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步行友好视角下老社区街道空间的指标评价分析——以福州市马厂社区为例
1
作者 毕倩茹 林晓帆 +1 位作者 黄凯越 王炜 《住区》 2024年第1期71-79,共9页
社区街道是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公共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对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市仓山区马厂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法探究街道空间环境的客观指标与步行者的主观感... 社区街道是居民日常使用最频繁的公共空间类型,其步行友好性的提升对完善街道低碳交通功能和增强其社交属性具有重要意义。以福州市仓山区马厂社区为研究对象,运用线上线下相结合的调研方法探究街道空间环境的客观指标与步行者的主观感知,基于出行安全性、街道连通性、步行舒适性和空间场所感四个准则,结合马厂社区街道空间现状,进行社区街道空间步行友好性评价体系构建,并在街道各指标因子评分的基础上,开展街道空间步行友好性的精细化科学研究与分析,为老社区的空间优化乃至步行友好型城市营造提供决策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步行友好 街道空间 老社区 评价体系 马厂社区
下载PDF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体系发展路径与构建导向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王亚军 林雨珍 郁珊珊 《建筑与文化》 2023年第10期76-79,共4页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在生态安全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保护空缺、空间重叠且连通性不足、保护力度、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文章梳理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地历史脉络、建设现状,解读其类型、数... 福建省自然保护地经过六十余年的发展和完善,在生态安全建设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保护空缺、空间重叠且连通性不足、保护力度、管理效能和生态产品供给不足等问题。文章梳理了福建省自然保护地历史脉络、建设现状,解读其类型、数量、自然地理分布和空间分布特征,并从规划发展目标和生态安全格局两个导向,提出优化空间、研判指标、构建保护体系网络等对策与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保护地体系 发展路径 空间格局 构建导向 福建省
下载PDF
中国城市多中心空间结构的发育程度、基本模式及影响因素——基于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实证研究 被引量:1
3
作者 张延吉 黄宏祥 林胜 《地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766-774,共9页
利用高精度活动人口数据,整合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多中心模型,识别2019年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所有中心地,从中心数量、距离、均衡性评价多中心程度,基于前述3大指标归纳出10类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表明,除少量分散型城市,中心数越多,... 利用高精度活动人口数据,整合空间自相关分析与多中心模型,识别2019年297个地级及以上城市的所有中心地,从中心数量、距离、均衡性评价多中心程度,基于前述3大指标归纳出10类城市空间结构模式。研究表明,除少量分散型城市,中心数越多,相应城市越少;山地海岛、与邻省交界或发达城市更易远离主中心形成副中心;组团式布局的大城市和强县弱区型中小城市具有相对均衡的多中心,圈层扩张型城市则多呈极化格局。经济社会发展水平提高是形塑多中心结构的首要因素,自然地形起伏助推多中心发育,但政府搬迁、兴建开发区等外迁政策对多中心程度并无显著影响,修建道路也难以壮大新中心。可见多中心结构是经济社会高水平发展的产物,而非跨越式打造而成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中心程度 空间结构模式 负指数函数 空间自相关
原文传递
基于生态适应性理论的乡村生态风险评估——以福建山区乡村为例
4
作者 何茜倩 罗涛 +1 位作者 陈晓菁 刘江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11期77-86,共10页
