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现代循环农业园区构建与关键技术研究——以福建省福清星源公司与渔溪农场为例 被引量:12
1
作者 翁伯琦 黄秀声 +3 位作者 林代炎 蓝江林 王义祥 王煌平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123-1131,共9页
乡村循环经济与农业产业园区的合理结合是区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我国现代循环农业转型升级与和谐互利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阐述了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建设的生态学原理,并结合福建省福清星源公司与渔溪农场现代循环农业园... 乡村循环经济与农业产业园区的合理结合是区域现代农业可持续发展的有效载体,也是我国现代循环农业转型升级与和谐互利发展的现实选择。本文阐述了现代循环农业园区建设的生态学原理,并结合福建省福清星源公司与渔溪农场现代循环农业园区的建设实践,简要报道了循环科技园区的规划设计、资源匹配、循环利用、高效转化、技术模式、主要对策与实践成效,以期为乡村循环农业的转型升级及其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与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环农业 园区 资源 高效利用
下载PDF
基于IPCC方法的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量估算 被引量:5
2
作者 王成己 李艳春 +3 位作者 刘岑薇 王义祥 罗涛 黄毅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1071-1077,共7页
农用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N_2O的排放量,分析不同排放源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当地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2010年... 农用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氧化亚氮(N_2O)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N_2O的排放量,分析不同排放源的主要控制因素,对当地低碳农业发展意义重大。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年、2010年和2015年福建省农业活动N_2O排放总量分别为3.41万、3.35万和3.29万t,2015年和2010年分别比2005年减少3.52%和1.76%;与2005年相比,2015年和2010年农用地的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1.67%和1.00%,畜禽养殖的N_2O排放量分别减少16.67%和7.14%。结合前人研究结果提出:农用地N_2O排放受作物品种、土壤条件、气候条件、田间管理措施以及人口因素等影响,其减排的关键是减少氮肥施用量;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N_2O排放量的关键是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改良畜禽品种,改进动物饲养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从源头上实现畜牧业的清洁生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N2O排放 IPCC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 福建省
下载PDF
基于IPCC方法的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估算 被引量:7
3
作者 王成己 李艳春 +2 位作者 刘岑薇 王义祥 黄毅斌 《农学学报》 2016年第12期16-22,71,共8页
稻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甲烷的排放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对提出符合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减排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和2010年... 稻田和畜禽养殖是农业领域甲烷的重要排放源,估算省级农业活动甲烷的排放量,并分析其排放特征,对提出符合福建省农业发展的减排措施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福建省农业活动水平数据,采用IPCC方法,以2005年为基准年,估算了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结果表明:2005年和2010年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分别为39.75万t和32.74万t,2010年比2005年减少17.64%。与2005年相比,2010年稻田甲烷排放减少17.37%,动物肠道发酵甲烷排放减少31.59%,动物粪便管理甲烷排放增加1.11%。与2005年相比,2010年稻田面积减少及动物规模化养殖程度提高是农业活动甲烷排放减少的主要原因。稻田甲烷排放受水稻品种、土壤条件、水分状况、施肥管理以及气候条件等因素影响,可从上述途径减少稻田甲烷排放。控制和减少畜禽养殖甲烷排放的关键是优化畜牧业结构,提高规模化养殖水平,改良畜禽品种、改进动物饲养和畜禽排泄物处理技术,提高畜产品产出量,进而减少温室气体排放。研究结果可为决策者制定福建省农业活动甲烷排放控制政策、降低农业活动甲烷排放量提供基础资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活动 甲烷排放 IPCC方法 不确定性分析 福建省
