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4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原来姹紫嫣红开遍——福建省第23届戏剧会演概述
1
作者 木凡 《福建艺术》 2007年第1期25-27,共3页
关键词 戏剧会演 福建省 参演剧目 东南沿海地区 综合指数 中坚力量 舞台呈现 艺术性
下载PDF
“自将磨洗认前朝”──福建莆仙戏《目连救母》之原型探溯 被引量:4
2
作者 马建华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01年第4期95-102,共8页
本文以唐代变文、唐宋佛教为参照体系来观照莆仙戏《目连救母》所出现的“有情”目连普渡众生等情节与“五方佛”、“无遮大会”、“施食忏文”、“优婆塞尊者”、“南阎浮提”等佛教术语,发现它们清晰地留下唐代变文的胎记、深刻地打... 本文以唐代变文、唐宋佛教为参照体系来观照莆仙戏《目连救母》所出现的“有情”目连普渡众生等情节与“五方佛”、“无遮大会”、“施食忏文”、“优婆塞尊者”、“南阎浮提”等佛教术语,发现它们清晰地留下唐代变文的胎记、深刻地打上了唐宋佛教的历史印记;而且,这些历史印记又与莆仙宋代佛教信仰相吻合。由此推论:莆仙戏《目连救母》是从唐变文或宋杂剧等直接脱胎而来的;有关目连救母故事或杂剧最迟在宋元时代传入莆仙地区,并持久地保留其原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福建 莆仙戏 《目连救母》 原型 唐代 变文 佛教 净土宗 人物塑造
下载PDF
国立福建音专史要 被引量:1
3
作者 孙星群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7年第2期88-92,共5页
关键词 福建省 专史 音乐师资 中央音乐学院 上海音乐学院 专科学校 艺术研究所 院校调整
下载PDF
论艺术进化
4
作者 谭华孚 《福建论坛(文史哲版)》 CSSCI 1989年第3期11-16,共6页
Ⅰ、对于恒久价值的渴求也许曾经造成对文化创造的某种意想不到的束缚——思虑和等待得太久,势必失却热情和气魄.然而在当代艺术文化的创造和研究中,更耐人寻味的倒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流向:伴随着极为轻捷的节奏,某些激进的艺术家和批评... Ⅰ、对于恒久价值的渴求也许曾经造成对文化创造的某种意想不到的束缚——思虑和等待得太久,势必失却热情和气魄.然而在当代艺术文化的创造和研究中,更耐人寻味的倒是一种截然相反的流向:伴随着极为轻捷的节奏,某些激进的艺术家和批评家似乎总是以充足的理由,宣告了一个又一个艺术目标或方法的过时,并倡引我们急切地奔向新的目标和方法.如果说时下中国的文艺创作和批评真有所谓疲软,症结之一,乃是人们曾十分亢奋地进行过的种种尝试并未带来预期的结果.有学者将此归因于中国文艺界或社科界心态上的浮躁,这确是简省而无可指责的诊断,只是它并没有切中作为这种趋向基础的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社会文化环境 希腊艺术 归因 审美活动 综合理论 艺术学 一般进化 独立性 美学 思维
下载PDF
万史性·艺术性·典型性——论文艺志书的彩页插图
5
作者 刘文 《福建史志》 2006年第4期19-20,共2页
人类已经进入了“读图”时代。自从20世纪80年代以后.我国许多的报刊杂志都十分重视图片的作用,加大了图片的比例与份量.力求视觉艺术的效果,以达到图文并茂的目的。
关键词 典型性 艺术性 20世纪80年代 插图 彩页 志书 文艺 报刊杂志
下载PDF
《乐记》与《诗学》比较研究中一些问题的思考——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音乐思想比较
6
作者 孙星群 《天津音乐学院学报》 2002年第1期12-16,共5页
《乐记》与《诗学》是人类文明史上两座并置的高峰,本文就以它们为基点进行中国先秦与古代希腊、中国与西方音乐美学思想的比较,论述了四个问题。一、比较的可能;二、比较的困难;三、比较的视点:源头、时期、价值、影响;四、比较的态度。
关键词 《乐记》 《诗学》 音乐美学思想 中国 先秦时代 希腊 音乐文化 比较研究
下载PDF
三谈福建戏曲音乐的写作问题
7
作者 郭祖荣 《福建艺术》 2006年第2期39-40,共2页
