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18篇文章
< 1 2 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某军医大学临床医学本科学员科研素养培养 被引量:1
1
作者 薛茜 杨涛 +7 位作者 赵欢 卢昌波 张明 邢俊玲 王文挺 邝芳 武胜昔 徐晖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21年第S01期77-78,共2页
临床医学本科学员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是军队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临床医学本科学员毕业后提高自身、军队甚至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密切相关。通过阐述建立医学本科学员指导科研团队,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培育科研能力,参... 临床医学本科学员科学研究素养的培养是军队高层次医学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与临床医学本科学员毕业后提高自身、军队甚至全社会的医疗卫生水平密切相关。通过阐述建立医学本科学员指导科研团队,培养科学兴趣和科学精神,培育科研能力,参加课外科研活动和竞赛等对培养军队临床医学本科学员科研素养的作用,探索培养适应临床医学发展和满足军队、国家需求的高素质医学人才的综合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能力 科研导师制 医学本科学员
下载PDF
医学神经生物学实验室安全管理探究 被引量:6
2
作者 韩文娟 罗层 +2 位作者 解柔刚 王文挺 武胜昔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2020年第9期1281-1284,共4页
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逐渐得到了各大高校的重视。以人为本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前题。顺应国家和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响应,系统梳理了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中存在的隐患,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开展安全... 高校实验室安全问题逐渐得到了各大高校的重视。以人为本的实验室生物安全管理体系是一个实验室正常运转的前题。顺应国家和学校的实验室安全管理的响应,系统梳理了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中存在的隐患,并提出了可行的解决方案。通过开展安全教育、制定安全管理制度、建立规范操作流程和建立广泛的群众监督制度从思想上、制度上以及管理规范上对神经生物学实验室的医学生进行约束,旨在提高学生的实验室安全意识,培养良好的实验操作习惯,确保医学生在神经生物学实验室中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安全 管理制度 规范操作 监督制度
下载PDF
“新医科”背景下医学本科生开展神经生物学课外科研的探索和思考 被引量:4
3
作者 王文挺 薛茜 +2 位作者 黄静 邝芳 武胜昔 《解剖学杂志》 CAS 2023年第1期83-85,共3页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迅猛,2021年GDP总量超17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然而,我国医疗水平仍滞后于经济发展。据WHO数据,我国2022年预期寿命77.3岁,位居世界第70位。还面临慢性疾病人群多、青少年体质不佳、老龄化严重等问题。2018年,教育部... 我国目前经济发展迅猛,2021年GDP总量超17万亿美元,世界排名第2。然而,我国医疗水平仍滞后于经济发展。据WHO数据,我国2022年预期寿命77.3岁,位居世界第70位。还面临慢性疾病人群多、青少年体质不佳、老龄化严重等问题。2018年,教育部等发布《关于加强医教协同实施卓越医生教育培养计划2.0的意见》,提出新医科建设要求:“加快现有医学专业的改革升级,优化医学人才培养的知识能力素质结构……前瞻性布局新兴医学或医学相关专业建设”[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识能力素质结构 青少年体质 探索和思考 医学本科生 神经生物学 课外科研 医学专业 医学人才培养
下载PDF
翻转课堂教学在八年制医学生神经生物学实验课程中的设计与应用 被引量:2
4
作者 赵湘辉 薛茜 +1 位作者 黄静 武胜昔 《解剖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299-301,共3页
神经生物学作为一门本科生课程,已经在我国多个医学院校和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院校开设了十多年。本校特别针对八年制医学生,还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实验见习课程,以丰富学生对神经科学经典研究方法和前沿技术进展的认识与了解。神经科学领... 神经生物学作为一门本科生课程,已经在我国多个医学院校和开展生命科学研究的院校开设了十多年。本校特别针对八年制医学生,还开展了不同类型的实验见习课程,以丰富学生对神经科学经典研究方法和前沿技术进展的认识与了解。神经科学领域的飞速发展无论是技术的进步还是理论的更新,远超过教材的更新速度。而传统的讲授式教学方法,已经无法适应新形势下课堂教学的要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医学院校 神经科学 神经生物学 八年制医学生 本科生课程 课堂教学 前沿技术 生命科学研究