乡村生态安全是多山地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生态风险评估为乡村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依据。研究以福建山区乡村为例,借助生态适应性理论构建乡村生态风险评估框架,并借此框架评估乡村生态风险现状,以此核定乡村规划的用地... 乡村生态安全是多山地区乡村振兴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障。乡村生态风险评估为乡村生态安全保障提供依据。研究以福建山区乡村为例,借助生态适应性理论构建乡村生态风险评估框架,并借此框架评估乡村生态风险现状,以此核定乡村规划的用地布局合理性。结果表明:1)不同村庄在连通度、发展潜力和恢复力风险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反映各村庄的生态特征和应对能力各不相同。根据不同风险组合的类型将安后村划分为低发展潜力—低连通度—高恢复力类型,霞涌村等其余9个村庄划分为高发展潜力—低连通度—高恢复力类型。2)通过生态风险分级图与村庄规划图的对比,发现高风险区域多分布在人类开发重点区,林地等自然区域风险较低;多数村庄已采取措施减轻生态风险,但部分规划措施,如林地转水田仍会引发负面影响。本研究将为闽南地区的乡村生态风险评估和生态安全保障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生态风险 生态适应性 风险评价 闽南地区
下载PDF
老城区文化空间系统耦合特征研究——以福州市二环内老城区为例
5
作者 郭莹 郭渝欣 +2 位作者 肖萌 陈奕霖 王亚军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5期138-141,共4页
以福州市二环内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将其文化空间分为布局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景观文化和市民文化五类,总结其数量特征,分析分布特征发现,文化空间总体布局呈现“中轴线聚集+两条次轴+分散点”的特点;研究分级特征发现,重要文化载... 以福州市二环内老城区为研究对象,将其文化空间分为布局文化、建筑文化、园林文化、景观文化和市民文化五类,总结其数量特征,分析分布特征发现,文化空间总体布局呈现“中轴线聚集+两条次轴+分散点”的特点;研究分级特征发现,重要文化载体以历史街区和历史风貌区为主,较为重要文化载体呈“传统文化发展轴+湖滨-湖东路轴线”分布,一般文化载体和普通文化载体呈“水系带状分布+零散分布”分布。研究表明,文化空间和古城格局、蓝绿系统、道路系统呈现系统性耦合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州市 老城区 文化空间 耦合 空间序列
下载PDF
村域土地资源适宜性评价及其格局优化——以福建南靖金山镇十村为例
6
作者 廖红春 罗涛 +1 位作者 刘江 黄丽坤 《住区》 2024年第4期131-138,共8页
土地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福建省南靖县金山镇十村为例,运用MCR模型获得土地适宜性分区,并将其与现状土地利用性质对比,识别得到各类用地的冲突斑块。研究遵循生态功能保护优先、基本农田不... 土地资源作为乡村发展的基础条件,在乡村振兴中扮演着重要角色。本文以福建省南靖县金山镇十村为例,运用MCR模型获得土地适宜性分区,并将其与现状土地利用性质对比,识别得到各类用地的冲突斑块。研究遵循生态功能保护优先、基本农田不减少、耕地总量保持平衡、集约节约以及高效利用的原则优化冲突斑块,并通过景观格局指数的计算验证了优化方案的科学性与合理性。研究结果表明:优化调整后,生态保护区用地面积同比增加112.3ha,生产用地和生活用地同比减少103.19ha和7.76ha,实现了生态保护、农业生产用地及建设用地更加集约节约等规划目标。这一方法将有助于促进土地资源的协调发展,实现村域土地资源的高效利用,助力乡村振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MCR模型 适宜性评价 景观格局 土地资源 村域
下载PDF
闽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空间格局探析——基于文化景观视角
7
作者 刘淑虎 黄龙英 +1 位作者 黄静馨 许广通 《现代城市研究》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8,共8页
为构建全面展现闽江流域历史演化脉络和鲜明价值特征的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格局,充分汲取文化景观理念中的“历史层积”与“价值关联”方法,结合熵权-TOPSIS模型、核密度分析与最小生成树模型等定量方法与可视化工具,文章首先系统地梳... 为构建全面展现闽江流域历史演化脉络和鲜明价值特征的区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格局,充分汲取文化景观理念中的“历史层积”与“价值关联”方法,结合熵权-TOPSIS模型、核密度分析与最小生成树模型等定量方法与可视化工具,文章首先系统地梳理了闽江流域历史层积过程,从古代格局溯源与现今格局识别两方面,解析各时期流域的演化脉络、空间特征及其与自然环境、社会文化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古今层积中提炼闽江流域的历史文化价值内涵及与之相关的格局要素,最终确立价值关联下闽江流域历史文化保护传承的“一江一脉两山、多点三轴三区”空间格局,实现自然山水、人文精神与历史文脉的全方位展现,为地区未来发展提供永续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景观 历史保护 闽江流域 空间格局
