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70篇文章
< 1 2 2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第一肝门的腹腔镜肝脏手术入路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12
1
作者 李晓平 周杰 +1 位作者 徐达传 李朝龙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3期230-233,共4页
目的:为腹腔镜肝脏外科提供第一肝门的应用解剖及手术入路设计。方法:成人尸体肝脏标本30例结合临床手术入路设计,研究肝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的管径、汇合形式及分支直径、长度(从分叉至进入肝实质),横沟的长度、门静脉分叉点与肝方叶尖... 目的:为腹腔镜肝脏外科提供第一肝门的应用解剖及手术入路设计。方法:成人尸体肝脏标本30例结合临床手术入路设计,研究肝门静脉主干及其属支的管径、汇合形式及分支直径、长度(从分叉至进入肝实质),横沟的长度、门静脉分叉点与肝方叶尖、尾状叶尖的距离。观察肝门静脉左、右支在横沟内与左、右肝动脉及肝左、右管的伴行关系。结果:①肝门静脉在胰颈或胰体之后由肠系膜上静脉、脾静脉[直径分别为(11.42±2.85)mm、(7.91±3.06)mm]汇合而成。其汇合类型分为3型;②横沟呈槽状,长度为(4.19±0.36)cm;③肝门静脉左支长为(1.45±0.17)cm,直径为(11.97±1.65)mm;④门静脉右支长为(1.57±0.05)cm,直径为(11.75±0.98)mm。结论:腹腔镜下解剖分离第一肝门是可行的;肝门阻断入路操作简单,效果切实;还可以进行手术区域的肝门管道预处理及肝门静脉保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 第一肝门 肝门静脉 手术入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第一趾蹼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趾端损伤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4
2
作者 李金光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2年第4期270-271,共2页
在35只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和23只足血管铸型标本上,解剖观察了第一趾蹼皮瓣的血管分支分布和吻合。第一跖背动脉在趾蹼间隙处与第一跖底动脉或趾底动脉间有吻合支相连,吻合支外径平均0.7mm,有伴行静脉。以此吻合支为蒂,... 在35只经动脉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足标本上和23只足血管铸型标本上,解剖观察了第一趾蹼皮瓣的血管分支分布和吻合。第一跖背动脉在趾蹼间隙处与第一跖底动脉或趾底动脉间有吻合支相连,吻合支外径平均0.7mm,有伴行静脉。以此吻合支为蒂,第一跖背动脉为轴,可设计第一趾蹼逆行岛状皮瓣修复趾背、趾底和足底远端组织缺损。文中对皮瓣的血供、静脉回流、皮瓣的设计等进行了讨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趾蹼 第一趾蹼皮瓣 解剖
下载PDF
股前外侧部皮瓣的进一步解剖学研究——高位皮动脉与皮瓣血供的分型 被引量:94
3
作者 徐达传 阮默 +3 位作者 张春 熊绍虎 汪新民 钟世镇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0-413,共4页
目的 :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 :在 5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 ,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 ,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 :高位皮... 目的 :研究股前外侧皮瓣高位皮动脉及皮瓣的血供类型。方法 :在 50侧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防腐标本上对股前外侧部皮动脉进行解剖观察 ,记录高位皮动脉的出现率、来源动脉、位置及其走行 ,分析股前外侧部皮动脉的分布规律。结果 :高位皮动脉出现率为 58% (2 9侧 ,34支 ) ,其中发自旋股外侧动脉升支的占 1 0 % (5侧 )、横支的占 44 % (2 2侧 )和降支根部的占 4 % (2侧 )。无高位皮动脉出现时 ,旋股外侧动脉降支发出皮动脉营养皮瓣 ,降支皮动脉浅出点在髂髌连线附近 ,可定为正常型 (2 1侧 ,42 % )。出现高位皮动脉时 ,降支发出的皮动脉位置偏低 ,管径较细 ,皮瓣的血供可分为降支皮动脉主要型 (1 8侧 ,36 % )、均匀分布型 (6侧 ,1 2 % )和高位皮动脉支主要型 (5侧 ,1 0 % )。结论 :高位皮动脉出现率高 ,分布具有规律性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部皮瓣 血供 分型 皮动脉 应用解剖