下载PDF
科研反哺在神经生物学本科教学中的实践探索 被引量:6
5
作者 刘玲 武胜昔 +1 位作者 薛茜 邝芳 《基础医学与临床》 2021年第12期1848-1851,共4页
在全球脑科学的研究浪潮下,神经生物学直击“脑计划”的重要研究领域,这需要现有脑科学队伍的强力支撑,也需要培养更多有志者加入。因此,从“本”源激发学生脑科学兴趣、增强科学素养是全面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空军军医大学... 在全球脑科学的研究浪潮下,神经生物学直击“脑计划”的重要研究领域,这需要现有脑科学队伍的强力支撑,也需要培养更多有志者加入。因此,从“本”源激发学生脑科学兴趣、增强科学素养是全面提高创新型人才培养的重要环节。空军军医大学神经生物学教研室结合军队院校教学和学科自身特点,在神经生物学教学实践中对科研反哺教学进行了有益尝试。通过科研精神和科研思维融入、科研平台支撑、科研进展推动以及课外科研纳入等多层次、多方面的实践探索,反哺成效显著,激发学生脑科学兴趣、提升教学效果的同时,也为脑科学的人才储备奠定了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科研反哺 神经生物学 教学 创新
下载PDF
基于翻转理念的神经生物学“小”翻转互动式教学实践 被引量:2
6
作者 高方 徐晖 +7 位作者 赵湘辉 张坤 刘勃志 薛茜 黄静 罗层 邝芳 武胜昔 《解剖学杂志》 CAS 2023年第4期353-355,共3页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大学医科教育正处于最关键的发展时期,新医科建设和金课建设分别从医学和教育学两个方面对大学医科教育提出了要求[1-4]。基础医学教育在大学医科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教育改革的第一线。其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因... 面向新世纪的中国大学医科教育正处于最关键的发展时期,新医科建设和金课建设分别从医学和教育学两个方面对大学医科教育提出了要求[1-4]。基础医学教育在大学医科教育有着至关重要的地位,是教育改革的第一线。其中,翻转课堂教学模式因其对学生学业表现的帮助和提升作用,在基础医学课堂中也得到了应用[5-6],并发展出了一些可操作性很强的具体模式,例如O-PIRTAS(Objective-Preparation,Instructional video,Review,Test,Activity,Summary;目标-准备、教学视频、回顾、测试、活动、总结)翻转课堂模式[7]。但翻转课堂也面临着一些困境,其中最突出的是会增加学生的学习负担、降低满意度,继而影响学生参与翻转课堂的积极性,最终导致难以实现良好的授课效果[6,8-9]。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视频 基础医学教育 神经生物学 翻转理念 翻转课堂 授课效果 互动式教学 学业表现
下载PDF
C57BL/6小鼠大脑皮层区与基底神经节隆起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比较
7
作者 赵艳 卢广泉 +6 位作者 杜金乐 潘雨绮 董子意 康鑫 高弋婷 高方 杨加周 《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602-611,共10页
目的:观察小鼠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隆起(GE)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阐明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在不同脑区的体内外发育差异。方法:C57BL/6雌鼠于妊娠第13.5~15.5天断颈处死后,经无菌操作取胚胎小鼠,显微镜下逐步分离获取胚胎小鼠脑组织... 目的:观察小鼠皮层区和基底神经节隆起(GE)区神经元突触发育过程,阐明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在不同脑区的体内外发育差异。方法:C57BL/6雌鼠于妊娠第13.5~15.5天断颈处死后,经无菌操作取胚胎小鼠,显微镜下逐步分离获取胚胎小鼠脑组织皮层区和GE区。体外原代培养胚胎小鼠神经元,于培养3、7、14和21 d分别收集细胞样品,并将其作为培养3、7、14和21 d组。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法检测各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突触后表达蛋白突触后密度蛋白95(PSD95)及桥尾蛋白(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各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囊泡谷氨酸转运蛋白1(vGLUT1)、 PSD95、囊泡γ-氨基丁酸(GABA)转运蛋白(vGAT)及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免疫荧光法检测胚胎小鼠脑组织皮层区和GE区神经元中vGLUT1及vGAT蛋白表达水平。