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8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不同潮汐阶段净CO_(2)交换
1
作者 方淑媛 韩智献 +3 位作者 刘白贵 高居娟 黄佳芳 仝川 《亚热带资源与环境学报》 2024年第4期18-27,共10页
潮汐是河口感潮湿地最显著的水文特征,它深刻影响着河口感潮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然而目前关于潮汐对河口感潮沼泽生态系统净二氧化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of CO_(2),NEE)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 潮汐是河口感潮湿地最显著的水文特征,它深刻影响着河口感潮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过程和功能。然而目前关于潮汐对河口感潮沼泽生态系统净二氧化碳交换(net ecosystem exchange of CO_(2),NEE)和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影响尚不清晰。本研究以闽江河口鳝鱼滩中潮滩分布的短叶茳芏沼泽湿地为研究对象,分别在涨潮前1 h、平潮水淹期和退潮后1 h 3个阶段,运用透明静态箱及遮光布遮光+红外气体分析仪原位测定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NEE和ER。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NEE在涨潮前1 h、平潮期和退潮后1 h无显著性差异,然而,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平潮期ER显著低于涨潮前1 h和退潮后1 h,相对于涨潮前1 h和退潮后1 h时,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平潮期ER分别减少41%和39%。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沼泽湿地在地表出露的涨潮前1 h和退潮后1 h,土壤温度对其NEE的相对贡献率最高,在潮水水淹平潮期,光合有效辐射对其NEE的相对贡献率最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态系统净二氧化碳交换 生态系统呼吸 潮汐 短叶茳芏沼泽 闽江河口
下载PDF
闽江河口芦苇沼泽和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含碳温室气体的年收支 被引量:5
2
作者 林晓雪 黄佳芳 +1 位作者 李慧 仝川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2期9186-9198,共13页
河口感潮沼泽是全球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碳收支研究是量化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及固碳规模的基础。本研究运用透明箱和不同遮光率布遮盖+红外气体分析仪/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不同光照条件,测定闽江河口鳝鱼滩... 河口感潮沼泽是全球重要的蓝碳生态系统,具有很强的固碳能力。碳收支研究是量化生态系统碳源/汇过程及固碳规模的基础。本研究运用透明箱和不同遮光率布遮盖+红外气体分析仪/气相色谱相结合的方法,模拟不同光照条件,测定闽江河口鳝鱼滩半咸水芦苇沼泽和短叶茳芏沼泽的瞬时净生态系统二氧化碳(CO_(2))交换量(net ecosystem exchange,NEE)、生态系统呼吸(ecosystem respiration,ER)以及甲烷(CH_(4))排放通量,并通过对总光合吸收量(gross ecosystem exchange,GEE)与光合有效辐射的拟合以及ER与气温的拟合,外推2个沼泽生态系统CO_(2)气体在月、年尺度上的NEE和ER,评估其年固碳量。2个沼泽生态系统的NEE和ER均具有明显的季节变化,春夏秋季为大气中CO_(2)的汇,而冬季则转化为大气中CO_(2)的源,芦苇沼泽年尺度固碳能力显著高于短叶茳芏沼泽。芦苇沼泽与短叶茳芏沼泽CH_(4)排放通量差异不显著。综合考虑CH_(4)排放,闽江河口鳝鱼滩半咸水芦苇沼泽、短叶茳芏沼泽生态系统年固碳量分别为(5371.52±336.97)g CO_(2)-eq/m^(2)和(2730.32±503.67)g CO_(2)-eq/m^(2)。研究表明:闽江河口半咸水沼泽湿地在年尺度上是一个较强的碳汇,在缓解全球变暖方面发挥着重要的角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净生态系统CO_(2)交换 生态系统呼吸 甲烷排放 碳收支 感潮沼泽湿地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3
作者 刘旭阳 王纯 +7 位作者 郭萍萍 方云英 沈李东 胡世文 黑杰 王亚非 胥佳忆 王维奇 《海洋地质与第四纪地质》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4-54,共11页
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有机碳长期维持的主要途径,但其机理研究仍较为薄弱。为探究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芦苇湿地与围垦稻田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土壤中的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 土壤铁氧化物结合态有机碳是有机碳长期维持的主要途径,但其机理研究仍较为薄弱。为探究河口湿地围垦稻田对土壤铁碳结合特征的影响,本研究选择福建省闽江河口天然芦苇湿地与围垦稻田为研究对象,对两种类型土壤中的铁结合态有机碳(Fe-OC)及其相关指标进行测定与分析。结果显示:①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改变了土壤氧化还原过程,显著影响土壤中铁相的转化。围垦后土壤二价铁[Fe(Ⅱ)]、三价铁[Fe(Ⅲ)]、活性总铁含量(HCl-Fe_(t))及Fe(Ⅲ)/Fe(Ⅱ)分别显著下降了24.68%、52.56%、51.45%、35.68%(P<0.05)。游离态氧化铁(Fe_(d))与无定形态铁(Fe_(o))含量分别显著下降了21.64%和29.24%(P<0.05),络合态铁(Fe_(p))含量则有所增加。②芦苇湿地围垦稻田显著影响土壤碳固存,Fe-OC与土壤有机碳含量(SOC)在围垦稻田后分别显著下降了39.03%和18.42%(P<0.05);芦苇湿地与稻田土壤Fe-OC均主要以吸附途径结合,稻田土壤Fe-OC对土壤有机碳的贡献率(fFe-OC)显著高于芦苇湿地(P<0.05)。③土壤全氮、含水量、电导率、铁以及土壤有机碳、溶解性有机碳与Fe-OC呈显著正相关(P<0.01)。本研究可为退耕还湿、土壤碳增汇提供科学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结合态有机碳 芦苇湿地 稻田 闽江河口
