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11篇文章
< 1 2 26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伽玛刀技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附3094例随访报告) 被引量:4
1
作者 梁军潮 王伟民 +6 位作者 徐如祥 吴鸿勋 覃子衡 李林 傅相平 蒋晓星 贺道华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2年第6期579-581,共3页
目的 :通过较长时间随访 ,评估立体定向伽玛刀 (γ 刀 )放射手术对颅脑疾病的疗效。方法 :用 1 5Tesla磁共振仪、CT定位或联合DSA定位脑动静脉畸形 (AVM ) ,并和γ plan计算机联网 ,γ plan 4 0版剂量规划系统作治疗方案设计、剂量规划 ... 目的 :通过较长时间随访 ,评估立体定向伽玛刀 (γ 刀 )放射手术对颅脑疾病的疗效。方法 :用 1 5Tesla磁共振仪、CT定位或联合DSA定位脑动静脉畸形 (AVM ) ,并和γ plan计算机联网 ,γ plan 4 0版剂量规划系统作治疗方案设计、剂量规划 ,并用Leksellγ 刀对 30 94例不同类型的颅内疾病包括肿瘤、血管畸形及功能性疾病等实施放射手术、病种达 2 0余种 ,年龄 1 1~ 86岁 ,周边剂量 9~ 75Gy ,中心剂量 18~ 5 0Gy ,等剂量曲线 30 %~90 % ,靶点数 1~ 12个。结果 :随访 31~ 72个月 ,统计结果表明 ,γ 刀疗效是确切的 ,且无明显远期并发症。脑动静脉畸形闭塞率可达 97 3% ,体积越小 ,周边照射剂量越大 ,闭塞越早。颅内肿瘤的生长控制率 ,良性肿瘤≥ 88 8% ,恶性肿瘤≥ 6 6 7% ,功能性疾病的治疗有效率均≥ 90 0 %。结论 :γ 刀立体定向放射手术较常规开颅手术安全 ,痛苦少 ,有效率高 ,是治疗颅内疾病一种较好的方法。严格掌握治疗指征 ,精确定位 ,合理剂量规划 ,并对整个过程实施严格的质量控制 ,可确保疗效 ,降低并发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伽玛刀技术 神经外科 立体定位技术 脑肿瘤 脑动静脉畸形 脑疾病 γ射线 放射外科手术 临床应用
下载PDF
现代神经外科高新技术与人文关怀 被引量:22
2
作者 张旺明 徐如祥 《医学与哲学》 2002年第7期55-56,共2页
关键词 神经外科 人文漠视 现代神经外科高新技术 人文关怀
下载PDF
临床神经外科实践循证医学的必要性 被引量:5
3
作者 郑兆聪 徐如祥 王如密 《医学与哲学》 2003年第9期35-36,共2页
关键词 临床实践 神经外科 循证医学 诊治 经验
下载PDF
神经外科术中脑保护技术浅谈—手术操作与脑保护(一) 被引量:5
4
作者 王向宇 王伟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17-120,共4页
关键词 脑保护 脑内病变 神经外科 手术体位 手术入路 脑牵引
下载PDF
神经外科术中脑保护技术浅谈—手术操作与脑保护(二) 被引量:3
5
作者 王向宇 王伟民 《中国微侵袭神经外科杂志》 CAS 2002年第3期186-188,共3页
关键词 手术操作 神经外科 手术 脑保护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在神经外科的应用 被引量:1
6
作者 李铁林 陈长才 +5 位作者 姜卫国 邓国鼎 张是宏 李新运 刘荣忠 蒋霓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72-174,共3页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s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影像学领城继超声、CT以后第三次重大的技术突破。此技术自1981年布鲁塞尔第15届国际放射学会上正式公布于世以来,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将X线穿...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术(Disital Subtraction An-giography,DSA)是影像学领城继超声、CT以后第三次重大的技术突破。此技术自1981年布鲁塞尔第15届国际放射学会上正式公布于世以来,在国外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其原理是利用电子计算机将X线穿过人体后验测到的X线图像信息增强,转换成数字信息,并将使用造影剂前的平片影像(mask image)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造影术 神经外科
下载PDF
高新技术与微侵袭神经外科发展
7
作者 韩志安 李铁林 《医学与哲学》 2001年第6期41-43,共3页
关键词 微侵袭神经外科 发展 高新技术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内窥镜神经外科
下载PDF
试论技术创新在微侵袭神经外科发展中的作用
8
作者 韩志安 李铁林 《当代医学》 2001年第12期63-67,共5页
神经外科发展的方向正由大体神经外科向微侵袭神经外科转变。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主要内容包括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内镜神经外科,血管内神经外科和放射神经外科。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其中技术... 神经外科发展的方向正由大体神经外科向微侵袭神经外科转变。微侵袭神经外科的主要内容包括立体定向神经外科,内镜神经外科,血管内神经外科和放射神经外科。微侵袭神经外科的发展得益于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及在神经外科的应用,其中技术创新起了关键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技术创新 微侵袭神经外科 立体定向神经外科 内镜神经外科 血管内神经外科 放射神经外科
下载PDF
微侵袭神经外科回顾及新世纪寄语
9
作者 李铁林 《实用医学杂志》 CAS 2001年第2期87-88,共2页
