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理论与实践
1
作者 余丹 姜文仪 +2 位作者 于存国 白晓明 徐颖 《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 医药》 2023年第10期0085-0087,共3页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方法 以2019年至2021年在该医疗机构确实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百名患者为研究参与者。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包含50人。观察组的年龄平均为35.6岁,包括23名男性和2... 分析中西医结合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特点。方法 以2019年至2021年在该医疗机构确实诊断为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的一百名患者为研究参与者。将其划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包含50人。观察组的年龄平均为35.6岁,包括23名男性和27名女性。对照组年龄均值为36.2岁,由21名男性和29名女性构成。这项研究旨在通过比对中西医联合疗法与常规疗法在治疗该疾病方面的成效,为实际医疗操作提供科学支持。观察组采用中西医结合治疗,包括中药汤剂(如桂枝茯苓丸、四物汤等)结合口服激素,疗程8周;对照组仅采用口服激素治疗,疗程相同。记录患者血小板计数、出血症状等临床指标。结果 治疗结束后,观察组患者血小板计数显著提高,平均达到170×10^9/L,而对照组仅提高至120×10^9/L。观察组患者出血症状减轻,出血时间延长,出血部位减少,症状改善率为86%,而对照组症状改善率为60%。两组间比较,观察组在提高血小板数量与缓解症状方面表现明显更佳,与对照组比较,这一区别在统计学上是显著的(P < 0.05)。结论 在中西医联合疗法下,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患者的血小板数显著增加,出血表现也得到明显缓解,与传统激素口服治疗相比,表现更为出色。因此,这种结合式治疗方法在实际医疗应用中值得更多的关注,以实现更优的治疗成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治疗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理论实践
原文传递
血液疾病中药与药物治疗的协同机制与临床研究
2
作者 余丹 姜文仪 +2 位作者 于存国 白晓明 徐颖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引文版)医药卫生》 2023年第10期0068-0070,共3页
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究血液疾病中中药与药物治疗的协同机制,比较中药与药物单独治疗在临床效果上的差异,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我们招募了100名血液疾病患者,其中50名分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药物治疗,... 本研究的目标是探究血液疾病中中药与药物治疗的协同机制,比较中药与药物单独治疗在临床效果上的差异,为优化治疗方案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我们招募了100名血液疾病患者,其中50名分别随机分配到对照组和观察组。对照组接受传统药物治疗,观察组则在传统药物治疗基础上添加中药治疗。患者的年龄、性别、诊断类型等一般资料被详细记录。治疗周期为12周,在治疗结束后,我们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液指标等方面的变化。结果 在观察组中,平均年龄为42.6岁,其中男性占46%,女性占54%。而对照组的平均年龄为41.2岁,男性占52%,女性占48%。观察组患者中,红细胞计数相对基线提高了12.5%,而对照组仅上升了9.2%。血红蛋白水平在观察组上升了11.8%,而在对照组上升了8.6%。此外,观察组患者的症状改善率达到89.5%,而对照组仅为76.2%。结论 本研究表明,血液疾病中药与药物联合治疗具有显著的临床效果。观察组患者在血液指标上有更显著的改善,且症状改善率更高,与对照组相比表现出明显优势。中药在补益气血、调理免疫等方面的作用可能是其协同药物治疗的机制之一。综上,中药与药物联合治疗在血液疾病管理中具有潜在的临床应用前景,但仍需进一步研究来验证和优化治疗方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液疾病 中药与药物治疗 协同机制 临床研究
下载PDF
滋阴养血方联合针刺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肝肾阴虚证41例
3
作者 姜文仪 余丹 于存国 《环球中医药》 CAS 2024年第2期313-316,共4页
目的 探讨滋阴养血方联合针刺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肝肾阴虚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9例ITP肝肾阴虚证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41例(脱落3例)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 目的 探讨滋阴养血方联合针刺治疗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idiopathic thrombocytopenic purpura, ITP)肝肾阴虚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89例ITP肝肾阴虚证患者分为治疗组45例和对照组44例。对照组41例(脱落3例)患者进行常规西药治疗。治疗组41例(脱落4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滋阴养血方联合针刺治疗。统计分析两组治疗12周的治疗效果;在就诊时(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的第2天(治疗后),对比患者肝肾阴虚证的证候积分变化;记录患者出血、紫癜的消失时间。检测患者治疗前后血小板计数(platelet count, PLT)、血小板平均体积(mean platelet volume, MPV)、白介素17(interleukin 17,IL-17)、白介素3(interleukin 3,IL-3)、干扰素γ(interferon γ,IFN-γ)的水平;选用诺丁汉健康量表(nottinghamhealth profile, NHP)评估患者治疗前后的生活质量。结果 治疗12周后,治疗组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证候积分均低于治疗前(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更低(P<0.05);治疗组患者的紫癜、出血消失时间比对照组少(P<0.05);治疗后,两组的PLT较治疗前增加(P<0.05),MPV、PAIgA、PAIgM较治疗前降低(P<0.05);治疗组的PLT比对照组高(P<0.05),MPV、PAIgA、PAIgM比对照组低(P<0.05)。治疗后,两组的IL-17、IFN-γ显著降低(P<0.05),IL-3显著升高(P<0.05);治疗组的IL-17、IFN-γ低于对照组(P<0.05),IL-3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两组的NHP各项评分显著降低(P<0.05),且治疗组较对照组降低更明显(P<0.05)。结论 滋阴养血方联合针刺有助于提高ITP肝肾阴虚证的治疗效果,改善血小板功能,促进临床症状改善,减轻机体炎症反应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滋阴养血方 针刺 特发性血小板减少性紫癜 肝肾阴虚证 血小板功能 炎症反应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