下载PDF
氮负荷增强对闽江口短叶茳芏湿地植物-土壤系统氮累积与分配的影响 被引量:1
4
作者 姚钦予 孙志高 +6 位作者 胡星云 李亚瑾 宋振阳 贺攀霏 夏星辰 武慧慧 方冠荣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1期4831-4843,共13页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 N m^(-2)a^(-1);LNT低氮处理,12.5 g N m^(-2)a^(-1);MNT中氮处理,25.0 g N m^(-2)a^(-1);HNT高氮处理,...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 N m^(-2)a^(-1);LNT低氮处理,12.5 g N m^(-2)a^(-1);MNT中氮处理,25.0 g N m^(-2)a^(-1);HNT高氮处理,75.0 g N m^(-2)a^(-1))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的氮累积与分配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湿地土壤(TN)、NH+4-N和NO-3-N含量均发生了明显改变。相较于NNT,LNT和MNT的TN、NH+4-N和NO-3-N含量均明显增加,增幅分别为9.44%、3.57%、11.99%(LNT)和6.71%、9.37%、46.50%(MNT)。与之不同,HNT的TN含量相比NNT增幅不大,而其NH+4-N、NO-3-N含量均显著降低,降幅分别为9.26%和40.77%。不同氮负荷处理下土壤氮含量的垂直分布特征亦发生了明显变化。除HNT外,LNT和MNT的TN、NH+4-N和NO-3-N含量均以表层土壤最高。不同氮负荷处理下的TN和NH+4-N含量分布主要受SOM的影响,而NO-3-N含量分布主要受植物吸收和垂直淋失的影响。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植物不同器官的TN含量整体表现为叶>茎>根。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植物-土壤系统的氮储量整体以LNT和MNT较高,而HNT最低。研究发现,短叶茳芏在中低氮负荷条件下可能将更多的氮优先分配给根系,进而以拓展地下空间和提高地下生物量的方式来适应环境;而在高氮负荷条件下,其可能通过增强“自疏效应”,并通过拓展地上空间的方式来适应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负荷 氮分配 植物-土壤系统 短叶茳芏湿地 闽江河口
下载PDF
中国主要河口淡水和咸水芦苇湿地CH_(4)和CO_(2)产生速率及影响因子
5
作者 冯智桦 胡芳 +2 位作者 展鹏飞 黄佳芳 仝川 《中国环境科学》 北大核心 2025年第4期2240-2250,共11页
采集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瓯江口、闽江口、珠江口6个河口分布的淡水(盐度:0)和咸水(盐度:10~15)芦苇湿地的表层土样,室内运用泥浆厌氧培养法测定土壤CH_(4)、CO_(2)产生速率,并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以及产甲烷菌功能基因(mcr A)丰度.... 采集辽河口、黄河口、长江口、瓯江口、闽江口、珠江口6个河口分布的淡水(盐度:0)和咸水(盐度:10~15)芦苇湿地的表层土样,室内运用泥浆厌氧培养法测定土壤CH_(4)、CO_(2)产生速率,并测定土壤胞外酶活性以及产甲烷菌功能基因(mcr A)丰度.6个河口淡水和咸水芦苇湿地土壤CH_(4)产生速率平均值分别为(2.69±1.63)和(2.97±1.71)ng CH_(4)/(g·d);CO_(2)产生速率平均值分别为(7.64±4.94)和(10.28±6.84)μg CO_(2)/(g·d).淡水芦苇湿地土壤CO_(2)产生速率显著低于咸水芦苇湿地,然而,淡水芦苇湿地土壤CH_(4)产生速率与咸水芦苇湿地无显著差异.土壤p H值、有机碳(SOC)含量是影响芦苇湿地土壤胞外酶活性以及产甲烷菌功能基因(mcr A)丰度的主要因子.土壤p H值、TC、TN、SOC以及5种胞外酶活性、产甲烷菌功能基因丰度是CH_(4)和CO_(2)产生的主要影响因子,p H值降低导致CH_(4)与CO_(2)产生速率显著下降,.本研究结果表明:中国沿海主要河口尺度淡水到中咸水生境,盐度不是芦苇湿地土壤CH_(4)产生速率的调控因子,但是盐度增加显著提升芦苇湿地土壤厌氧矿化速率,上述结果表明:,海平面上升-盐水入侵将导致河口区芦苇湿地土壤碳排放量增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烷产生速率 二氧化碳产生速率 胞外酶 盐度 芦苇沼泽 河口 中国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磷形态变化对盐度增加的响应及其影响因素
6
作者 倪冉旭 胡敏杰 +5 位作者 钟懿 闫睿冰 吴辉 王景涛 刘春雅 廖浩宇 《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6期7140-7149,共10页
