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944篇文章
< 1 2 48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福建省农业科学院茶叶研究所建所暨张天福先生从事茶叶科教事业七十周年”庆典活动会讯
1
作者 郑乃辉 《茶叶科学技术》 2005年第4期43-44,共2页
关键词 福建省茶叶学会 农业科学院 张天福 研究所 庆典活动 事业 科教 可持续发展战略 会讯 茶学思想
下载PDF
福建省“三茶”统筹发展体系优化构建与技术对策研究
2
作者 叶菁 林怡 +3 位作者 刘朋虎 王义祥 张文锦 翁伯琦 《茶叶学报》 2024年第6期71-77,共7页
基于“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科企平台、政策支持等发展基础,阐述了优化构建以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三茶”统筹... 基于“三茶”统筹发展理念,本文通过分析福建省茶产业在产业组织、合作机制、科企平台、政策支持等发展基础,阐述了优化构建以实施茶产业“四名”有效策略,落实茶产业“六化”重要举措,处理好“八要”内在关系为核心内容的“三茶”统筹发展思路;并结合福建实际与发展目标,提出以下6项技术对策:加强品种选育,优化茶叶生产种植结构;强化集成创新,推广“三生”茶园模式;保障茶叶质量,创新茶叶精深加工技术;创新管理机制,培育区域茶业龙头企业;生产优质产品,有效拓展市场营销领域;发挥多样功能,充分挖掘茶叶文化价值。以期为“三茶”统筹高质量发展与产业转型升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文化 茶产业 茶科技 统筹发展 技术对策
下载PDF
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DNA分子标记研究综述
3
作者 张磊 赵翊暄 +2 位作者 陈强 俞滢 杨如兴 《茶叶学报》 2024年第6期1-9,共9页
概述了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在DNA分子标记技术方面的研究,涵盖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起始密... 概述了福建省茶树种质资源在DNA分子标记技术方面的研究,涵盖随机扩增多态性DNA(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sm DNA,RAPD)、简单序列重复(Simple sequence repeat,SSR)、简单序列重复区间(Inter-simple sequence repeat,ISSR)、起始密码子靶向多态性(Symbolic compiler optimization technology,SCoT)、单核苷酸多态性(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SNP)等分子标记技术的应用。结果表明,福建茶树种质资源的遗传多样性丰富,遗传背景较复杂,存在频繁的基因交流与遗传变异,遗传群体大致可分为不同适制茶类和不同原生产地等种质类型,遗传群体间的遗传信息与系统来源也存在一定关联性。并从茶树DNA新型标记技术开发、重要性状基因挖掘与关联分析、多组学技术融合应用、分子标记辅助育种等方面提出展望,为茶树种质资源重要农艺性状基因的精准定位与挖掘、茶树优良性状的亲本选择以及定向育种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种质资源 育种 分子标记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亚热带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研究--以福建省武夷山市为例 被引量:25
4
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3 位作者 尤志明 王峰 张文锦 翁伯琦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181-189,共9页
调查测试福建省武夷山市60个茶园6个土类120个土层的土壤酸度指标,分析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园0~2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为4.52,其中p H〈4.5的重度酸化土壤占总调查样本的55.00%;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为4.52... 调查测试福建省武夷山市60个茶园6个土类120个土层的土壤酸度指标,分析茶园土壤酸度特征,结果表明:福建省武夷山市茶园0~2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为4.52,其中p H〈4.5的重度酸化土壤占总调查样本的55.00%;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为4.52,p H〈4.5占53.33%;茶园红壤、紫色土、粗骨土0~20cm、20~40cm土层土壤平均p H值均低于4.5,茶园土壤酸化严重.总体上茶园土壤中交换性Al3+的数量和相对比例随交换性酸总量增加而增大,交换性H+的相对比例则呈相反的变化特征,交换性Al3+占交换性酸的比例为76.67%~98.40%;茶园土壤p H值与交换性酸、H+和Al3+均呈极显著的负相关关系,相关系数分别为-0.61、-0.46和-0.59.茶园土壤酸碱缓冲性能随着土壤p H值的降低呈现下降趋势;总体上茶园土壤p H值与盐基饱和度呈极显著正相关关系,土壤p H值与盐基饱和度的正相关主要受到交换性Ca2+、Mg2+饱和度的制约.但不同土壤类型表现不一,体现了茶园土壤酸度的复杂性、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武夷山市 茶园 土壤酸度 交换性酸 交换性盐基
