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09篇文章
< 1 2 2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空间天气学国家重点实验室
1
《中国基础科学》 2006年第1期18-20,67,共3页
关键词 国家重点实验室 空间天气学 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 实验室评估 实验室建设 科学技术部 创新工程 对外开放 地球科学
原文传递
空间天气科学与有效和平利用空间 被引量:3
2
作者 魏奉思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4年第5期457-463,共7页
空间天气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科学。文章首先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角度对空间天气科学进行了系统介绍,并指出空间天气科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助力科技革命的"加速器"和关系空间安全的"... 空间天气科学是一门新兴的前沿交叉科学。文章首先从发展历程、发展现状和发展态势角度对空间天气科学进行了系统介绍,并指出空间天气科学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助推器"、助力科技革命的"加速器"和关系空间安全的"倍增器";接着对空间天气科学与有效和平利用空间的关系进行了阐述;最后对我国空间天气科学的发展和对人类的服务前景进行了展望,并给出了制定和实施"国家空间天气十年计划"和"空间天气科学服务和平利用空间国家专项"建议的初步构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天气科学 和平利用空间 发展态势 展望
下载PDF
空间天气磁流体模型的并行自适应无散计算
3
作者 王龙 张绍华 呼延奇 《计算机应用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7期2513-2516,共4页
介绍如何在并行自适应工具包PARAMESH的基础上实现磁流体并行自适应计算,并在工具包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心迎风差分的CT格式、相应的插值算法和误差控制等功能模块;特别是为了保持磁流体计算所要求的磁场散度为零的限制,实现了八波方法。... 介绍如何在并行自适应工具包PARAMESH的基础上实现磁流体并行自适应计算,并在工具包的基础上实现了中心迎风差分的CT格式、相应的插值算法和误差控制等功能模块;特别是为了保持磁流体计算所要求的磁场散度为零的限制,实现了八波方法。最后给出的三个磁流体算例表明,其计算能自动地捕捉磁流体模型的奇性变化,并可保持散度为零。该工作将为国内基于磁流体的空间天气建模研究和应用打下良好的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适应 磁流体 空间天气 PARAMESH 中心迎风差分CT格式 八波方法
下载PDF
空间物理主动实验装置电控箱热控分析
4
作者 张文彬 王劲东 +1 位作者 李磊 周敬萱 《科学技术与工程》 2010年第17期4340-4344,4348,共6页
在空间物理主动实验中,与运载火箭分离后的实验装置在空间中继续飞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工作,在这段飞行中无法对其进行姿态控制。为使得电控箱内的电路能够正常工作,需要对电控箱表面进行涂层处理,使其温度可以始终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计算... 在空间物理主动实验中,与运载火箭分离后的实验装置在空间中继续飞行一段时间后进行工作,在这段飞行中无法对其进行姿态控制。为使得电控箱内的电路能够正常工作,需要对电控箱表面进行涂层处理,使其温度可以始终控制在理想范围内。计算了这种情况下电控箱的温度,结果表明,太阳辐射热流与电控箱内部发热是温度变化的主要原因。由于电控箱姿态不定,电控箱接受太阳辐射的情况会直接影响其温度变化,所以涂层需要满足多种情况的要求。计算结果表明,选择表面低吸收率(α=0.15)及相应的表面发射率(e=0.16)的全反射涂层,可以将电控箱温度变化控制在很小的范围内,保证电控箱内电路正常工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实验 热控 涂层
