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7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的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及与淋巴结转移相关性的分析
1
作者 殷秀玲 樊菁 +1 位作者 延常姣 郭丝锦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2期252-257,共6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34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桥本患者498例,未合并桥本患... 目的:探讨甲状腺乳头状癌合并桥本甲状腺炎患者临床病理特征以及合并桥本甲状腺炎对淋巴结转移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2014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术后病理证实为甲状腺乳头状癌3411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合并桥本患者498例,未合并桥本患者2913例,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方法对两组患者进行匹配,得到组间协变量均衡样本,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病例特征并分析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经过倾向性评分匹配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是否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仅与病灶大小和BRAF V600E基因突变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数目、侵犯包膜、淋巴结转移、中央区淋巴结转移、颈侧区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无关(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55岁PTC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年龄<55岁患者的0.957倍(OR=0.957,P<0.001)。肿瘤病灶>1 cm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病灶≤1 cm患者的2.697倍(OR=2.697,P<0.001)。肿瘤病灶多灶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单灶患者的2.186倍(OR=2.186,P<0.001)。结论:合并桥本甲状腺炎与更小的肿瘤病灶和更高的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显著相关,而与淋巴结转移无关。患者年龄≥55岁是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淋巴结转移的独立保护因素,而病灶>1 cm和病灶多灶是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桥本甲状腺炎 淋巴结转移 危险因素
下载PDF
LMAN2在H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与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
2
作者 延常姣 黄美玲 +1 位作者 肖晶晶 凌瑞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47-53,共7页
目的:探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LMAN2)在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TCGA、Bc-GenExMiner、GEPIA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LMAN2在乳腺癌组织和正... 目的:探究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LMAN2)在激素受体(H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与乳腺癌患者预后的关系及其对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的影响。方法:通过TCGA、Bc-GenExMiner、GEPIA和Kaplan-Meier Plotter数据库分析LMAN2在乳腺癌组织和正常乳腺组织中的差异性表达及其与患者预后的关系。采用小RNA干扰技术将si-LMAN2#1、si-LMAN2#2及si-NC转染至MCF-7细胞,将过表达LMAN载体(pc-LMAN)及空载体pcDNA3.1阴性对照(pc-NC)转染至MCF-7细胞,实验分为si-LMAN2#1、si-LMAN2#2、si-NC、pc-LMAN2和pc-NC组。通过qPCR和WB实验检测各组细胞中LMAN2 mRNA和蛋白的表达水平,CCK-8、克隆形成、Transwell迁移、WB等实验检测敲低和过表达LMAN 2对MCF-7细胞增殖、克隆形成、迁移及AKT信号通路相关蛋白表达的影响。结果:LMAN2在乳腺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显著高于正常乳腺组织(P<0.001)。H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LMAN2表达水平显著高于HR阴性乳腺癌组织(P<0.001);LMAN2高表达与HR阳性乳腺癌患者不良预后有关联。敲低LMAN2可显著降低MCF-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P<0.01或P<0.001),过表达LMAN2可显著提高MCF-7细胞的增殖和迁移能力(均P<0.001)。敲低LMAN2组MCF-7细胞中PTEN和P21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升高,p-AKT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降低(均P<0.01)。结论:LMAN2在乳腺癌组织和HR阳性乳腺癌组织中高表达,且与不良预后有关联。LMAN2高表达与MCF-7细胞增殖和迁移有关联,其作用机制可能涉及AKT信号通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露糖结合凝集素2 激素受体阳性 乳腺癌 MCF-7细胞 增殖 迁移 AKT信号通路