下载PDF
福建省典型茶园土壤硒含量及其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4
5
作者 余文权 王峰 +4 位作者 陈玉真 单睿阳 尤志明 臧春荣 陈常颂 《茶叶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2期173-185,共13页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 采集了福建省60份典型茶园表层土壤(0~20 cm),测定了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分析了土壤类型、植茶年限和海拔对土壤硒及有效硒含量的影响,并探讨其受土壤理化性质的影响。结果表明,福建省茶园土壤全硒含量范围为0.22~2.20 mg·kg-1,均值为0.73 mg·kg-1,有86.67%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达到富硒土壤标准(>0.4 mg·kg-1);茶园土壤有效硒含量为5.21~448.86μg·kg-1,均值为62.98μg·kg-1;土壤硒活化率为1.10%~31.64%,均值为8.76%,硒有效程度较低。砂砾岩和凝灰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紫色砂岩和河流冲积物发育的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山地草甸土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最高,潮砂土和水稻土硒含量较低;成龄茶园和老茶园土壤全硒和有效硒含量较高,新垦茶园硒含量较低;中高海拔地区茶园土壤全硒及有效硒含量较高,低海拔地区茶园土壤硒含量较低。相关分析表明,茶园土壤硒及有效性主要受土壤有机质和全氮的影响,pH对有机质含量较低的红壤茶园和幼龄茶园有显著影响,有效磷对成龄茶园和中高海拔茶园有显著影响。总体而言,该区域茶园富硒土壤为发展天然富硒茶提供了物源保证,但硒有效程度不高,应针对不同类型茶园采取相应栽培措施(增施有机肥、改良剂和钙镁磷肥)来提高土壤有效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土壤 土壤类型 植茶年限 海拔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茶叶酸味特性研究进展
6
作者 陈泉宾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CAS 2024年第16期128-133,共6页
茶叶品质是其外形与内质的综合体现,滋味是茶叶内质中的主要品质因子之一。有机酸作为茶叶中重要的呈味物质,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3%,是一些水解和氧化反应过程中碳氢化合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其不同组分的含量差异及与其他滋味物质又存在... 茶叶品质是其外形与内质的综合体现,滋味是茶叶内质中的主要品质因子之一。有机酸作为茶叶中重要的呈味物质,约占茶叶干物质总量的3%,是一些水解和氧化反应过程中碳氢化合物分解的中间产物,其不同组分的含量差异及与其他滋味物质又存在互作关系,直接影响茶叶的口感特性,是影响茶叶品质主要因素之一。本文总结不同茶树品种鲜叶自身有机酸差异,加工工艺、贮藏过程对茶叶有机酸含量及组分的影响,重点介绍高效液相色谱法在茶叶有机酸检测中的应用;提出今后的研究方向,在乌龙茶烘焙过程中茶叶酸味与有机酸相关性、不同火功乌龙茶贮藏过程有机酸的变化及有机酸代谢通路等开展研究,丰富茶叶有机酸的内容,从代谢水平深入探讨,阐明变化机理。为从业者开展茶叶产品质量控制及提升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酸味物质 有机酸 影响因素 检测方法
原文传递
“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茶叶科研成效及“十三五”工作展望 被引量:5
7
作者 尤志明 杨如兴 +3 位作者 陈林 曾明森 吴志丹 翁伯琦 《茶叶学报》 2016年第1期1-6,共6页
回顾"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在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发表、创新平台与工程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简要分析福建茶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围绕"十三五"福建茶产业发展提... 回顾"十二五"期间福建省茶叶科学研究在科技成果、发明专利、承担自然科学基金项目、论文发表、创新平台与工程中心建设等方面取得的主要进展,简要分析福建茶产业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围绕"十三五"福建茶产业发展提质增效的关键技术需求,提出了应加强茶树种质资源挖掘利用、茶园化肥农药减施增效、主栽品种配套加工与质量控制等共性关键技术研发和应用基础研究,争取在茶树育种材料创新、特异新品种选育、茶园高效生态低碳栽培、假眼小绿叶蝉绿色防控、茶叶加工品质工程控制等方面取得一批具有突破性的关键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福建省 十二五 十三五 科研成效 工作展望