关键词 微侵袭神经外科 适应证 内窥镜神经外科 放射神经外科
下载PDF
成年骨髓间质干细胞体外诱导分化成神经细胞研究 被引量:18
10
作者 徐如祥 戴宜武 +4 位作者 姜晓丹 邹雨汐 刘智良 杜谋选 蔡颖谦 《中华神经外科疾病研究杂志》 CAS 2002年第1期63-67,共5页
目的 探索成年骨髓间质干细胞(ABMMSC)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可行性,为ABMMSC在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成年犬ABMMSC为实验对象,利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 目的 探索成年骨髓间质干细胞(ABMMSC)诱导分化为神经细胞(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的可行性,为ABMMSC在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 以成年犬ABMMSC为实验对象,利用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表皮生长因子(EGF)、维甲酸(RA)、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胶质细胞系源神经营养因子(GDNF)等作为增殖及分化诱导因子,采用两步法进行增殖培养,分化诱导;免疫细胞化学法进行细胞性质鉴定。结果 加和bFGF、EGF后增殖培养48h,换液、去除非粘附细胞,再增殖培养72h,可见细胞分裂相(成纤维细胞样细胞)和簇样克隆形成(中小型细胞)。加入RA、BDNF、GDNF诱导3d,部分细胞有神经元特异性烯醇酶(NSE)、胶质纤维酸性蛋白(GFAP)成分表达;第10d可见有神经元、神经胶质形态样细胞形成。经细胞成分(NSE、GFAP)鉴定证实为神经元、神经胶质细胞。结论ABMSC在体外培养条件下,经过bFGF、EGF、RA、BDNF、GDNF等因子的“程序性”作用,可以向神经元、神经胶质前体细胞及其终末细胞方向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间质干细胞 分化 神经元 胶质细胞 体外诱导 成年人
下载PDF
猫骨髓源神经干细胞的诱导分化 被引量:10
11
作者 成文平 柯以铨 +5 位作者 姜晓丹 徐如祥 陈剑荣 邹雨汐 蔡颖谦 杜谋选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3年第13期1908-1909,F003,共3页
目的观察家猫骨髓源巢蛋白阳性细胞诱导分化情况,为家猫骨髓基质细胞(BMSC)作为自体神经干细胞种子细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家猫的骨髓,从中分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给予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增殖,然后用分化诱导因子进行诱导分... 目的观察家猫骨髓源巢蛋白阳性细胞诱导分化情况,为家猫骨髓基质细胞(BMSC)作为自体神经干细胞种子细胞提供理论依据。方法抽取家猫的骨髓,从中分离得到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给予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增殖,然后用分化诱导因子进行诱导分化,倒置相差显微镜下观察活细胞及免疫细胞化学染色情况。结果猫骨髓基质细胞在体外培养中体型增大,继之出芽,贴壁生长,可形成克隆团,同时可传代培养,这些具有克隆能力的骨髓基质细胞能表达神经干细胞特异性抗原巢蛋白,与5-溴尿嘧啶(BrdU)共培养3d后可见部分大圆形细胞BrdU染色阳性,这些细胞经进一步的诱导可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而且表达神经元特异性抗原NSE和NeuN。结论家猫骨髓基质细胞具有干细胞特征,可诱导为巢蛋白阳性细胞,并可进一步分化为表达烯醇化酶(NSE)和NeuN的神经元样细胞。证实家猫BMSC可作为移植修复神经系统损伤的神经干细胞种子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源神经干细胞 骨髓基质细胞 5-溴尿嘧啶 巢蛋白阳性细胞 细胞分化 神经系统损伤
下载PDF
兔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体外分化为神经元样细胞的功能特性研究 被引量:10
12
作者 陈剑荣 徐强 +4 位作者 蔡颖谦 徐如祥 姜晓丹 邹雨汐 丁涟沭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10期1854-1855,T001,共3页
目的:检测由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γ-氨基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从而初步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骨... 目的:检测由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γ-氨基酸(γ-aminobutyricacid,GABA)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从而初步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cells,BMSCs),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等条件下,于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GABA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12d可见细胞大而圆,免疫细胞化学检测巢蛋白抗原阳性;培养20d可见具有长突起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成,神经元核蛋白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HPLC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含有高浓度GABA神经递质成分。