下载PDF
太阳活动突发过程对临近空间大气影响的模拟
5
作者 柳丹 杨钧烽 +2 位作者 胡雄 肖存英 程旋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01-111,共11页
空间天气对地球及近地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大的空间天气事件对中上层大气动力学和成分具有不同的影响。利用全大气耦合模式WACCM,针对太阳耀斑、太阳质子、地磁暴三类事件,以太阳活动平静期2015年5月10-14日的GEOS-5数据为模式背景场,通过... 空间天气对地球及近地空间具有重要影响,大的空间天气事件对中上层大气动力学和成分具有不同的影响。利用全大气耦合模式WACCM,针对太阳耀斑、太阳质子、地磁暴三类事件,以太阳活动平静期2015年5月10-14日的GEOS-5数据为模式背景场,通过F_(10.7)、离子产生率、Kp及Ap指数设置,分别模拟三类事件对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密度和臭氧的影响。结果表明耀斑事件在三类事件中对临近空间大气温度和密度的影响最为显著。平流层大气温度增加是由耀斑辐射增强引起平流层臭氧吸收紫外辐射发生的光化学反应所致,耀斑事件引起平流层和低热层温度增加约为2~3 K,低热层大气相对密度增加在6%以内;太阳质子事件及磁暴事件主要影响低热层,但太阳质子事件和磁暴事件对低热层温度扰动不大于1 K。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活动 临近空间 模拟 响应特征
下载PDF
拓展全球地球物理场和空间环境感知建模能力-张衡一号卫星在轨运行五周年
6
作者 申旭辉 袁仕耿 泽仁志玛 《国际太空》 2023年第3期31-37,共7页
1跨世纪争论催生的科学计划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强烈地震以其突发性、毁灭性和链生性,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影响,但地震预测至今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学术界围... 1跨世纪争论催生的科学计划中国是世界上地震活动十分严重的国家之一。强烈地震以其突发性、毁灭性和链生性,对人民生命财产安全和社会经济活动造成巨大影响,但地震预测至今仍然是一个世界性科学难题。20世纪末至21世纪初,国际学术界围绕地震能否预报展开了一场大讨论,困惑中的地震预报与巨大的地震灾难触动了关于地震预报方法论的思考。2003年2月18-19日,中国地震局、国家国防科技工业局、科学技术部、中国科学院等共同组织香山会议,正式启动地震卫星规划论证工作,并多种渠道支持地球物理场卫星计划科学论证和关键技术预研,积极推进空间对地观测技术在防灾减灾领域应用,并明确以推进张衡一号电磁监测试验卫星计划实施为契机,打造我国自主的地球物理场卫星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地球物理场 中国地震局 地震预测 强烈地震 中国科学院 地震预报 空间对地观测 地震灾难
下载PDF
极区电离层加热的数值模拟与实验对比 被引量:10
7
作者 王占阁 徐彬 +3 位作者 许正文 吴健 吴军 赵海生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3期751-759,共9页
大功率无线电波能加热电离层等离子体,可以引起电离层电子温度和密度的扰动,实现电离层的人工变态.从电子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出发,我们给出了地面人工大功率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的数值模型.通过对方程的数值求解,计算了极... 大功率无线电波能加热电离层等离子体,可以引起电离层电子温度和密度的扰动,实现电离层的人工变态.从电子的连续性方程、动量方程和能量方程出发,我们给出了地面人工大功率无线电波加热电离层的数值模型.通过对方程的数值求解,计算了极地电离层条件下,电子温度、电子密度的加热效应,讨论了泵波参数对加热效应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电子温度几乎在整个高度上表现为一致性的幅度增强,且在反射高度附近形成温度增强峰很平缓.电子密度在峰上高度附近形成密度谷,谷两侧存在密度增强.加热效应基本随加热功率的增大而增大,随加热频率的增大而减小.使用我国2008年1月在挪威进行的电离层加热实验的电离层参量作为仿真初值,对6个O波加热时刻进行了数值仿真,仿真结果与实验观测基本保持一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电离层加热 数值模拟 电子温度与密度 非相干散射雷达