原文传递
伊尼妥单抗用于治疗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阳性晚期乳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3
作者 张明坤 张聚良 《中国当代医药》 CAS 2024年第9期149-152,共4页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伊尼妥单抗与其他靶向药物联合治疗1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病例的有效性。患者为一名59岁女性,在(新)辅助治疗阶段接受过曲妥珠单抗治疗,后于2020年12月诊断为乳腺癌术后颈部淋巴... 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分析,探讨伊尼妥单抗与其他靶向药物联合治疗1例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阳性复发转移乳腺癌病例的有效性。患者为一名59岁女性,在(新)辅助治疗阶段接受过曲妥珠单抗治疗,后于2020年12月诊断为乳腺癌术后颈部淋巴结转移和骨转移。在晚期一线治疗中,患者接受了白蛋白紫杉醇联合伊尼妥单抗和帕妥珠单抗的治疗方案,获得了近15个月的无进展生存期(PFS)。在晚期二线治疗中,采用了吡咯替尼联合卡培他滨的方案,PFS已超过20个月,且患者的耐受性良好。该治疗方案为经曲妥珠单抗治疗后复发的HER2阳性乳腺癌晚期一线患者带来了良好的生存获益,相关文献复习也支持了本研究的结论。本研究为临床医生提供了新的治疗策略和方法,有助于提高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但是,仍需进行更多临床试验来进一步验证该治疗方案的有效性和安全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2阳性乳腺癌 伊尼妥单抗 吡咯替尼 无进展生存期
下载PDF
HER-2阳性乳腺癌新辅助化疗疗效影响因素分析及相关预后模型的构建 被引量:6
4
作者 杨柳 张明坤 +2 位作者 季福庆 王哲 张聚良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1期2037-2041,共5页
目的:分析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临床预测模型来预测pCR率。方法:收... 目的:分析接受新辅助化疗的人类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 2,HER-2)阳性的乳腺癌患者术后病理完全缓解(pathological complete response,pCR)的影响因素,并构建相关临床预测模型来预测pCR率。方法:收集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2017年10月至2021年05月收治的464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作为建模集;收集西安市第三医院2018年01月至2021年05月收治的91例接受新辅助化疗的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作为验证集。分析对比建模集与验证集的临床病理特征,在建模集中通过Lasso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确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pCR的独立危险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模型。在验证集中对模型进行外部验证,通过一致性指数(C-index)、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及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对模型进行内部验证,通过校准曲线评估模型的准确性,并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DCA)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和应用价值。结果:建模集和验证集中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比较,其中手术术式、化疗方案、激素受体(hormone receptor,HR)状态和T分期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Lasso 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结果显示,N分期、靶向治疗方案、HR状态及临床疗效评估是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pCR的影响因素(P<0.05),将这些因素纳入并构建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集中模型的AUC=0.781(95%CI:0.734~0.827);验证集中模型AUC=0.713(95%CI:0.635~0.859)。bootstrap法内部验证C-index=0.744,显示模型无论在建模集还是验证集都具有良好的区分度。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接近,建模集中Brier Score为0.019,验证集中,Brier Score为0.043,DCA显示模型的临床获益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列线图能准确预测HER-2阳性乳腺癌患者新辅助化疗后的pCR率,为临床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ER-2阳性乳腺癌 新辅助化疗 病理完全缓解 列线图
下载PDF
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并发乳糜漏临床诊治分析 被引量:3
5