2005年10月左右,我与作曲家王华元同志,同被邀请观看闽剧《林则徐复出》。王华元同志曾写过秦腔音乐以及舞剧、歌剧音乐等,但之前从未听过闽剧,他说此次是他“一生第一次听闽剧”。当第一场刚结束,王华元同志就说:“闽剧音乐没有... 2005年10月左右,我与作曲家王华元同志,同被邀请观看闽剧《林则徐复出》。王华元同志曾写过秦腔音乐以及舞剧、歌剧音乐等,但之前从未听过闽剧,他说此次是他“一生第一次听闽剧”。当第一场刚结束,王华元同志就说:“闽剧音乐没有特色,像歌剧,而且是没有韵修改的歌剧”这是他在审美过程中对同类艺术审美贮存信息进行横向比较后所产生的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曲音乐 写作问题 福建 歌剧音乐 秦腔音乐 横向比较 艺术审美 审美过程 闽剧
下载PDF
不朽的文化艺术硕果——《泉州传统戏曲丛书》的文化艺术价值
8
作者 马建华 《福建艺术》 2007年第1期42-43,共2页
关键词 《泉州传统戏曲丛书》 文化艺术价值 戏曲研究 优秀成果 艺术科学 文化价值 文化精神 文化意识
下载PDF
听唱新翻杨柳枝——2006华人歌仔戏创作艺术节述评
9
作者 陈翘 《福建艺术》 2007年第1期31-33,共3页
关键词 创作理念 歌仔戏 艺术节 学术研讨会 海峡两岸 述评 华人 杨柳
下载PDF
双向对谈——曾永义■叶明生—地方剧种研究与戏曲的现代化
10
作者 叶明生 曾永义 《福建艺术》 2006年第3期16-18,共3页
叶明生(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以下简称叶):两岸戏剧研究的交流以前多是单向的,比如大陆举办的南戏研讨会请台湾的专家过来,台湾方面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也请我们过去。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远难适应两岸文化交流发展的需要。关于海... 叶明生(福建省艺术研究所研究员,以下简称叶):两岸戏剧研究的交流以前多是单向的,比如大陆举办的南戏研讨会请台湾的专家过来,台湾方面相关的学术研讨会也请我们过去。我觉得这种交流方式远难适应两岸文化交流发展的需要。关于海峡两岸的戏剧研究的学术交流当有更多方面的开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叶明生 地方剧种 现代化 戏曲 双向 文化交流 海峡两岸 戏剧研究 艺术研究所 学术研讨会
下载PDF
冯光钰民族音乐研究中的传播学方法
11
作者 孙星群 《音乐探索》 2000年第4期72-76,共5页
冯光钰以传播学的方法研究民族音乐传播,这是一个新角度、新层面、新方法。传播 学又包容着“老三论”中信息论、系统论的内涵与思维,因此,这是我们学界可以引 进、借鉴、吸收的新思维、新的研究方法。
关键词 民族音乐研究 角度 借鉴 包容 层面 新思维 研究方法 传播学 系统论 信息论
全文增补中
青峦为黛金作笺——林锦荣金笺青绿的探险
12
作者 徐东树 黄小我 《福建艺术》 2006年第5期65-66,共2页
中国绘画雅称“丹青”,原来就有重色的传统。至唐宋之际,青绿山水尉然成大观,其富华典雅兴盛一时。可惜,及至宋末元初赵孟颊、钱选之后,青绿山水的渊雅传统在中国主流绘画中几成绝响。这不仅是指后继者稀少,更在于一种深厚温婉的... 中国绘画雅称“丹青”,原来就有重色的传统。至唐宋之际,青绿山水尉然成大观,其富华典雅兴盛一时。可惜,及至宋末元初赵孟颊、钱选之后,青绿山水的渊雅传统在中国主流绘画中几成绝响。这不仅是指后继者稀少,更在于一种深厚温婉的内在意蕴的丧失。比如明季的青绿大家,虽仇英勤勉奋发,却多刻意炫奇,难免伤之于硬;而“浙派殿军”蓝瑛以粗笔率意入青绿,则又失之于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探险 中国绘画 青绿山水 “丹青” 唐宋之际 宋末元初 内在意蕴 赵孟颊
下载PDF
经典的复活与永生——《长生殿》传奇传承方式摭谈 被引量:2
13
作者 张帆 蒋松源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CSSCI 北大核心 2006年第6期114-120,共7页