下载PDF
山水文化视域下城市山水系统营建研究
8
作者 王亚军 许舒琳 郁珊珊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2期118-121,共4页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 文章阐述古代山水文化的形态,总结自古以来渗透进中国城市规划中的山水文化精神,引出当代山水文化复兴背景下的“山水城市”概念,通过对国内外与“山水城市”相关概念的辨析,为“山水城市”营建研究作铺垫。基于山水人民城市的最终目标,从人工环境与自然环境相协调、城市环境与公共空间相融合、物质空间与文化特征相结合的主旨出发,构建山水生态城市、山水公园城市、山水人文城市,形成山水文化视域下的“山水城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山水文化 山水城市 生态城市 公园城市 人文城市 天人合一
下载PDF
“廊道优先”理念下城市生态格局功能修复性构建路径研究
9
作者 汪聪海 郁珊珊 +1 位作者 王朕 王亚军 《建筑与文化》 2024年第3期114-116,共3页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生态体系问题,提出“廊道优先”理念并初步解读其科学意义;分析城市生态格局研究动态表明,“廊道优先”理念下城市生态格局与功能修复性构建是新的发展途径,城市廊道系统构成的生态网络是城市生态格局实现... 基于新型城镇化背景下我国城市生态体系问题,提出“廊道优先”理念并初步解读其科学意义;分析城市生态格局研究动态表明,“廊道优先”理念下城市生态格局与功能修复性构建是新的发展途径,城市廊道系统构成的生态网络是城市生态格局实现功能修复的重要途径;研究指出,城市生态格局与功能修复性构建的途径主要包括城市生态格局时空演化分析、模拟与预测,城市生态格局功能性评估,城市生态网络与生态格局的整体耦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廊道优先”理念 生态格局与功能 生态网络 修复性构建
下载PDF
乡村振兴背景下村庄自然资源适应性评价研究——以漳州市金山镇为例
10
作者 陈晓菁 罗涛 +1 位作者 廖红春 刘江 《小城镇建设》 2024年第7期32-40,共9页
在乡村振兴积极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乡村资源的独特优势和乡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成为研究的焦点。深入了解乡村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特征,评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本底条件及其面临的内外风险,是当前乡村问题研究的关键议题。研究在构... 在乡村振兴积极推进的背景下,我国乡村资源的独特优势和乡村发展面临的一系列挑战成为研究的焦点。深入了解乡村的自然、社会和人文资源特征,评估乡村可持续发展的本底条件及其面临的内外风险,是当前乡村问题研究的关键议题。研究在构建乡村自然资源禀赋与乡村振兴水平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采用综合评价及耦合分析方法对福建省漳州市南靖县金山镇村落自然资源本底现状、乡村振兴发展程度及两者间的适应性特征进行探索。结果显示,特色保护类村落的自然资源禀赋与乡村振兴水平均较高,两系统间的适应性水平均处于初级协调状态;聚集提升类村落自然资源禀赋与乡村振兴水平一般,整体适应性水平趋于勉强协调状态;拆迁撤并类村落自然资源禀赋与乡村振兴水平较差,整体适应性水平趋于濒临失调状态。基于以上结果,研究将村落分为适应性高、适应性一般、适应性较差和适应性极差4类,并对后续乡村振兴路径展开针对性讨论,旨在为自然资源开发利用与乡村振兴发展提供解决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乡村振兴 自然资源 适应性评价 耦合协调度 金山镇
下载PDF
土地开发强度与住宅能耗关联性的连续尺度研究——以浙江长兴县为例
11
作者 邱瑶 罗涛 +1 位作者 张雪葳 黄丽坤 《住区》 2024年第2期78-84,共7页