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然盐度梯度分别采集不同盐度区的短叶茳芏湿地(有植被)和光滩(无植被)土壤样品,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磷形态等进行研究,以评估盐度增加对湿地土壤磷形态变化的影响及其调控因... 以闽江河口湿地为研究对象,沿自然盐度梯度分别采集不同盐度区的短叶茳芏湿地(有植被)和光滩(无植被)土壤样品,对不同盐度条件下土壤理化性质、植物生物量及土壤磷形态等进行研究,以评估盐度增加对湿地土壤磷形态变化的影响及其调控因子。结果表明:①不同盐度条件下,土壤全磷和各形态磷含量大体表现为短叶茳芏湿地高于无植被的光滩,尤其在淡水条件下最为显著。总体上,随盐度增加,土壤全磷和有机磷含量逐渐减低,无机磷和氢氧化钠磷含量表现为先降低后增加,而盐酸磷含量则逐渐增加。无机磷是闽江河口不同盐度湿地土壤全磷的主要赋存形态,分别占全磷的74%、77%和83%,占比随盐度增加而增大。②不同植被条件下,短叶茳芏湿地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氮磷比均显著高于光滩土壤(P<0.05)。不同盐度条件下,淡水区土壤全碳、全氮含量和碳氮比均显著高于咸水湿地,并且高盐区大于中盐区(P<0.05)。③地上和地下植物生物量沿盐度梯度呈现明显不同的趋势,地上生物量表现为随盐度增加而增大,地下生物量在淡水区高于咸水区,尤其是显著高于中等盐度区。④相关分析显示,盐度及其关联的地上/地下生物量、全碳、全氮和有机质含量等的变化共同调控了土壤磷形态和有效性的变化。研究表明,滨海河口湿地盐度的增加通过改变土壤有机质含量和地上/地下植物生物量,调控了土壤磷的形态和转化,进而影响湿地生态系统的养分循环和化学计量平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有机质 生物量 自然盐度梯度 闽江河口湿地
下载PDF
闽江河口湿地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分析
7
作者 郭萍萍 《海峡科学》 2024年第6期60-65,共6页
采用野外定位自动监测系统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闽江河口湿地6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闽江河口湿地大气污染物晨间5∶30—6∶30和傍晚18∶00—19∶30浓度较高,NO_(2)、O_(3)、SO_(2)和CO浓度均在18∶00—19∶30左右达... 采用野外定位自动监测系统分析2022年9月至2023年8月闽江河口湿地6种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闽江河口湿地大气污染物晨间5∶30—6∶30和傍晚18∶00—19∶30浓度较高,NO_(2)、O_(3)、SO_(2)和CO浓度均在18∶00—19∶30左右达到峰值,除O_(3)外,其他大气污染物浓度在5∶30—6∶30左右达到小高峰,PM_(10)与PM_(2.5)浓度日变化规律一致,且浓度变化幅度较小;大气污染物浓度变化季节性差异显著,NO_(2)、PM_(10)、PM_(2.5)浓度为冬季>春季>秋季>夏季,CO浓度为春季>冬季>秋季>夏季,SO_(2)浓度为夏季>秋季>冬季≈春季,O_(3)-8h浓度为秋季>夏季>春季>冬季;不同污染物之间存在不同程度的相关性,PM_(2.5)与PM_(10)有极强正相关关系,SO_(2)与其他大气污染物无相关性;大气污染物受到风向风速的影响,SO_(2)在北风时浓度较低,南风时较高,CO、NO_(2)、O_(3)、PM_(2.5)和PM_(10)在东南风向时浓度较低,CO、O_(3)浓度随着西北风风速的增加而降低,PM_(2.5)在东南风风速较高时浓度较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气污染物 浓度变化 闽江河口湿地
下载PDF
夏季闽江口鳝鱼滩湿地潮汐过程中溶解态碳动态
8
作者 雷佩 黄佳芳 +5 位作者 郭利果 李晓 张雨生 孙杰 李小飞 钱伟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95-101,共7页
潮汐过程中溶解态碳的动态变化是理解湿地碳侧向输出和完善湿地碳计量的关键。以闽江河口湿地受潮汐影响的潮沟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潮汐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无机碳(DIC)、碱度(TA)、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参数(α355,SUVA 254,S 27... 潮汐过程中溶解态碳的动态变化是理解湿地碳侧向输出和完善湿地碳计量的关键。以闽江河口湿地受潮汐影响的潮沟为研究对象,测定并分析潮汐过程中溶解有机碳(DOC)、溶解无机碳(DIC)、碱度(TA)、紫外可见吸收光谱参数(α355,SUVA 254,S 275-295)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DOC和DIC在潮汐过程中呈现明显变化,低潮位时DOC、DIC分别为1353、3726μmol·L^(-1),高潮位时降低至233、940μmol·L^(-1),DIC、DOC及TA均与潮高呈显著负相关。潮汐过程中DIC与DOC输出比例约为1.6。光谱参数(α355,SUVA 254)在潮汐过程中有明显变化特征,可作为示踪潮汐过程溶解有色有机物变化的手段。DIC和TA增加量的比值(~0.96)指示反硝化或硫酸盐还原是维持DIC产生的主要生物地球化学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潮汐 溶解有机碳 溶解无机碳 碱度 湿地 碳循环
下载PDF
氮负荷增强条件下闽江河口芦苇湿地土壤磷赋存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特征
9
