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8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近年来华文文学研究的焦点与热点
1
作者 陈美霞 《学术评论》 2024年第1期95-100,共6页
华文文学研究具有较为深厚的学科基础与学术积淀。近三年来,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现象。既有从学术自身生长出来的热点问题,如史料整理与学科建设、陈映真与经典作家研究等,也有反映时代语境与人民心... 华文文学研究具有较为深厚的学科基础与学术积淀。近三年来,华文文学研究取得了一系列成绩,出现了一些值得关注的热点现象。既有从学术自身生长出来的热点问题,如史料整理与学科建设、陈映真与经典作家研究等,也有反映时代语境与人民心声的学术热点,如华文文学与人类命运共同体构建、华文文学与中华文化传承、华文文学与文化抵抗等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华文文学 陈映真 时代语境 学术热点 经典作家研究 史料整理 热点现象 人类命运共同体
下载PDF
文学史与新媒介文艺
2
作者 南帆 《当代作家评论》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28-30,共3页
“文学史与新媒介文艺”这个题目可以分为两个层面:一是文学史,二是新媒介文艺。提到文学史,往往涉及历史化策略。文学史的叙述效果是形成历史化。一部作品进入文学史,即获得历史化,亦即载入史册,意味着长存不朽,以经典形式示范后来者。
关键词 叙述效果 新媒介 文艺 文学史 历史
下载PDF
华人文化诗学:华文文学研究的范式转移 被引量:15
3
作者 刘登翰 刘小新 《东南学术》 2004年第6期70-79,共10页
文化诗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把文化诗学引入华文文学批评,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 文化诗学是近年学界关注的理论焦点之一。把文化诗学引入华文文学批评,建构以“华人性”为研究核心,以“形式诗学”与“意识形态批评”统合为基本研究方法的“华人文化诗学”,在更加开放的社会科学视域中审视与诠释华人文学书写的族裔属性建构意义及其美学呈现形式,应是我们拓展华文文学批评空间的一个有效途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华人文化诗学 华人性 形式的意识形态批评 阐释策略
下载PDF
对象·理论·学术平台——关于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思考 被引量:13
4
作者 刘登翰 刘小新 《广东社会科学》 CSSCI 2004年第1期17-23,共7页
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升级”问题,即如何通过有效的学术研究,营造学术语境,把华文文学的学科意识变成一种学术现实。首先,这有赖于对华文文学这一对象独立学术内涵的确立和认定;其次,整合各种理论资源,从而形成独特的理论与方法是华文... 华文文学研究的学术“升级”问题,即如何通过有效的学术研究,营造学术语境,把华文文学的学科意识变成一种学术现实。首先,这有赖于对华文文学这一对象独立学术内涵的确立和认定;其次,整合各种理论资源,从而形成独特的理论与方法是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主要途径:再次,话语和话语空间的生产是推动华文文学研究“学术升级”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诗学 话语空间 学术升级
下载PDF
台湾文学研究中的殖民现代性幽灵 被引量:10
5
作者 刘小新 《东南学术》 CSSCI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134-142,共9页
"殖民现代性"概念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知识界对台湾尤其是对近代台湾的阐释,在文学艺术领域,"殖民现代性"问题则牵涉到感性领域的现代性规训与反规训的命题。"殖民现代性"范畴的引入,对于当代台湾文艺... "殖民现代性"概念已经深刻地影响了台湾知识界对台湾尤其是对近代台湾的阐释,在文学艺术领域,"殖民现代性"问题则牵涉到感性领域的现代性规训与反规训的命题。"殖民现代性"范畴的引入,对于当代台湾文艺理论与批评的确意义深远,它打开了当代文论阐释日据台湾文学更开阔的空间,打开了后殖民论述"在地化"的阐释空间,也为台湾身份认同的复杂性提供了一种更为细腻的解释。重新认识现代性问题的复杂性,重新反思"殖民现代性"的矛盾与暧昧,并发展出一种真正具有批判性的、多元的和开放的现代性观念,迄今仍然是摆在台湾后殖民知识分子或批判的知识分子议事日程上一项重要的思想课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现代性 殖民现代性 幽灵 文学研究
下载PDF
供给侧结构改革视域下福建文化产业发展研究 被引量:6
6
作者 郑海婷 刘小新 《福建艺术》 2017年第3期4-14,共11页
近年来,在整体经济走势疲软的大背景下,福建省文化及相关产业逆势而上,总量持续快速增长,比重日益上升,2015年全省文化产业实现增加值1070.94亿元,比上年增长14%,占GDP的比重为4.1%,已经初步具备支柱产业形态。
关键词 文化产业发展 福建省 结构改革 视域 供给 经济走势 相关产业 产业形态
下载PDF
走向学术语境──祖国大陆台湾文学研究二十年 被引量:7
7
作者 刘登翰 《台湾研究集刊》 CSSCI 2000年第3期84-92,共9页