下载PDF
针灸经穴的数字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71
4
作者 原林 姚大卫 +7 位作者 唐雷 黄文华 焦培峰 陆云涛 戴景兴 张辉 贺振泉 钟世镇 《解剖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37-343,共7页
目的 探索人体经穴的解剖学构成和针灸疗法的机制。 方法 在男、女图像数据集的基础上 ,通过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 ,构建了人体全身筋膜结缔组织的网状结构支架 ,与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根据筋膜所处的解... 目的 探索人体经穴的解剖学构成和针灸疗法的机制。 方法 在男、女图像数据集的基础上 ,通过图像分割和三维重建 ,构建了人体全身筋膜结缔组织的网状结构支架 ,与传统中医针灸疗法的刺激部位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根据筋膜所处的解剖学部位可分为 5类 :1 真皮的网状层和乳头层致密结缔组织 ;2 皮下疏松结缔组织 ;3 肌间隔疏松结缔组织 ;4 神经血管束疏松结缔组织 ;5 内脏器官门及被膜疏松结缔组织。将构建的筋膜与中医针灸的刺激部位进行比较 ,数字人研究结果显示 ,中医针灸治疗的解剖学基础可能是分布于全身的筋膜结缔组织。 结论 人体可能存在由结缔组织筋膜构成的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的功能系统———自体监控系统。该系统可能是针灸疗法的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解剖 结缔组织 自体监控系统 针灸机制
原文传递
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25
5
作者 夏虹 刘景发 +2 位作者 尹庆水 钟世镇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83-85,共3页
目的:为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中国成年人的寰椎干骨标本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同时对6例新鲜颈椎尸体标本的后人路颈2神经根与寰椎侧块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寰椎中线至侧块中点、椎动脉内... 目的:为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30例中国成年人的寰椎干骨标本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同时对6例新鲜颈椎尸体标本的后人路颈2神经根与寰椎侧块的关系进行观察。结果:寰椎中线至侧块中点、椎动脉内侧壁、椎弓根内缘的距离分别为:(17.56±1.18)mm、(23.04±1.69)mm及(l4.18±1.07)mm;侧块中部的宽度为(11.59±1.39)mm,侧块中心点的厚度为(12.70±1.04)mm;后弓与侧块移行处中点至下关节面间距为(4.08±0.69)mm;椎动脉沟处后弓厚度为(4.70±1.00)mm。解剖学观察见颈2神经根出脊髓后沿颈1/2关节间隙的下方向外下行走,且颈2神经根有较大的移动度。结论:寰椎侧块较枢椎椎弓根明显宽大,颈2神经根的上方有足够的空间,故认为寰椎侧块后路螺钉固定是完全可行的。螺钉的进钉方向矢状面应向上20°,横断面上应向内斜15°,螺钉在侧块内的长度约22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内固定 临床解剖学
下载PDF
逆行股前外侧岛状皮瓣的解剖学基础和临床应用 被引量:38
6
作者 张功林 葛宝丰 +1 位作者 姜世平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3年第2期138-141,共4页
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解剖学研究基础上,为配合逆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在10侧灌注乳胶标本和8侧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关节周围动脉的吻合;降支末端与膝上外动... 在以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为蒂的股前外侧皮瓣解剖学研究基础上,为配合逆行股前外侧皮瓣移植修复膝关节周围软组织缺损,在10侧灌注乳胶标本和8侧下肢动脉铸型标本上,解剖观察了旋股外侧动脉降支与膝关节周围动脉的吻合;降支末端与膝上外动脉和其他膝周动脉有吻合。依据解剖基础,应用逆行岛状皮瓣或肌皮瓣修复14例膝周围软组织缺损,皮瓣全部成活,疗效良好。文中讨论了皮瓣设计、切取方法和优缺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股前外侧 岛状皮瓣 膝上外动脉
下载PDF
婴儿单侧唇裂鼻畸形一次整复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7
7