作者 李尔恒 孙志高 +3 位作者 宋振阳 贺攀霏 武慧慧 方冠荣 《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3期427-440,共14页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输氮形态为NH_(4)^(+)-N和NO_(3)^(-)-N,NH_(4)^(+)-N∶NO_(3)^(-)-N=1∶3.3),对比研究了输氮6个月(T6)和18个月(T18)后不同氮负荷水平下(对照处理,N0,0 g·m^(... 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输氮形态为NH_(4)^(+)-N和NO_(3)^(-)-N,NH_(4)^(+)-N∶NO_(3)^(-)-N=1∶3.3),对比研究了输氮6个月(T6)和18个月(T18)后不同氮负荷水平下(对照处理,N0,0 g·m^(-2)·a^(-1);低氮负荷处理,NL,12.5 g·m^(-2)·a^(-1);中氮负荷处理,NM,25.0 g·m^(-2)·a^(-1);高氮负荷处理,NH,75.0 g·m^(-2)·a^(-1))湿地土壤磷赋存形态及其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时期各氮负荷处理下的土壤TP含量相比N0处理均呈增加趋势,其值在T6时期的NL、NM、NH处理下分别增加了6.96%、1.42%和0.34%,而在T18时期的相应处理下分别增加了12.89%、4.83%和9.07%.尽管氮负荷增强整体提高了土壤TP含量,但其值随氮负荷时间的延长呈降低趋势.相较于T6时期,T18时期的TP含量在NL、NM和NH处理下分别下降了7.98%、9.89%和5.23%.T6和T18时期不同氮负荷处理下的土壤TP组成均以IP为主(54.20%~64.20%),OP占比介于35.80%~45.80%.氮负荷增强整体提高了T6和T18时期不同处理下的Ca-P含量,但相比T6时期,T18时期的Ca-P含量在NL、NM和NH处理下分别降低了10.87%、8.70%和12.39%.与之不同,氮负荷增强提高了T6时期不同处理下的Fe/Al-P含量,但却降低了T18时期相应处理下的Fe/Al-P含量.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土壤IP、Ca-P和Fe/Al-P含量的动态变化主要取决于土壤关键因子(pH和NO_(3)^(-)-N)的明显改变.研究发现,随着氮负荷时间的延长,NL和NM处理下的IP、Ca-P及Fe/Al-P含量均呈降低趋势,说明中低氮负荷水平下的土壤P养分限制程度可能较高.本研究将有助于明晰湿地土壤磷赋存及其主要转化过程对于氮负荷增强的响应,并可为该区湿地生态保育提供重要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赋存形态 氮负荷水平 动态变化 芦苇湿地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氮负荷增强对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湿地土壤碳氮含量变化的影响
10
作者 姚钦予 孙志高 +3 位作者 宋振阳 贺攀霏 武慧慧 方冠荣 《环境科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462-475,共14页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输氮4个月(T4)和16个月(T16)后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m^(-2)·a^(-1);LNT,低氮处理,12.5 g·m^(-2)·a... 选择闽江河口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实验,对比研究了输氮4个月(T4)和16个月(T16)后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NT,对照处理,0 g·m^(-2)·a^(-1);LNT,低氮处理,12.5 g·m^(-2)·a^(-1);MNT,中氮处理,25.0 g·m^(-2)·a^(-1);HNT,高氮处理,75.0 g·m^(-2)·a^(-1))湿地土壤碳氮含量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SOC含量在不同时期差异明显.由于氮负荷增强可能促进了植物生长和残体分解并明显改变了主要环境因子的原因,使得SOC含量在较短时期(T4)以MNT和HNT处理较高,LNT处理较低;而在较长时期(T16)以LNT处理较高,MNT和HNT处理较低.相比T4时期,T16时期的SOC含量在LNT、MNT和HNT处理下分别增加了18.72%、7.73%和4.00%,原因可能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土壤C/N随氮负荷时间的延长整体均增加有关.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土壤TN、NH_(4)^(+)-N和NO_(3)^(-)-N含量在不同时期亦差异较大.在残体分解、氮矿化及脱氮作用的综合影响下,TN、NH_(4)^(+)-N和NO_(3)^(-)-N含量在T4时期均以LNT和MNT处理较高,HNT处理较低;而在T16时期,不同处理下的TN和NH_(4)^(+)-N含量均较低,而NO_(3)^(-)-N含量均较高.相比T4时期,T16时期的TN含量在MNT和HNT处理下分别增加了4.85%和0.56%,在LNT处理下降低了1.06%;NH_(4)^(+)-N含量在LNT、MNT和HNT处理下分别降低了30.93%、41.51%和19.24%;而NO_(3)^(-)-N含量在LNT和MNT处理下分别降低了24.93%和52.26%,在HNT处理增加了14.97%.随着氮负荷时间的延长,影响SOC含量变化的关键因素从pH、EC转变为含水量(MC),而影响TN、NH_(4)^(+)-N和NO_(3)^(-)-N含量变化的主导因素从pH、EC转变为MC、C/N和SOM.研究发现,随着氮负荷时间的延长,低氮处理下SOC转化受到的抑制程度可能较高,而这有助于提升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的储碳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负荷 土壤有机碳 全氮 短叶茳芏湿地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闽江河口芦苇与短叶茳芏湿地植物钴生物富集全年变化特征
11
作者 师自香 孙志高 +3 位作者 李晓 胡星云 陈冰冰 李亚瑾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356-367,共12页