20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前10年处于资料积累、初步分析且包含较多政治意味的阶段。近10年除了研究层面的扩展、研究成果的剧增、研究布局和人员构成的调整外,更重要的发展表现于内在的研究品格、基本理论和学术规范的建... 20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文学研究,前10年处于资料积累、初步分析且包含较多政治意味的阶段。近10年除了研究层面的扩展、研究成果的剧增、研究布局和人员构成的调整外,更重要的发展表现于内在的研究品格、基本理论和学术规范的建立上,研究从政治本位向学术本位转移,而整合性研究和开放性视野,是新提出的最为重要的研究观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祖国大陆 台湾文学研究 整合性研究 开放性视野
下载PDF
大同诗学想象与地方知识的建构——华文文学研究的两种路径及其整合 被引量:7
8
作者 刘小新 《东南学术》 2004年第3期136-140,共5页
本文认为“文学中华”、“美学中国”、“语种的华文文学”等等具有统合性的基础概念的提出对新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是富有意义的 ,它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学理基础。但在“一体化”、“大同世界”、“文学中华”等等整合性... 本文认为“文学中华”、“美学中国”、“语种的华文文学”等等具有统合性的基础概念的提出对新兴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是富有意义的 ,它为世界华文文学学科建设提供了学理基础。但在“一体化”、“大同世界”、“文学中华”等等整合性概念支撑下所形成的一种世界华文文学的研究范式和路径即“大同诗学” ,可能已经长期地左右着我们的世界华文文学研究。面对这一状况 ,华文文学研究有必要引入“地方性知识”的研究范式 ,以弥补“大同诗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中华 大同诗学 地方性知识
下载PDF
文化产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协同发展的策略研究 被引量:2
9
作者 陈舒劼 《商丘师范学院学报》 CAS 2012年第7期56-60,共5页
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之间存在着深度的逻辑关联,二者的协同发展意义重大。要推动文化产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发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与市场运作规律,立足长远发展;二是拓展理论视野... 文化产业发展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建构之间存在着深度的逻辑关联,二者的协同发展意义重大。要推动文化产业与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协同发展可以从以下五个方面着手:一是尊重文化发展规律与市场运作规律,立足长远发展;二是拓展理论视野,更新思维观念,盘活文化资源;三是精品带动,实施大品牌战略;四是促进科技与文化的创新对接与深层对接;五是培育复合型、应用性人才,建立以价值观建构为主题的文化产业研发体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产业 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协同发展 策略研究
下载PDF
关系主义与文学研究 被引量:3
10
作者 刘小新 《海南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1年第4期122-124,共3页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论争是"关系主义"的出场语境。南帆的"关系主义"是一种阐释策略,是文学理论应对日益复杂化的中国经验与文化问题的一种论述策略。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而且还是一种知识立场,是一种... 本质主义与反本质主义论争是"关系主义"的出场语境。南帆的"关系主义"是一种阐释策略,是文学理论应对日益复杂化的中国经验与文化问题的一种论述策略。它不仅仅是一种文学研究的方法论,而且还是一种知识立场,是一种"广谱的批判"。阐释者本身也是关系网络之一部分,置身于"结构"之中。在文学研究领域,"关系主义"迄今还属于一种少数话语,但在其它领域,它并不缺少同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关系主义 文学研究 结构
下载PDF
刘登翰文学研究的学术意义 被引量:3
11
作者 刘小新 《华文文学》 2003年第4期66-70,共5页
刘登翰先生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拓荒者之一 ,其文学研究的影响已经从大陆扩展到台港澳 ,延伸到海外的汉语文化圈 ,并开始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合研究中产生影响。刘登翰先生文学研究的学术特色和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建立了一... 刘登翰先生是世界华文文学研究的拓荒者之一 ,其文学研究的影响已经从大陆扩展到台港澳 ,延伸到海外的汉语文化圈 ,并开始在 2 0世纪中国文学史的整合研究中产生影响。刘登翰先生文学研究的学术特色和意义体现在如下方面 :一、建立了一系列描述与阐释世界华文文学史的概念与范畴 ,在此基础上建立了文学史观念与阐释框架 ;二、宏大的社会文化视域使许多文学现象的复杂性获得了较为充分合理的解释 ;三、追求学术化和历史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刘登翰 华文文学研究 学术意义
