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3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节律分子BMAL2对急性髓系白血病细胞有氧糖酵解和细胞增殖的影响
1
作者 贾卫静 牟佼 崔文静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02-408,共7页
目的:了解类芳烃受体核转位蛋白2(BMAL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其对AML细胞有氧糖酵解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AML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MAL2的表达情况。利用美国国家... 目的:了解类芳烃受体核转位蛋白2(BMAL2)在急性髓系白血病(AML)中的表达及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分析其对AML细胞有氧糖酵解和增殖的影响。方法:应用实时定量PCR法检测AML患者和正常对照组的骨髓单个核细胞中BMAL2的表达情况。利用美国国家生物技术信息中心公共数据库分析BMAL2表达与AML患者预后的相关性。通过慢病毒系统敲低AML细胞系HL-60和Kasumi-1中BMAL2的表达,葡萄糖摄取实验、乳酸含量实验、CCK-8法、细胞集落形成实验检测其对细胞糖代谢、细胞增殖的影响。结果:BMAL2 mRNA在AML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对照组(P<0.01)。BMAL2表达高的AML患者总生存时间较低表达患者明显缩短(P<0.05)。敲低AML细胞系HL-60和Kasumi-1中的BMAL2后,细胞葡萄糖摄取减少,乳酸生成减少。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BMAL2通过增强HIF1A的表达来促进AML细胞有氧糖酵解,进而促进细胞增殖。结论:BMAL2高表达于AML中,通过HIF1A增强AML细胞有氧糖酵解从而促进细胞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类芳烃受体核转位蛋白2 糖代谢 细胞增殖 急性髓系白血病
原文传递
^(18)F-FDG PET/CT对多系统结节病与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鉴别诊断的价值
2
作者 惠金子 魏熠鑫 +7 位作者 施笑蕊 丁泽恩 屈阳 李倩 袁梦晖 许建林 施常备 杨胜利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4年第7期1327-1331,共5页
目的:对比分析多系统结节病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差异,探讨^(18)F-FDG PET/CT对二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07月至2023年07月初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 目的:对比分析多系统结节病和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cell lymphoma,DLBCL)^(18)F-FDG PET/CT影像特征差异,探讨^(18)F-FDG PET/CT对二者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选取2018年07月至2023年07月初诊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的15例结节病和39例DLBCL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及^(18)F-FDG PET/CT影像资料,对比分析PET/CT所示两组病变的影像特征、累及范围、受累淋巴结特征、病灶最大径和半定量参数最大标准化摄取值(maximum standardized uptake value,SUVmax)的差异。结果:结节病可见对称性累及纵隔、肺门淋巴结等特征性表现,无融合趋势,双肺/胸膜易受累。DLBCL淋巴结易融合成团,且易出现胃肠道结外侵犯。结节病组的纵隔、肺门淋巴结及双肺、胸膜的受累发生率高于DLBCL组,DLBCL易发生胃肠道累及(均P<0.05)。结节病组的淋巴结融合发生率低于DLBCL组(P<0.05),两组病变的淋巴结坏死率和钙化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节病组淋巴结最大径为(2.40±0.71)cm,小于DLBCL组(6.50±2.53)cm,结节病组SUVmax为8.12±4.15,低于DLBCL组19.93±7.54(均P<0.05)。结论:^(18)F-FDG PET/CT在结节病和DLBCL鉴别诊断中有重要价值,结合特征性表现、累及部位、病灶大小、融合趋势和半定量参数SUVmax,有助于二者的鉴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节病 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 氟-18代脱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断层显像 鉴别诊断
下载PDF
某医院2019—2021年放射工作人员个人剂量监测结果分析
3
作者 郭智瑞 张微 +2 位作者 何伟 袁梦晖 魏熠鑫 《辐射防护通讯》 2022年第4期48-51,共4页