河口湿地位于陆海相互作用地带,是痕量有益元素的重要源、汇或转换器.在当前河口复杂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探讨湿地植物痕量有益元素的生物富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典型芦苇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为研究对象... 河口湿地位于陆海相互作用地带,是痕量有益元素的重要源、汇或转换器.在当前河口复杂环境变化及人类活动影响下,探讨湿地植物痕量有益元素的生物富集特征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典型芦苇湿地和短叶茳芏湿地为研究对象,探讨了不同湿地植物钴(Co)生物富集的全年变化特征及其主要影响因素.结果表明,研究区湿地土壤Co含量的全年平均值((13.47±1.50)mg·kg^(-1))明显高于福建省表层土壤的背景值(7.41 mg·kg^(-1)),存在中等程度富集.芦苇和短叶茳芏湿地不同土层Co含量的全年变化特征较为相似,二者在1—4月均骤然降低,在5—9月变化不大,而在10—12月均迅速增加;除0~10 cm土层外,后者10~60 cm土层的Co含量均显著高于前者(p<0.05).植物生长节律及土层深度是影响芦苇和短叶茳芏湿地土壤Co含量时空变化的重要因素.芦苇与短叶茳芏不同器官的Co含量及富集系数(BCF_(Co))均以根最高,说明根均是二者Co的重要富集器官;二者根、叶、立枯体的BCF_(Co)在1—6月均呈先增加后降低趋势,之后至12月则呈不同波动变化,这主要与二者生长节律以及其对Co的富集能力差异有关.芦苇与短叶茳芏湿地土壤均是Co的重要储库,其占植物-土壤系统Co储量的比例均超过99.7%.研究发现,短叶茳芏不同器官的Co含量、BCF_(Co)及储量均明显高于芦苇,说明其对于Co具有更强的生物富集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富集 芦苇 短叶茳芏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氮负荷增强条件下闽江河口湿地土壤N_(2)O产生过程对温度的响应
12
作者 方冠荣 孙志高 +6 位作者 胡星云 李亚瑾 武慧慧 姚钦予 宋振阳 贺攀霏 夏星辰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0期378-389,共12页
选择闽江河口典型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N0:无氮负荷处理,0 g·m^(-2)·a^(-1);NL:低氮负荷处理,12.5 g·m^(-2)·a^(-1);NM:中氮负荷处理,25.0 g·m^(-2)·... 选择闽江河口典型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N0:无氮负荷处理,0 g·m^(-2)·a^(-1);NL:低氮负荷处理,12.5 g·m^(-2)·a^(-1);NM:中氮负荷处理,25.0 g·m^(-2)·a^(-1);NH:高氮负荷处理,75.0 g·m^(-2)·a^(-1)),获取不同氮负荷样地土壤开展室内培养实验,以探讨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土壤N_(2)O产生过程对温度的响应.结果表明,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土壤不同过程的N_(2)O产生量发生了一定改变,亚表层土壤的N_(2)O总产生量整体高于表层土壤.不管是表层土壤还是亚表层土壤,其在NL、NM和NH处理下的N_(2)O总产生量相比N0处理均有所增加.不同氮负荷处理下的非生物作用均是表层和亚表层土壤N_(2)O产生的重要过程,但其N_(2)O产生量整体随氮负荷水平的升高而降低;反硝化作用对于表层和亚表层土壤N_(2)O的产生均存在较大的削弱作用.不同氮负荷处理下非生物过程对N_(2)O产生的较大贡献一方面与该区土壤铁锰及硫化物等还原性物质含量丰富有关,另一方面与氮负荷增强条件下土壤酸碱状况(pH)发生明显改变有关.氮负荷水平和温度对N_(2)O产生过程存在不同程度的交互影响,不同氮负荷处理表层土壤的N_(2)O产生在较低温度下(20℃)以非生物作用为主,而亚表层土壤以反硝化作用和非生物作用为主;但在较高温度下(25~35℃),不同处理下表层和亚表层土壤的N_(2)O产生均以非生物作用和硝化细菌反硝化作用为主.研究发现,氮负荷增强改变了湿地土壤N_(2)O产生的生物和非生物贡献模式.氮负荷增强可能通过改变土壤酸碱状况而降低非生物过程的贡献,但也可通过改变土壤养分状况来提高生物过程(硝化和硝化细菌反硝化)的贡献.本研究将有助于评估氮负荷增强条件下闽江河口湿地N_(2)O的源/汇功能,并可为该区湿地碳汇功能的准确测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_(2)O 氮负荷 温度 非生物作用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氮负荷增强对闽江河口短叶茳芏湿地近地气层CH4浓度变化的影响
13
作者 方冠荣 孙志高 +6 位作者 胡星云 李亚瑾 宋振阳 贺攀霏 夏星辰 武慧慧 姚钦予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503-515,共13页
2021年3月—2022年2月,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短叶茳芏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N0,无氮负荷处理,0g·m^(-2)·a^(-1);NL,低氮负荷处理,12.5 g·m^(-2)·a^(-1);NM,中氮负... 2021年3月—2022年2月,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短叶茳芏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N0,无氮负荷处理,0g·m^(-2)·a^(-1);NL,低氮负荷处理,12.5 g·m^(-2)·a^(-1);NM,中氮负荷处理,25.0g·m^(-2)·a^(-1);NH,高氮负荷处理,75.0 g·m^(-2)·a^(-1))对湿地近地气层甲烷(CH_(4))浓度时空变化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近地气层的CH_(4)浓度呈现出不同的月动态变化特征;不同处理下的CH_(4)浓度均在氮负荷持续5个月后最低,在持续9个月后最高.随着氮负荷时间的延长,近地气层的CH_(4)浓度整体以NH处理最高((2.032±0.554)mL·L^(-1)),NL((1.937±0.618)mL·L^(-1))和NM((1.889±0.589)mL·L^(-1))处理次之,而N0处理最低((1.830±0.647)mL·L^(-1)).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湿地近地气层的CH_(4)浓度在每次氮负荷后的1 h和3h整体低于氮负荷前,原因可能与每次氮负荷时的铵态氮(NH_(4)^(+)-N)与硝态氮(NO_(3)^(-)-N)输入比例以及输入时间有关.不同氮负荷水平下湿地近地气层的CH_(4)浓度整体均随高度增加而降低;除NL处理的CH_(4)平均浓度在0.3 m取得最高值外,其他处理的CH_(4)浓度均在0m最高.研究发现,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湿地近地气层CH_(4)浓度的时间变化主要与土壤氮养分状况改变以及温度、Eh等主要因子的变化有关,而其垂直变化可能主要受风速和植物生态特征(株高、密度)的显著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H4 氮负荷 垂直变化 短叶茳芏湿地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植物调节湿地CO_(2)和CH_(4)排放对淹水增强的响应 被引量:4