结果:与培养3 d组比较,培养14和21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PSD95及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与皮层区比较,培养14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Gephyrin mRNA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显微镜下观察,培养14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兴奋性突触及抑制性突触均初步发育,相关蛋白呈阳性表达;其中兴奋性突触相关蛋白阳性表达在皮层区神经元中更为明显,且突触前分子vGLUT1和突触后分子PSD95在皮层区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部位均呈现共定位的特征;抑制性突触前分子vGAT蛋白和突触后分子Gephyrin蛋白在GE区神经元胞体及突起中也呈现共定位的特征,且突触前分子较相应的突触后分子蛋白阳性表达更明显。与皮层区比较,培养14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vGLUT1和PSD95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GAT和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1)。培养21 d组小鼠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突触相关蛋白阳性表达增加,兴奋性突触和抑制性突触进一步成熟并完善。皮层区和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的胞体及突起部位均形成了丰富的突触前后对应的表达模式,突触结构逐步发育良好,且突触前分子较相应的突触后分子蛋白阳性表达更明显。与皮层区比较,培养21 d组小鼠GE区原代培养神经元中vGLUT1和PSD95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vGAT和Gephyrin蛋白表达水平均明显升高(P<0.01)。与皮层区比较,胚胎小鼠脑组织GE区神经元中vGLUT1蛋白表达水平明显降低(P<0.01),vGAT蛋白表达水平明显升高(P<0.05)。结论:皮层区和GE区神经元的突触发育具有明显的差异性,皮层区兴奋性突触发育较早,GE区抑制性突触发育较早。突触的脑区特异性发育提示不同细胞类型的神经疾病可能具有不同的发育来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元发育 兴奋性突触 抑制性突触 皮层区 基底神经节隆起区
下载PDF
从成年神经干细胞综述撰写浅析医学生课外科研能力培养 被引量:2
8
作者 高方 李瑞 +1 位作者 刘子赫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141-142,共2页
神经科学研究是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皆与神经科学不断交叉融合,促使了认知神经科学、发育神经科学、和类脑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中不断涌现出革命性的突破和进展。面对神经科学大发展的机遇和... 神经科学研究是当前国际科技前沿的热点领域,遗传学、分子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皆与神经科学不断交叉融合,促使了认知神经科学、发育神经科学、和类脑人工智能等各个领域中不断涌现出革命性的突破和进展。面对神经科学大发展的机遇和国际竞争的激烈性,我国的神经科学研究是否能够突飞猛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神经科学领域优秀人才的培养。目前,国内外许多医学院校都在本科生课程体系内设置了神经生物学、神经科学等课程,将神经科学研究人才的培养关口前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年神经干细胞 综述撰写 课外科研
原文传递
背根神经节MCHR1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表达变化 被引量:1
9
作者 李夏 李珍珍 +4 位作者 刘万能 窦志伟 刘可欣 罗层 尤浩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681-687,共7页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RG)中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1(MCHR1)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C57BL/6)DRG中MCHR1的表达分布情况。采用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手术(SNI)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将雄性小鼠随... 目的:探讨背根神经节(DRG)中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1(MCHR1)在小鼠神经病理性疼痛中的变化情况。方法:利用免疫荧光染色观察小鼠(C57BL/6)DRG中MCHR1的表达分布情况。采用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手术(SNI)建立神经病理性疼痛模型。