作者 李俊强 李南林 代引海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21期3703-3706,共4页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乳糜漏的原因、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行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乳糜漏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乳糜漏发生率为0.37%... 目的:探讨甲状腺癌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出现乳糜漏的原因、临床特点以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分析2015年8月至2019年8月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行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发生乳糜漏的9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乳糜漏发生率为0.37%,出现在术后的第1~2天,中位时间1.2天;发生乳糜漏之前的引流量峰值为30~100 mL,中位数为85 mL;乳糜漏发生后,最大值为30~300 mL,中位数为75 mL。乳糜漏病人淋巴结清扫区域:左侧中央区清扫1例(11.1%);右侧中央区清扫2例(22.2%);双侧中央区清扫6例(66.7%)。淋巴结清扫数目8~27枚。发生乳糜漏后,6例经低脂或禁饮食、应用生长抑素或奥曲肽、持续低负压引流痊愈,3例经禁食、应用生长抑素、持续低负压引流效果不佳,经高负压引流、阶段退管等治疗后痊愈。乳糜漏基本治愈时间为3~15 d,中位时间5 d。结论:甲状腺癌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术后乳糜漏发生率较低,一般为轻中度,及时采取调整饮食或辅以持续低负压吸引可在短期内治愈,若低负压引流效果不佳,可采用高负压引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中央区淋巴结 淋巴结清扫术 乳糜漏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BRAF V600E、NRAS、TERT基因的突变特征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1
6
作者 樊菁 吕勇刚 +4 位作者 赵戈 李松朋 李孟轩 孔静 王廷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5期769-773,共5页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三种驱动基因BRAF V600E、NRAS和TERT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旨在为甲状腺癌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分子分型检测指导。方法:纳入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空军军医大学... 目的:探索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三种驱动基因BRAF V600E、NRAS和TERT基因突变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旨在为甲状腺癌患者提供更精准的分子分型检测指导。方法:纳入2018年01月至2018年12月期间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接受BRAF V600E、NRAS、TERT三基因检测的PTC患者,回顾性收集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三种基因突变状态资料,分析各基因的突变特点及其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本研究347例患者,BRAF V600E、TERT、NRAS基因突变率分别为89.3%、2.0%以及1.2%。TERT和NRAS基因的患者同时发现有BRAF V600E基因突变。BRAF V600E/NRAS或BRAF V600E/TERT双基因突变率为3.2%。双基因突变患者多发病灶占72.7%,病理分型非PTMC占72.7%,淋巴结转移率为81.8%。BRAF V600E/NRAS双基因突变患者均发现淋巴结转移,BRAF V600E/TERT双基因突变患者有71.4%(5/7)出现淋巴结转移。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病灶数量、病灶位置以及淋巴结转移与基因突变相关(P均<0.05)。结论:BRAF V600E基因在PTC中的突变率达89.3%,TERT、NRAS基因突变往往与BRAF V600E基因突变同时出现,双基因突变可能与PTC侵袭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BRAF V600E NRAS TERT 病理特征 相关性
下载PDF
体质量指数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陈星舟 林静 +2 位作者 延常姣 凌瑞 郭丝锦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45-49,共5页
目的:分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行手术的829例PTC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入组患者根据BMI... 目的:分析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与甲状腺乳头状癌(papillary thyroid carcinoma,PTC)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6月于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行手术的829例PTC患者临床资料,并将入组患者根据BMI的不同分为四组:较轻组(BMI<18.5 kg/m2)、正常组(18.5≤BMI<25 kg/m2)、超重组(25≤BMI<30 kg/m2)及肥胖组(BMI≥30 kg/m2)。通过单因素分析及多元逻辑回归分析BMI与PTC临床病理特征相关性。结果:不同BMI组PTC患者的年龄、性别以及高血压病史之间具有统计学差异(P<0.001)。超重组患者与其他组相比平均年龄较大,肥胖组患者男性居多。单因素分析显示,BMI与肿瘤多灶性、BRAF V600E基因突变以及TNM分期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大小、病灶分布、是否侵犯包膜以及淋巴结转移数目和位置无关(P>0.05)。BMI正常组患者的肿瘤发生灶多为单灶(60.3%),而非正常组患者多灶的发生率显著增加(P=0.040)。随着BMI的增长,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显著提高(P=0.001)。经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的校正,PTC患者的TNM分期与BMI无统计学差异(P>0.05),肿瘤多灶性以及BRAF V600E基因突变仍与BMI显著相关。结论:在PTC患者中,非正常BMI组患者肿瘤多灶的发生率较正常BMI组显著增加,且BRAF V600E基因突变率与BMI呈正比,而除多灶性以外的侵袭性病理特征与BMI之间未发现相关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体质量指数 肥胖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 被引量:1