下载PDF
子午工程二期流星雷达样机测试及数据对比分析
8
作者 陈志青 刘子谦 +6 位作者 冯健 胡连欢 燕春晓 袁韦 吴学森 郑兵 周小俊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20-130,共11页
子午工程二期将在分布于全国的10个观测站点建设流星雷达.为了带动国内空间环境地基观测技术的发展,工程建设项目指挥部布局了流星雷达的国产化专项行动.为了确保建成后的设备满足使用要求,工程总体组织了设备样机测试,包括设备的技术... 子午工程二期将在分布于全国的10个观测站点建设流星雷达.为了带动国内空间环境地基观测技术的发展,工程建设项目指挥部布局了流星雷达的国产化专项行动.为了确保建成后的设备满足使用要求,工程总体组织了设备样机测试,包括设备的技术指标测试和数据质量评估.技术指标测试表明其满足要求.在获得数据之后,以EMDR流星雷达数据为参考,对样机的数据进行质量评估.主要对比参数包括有效流星计数、流星数时空分布、扩散系数高度分布、风场随高度的分布和随时间的变化等.本文主要展示了数据质量评估的结果,揭示了流星雷达观测的一些基本特征和规律,为数据准确性的评估提供参考和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工程 流星雷达 样机测试 数据质量
下载PDF
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空间碎片参数提取 被引量:10
9
作者 丁宗华 许正文 赵振维 《现代雷达》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4,9,共5页
介绍了利用电离层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回波提取空间碎片参数的匹配滤波方法和主要技术流程;以一个碎片事件为例,详细说明了空间碎片距离、径向速度、散射截面和等效直径的估算方法;实测了约80 min的原始回波数据,共检测到165个碎片,并分... 介绍了利用电离层非相干散射雷达探测回波提取空间碎片参数的匹配滤波方法和主要技术流程;以一个碎片事件为例,详细说明了空间碎片距离、径向速度、散射截面和等效直径的估算方法;实测了约80 min的原始回波数据,共检测到165个碎片,并分析了这些空间碎片参数的统计特征,发现碎片主要分布在600 km^1 000 km和1 400 km^1 600 km两个高度区间,雷达散射截面约4 cm2~80 cm2,直径约4 cm^12 cm,径向速度约-1.5 km/s^1.5 km/s。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空间碎片 贝叶斯统计模型 匹配滤波
下载PDF
地球近地空间非震电磁扰动 被引量:10
10
作者 曹晋滨 燕春晓 +2 位作者 路立 扬俊英 李柳元 《地震》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B10期17-25,共9页
在地球近地空间卫星观测到的来自空间的电磁波动包括:电磁离子回旋波,哨声,嘶声,合声,地磁脉动。其中电磁离子回旋波、等离子体层嘶声和合声都在平静时期可以观测到,但在磁暴、亚暴期间会显著增强。来自地面的电磁扰动有人工产生... 在地球近地空间卫星观测到的来自空间的电磁波动包括:电磁离子回旋波,哨声,嘶声,合声,地磁脉动。其中电磁离子回旋波、等离子体层嘶声和合声都在平静时期可以观测到,但在磁暴、亚暴期间会显著增强。来自地面的电磁扰动有人工产生的,也有自然产生的。人工产生的电磁扰动主要有地面甚低频发射机发射的VLF电磁波和地面电力线路感应的谐频电磁波。自然产牛的电磁丁扰主要有闪电(雷暴)。除了上述自然和人工产生的电磁波动外,卫星本身工作时也可产生频率在0~200Hz范围内的电磁扰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地空间 电磁扰动 地震