目的了解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方法以该院核医学科全体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其2019—2021年间所受外照射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并分析。结果(1)2019、2020、2021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1... 目的了解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放射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个人剂量情况。方法以该院核医学科全体工作人员为研究对象,对其2019—2021年间所受外照射个人剂量进行监测并分析。结果(1)2019、2020、2021年人均年有效剂量分别为1.04、1.22和1.19 mSv/a,其中,医师为0.85 mSv/a,技师为1.43 mSv/a,护士为1.42 mSv/a,其他人员为0.75 mSv/a,技师组和护士组与其他两组相比差异显著;(2)职业健康体检结果未见与放射性相关的明显异常。结论该院核医学工作人员职业性外照射人均年有效剂量均在国家标准规定的个人剂量限值之内,相比较而言,技师和护士在日常工作中所受剂量较高,应加强监测并做好有效辐射防护,同时在日常工作中应进一步规范实践活动,以保证工作人员的辐射安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医学 个人剂量 外照射 职业健康
下载PDF
基于列线图模型构建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风险评估 被引量:1
4
作者 王俊燕 袁梦晖 +4 位作者 李云波 魏光明 何伟 高刘艳 杨爱民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48-252,共5页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术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atic node metastasis,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对其LNM风险进行个性化预测,以期为后续^(131)I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 目的:探讨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DTC)术后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lymphatic node metastasis,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对其LNM风险进行个性化预测,以期为后续^(131)I治疗提供可靠依据。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月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甲状腺全切术+颈部淋巴结清扫术,首次^(131)I治疗的332例DTC患者资料,依据^(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及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结果,将患者分为无转移组(M_(0))和颈部淋巴结转移组(M_(1))。纳入相关评价指标:性别、年龄、肿瘤直径、包膜侵犯、肿瘤N分期及血小板计数(P)、中性粒细胞计数(N)、淋巴细胞计数(L)、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reablative stimulated Tg,ps-Tg)、促甲状腺激素(TSH)。采用logistic多因素分析确定DTC术后LNM的独立预测因素;运用R3.6.1软件整合所有预测因素,根据多因素分析所得系数值绘制列线图模型,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AUC)评价列线图模型的区分度,并采用bootstrap法绘制校准图对模型的性能进行验证。结果: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性别(P<0.001),年龄(P=0.044),ps-Tg(P<0.001),包膜侵犯(P<0.001)、L计数(P=0.028)是LNM的独立预测因素。整合上述5个因素的列线图模型预测LNM风险的区分度为0.713(AUC=0.713,95%CI 0.706~0.720),模型预测的LNM风险与实际LNM发生率具有良好的一致性,预测LNM风险的误差均在10%以内。结论:性别、年龄、ps-Tg、包膜侵犯、L计数是DTC术后患者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基于上述指标构建的LNM风险预测模型有助于指导DTC术后患者个性化^(131)I治疗方案的制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淋巴结转移 列线图
下载PDF
HIF-1α、Bax联合Bcl-2在脑梗死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红细胞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
5
作者 闫龙龙 王俊燕 +2 位作者 高蒙 董远峰 方乐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23年第11期1505-1508,1514,共5页
目的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联合B淋巴细胞瘤-2(Bcl-2)在脑梗死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红细胞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 目的分析缺氧诱导因子1α(HIF-1α)、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Bax)联合B淋巴细胞瘤-2(Bcl-2)在脑梗死肺部感染患者中的表达水平及其与红细胞免疫、炎症反应的关系。方法选择2021年6月至2022年7月兵器工业五二一医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8例作为研究对象,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分为对照组(无肺部感染)和观察组(有肺部感染),每组49例。