下载PDF
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特征分析——基于中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资料
4
作者 王成己 胡忠良 +3 位作者 李艳春 王义祥 黄毅斌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2014年第12期1240-1245,共6页
农田长期定位试验是研究农田长期生态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和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作为2种最普遍和频繁的农业生产活动,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过程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通过检索、收集1979-2009年有关我国农田长期施肥和保... 农田长期定位试验是研究农田长期生态过程及其环境效应和调控措施的重要手段。作为2种最普遍和频繁的农业生产活动,施肥和保护性耕作对农田生产力和生态环境过程产生深刻影响。本文通过检索、收集1979-2009年有关我国农田长期施肥和保护性耕作试验的研究论文,提取试验案例中试验站点分布、土壤类型、作物系统、监测区间及建站时间、管理措施、研究内容、试验小区面积及站点管理单位等实验要素及相关信息,并分析其分布特征。在此基础上,探讨我国农业生态系统长期试验存在的问题及今后的发展方向并提出对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农业生态系统 长期试验 施肥 保护性耕作 特征
下载PDF
中国农业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及对策分析 被引量:7
5
作者 刘岑薇 王成己 黄毅斌 《中国农学通报》 2016年第32期200-204,共5页
农业清洁生产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目的是通过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改善管理和监控体系,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污染,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介绍了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及背景意义、农业清洁生产的目标,以美国、欧盟国家... 农业清洁生产是农业发展的一种新模式,其目的是通过生产和使用清洁能源和原料,改善管理和监控体系,减少农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各种污染,以满足农业生产的需要。介绍了农业清洁生产的概念及背景意义、农业清洁生产的目标,以美国、欧盟国家和日本为例介绍了国外农业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从种植业和畜牧业两方面阐述了中国农业清洁生产的发展现状,提出中国农业清洁生产存在的问题:(1)法律法规不完善,政策制定缺乏充分认知和参与;(2)政策扶持力度不够,资金投入不足;(3)清洁生产技术规范不统一、推广机制不完善。最后提出中国农业清洁生产的对策:(1)加大对农业清洁生产的宣传,树立社会公众的清洁生产意识;(2)加强对农业自然资源的合理利用和保护;(3)大力促进农业企业的清洁生产,从更深层解决污染防治问题;(4)加强畜牧业清洁生产工作,调整产业结构;(5)增强农产品安全意识,加大对高品质农产品生产的扶持力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清洁生产 种植业 畜禽养殖业 发展现状 对策
下载PDF
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温室气体减排效益评估 被引量:3
6
作者 王成己 李艳春 +2 位作者 刘岑薇 王义祥 黄毅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4期465-470,共6页
【目的】评估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利用沼气工程处理粪便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以推动规模化养猪场沼气工程建设,实现生猪养殖业清洁生产。【方法】根据国际通用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计算方法,以2010年和2015年为例,计算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 【目的】评估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利用沼气工程处理粪便产生的温室气体减排效益,以推动规模化养猪场沼气工程建设,实现生猪养殖业清洁生产。