作者 向宇燕 邓细河 +8 位作者 徐达传 周小兵 唐茂林 孙贺 程宁新 黎凡 崔颖秋 姜杰 翟佳羽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56-258,共3页
目的 :为单侧唇裂鼻畸形婴儿期一次整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0~ 3岁正常儿童和唇裂患者的头部标本做显微解剖及铸形和透明标本。结果 :正常儿童上唇部动脉主要来源于上唇动脉 ,大多左右侧上唇动脉吻合成动脉弓 ,上唇动脉有分支分... 目的 :为单侧唇裂鼻畸形婴儿期一次整复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 :对 0~ 3岁正常儿童和唇裂患者的头部标本做显微解剖及铸形和透明标本。结果 :正常儿童上唇部动脉主要来源于上唇动脉 ,大多左右侧上唇动脉吻合成动脉弓 ,上唇动脉有分支分布于鼻端 ,分布于外鼻的动脉主要有鼻背动脉、鼻外侧动脉、鼻翼动脉和鼻翼下缘动脉 ,且形成非常丰富的吻合。单侧完全唇裂患者的上唇动脉沿唇红缘和裂缘走行 ,终止于鼻翼基部 (患侧 )和鼻小柱基部 (健侧 ) ,外鼻的动脉来源及分布与正常儿童相同。结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单侧唇裂 鼻畸形 整复 解剖学基础
下载PDF
面神经颅外段血供的应用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廖进民 王兴海 +5 位作者 李忠华 刘畅 徐达传 丁自海 原林 钟世镇 《中国修复重建外科杂志》 CAS CSCD 2004年第2期131-134,共4页
目的 探讨面神经颅外段的动脉来源及分布。 方法  15例新鲜尸体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插管 ,加压注入红色乳胶或过氯乙烯填充剂 ,观察面神经颅外段的血供来源及分布。 结果 面神经营养动脉来源于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颞浅动脉... 目的 探讨面神经颅外段的动脉来源及分布。 方法  15例新鲜尸体头颈部标本经双侧颈总动脉插管 ,加压注入红色乳胶或过氯乙烯填充剂 ,观察面神经颅外段的血供来源及分布。 结果 面神经营养动脉来源于耳后动脉的茎乳动脉、颞浅动脉面神经支、面横动脉、颈外动脉上面神经支、颈外动脉下面神经支、面动脉后面神经支和面动脉前面神经支 ,其外径分别为 (0 .8± 0 .2 ) mm、(0 .9± 0 .4 ) mm、(1.9± 0 .3) mm、(1.0± 0 .2 ) mm、(1.1± 0 .4 ) mm、(1.0± 0 .2 ) mm和 (1.1± 0 .6 ) mm。各营养动脉除营养面神经外还发出分支相互吻合 ,构成了丰富的面神经血管网。 结论 了解面神经颅外段动脉血供来源及分布 ,为避免腮腺咬肌区手术损伤面神经营养血管提供了解剖学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神经 血供 应用解剖学 颈外动脉 颌面外科 尸体解剖
下载PDF
旋股外侧血管升支臀中肌支的解剖学观测及其临床应用 被引量:10
9
作者 陈振光 张发惠 +3 位作者 徐达传 谭金海 郑和平 陶圣祥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08-409,共2页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 目的 :为切取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的髂骨瓣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36侧经动脉内灌注红色乳胶的成人下肢标本上 ,重点观测旋股外侧动脉升支臀中肌支的走行、分支和分布。结果 :臀中肌支入肌点距髂前上棘平面下方约 5cm ,入肌后臀中肌支主干与纵轴呈 35°~ 40°夹角行向髂骨后上方 ,沿途分出诸升支以第一升支为优势支。结论 :设计旋股外侧动脉升支含双营养支髂骨瓣的改良术式 ,具有手术操作简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临床应用 解剖学 骨瓣 旋股外侧动脉升支 髂嵴支 臀中肌支
下载PDF
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6
10
作者 熊绍虎 徐达传 +3 位作者 程新德 赵天兰 李宁 颜玲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13-114,共2页