将雄性小鼠随机分为2组:假手术组(Sham组)和实验组(SNI组),通过von Frey纤维丝和热辐射刺激方法观察小鼠的机械缩足阈值(PWT)和热缩足反应潜伏期(PWL)。采用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方法分别检测小鼠DRG中MCHR1的mRNA和蛋白水平变化。结果:MCHR1在小鼠DRG中广泛分布,其与中小型神经元标志物降钙素基因相关肽(CGRP)和植物凝集素B4(IB4),以及大直径神经元标志物NF200均有共标。在小鼠SNI术后7 d,小鼠同侧足底出现了显著的机械痛阈值和热缩足潜伏期降低。通过real time RT-PCR和Western Blot实验发现,与Sham组相比,SNI组小鼠DRG中mRNA和蛋白表达水平均出现显著上调。结论:MCHR1广泛分布于DRG的大、中、小型神经元中。在SNI模型小鼠出现稳定的痛觉敏化现象后,DRG中MCHR1的转录和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以上结果提示,DRG中MCHR1可能参与神经病理性疼痛的发生发展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病理性疼痛 坐骨神经分支损伤 黑色素浓集激素受体1 背根神经节 小鼠
原文传递
小鼠未定带腹侧区GABA能神经元参与慢性痒的形态学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彭诗皓 樊泽 +5 位作者 戴梓怡 张怡文 史晓烔 朱媛媛 武胜昔 黄静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8,共8页
目的:在慢性瘙痒模型上检测小鼠的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并观察未定带腹侧区(ZIv)内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应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在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 目的:在慢性瘙痒模型上检测小鼠的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并观察未定带腹侧区(ZIv)内γ-氨基丁酸(GABA)能神经元的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应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在谷氨酸脱羧酶67-绿色荧光蛋白(GAD67-GFP)基因敲入小鼠上建立慢性瘙痒模型,然后运用视频跟踪系统检测痒行为,以验证模型制备是否成功。运用高架十字迷宫实验、悬尾实验检测慢性痒模型小鼠的焦虑、抑郁样行为。利用GAD67-GFP小鼠观察未定带(ZI)各区域内GABA能神经元的分布情况,并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方法分别观察对照组和DCP组小鼠ZIv内GABA能神经元与FOS的双标情况。结果:在GAD67-GFP小鼠的脑切片上可观察到GABA能神经元在未定带各亚区均有分布,且更集中于ZIv。DCP组小鼠抓挠次数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P<0.001)。悬尾实验中DCP组小鼠完全不动时间显著高于对照组小鼠,出现抑郁样不动状态。高架十字迷宫实验结果显示DCP组小鼠与对照组相比,进入十字交叉区域的次数和时间占比均明显减少,表现出焦虑样行为。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DCP组小鼠ZIv内FOS阳性细胞数量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在该区域观察到大量的FOS与GABA能神经元的共标细胞。结论:小鼠未定带以GABA能神经元分布为主,且更集中于ZIv;慢性痒状态下,ZIv内GABA能神经元激活,为ZIv内GABA能神经元参与慢性痒及其伴发的负性情绪提供了形态学证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未定带 GABA能神经元 痒觉 负性情绪 小鼠
原文传递
创伤后应激障碍小鼠初级体感皮质神经元异常敏化的研究
11
作者 袁滋铎 解进祎 +3 位作者 柳俊宇 郭保霖 武胜昔 白占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443-451,共9页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小鼠胡须触觉刺激后初级躯体感觉皮质(S1)神经元的激活情况及PTSD小鼠S1皮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方法:使用神经元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rc)标记策略,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PTSD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胡须刺激... 目的:分析创伤后应激障碍(PTSD)小鼠胡须触觉刺激后初级躯体感觉皮质(S1)神经元的激活情况及PTSD小鼠S1皮质神经元的形态结构变化。方法:使用神经元细胞骨架相关蛋白(Arc)标记策略,结合免疫荧光染色技术,对PTSD小鼠与对照组小鼠胡须刺激后S1皮质神经元Arc进行标记并观察,通过分析Arc标记神经元的空间表达位置和阳性细胞数量差异,对比分析两组S1皮质神经元的激活水平。利用病毒稀疏标记方法标记S1皮质的锥体神经元,比较两组小鼠神经元树突数量及树突棘的形态与数量分布。结果:胡须刺激两组小鼠后发现Arc阳性神经元在S1浅层至深层均有分布,其中在Ⅱ/Ⅲ与Ⅴ层分布更密集。与对照组小鼠相比,PTSD组在不同层的阳性神经元数目均明显增多。细胞形态结构分析结果显示,与对照组神经元相比,PTSD组小鼠树突棘密度在Ⅱ/Ⅲ层异常增高,其中蘑菇型树突棘数量增多,丝状伪足型树突棘数量减少;而S1Ⅴ层蘑菇型与细长型的树突棘数量均较多,但树突棘总数没有明显差异。结论:PTSD小鼠胡须刺激后S1神经元过度激活,神经元结构及形态发生明显改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创伤后应激障碍 初级躯体感觉皮质 胡须刺激 ARC 稀疏标记 小鼠