8
作者 张彩霞 延常姣 郭丝锦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0期3683-3687,共5页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体检筛查是否会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过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 39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主诉的疾病发现方式,将入组患者分为四组:体检组、颈部不适... 目的:研究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关系,探讨体检筛查是否会导致甲状腺乳头状癌的过度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3 398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患者主诉的疾病发现方式,将入组患者分为四组:体检组、颈部不适组、自检组、其他疾病意外发现组。通过单因素和多元逻辑回归分析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结果:单因素分析表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发现方式与肿瘤病灶大小、是否侵犯包膜、是否有淋巴结转移以及淋巴结转移位置显著相关(P<0.05),而与病灶分布以及病灶的数目无关(P>0.05)。多元逻辑回归分析表明颈部不适组患者肿瘤病灶>1 cm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26倍(OR=1.626,P=0.012),自检组患者肿瘤病灶> 1 cm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2.245倍(OR=2.245,P <0.001);自检组患者肿瘤病灶侵犯包膜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49倍(OR=1.649,P <0.001);自检组患者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642倍(OR=1.642,P <0.001);颈部不适组患者仅在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0.575倍(OR=0.575,P=0.044),在中央区以及颈侧区都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1.803倍(OR=1.803,P=0.038);自检组患者仅在中央区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0.283倍(OR=0.283,P <0.001),在中央区以及颈侧区都有淋巴结转移的发生风险是体检组患者的3.299倍(OR=3.299,P <0.001)。结论:健康体检有助于降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肿瘤病灶增大、包膜侵犯以及淋巴结转移的风险,对甲状腺乳头状癌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有重要的作用,值得继续大力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乳头状癌 甲状腺肿瘤 病理特征 健康体检
下载PDF
儿童和青少年甲状腺癌的临床病理特点及预后影响因素研究 被引量:1
9
作者 林静 赵洁 《临床小儿外科杂志》 CAS CSCD 2023年第3期260-266,共7页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与成人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分析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基因突变情况、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07年6月至2021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84例儿童及青少年(≤2... 目的探讨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与成人甲状腺癌临床病理特征的差异,分析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的基因突变情况、预后情况及其危险因素。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07年6月至2021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84例儿童及青少年(≤20岁)甲状腺癌患者为观察组,纳入医院同期收治的100例成人甲状腺癌患者为对照组,分析两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根据观察组患者BRAFV600E基因突变情况分为突变组和野生组,分析BRAFV600E基因突变与观察组患者临床病理特征的相关性。根据观察组患者是否复发分为复发转移组和无复发转移组,分析影响观察组患者复发转移的危险因素。结果观察组84例患者与对照组100例患者相比,两组在多发病灶(36.9%比22.0%)、双侧病灶(34.5%比11.0%)、病理诊断(甲状腺乳头状癌81.0%比31.5%;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11.9%比60.5%;其他7.1%比0%)、淋巴转移(67.9%比42.0%)方面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性别(男性22.6%比28.0%;女性77.4%比72.0%)、血型(A型38.1%比26.0%;B型21.4%比30.0%;AB型35.7%比36.0%;O型4.8%比8.0%)、手术类型(全切手术84.5%比80.0%;部分/近全切15.5%比20.0%)、BRAFV600E/TERT/NRAS基因突变方面差异没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患者中,存在BRAFV600E基因突变的患者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无BRAFV600E基因突变患者(χ^(2)=6.497,P=0.011)。随访发现,观察组11例出现复发转移,对照组无一例复发,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与≤10岁患者相比,11~20岁的患者术后无进展生存时间明显延长(P=0.014)。随访至2022年10月31日,两组均无一例死亡。结论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多发病灶、双侧病灶及淋巴结转移比例明显高于成人甲状腺癌,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比例明显低于成人甲状腺癌;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中有BRAFV600E突变者的淋巴结转移率显著高于无BRAFV600E突变者;年龄是儿童及青少年甲状腺癌患者无复发生存的独立影响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肿瘤 青少年 病理学 预后
