相关进展进行了归纳与总结。首先,概述了当前胶原蛋白肽的制备方法和原理,并比较了不同方法的优势与不足;其次,归纳了胶原蛋白肽现已发掘的生物活性,包括抗氧化性、抗菌性、抗冻性、血管紧张素转化酶(ACE)抑制活性及二肽基态酶-Ⅳ(DPP-Ⅳ)抑制活性等;最后,探讨了基于上述生物活性,胶原蛋白肽在食品领域中作为食品添加剂和功能性食品的应用情况,同时也介绍了其在医药、化妆品等领域中的最新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胶原蛋白肽 制备 生物活性 应用
下载PDF
吸附-催化复合材料净化挥发性有机物研究进展 被引量:1
14
作者 林小英 游丽仙 +3 位作者 徐溶涓 刘敏毅 史荣会 龚凌诸 《化工新型材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77-83,共7页
吸附-催化氧化法是净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近年来吸附-催化复合材料净化VOCs的研究,从吸附-催化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特点出发,综述了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应用进展,分析了VOCs的化学组成、相对湿度、空速、反应温度等外部... 吸附-催化氧化法是净化挥发性有机物(VOCs)的有效途径之一。结合近年来吸附-催化复合材料净化VOCs的研究,从吸附-催化复合材料的结构和特点出发,综述了复合材料的分类及应用进展,分析了VOCs的化学组成、相对湿度、空速、反应温度等外部因素对吸附-催化的影响,并总结了吸附-催化(VOCs)反应机理,最后展望了复合材料未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复合材料 吸附-催化 挥发性有机物 进展
原文传递
一例钙金属-有机骨架的合成及其结构与性质分析
15
作者 王伟娟 黄丽丽 +4 位作者 林知秋 卢冬飞 史荣会 刘耀 洪俊明 《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2024年第5期603-609,共7页
通过溶剂热合成法,获得一例钙金属-有机骨架[Ca_(2)(CH_(3)COO)_(3)(HCOO)],其中,甲酸配体由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原位分解生成。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对[Ca_(2)(CH_(3)COO)_(3)(HCOO)]... 通过溶剂热合成法,获得一例钙金属-有机骨架[Ca_(2)(CH_(3)COO)_(3)(HCOO)],其中,甲酸配体由溶剂N,N-二甲基甲酰胺原位分解生成。利用X-射线单晶衍射、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热重分析和荧光分光光度法,对[Ca_(2)(CH_(3)COO)_(3)(HCOO)]晶体结构和性质进行分析与表征。结果表明:该化合物属于三斜晶系,p1空间群,晶胞参数为a=0.67186(6)nm,b=0.97579(7)nm,c=0.98460(9)nm,V=0.56305(9)nm^(3),Z=1;Ca(Ⅱ)离子(8配位)之间通过共用乙酸上的羧基氧形成一维链,链的两侧由羧基氧与Ca(Ⅱ)离子(7配位)配位形成三明治的夹层,每个夹层不断重复与乙酸配体配位形成二维层,层与层之间通过甲酸配体的两个羧基氧分别与层中两种配位模式的Ca(Ⅱ)离子连接形成三维有机骨架;该化合物具有良好的稳定性,在紫外光下可观察到绿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钙金属-有机骨架 溶剂热合成法 晶体结构 荧光性质
下载PDF
黄金尾矿替代细骨料制备混凝土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6
作者 林泽宇 刘心中 +1 位作者 李镇宏 聂文峰 《中国建材科技》 CAS 2024年第2期59-63,共5页
基于标准混凝土配合比,使用黄金尾矿替代细骨料制备混凝土,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黄金尾矿替代率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呈非线性,在20%~30%之间存在最佳替代率。当尾矿替代率在10%~30%之间时,黄金尾矿混凝土的... 基于标准混凝土配合比,使用黄金尾矿替代细骨料制备混凝土,对混凝土的抗压强度、抗折强度进行检测。结果表明,黄金尾矿替代率对混凝土强度的影响呈非线性,在20%~30%之间存在最佳替代率。当尾矿替代率在10%~30%之间时,黄金尾矿混凝土的强度高于未掺黄金尾矿的混凝土,满足相关标准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黄金尾矿 细骨料 抗压强度 抗折强度
下载PDF
化学激发对废弃黏土砖粉基胶凝材料的影响研究 被引量:1
17
作者 丘琛辉 刘心中 +1 位作者 刘益萌 赵津 《新型建筑材料》 2024年第1期86-91,共6页
以废弃黏土砖粉为研究对象,在机械力激发(球磨35 min)的基础上,采用石灰、硅酸钠、硫酸钠等化学激发,制备高活性的砖粉基胶凝材料,通过XRD、SEM等分析砖粉活性增强的机理。田口试验得出最佳激发剂组合为:5%石灰+12%硅酸钠+15%硫酸钠。... 以废弃黏土砖粉为研究对象,在机械力激发(球磨35 min)的基础上,采用石灰、硅酸钠、硫酸钠等化学激发,制备高活性的砖粉基胶凝材料,通过XRD、SEM等分析砖粉活性增强的机理。田口试验得出最佳激发剂组合为:5%石灰+12%硅酸钠+15%硫酸钠。微观试验表明,激发剂可以提高试块的整体强度和水化速度,而不影响水化产物的种类。XRD分析表明,添加激发剂的试块水化程度更高,激发效果较好。SEM和EDS分析表明,添加激发剂的试块结构更致密,水化产物主要是C-(A)-S-H凝胶,填充了孔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废弃黏土砖粉 田口试验 复合激发 抗压强度 微观性能