原文传递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修饰调控神经功能与脑疾病的研究进展
12
作者 冯嘉祥 房靖皓 +5 位作者 魏忠诚 蒋素芳 董禹豪 袁洁 张明 赵湘辉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626-630,共5页
表观遗传修饰在神经发育与脑疾病中的作用近年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以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为代表的修饰方式,其调控的方式多样,类型复杂,参与的神经发育过程与功能众多。本文将围绕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的形式及修饰酶,其如何参与神经发育... 表观遗传修饰在神经发育与脑疾病中的作用近年受到广泛关注,特别是以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为代表的修饰方式,其调控的方式多样,类型复杂,参与的神经发育过程与功能众多。本文将围绕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的形式及修饰酶,其如何参与神经发育与学习记忆,在神经退行性和发育性疾病中的作用等展开综述。本文将为后续深入探讨相关疾病的治疗策略提供重要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组蛋白赖氨酸甲基化 表观遗传修饰 脑疾病 神经发育
原文传递
电针通过调控交感-感觉耦联缓解坐骨神经分支损伤小鼠痛觉过敏
13
作者 吴世伟 王菲 +2 位作者 田志成 褚文广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03-210,共8页
目的:观察电针(EA)干预对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模型(SNI)小鼠背根神经节(DRG)中去甲肾上腺素(NE)、α2A肾上腺素受体(α2A-R)的作用。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I)、假电针组(SNI+NC-EA)和电针组(SNI+EA)。... 目的:观察电针(EA)干预对坐骨神经分支损伤模型(SNI)小鼠背根神经节(DRG)中去甲肾上腺素(NE)、α2A肾上腺素受体(α2A-R)的作用。方法:将雄性C57BL/6小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Sham)、模型组(SNI)、假电针组(SNI+NC-EA)和电针组(SNI+EA)。使用机械刺激和热辐射刺激分别检测机械缩足反应阈值(PWMT)和热刺激缩足反应潜伏期(PWTL)。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小鼠DRG内交感神经纤维芽生及α2A-R与大直径感觉神经元共标数量;采用ELISA试剂盒检测小鼠血清及DRG中NE含量,Western Blot检测DRG内酪氨酸羟化酶(TH)和α2A-R表达水平。结果:SNI后,PWMT及PWTL均显著降低,电针治疗后,PWMT及PWTL逆转升高;免疫荧光染色显示:SNI后DRG中交感芽生增生,电针治疗后,交感芽生明显减弱;SNI后,DRG内NE、α2A-R及TH均显著升高,电针干预后降低其表达,但血清中NE无明显变化。结论:在SNI模型中,电针调控交感-感觉耦联可能是通过抑制DRG中NE的释放及α2A-R的表达,从而产生镇痛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针 神经病理性疼痛 背根神经节 去甲肾上腺素 肾上腺素受体 小鼠
原文传递
内侧前额叶皮质神经元参与二苯基环丙烯酮诱导的小鼠瘙痒
14
作者 刘静雯 朱媛媛 +2 位作者 戴梓怡 黄静 白占涛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137-144,共8页
目的: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观察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涂抹小鼠颈背部构建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小鼠的搔抓行... 目的: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痒行为和焦虑、抑郁样行为;观察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神经元激活情况,为其参与痒觉信息的调控提供形态学证据。方法:采用二苯基环丙烯酮(DCP)涂抹小鼠颈背部构建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检测小鼠的搔抓行为。