下载PDF
子午工程二期电离层数字测高仪样机测试与数据质量对比分析
11
作者 陈志青 王国军 +3 位作者 张锋 胡连欢 常首民 王霄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37-52,共16页
为确保国产设备的探测质量,子午工程二期建设的电离层数字测高仪采用与成熟型号DPS-4D对比的方式,在位于海南儋州的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了样机测试.对参试设备及参试过程进行了介绍,对数据质量对比测试结果进行了详细分... 为确保国产设备的探测质量,子午工程二期建设的电离层数字测高仪采用与成熟型号DPS-4D对比的方式,在位于海南儋州的空间天气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开展了样机测试.对参试设备及参试过程进行了介绍,对数据质量对比测试结果进行了详细分析.样机测试包括现场技术指标测试和数据质量对比分析.数据质量分析从频高图质量、电离层特征参量(foF2、hmF2、h'F2、自动度量和手动度量)、电离层漂移速度等多个方面进行综合对比,明确了样机的硬件和数据处理软件的技术状态.技术指标测试结果表明,样机的两通道峰值发射功率不超过686 W;两发射天线驻波比不超过2.23;接收通道灵敏度达到−125 dBm,接收动态范围达到105 dB;接收带宽70 kHz,带外抑制超过100 dB.数据质量对比结果表明,样机自动与手动度量的foF2平均偏差0.02 MHz,hmF2平均偏差28.39 km,h'F2平均偏差0.39 km;样机与DPS-4D手动度量的foF2平均偏差−0.13 MHz,hmF2平均偏差14.7 km,h'F2平均偏差−3.21 km.分析结果表明,样机在硬件的基础探测能力方面与DPS-4D相当,频高图度量的算法还存在改进空间.本次样机数据质量对比,不仅服务于子午工程二期电离层数字测高仪的技术定型,也为数字测高仪数据质量评估指标的确定提供了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子午工程 数字测高仪 样机 数据质量
下载PDF
火星无线电掩星探测进展
12
作者 肖洛 肖存英 +3 位作者 胡雄 吴小成 王泽伟 吴小其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2期164-174,共11页
火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研究火星对了解火星、地球乃至太阳系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自从1964年美国水手4号发射,首次成功地运用无线电掩星技术探知到火星的环境特征之后,国际上不少的火星任务都开展了掩星实验,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依据采用... 火星是地球的姊妹星,研究火星对了解火星、地球乃至太阳系的演化具有重要意义.自从1964年美国水手4号发射,首次成功地运用无线电掩星技术探知到火星的环境特征之后,国际上不少的火星任务都开展了掩星实验,取得了重要进展.本文依据采用了无线电掩星技术进行勘探的火星探测器发射时间顺序展开调研,针对具有开创性的水手系列、火星全球勘测者、火星快车、火星大气挥发演化探测器、天问一号等,梳理分析和总结了各任务的火星无线电掩星方式以及所获取的廓线数量、位置分布、获取方式等产品信息,以及部分相关的研究结果.本文还分析了当前火星无线电掩星探测方式存在的局限性,并探讨了可能的对策.火星无线电掩星后续可重点考虑多颗星-星掩星结合星-地掩星方式形成掩星星座;并通过选用适当的信号探测频率、改进反演算法等方式进一步提高掩星质量;火星掩星探测手段还可与火星顶部探测雷达、直接探测等手段相结合,发展火星多源数据融合技术.随着探测方式的不断改进,无线电掩星探测将是火星探测的重要手段.未来会有数量越来越多、时间与空间覆盖越来越全面、精度越来越高的掩星数据用于火星的整个空间环境研究,包括大、中尺度乃至小尺度结构的特征与演化规律都将被人类掌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线电掩星 火星 深空探测 空间天文学
下载PDF
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空间碎片信号处理与分析 被引量:5