比较两组患者HIF-1α、Bax、Bcl-2、红细胞免疫指标[包括红细胞C3b花环率(RBC-C3bRR)、红细胞免疫黏附促进率(RIAER)、红细胞免疫黏附抑制率(RFIR)和红细胞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和炎症反应指标[包括白细胞计数(WBC)、降钙素原(PCT)、C反应蛋白(CRP)和血清淀粉样蛋白A(SAA)]水平;应用Pearson相关分析HIF-1α、Bax、Bcl-2水平与红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指标水平的相关性。结果观察组患者HIF-1α、Bax、RFIR、RBC-ICR、WBC、PCT、CRP、SAA水平均高于对照组,Bcl-2、RBC-C3bRR、RIAER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HIF-1α和Bax水平与RBC-C3bRR和RIAER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与RFIR、RBC-ICR、WBC、PCT、CRP和SAA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Bcl-2水平与RBC-C3bRR和RIAER水平均呈正相关(P<0.05),与RFIR、RBC-ICR、WBC、PCT、CRP和SAA水平均呈负相关(P<0.05)。结论合并肺部感染的脑梗死患者HIF-1α、Bax水平均升高,Bcl-2水平降低,且HIF-1α、Bax、Bcl-2水平与红细胞免疫和炎症反应密切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诱导因子1Α B淋巴细胞瘤-2相关X蛋白 B淋巴细胞瘤-2 脑梗死 肺部感染 红细胞免疫 炎症反应
下载PDF
甲状腺球蛋白预测甲状腺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增益价值
6
作者 何伟 魏光明 +5 位作者 王磊 孙涛 王俊燕 李云波 袁梦晖 魏龙晓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43-1046,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 Tg)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清甲结束后患者218例,根据全身^(131)I扫描结果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一... 目的:探讨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 Tg)在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 PTC)颈部淋巴结转移预测中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清甲结束后患者218例,根据全身^(131)I扫描结果分为无淋巴结转移组、一枚淋巴结转移组、两枚淋巴结转移组及多枚淋巴结转移组。分析各组患者组间Tg值的差异与相关性,采用ROC曲线计算达到最佳诊断效能时的Tg值。结果:无淋巴结转移组与淋巴结转移组之间Tg值有统计学差异(P<0.05),不同数目淋巴结转移组之间Tg值无统计学差异(P>0.05),且Tg值与淋巴结转移灶数目无相关性(P>0.05)。当Tg值为1.5 ng/mL时诊断淋巴结转移的灵敏度68%,特异度80%,准确性72%,ROC曲线下面积达到最大值0.77。结论:尚不能依据Tg值判断甲状腺乳头状癌术后淋巴结转移数目及范围,但可以评估清甲治疗后淋巴结转移可能性,本研究建议的Tg截断值为1.5 n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球蛋白 甲状腺乳头状癌 淋巴结转移
下载PDF
MRI多序列在多发性硬化颈髓病变检测效能中的比较
7
作者 魏熠鑫 白芡蓉 +7 位作者 李云波 郭智瑞 张春梅 张微 郭俊 李宏增 王玮 袁梦晖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9期1649-1655,共7页
目的:比较3D相位敏感反转恢复(3D-phase sensitive inversion recovery,3D-PSIR)序列、短时间反转恢复(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和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颈髓病变... 目的:比较3D相位敏感反转恢复(3D-phase sensitive inversion recovery,3D-PSIR)序列、短时间反转恢复(short time inversion recovery,STIR)序列和T2加权成像(T2-weighted imaging,T2WI)在多发性硬化(multiple sclerosis,MS)颈髓病变检测中的差异。方法:收集2022年2月至2022年9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MRI颈髓检查的MS患者34例。患者均采用T2WI、STIR、3D-PSIR序列进行颈髓MRI检查。观察对比不同序列显示颈髓病变的效能、数量、位置及采集时间;分析对比3D-PSIR和STIR序列检测的病变与脊髓的对比度差异。结果:3DPSIR、STIR、T2WI检测病变数量在3个序列之间差异存在统计学意义(F=24.76,P<0.001)。两两比较,任意2个序列在检测病变数量上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3D-PSIR序列的病变检出率较常规序列(STIR+T2WI)提高了约37.9%。3D-PSIR序列在颈髓各位置均表现出优势,其轴位定位准确性与T2WI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DPSIR序列较STIR序列具有更高的病变图像对比度(分别为1.68和0.45,t=10.47,P<0.001)。使用3D-PSIR序列替换STIR和T2WI序列可缩短扫描时间4.37 min,效率提升59.5%。结论:3D-PSIR序列对于MS颈髓病变的检测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为其他颈髓病变提供了极具价值的MRI检查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多发性硬化 磁共振成像 颈髓 3D相位敏感反转恢复序列