下载PDF
重新认识文学社会学批评 被引量:2
12
作者 刘小新 《漳州职业大学学报》 2003年第1期53-58,共6页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学批评有过一段庸俗化的历史,这导致了许多人对社会学批评的厌弃。然而,只有把文学放在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构中进行社会学研究,才能真正摆脱文学批评的“自恋主义”而走向科学化。从丹纳到布迪厄,社会学批评... 在当代中国文学批评史上,社会学批评有过一段庸俗化的历史,这导致了许多人对社会学批评的厌弃。然而,只有把文学放在各种社会关系的结构中进行社会学研究,才能真正摆脱文学批评的“自恋主义”而走向科学化。从丹纳到布迪厄,社会学批评的科学精神一脉相承。布迪厄所代表的新社会学批评的崛起对纯美学批评构成了有力的挑战,动摇了从19世纪的浪漫主义到20世纪的现代主义的文学批评的统治地位。如果不能说社会学批评代表了文学研究范式转换的唯一方向,那么至少可以说它是许多新范式中的富有生命力的一种类型。因此,今天人们有必要重新认识社会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学评论 中国 文学批评史 社会学批评 科学精神
下载PDF
公共理性与公共阐释研究论衡 被引量:1
13
作者 王伟 《安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CSSCI 2024年第3期19-27,共9页
张江教授提出的“公共阐释”理论,立基于“公共理性”之上。围绕这一理论焦点,文艺理论界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既有质疑与批评,更有肯定与延展。前者或认为公共理性概念抽象而空洞,或认为公共阐释的达成并不在于公共理性,或认为不能用... 张江教授提出的“公共阐释”理论,立基于“公共理性”之上。围绕这一理论焦点,文艺理论界展开了热烈讨论。其中,既有质疑与批评,更有肯定与延展。前者或认为公共理性概念抽象而空洞,或认为公共阐释的达成并不在于公共理性,或认为不能用理性或非理性来区分是否为公共阐释;后者则从强弱度区分、语言学转向、交往理性、公共感性等视角,来补充与界定公共理性。集中检视这些关于公共理性与公共阐释的研究,有助于深入理解公共阐释的学理基础与学术意义,丰富并完善公共理性、公共阐释的理论内涵与细节,进一步促进中国当代阐释学话语体系的建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公共理性 公共阐释 中国阐释学
下载PDF
发挥文学在祖国统一事业中的重要作用——朱双一教授访谈
14
作者 朱双一 陈美霞 《学术评论》 2024年第2期9-19,共11页
一、结缘台湾文学研究陈美霞:朱老师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先后出版了十来部著作,发表了三百多篇论文。在我印象里,您在研究生时期是从事鲁迅研究的,后来您又是如何与台湾文学研究“结缘”呢?朱双一:研究生阶段,我师从许怀中、应... 一、结缘台湾文学研究陈美霞:朱老师在台湾文学研究领域成绩斐然,先后出版了十来部著作,发表了三百多篇论文。在我印象里,您在研究生时期是从事鲁迅研究的,后来您又是如何与台湾文学研究“结缘”呢?朱双一:研究生阶段,我师从许怀中、应锦襄两位老师学习中国现代文学,研究方向是“鲁迅研究”。这在当时(20世纪80年代前期)有点不合潮流,甚至有人投来诧异的眼光。让我十分庆幸的是,这对我后来数十年的学术生涯有着巨大的影响和帮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鲁迅研究 研究生阶段 朱老师 学术生涯 教授访谈 中国现代文学 祖国统一事业 结缘
下载PDF
以新思想为引领谱写新时代福建文化建设新篇章
15
作者 刘小新 刘桂茹 《学术评论》 2024年第1期4-7,共4页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 2023年10月,全国宣传思想文化工作会议首次提出习近平文化思想,这在党的宣传思想文化事业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习近平文化思想既有文化理论观点上的创新和突破,又有文化工作布局上的部署要求,明体达用、体用贯通,明确了新时代文化建设的路线图和任务书,为做好新时代新征程宣传思想文化工作、担负起新的文化使命,提供了强大思想武器和科学行动指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宣传思想文化工作 文化使命 任务书 事业发展史 明体达用 强大思想武器 习近平文化思想 路线图
下载PDF
重复写与重新写:文学史写作的数字化可能与科幻式想象
16
作者 陈舒劼 《扬子江文学评论》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35-42,共8页