开展旷场及悬尾行为学实验,探究小鼠在接触性皮炎状态下的焦虑、抑郁样行为。运用免疫荧光染色技术探究接触性皮炎模型小鼠mPFC内c-Fos及p-ERK1/2阳性细胞分布情况。结果:成功建立接触性皮炎瘙痒模型,模型组小鼠半小时内的抓挠次数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旷场结果显示接触性皮炎模型组小鼠在中央区域的时间和距离显著减少。悬尾实验结果提示接触性皮炎模型组小鼠不动的时间显著增加(P<0.05)。与对照组相比,接触性皮炎实验组小鼠mPFC内c-Fos阳性细胞和p-ERK1/2阳性细胞数量显著增加,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接触性皮炎实验组小鼠抓挠次数显著增多,并且诱发焦虑、抑郁样行为。接触性皮炎状态下,mPFC内神经元激活,为mPFC神经元参与接触性皮炎瘙痒及共患焦虑、抑郁等情感障碍提供了形态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接触性皮炎 瘙痒 内侧前额叶皮质 C-FOS P-ERK1/2 小鼠
原文传递
固有免疫受体NLRX1在中枢神经系统疾病中作用的研究进展
15
作者 高保青 曹碗君 +4 位作者 高小川 吴兴安 刘蓉蓉 陈雅慧 邝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27-131,共5页
中枢神经系统(CNS)正常功能的发挥高度依赖细胞能量供给与固有免疫体系提供的内环境稳定。NOD样受体家族成员X1(NLRX1)是定位于线粒体的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具有调节线粒体自噬、炎性反应、活性氧的生成等多种功能,因而可影响炎症、... 中枢神经系统(CNS)正常功能的发挥高度依赖细胞能量供给与固有免疫体系提供的内环境稳定。NOD样受体家族成员X1(NLRX1)是定位于线粒体的固有免疫模式识别受体,具有调节线粒体自噬、炎性反应、活性氧的生成等多种功能,因而可影响炎症、肿瘤等多种疾病的进展。近年来的研究表明,NLRX1通过抑制炎性反应、调节神经细胞线粒体自噬、线粒体动力变化和氧化应激反应等机制,在自身免疫性脱髓鞘疾病、缺血缺氧性疾病、创伤等CNS疾病中发挥神经保护作用。了解NLRX1参与CNS疾病过程的机制,可加深对CNS固有免疫分子的认识,并可望为CNS疾病的治疗提供新的思路与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疾病 NLRX1 神经炎症 线粒体调节 细胞凋亡
原文传递
血管活性肠肽阳性神经元在疼痛信息传递和敏化中的作用
16
作者 李嘉琳 杨新江 +4 位作者 丁慧 刘万能 曹紫萱 韩文娟 罗层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245-250,共6页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其传递和调控涉及多种神经元和分子机制。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元是一类表达VIP的抑制性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并参与调节多种生理过程。目前已有研究表明VIP阳性神经元参与疼痛信息传递和... 疼痛是一种复杂的生理和病理过程,其传递和调控涉及多种神经元和分子机制。血管活性肠肽(VIP)阳性神经元是一类表达VIP的抑制性神经元,在神经系统中分布广泛,并参与调节多种生理过程。目前已有研究表明VIP阳性神经元参与疼痛信息传递和敏化等方面的功能。VIP阳性神经元通过其复杂的突触连接和广泛的投射范围,参与了疼痛的产生、传递和调节过程。进一步研究VIP阳性神经元的功能和机制,有助于深入理解疼痛的产生和调控,并为疼痛治疗的策略提供理论基础。因此,本综述将重点介绍VIP阳性神经元在大脑、脊髓以及外周背根神经节(DRG)中的分布情况、功能特性以及其在疼痛中的作用与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VIP阳性神经元 抑制性神经元 中枢神经系统 背根神经节 疼痛
原文传递
混合谱系激酶域样假激酶参与小鼠高原脑水肿的初步研究
17
作者 孟欣宇 孟瀚 +5 位作者 毛竹青 王砚锦 谈妍辰 王亚周 崔毅 杨清湖 《空军军医大学学报》 2025年第4期521-525,共5页
目的探索程序性坏死关键分子混合谱系激酶域样假激酶(MLKL)在小鼠高原脑水肿(HACE)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成年雄性C57BL/6 WT小鼠和MLKL^(-/-)小鼠,将小鼠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WT HACE组和MLKL^(-/-)HACE组,每组8只。将小鼠放进小型高低... 目的探索程序性坏死关键分子混合谱系激酶域样假激酶(MLKL)在小鼠高原脑水肿(HACE)中的作用。方法使用成年雄性C57BL/6 WT小鼠和MLKL^(-/-)小鼠,将小鼠分为3组,分别为对照组、WT HACE组和MLKL^(-/-)HACE组,每组8只。将小鼠放进小型高低压氧舱,调整海拔至5500 m,暴露72 h,建立HACE模型。使用Western blotting检测MLKL蛋白的表达。采用脑含水量指数评估脑水肿发生的程度。采用伊文思蓝检测血脑屏障开放状态。通过免疫荧光染色检测MLKL及水通道蛋白4(AQP4)在血管的分布,免疫球蛋白IgG的渗透。应用新物体识别实验分析小鼠认知功能。结果小鼠在5500 m下暴露72 h可导致血脑屏障破坏,脑含水量升高(P<0.01),新物体识别能力下降(P<0.01),MLKL及pMLKL表达升高(P<0.05),pMLKL与AQP4、CD31免疫荧光共标结果成点状聚集体。MLKL^(-/-)小鼠在同等刺激下呈现出较低程度的HACE,表现为MLKL^(-/-)HACE组小鼠较WT HACE组小鼠脑水含量显著减少(P<0.05),血脑屏障开放程度降低,免疫球蛋白从血管中的渗出减少,新物体识别功能改善(P<0.05)。结论程序性坏死关键分子MLKL参与HACE的发生与发展,敲除MLKL可减轻HAC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脑水肿 MLKL 血脑屏障 程序性细胞坏死 细胞毒性水肿 小鼠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对大鼠前额叶皮质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的影响 被引量:3