下载PDF
民国时期(1935-1938)福建茶业科研的起步研究
8
作者 王秀萍 项丽慧 《茶叶学报》 2024年第3期100-105,共6页
现代科研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本文聚焦民国时期福建茶业科研的蹒跚起步,剖析福建茶业科技事业诞生的历史背景,细究福建茶业科技事业的最初建树,品味当时的艰辛与遗憾,从而为认识茶科技与茶... 现代科研活动本质上是一种社会活动,科技的发展离不开特定的社会历史条件。本文聚焦民国时期福建茶业科研的蹒跚起步,剖析福建茶业科技事业诞生的历史背景,细究福建茶业科技事业的最初建树,品味当时的艰辛与遗憾,从而为认识茶科技与茶产业的密切关系,提升茶科技贡献度等找到源头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民国 福建 茶业 科研
下载PDF
生物炭对茶树生长及茶叶品质与茶园土壤环境影响的研究进展
9
作者 常云妮 吴志丹 +3 位作者 江福英 陈玉真 孙君 王峰 《茶叶学报》 2024年第5期12-20,共9页
茶叶种植区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茶产业是诸多乡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然而多数茶园因茶树自身生理特性与根系代谢导致土壤酸化外,长期施肥不合理导致土壤酸化加剧和养分利用率低,还造成环境污染,并进一步影响... 茶叶种植区在我国分布较为广泛,茶产业是诸多乡村的传统优势产业,也是农民增收致富的支柱产业。然而多数茶园因茶树自身生理特性与根系代谢导致土壤酸化外,长期施肥不合理导致土壤酸化加剧和养分利用率低,还造成环境污染,并进一步影响茶树生长与茶叶品质。生物炭是一种稳定的、高度芳香化且富含碳的固态物质,具有较大的孔隙度和比表面积、高度生物化学稳定性与很好的吸附性等特点,在改善土壤质量、提高作物产量与品质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本文重点对生物炭在茶园土壤酸化改良、固碳减排、减少氮素淋失、提高磷有效性、促进茶树生长与改善茶叶品质等方面作了综述与分析,为今后生物炭在茶园的合理利用提供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 生物炭 土壤改良 茶叶品质
下载PDF
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发展现状、问题及保障体系构建 被引量:5
10
作者 叶小辉 高香凤 +2 位作者 江铃 陈百文 郑廼辉 《福建茶叶》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3-4,共2页
从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入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以及构建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药监管信息化平台、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并完善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的战略对策,以期提高... 从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现状入手,分析了存在的主要质量安全问题及其产生的原因,从提高质量安全意识以及构建质量安全标准化体系、农药监管信息化平台、质量安全可追溯平台等方面提出了构建并完善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的战略对策,以期提高福建省茶叶质量安全水平和市场竞争力,促进茶产业健康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茶叶 质量安全 保障体系
下载PDF
茶多酚在食品活性包装膜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11
作者 黄婷 林清霞 +3 位作者 王丽丽 王秀萍 张应根 钟秋生 《茶叶学报》 2025年第1期13-22,共10页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健康需求的提升,传统食品包装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活性包装通过功能成分添加后表现出优异的抗氧化和抗菌等生物活性,成为关注的焦点。茶多酚添加到食品活性包装膜中,可用作抗氧化剂、抗菌剂、交联剂等,从而改善包... 随着消费者对食品安全与健康需求的提升,传统食品包装的局限性日益凸显。活性包装通过功能成分添加后表现出优异的抗氧化和抗菌等生物活性,成为关注的焦点。茶多酚添加到食品活性包装膜中,可用作抗氧化剂、抗菌剂、交联剂等,从而改善包装膜的理化性质。本文梳理了茶多酚掺入对活性包装膜物理性能(机械性能、光学特征和阻隔特性)与生物活性(抗氧化和抗菌性能)的影响,总结了茶多酚基活性包装膜在食品保鲜中的具体应用,并对未来茶多酚在活性食品包装膜的发展与挑战进行展望,以期为食品绿色包装的开发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酚 活性包装 食品包装 抗氧化性 抗菌性
下载PDF
茶叶中没食子酸、儿茶素类和生物碱的HPLC检测方法研究 被引量:29
12