下载PDF
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精准靶向治疗进展 被引量:15
10
作者 赵洁 黄美玲 易军 《癌症进展》 2018年第6期678-682,共5页
目前甲状腺癌发病率的上升速度逐步高于其他肿瘤,而对于难治性甲状腺癌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型治疗手段,逐渐被用于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研究,并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难治性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策略... 目前甲状腺癌发病率的上升速度逐步高于其他肿瘤,而对于难治性甲状腺癌往往缺乏有效的治疗手段。靶向治疗是近年来涌现出的新型治疗手段,逐渐被用于难治性甲状腺癌的研究,并获得一定的研究成果。本文针对难治性甲状腺癌的靶向治疗策略及其利弊关系进行综述,主要包括药物靶向治疗、核素靶向治疗以及基因转染治疗。相信随着更多大型临床试验结果的产生以及新型靶向治疗方案的出现,难治性甲状腺癌的临床治疗必将获得突破性进展,给患者带来更多实质性益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难治性甲状腺癌 靶向治疗 核素靶向治疗 基因转染治疗 精准靶向治疗
下载PDF
改良垂直埋没褥式缝合在乳房切口中的应用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11
作者 刘宗辉 舒茂国 +3 位作者 刘翔宇 崔风强 杨玉庆 巫姜 《中国美容医学》 CAS 2019年第4期120-124,共5页
目的:探讨改良垂直埋没褥式缝合在乳房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2017年9月以"乳腺包块"就诊的患者资料,以手术切口为研究对象,根据缝合方式不同分成两组,BIS组行皮内埋没缝合(buried intradermal suture,BIS... 目的:探讨改良垂直埋没褥式缝合在乳房切口缝合中的应用效果。方法:收集2017年4月-2017年9月以"乳腺包块"就诊的患者资料,以手术切口为研究对象,根据缝合方式不同分成两组,BIS组行皮内埋没缝合(buried intradermal suture,BIS),WE-MBVMS组行楔形切除结合改良埋没垂直褥式缝合(wedge-shaped excision and modified buried vertical mattress suture,WE-MBVMS),分析对比两组的基本信息、术后切口即刻的外貌特征、随访期间的并发症发生率以及术后3个月的瘢痕评分状况。结果:最终纳入患者共92例,切口96个。两组患者均为亚洲女性,均无抽烟及酗酒史,术后病理显示均为良性包块,年龄层次、切口长度及部位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WE-MBVMS组术后即刻外翻高度(4.65±0.92)mm明显大于BIS组(0.98±0.55)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WE-MBVMS组并发症发生率为2.2%(1/46)低于BIS组(8.0%,4/50),但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POSAS评分及VSS评分显示,WE-MBVMS较BIS可获得更好的满意度,WE-MBVMS较BIS可获得更窄的瘢痕,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但两组VAS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WE-MBVMS可更好地实现切口外翻,术后3个月的瘢痕评价优于BIS,故WE-MBVMS在乳房切口的应用可获得更令人满意的愈合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包块切除术 乳房切口 改良的垂直埋没褥式缝合 皮内埋没缝合 瘢痕
下载PDF
化生性乳腺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与预后模型构建 被引量:2
12
作者 张明坤 王哲 +2 位作者 杨柳 侯兰 张聚良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1年第21期3761-3765,共5页
目的:分析对比中国和美国化生性乳腺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来预测MBC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方法:以SEER数据库中提取的673例患者作为建模集,采用Cox等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确... 目的:分析对比中国和美国化生性乳腺癌(metaplastic breast carcinoma,MBC)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来预测MBC患者的3年和5年生存率。方法:以SEER数据库中提取的673例患者作为建模集,采用Cox等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确定MBC的独立预后因素,然后将这些因素纳入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然后以我院的36例MBC患者作为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结果:建模集和验证集的临床病理特征除年龄、肿瘤分级、是否第一原发肿瘤及N分期外无明显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所有患者中,年龄、是否化疗、T分期、N分期以及M分期均是MBC患者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结论:列线图能准确预测我国MBC患者的预后情况,为临床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化生性乳腺癌 预后 列线图 预测模型