14
作者 谭凤凤 罗敏 +2 位作者 张昌威 陈欣 黄佳芳 《中国环境科学》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424-435,共12页
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潮汐沼泽湿地设置有植物与无植物2种中宇宙,每种中宇宙设置对照(CK)、CK-20cm、CK-40cm 3种高程处理,以此模拟研究淹水增强对有无植物2种中宇宙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增强未显著改变植物的总生... 在闽江河口鳝鱼滩潮汐沼泽湿地设置有植物与无植物2种中宇宙,每种中宇宙设置对照(CK)、CK-20cm、CK-40cm 3种高程处理,以此模拟研究淹水增强对有无植物2种中宇宙的CO_(2)和CH_(4)排放通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淹水增强未显著改变植物的总生物量和植物株高,但增加植物地下生物量,减少植物地上生物量.在有植物中宇宙中,土壤氧化还原电位(ORP)和溶解性有机碳(DOC)浓度随着淹水增强而增加.在无植物中宇宙中,DOC浓度也随着淹水增强而增加,但土壤ORP随淹水增强变化不显著.与CK相比,在CK-20cm和CK-40cm 2种高程处理中,有植物中宇宙中CO_(2)排放通量分别增加43%和61%,而CH_(4)排放通量则分别增加66%和84%.在无植物中宇宙中,CO_(2)和CH_(4)的排放通量随着淹水增强无显著变化.未来海平面上升50~100a内,有植被的潮汐沼泽湿地综合增温潜势会增加,土壤有机碳储量会显著下降;无植被的潮汐沼泽湿地综合增温潜势将下降,土壤有机碳储量不会显著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淹水增强 CO_(2)和CH_(4)排放通量 海平面上升 氧化还原电位 潮汐沼泽湿地 闽江河口
下载PDF
氮负荷增强对闽江河口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硫分布及其转运特征的影响 被引量:3
15
作者 夏星辰 孙志高 +5 位作者 胡星云 李亚瑾 师自香 宋振阳 贺攀霏 武慧慧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483-493,共11页
选择闽江河口典型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N)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梯度下(NL0(对照处理):0 g·m^(-2)·a^(-1);NL1(低氮处理):37.5 g·m^(-2)·a^(-1);NL2(中氮处理)... 选择闽江河口典型短叶茳芏(Cyperus malaccens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原位氮(N)负荷增强模拟实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梯度下(NL0(对照处理):0 g·m^(-2)·a^(-1);NL1(低氮处理):37.5 g·m^(-2)·a^(-1);NL2(中氮处理):50 g·m^(-2)·a^(-1);NL3(高氮处理):100 g·m^(-2)·a^(-1))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硫分布及其转运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湿地土壤的TS含量整体表现为NL3>NL2>NL0>NL1(p<0.05).相较于NL0处理,NL2和NL3处理下的TS平均含量分别增加了10.02%和37.25%,而在NL1处理下其值降低了38.07%.植被生态特征是影响不同氮负荷处理下土壤TS含量分布的共性因素,而高氮负荷处理下的土壤TS含量还受到pH和EC变化的影响.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植物不同器官的TS含量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除NL3处理下根与茎的TS含量较NL0处理升高外,其它氮负荷处理下(NL1和NL2)的各器官TS含量均降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的硫储量整体表现为NL3>NL2>NL0>NL1,土壤是硫库的主体;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植物不同部分的硫储量均低于NL0处理,原因可能与氮负荷增强条件下植物的“自疏效应”以及其对硫养分的吸收与转运有关.研究发现,尽管氮负荷增强并未改变湿地植物-土壤系统的硫分配格局,但其明显改变了植物的硫养分分配状况.短叶茳芏在低氮和中氮负荷条件下可能将更多的硫养分优先分配给根系,并通过拓展地下空间和提高地下生物量的方式来适应氮负荷环境;但在高氮负荷条件下,其可能将更多硫养分优先分配给茎,并通过拓展地上空间的方式来适应氮负荷环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全硫 氮负荷 植物-土壤系统 湿地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闽江下游夏季二氧化碳分压日变化特征——以福州江心公园为例
16
作者 王声钰 钱伟 +1 位作者 杨平 黄佳芳 《福建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CAS 北大核心 2020年第6期89-96,共8页