下载PDF
乳头状甲状腺癌^(131)碘治疗中放射性活度变化的影响因素
8
作者 李云波 王磊 +7 位作者 高刘艳 唐海利 王俊燕 孙涛 李汭虹 魏光明 何伟 袁梦晖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3年第7期1341-1347,共7页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切除术后~(131)碘(~(131)-iodine,^(131)I)治疗中放射性活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PTC切除术后行^(131)I治疗的134例患者,采用全身动态辐射监测系统测量^(131)I治疗后颈部和... 目的:探讨乳头状甲状腺癌(papillary thyroid cancer,PTC)切除术后~(131)碘(~(131)-iodine,^(131)I)治疗中放射性活度变化的影响因素。方法:纳入PTC切除术后行^(131)I治疗的134例患者,采用全身动态辐射监测系统测量^(131)I治疗后颈部和腹部2、24、48 h的放射性活度,并计算24、48 h的放射性活度变化率(ratio of change of radioactivity,RCR)。采用t检验比较放射性活度差异,多因素线性模型筛选影响RCR的因素,采用皮尔逊和方差分析(analysis of variance,ANOVA)法分析影响因素与RCR的相关性。将甲状腺腺体外侵犯分为无侵犯、侵犯包膜、侵犯周围组织3组,并比较3组的24 h RCR。结果:颈部24 h RCR为0.810±0.059,48 h为0.717±0.125,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29, P<0.05);腹部24hRCR为0.830±0.047, 48h为0.765±0.113,二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5.47, P<0.05)。多因素线性模型分析显示:甲状腺球蛋白(thyroglobulin,Tg)水平、腺体外侵犯程度均是腹部24 h RCR的影响因素(F=5.529,P<0.05;F=5.847,P<0.05);^(131)I治疗次数是颈部24、 48hRCR的影响因素(F=21.458, P<0.001;F=13.259,P<0.001)。Tg与腹部24 h RCR呈负相关(r=-0.22,P<0.05)。侵犯包膜组、侵犯周围组织组的腹部24 h RCR均低于无侵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Tg水平及甲状腺腺体外侵犯均是腹部24 h RCR的影响因素,^(131)I治疗次数是颈部RCR的影响因素,为^(131)I治疗进行个体化治疗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头状甲状腺癌 放射性^(131)碘治疗 放射性活度变化率 影响因素
下载PDF
血必净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有效性及对TLR4、PF4、TPO的影响 被引量:3
9
作者 侯宇 苏醒 +3 位作者 敖雪 管军 谢斌 魏光明 《临床和实验医学杂志》 2022年第12期1276-1279,共4页
目的探究血必净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有效性及对血清TOLL样受体4(TLR4)、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接收的脓... 目的探究血必净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中的有效性及对血清TOLL样受体4(TLR4)、血小板因子4(PF4)、血小板生成素(TPO)的影响。方法前瞻性选取2018年3月至2021年6月中南大学湘雅医学院附属海口医院接收的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患者88例,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将其分为对照组(n=44)和观察组(n=44)。对照组接受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方案基础上施加血必净。比较两组的临床疗效、TLR4、PF4、TPO指标变化、免疫功能以及血小板计数的影响。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0.91%,低于对照组(75.0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两组TLR4、PF4、TPO指标水平、CD4^(+)、CD8^(+)、CD4^(+)/CD8^(+)指标水平、血小板计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 d,观察组TLR4、PF4、TPO水平为(97.04±10.66)、(109.38±10.39)、(104.28±20.11)pg/mL,均低于对照组[(120.70±12.37)、(120.11±12.51)、(170.36±29.50)pg/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15 d,观察组CD4^(+)、CD4^(+)/CD8^(+)水平为(46.19±7.24)%、1.86±0.49,高于对照组[(40.07±6.19)%、1.42±0.41],CD8^(+)为(23.24±3.38)%、低于对照组[(30.03±4.5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5、10、15 d,观察组血小板计数为(68.28±6.11)×10^(9)/L、(86.39±8.19)×10^(9)/L、(119.05±11.19)×10^(9)/L,均高于对照组[(57.04±5.27)×10^(9)/L、(70.18±7.04)×10^(9)/L、(94.29±9.09)×10^(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较对照组高,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血必净联合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治疗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可有效调节TLR4、PF4、TPO指标水平,提高机体免疫功能,改善血小板计数,促进整体疗效提升,且不会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值得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必净 重组人血小板生成素 脓毒症相关性血小板减少症 免疫功能 血小板计数