【方法】根据国际通用的温室气体减排量计算方法,以2010年和2015年为例,计算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粪便资源量及沼气生产潜力,评估粪便资源全部用于沼气工程建设所带来的减排效益。【结果】2010年和2015年福建省规模化养猪场排泄物干物质总量分别为169.93万t和163.29万t,其产沼气潜力分别为7.14亿m3和6.86亿m3。假设规模化养猪场粪便所产沼气全部用于替代薪柴,则分别可替代薪柴245.42万t和235.84万t,减少CO2排放量分别为268.74万t和258.25万t;假设规模化养猪场粪便所产沼气全部用于替代煤炭,则分别可替代煤炭130.85万t和125.74万t,减少CO2排放量110.89万t和106.56万t。如果养猪场粪便全部用于沼气工程,则分别可减少CH4排放3.59万t和3.45万t。【结论】沼气工程在有效处理禽畜粪便的同时生产了优质燃料,沼气替代传统能源减少了CO2排放,禽畜粪便厌氧消化减少了CH4排放,带来了显著的社会经济及环境效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规模化养猪场 沼气工程 二氧化碳 甲烷 减排效益
下载PDF
福建雀稗属植物一个新记录种——海雀稗 被引量:3
7
作者 罗旭辉 陈恩 +3 位作者 詹杰 应朝阳 杨虎彪 白昌军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期111-112,共2页
根据野外考察,报道福建禾本科雀稗属一个新记录种——海雀稗Paspalum vaginatum Swartz,发现于福建漳浦。
关键词 海雀稗 禾本科 福建
下载PDF
林下生态养殖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被引量:2
8
作者 高承芳 陈恩 应朝阳 《家畜生态学报》 北大核心 2022年第3期72-76,共5页
为评价林下生态养殖模式对系统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在林下种草生态养殖河田鸡的不同时间段,调查林地内物种种类、数量,测量植被高度、多度等,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系统内物种丰富度、均匀度等指数,以衡量林下生态养殖系统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 为评价林下生态养殖模式对系统植被多样性的影响,在林下种草生态养殖河田鸡的不同时间段,调查林地内物种种类、数量,测量植被高度、多度等,通过公式计算得出系统内物种丰富度、均匀度等指数,以衡量林下生态养殖系统对植被多样性的影响。结果显示,随着放牧时间的延长,群落内首先消失的是豆科与禾本科牧草,囊颖草(Sacciolepis indical L.)、宽叶雀稗(Paspalum wettsteinii H.)、短颖马唐(Digitaria microbachne P.)、猪屎豆(Crotalaria pallida A.)、鬼针草(Bidens pilosa L.)等的重要值逐渐减少,而牛筋草(Eleusine indica L.)、狗尾草(Setaria viridis L.)、苦苣菜(Sonchus oleraceus L.)等适口性差的牧草重要值逐渐增加;样地内群落高度、多度显著降低,盖度呈现先下降后上升的趋势;Margalef指数、Simpson多样性指数、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均随着放牧时间的延长而呈现下降的趋势,而Pielou均匀度指数呈现逐渐上升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林下生态养殖 河田鸡 物种多样性
下载PDF
福建茶园水土保持技术规范 被引量:5
9
作者 罗旭辉 杨志坚 +2 位作者 韩海东 黄毅斌 应朝阳 《中国水土保持》 2014年第11期43-46,共4页
茶树是福建省分布最广的经济作物,对山地茶园不合理的开垦和粗放管理,造成茶园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还引发地力下降、茶树生长不良、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系列生态问题。针对福建省当前茶园水土流失问题,从茶园地选择、茶园水土保持工程措... 茶树是福建省分布最广的经济作物,对山地茶园不合理的开垦和粗放管理,造成茶园水土流失现象不断加剧,还引发地力下降、茶树生长不良、生物多样性降低等系列生态问题。针对福建省当前茶园水土流失问题,从茶园地选择、茶园水土保持工程措施、茶园水土保持植物措施等方面对有关技术参数加以明确和规范,从而为茶企和茶农在生产管理上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水土保持 技术标准 福建
下载PDF
豆科绿肥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模拟研究 被引量:4
10
作者 叶菁 王义祥 +2 位作者 王峰 黄毅斌 翁伯琦 《茶叶学报》 2016年第3期133-137,共5页
为阐明不同绿肥施用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设置绿肥添加室内培育试验观测了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动态,通过拟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模拟土壤有机碳矿化情况。试验表明,整个培养过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前期迅速下降,培养中期缓... 为阐明不同绿肥施用对茶园土壤有机碳矿化的影响,设置绿肥添加室内培育试验观测了培养过程中土壤有机碳的矿化动态,通过拟合一级动力学方程模拟土壤有机碳矿化情况。试验表明,整个培养过程,土壤有机碳矿化速率前期迅速下降,培养中期缓慢下降,培养后期趋于稳定状态。施入绿肥的土壤与不施肥和单纯施用化肥相比,具有更高的微生物活性,进而使土壤平均矿化速率提高了2.8%-110.3%;但随着绿肥施用量的增加,土壤潜在可矿化C量占总有机碳的比例并未显著增加,仅能说明通过施用绿肥可增加茶园土壤有机碳的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绿肥 土壤有机碳 矿化