13
作者 丁宗华 代连东 +1 位作者 赵振维 许正文 《电波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3期417-423,共7页
非相干散射雷达是目前地基电离层探测最强大的手段,同时在空间碎片探测方面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从基于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空间碎片探测理论基础出发,较详细地介绍了其信号处理方法和空间碎片参数的估算方法,特别是介绍了相干积累和非相干... 非相干散射雷达是目前地基电离层探测最强大的手段,同时在空间碎片探测方面也具有重要应用价值.从基于非相干散射雷达的空间碎片探测理论基础出发,较详细地介绍了其信号处理方法和空间碎片参数的估算方法,特别是介绍了相干积累和非相干积累两种方法与实测数据对比分析结果,定性分析了测量误差,这对于提升我国的空间碎片探测能力具有重要意义,对利用我国曲靖非相干散射雷达开展小尺寸空间碎片探测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相干散射雷达 贝叶斯统计模型 相干积累 非相干积累
下载PDF
中纬度中间层顶钠原子密度高度分布的长期变化趋势研究(2010—2021)
14
作者 陈峰磊 荀宇畅 +6 位作者 王泽龙 杜丽芳 郑浩然 徐亦萌 龚少华 王继红 杨国韬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29-438,共10页
中间层顶/低热层区域(the Mesosphere/Lower Thermosphere,简称MLT)的高度为70~110 km,为了研究这一区域对太阳活动的响应,本文以钠原子为示踪物,对北京延庆(116.0°E,40.5°N)钠共振荧光激光雷达2010年1月—2021年8月近一个太... 中间层顶/低热层区域(the Mesosphere/Lower Thermosphere,简称MLT)的高度为70~110 km,为了研究这一区域对太阳活动的响应,本文以钠原子为示踪物,对北京延庆(116.0°E,40.5°N)钠共振荧光激光雷达2010年1月—2021年8月近一个太阳活动周期的数据进行了分析,发现钠原子柱密度的长期变化显著,与太阳黑子数的变化呈现出正相关趋势.延庆钠层质心高度的线性趋势在这期间总共上升了311.4±706.6 m,长期变化趋势并不显著.自2018年开始,半高全宽对应的高度范围出现了明显的增加,但是上边沿升高的幅度不大,目前受到广泛关注的热层金属层的观测与研究更依赖于激光雷达探测灵敏度的提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钠层 太阳活动 钠层的质心高度 钠层上边界
下载PDF
中性风对夜侧电离层纬向四峰结构的影响
15
作者 熊超 让心怡 +3 位作者 黄宇阳 姜国英 胡坤 罗伟华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94-108,共15页
欧空局Swarm星座包含三颗飞行在不同地方时的卫星,其为研究夜侧电离层纬向四峰结构随时间的演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2017年1月31日夜间,Swarm A和C两颗并排飞行的卫星在黄昏前后(17:55/18:01地方时)的美洲扇区并没有观测到赤道电离异常... 欧空局Swarm星座包含三颗飞行在不同地方时的卫星,其为研究夜侧电离层纬向四峰结构随时间的演化提供了很好的机会.在2017年1月31日夜间,Swarm A和C两颗并排飞行的卫星在黄昏前后(17:55/18:01地方时)的美洲扇区并没有观测到赤道电离异常的两个峰,而Swarm B卫星在约4.5小时后飞行于大致相同的经度扇区,并观测到夜侧电离层呈现出明显的纬向四峰结构.该观测证明了纬向四峰结构中靠近低纬的两个内峰不是黄昏前后赤道电离异常峰的残余.在该事件中,位于秘鲁的Jicamarca非相干散射雷达从黄昏至午夜观测到向下的等离子体垂直漂移速度,表明向上的等离子体漂移速度并不是引起夜间纬向四峰结构的必要条件;而位于Arecibo的法布里-珀罗干涉仪观测到中性风显示出东向和南向分量的增强,表明中性风对夜侧纬向四峰结构的形成有着重要作用.SAMI2模型的模拟结果与卫星、非相干散射雷达及法布里-珀罗干涉仪的观测一致.模拟结果显示夜侧东向与赤道向风为纬向四峰结构的形成提供了有利条件;但当赤道向风过大时,会导致背景电子密度出现显著半球不对称性,从而阻碍夜侧纬向四峰结构的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夜侧电离层 赤道电离异常 纬向四峰结构 Swarm卫星 中性风