土地开发强度会影响住宅能耗已被广泛认知,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受空间尺度制约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浙江长兴县为例,以16栋住宅为核心划定200m~1800m不同缓冲半径,探究不同尺度下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道路面积率和不透... 土地开发强度会影响住宅能耗已被广泛认知,而两者之间的关系是否受空间尺度制约尚不明确。本研究以浙江长兴县为例,以16栋住宅为核心划定200m~1800m不同缓冲半径,探究不同尺度下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如容积率、建筑密度、道路面积率和不透水面率等)与住宅能耗的关联特征。结果表明:1.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对住宅能耗往往具有正贡献,且反映在不同尺度。容积率在200m尺度,道路面积率在800m和1000m尺度,不透水面率在400m、800m~1400m和1800m尺度对住宅能耗有影响。三维空间紧凑度和土地开发强度综合评价指数在600m~1600m尺度对住宅能耗有影响。2.不同土地开发强度指标对于住宅能耗的敏感性存在差异,敏感性由大到小依次为:不透水面率>道路面积率>容积率>建筑密度;土地开发强度复合指标中,土地开发强度综合评价指数的敏感性与三维空间紧凑度相似,比二维无序开发度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碳 土地开发强度 空间尺度 住宅能耗
下载PDF
基于时序NPP-VIIRS夜间灯光和土地利用数据的福州市GDP时空分布研究
12
作者 张兵华 陈昊 +1 位作者 赵立珍 杨元传 《地域研究与开发》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8-55,共8页
基于时序NPP-VIIRS夜间灯光、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构建GDP空间化模型,并结合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2013—2020年福州市经济空间差异性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对GDP空间化模型... 基于时序NPP-VIIRS夜间灯光、社会经济统计等数据,构建GDP空间化模型,并结合空间分辨率为30 m×30 m的土地利用数据对模型进行修正,研究2013—2020年福州市经济空间差异性及演变趋势。结果表明:(1)利用土地利用数据对GDP空间化模型进行修正以提高单元网格精度和效度的方法是可行的,对较小尺度的经济空间分析具有意义。(2)将土地利用数据对应的各产业产值用于对GDP空间化模型修正,能够进一步提升单元网格的模拟精度。(3)从共时性比对来看,福州市的经济空间呈现东部GDP较高,西部和北部GDP以低值为主、高值零星分布的格局。从历时性来看,自2015年起,福州市GDP高值区域的扩张与GDP总值的增长速度明显提高,2018年后整体出现略微下降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PP-VIIRS夜间灯光数据 GDP时空分布 土地利用数据 精细化模拟 福州市
下载PDF
“海丝”影响下泉州古城格局演化及其“规画”探析
13
作者 刘淑虎 康振 +2 位作者 黄静馨 黄龙英 张兵华 《新建筑》 2024年第2期122-128,共7页
发掘和弘扬地方人居智慧对传递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以泉州参与“海丝”的空间演化历程为主线,围绕“港-城”关系、城市形制、功能格局、精神场所演化等显性特征,解析“海丝”影响下泉州古城的格局演化轨迹与规律,并依托“规画”六法... 发掘和弘扬地方人居智慧对传递中华文明具有重要意义。以泉州参与“海丝”的空间演化历程为主线,围绕“港-城”关系、城市形制、功能格局、精神场所演化等显性特征,解析“海丝”影响下泉州古城的格局演化轨迹与规律,并依托“规画”六法解析城市与自然环境融合的营城智慧。研究表明,在“海丝”影响下,古代泉州历经从“港城临近”到“港城分设”,形制从规则到不规则,功能从单一到多元的演变,以及精神空间从“本土信仰”到“内外兼收”的显性转变;从“规画”视野上可发掘其具有“依江立城”“顺势立形”和“纾害归利”的营城经验。当代城市建设应从古代泉州的文化包容、革化调适、顺势立形等营城理念中汲取当代意义,弘扬传统营城的优秀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丝”文化 古代泉州 演化特征 “规画”经验
下载PDF
城市视觉景观公众偏好特征研究 被引量:3
14
作者 罗涛 徐婵娟 +1 位作者 蓝思琪 王文奎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15-21,共7页
探究城市视觉景观的公众审美偏好特征是提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以福建省13个县市区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2686名受访者对34张城市景观照片的审美偏好,量化分析了影响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整体... 探究城市视觉景观的公众审美偏好特征是提升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合理性的基础。以福建省13个县市区为例,通过实地观察、问卷调研的方式获取2686名受访者对34张城市景观照片的审美偏好,量化分析了影响公众审美偏好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及整体特征。研究结果表明:1)对公众审美偏好产生积极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元素有水体、道路和桥梁,而山体和现代建筑则会对公众审美产生消极影响;2)对公众审美偏好具有影响的城市视觉景观整体特征为视野开阔度、景观护理强度,以及建筑高度与山脊线的关系。获取了具有福建特色的城市视觉景观偏好表达信息,以期为相关专家和决策者了解公众需求、优化城市景观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感应 视觉评价 公众偏好 特征量化 问卷调查