必须承认,从创作、研究到呈现、传播,现今的科技深度嵌入了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科技与文学的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突破,借助某种软件程序写作和在移动载体上阅读已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细节,人工智能模型向创作领域进军成为新进的流行趋势... 必须承认,从创作、研究到呈现、传播,现今的科技深度嵌入了文学活动的各个环节。科技与文学的融合不断催生出新的突破,借助某种软件程序写作和在移动载体上阅读已是再普通不过的日常细节,人工智能模型向创作领域进军成为新进的流行趋势。2024年3月,华东师范大学的团队宣称成功“制作”“国内首部”以“人机融合方式写作”的中文智能长篇小说《天命使徒》,但“人机融合”的写作方式至迟在2018年就已经出现--长期从事搜索引擎和知识图谱相关软件研发工作的王咏刚和作家陈楸帆在科幻小说《恐惧机器》中使用AI程序自动生成了“分裂者”的对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图谱 科幻小说 软件研发 移动载体 创作领域 搜索引擎 程序自动生成 软件程序
下载PDF
辛亥革命与赖和的文学实践
17
作者 陈美霞 《现代中文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132-139,共8页
赖和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其新旧文学富有反抗意识与时代精神。以往研究多从“五四”启蒙角度理解赖和,实际上辛亥革命激发的中华民族意识,在世界思潮与时代风尚共同作用下成为赖和投身台湾地区新文学运动、追寻民... 赖和被誉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其新旧文学富有反抗意识与时代精神。以往研究多从“五四”启蒙角度理解赖和,实际上辛亥革命激发的中华民族意识,在世界思潮与时代风尚共同作用下成为赖和投身台湾地区新文学运动、追寻民族解放的动员能量。考察赖和文本内外元素,可以管窥其旅厦传统汉诗有着秋瑾、鲁迅等晚清革命者相似的时代忧患,白话小说《斗闹热》《一杆“秤仔”》编码了辛亥革命、社会运动、地方自治等信息。赖和回忆散文再现了辛亥革命所唤醒的台湾地区青年学生民族意识与实践热情。赖和在繁忙医事、街头演说之余,坚持白话文创作,并非仅仅出于文化启蒙,还在于辛亥革命影响下反抗殖民、改造现实的社运动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辛亥革命 赖和 秋瑾 孙中山 日据台湾
下载PDF
殖民法律与赖和文学创作
18
作者 陈美霞 《华文文学》 2024年第1期42-48,共7页
1895乙未割台,台湾地区被纳入日本殖民体制,海峡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各自的社会问题与主要矛盾。海峡两岸先觉者都走上救亡启蒙的道路,“民主”“科学”是祖国内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目标旨趣,“法律”则是日据台湾地区社会运动的... 1895乙未割台,台湾地区被纳入日本殖民体制,海峡两岸中国人面临着各自的社会问题与主要矛盾。海峡两岸先觉者都走上救亡启蒙的道路,“民主”“科学”是祖国内地五四新文化运动的主要内容与目标旨趣,“法律”则是日据台湾地区社会运动的斗争缘起与诉求方向。日据台湾地区,法律既是日本带来的现代化形式,也是异族殖民下的强权工具。赖和被尊为“台湾新文学之父”“台湾的鲁迅”,其新旧文学作品深具时代精神。考察赖和文本内外的法律因素,不难发现日据时期作为公平正义象征的“法律”极具殖民性特质。法律书写是赖和文学不同于祖国内地现代作家作品的重要纬度,这是日据台湾地区特殊的殖民权力结构所决定,也是台湾地区文学对整个中华民族文学的丰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日据文学 法律视野 赖和 台湾地区
下载PDF
2024年中国文艺理论研究热点与前沿
19
作者 郑海婷 《学术评论》 2024年第6期65-77,共13页
今天,理论所关注的对象和主题更加多样化。从这个方面来看,这是理论的鼎盛时期。而另一方面,包括文艺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价值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讨论。理论如何面对当代的生活与世界?在这个时代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的... 今天,理论所关注的对象和主题更加多样化。从这个方面来看,这是理论的鼎盛时期。而另一方面,包括文艺学在内的人文学科的价值引起了广泛的质疑和讨论。理论如何面对当代的生活与世界?在这个时代从事文艺理论研究意味着什么?诸如此类的问题是文艺理论研究者所无法回避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艺理论研究 中国文艺理论 人文学科 文艺学 研究热点与前沿 多样化 鼎盛时期
下载PDF
论杨逵日据时期的文学书写 被引量:3
20
作者 朱立立 刘登翰 《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49-65,共17页
杨逵是日据时期台湾抵抗殖民统治的典范作家。庶民身份认同构成了杨逵情感结构和价值倾向的基石,也是理解他的左翼思想和文学精神的一把钥匙。日据时期杨逢的创作,多含有庶民记忆解构与颠覆日本殖民叙事的意味。杨逵小说文本中的左翼思... 杨逵是日据时期台湾抵抗殖民统治的典范作家。庶民身份认同构成了杨逵情感结构和价值倾向的基石,也是理解他的左翼思想和文学精神的一把钥匙。日据时期杨逢的创作,多含有庶民记忆解构与颠覆日本殖民叙事的意味。杨逵小说文本中的左翼思想,带有整合阶级意识与民族抗争意识的特征;对于民族危难境况下中国知识分子的乌托邦追寻,作者给予了深切同情,也进行了痛苦的质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杨逵 中国 现代文学 情感结构 价值倾向 庶民身份 自我认同 文学创作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