下载PDF
空间等离子体环境中的高能带电粒子加速机制 被引量:2
16
作者 陆全明 黄灿 杨忠炜 《航天器环境工程》 2014年第6期571-576,共6页
空间环境中充满能量从几十ke V到几Me V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可导致在轨航天器表面和内部带电甚至单粒子效应,从而引发航天器故障。高能粒子的产生和日地空间环境中的爆发现象如耀斑、磁层亚暴等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与这些爆发现象... 空间环境中充满能量从几十ke V到几Me V的高能带电粒子,这些粒子可导致在轨航天器表面和内部带电甚至单粒子效应,从而引发航天器故障。高能粒子的产生和日地空间环境中的爆发现象如耀斑、磁层亚暴等密切相关。文章综述了与这些爆发现象相关的磁重联、激波和等离子体波动等加速带电粒子的物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空间等离子体 高能带电粒子 磁重联 激波 波和粒子相互作用
下载PDF
近日太阳风中磁场回弯结构的MHD模拟
17
作者 刘若炎 刘勇 +1 位作者 周昱成 黄朝晖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期419-428,共10页
帕克太阳探针(Parker Solar Probe,PSP)在太阳附近发现大量磁力线回弯结构,通常还伴随有太阳风速度增加.这些磁力线回弯的产生机制到目前为止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是由慢太阳风中的喷流引起的.我们首先对PSP的就地观测数据进... 帕克太阳探针(Parker Solar Probe,PSP)在太阳附近发现大量磁力线回弯结构,通常还伴随有太阳风速度增加.这些磁力线回弯的产生机制到目前为止有多种解释,其中有代表性的一种是由慢太阳风中的喷流引起的.我们首先对PSP的就地观测数据进行了统计分析并给出了发生率和空间尺度随径向距离的演化情况,然后使用简化的1.5维磁流体动力学(magnetohydrodynamics,MHD)模型对喷流在太阳风中的演化进行了模拟,其中太阳风被简化为位于黄道面的球对称流.模拟结果表明喷流的确可以导致太阳附近磁力线发生偏转,验证了喷流可以对磁场方向改变有贡献的图景.不过喷流形成的原因还需要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太阳风 磁场回弯 磁流体动力学
下载PDF
基于跨阻抗前置放大器的宽频带感应式磁传感器的设计与验证
18
作者 周斌 薛永亮 +4 位作者 陶然 程炳钧 王子栋 张海波 吴新哲 《空间科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169-177,共9页
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跨阻抗前置放大器的磁传感器信号传递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磁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噪声理论值.根据理论推导的结果,进一步研究了感应式磁传感器设计方法,以带宽0.01~10 kHz,噪声1 fT·Hz^(–1/2)(1~10 kHz)... 本文建立了一种基于跨阻抗前置放大器的磁传感器信号传递模型,并在该模型的基础上推导出磁传感器的灵敏度和噪声理论值.根据理论推导的结果,进一步研究了感应式磁传感器设计方法,以带宽0.01~10 kHz,噪声1 fT·Hz^(–1/2)(1~10 kHz)作为设计目标设计了一个感应式磁传感器,并对这一传感器进行了性能验证试验.在处理频率响应测试数据时设计了一种基于信号调制的处理方法,有效提取特定频率得到幅值和相位,并降低了随机噪声的干扰,磁传感器–3 dB带宽达到了0.01~10 kHz.在评估传感器噪声时,采用双探头差分的方法消除了环境的干扰,设计了相位差分析的评估方法,确认在哪些频带双探头探测的信号是同源的,在这些频带采用差分法评估是有效的.评估的结果是,传感器在1~10 kHz实现了1 fT·Hz^(–1/2)噪声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感应式磁传感器 搜索线圈 跨阻抗放大器 传递函数 噪声 数据处理