方差分析显示:随着BMSCs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GABA浓度也渐增加,由每1×107细胞中(3.43±0.25)μmol/L增至(14.69±3.51)μmol/L(F=23.69,P=0.0014)。结论:兔BMSCs在体外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前期表达Nestin,分化的细胞则可表达NeuN特异性抗体,并含有高浓度的类GABA神经递质成分。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 体外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γ-氨基酸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促红细胞生成素对大鼠脑缺血海马CA_1区神经元凋亡和细胞色素C释放的影响 被引量:7
13
作者 孟宪栋 陈俊抛 +4 位作者 姜晓丹 贾兰 罗晓红 杜谋选 葛江聪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22-224,i001,共4页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 4 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EPO组。全脑缺血前 3h ,EPO组大鼠脑室立体定向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recombin... 目的 探讨促红细胞生成素 (Erythropoietin ,EPO)的神经保护机制。方法 采用 4 VO法制作大鼠全脑缺血模型。将SD大鼠随机分为假手术组、生理盐水组、EPO组。全脑缺血前 3h ,EPO组大鼠脑室立体定向注射重组人促红细胞生成素 (recombinantHumanErythropoietin ,rHuEPO) ,生理盐水组则给予生理盐水 ,假手术组只进行假手术处理。观察缺血后 2 4h海马CA1区细胞色素C(CytochromeC ,CytC)的变化 ,及缺血后 72h海马CA1区细胞凋亡情况。结果 EPO组海马CA1区呈现点状分布的CytC表达较生理盐水组增强 (P <0 .0 1) ,并且较生理盐水组呈现较少的凋亡细胞 (P <0 .0 1)。结论 EPO预处理可以抑制海马CA1区CytC从线粒体向胞浆释放及减少神经元凋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促红细胞生成素 大鼠 脑缺血 海马CA1区 神经元凋亡 细胞色素C
下载PDF
脑损伤保护作用的基础研究: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损伤保护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8
14
作者 郁毅刚 徐如祥 +1 位作者 姜晓丹 柯以铨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8期6100-6101,i003,共3页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神经细胞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损伤及地佐环平(MK-801)保护作用模型。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模型,给予NMDA直接损伤,加入MK-801,在不同时间窗测定不同剂量时神经细胞损伤的形态... 目的:建立体外培养神经细胞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tate,NMDA)损伤及地佐环平(MK-801)保护作用模型。方法:采用原代培养的大鼠皮质神经细胞模型,给予NMDA直接损伤,加入MK-801,在不同时间窗测定不同剂量时神经细胞损伤的形态学,及生化改变。结果:NMDA100μmol/L组细胞死亡率和乳酸脱氢酶(LDH)漏出率分别为(54.30±3.79)%,(67.13±5.90)%,NMDA的损伤作用具有明显的浓度时间依赖性,至NMDA1000μmol/L组细胞死亡率和LDH漏出率分别为(97.74±7.28)%,(94.10±6.31)%,MK-801具有明显的保护作用。结论:NMDA和其拮抗剂MK-801具有明显的剂量和时间依赖损伤和保护作用,LDH测定是检测其变化的良好指标,此实验可以作为神经元兴奋性氨基酸毒性损伤保护因素的检验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 保护作用 MK-801 脑损伤 神经元 兴奋性氨基酸 神经细胞 乳酸脱氢酶(LDH) 细胞死亡 时间依赖性
下载PDF
神经巢蛋白抗原在兔骨髓源神经干细胞分化各阶段的表达 被引量:7
15
作者 陈镇洲 徐如祥 +2 位作者 姜晓丹 丁涟沭 邹雨汐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7期1243-1245,T001,共4页
目的:检测神经巢蛋白抗原在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B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为寻找骨髓基质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神经损伤最佳阶段提供体外实验依据。方法:以免BMSCs为实验对象,以“CYTOKINE&... 目的:检测神经巢蛋白抗原在兔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BMSCs)向神经细胞方向分化不同阶段的表达情况,为寻找骨髓基质细胞源性神经干细胞移植修复神经损伤最佳阶段提供体外实验依据。方法:以免BMSCs为实验对象,以“CYTOKINE·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培养,并分作对照组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1μg/L)+维甲酸(0.5mg/L)组及“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10μg/L)组。