下载PDF
基于视觉关注度与审美偏好的城市景观元素感知特征研究 被引量:5
15
作者 邱瑶 罗涛 +2 位作者 王艳云 范小利 赵冲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82-87,共6页
视觉关注度与审美偏好是衡量城市景观元素感知属性的2个独立变量。这2个概念往往易被混淆,且鲜有研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甄选出既受人关注又受人喜爱的景观元素。通过将城市景观照片作为测试媒介,结合眼动分析法与审美偏好测试,量化... 视觉关注度与审美偏好是衡量城市景观元素感知属性的2个独立变量。这2个概念往往易被混淆,且鲜有研究探究两者之间的关系,并甄选出既受人关注又受人喜爱的景观元素。通过将城市景观照片作为测试媒介,结合眼动分析法与审美偏好测试,量化分析了城市景观元素的视觉关注度与审美偏好。结果显示:1)相比自然景观元素(山体、树林、水体、草地),人工景观元素(现代建筑、传统建筑、桥梁、道路)更易受到关注;2)不同自然景观元素对审美偏好的贡献差异显著,水体审美偏好显著,而山体偏好表现负向;3)在易受到关注的各类景观元素中,传统建筑、桥梁等偏好显著,现代建筑偏好表现负向。该研究结果可为城市景观规划设计实践提供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景观偏好 景观认知 注视热力点 景观照片
下载PDF
福州西湖水利遗产的景观多功能性与多主体博弈 被引量:1
16
作者 张雪葳 林超涵 +1 位作者 任维 王向荣 《中国园林》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6-42,共7页
水利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众多水利遗产已逐步纳入城市建成区范围,水利遗产的主导功能也由生态、生产为主逐步转向多功能兼容。但水利遗产的核心价值及可持续运行的关键还没有得到充分阐释。福州西湖至今已有1... 水利遗产是人类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近年来中国众多水利遗产已逐步纳入城市建成区范围,水利遗产的主导功能也由生态、生产为主逐步转向多功能兼容。但水利遗产的核心价值及可持续运行的关键还没有得到充分阐释。福州西湖至今已有1700余年历史,经历了22次疏浚,逐步从官湖转变为公园、从城郊型湖泊转变为城市中的湖泊,是典型的“活着的”“转型中的”水利遗产。借鉴景观多功能性理论,通过民国《西湖志》文本与图示解析,从人类福祉角度探讨福州西湖水利遗产景观主导性与多样性在空间中的关系,梳理不同利益相关主体之间的博弈关系及其对西湖水利可持续运行的影响。以期揭示水利遗产景观多功能性的时空演进过程、构建水利遗产“景观-功能-管理”的级联关系,为推动城市水利遗产从景观多功能性走向景观可持续性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景园林 城市水利遗产 多功能景观 多主体博弈 时空演进 可持续发展 福州西湖
下载PDF
景感生态学研究进展及其对人居环境科学的启示
17
作者 刘江 温俊豪 张雪葳 《西部人居环境学刊》 CSCD 2023年第6期75-81,共7页
面对中国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需求,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亟需建立科学共同体,探寻基于共性科学问题解决的认知方法和技术解决方案。景感生态学(landsenses ecology)作为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较快的分支之一,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继承了中国传... 面对中国城镇化中后期的发展需求,中国人居环境科学亟需建立科学共同体,探寻基于共性科学问题解决的认知方法和技术解决方案。景感生态学(landsenses ecology)作为近年来生态学发展较快的分支之一,以生态学基本原理为基础,继承了中国传统人居营建优良传统,对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首先,明确了景感生态学具有学科融合、技术支撑与多尺度空间实践引导的基本特征,将景感生态学的核心思想归纳为人感尺度的生态特征与以人为本的景感营造。其次,解构了景感生态学的技术方法,总结了物联网、趋善化模型、生态信息数据系统等多种技术方法在土地利用规划、建设与管理中的应用途径。进而,探索了景感生态学对我国人居环境科学的重要启示:生态过程与人类感知的全尺度交互;从分散到融合的多源数据信息优化;从景观到景感的空间营造思维转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景感生态学 人居环境 理论核心 技术体系 景感营造