下载PDF
子午工程二期漠河大气风温金属成分激光雷达钙原子初步观测结果
19
作者 陈峰磊 荀宇畅 +7 位作者 王泽龙 杜丽芳 郑浩然 陈志青 程学武 王积勤 吴方 杨国韬 《地球与行星物理论评(中英文)》 2024年第1期131-137,共7页
子午工程二期漠河(122°E,53°N)大气风温金属成分激光雷达利用高空大气金属层共振荧光散射机制探测80~120 km区域的金属层成分,并将这些金属成分作为示踪物去研究中高层大气的各种复杂的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子午工程二期漠河钙... 子午工程二期漠河(122°E,53°N)大气风温金属成分激光雷达利用高空大气金属层共振荧光散射机制探测80~120 km区域的金属层成分,并将这些金属成分作为示踪物去研究中高层大气的各种复杂的化学和动力学过程.子午工程二期漠河钙原子激光雷达采用的时间分辨率为1.1 min,空间分辨率为30 m.在这种高时空分辨率下,仍然得到了高信噪比信号.通过对2023年1月钙原子数密度随时间和高度的演化过程进行分析,发现背景层钙原子峰值密度达到了33.55 cm−3左右,并且其突发层钙原子峰值密度可以达到约53.64 cm−3;在与延庆(116.0°E,40.5°N)钙原子数密度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延庆的钙原子数密度小于漠河的钙原子数密度;在与国外台站钙原子观测的比较研究中,我们发现漠河钙原子数密度和德国Kuhlungsborn(54°N,12°E)台站的钙原子数密度接近,比法国的Observatoire de Haute Provence(44°N,6°E)台站的钙原子数密度大.在2023年1月12日至14日,我们观测到了钙流星尾迹,并且流星尾迹往往出现在金属层峰值的附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激光雷达 钙原子数密度 流星尾迹
下载PDF
智利地震前DEMETER卫星对空间高能粒子的观测 被引量:6
20
作者 张振霞 李新乔 +6 位作者 吴书贵 马宇蒨 申旭辉 陈化然 王平 游新兆 袁亚红 《地球物理学报》 SCIE EI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5期1581-1590,共10页
在地震的孕育或发生期间,地球内部岩石圈的活动可能会发出电磁辐射,引起空间电磁扰动,并通过波粒相互作用引起高能电子的投掷角散射,导致高能电子的沉降.本文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智利周围区域在智利地震期间空间高能... 在地震的孕育或发生期间,地球内部岩石圈的活动可能会发出电磁辐射,引起空间电磁扰动,并通过波粒相互作用引起高能电子的投掷角散射,导致高能电子的沉降.本文基于法国DEMETER卫星的观测数据,研究了智利周围区域在智利地震期间空间高能电子的通量、能谱的分布及演化,发现在智利地震发生前第11天和12天,在以震中为中心,经度跨度10°,在DEMETER卫星轨道高度上L跨度0.1的区域内,有超出背景4到6倍的高能带电粒子暴的出现,期间在其北半球磁镜像区域也观测到了显著的电子通量涨高.粒子暴对应的能谱与2010年前三个月的平均能谱存在较大差异.同时观测到在出现粒子暴的两条轨道上VLF(Very Low Frequency,甚低频)电场频谱分别在300Hz以下以及13~20kHz的频段存在显著增强,此扰动在时间和地理位置上与高能粒子暴是一致的.基于回旋共振耦合作用的准线性扩散理论,本文对所观测事例的电子能量与电磁场扰动频率做了分析计算.观测数据和理论计算有较好的一致性,表明该粒子暴源自ICE(Instrument Champ Electrique,电磁探测器)观测到的空间电磁扰动,这是典型的空间波粒耦合事例.进一步分析排除了可能引起粒子暴和VLF电场扰动的环境因素,本文认为本次粒子暴和电场扰动的观测可能与智利地震的震前地壳活动存在一定关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METER卫星 高能带电粒子暴 VLF电场扰动 智利地震 波粒回旋共振耦合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