下载PDF
载体颗粒尺寸对Pd/γ-Al_(2)O_(3)催化氧化苯甲醇性能影响
18
作者 王哲 李晓良 史荣会 《精细化工中间体》 CAS 2024年第5期35-41,共7页
为了探究载体粒径尺寸对Pd/γ-Al_(2)O_(3)催化性能的影响,分别以微米级γ-Al_(2)O_(3)-V和纳米级γ-Al_(2)O_(3)-N为载体,通过浸渍法负载活性组分Pd,然后将制备的Pd/γ-Al_(2)O_(3)用于苯甲醇无溶剂催化氧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苯甲... 为了探究载体粒径尺寸对Pd/γ-Al_(2)O_(3)催化性能的影响,分别以微米级γ-Al_(2)O_(3)-V和纳米级γ-Al_(2)O_(3)-N为载体,通过浸渍法负载活性组分Pd,然后将制备的Pd/γ-Al_(2)O_(3)用于苯甲醇无溶剂催化氧化研究。实验结果表明:在苯甲醇催化氧化反应过程中,γ-Al_(2)O_(3)的颗粒尺寸对Pd基催化剂的催化活性具有显著影响,相较于Pd/γ-Al_(2)O_(3)-V(Ea=127.4 kJ/mol),载体颗粒尺寸更小的Pd/γ-Al_(2)O_(3)-N(Ea=82.1 kJ/mol)具有更低的反应活化能,从而具有更高的催化活性。通过X射线衍射(XRD)、N_(2)物理吸附(N_(2)-BET)、电感耦合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ICP-AES)、透射电子显微镜(TEM)和X射线光电子能谱(XPS)分析,发现由载体差异引起的较小的Pd纳米颗粒尺寸、较大的孔容和孔径及表面较为丰富的Pd^(0)物种是纳米级Pd/γ-Al_(2)O_(3)-N取得优异催化性能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d/γ-Al_(2)O_(3) 载体颗粒尺寸 苯甲醇 催化氧化 无溶剂
原文传递
一流应用型高校复合型人才培养探索与实践 被引量:1
19
作者 马立艳 《大学(研究与管理)》 2024年第8期110-113,共4页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融合化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逐渐成为一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 随着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持续推进,以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以及融合化为主要特征的复合型人才培养越来越受到关注,培养具备高素质、高技能的复合型人才以适应行业企业和社会发展需要逐渐成为一流应用型高校人才培养的重要任务。一流应用型高校应在复合型人才培养方面进行积极探索与实践,以适应社会经济发展的需求。分析发现,部分高校在培养复合型人才过程中面临着观念缺失、管理缺失、环境滞后的问题。为了解决现实问题的困扰,一流应用型高校需要积极开展实践教学、推进产学研结合、积极开展创新创业教育、实现多学科交叉融合,并且提供充足的资源支持,保证复合型人才培养工作有效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应用型高校 复合型 人才培养
下载PDF
冷却塔-内嵌管式相变屋面复合降温系统的性能研究
20
作者 逯焕杰 陈晓明 +1 位作者 吴智昊 邱金友 《储能科学与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2435-2446,共12页
为提高相变屋面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冷却塔-内嵌管式相变屋面复合降温系统。基于焓法,建立了系统的数值计算传热模型,数值研究了该系统在福州地区的热性能及节能潜力,探讨了相变材料相变温度、相变材料导热系数以及内嵌管间距的影响,... 为提高相变屋面的性能,本文提出了一种冷却塔-内嵌管式相变屋面复合降温系统。基于焓法,建立了系统的数值计算传热模型,数值研究了该系统在福州地区的热性能及节能潜力,探讨了相变材料相变温度、相变材料导热系数以及内嵌管间距的影响,并与传统的无内嵌管相变屋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研究发现,相变温度越高,复合降温系统的相变材料越容易完成凝固,但潜热利用率随相变温度的升高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当相变温度由35℃升高到41℃时,屋面的累计冷负荷由383 k J/m^(2)增大到400 k J/m^(2),增加了4.4%。相变材料导热系数越高、内嵌管间距越小,复合降温系统相比于传统无内嵌管相变屋面的潜热利用优势越显著。当导热系数由0.2 W/(m·K)增加到0.8 W/(m·K)时,复合降温系统的潜热利用率和屋面累计冷负荷分别增加了36.3%和5.1%,而无内嵌管相变屋面的潜热利用率和屋面累计冷负荷分别升高了33.1%和6.3%。当内嵌管间距由500 mm减少到100 mm时,复合降温系统比传统无内嵌管相变屋面的潜热利用提高率由2.7%增大到16.3%,累计冷负荷降低率由3.8%升高到10.9%。研究结果可促进建筑节能和双碳目标的实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相变屋面 冷却塔 内嵌管 蓄冷 建筑节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