作者 王丽丽 陈键 +1 位作者 宋振硕 陈林 《福建农业学报》 CAS 2014年第10期987-994,共8页
比较 ZorbaxSB-C18与 TSKgelODS-100Z这2种色谱柱对12个组分的分离效果,从洗脱方式、流动相pH 值、柱温与流速等方面优化色谱条件,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查以及茶样测定应用,从而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茶叶中没食子酸(GA)、8种儿茶素类... 比较 ZorbaxSB-C18与 TSKgelODS-100Z这2种色谱柱对12个组分的分离效果,从洗脱方式、流动相pH 值、柱温与流速等方面优化色谱条件,并对其进行方法学考查以及茶样测定应用,从而建立了一种同时测定茶叶中没食子酸(GA)、8种儿茶素类(GC、EGC、C、EGCG、EC、GCG、ECG、CG)与3种生物碱(可可碱、茶碱、咖啡碱)的高效液相色谱(HPLC)检测方法。确立的最优色谱条件为:采用 TSKgelODS-100Z (4.6mm×150mm,5μm)色谱柱,流动相为2‰甲酸水溶液(A 相)和甲醇(B相),洗脱方式为83%A (0 min)→75%A (5min)→73%A (7min)→58%A (16min)→83%A (18min),柱温为40℃,流速为1.0mL ·min-1,检测波长为280nm。茶叶中各组分回归方程的相关系数均在0.9990以上,保留时间与峰面积的精密度RSD 分别小于0.105%与4.076%,加标回收率在97.767%~104.766%。该方法具有良好的线性关系、精密度和回收率,对待测组分的分离效果好,适用于茶叶中没食子酸、儿茶素类及生物碱含量的准确测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叶 HPLC 没食子酸 儿茶素类 生物碱
下载PDF
43个福建省茶树品种指纹图谱构建及遗传多样性分析 被引量:10
13
作者 陈志辉 单睿阳 +3 位作者 游小妹 林郑和 钟秋生 陈常颂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579-586,共8页
为了解福建省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从38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引物23对,对43个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选取扩增条带少、多态性较高的7对SSR引物构建茶树品种指纹图谱。聚类结果表明,43个茶树品种可聚... 为了解福建省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从38对SSR引物中筛选出扩增条带清晰,多态性较好的引物23对,对43个茶树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并选取扩增条带少、多态性较高的7对SSR引物构建茶树品种指纹图谱。聚类结果表明,43个茶树品种可聚成10个类群,遗传距离最远的品种是‘八仙茶’,距离最近的品种是‘福鼎大毫茶’与‘九龙大白茶’;福建省选育的乌龙茶品种比绿茶品种的遗传多样性丰富;同时来源于共同亲本的品种表现出较高的相似系数,聚为一类;来源地相同的品种也因有较高的相似系数而聚为一类;地理距离越远的品种,遗传距离也越大。这为茶叶生产选种和茶树遗传改良提供参考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树 SSR分子标记 指纹图谱 遗传多样性
下载PDF
茶叶多糖的药理活性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4
作者 杨军国 王丽丽 陈林 《食品工业科技》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6期301-307,共7页
茶叶多糖是茶叶中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复合多糖的简称,其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功效最为突出。茶叶多糖可通过保护胰岛β细胞、抑制外源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调控内源因素(糖代谢酶类和胰岛素)等三条路径来实现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的表达。本文... 茶叶多糖是茶叶中具有生物学活性的复合多糖的简称,其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功效最为突出。茶叶多糖可通过保护胰岛β细胞、抑制外源碳水化合物的吸收和调控内源因素(糖代谢酶类和胰岛素)等三条路径来实现降血糖及防治糖尿病的表达。本文从茶叶多糖的其他生物学活性,诸如抗氧化、免疫调节、抗肿瘤、抗凝血、抗疲劳、抑菌杀毒、减肥等方面,阐述近年来茶叶多糖的药理活性及作用机理,以期为进一步研究提供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糖 药理活性 降血糖作用 抗氧化活性 免疫调节
下载PDF
2种提取工艺粗茶叶多糖组成及其抗氧化活性研究 被引量:8
15
作者 杨军国 王丽丽 +2 位作者 宋振硕 陈键 陈林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91-896,共6页