本文通过分析《长生殿》传奇在流播过程中艺人修改、文人俗化、民间移植等几种传承方式,发现文人作品如自然界中的生命个体一样,在传承、流播过程中为了适应生态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被调整、添加民间因素;足见生态演进的自然力量是其发... 本文通过分析《长生殿》传奇在流播过程中艺人修改、文人俗化、民间移植等几种传承方式,发现文人作品如自然界中的生命个体一样,在传承、流播过程中为了适应生态大环境的变化而不断被调整、添加民间因素;足见生态演进的自然力量是其发展的不可抗拒的驱动力,适者生存的规则成为其变化的重要规则。只有在传承上采撷好的传统,并有所创新,才能使《长生殿》传奇成为最有魅力、艺术生命永久不息的“适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生殿》 传承 适者生存
下载PDF
泉州南音乐社运作的内部机制 被引量:3
14
作者 曾宪林 陈敏红 《福建艺术》 2007年第2期10-11,共2页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等,是以泉腔进行演唱的古老曲乐。在经历了历史上的种种冲击后,泉州南音及其生存环境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闽南区域文化以及泉州南音这一乐种的特殊性,使她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得到了地... “泉州南音”又称南曲、南乐、南管、弦管等,是以泉腔进行演唱的古老曲乐。在经历了历史上的种种冲击后,泉州南音及其生存环境都遭到了严重的破坏。虽然闽南区域文化以及泉州南音这一乐种的特殊性,使她在20世纪80年代早期就得到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界,尤其是港澳台同胞以及海外侨胞的努力呵护。但是,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泉州南音还是在当代传承中精神迷失,在繁华的外表下生命衰落,与其他传统音乐品种一样,大有在劫难逃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泉州南音 传统音乐 20世纪80年代 运作 区域文化 地方政府 海外侨胞 精神迷失
下载PDF
守成与创新——武夷剧作社2006年学术年会纪要 被引量:5
15
作者 郑怀兴 陈欣欣 +5 位作者 王景贤 王仁杰 周长赋 陈世雄 马建华 林瑞武 《福建艺术》 2006年第5期25-26,共2页
郑怀兴(仙游县剧目室一级编剧): 武夷剧社成立21年了,怀念武夷剧社刚成立时的氛围,各种观点都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个性,大家是平等的,讨论艺术观点时,各抒己见。我们是“和而不同”,希望武夷剧社讨论剧本如往常般真... 郑怀兴(仙游县剧目室一级编剧): 武夷剧社成立21年了,怀念武夷剧社刚成立时的氛围,各种观点都可以说,每个人都有自己的风格个性,大家是平等的,讨论艺术观点时,各抒己见。我们是“和而不同”,希望武夷剧社讨论剧本如往常般真诚、自由和宽松。我写了一辈子戏,推崇老庄的话“无为而治”,想写就写,写戏是一种冲动一种灵感,碰到感兴趣的题材、人物才写,也从来没有思考“要为什么而写戏”。写戏只是为了兴趣,如果有功利的目标,也许能得奖,但关键还是要经得起时间的考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会纪要 学术 剧作 创新 “和而不同” “无为而治” 艺术观点 仙游县
下载PDF
小径分岔的花园 被引量:1
16
作者 黄文娟 《福建艺术》 2006年第6期26-28,共3页
关键词 昆曲艺术 传统剧目 专项资助 台湾省 资金资助 评选结果 中国
下载PDF
乐以诗为本 诗以乐为用——读刘明澜《中国古代诗词音乐》 被引量:3
17
作者 孙星群 《音乐艺术(上海音乐学院学报)》 CSSCI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92-94,共3页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代歌诗是它骄傲于世界、骄傲于人类的文化宝藏。它渊源于《诗经》、《楚辞》、古乐府,发展至唐诗.宋词臻于极盛。《全唐诗》共九百卷,收录了2300多位诗人吟作的48900多首的... 中华民族数千年的文明历史,创造了辉煌灿烂的古代文化,历代歌诗是它骄傲于世界、骄傲于人类的文化宝藏。它渊源于《诗经》、《楚辞》、古乐府,发展至唐诗.宋词臻于极盛。《全唐诗》共九百卷,收录了2300多位诗人吟作的48900多首的诗,《全宋词》收录了1300多位词家吟作的2300余体的19900多首的词。自诗三百以来的众多诗词,大都可筲可管可箫,它们与音乐的关系极为密切。《墨子·公孟篇》云:“诵诗三百,弦诗三百,歌诗三百,舞诗三百”,明确地把《诗经》三百篇看作是可“诵”、可“弦”、可“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明澜 《中国古代诗词音乐》 古琴音乐 创作风格 民族声乐 歌唱艺术