目的 :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① 2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 ,切取皮瓣 ,后者制成透明标本 ;②在 10侧头面部铸型标本上 ,观测侧颌颈部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 目的 :为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① 2例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 ,切取皮瓣 ,后者制成透明标本 ;②在 10侧头面部铸型标本上 ,观测侧颌颈部皮肤和皮瓣蒂部的动脉血管分布及静脉回流。结果 :侧颌颈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枕动脉的分支 ,亦有甲状腺上动脉的终末支分支营养 ,并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其蒂部血供来源于颞浅动脉小穿支形成的真皮下血管网。颞浅动脉和面动脉的小穿支在侧颌颈区相互吻合。结论 :侧颌颈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可以依赖于耳前蒂部小穿支真皮下血管网供血成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侧颌颈部 真皮下血管网皮瓣 应用解剖
下载PDF
舌瓣设计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5
11
作者 何尚宽 徐达传 +1 位作者 王增星 靳士英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7年第1期4-6,共3页
目的:为外科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剥制25具(50例)成人舌动、静脉标本,制作7例(14侧)舌血管铸型标本,观察舌动脉和静脉分布的规律性。结果:舌主要由2条舌动脉供血;舌的静脉每侧有5个流向,多数静脉不... 目的:为外科舌瓣的设计提供解剖学基础。方法:解剖剥制25具(50例)成人舌动、静脉标本,制作7例(14侧)舌血管铸型标本,观察舌动脉和静脉分布的规律性。结果:舌主要由2条舌动脉供血;舌的静脉每侧有5个流向,多数静脉不与动脉伴行。结论:根据需要舌瓣的蒂部可设在舌体周围的多个部位,多数舌瓣由动脉网供血,但每个舌瓣可获得一个自然的静脉引流渠道。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舌动脉 舌静脉 舌瓣 解剖学
下载PDF
指、趾甲复合瓣移植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25
12
作者 徐达传 钟世镇 +2 位作者 何尚宽 蔡锦方 赵志杰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1期12-15,60-61,共4页
在77只(足40,手37)标本上观察了指、趾甲及其周围组织的血供规律。甲床根部的血供来自指、趾两侧的动脉(指固有动脉或趾底动脉)横行吻合支形成的动脉弓的分支;甲床两侧血供来自指固有动脉或趾底动脉甲床支。血管进入甲床后互相吻合形成... 在77只(足40,手37)标本上观察了指、趾甲及其周围组织的血供规律。甲床根部的血供来自指、趾两侧的动脉(指固有动脉或趾底动脉)横行吻合支形成的动脉弓的分支;甲床两侧血供来自指固有动脉或趾底动脉甲床支。血管进入甲床后互相吻合形成稠密的血管网。根据解剖学观察,建议临床可有选择地开展吻合血管的术式。指甲床血管较趾甲床血管要粗,这可能是指甲生长较快的原因之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指甲 趾甲 血管 复合瓣移植 解剖学
下载PDF
除皱术中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7
13
作者 雷涛 徐达传 +2 位作者 高建华 陈兵 崔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69-171,共3页
目的:探讨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10例(20侧)新鲜标本5例(10 侧),解剖观察颞浅动脉额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颞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56.7%的颞支及其终末分支均走行在颞浅动脉额支下方的颞浅筋膜... 目的:探讨以颞浅动脉额支定位面神经颞支解剖学依据。方法:选用防腐固定10例(20侧)新鲜标本5例(10 侧),解剖观察颞浅动脉额支的走行分布及其与颞支的毗邻关系。结果:①56.7%的颞支及其终末分支均走行在颞浅动脉额支下方的颞浅筋膜深面。②43.3%的颞支1~2终末分支可在眶上缘水平以上与颞浅动脉额支平行或交叉走行在其深面,终止于额结节下方。③颞支在颧弓上缘与颞浅动脉起始部的距离为(0.7±0.3)cm,走行过程中逐级发出分支分布于眼轮匝肌外侧部,最后呈网状分布于额结节下方的眼轮匝肌与额肌交汇处,支配眼轮匝肌、额肌、皱眉肌。结论:以颞浅动脉额支、颧弓和经过额结节的矢状线所围成的三角形可简便直观地定位颞支的分布,在除皱术中具有实际的应用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浅动脉额支 面神经颞支 除皱术 应用解剖
下载PDF
寰枢椎的解剖学测量及其临床意义 被引量:137
14
作者 曹正霖 钟世镇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299-301,共3页