对闽江下游夏季表层水体的二氧化碳分压(简记为p)进行测定,探讨河流表层水体中p及水-气界面CO2通量在感潮段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闽江下游夏季p介于217~2539 Pa之间,均值为(1011.06±654.13)Pa;河流CO2通量变化范围... 对闽江下游夏季表层水体的二氧化碳分压(简记为p)进行测定,探讨河流表层水体中p及水-气界面CO2通量在感潮段的时间变化特征及其影响因素.结果表明,闽江下游夏季p介于217~2539 Pa之间,均值为(1011.06±654.13)Pa;河流CO2通量变化范围为-1.15~13.10 mmol·m-2·d-1,平均值为(4.48±5.13)mmol·m-2·d-1,总体表现为大气CO2的弱源;p与电导率、营养盐组成呈现显著正相关关系(p<0.05),与DO呈现极显著负相关关系(p<0.0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闽江 CO2分压 CO2通量 水-气界面 环境因子
下载PDF
闽江河口互花米草残体异位分解及磷养分释放特征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晓颖 孙志高 +2 位作者 陈冰冰 武慧慧 张党玉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7期844-857,共14页
潮汐涨落导致的植物残体异位分解是河口湿地最常见的分解方式,研究分解环境变化下残体的分解及其养分释放对深入了解河口湿地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2021年3–12月,在闽江河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分布区,以自然环境梯... 潮汐涨落导致的植物残体异位分解是河口湿地最常见的分解方式,研究分解环境变化下残体的分解及其养分释放对深入了解河口湿地养分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为此,2021年3–12月,在闽江河口互花米草(Spartina alterniflora)分布区,以自然环境梯度作为分解环境变化研究的替代系统,由陆向海方向布设入侵7年的互花米草湿地(M7,残体记为L7)、新近入侵1年的互花米草湿地(M1,残体记为L1)以及入侵前的光滩(BF)3个分解样地,采用分解袋法模拟研究了分解环境变化对不同入侵年限互花米草残体(L7和L1)分解及磷养分释放的影响。结果表明,分解环境变化可对残体分解速率产生显著影响。L7在M1和BF环境中的分解相比其在原来环境中(M7)更快,而L1在M7和BF环境中的分解相比其在原来环境中(M1)更慢。分解环境变化导致的L7或L1分解速率的改变一方面取决于分解环境中关键环境因子(温度和p H)的变化,另一方面与分解环境变化导致的残体质量(碳氮比和氮磷比)发生改变有关。相较于原分解环境,分解环境的变化导致L7的总磷(TP)含量整体增加,而L1的TP含量降低,但二者TP含量均在M1分解环境中最高。残留率是影响不同分解环境下残体TP含量变化的共性因素,而分解环境变化引起的主要环境因子(电导率)和残体质量改变是导致TP含量存在差异的重要原因。不同分解环境下L7和L1的磷养分在分解期间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净释放。研究发现,L7和L1的分解速率及磷养分释放量均在M1分解环境中较高,说明残体在该分解环境中的磷养分归还速率可能更快,而这有利于提高对新近入侵互花米草的磷养分的供给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体分解 异位分解 互花米草 河口湿地 养分循环
原文传递
不同氮负荷水平下闽江河口芦苇残体分解及硫养分释放特征
18
作者 贺攀霏 孙志高 +5 位作者 宋振阳 陈冰冰 夏星辰 武慧慧 方冠荣 姚钦予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87-398,共12页
河口湿地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是外源氮的一个重要“汇”,其对于残体分解及生源元素释放过程可产生深刻影响.作为湿地重要的生源元素之一,硫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维持湿地稳定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 河口湿地是响应全球气候变化和人类活动最为敏感的生态系统之一,是外源氮的一个重要“汇”,其对于残体分解及生源元素释放过程可产生深刻影响.作为湿地重要的生源元素之一,硫在植物生长发育以及维持湿地稳定性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在当前闽江河口氮负荷增强背景下,探讨残体分解及硫养分释放特征对氮负荷增强的响应具有重要意义.为此,2021年3月—2022年12月,选择闽江河口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L0,对照处理,0 g·m^(-2)·a^(-1);NL1,低氮处理,12.5 g·m^(-2)·a^(-1);NL2,中氮处理,25.0 g·m^(-2)·a^(-1);NL3,高氮处理,75.0 g N·m^(-2)·a^(-1))芦苇残体分解及硫养分释放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残体的分解速率在分解期间(0~630 d)整体表现为NL3(0.00255 d^(-1))>NL2(0.00252 d^(-1))>NL1(0.00219 d^(-1))>NL0(0.00194 d^(-1));相较于NL0处理,NL1、NL2和NL3处理下的分解速率分别增加了12.89%、29.90%和31.44%.尽管NL1和NL3处理对0~270 d的残体分解可产生一定的抑制作用,而该抑制作用在270~630 d又转变为促进作用.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残体中的TS含量在分解期间均呈波动增加趋势,其中NL1处理下残体的TS含量整体高于NL0处理,但NL2和NL3处理下的TS含量整体低于NL0处理.随着氮负荷水平的升高,影响残体TS含量变化的关键因子由NL0处理下的N/S(R^(2)=0.869,p<0.01)转变为NL1处理下的残留率(R^(2)=0.883,p<0.01),而在NL2处理下又转变为C/S(R^(2)=0.769,p<0.01);但在NL3处理下,其TS含量变化主要受残留率、C/N和pH的共同影响(R2=0.958,p<0.05).