下载PDF
节律基因NPAS2在肿瘤中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2
10
作者 陈雅凡 王刚 +2 位作者 田艺苑 同红伟 袁鹏 《中国癌症防治杂志》 CAS 2022年第5期569-574,共6页
神经元PAS结构域蛋白2(neuronal PAS domain protein 2,NPAS2)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核心生物节律基因,通过与BMAL1形成异源二聚体作为转录因子参与生物钟的调控,在细胞功能和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节律基因的... 神经元PAS结构域蛋白2(neuronal PAS domain protein 2,NPAS2)是目前发现最大的核心生物节律基因,通过与BMAL1形成异源二聚体作为转录因子参与生物钟的调控,在细胞功能和肿瘤发生中发挥重要作用。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节律基因的紊乱与肿瘤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NPAS2基因突变和多态性也与肿瘤的发生有一定关系,其表达可影响多种肿瘤的发生和预后。NPAS2可以通过调控细胞周期、增殖和代谢参与肿瘤的发生和进程,并已在肝癌、乳腺癌和子宫内膜癌等肿瘤中得到证实,有望成为肿瘤新的治疗靶点和预后标志物。本文就NPAS2在肿瘤中作用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 节律基因 NPAS2 增殖 基因多态性
下载PDF
18F-2-氟代脱氧葡萄糖PET/MRI显像结合神经功能定量分析在癫痫术前定位中的应用价值研究 被引量:7
11
作者 张微 魏熠鑫 +4 位作者 何伟 郭坤 李云波 袁梦晖 魏龙晓 《临床神经病学杂志》 CAS 2019年第6期439-442,共4页
目的评估^18F-2-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MRI结合神经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在癫痫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6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一体化^18F-FDG PET/MRI结果,以术后病理为依据,比较视觉分析与神经功能分析软件的... 目的评估^18F-2-氟代脱氧葡萄糖(^18F-FDG)PET/MRI结合神经功能定量分析软件在癫痫术前定位的临床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治疗的60例难治性癫痫患者一体化^18F-FDG PET/MRI结果,以术后病理为依据,比较视觉分析与神经功能分析软件的自动定量分析结果的一致性。结果35例癫痫患者60%中(21/35)病理结果为脑皮质发育不良,34.2%(12/35)为海马硬化,5.7%(2/35)为节细胞胶质瘤。8.5%(3/35)致痫灶定位于额叶,8.5%(3/35)定位于枕叶,余82.8%(29/35)均定位于颞叶。视觉分析与软件定量分析结果中有22例定位一致,一致率62.8%。其中2例患者^18F-FDG PET显像提示病变位于双侧颞叶,MIMneuro软件分析示仅一侧病变有诊断意义,且与视频EEG一致。10例患者^18F-FDG PET肉眼分析为阴性或疑似病灶,软件分析结果为阳性,其中8例定位于颞叶,2例定位于顶叶。1例患者视觉分析、软件定量均为阴性,手术定于基于术前视频EEG及术中皮质EEG。视觉分析与定量分析敏感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80%vs.97.1%,P=0.038)。结论神经功能分析法基于患者皮质葡萄糖代谢的统计学差异的定量分析,其对致痫灶检出的效能大于常规视觉分析,且量化分析结果有助于提高诊断者的信心,有利于难治性癫痫患者术前精准定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癫痫 ^18F-FDG PET/MRI 量化分析
下载PDF
^(18)F-FDG PET/CT和PET/MRI在前列腺癌诊断及分期中的效能研究 被引量:8
12
作者 李云波 郭坤 +4 位作者 何伟 施乐 张薇 袁梦晖 魏龙晓 《现代泌尿外科杂志》 CAS 2019年第1期39-42,71,共5页
目的对比前列腺癌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PET/MRI)影像学特征,探讨两种方法在前列腺癌筛查、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组织学证... 