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漳州地震台重力仪干扰分析及故障排除
1
作者 俞文俊 黎己余 +3 位作者 张凯 李杏梅 郑志泓 张翊宁 《科学技术创新》 2019年第10期19-20,共2页
通过对漳州地震台gphone型重力仪数年来日常运行中的干扰进行详细分析,并对常见故障如时钟异常、网络故障、粘摆及水准气泡偏移中心位置等做出细致讨论,总结这些问题产生的原因及其相应的解决方法,提高仪器维护的质量。
关键词 gphone型重力仪 仪器维护 异常 粘摆
下载PDF
地震预报:建议先把“近地表应力场动态图像监测”这件事做好 被引量:1
2
作者 蔡作馨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2期372-374,共3页
几十年沿着一条老路的当代地震预测主流试验体系,早在1994年,时任中国地震局局长的陈章立先生就有过这样的描述:"在地表所进行的各种地震前兆观测,其观测数据的变化,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地壳和观测系统的综合反映。这些因... 几十年沿着一条老路的当代地震预测主流试验体系,早在1994年,时任中国地震局局长的陈章立先生就有过这样的描述:"在地表所进行的各种地震前兆观测,其观测数据的变化,实际上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于地壳和观测系统的综合反映。这些因素对观测数据的变化所起的作用及相互关系,则是相当复杂的。"还处于这种状况的技术体系,其不能解决地震预测问题,显然不等于地震归根到底是不能被预测的;其没有检测到5.12汶川地震前兆,也显然不等于5.12汶川地震就没有前兆。从现实出发,中国的防震减灾对于地震预报依然有着迫切需求,这也是不言而喻的。为地震预报探索走出困局、寻求进展,特提出本建议。其中所提议的技术路线是采取"断层研究、应力测量和位移测量三者一体"的一种力学框架;关键点是首先从解决"近地表应力场强度分布动态图像监测"问题着手,并就此给出了具体实施技术的建议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预报 地震前兆 近地表应力场
下载PDF
基于韦伯分布的地震潜源强震危险性分析方法 被引量:1
3
作者 林慧卿 黎己余 +2 位作者 郭宝任 陈美梅 任鲁川 《科学技术创新》 2018年第26期15-19,共5页
本文在假设地震发震时间间隔序列服从二参量韦伯分布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引入最短地震发震时间间隔参量,假设发震时间间隔服从三参量韦伯分布,分别计算二参量和三参量韦伯分布的地震潜源区的强震危险性。本文将马尼拉海沟作为案例区域研究... 本文在假设地震发震时间间隔序列服从二参量韦伯分布的研究成果基础上,引入最短地震发震时间间隔参量,假设发震时间间隔服从三参量韦伯分布,分别计算二参量和三参量韦伯分布的地震潜源区的强震危险性。本文将马尼拉海沟作为案例区域研究,通过比较两种方法的差别和优劣性,发现三参量韦伯分布相对二参量韦伯分布对未来地震的预测更加精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韦伯分布 地震潜在源区 强震危险性
下载PDF
宁德一号井数字化气氡干扰因素分析研究 被引量:6
4
作者 杨鼎鸿 邓聪 +1 位作者 程庆斌 林昊 《华北地震科学》 2013年第3期63-67,共5页
对宁德一井数字化气氡观测资料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恒流泵和脱气装置的正常与否对于获得真实可靠的观测结果具有重要作用,保障气氡观测仪器的正常是数字化气氡观测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宁德一号井数字化气氡变化特征主要受气温... 对宁德一井数字化气氡观测资料分析研究结果显示,恒流泵和脱气装置的正常与否对于获得真实可靠的观测结果具有重要作用,保障气氡观测仪器的正常是数字化气氡观测的重要环节之一。研究结果表明,宁德一号井数字化气氡变化特征主要受气温、水位的影响,分析和排除这些因素的影响是数字化气氡观测资料分析和应用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气氡 干扰因素 对比观测
下载PDF
数字化地下水单井综合观测平台的结构设计
5
作者 蔡作馨 《福建地震》 2001年第3期17-19,23,共4页
为地震地下水前兆观测技术实现数字化和综合化这一发展目标 ,性能先进的数字化观测仪器和功能优良的综合观测平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基本方面。本文在分析已有综合观测体系模式的基础上 ,应用最新研究成果 ,提出了新一代综合观测模式 ,给... 为地震地下水前兆观测技术实现数字化和综合化这一发展目标 ,性能先进的数字化观测仪器和功能优良的综合观测平台是相辅相成的两个基本方面。本文在分析已有综合观测体系模式的基础上 ,应用最新研究成果 ,提出了新一代综合观测模式 ,给出了单井综合观测平台结构设计。该平台在与地下水各测项的数字化观测仪器对接后 ,可实现静水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水前兆 数字化观测 单井综合观测
下载PDF
地下水"恒流式"单井综合观测方法 被引量:6
6
作者 蔡作馨 程庆斌 +1 位作者 杨鼎鸿 邓宁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109-114,共6页
以探索水位与水化学单井综合观测新方法为目的,建立了改性动水位概念,即恒定小流量状态下的井孔动水位。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改性动水位与同一井孔对应的静水位之间相差一恒定水位落差。根据这一结果,可将观测得到的改性动水位值订正成... 以探索水位与水化学单井综合观测新方法为目的,建立了改性动水位概念,即恒定小流量状态下的井孔动水位。理论分析和实验表明,改性动水位与同一井孔对应的静水位之间相差一恒定水位落差。根据这一结果,可将观测得到的改性动水位值订正成相对应的静水位值。由此建立了以改性动水位和传统水化学为观测对象的"恒流式"单井综合观测方法,从而实现了静水位与传统水化学的单井综合观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改性动水位 地震前兆 地下水 静水位 水化学