以清香乌龙茶为原料,采用先65%醇洗+后水提和先水提+后65%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制得粗茶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及相应的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分析比较其组成含量、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先65%醇洗+后水提制... 以清香乌龙茶为原料,采用先65%醇洗+后水提和先水提+后65%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制得粗茶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及相应的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分析比较其组成含量、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变化。结果表明,先65%醇洗+后水提制得的粗茶多糖中多糖含量最高,可溶性蛋白含量最低。其他组分来看,乙醚浸提茶叶有助于茶多酚/儿茶素类、总黄酮类、咖啡碱等小分子物质的浸出,水提醇沉则对茶叶内含成分的分离富集效果较差。抗氧化活性试验表明,2种提取方式制备的粗茶多糖TPs-水提和TPs-醇沉的还原力及DPPH清除活性显著弱于附属产物TPs-A、TPs-B和TPs-C。相关性分析表明,粗茶多糖的抗氧化活性表达与茶多酚中的儿茶素类,尤其是酯型儿茶素呈显著正相关,而与茶多糖、总黄酮和咖啡碱则呈正相关。结果表明,茶多糖具有抗氧化作用,其活性弱于茶叶中的多酚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糖 提取 组成成分 抗氧化活性
下载PDF
闽中茶园土壤和茶叶铁锰含量及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6
16
作者 陈玉真 单睿阳 +5 位作者 王峰 林栋良 臧春荣 陈常颂 尤志明 余文权 《福建农业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8年第9期986-993,共8页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了闽中大田县25个茶园表层土壤、4个剖面土壤样品及相应的茶叶样品(一芽二叶),分析了茶园土壤和茶叶的铁锰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田县茶园土壤全铁、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值分别为61.08g&#... 通过实地调查,采集了闽中大田县25个茶园表层土壤、4个剖面土壤样品及相应的茶叶样品(一芽二叶),分析了茶园土壤和茶叶的铁锰含量、剖面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大田县茶园土壤全铁、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值分别为61.08g·kg^(-1)、144.42mg·kg^(-1)、258.97mg·kg^(-1)和33.72mg·kg^(-1),全铁和有效铁含量丰富,而全锰和有效锰含量较低,约50%茶园土壤存在缺锰现象;茶园土壤全铁剖面分布不明显,但在20~40cm土层出现富集现象;有效铁、全锰和有效锰含量随土层深度增加呈现下降趋势;土壤有机质、pH值、全磷和速效磷含量是影响茶园土壤全铁和有效铁含量的主要因素,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则与土壤有机质和pH值关系密切。茶叶中铁平均含量为164.52mg·kg^(-1),锰平均含量为849.73mg·kg^(-1),茶叶对锰的富集系数远高于铁;茶叶铁含量与土壤有效铁含量呈显著正相关;茶叶锰含量与土壤全锰和有效锰含量均呈显著正相关;茶叶对铁、锰的富集能力随着土壤铁、锰含量的升高而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园土壤 铁锰含量 剖面分布 富集系数 影响因素
下载PDF
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状况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吴志丹 江福英 +1 位作者 张磊 尤志明 《土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期16-24,共9页
为了解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对安溪县77个铁观音茶园土壤(分0~20、20~40 cm两个土层)全氮、碱解氮含量及对应的铁观音茶叶氮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安溪县铁观音茶园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属中上水平,平均... 为了解福建省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供应能力,对安溪县77个铁观音茶园土壤(分0~20、20~40 cm两个土层)全氮、碱解氮含量及对应的铁观音茶叶氮含量进行了测试分析。结果表明:安溪县铁观音茶园0~2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属中上水平,平均值1.13 g/kg,Ⅱ级(尚可)及以上样点比例达90.9%;20~40 cm土层土壤全氮含量属中下水平,平均值0.81 g/kg,Ⅱ级(尚可)及以下样点比例占77.9%。