免疫荧光细胞化学鉴定神经干细胞神经巢蛋白抗原,以流式细胞仪(FCM)鉴定分化各阶段表达神经巢蛋白的细胞比例。结果:部分兔BMSCs在相应培养条件下分裂增殖为含粗大胞质颗粒的大圆形细胞,这些细胞表达神经巢蛋白,并能进一步分化成神经组织样细胞。FCM检测结果:经纯化的BMSCs中神经巢蛋白(+)细胞占了5.52%,随着分化的进行,在对照组分化第8天为1.56%,第16天为0.47%。GDNF+维甲酸组第8天为1.84%,第16天降至0.31%。而bFGF组,分化第8天神经巢蛋白(+)细胞比例升至6.18%,第16天则降至1.33%。结论:在以上实验条件下可诱导兔BMSCs向神经干细胞及神经组织样细胞转化的功能。在BMSCs向神经组织样细胞方向分化过程中,神经巢蛋白的表达呈下降趋势。而bFGF可使表达神经巢蛋白的细胞比例增高,可用于体外富集神经干细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巢蛋白抗原 骨髓源神经干细胞 细胞分化 检测 神经损伤 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下载PDF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脊髓前角神经元死亡数量的研究 被引量:8
16
作者 尹方明 李铁林 +4 位作者 秦建强 刘大庸 段传志 黄庆 汪求精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3期259-260,共2页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死亡数量变化。方法 :选择 10只正常SD大鼠 ,先计算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 ;再选择 3 5只SD大鼠 ,切断并原位吻合其右侧坐骨神经 ,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 目的 :研究周围神经损伤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的死亡数量变化。方法 :选择 10只正常SD大鼠 ,先计算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是否对称 ;再选择 3 5只SD大鼠 ,切断并原位吻合其右侧坐骨神经 ,左侧不作任何处理、作为对照 ,于术后不同时间取L4~ 6节段脊髓作HE染色 ,计算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的变化。结果 :正常SD大鼠两侧的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呈对称分布 ;右侧坐骨神经损伤后 ,其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胞体数量较左侧减少。结论 :大鼠坐骨神经损伤后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的胞体有死亡 ,其死亡具有一定的时间特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坐骨神经损伤 脊髓前角运动神经元 死亡 神经元胞体
下载PDF
兔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成神经元样细胞的研究 被引量:7
17
作者 陈剑荣 徐如祥 +4 位作者 姜晓丹 徐强 蔡颖谦 邹雨汐 丁涟沭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67-370,共4页
目的检测由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氨基酸类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从而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及... 目的检测由骨髓基质细胞诱导分化而成的神经元样细胞能否分泌氨基酸类神经生物活性物质成分,从而推断是否具有神经元的生化特征。方法无菌条件下抽取新西兰大白兔骨髓,梯度密度离心分离获取兔骨髓基质细胞(BMSCs),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及细胞因子0.5 μg/ml维甲酸(RA)、20 ng/ml胶质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DNF)于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及神经元样细胞,采用免疫细胞化学方法进行鉴定,并应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其氨基酸类生物活性物质的含量。结果BMSCs培养10 d可见细胞大而圆,免疫细胞化学检测Nestin抗原阳性;培养20 d可见具有长突起的神经元样细胞形成,神经元特异烯醇化酶(NSE)免疫细胞化学检查阳性,高效液相检测骨髓源性神经元样细胞含有高浓度的天冬氨基酸(Asp)、谷氨酸(Glu)、甘氨酸(Gly)、丙氨酸(Ala)。方差分析显示:随着BMSC培养天数的增加,其所含的Asp、Glu浓度也渐增加,RA+GDNF组所含Asp生物活性物质与其余各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1)。结论兔BMSCs在体外条件下可以增殖分化,增殖细胞表达Nestin,分化的细胞则可表达NSE特异性抗原,并含有高浓度的兴奋性和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成分;RA和GDNF作为BMSCs的诱导剂,在BMSCs向神经干细胞分化中起有重要的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髓基质细胞 诱导 分化 神经元样细胞 高效液相色谱法 神经干细胞
下载PDF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表皮生长因子对恒河猴骨髓源性神经干细胞的体外诱导增殖作用 被引量:5
18
作者 郭再玉 姜晓丹 +5 位作者 徐如祥 邹雨汐 徐强 杜谋选 蔡颖谦 秦玲莎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31期6888-6890,i001,共4页