下载PDF
不可回避的前瞻——高科技对文化事业发展的重大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谭华孚 《文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期10-19,共10页
本文认为,在当代,高新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文化生态变迁的主要动因。科学技术、社会主流传媒、主导符号形态和艺术的生态格局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动力学机制。戏剧、电影、电视艺术和电脑多媒体艺术各以其传播学特征和消长变化,具体地... 本文认为,在当代,高新科技的发展已经成为文化生态变迁的主要动因。科学技术、社会主流传媒、主导符号形态和艺术的生态格局之间,存在着内在的动力学机制。戏剧、电影、电视艺术和电脑多媒体艺术各以其传播学特征和消长变化,具体地显现了这一动力学机制。字符文化主体介质转换、视觉艺术技能价值位移、动态视听文化高速巨量增长、剧场表演艺术审美功能变化,是未来文化空间中将要发生的四种重大变化。文章指出,为了在新技术日益渗透文化生活的环境中更好地发展事业,中国文化界应重视相关的前瞻性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传媒技术革命 社会主流传媒 主导符号形态 艺术文化生态
下载PDF
戏剧创作的歧途与没落 被引量:3
19
作者 傅翔 《文艺评论》 北大核心 2005年第2期75-80,共6页
1、没落的实质 在这样一个时代,戏剧已经牵动了太多人的心,太多人关注它的命运与危机,太多人终其一生与其同喜同悲,也太多人仰其鼻息得以维生,却独独没有人掏自己的腰包进剧场,更没有圈外的人为戏剧摇旗呐喊.戏剧已经真正成为圈内人自... 1、没落的实质 在这样一个时代,戏剧已经牵动了太多人的心,太多人关注它的命运与危机,太多人终其一生与其同喜同悲,也太多人仰其鼻息得以维生,却独独没有人掏自己的腰包进剧场,更没有圈外的人为戏剧摇旗呐喊.戏剧已经真正成为圈内人自娱自乐的一门艺术了.不管圈内还有多少人抱着多么远大与不切实际的幻想,戏剧的没落都已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戏剧创作 呐喊 自娱 幻想 命运 时代 艺术 剧场
下载PDF
试论“瑜伽教”之衍变及其世俗化事象 被引量:13
20
作者 叶明生 《佛学研究》 1999年第0期256-264,共9页
“瑜伽教”,其前身为瑜伽行派,是古印度佛教的一个学派,其理论于唐代传入中国。嗣后,于唐宋间流传福建,与民间巫、道溶合,形咸亦道亦佛的宗教形态。宋代道士白玉蟾对其宗教形态曾作了专门介述,并以瑜伽教称之。瑜伽教形成的过程... “瑜伽教”,其前身为瑜伽行派,是古印度佛教的一个学派,其理论于唐代传入中国。嗣后,于唐宋间流传福建,与民间巫、道溶合,形咸亦道亦佛的宗教形态。宋代道士白玉蟾对其宗教形态曾作了专门介述,并以瑜伽教称之。瑜伽教形成的过程,是佛教密宗在民间流行中不断地被世俗化的过程。在理论上它认同“三教原来是一家”,迎合社会潮流而被社会广泛接受;在形式上,它和盘地接受民间巫、道的道坛形式,并与民众社会生活产生密切联系,而被作为与道教  灾驱妖之功能相同的“佛家伏魔之一法”,出现于民众宗教生活中;瑜伽教的产生与流行还与其教派的信仰人物的本地化有很大关系。各地民间信仰人物的不断 入,使之产生了如“张萧刘连”、“刘萧章”、“张萧吴”等以张圣君为首的瑜伽教信仰圈,使瑜伽教在各个社区的宗教活动更贴近民众之生活;此外,瑜伽教在形成与流行中,不但受到道化的影响,同样它对福建民间道教也产生了很大的辐射,使得民问道坛中无处不存在瑜伽教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瑜伽教 密宗 闾山教 巫道 民间信仰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