不同氮负荷处理下残体中的硫养分在0~180d均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净释放;但在180~630 d,NL0和NL1处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净累积,而NL2和NL3处理表现为不同程度的净释放.研究发现,中、高氮负荷条件下芦苇残体的分解速率较高,且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其更有利于残体中硫养分的归还,而这将加速湿地的硫生物循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残体分解 氮负荷 芦苇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氮负荷增强对闽江河口芦苇湿地表层土壤磷赋存形态动态变化的影响 被引量:2
19
作者 宋振阳 孙志高 +4 位作者 贺攀霏 胡星云 夏星辰 李亚瑾 武慧慧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314-327,共14页
2021年3—9月,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_(Nt),对照处理,0 g·m^(-2)·a^(-1);N_(Lt),低氮处理,12.5 g·m^(-2)·a^(-1);N_(Mt),中氮处理,25.0 g&#... 2021年3—9月,选择闽江河口鳝鱼滩的芦苇湿地为研究对象,基于野外氮负荷增强模拟试验,探讨了不同氮负荷水平下(N_(Nt),对照处理,0 g·m^(-2)·a^(-1);N_(Lt),低氮处理,12.5 g·m^(-2)·a^(-1);N_(Mt),中氮处理,25.0 g·m^(-2)·a^(-1);N_(Ht),高氮处理,75.0 g·m^(-2)·a^(-1))湿地表层土壤磷赋存形态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不同氮负荷水平下表层土壤中的活性磷(Resin-P、NaHCO_(3)-P_(i)、NaHCO_(3)-P_(o))、中等活性磷(NaOH-P_(i)、NaOH-P_(o)、Sonic-P_(i)、Sonic-P_(o))和闭蓄态磷(HCl-P_(i)、Residual-P)含量均呈现出不同的动态变化,其中活性较高的无机磷(NaHCO_(3)-P_(i)、NaOH-P_(i)、Sonic-P_(i))含量均在4—6月相对较高且变化一致,而在6—9月均呈降低趋势;但活性有机磷(NaHCO_(3)-P_(o)、NaOH-P_(o)、Sonic-P_(o))的含量变化整体与之相反.氮负荷增强整体增加了表层土壤中的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和闭蓄态磷含量.相较于N_(Nt)处理,N_(Lt)、N_(Mt)和N_(Ht)处理下的活性磷含量分别增加了4.56%、13.28%和3.00%,中等活性磷含量分别增加了5.28%、1.77%和2.51%,而闭蓄态磷含量分别增加了6.05%、9.00%和4.87%.不同氮负荷水平下表层土壤中各形态磷含量的动态变化一方面与土壤氮养分(特别是NH_(4)^(+)-N)和pH的变化有关,另一方面还可能与研究时段内的芦苇生长节律以及植物-土壤之间的磷养分供给关系密切相关.研究发现,湿地土壤活性磷、中等活性磷和闭蓄态磷含量均在低氮(N_(Lt))或中氮(N_(Mt))负荷水平下增加明显,但在较高氮负荷水平下(N_(Ht))增幅不大,说明中低氮负荷水平更有利于维持土壤有效磷库的稳定,并可提高土壤的供磷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磷形态 氮负荷 动态变化 芦苇湿地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外源氮输入对闽江河口芦苇湿地土壤硅含量的影响
20
作者 俞新慧 翟水晶 +2 位作者 孙志高 刘佳妮 李慧 《环境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327-339,共13页
河口湿地是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过程最为集中和活跃的区域,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比较敏感.当前闽江河口氮负荷增强的问题不断突显,研究外源氮输入对湿地土壤硅含量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3月-2022年4月在闽江河口鳝鱼滩芦苇... 河口湿地是各种物理化学生物及地质过程最为集中和活跃的区域,对大气氮沉降的响应比较敏感.当前闽江河口氮负荷增强的问题不断突显,研究外源氮输入对湿地土壤硅含量的影响有重要意义.本研究于2021年3月-2022年4月在闽江河口鳝鱼滩芦苇湿地开展野外原位模拟试验方法,研究不同氮输入条件(CK:对照处理,LN:低氮输入,MN:中氮输入,HN:高氮输入)对湿地土壤硅形态、组分及其与碳氮化学计量比的影响.结果表明:氮输入在一定程度上导致鳝鱼滩芦苇湿地土壤pH下降、电导率上升,对全氮和全碳含量没有明显的影响,但是对土壤硅含量和组分产生了显著的影响.LN、MN、HN输入时鳝鱼滩芦苇湿地土壤中全硅含量分别比对照组下降了10.73%、2.14%、7.75%,而有效态硅含量分别增加了3.46%、2.54%、4.92%;氮输入未改变土壤全硅及有效态硅在0~10 cm深度分布的特征,均表现为表层<亚表层,但在芦苇生长的初期和后期,有效态硅的土层特征表现为表层>亚表层.从土壤硅组成比例来看,有效态硅占全硅的年平均比例在LN、MN、HN输入时分别为6.29%、5.69%、6.17%,均高于对照组(5.44%),残渣态硅仍占土壤硅的主体地位(92.51%~95.95%).与CK相比,施氮组的土壤全碳/有效态硅和全氮/有效态硅值均呈下降趋势,这说明氮输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土壤有效态硅的利用率,同时改变了土壤碳氮硅的化学计量比,对闽江河口湿地土壤生物地球化学循环过程的平衡性和稳定性有一定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输入 硅形态 有效态硅 湿地土壤 闽江河口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