下载PDF
生物质炭调控烟草连作障碍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16
11
作者 王成己 唐莉娜 黄毅斌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4期7-12,共6页
烟草为忌连作作物,长期连作使烟草病虫害加剧,土壤有害微生物积聚,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占据主导优势,使得土壤营养元素失衡、作物自毒作用加重、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酶活性改变。土壤微生态失衡,是烟草连作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生物质... 烟草为忌连作作物,长期连作使烟草病虫害加剧,土壤有害微生物积聚,导致病原菌在土壤中占据主导优势,使得土壤营养元素失衡、作物自毒作用加重、土壤微生物区系失衡、酶活性改变。土壤微生态失衡,是烟草连作障碍产生的根本原因。生物质炭的多孔性、偏碱性及其养分特性,使其成为定向调控根际微生物种群特征、恢复并重建健康根际生态系统、克服烟草连作障碍的重要途径。通过物理、化学及生物学过程,生物质炭定向调控根际微生物的种群特征,恢复并重建健康的根际生态系统,增加土壤中有益微生物及细菌数量,使土壤微生物从真菌主导型向细菌主导型转化,使病原菌在土壤生态系统中失去主导优势,维持土壤微生态平衡,最终达到缓解和根治连作障碍的目的。通过分析植烟土壤连作障碍成因,综述生物质炭对烟草连作障碍的调控作用,并提出生物质炭调控烟草连作障碍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质炭 烟草 连作障碍 调控效应 微生物机制
下载PDF
从国际会议看生物炭研究及产业发展动态——第一届生物炭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述评 被引量:2
12
作者 王成己 王义祥 +2 位作者 叶菁 林怡 黄毅斌 《福建农业科技》 2019年第10期1-9,共9页
我国农业发展已处于历史转折和变革期,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等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议题。生物... 我国农业发展已处于历史转折和变革期,绿色低碳发展成为新时期农业发展方向。在此背景下,加强耕地保护和质量提升,推进农业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加快化肥农药减施增效、农业面源和重金属污染综合防治与修复等成为农业发展的重大议题。生物炭是生物质材料在厌氧高温条件下热裂解产生的高度芳香化的富碳物质,其独特物理和化学性质使其在土壤、环境和生态等领域具有广泛应用价值,成为土壤和农业可持续管理的重要途径。通过对第一届生物炭研究与应用国际研讨会进行总结与评述,对会议涉及到的生物炭制备及材料、生物炭与农业、生物炭与生态环境、生物炭与碳氮循环、生物炭与黑土地保护等领域的最新进展做了简要概括,对今后生物炭领域的研究热点进行了展望,以期为生物炭研究及产业发展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炭 研究动态 产业发展 述评 国际会议
下载PDF
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研究与应用——以“三聚环保”模式为例 被引量:2
13
作者 王成己 李洁静 黄毅斌 《福建农业科技》 2018年第10期30-35,共6页
为从源头上解决农作物秸秆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相结合,研究形成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三聚环保"模式。该模式依托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瞄准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这个农... 为从源头上解决农作物秸秆不合理利用造成的资源浪费和环境污染问题,科研工作者和企业相结合,研究形成农作物秸秆资源化利用的"三聚环保"模式。该模式依托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土壤改良技术,瞄准秸秆生物质综合利用这个农业痛点,贯彻落实"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具有广阔应用前景。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避免了秸秆直接焚烧或堆埋,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促进作物生长,提升土壤肥力,是土壤可持续管理的重要途径。但农作物秸秆炭化还田还存在很多问题,今后要加强生物质炭基肥的应用基础研究及制备工艺和成型设备的研制,要系统评估生物质炭及炭基肥大规模应用的生态效应及生态风险。相信随着研究的不断深入,生物质炭和炭基肥会得到科学合理的广泛应用,不仅实现了废弃物资源化利用,而且减少环境污染,为农业绿色发展做出积极贡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作物秸秆 生物质热裂解 生物质炭 土壤改良 绿色农业