下载PDF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与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3
作者 张明坤 王哲 +2 位作者 杨柳 侯兰 张聚良 《中国肿瘤临床》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2期624-630,共7页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预测乳腺IMPC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7月83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乳腺... 目的:对比分析中国和美国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invasive micropapillary carcinoma,IMPC)的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预测乳腺IMPC患者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2006年7月至2015年7月83例于中国人民解放军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收治的乳腺IMPC患者临床资料,收集2010年3月至2015年3月415例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SEER数据库中诊断为乳腺IMPC患者资料,并对中国和美国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对比。进行单因素及Cox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和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并构建列线图模型预测患者的总生存(overall survival,OS)率和癌症特异生存(cancer-specific survival,CSS)率。对模型进行内部及外部验证,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和应用价值。结果:对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年龄、肿瘤位置、手术方式、是否为第一原发肿瘤、T分期进行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单因素及Cox比例回归模型多因素和Fine-Gray竞争风险模型分析结果显示,年龄、N分期、M分期以及分子分型与乳腺IMPC预后相关(P<0.05),将这些因素纳入并建立OS和CSS的列线图预测模型。OS和CSS模型中建模集C-index分别为0.85和0.79,验证集外部验证C-index分别为0.72和0.70,bootstrap法内部验证C-index分别为0.81和0.74。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接近,临床决策曲线分析显示模型的临床获益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列线图能准确预测中国及美国乳腺IMPC患者的预后,为临床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浸润性微乳头状癌 SEER 数据库 预后 列线图
下载PDF
黏液性乳腺癌的预后影响因素分析与预后模型构建 被引量:1
14
作者 张明坤 王哲 +2 位作者 杨柳 侯兰 张聚良 《临床外科杂志》 2022年第1期44-50,共7页
目的分析对比中国和美国黏液性乳腺癌(mucinous breast cancer, 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来预测MBC病人的3年、5年和8年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间我院收治的MBC病人101例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情况;同... 目的分析对比中国和美国黏液性乳腺癌(mucinous breast cancer, MBC)的临床病理特征和预后影响因素,并构建列线图来预测MBC病人的3年、5年和8年生存率。方法回顾性分析2004~2012年间我院收治的MBC病人101例的临床病理特征与预后情况;同时从美国国立癌症研究所的监测、流行病学、结果数据库(SEER)中提取2007~2012年间诊断为黏液性乳腺癌的病人5 671例,与我院的101例病人基线特征进行对比。以SEER数据库中提取的5 671例病人作为建模集,采用Cox等比例回归模型分析确定MBC的独立预后因素,然后将这些因素纳入并构建列线图模型,然后以我院的101例MBC病人作为验证集进行外部验证,验证构建模型对于中国MBC病人的预测效果,采用一致性指数(C-index)、ROC曲线和校正曲线评估模型的可靠性,并通过bootstrap方法进行内部验证,最后通过临床决策曲线分析(decision curve analysis, DCA)来评价模型的临床获益和应用价值。结果建模集和验证集的年龄、是否放疗、是否化疗、手术情况、是否第一原发肿瘤、临床分期、T分期均有明显差异。单因素及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年龄、手术情况、放疗情况、T分期以及M分期(P<0.01)均是MBC病人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将这些因素纳入并建立列线图预测模型,建模集C-index=0.87,验证集外部验证C-index=0.71,bootstrap法内部验证C-index=0.81,ROC曲线显示模型的区分度较好,校准曲线显示列线图预测的生存率与实际生存率接近,DCA显示模型的临床获益及应用价值较高。结论列线图能准确预测我国MBC病人的预后,为临床的诊疗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黏液性乳腺癌 预后 列线图 预测模型
原文传递
新型环四肽HDAC抑制剂的化学合成及其对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林静 李晓晖 黄美玲 《现代肿瘤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22年第16期2908-2912,共5页