目的对比前列腺癌2-氟-2脱氧-D-葡萄糖(^(18)F-FDG)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计算机断层成像(PET/CT)和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核磁共振成像(PET/MRI)影像学特征,探讨两种方法在前列腺癌筛查、诊断及分期中的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例组织学证实为前列腺癌患者的^(18)F-FDG PET/CT和PET/MRI图像资料,比较两种方法影像学结果,并采用配对t检验和卡方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8)F-FDG PET/CT和PET/MRI对病灶定量的最大标准摄取值(SUVmax)(2.9±0.25 vs.3.2±0.26)有统计学差异(P<0.05),PET/CT和PET/MRI探查原发性前列腺癌阳性结果(11例vs.18例)有统计学差异(P<0.05),探查周围组织(1例vs.4例)、盆腔淋巴结(4例vs.4例)及骨盆(6例vs.5例)的转移效能无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 ^(18)F-FDG PET/MRI诊断原发性前列腺具有优势,在探查周围侵犯、盆腔淋巴或骨盆转移时和PET/CT无明显差异。临床工作中合理选择或联合应用有助于前列腺癌筛查、诊断及分期的全面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腺癌 诊断与分期 PET/CT PET/MRI
下载PDF
SPC DIR序列在一体化PET-MRI中对癫痫灶的定位诊断价值 被引量:3
13
作者 张微 李云波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9年第12期1385-1389,共5页
目的:探讨一体化PET-MRI检查中联合应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双反转恢复(3D SPC DIR)序列和18 F-FDG代谢显像对脑内癫痫病灶的检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难治性癫痫的18 F-FDG PET-MRI资料。25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颞叶... 目的:探讨一体化PET-MRI检查中联合应用三维快速自旋回波双反转恢复(3D SPC DIR)序列和18 F-FDG代谢显像对脑内癫痫病灶的检出能力。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的25例难治性癫痫的18 F-FDG PET-MRI资料。25例均为单发病灶,其中颞叶癫痫19例、额叶癫痫4例、顶叶癫痫2例。所有患者采用薄层T 1WI、T 2WI、磁化准备快速梯度回波序列(MPRAGE)和3D SPC DIR序列进行MRI检查。PET和MRI同步扫描。分析双反转恢复序列在PET-MRI检查中对致癫灶的定位诊断准确性。结果:25例患者中常规序列MRI联合18 F-FDG检出病灶13例(52%),SPC DIR序列联合18 F-FDG检出病灶21例(84%),两种检查方式对癫痫病灶定位诊断准确性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50,P=0.034)。结论:癫痫灶术前定位采用一体化PET-MRI时,建议加扫3D SPC DIR序列,能提高病变检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癫痫 正电子放射体层摄影术 磁共振成像 双反转恢复序列 定位诊断
下载PDF
PET/MR在口腔颌面部恶性肿瘤外科手术中的应用价值 被引量:4
14
作者 吴中明 李云波 +1 位作者 王维戚 魏建华 《分子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期41-44,共4页
近年来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外科手术仍是目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预后取决于癌肿的大小、侵犯范围、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影像学检查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术前评估中发挥着越来... 近年来口腔颌面部肿瘤发病率呈逐年上升趋势,外科手术仍是目前口腔颌面部肿瘤的重要治疗手段,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术后预后取决于癌肿的大小、侵犯范围、是否伴有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影像学检查在口腔颌面部肿瘤的术前评估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PET/MR为目前国际上最先进的分子影像学设备,结构与功能影像的完美结合,在肿瘤的诊断及指导治疗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但其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的临床应用价值鲜有报道,该综述的目的在于通过临床病例结合国内外相关文献探讨PET/MR在口腔颌面部肿瘤中术前评估与术后疗效的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MR 口腔颌面部 恶性肿瘤 手术
下载PDF
皮肌炎患者骨骼肌MRI信号与实验室指标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1
15
作者 何伟 刘洁 +6 位作者 王磊 张微 魏熠鑫 魏光明 李云波 魏龙晓 袁梦晖 《陕西医学杂志》 CAS 2022年第3期347-350,共4页
目的:探讨皮肌炎(DM)患者骨骼肌MRI信号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皮肌炎患者的3.0T MRI扫描资料。将骨骼肌分为头颈、躯干、上肢、下肢四组,根据不同组肌肉不同序列的MRI信号强度及肌肉受累范围进行评... 目的:探讨皮肌炎(DM)患者骨骼肌MRI信号与实验室指标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36例经病理检查确诊的皮肌炎患者的3.0T MRI扫描资料。将骨骼肌分为头颈、躯干、上肢、下肢四组,根据不同组肌肉不同序列的MRI信号强度及肌肉受累范围进行评分,并分析评分与主要实验室指标肌酸激酶(CK)、乳酸脱氢酶(LDH)、丙氨酸氨基转移酶(ALT)、天冬氨酸氨基转移酶(AST)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患者骨骼肌病变均呈对称分布,未见明确单侧病变。快速自旋回波(TSE T1WI)信号:头颈肌评分与各实验室指标均有相关性(均P<0.05);上肢肌评分与ALT有相关性(P<0.05);其余肌肉群评分与各实验室指标无相关性(均P>0.05)。频率衰减反转恢复脂肪抑制(SPAIR)信号:头颈、躯干及上肢肌评分与各实验室指标均有相关性(均P<0.05);下肢肌评分只与CK有相关性(P<0.05),与其他实验室指标无相关性(均P>0.05)。弥散加权(DWI)信号:下肢肌评分与LDH、ALT无相关性(均P>0.05);其余各组肌肉评分与各实验室指标均存在相关性(均P<0.05)。结论:SPAIR、DWI序列在皮肌炎早期与实验室指标高度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皮肌炎 骨骼肌 实验室指标 MRI 相关性