下载PDF
地下含水层氡浓度和水位实时动态的潮汐现象与数字化单井综合观测 被引量:3
7
作者 蔡作馨 杨鼎鸿 +3 位作者 程庆斌 邓宁 林昊 邓聪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9-14,共6页
在宁德地震台进行的地下水数字化单井综合观测实验中,采用“恒流式”单井综合观测方法,配套相应的技术系统,实现了对地下含水层氡浓度和水位实时动态的连续综合观测,而且记录到两者具有与固体潮相对应的同步性半日波微动态。分析认为,... 在宁德地震台进行的地下水数字化单井综合观测实验中,采用“恒流式”单井综合观测方法,配套相应的技术系统,实现了对地下含水层氡浓度和水位实时动态的连续综合观测,而且记录到两者具有与固体潮相对应的同步性半日波微动态。分析认为,这一方面为地下水有关测项预报地震力学基础的研究提供了新的观测事实;另一方面,为试图通过综合观测以期有利于识别干扰与地震前兆信息研究思路的实践提供了一种新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含水层 实时动态 潮汐现象 数字化单井综合观测
下载PDF
地下流体数字化单井综合观测技术方案的对比实验 被引量:4
8
作者 杨鼎鸿 蔡作馨 +3 位作者 程庆斌 邓聪 邓宁 林昊 《华北地震科学》 2010年第2期58-62,共5页
根据已有的地下水单井综合观测方案和宁德地震台所具备的实验条件,就若干种不同方案在宁德地震台开展对比观测,并对4种方案的实际观测效果和其它有关优缺点分别给出科学评价。然后根据实验和分析结果,从中选出在科学上合理、技术上可行... 根据已有的地下水单井综合观测方案和宁德地震台所具备的实验条件,就若干种不同方案在宁德地震台开展对比观测,并对4种方案的实际观测效果和其它有关优缺点分别给出科学评价。然后根据实验和分析结果,从中选出在科学上合理、技术上可行的最优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下流体综合观测 对比实验 优选
下载PDF
井孔△H指标及其观测系统原理
9
作者 蔡作馨 蔡诗凰 +2 位作者 史磷舜贩贩娄 王吉易 杨鼎鸿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17-23,共7页
根据地震前兆的"应力-应变原理",以及"岩石变形破坏的实质是其孔隙度发生变化"的结论,进一步应用地下水动力学中的达西定律推导得出,饱和含水层井孔在恒定流量下的动水位与该井孔静水位之差或二种不同恒定流量下的... 根据地震前兆的"应力-应变原理",以及"岩石变形破坏的实质是其孔隙度发生变化"的结论,进一步应用地下水动力学中的达西定律推导得出,饱和含水层井孔在恒定流量下的动水位与该井孔静水位之差或二种不同恒定流量下的动水位之差ΔH,可以相对量度饱和含水层岩体孔隙度的变化,进而得出相对量度岩体受力变形的动态变化过程,这可作为一项新的地震前兆指标。据此设计了一种以"井孔ΔH指标"为观测对象的新型地震前兆观测系统。理论分析得出,ΔH指标仅对地下深部岩体应力-应变的变化信息敏感,对非应力-应变因素和地表干扰不敏感。已有实验初步验证了其具有抗干扰、高灵敏度和高信噪比等特性。距离实验点400km的2002年3月31日台湾花莲海外7.5级地震为ΔH指标的可行性实验提供了一个例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震前兆 水力传导率 井孔ΔH指标 孔隙度 岩石变形破坏
下载PDF
初建永安井水温动态大幅度起伏及其原因的调查与分析 被引量:1
10
作者 刘水莲 黎己余 欧阳群 《国际地震动态》 2019年第3期7-14,共8页
在分析永安井水温动态背景特征的基础上,对该井长期以来的大幅动态异常变化原因进行调查核实,利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井下电视探测和井孔内外环境调查等方法,基本查明是由于井孔自身条件及场地环境所限,使得该井存在影响水温动态的因素... 在分析永安井水温动态背景特征的基础上,对该井长期以来的大幅动态异常变化原因进行调查核实,利用观测数据对比分析、井下电视探测和井孔内外环境调查等方法,基本查明是由于井孔自身条件及场地环境所限,使得该井存在影响水温动态的因素,建议对该井进行井孔改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水温 动态异常 调查核实
下载PDF
防震减灾:基于下一次强震地点预测并施以区域建筑抗震设防的对策思路
11
作者 蔡作馨 《地震地质》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期203-207,共5页
分析认为,"针对下一次强震将要发生的地点实施区域建筑抗震设防"应为现阶段中国防震减灾寻求突破在基本对策上的一种合理选择。这一思路的关键是需要准确地知道下一次强震将要发生在哪里,而不必知道将发生在何时(文中姑且将... 分析认为,"针对下一次强震将要发生的地点实施区域建筑抗震设防"应为现阶段中国防震减灾寻求突破在基本对策上的一种合理选择。这一思路的关键是需要准确地知道下一次强震将要发生在哪里,而不必知道将发生在何时(文中姑且将回答这一问题的地震预测称为"第三类地震预测")。按照"排除法"的思路,分析得到了"强应力、强介质、大规模、且呈严重闭锁状态的断层,其中地应力呈持续强势集中的部位,将是下一次强震最可能发生的地点"的逻辑推断。寻找符合上述特征的地点,可通过"断层研究、地应力测量和跨断层形变测量"3个方面技术手段的综合应用。所涉及的具体技术似已具备可行性。从而就现阶段中国防震减灾寻求突破提出了一种可以付诸试验的解决思路,以供讨论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震减灾基本对策 下一次强震地点 针对性设防 第三类地震预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