目的:化学合成新型环四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并探索其对抗乳腺癌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基于天然环四肽chlamydocin的化学结构特征优化设计新型环四肽HDAC抑制剂。应用CCK8、Hoechst染色、流式细胞仪以及划... 目的:化学合成新型环四肽组蛋白去乙酰化酶(histone deacetylase,HDAC)抑制剂并探索其对抗乳腺癌的作用及机制。方法:基于天然环四肽chlamydocin的化学结构特征优化设计新型环四肽HDAC抑制剂。应用CCK8、Hoechst染色、流式细胞仪以及划痕实验等方法评价该抑制剂的抗乳腺癌活性。Western blot方法被用于初步探索该抑制剂的可能作用机制。结果:质谱结果显示我们成功合成了新型环四肽HDAC抑制剂。细胞学检测发现,该抑制剂可显著抑制乳腺癌细胞系T47D和MCF7的细胞增殖和细胞迁移。环四肽HDAC抑制剂对MCF7和T47D的IC_(50)分别为3.0 nmol/L和2.5 nmol/L。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提示HDAC抑制剂处理细胞后,细胞凋亡水平显著增强。此外,经过该抑制剂处理之后,APOE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上调,而SREBP2和HMGCR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下调,提示环四肽HDAC抑制剂在脂代谢方面的潜在作用。结论:新型合成的环四肽HDAC抑制剂可有效抑制乳腺癌细胞增殖和迁移,或有望为乳腺癌治疗提供新的治疗药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HDAC抑制剂 环四肽 抗癌药物 乳腺癌
下载PDF
血清KI-67抗原(ki67)水平检测及用于浸润性乳腺癌临床诊断的评价 被引量:14
16
作者 任爱雄 卫美辰 +2 位作者 杨玉庆 杨璐 杨继鑫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2期1124-1128,共5页
目的检测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KI-67抗原(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验证血清ki67检测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分别选取10例健康女性、10例乳腺良性包块患者以及8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ELISA检测血清ki67的水平... 目的检测分析乳腺癌患者血清KI-67抗原(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并验证血清ki67检测与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的一致性。方法分别选取10例健康女性、10例乳腺良性包块患者以及86例浸润性乳腺癌患者,ELISA检测血清ki67的水平与临床病理特征的联系;同时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癌组织中ki67的表达与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结果与健康女性相比,乳腺良性包块患者血清中ki67的水平变化不明显,乳腺癌患者血清ki67水平显著升高,乳腺癌患者血清ki67的水平与淋巴结转移密切相关,与乳腺癌其他临床病理特征无明确相关性;乳腺癌组织ki67高表达,且与肿瘤大小、组织学分级、淋巴结转移、雌激素受体(ER)、孕激素受体(PR)、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的表达密切相关,与年龄无相关性。结论乳腺癌患者血清ki67水平升高,但单独检测结果对患者临床诊疗的预测价值不如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浸润性乳腺癌 KI-67抗原(ki67) 血清学检测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临床价值
原文传递
TNF-α通过调节神经酰胺水平调控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被引量:10
17
作者 吕勇刚 徐昕 +6 位作者 贠军 易军 李信 刘向华 凌瑞 王岭 樊菁 《细胞与分子免疫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0期1303-1309,共7页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MCF-7和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神经酰胺(Cer)的介导作用。方法首先确定TNF-α的最佳处理剂量和时间,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结合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细胞Cer含量的变化,采用50 ng/mL TNF-... 目的检测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MCF-7和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增殖的影响及神经酰胺(Cer)的介导作用。方法首先确定TNF-α的最佳处理剂量和时间,免疫荧光细胞化学染色结合共聚焦显微镜技术检测细胞Cer含量的变化,采用50 ng/mL TNF-α单独或联合ASM抑制剂地昔帕明(Des)、神经鞘氨醇激酶1(SPHK1)抑制剂N,N,-二甲基鞘氨醇(DMS)处理乳腺癌细胞,检测其在TNF-α所致细胞增殖变化中的作用。采用MTT法检测细胞增殖;Western blot法检测酸性鞘磷脂酶(ASM)、SPHK1及凋亡与增殖相关蛋白Bcl2、Bax、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表达。结果 TNF-α可抑制MCF-7细胞增殖,促进MDA-MB-231细胞增殖,且具剂量和时间依赖性;在MCF-7细胞,TNF-α可显著增加ASM蛋白表达,对SPHK1蛋白表达无明显影响,而在MDA-MB-231细胞,可同时增加ASM和SPHK1蛋白表达;TNF-α作用后,MCF-7细胞Cer含量显著增加,ASM抑制剂Des预处理可抑制此作用;TNF-α作用可降低MDA-MB-231细胞Cer含量,此作用可被SPHK1抑制剂DMS所阻止;Des可抑制TNF-α作用所导致的MCF-7细胞增殖降低、Bcl2表达降低、Bax表达增加;DMS可抑制TNF-α作用所导致的MDA-MB-231细胞PCNA和细胞增殖指数的高表达。结论 TNF-α通过调节ASM和SPHK1蛋白的表达水平调控Cer生成,影响MCF-7和MDA-MB-231人乳腺癌细胞的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神经酰胺 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甲状腺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分析 被引量:13