下载PDF
韧带样纤维瘤病18F-FDG PET/MR误诊为输尿管癌1例
16
作者 郭坤 李云波 卢洁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2期2312-2312,2316,共2页
患者女,24岁。因“发现左肾积水、左侧盆腔包块半年余”行PET/MR检查。半年前外院给予体外碎石术后疼痛略有好转,1月前外院MRI检查示:盆腔左侧混杂信号肿块并左侧输尿管盆段扩张,考虑肿瘤性病变,不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给予药物规范... 患者女,24岁。因“发现左肾积水、左侧盆腔包块半年余”行PET/MR检查。半年前外院给予体外碎石术后疼痛略有好转,1月前外院MRI检查示:盆腔左侧混杂信号肿块并左侧输尿管盆段扩张,考虑肿瘤性病变,不除外“子宫内膜异位症”,给予药物规范治疗后效果不佳。为明确诊断收入我院泌尿外科。体格检查:T 36.3℃,双侧脊肋角无压痛,双肾区叩击痛阴性,沿双侧输尿管走行区无压痛。左侧骶韧带区扪及3 cm×3 cm质硬包块,压痛阳性。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超声提示:子宫略小,图像未见异常。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韧带样纤维瘤病 18氧脂氧葡萄糖 正电子发射计算机断层显像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基于共词分析法的PET-CT护理研究热点的文献计量学研究
17
作者 马平 王亚婷 +1 位作者 李汭虹 赵树涛 《中国医药导报》 CAS 2022年第25期184-188,共5页
目的基于共词分析法对近年来有关PET-CT的护理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为相关护理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方法以题名“PET”+“CT”+“护理”为检索式,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段为建库... 目的基于共词分析法对近年来有关PET-CT的护理研究进行文献计量学研究,明确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发展方向,为相关护理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方法以题名“PET”+“CT”+“护理”为检索式,检索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检索时段为建库时间至2022年1月。将数据以RefWorks格式导出,通过CiteSpace软件进行计算及分析,并以最小生成树算法生成可视化知识图谱,绘制总文献数统计图、文献被引网络图、关键词共现频次统计图、作者合作发文聚类分析图、发表单位分布图。结果2003—2021年共有167篇相关文献;被引次数最高的为潘中允教授主编的专著《PET/CT诊断学》(2008年版);共现频次最高的关键词为“受检者”“FDG(显像剂)”“图像质量”等关键词;合作发文量最高的作者为陈伟(第三军医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发文最多的机构为淄博万杰医院、山东省立医院、安徽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及解放军济南军区总医院。结论目前,PET-CT护理领域的研究热点为显像剂、受检者、护理配合、图像质量、静脉注射,对相关护理研究工作者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以期提供更优质的PET-CT检查及护理服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ET-CT 护理 共词分析法 研究热点 文献计量学
下载PDF
生物钟和肝代谢及肝癌发生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侯正辉 张卉(综述) +1 位作者 胡龙泉 袁鹏(审校) 《临床与病理杂志》 CAS 2022年第11期2832-2836,共5页
生物钟是生物体内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与昼夜交替同步的一种生理机制。生物钟通过内部生物钟基因控制哺乳动物节律性的生理活动进程。生物钟基因紊乱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理解生物钟基因在肝代谢和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有可能为肝癌的诊... 生物钟是生物体内具有自我调节功能、与昼夜交替同步的一种生理机制。生物钟通过内部生物钟基因控制哺乳动物节律性的生理活动进程。生物钟基因紊乱与肝癌的发生密切相关。理解生物钟基因在肝代谢和肝癌发生中的作用,有可能为肝癌的诊断、治疗及预后提供新的研究方向和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物钟 肝代谢 肝癌发生
下载PDF
分化型甲状腺癌术后首次^(131)I治疗前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分析
19
作者 惠金子 李云波 +5 位作者 邓颖 王俊燕 孙涛 袁梦晖 许建林 施常备 《中华生物医学工程杂志》 CAS 2023年第5期518-523,共6页