下载PDF
物理失序对盗窃犯罪的影响及其在3D建成环境影响中的调节作用——基于街景图像深度学习的上海案例
18
作者 张延吉 游永熠 朱春武 《地理研究》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539-1555,共17页
破窗理论是广受关注但缺乏本土检验的犯罪地理理论。本文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目标检测、图像回归等深度学习算法挖掘街景图片中的具体失序实物与整体失序感知,以厘清物理失序对盗窃犯罪的影响及其在密度、混合度、设计要素影响盗窃... 破窗理论是广受关注但缺乏本土检验的犯罪地理理论。本文以上海中心城区为例,利用目标检测、图像回归等深度学习算法挖掘街景图片中的具体失序实物与整体失序感知,以厘清物理失序对盗窃犯罪的影响及其在密度、混合度、设计要素影响盗窃分布过程中发挥的调节作用。研究表明:①盗窃犯罪呈中心高、外围低、多热点的空间格局,失序实物与感知的空间分布异中有同。堆放垃圾和脏乱差得分由中心向外围呈先降后升态势,侵占道路在市中心高发,涂鸦小广告相对分散,而部分城中村、棚户区面临多重失序叠加的困境。②除侵占道路外,其余物理失序对盗窃活动均有显著正向影响,整体失序感知的影响最强,强度仅次于可步行性,并与活动人口数相当。③物理失序在3D建成环境要素影响盗窃行为的过程中起着增强、削弱、干涉调节作用。物理失序加深会增强POI密度、商铺密度、路网密度、街景多样性、围墙领域感的原有影响,削弱POI多样性的正向影响,将空间开敞度、灌木绿视率等存在双刃剑效应的要素影响方向由负转正。总之,加强环境维护管理对抑制犯罪发生具有可行性、有效性、低成本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物理失序 调节作用 深度学习 街景图片 犯罪地理
原文传递
夏热冬暖地区绿量构成对城市热环境的影响——以福州居住区为例
19
作者 邱瑶 罗涛 +1 位作者 王琼 蒋思雨 《应用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932-1940,共9页
为探究绿量构成与热环境的关联特征及绿量的最优构成模式,选择城市居住区为研究样地,结合航拍影像和实地调研获取绿量数据并优化绿量测算方法,将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总绿量分解为乔木和灌草两大类,研究不同空间范围内的绿量构成指标(灌草... 为探究绿量构成与热环境的关联特征及绿量的最优构成模式,选择城市居住区为研究样地,结合航拍影像和实地调研获取绿量数据并优化绿量测算方法,将一定空间范围内的总绿量分解为乔木和灌草两大类,研究不同空间范围内的绿量构成指标(灌草总绿量、乔木树冠总绿量、乔灌草总绿量、乔木单株树冠平均绿量和乔木株数)与环境温度和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不同绿量构成指标起降温增湿作用最显著的尺度和空间范围均为楼间尺度下50 m。乔木单株树冠平均绿量和乔木树冠总绿量分别是影响温度和湿度的关键因素,且反映在白天不同时段。在50 m空间范围内,当乔木树冠平均体积为211 m^(3)、乔木株数为62棵时,乔木对于环境温度和湿度的调控效果更接近于人体的热舒适度需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城市绿地 三维绿量 住区热环境 影响范围 时空变化
原文传递
犯罪恐惧感的空间格局、影响因素及其与犯罪活动的异同——基于街景图像深度学习的北京案例
20
作者 张延吉 黄佳玲 游永熠 《地理科学进展》 2024年第11期2271-2283,共13页
犯罪地理研究始终存在重视客观犯罪、轻视主观感知的缺憾。论文以北京为案例,采用深度学习中的图像回归算法,大规模识别不同街景环境下的犯罪恐惧感,以弥补社会调查在空间覆盖率、空间分辨率以及信度效度等方面的不足。研究表明:①犯罪... 犯罪地理研究始终存在重视客观犯罪、轻视主观感知的缺憾。论文以北京为案例,采用深度学习中的图像回归算法,大规模识别不同街景环境下的犯罪恐惧感,以弥补社会调查在空间覆盖率、空间分辨率以及信度效度等方面的不足。研究表明:①犯罪恐惧感的空间格局呈现出由中心向郊区逐渐递增的圈层式、多组团、放射状结构,盗窃及暴力犯罪量的空间分布与之大相径庭。②由犯罪恐惧感与犯罪活动的空间分布匹配关系可见,在北京市中心,主客观安全性具有低匹配度且客观形势比主观感知更危险;至近郊,两者匹配度提高;至远郊,两者仍具低匹配度但客观形势比主观感知更安全。③主客观安全性的影响因素不尽相同。高密度、混合型环境有利于降低恐惧感却会诱发犯罪;增设尽端路、提升围合感、增加绿视率、整治物理失序则能发挥抑制恐惧感和犯罪量的双重功效;弱势社区兼具高恐惧感与高暴力犯罪量,人员流动性有助弱化恐惧感,居民异质性仅会加剧犯罪行为。研究结果有助于厘清经典犯罪地理理论对主客观安全性的差异化解释力,以全面评估环境干预政策的安全性后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犯罪恐惧感 建成环境 社会环境 街景图像 深度学习算法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