下载PDF
不同垦殖方式下茶园土壤有机碳的流失特征研究
14
作者 王义祥 罗旭辉 +2 位作者 叶菁 应朝阳 翁伯琦 《茶叶学报》 2016年第3期129-132,共4页
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研究不同茶园垦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垦殖方式下茶园土壤有机碳流失均以泥沙态损失为主,占流失总量的87.4%-98.6%,而径流态损失仅占1.4%-12.6%。就土壤有机碳年流失量而言,梯台植草方式下土... 采用径流小区观测法研究不同茶园垦殖方式对土壤有机碳流失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垦殖方式下茶园土壤有机碳流失均以泥沙态损失为主,占流失总量的87.4%-98.6%,而径流态损失仅占1.4%-12.6%。就土壤有机碳年流失量而言,梯台植草方式下土壤有机碳流失量最小,分别比顺坡清耕、顺坡植草和梯台清耕方式降低70.1%-70.7%、42.1%-57.0%和14.2%-17.8%,说明梯台植草方式可作为减少茶园土壤有机碳流失的技术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垦殖方式 土壤有机碳 地表径流 损失
下载PDF
水库崩塌特殊地优势植物根力的研究
15
作者 张俊斌 黃士洋 +1 位作者 陈意昌 罗旭辉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072-1077,共6页
台湾石门水库集水区内地质脆弱且坡度陡峭,2004年"艾利"台风过境后,豪雨冲蚀造成集水区上游800hm2以上的崩塌地。本研究依崩塌地植被调查结果,选取5种优势木本植物进行根系调查,并探讨其对坡面安定功能,另由植株引拔抗力试验... 台湾石门水库集水区内地质脆弱且坡度陡峭,2004年"艾利"台风过境后,豪雨冲蚀造成集水区上游800hm2以上的崩塌地。本研究依崩塌地植被调查结果,选取5种优势木本植物进行根系调查,并探讨其对坡面安定功能,另由植株引拔抗力试验与基径、土壤含水量、地上部重等关系,进行回归分析统计,建立根力推估模式,并相互比较。结果显示:引拔抗力(P)与基径(D)的关系最为显著;根力引拔抗力推估式为,山芙蓉:P=5.10D1.49,九芎:P=2.82D1.96,构树:P=11.75D0.74,山盐菁:P=12.56D1.32,山黄麻:P=8.52D1.18,而在固定基径条件下,试验呈现所需拉拔抵抗力大小依序为:山盐菁>九芎>山芙蓉>山黄麻>构树。显示山盐菁、九芎的根系对边坡稳定所提供的水土保持效果较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崩塌地 优势植物 根力特性 引拔抗力
下载PDF
套种食用菌对茶园土壤和茶树生长的效应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李振武 韩海东 +3 位作者 陈敏健 林忠宁 翁伯琦 刘明香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088-1092,共5页
以福建红壤丘陵区1年生幼龄茶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4年的冬季茶株行间套种大球盖菇的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套种对茶园土壤环境及春茶萌发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园冬季套种大球盖菇、菌渣回田作有机肥这一茶园套... 以福建红壤丘陵区1年生幼龄茶园生态系统为研究对象,通过连续4年的冬季茶株行间套种大球盖菇的田间小区对比试验,研究套种对茶园土壤环境及春茶萌发期、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幼龄茶园冬季套种大球盖菇、菌渣回田作有机肥这一茶园套种模式降低了土壤容重,提高土壤有机质、pH值、全氮、水解氮、速效钾的含量;对福建少雨、低温的越冬期茶园土壤具有明显的保水保温效果,0~20、20~40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10月至次年2月分别提高9.22%、6.11%,5、10、15、20cm土壤温度在12月至次年2月分别提高0.90、0.77、0.67、0.50℃;保证了幼龄茶树的安全越冬,与清耕茶园相比,春茶萌发期提早了4.3d,春茶产量提高了iI.0Voo。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幼龄茶园 套种大球盖菇 封园期 效应
下载PDF
施用烟秆生物黑炭对红壤性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 被引量:12
17
作者 陈庆荣 王成己 +4 位作者 陈曦 唐莉娜 刘岑薇 宋铁英 黄毅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84-188,共5页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烟秆生物黑炭对红壤性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生物黑炭施用水平,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采集根际土壤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黑炭后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OUT与Chao1指数降低,而Shannon指数... 采用田间小区试验研究烟秆生物黑炭对红壤性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的影响,试验设置4个生物黑炭施用水平,在水稻抽穗扬花期采集根际土壤进行高通量测序。结果表明,施用生物黑炭后稻田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的OUT与Chao1指数降低,而Shannon指数升高。对主要菌门的分析发现变形菌门、放线菌门与厚壁菌门的丰度增加,酸杆菌门、疣微菌门的丰度降低。在属的水平上,发现一些对植物生长有益的促生菌有增加的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烟秆生物黑炭 稻田 根际微生物 促生菌 高通量测序