黄壤、红壤、水稻土改植、赤红壤茶园土壤全氮含量较高,粗骨土、潮砂土茶园土壤全氮含量较低;土壤全氮与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碱解氮总体含量较为丰富,0~20 cm土层土壤碱解氮含量平均值105.42 mg/kg,Ⅱ级(尚可)及以上样点比例达到97.4%;20~40 cm土层平均值75.02 mg/kg,Ⅱ级(尚可)以上样点比例占84.4%。黄壤、红壤、赤红壤、水稻土改植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较高,粗骨土、潮砂土茶园土壤碱解氮含量较低;土壤碱解氮与全氮、有机质含量呈显著的正相关关系。供试铁观音茶叶氮含量与土壤全氮、碱解氮含量相关关系不显著,土壤碱解氮含量能否作为铁观音茶园土壤供氮能力的指标,以及在铁观音茶树的营养诊断时采摘鲜叶的氮素含量是否能作为茶树氮素缺素的诊断指标有待进一步研究。安溪县铁观音茶园土壤氮素管理时应注重氮肥深施,同时增施有机肥、降低速效氮肥的施用比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 土壤 铁观音茶 安溪县
下载PDF
高抗氧化活性茶叶粗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杨军国 宋振硕 +2 位作者 王丽丽 陈键 陈林 《食品研究与开发》 CAS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60-64,共5页
以安溪铁观音为原料,以产品得率、茶多糖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先70%醇提+后水提和先水提+后70%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对茶多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先水提+后70%醇沉相比,采用先70%醇提+后水提制备的粗茶多糖得率低,而... 以安溪铁观音为原料,以产品得率、茶多糖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率为评价指标,考察先70%醇提+后水提和先水提+后70%醇沉等2种提取方式对茶多糖特性的影响。结果表明,与先水提+后70%醇沉相比,采用先70%醇提+后水提制备的粗茶多糖得率低,而多糖含量及DPPH自由基清除率则极显著提高。进一步通过正交试验分析发现,料液比和温度对粗茶多糖的DPPH自由基清除率呈显著性影响,料液比对粗茶多糖含量呈显著性影响,乙醇浓度则呈显著性影响粗茶多糖产品得率。为获得高活性且含量高的粗茶多糖,最优化工艺参数为乙醇浓度60%、料液比1∶10(g/mL)、提取温度90℃和提取时间20 min。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茶多糖 提取 DPPH自由基清除率
下载PDF
福建茶树良种的粗茶多糖提取试验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王秀萍 朱海燕 +1 位作者 陈常颂 朱旗 《江西农业学报》 CAS 2009年第7期139-142,共4页
为了筛选高降血糖活性茶多糖的提取原料,对铁观音、黄旦等不同品种的鲜叶固样及其制成的不同茶类的毛茶样的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丹桂品种是高降血糖活性茶多糖提取的最佳原料。再以丹桂、春兰、悦茗香、黄观音等福建茶树良... 为了筛选高降血糖活性茶多糖的提取原料,对铁观音、黄旦等不同品种的鲜叶固样及其制成的不同茶类的毛茶样的可溶性糖含量进行测定,结果表明:丹桂品种是高降血糖活性茶多糖提取的最佳原料。再以丹桂、春兰、悦茗香、黄观音等福建茶树良种的鲜叶或乌龙茶毛茶样为材料,多糖提取率和淀粉酶活性影响为评估指标,按照3因素(浸提温度、时间、料液比)3水平正交试验设计进行粗多糖的水提取,结果表明:粗茶多糖水提取的最佳工艺为80℃水浴、浸提1 h、料液比1∶15。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茶树良种 粗茶多糖 提取
下载PDF
台茶12号等品种在福建的引种试验研究 被引量:7
20
作者 陈常颂 游小妹 +1 位作者 刘钊 陈荣冰 《中国茶叶》 2007年第4期22-23,共2页
闽台地处同一纬度区,同为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条件相近,茶树类型、栽培技术基本相同,对茶树品种引种及技术交流十分有利。台茶12号(又名金萱)、台茶13号(又名器玉)由台湾茶叶改良场选育,属灌木型、中叶类... 闽台地处同一纬度区,同为亚热带气候,气候温和,雨量充沛,自然资源条件相近,茶树类型、栽培技术基本相同,对茶树品种引种及技术交流十分有利。台茶12号(又名金萱)、台茶13号(又名器玉)由台湾茶叶改良场选育,属灌木型、中叶类、中生乌龙茶良种。这两个品种在台湾适应性好。抗性强,扦插、种植成活率高,耐肥、速生、高产。台茶12号乌龙茶具高雅奶香,台茶13号乌龙茶具玉兰花香兼蔗糖香,两个品种制乌龙茶具有独特的“清香”与“韵味”,在台湾种植面积超过2000hm^2,产销两旺。福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陆续引种台茶品种,目前示范推广面积最大的是台茶12号,其次是台茶13号,其他台茶品种较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品种引种 引种试验 茶树 福建 自然资源条件 种植面积 技术交流 亚热带气候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8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