目的 :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1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上关节面内倾角、下关节面外倾角及侧块内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 19.3 %、10 .7%和 7.... 目的 :为寰枢椎区病损机制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 :在 15 0例中国成年人干燥寰枢椎标本上 ,对具有临床意义的数据进行解剖学测量。结果 :寰椎上关节面内倾角、下关节面外倾角及侧块内倾角两侧不对称分别占 19.3 %、10 .7%和 7.3 % ;椎动脉沟处形成沟环者占 16 .0 % ;所有横突孔的前后径和横径均大于 4mm ;后弓内侧半距仅为外侧半距的 1/2。枢椎椎弓根内倾角变异较大 (-3 .5°~2 1.5°) ;齿突腰部宽度小于 9mm者占 71.2 % ,齿突后倾角的变异较大 (0°~ 2 2°) ;2 7.5 %的椎动脉在经过枢椎侧块下方时会形成一动脉压迹沟 ,致使侧块外端和椎弓根变薄。结论 :①寰枢椎的解剖学形态与其生物力学性质及损伤机制密切相关 ;②手术时寰椎前弓向外显露不宜超过 2 0mm ,后弓切除向外不宜超过 10mm ,经寰枢外侧关节融合或内固定术应选择在关节的内侧 2 /3 ;③大部分中国人不适宜于两枚齿突螺钉内固定术 ;④ 2 7.5 %的中国人不适宜于经椎弓根螺钉固定术 ,枢椎椎弓根变异较大 ,手术前应作CT检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寰椎 枢椎 临床解剖学 测量
下载PDF
面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血供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18
15
作者 熊绍虎 徐达传 +7 位作者 程新德 颜玲 赵天兰 诹访文彦 竹村明道 户田伊纪 池宏海 方一如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4期330-332,共3页
目的 :为面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血供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① 2个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 ,后者制成透明标本 ;②在 10侧头面部铸型标本上 ,观测面部血管分布 ;③ 2例头面部血管铸型标本 ,扫描电镜观测... 目的 :为面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的血供提供形态学基础。方法 :① 2个新鲜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 ,分别灌注红色乳胶及明胶墨汁 ,后者制成透明标本 ;②在 10侧头面部铸型标本上 ,观测面部血管分布 ;③ 2例头面部血管铸型标本 ,扫描电镜观测血管的形态特点。结果 :面部皮肤血供主要来源于面动脉、颞浅动脉及眶下动脉的分支 ,亦有上颌动脉及眼动脉的终末支分支营养 ,并因区域的不同而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它们发出的分支入浅层构成皮下动脉网 ,再由皮下动脉网发出小动脉达真皮层形成真皮下动脉网 ,并相互吻合交通 ,形似“筛网”状。结论 :面部真皮下血管网皮瓣早期主要依赖于蒂部稠密的真皮下血管网供血。临床应用时应考虑其方向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面部皮瓣 真皮下血管网 血管构筑 解剖学
下载PDF
枕大神经痛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34
16
作者 雷涛 徐达传 崔林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78-579,共2页
目的 :探讨枕大神经痛发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防腐固定 10例 ( 2 0侧 )和新鲜标本 5例 ( 10侧 ) ,以经骨性外耳门中点的水平线和后正中线为轴建立坐标系 ,定位枕大神经浅出点 ,观察枕大神经走行分布及其与枕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 :( 1... 目的 :探讨枕大神经痛发病的解剖学基础。方法 :防腐固定 10例 ( 2 0侧 )和新鲜标本 5例 ( 10侧 ) ,以经骨性外耳门中点的水平线和后正中线为轴建立坐标系 ,定位枕大神经浅出点 ,观察枕大神经走行分布及其与枕动脉的毗邻关系。结果 :( 1)枕大神经皮下浅出点位于坐标原点旁开 17~ 2 0mm ;以浅出点为界 ,枕大神经可分为皮下段和肌内段。 ( 2 )皮下段与浅筋膜紧密附着 ,活动度小 ,为固定区 ;肌内段走行于半棘肌和斜方肌腱膜间 ,神经活动度大 ,为活动区。结论 :颈部运动使活动区和固定区交界部位的神经处于“扭折”状态 ;浅出点腱膜组织对神经的固定作用造成了神经的“卡压”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枕大神经 枕大神经痛 应用解剖
下载PDF
筋膜骨膜骨瓣移位术的解剖学基础 被引量:8
17
作者 徐达传 钟世镇 +3 位作者 何尚宽 陈振光 彭建强 余国荣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0年第4期207-210,共4页