18
作者 王淑静 胡子娟 +2 位作者 杨俊杰 王亚周 马云飞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1年第1期35-40,共6页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对大鼠前额叶皮质损伤区域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以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和缺血组(ischemia),通过光化学诱导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 目的:探讨局灶性脑缺血对大鼠前额叶皮质损伤区域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表达以及氧化应激水平的影响。方法:8周龄雄性健康SD大鼠12只,随机分为两组,分别为假手术组(sham)和缺血组(ischemia),通过光化学诱导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模型。采用Nissl染色观察大鼠前额叶皮质神经元损伤情况,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检测损伤区域nNOS的表达,商品化试剂盒检测大鼠血清中氧化应激水平。结果:与sham组相比,ischemia组的神经元明显损伤且数量显著降低,nNOS阳性细胞比例显著升高,血清中各氧化应激指标有不同程度变化。结论:局灶性脑缺血可导致大鼠前额叶皮质区神经元损伤及nNOS的表达升高,机体氧化应激水平上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氧化应激 神经型一氧化氮合酶 大鼠
原文传递
内侧前额叶皮质中GABA能神经元对慢性痛的调控 被引量:2
19
作者 卢伊凡 蔡国洪 +3 位作者 万向东 黄静 白占涛 武胜昔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5期585-589,共5页
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是大脑认知处理的关键脑区之一,整合调控感知、情绪、与社交行为。新近研究发现,mPFC也是疼痛调控脑区。其中,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疼痛发生与镇痛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mPFC脑区在慢性痛状态下的... 内侧前额叶皮质(mPFC)是大脑认知处理的关键脑区之一,整合调控感知、情绪、与社交行为。新近研究发现,mPFC也是疼痛调控脑区。其中,抑制性γ-氨基丁酸(GABA)能中间神经元在疼痛发生与镇痛中尤为重要。本文基于mPFC脑区在慢性痛状态下的稳态可塑改变,解析mPFC中GABA能神经元调控慢性痛的多样性结构可塑、功能连接、分子通路,旨在为疼痛诊治提供新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侧前额叶皮质 慢性痛 Γ-氨基丁酸能神经元
原文传递
醛糖还原酶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
20
作者 高小川 刘芳芳 +2 位作者 武胜昔 邝芳 赵琳 《神经解剖学杂志》 CAS CSCD 2022年第2期219-222,共4页
醛糖还原酶(AR)是多元醇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其作用为将糖转化成多元醇。此反应过程带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转变对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炎性反应都可产生直接的影响。AR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 醛糖还原酶(AR)是多元醇途径中的一种关键酶,其作用为将糖转化成多元醇。此反应过程带来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的转变对细胞内氧化还原反应以及炎性反应都可产生直接的影响。AR在神经系统疾病中的作用日益受到关注。本文对新近发表的有关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归纳了AR在糖尿病相关神经疾病、缺血缺氧性神经疾病、神经退行性疾病以及神经损伤中作用的研究报道,对AR可能成为神经系统疾病的治疗靶点进行分析,为相关神经系统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醛糖还原酶 糖脂代谢 炎性反应 氧化还原反应 神经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