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ervestemcells,NSCs)的增殖条件,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e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对神经干... 目的:探索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BMSCs)体外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ervestemcells,NSCs)的增殖条件,比较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asefibroblastgrowthfactor,bFGF)、表皮生长因子(epidermalgrowthfactor,EGF)对神经干细胞生长曲线的影响,为BMSCs在神经科学领域内的应用提供参考。方法:以恒河猴骨髓中分离出的BMSCs为实验对象,实验组利用NSC培养基和bFGF,EGF生长因子,进行体外培养、诱导、增殖。对照组用神经干细胞培养基进行培养增殖。Nestin及CD133作为免疫细胞化学鉴定NSCs的细胞标志。结果:原代培养第6天时多数细胞表现为Nestin及CD133抗原阳性,此后实验组及对照组细胞数量开始明显扩增,但实验组增殖更为明显,bFGF+EGF组从第8天时的(96.30±8.78)×104增加到第18天时的(1407.90±26.62)×104,并且增殖开始的时间较对照组提前2d。NSCs在10d后有少量细胞向神经元和神经胶质细胞分化。结论:bFGF与EGF联合应用能够促使NSCs增殖时间提前及增殖效能显著提高。另外,bFGF和EGF还具有诱导NSC向神经细胞分化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SC EGF FGF 增殖 对照组 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 表皮生长因子 BMSC 神经干细胞 恒河猴
下载PDF
体外诱导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分化为神经细胞的分化条件 被引量:3
19
作者 郭再玉 姜晓丹 +3 位作者 徐如祥 徐强 邹雨汐 肖炳祥 《基础医学与临床》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2-408,共7页
目的比较血清维甲酸(retinoicacid,RA)、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等在不同浓度诱导条件下使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 目的比较血清维甲酸(retinoicacid,RA)、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及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rain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BDNF)等在不同浓度诱导条件下使恒河猴骨髓基质细胞(bonemarrowstromalcells)诱导分化为神经干细胞(NSCs)及成熟神经细胞的分化条件。方法用Nestin、CD133抗体免疫细胞化学染色,鉴定NSCs;用NSE、-βtublin鉴定神经元;用GFAP鉴定神经胶质细胞,膜片钳检测分化成熟细胞的电生理特性。结果培养第8天多数细胞表现出Nestin及CD133抗原阳性,即为NSCs细胞;诱导后3天即有神经元样细胞出现,此后神经元样细胞逐渐增多,膜片钳检测发现这些细胞具有类似神经细胞的电生理特性。同时,与其他培养条件相比较,低浓度血清(2.5%)+RA+GDNF组诱导分化效能最高。结论应用RA+GDNF及配合使用低浓度血清能够高效诱导骨髓源NSCs向成熟神经细胞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恒河猴 体外诱导 胶质细胞源神经营养因子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免疫细胞化学染色 factor Nestin 神经元样细胞 电生理特性 骨髓基质细胞 cells) NSCS 神经胶质细胞 神经细胞分化 诱导分化 神经干细胞 CD133 acid 不同浓度
下载PDF
固定方式对神经细胞膜NMDAR1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的影响 被引量:6
20
作者 郁毅刚 徐如祥 +1 位作者 姜晓丹 柯以铨 《第一军医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79-381,385,共4页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神经细胞膜NMDA受体NR1亚基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的影响,并确定NR1在膜上的亚细胞定位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观察不同固定方式分组时NR1亚基在神经元膜上的定位分布。结果-20 ℃纯甲醇和-20 ℃纯丙酮固... 目的探讨不同固定方式对神经细胞膜NMDA受体NR1亚基免疫细胞化学定位结果的影响,并确定NR1在膜上的亚细胞定位分布。方法采用免疫细胞化学ABC法观察不同固定方式分组时NR1亚基在神经元膜上的定位分布。结果-20 ℃纯甲醇和-20 ℃纯丙酮固定5 min组呈现NR1典型的细胞膜阳性染色,定位在神经元两极靠近树突起始部及树突干上。4%多聚甲醛及加上0.5%戊二醛固定20 min组呈现染色假阴性。95%乙醇固定10 min组呈现细胞膜染色假阴性,细胞核染色假阳性。结论每种抗原免疫细胞化学检测中都有各自最适合的固定方法。NMDAR1抗原需要应用缓和的固定方式,-20 ℃纯甲醇和-20 ℃纯丙酮5 min短时间固定效果最好。NMDAR1分布于神经元膜两端树突起始部及树突干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固定方式 神经细胞膜 NMDAR1 免疫细胞化学 定位 细胞培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6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