目的研究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前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全甲状腺切除术(TT)及首次131I治疗的332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首次131I治疗后全... 目的研究分化型甲状腺癌(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前颈部淋巴结转移(CLNM)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7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行全甲状腺切除术(TT)及首次131I治疗的332例DTC患者的临床资料,参考首次131I治疗后全身显像(Rx-WBS)+SPECT/CT断层融合显像诊断结果,结合临床表现、其它影像资料和生化指标综合评估,将患者分颈部淋巴结转移阳性组(CLNM+)和阴性组(CLNM-)。采用χ^(2)检验、Mann-WhitneyU检验比较两组间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采用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CLNM的危险因素。结果332例DTC患者中,CLNM-组239例,CLNM+组93例,CLNM-组和CLNM+组间性别、原发灶数目、原发灶最大径、被膜侵犯、病理N分期(pN分期)、淋巴结清扫范围、转移淋巴结数目和刺激性甲状腺球蛋白(ps-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年龄、TSH和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N/L)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原发灶数目、原发灶最大径、被膜侵犯、淋巴结清扫范围、pN分期、转移淋巴结数目、ps-Tg是DTC术后首次131I治疗前CLNM的显著影响因素(OR:2.16、87.04、1.21、2.16、1.92、1.55、1.04、1.02,均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原发灶数目、被膜侵犯、淋巴结清扫范围、转移淋巴结数目和ps-Tg是CLNM的独立预测因素(均P<0.05)。结论CLNM更容易发生在具有多发病灶、被膜侵犯、中央区+颈侧区淋巴结清扫、转移淋巴结数目>6、ps-Tg水平偏高特征的DTC患者中,故需加强此类患者的临床管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颈部淋巴结转移 碘-131治疗 治疗剂量131I全身显像 危险因素
原文传递
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131)Ⅰ治疗后体内放射性总活度的变化及影响因素 被引量:3
20
作者 高刘艳 何伟 +5 位作者 李云波 唐海利 袁梦晖 王俊燕 白芡蓉 魏光明 《中华放射医学与防护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2期973-979,共7页
目的探讨^(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DTC)术后患者体内放射性总活度的变化及其代谢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接受^(131)Ⅰ治疗的218例DT... 目的探讨^(131)Ⅰ治疗分化型甲状腺癌(differentiated thyroid carcinoma, DTC)术后患者体内放射性总活度的变化及其代谢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9月至2022年4月于空军军医大学第二附属医院核医学科接受^(131)Ⅰ治疗的218例DTC术后患者的临床资料, 根据服用^(131)Ⅰ的剂量分为低剂量组(≤3.7 GBq)171例和高剂量组(>3.7 GBq)47例, 使用全身动态辐射监测系统在服用^(131)Ⅰ后24、48及72 h测定体内^(131)Ⅰ残留活度并探讨其变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服用^(131)Ⅰ后低剂量组24、48及72 h的体内^(131)Ⅰ残留活度均明显低于高剂量组(t = -7.46、-3.31、-2.01, P<0.05);低剂量组24、48 h出院达标率明显高于高剂量组(21.0%vs. 4.3%、98.2%vs. 89.4%, χ^(2) = 7.23、5.91, P<0.05), 且所有患者在72 h均可达出院标准。单因素分析显示患者24及48 h体内^(131)Ⅰ残留活度与年龄、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基础代谢率(basal metabolism rate, BMR)及促甲状腺激素(thyroid stimulating hormone, TSH)有关。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低剂量组24 h时年龄越大、BMR越高、TSH水平越高, 体内^(131)Ⅰ残留活度越大, 48 h时BMI越大、TSH越高, 体内^(131)Ⅰ残留活度越大;高剂量组24 h时年龄越大、BMR越高, 体内^(131)Ⅰ残留活度越大。患者体内^(131)Ⅰ残留活度达到400 MBq的时间以24、36 h来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显示以24 h为分界时, TSH水平越低, 体内^(131)Ⅰ残留活度越低;以36 h为分界时, 年龄越小、TSH水平越低、^(131)Ⅰ治疗剂量越小, 体内^(131)Ⅰ残留活度越低。结论年龄、BMI、BMR及TSH水平是^(131)Ⅰ治疗DTC术后患者体内放射性总活度的影响因素, 联合上述指标进行辐射剂量评估可为调整患者住院时长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化型甲状腺癌 ^(131)Ⅰ治疗 体内放射性总活度 全身辐射监测系统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