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25篇文章
< 1 2 1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循证医学在神经内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应用 被引量:8
1
作者 高长越 方传勤 +2 位作者 许志强 王延江 周华东 《西部医学》 2010年第9期1760-1761,共2页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在神经内科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五年制临床专业实习学生18名(循证教学组),按照循证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带教,并与传统教学法实习生18名(传统教学组)的理论与技能训练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循证教学组在训练实... 目的探讨循证医学在神经内科实习生带教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五年制临床专业实习学生18名(循证教学组),按照循证医学教育模式进行带教,并与传统教学法实习生18名(传统教学组)的理论与技能训练的效果进行比较。结果循证教学组在训练实习生掌握神经内科理论及技能方面优于传统教学组,差异显著(P<0.05)。结论循证医学教育模式是帮助实习生提高积极主动的临床思维方法,并可促进其树立正确的循证医学理念以及在临床实践中应用循证医学医疗模式的能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循证医学 神经病学 实习
下载PDF
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 被引量:1
2
作者 张庆 钟代曲 曾昌琴 《世界中医药》 CAS 2015年第A01期354-355,共2页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 年1-12 和2013 年1-12 月有跌倒风险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对跌倒风险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措施并加以实施,观察组运用常规方法... 目的探讨持续质量改进在神经内科患者跌倒管理中的应用.方法:将2014 年1-12 和2013 年1-12 月有跌倒风险的患者作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对照组运用持续质量改进方法对跌倒风险患者进行风险评估,制定管理措施并加以实施,观察组运用常规方法予以护理,通过对两组患者全年的跌倒预防措施执行率、跌倒发生率及护理满意度进行比较;结果:实施持续质量改进后,观察组患者跌倒预防措施执行率〉95%;跌倒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对护理服务满意度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论:运用持续质量改进对神经内科跌倒风险患者进行管理,提高了患者及护理人员对跌倒风险防范的意识,大大减少了跌倒意外的发生,提高了护理工作质量和病人满意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持续质量改进 神经内科 跌倒管理
下载PDF
“病案导入式”教学法在临床医学七年制医学生神经内科见习中的应用 被引量:7
3
作者 李静 王延江 周华东 《西北医学教育》 2010年第5期1049-1051,共3页
临床见习是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七年制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较强临床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如何在临床见习这一关键阶段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达到七年制医学生培养目标至... 临床见习是医学理论联系实际的桥梁。七年制的培养目标是培养具有扎实医学理论基础知识、较强临床能力、较高综合素质的临床医学专业高层次人才。如何在临床见习这一关键阶段有效的提高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对达到七年制医学生培养目标至关重要。在不断探索新的见习教学模式的过程中发现,采用"病案导入式教学法",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例导入式 七年制 神经内科 见习
下载PDF
微信平台在神经内科门诊管理系统中的应用 被引量:1
4
作者 喻刚连 《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文摘版)医药卫生》 2015年第4期35-35,共1页
分析微信平台在神经内科门诊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管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应用微信平台前后医院就诊率与就诊时间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微信平台在神经内科门诊管... 分析微信平台在神经内科门诊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针对第三军医大学大坪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管理系统作为研究对象,针对2013年1月到2015年1月期间应用微信平台前后医院就诊率与就诊时间进行探讨分析,研究微信平台在神经内科门诊管理系统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在神经内科门诊管理系统中,应用微信平台后,随访率与就诊时间都得到极大调整,缩短病人就诊时间,提升就诊率,较应用前存在差异(P〈0.05)。结论:在医院神经内科门诊管理系统中,应用微信平台,不仅可以提高医院服务质量与效率,也可以简化临床就医流程,便捷提供门诊就诊服务,发挥积极应用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内科 微信平台 应用 门诊管理系统