通过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12个肢体上观察了筋膜骨膜骨瓣的血供规律:①深筋膜有上、下血管网,供血“渠道”有鲜明的纵行方向性,故筋膜蒂应依纵向进行设计;②肌间隔为连接深筋膜与骨膜间的“桥梁”,故可设计为筋膜蒂-肌间隔-骨膜骨瓣;③... 通过动脉灌注红色乳胶,在12个肢体上观察了筋膜骨膜骨瓣的血供规律:①深筋膜有上、下血管网,供血“渠道”有鲜明的纵行方向性,故筋膜蒂应依纵向进行设计;②肌间隔为连接深筋膜与骨膜间的“桥梁”,故可设计为筋膜蒂-肌间隔-骨膜骨瓣;③利用肌间隔内包含的知名轴型血管,可以增加筋膜蒂骨膜骨瓣的长与宽比例;④深筋膜深面与肌肉之间存有筋膜下疏松结缔组织,是手术分离的“外科平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筋膜骨膜骨瓣 移位术 解剖 深筋膜
下载PDF
斜坡区断层与显微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6
18
作者 丁自海 于春江 +2 位作者 田德润 李云生 于春水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6期418-420,共3页
目的 :探讨斜坡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 ,为斜坡区相关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①使用大脑切片机 ,对 4个尸头标本切制 0 .5~ 1 .0mm显微断层切片 ,对斜坡区及周围结构进行观测 ;②对 30个颅底斜坡区进行显微解剖观... 目的 :探讨斜坡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 ,为斜坡区相关的手术入路提供解剖基础。方法 :①使用大脑切片机 ,对 4个尸头标本切制 0 .5~ 1 .0mm显微断层切片 ,对斜坡区及周围结构进行观测 ;②对 30个颅底斜坡区进行显微解剖观测。结果 :斜坡区与脑桥、延髓腹侧及第Ⅴ~Ⅻ对脑神经关系密切 ,两侧毗邻破裂孔、颈内动脉、内耳门及颈静脉孔。斜坡长 40 .5mm ,可分为上、中、下斜坡三部。两破裂孔、两颈内动脉、两内耳门、两颈静脉孔间最小间距分别为 2 0 .2、1 4 .0、30 .5和 2 3 .3mm。结论 :了解斜破区各结构的形态及相互间的毗邻关系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斜坡区 手术入路 断层解剖 显微解剖
下载PDF
腱旁组织有关的应用解剖学 被引量:16
19
作者 张正治 钟世镇 孙博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89年第3期129-132,188,共4页
通过血管注射,对17只新鲜成年男性尸体上肢的屈指肌腱的腱旁组织,及其血管来源和血液供应进行了研究。腱旁组织是无滑膜腱的血供来源,在肌腱通过关节部位,腱旁组织特化为滑液囊,指腱鞘、腱系膜等结构。腱旁组织的血管网与滑液囊壁、指... 通过血管注射,对17只新鲜成年男性尸体上肢的屈指肌腱的腱旁组织,及其血管来源和血液供应进行了研究。腱旁组织是无滑膜腱的血供来源,在肌腱通过关节部位,腱旁组织特化为滑液囊,指腱鞘、腱系膜等结构。腱旁组织的血管网与滑液囊壁、指腱鞘外面及腱外膜的血管网延续,构成了一个相对独立的血供系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腱旁组织 屈指肌腱 指腱鞘
下载PDF
面部表浅肌肉腱膜系统(SMAS)的解剖学研究 被引量:26
20
作者 姜平 钟世镇 徐达传 《中国临床解剖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4期320-322,共3页
目的 :深入探讨SMAS的形态学特点 ,为颜面部整形手术的开展提供翔实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 6例新鲜和 8例固定头颈部标本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以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SMAS位于皮下脂肪深面 ,直接与颈阔肌延续 ,向前连于眼轮匝肌、颧大... 目的 :深入探讨SMAS的形态学特点 ,为颜面部整形手术的开展提供翔实的形态学基础。方法 :对 6例新鲜和 8例固定头颈部标本进行大体和显微解剖以及组织切片观察。结果 :SMAS位于皮下脂肪深面 ,直接与颈阔肌延续 ,向前连于眼轮匝肌、颧大肌和蜗轴 ,向上与颞浅筋膜相连 ,向后与颈深筋膜浅层融合 ;SMAS分为肌性部和膜性部 ;SMAS与腮腺咬肌筋膜之间有脂肪组织存在 ,面神经在腮腺咬肌筋膜中行走。结论 :SMAS是面部皮下脂肪和腮腺咬肌筋膜之间的独立组织结构层次 ;SMAS与颈阔肌、颧大肌、颞浅筋膜 -枕额肌相连 ,构成头面颈部浅筋膜和深筋膜之间的连续而独立的组织结构层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MAS 颈阔肌 颧大肌 面部 解剖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2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