18
作者 延常姣 黄美玲 +1 位作者 肖晶晶 凌瑞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20年第1期40-43,共4页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8月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确诊并收治住院的2867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从中筛选出49例甲状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分析其临床及... 目的:分析甲状腺癌相关多原发癌的临床及病理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2月至2018年8月西京医院甲乳血管外科确诊并收治住院的2867例甲状腺癌患者临床及病理资料,从中筛选出49例甲状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多原发癌患者,分析其临床及病理特征。结果:首发癌为乳腺癌最常见,占71.7%,其次为宫颈癌、卵巢癌、肺癌等。以肿瘤发生时间分类:同时性多原发癌13例(26.5%),异时性多原发癌36例(73.5%)。但同时性与异时性多原发甲状腺癌的多灶性、病灶大小及淋巴结转移情况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合并甲状腺癌的多原发癌患者与单发性甲状腺癌患者相比,≥45岁比例(75.5%vs 45.9%,P<0.01)、女性比例(98.0%vs 75.6%,P<0.01)及有恶性肿瘤家族史患者比例(20.4%vs 9.6%,P<0.05)均明显提高。甲状腺癌作为第二原发癌的微小病灶(≤1 cm)更多(81.6%vs 58.6%,P<0.01),具有更低的侵袭性;单侧病灶的比例高(79.6%vs 70.5%),淋巴结转移的比例低(42.9%vs 49.8%),但两组间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年龄≥45岁且有家族史的女性恶性肿瘤患者,尤其是乳腺癌患者,建议其在治疗后的复查期间进行甲状腺癌筛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第二原发癌 多原发性癌 临床病理特征
下载PDF
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后不良反应预防效果观察 被引量:12
19
作者 邢影 赵洁 +1 位作者 王园 郭丝锦 《四川医学》 CAS 2019年第11期1176-1178,共3页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为乳腺癌根治术的术后护理和促进恢复提供思路。方法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我院收治的120例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根治术后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的影响,为乳腺癌根治术的术后护理和促进恢复提供思路。方法研究选取2016年1月至2018年1月间在我院收治的120例接受乳腺癌根治术的患者。随机分为两组,每组60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给予早期护理干预。记录并比较患者接受护理依从性、术后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患者对护理模式满意度。结果对照组患者术后功能恢复锻炼完全依从比例显著低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术后发生患肢淋巴水肿、皮下积液等不良反应的比例显著高于观察组,且对照组出现焦虑、抑郁等心理障碍的患者显著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他不良反应发生率2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患者满意度调查显示对早期护理干预法满意程度显著优于普通护理方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在乳腺癌根治术中应用可以显著提高患者功能康复锻炼依从性,并降低术后不良反应发生,促进患者心理康复,值得在临床实行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护理干预 乳腺癌 皮下积液 淋巴水肿 心理障碍
下载PDF
术中PTH快速检测方法用于甲状旁腺鉴别与保护 被引量:9
20
作者 樊菁 魏洪亮 +2 位作者 黄美玲 王廷 凌瑞 《现代肿瘤医学》 CAS 2018年第8期1194-1197,共4页
目的:探讨术中快速鉴别并保护甲状旁腺的新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7年8月期间西京医院收治的11例初诊甲状腺癌患者纳入研究。预期进行甲状腺全切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癌患者知情同意后进入研究。术中进行淋巴结清扫,遇到... 目的:探讨术中快速鉴别并保护甲状旁腺的新方法。方法:选择2017年7月至2017年8月期间西京医院收治的11例初诊甲状腺癌患者纳入研究。预期进行甲状腺全切及中央区淋巴结清扫的甲状腺癌患者知情同意后进入研究。术中进行淋巴结清扫,遇到可疑的甲状旁腺时,首先由手术主刀医生按照经验主观判断,判断为甲状旁腺或非甲状旁腺并予以记录。接下来对可疑甲状旁腺进行甲状旁腺示踪,根据甲状旁腺素(PTH)含量确定是否为甲状旁腺。最后将可疑甲状旁腺少量取材送快速冰冻病理,以冰冻病理结果作为金标准对比医师肉眼判断以及术中PTH,探讨可疑甲状旁腺的鉴别诊断意义。结果:手术过程中,临床医生共发现21个可疑组织(20个可疑甲状旁腺,1个可疑非甲状旁腺),冰冻病理检测有1个结节因取材不足无法进行检测,剩余20个可疑甲状旁腺经冰冻病理检测确定其性质。以冰冻病理结果为金标准,肉眼经验性评判准确率为60.0%,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11.1%,kappa值为0.121,AUC面积仅为0.554;而PTH快速检测准确率为85.0%,敏感性为100%,特异性为66.7%,kappa值为0.688,AUC面积为0.914。结论:术中PTH快速检测可有效提高甲状旁腺鉴别的准确性与特异性,有助于甲状旁腺的保护及原位保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腺癌 甲状旁腺 术中保护 快速检测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