下载PDF
炭化温度和时间对烟秆生物质炭微观结构和理化性质的影响 被引量:8
18
作者 王成己 吴志丹 +3 位作者 胡忠良 唐莉娜 刘岑薇 黄毅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7期774-778,共5页
为揭示不同温度和时间炭化的生物质炭微观结构及理化性质差异,以烟秆为原料,研究炭化温度(300、450、600℃)和时间(1、3h)对烟秆生物质炭特性及元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秆生物质炭呈多孔、高比表面积结构,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烟秆的组... 为揭示不同温度和时间炭化的生物质炭微观结构及理化性质差异,以烟秆为原料,研究炭化温度(300、450、600℃)和时间(1、3h)对烟秆生物质炭特性及元素组成的影响。结果表明,烟秆生物质炭呈多孔、高比表面积结构,较为完整地保留了烟秆的组织结构。烟秆生物质炭pH值、有机碳含量、全钾含量和C/N比随炭化温度的升高和时间的延长而升高,而产出率和全氮含量则呈降低趋势。炭化条件对烟秆生物质炭理化性质具有明显影响,炭化温度的影响大于炭化时间。生物质炭的农业应用为烟秆无害化处理提供了新途径,但受生产成本及烟秆就地炭化水平影响,烟秆生物质炭推广应用还有一定的局限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炭化 温度 时间 烟秆 生物质炭 微观结构 理化性质
下载PDF
水分胁迫对圆叶决明生理生化特性的影响 被引量:5
19
作者 任丽花 王义祥 +1 位作者 罗旭辉 翁伯琦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3年第11期1093-1098,共6页
运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研究水分胁迫下CPI86134幼苗叶片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圆叶决明叶片相对含水量减小,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增加,作为细胞保护酶的SOD、POD活性均升... 运用聚乙二醇(PEG-6000)模拟水分胁迫,研究水分胁迫下CPI86134幼苗叶片若干生理生化指标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随着胁迫程度的加重,圆叶决明叶片相对含水量减小,叶片叶绿素含量增加,渗透调节物质增加,作为细胞保护酶的SOD、POD活性均升高,同时,细胞膜受到伤害,膜透性增加,作为膜脂过氧化产物的丙二醛含量也随之增加;随着胁迫时间的延长,POD活性先升高后降低,说明干旱胁迫下细胞保护酶活性升高,但当胁迫超出了植物可以忍耐的程度后,酶活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分胁迫 圆叶决明 生理生化特性 聚乙二醇
下载PDF
不同类型水稻种植下稻田根际土壤活性有机碳含量的差异 被引量:2
20
作者 王成己 胡忠良 +2 位作者 李艳春 王义祥 黄毅斌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1003-1009,共7页
研究田间试验条件下水稻收获后不同类型稻田根际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颗粒态碳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常规稻的根际土壤中上述4种形态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68.36~97.85 mg·kg^-1、292.00~434.2... 研究田间试验条件下水稻收获后不同类型稻田根际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和颗粒态碳含量的差异。结果表明,种植常规稻的根际土壤中上述4种形态有机碳的含量分别为68.36~97.85 mg·kg^-1、292.00~434.24mg·kg^-1、4.32~6.72g·kg^-1、21.55~32.28g·kg^-1;种植杂交稻的根际土壤中其含量分别为80.06~98.28 mg·kg^-1,362.62~521.64 mg·kg^-1,4.71~6.82g·kg^-1,25.59~34.81 g·kg^-1;种植杂交稻的根际土壤中上述4种有机碳含量均显著高于种植常规稻的土壤。种植的水稻类型及品种间土壤溶解性有机碳、微生物生物量碳、易氧化态碳及颗粒态碳含量的差异受水稻品种和环境因素的影响,其机理涉及土壤-作物系统碳的输入与输出,与土壤-作物系统中碳分配和土壤生物碳利用的差异有关,需对此做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田间试验 水稻品种 根际土壤 活性有机碳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