下载PDF
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大鼠神经元DNA氧化损伤的研究 被引量:12
5
作者 邓娟 周华东 +1 位作者 陈曼娥 张莉莉 《中国危重病急救医学》 CAS CSCD 2001年第8期478-480,共3页
目的 :研究 8羟基 2′脱氧鸟苷 ( 8OHd G)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再灌注大鼠模型 ,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 4组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 8OHd G在脑内的表达 ,并用寡核苷酸末端核糖核... 目的 :研究 8羟基 2′脱氧鸟苷 ( 8OHd G)在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的表达情况。方法 :采用栓线法制备大脑中动脉再灌注大鼠模型 ,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为 4组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显示 8OHd G在脑内的表达 ,并用寡核苷酸末端核糖核酸转移酶 ( Td T)介导的 d UTP缺口原位末端标记 ( TU NEL )法标记DNA片段。结果 :正常组和假手术组大鼠脑内偶见 8OHd G阳性细胞 ,缺血 2小时再灌注 2小时时 ,缺血区散在 8OHd G阳性细胞 ;再灌注 2 4小时时 ,8OHd G阳性程度达到高峰 ;4 8小时时 ,缺血区内的神经细胞显示中度的 8OHd G阳性 ,缺血区外的神经细胞为强阳性 ,此处的细胞 TUNEL 染色为阴性。结论 :脑缺血再灌注后 ,DNA氧化损伤比细胞死亡发生范围更加广泛 ,DNA氧化损伤并不一定导致细胞死亡。抗氧化治疗可能在限制脑缺血再灌注时氧化应激中起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8-羟基-2′-脱氧鸟苷 DNA损伤 神经元
下载PDF
高压氧治疗后血管性痴呆大鼠海马区神经发生及血液供应的变化 被引量:7
6
作者 张涛 王舒楠 +4 位作者 黄燕 王景周 姚凤华 罗跃嘉 王强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54-557,共4页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大鼠接受高压氧治疗后海马区神经发生及血液供应情况。方法实验设正常组、VD组、高压氧治疗(HBO)组,每组10只。40只大鼠进行VD造模,造模术后30d,选择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VD组和HBO组。其中,HBO组接受10d的高压氧... 目的探讨血管性痴呆(VD)大鼠接受高压氧治疗后海马区神经发生及血液供应情况。方法实验设正常组、VD组、高压氧治疗(HBO)组,每组10只。40只大鼠进行VD造模,造模术后30d,选择大鼠20只随机均分为VD组和HBO组。其中,HBO组接受10d的高压氧治疗。CT灌注成像技术检测大鼠海马区局部脑血流量(rCBF)、局部脑血容量(rCBV)和平均通过时间(MTT);穿梭箱系统检测大鼠学习记忆功能,以主动回避反应(AAR)比率(完成AAR的次数/测试总次数)衡量;免疫组化检测海马齿状回(DG)巢蛋白(nestin)和微管相关蛋白doublecortin(DCX)的表达情况。结果与正常组和HBO组比较,VD组海马区rCBV和rCBF下降,MTT延长(P<0.01)。正常组DG区颗粒下层弥漫分布较多nestin阳性细胞,其数目(131.98±13.24个)显著低于VD组(160.46±17.38个,P<0.01)和HBO组(167.82±15.49个,P<0.01)。DCX阳性细胞主要位于紧贴颗粒细胞层下的颗粒下区,VD组DCX阳性细胞(66.27±9.22个)显著低于正常组(123.74±16.90个,P<0.01)和HBO组(155.13±18.28个,P<0.01)。HBO组穿梭箱AAR比率(49.5%±9.3%)较VD组(27.5%±7.9%)显著增加(P<0.01),后者的AAR比率又较正常组(87.5%±7.9%)显著降低(P<0.01)。结论高压氧治疗能够改善VD大鼠认知功能障碍并促进海马区神经发生,其作用机制可能与高压氧治疗提高VD大鼠海马区血液供应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oublecortin蛋白 巢蛋白 痴呆 血管性 齿状回 高压氧 CT灌注成像
下载PDF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清指标及免疫应答的影响 被引量:16
7
作者 孙世平 黄平 许志强 《海南医学院学报》 CAS 2016年第22期2681-2684,共4页
目的:研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清指标及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94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 目的:研究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脑蛋白水解物对帕金森病患者血清指标及免疫应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3月~2014年12月在我院确诊并接受治疗的94例帕金森病患者,随机分为接受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的观察组以及接受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单药治疗的对照组,测定外周血中CD4^+T淋巴细胞亚群的含量以及血清中细胞因子、神经损伤分子含量。结果:观察组外周血中CD4^+CD45RA^+原始T细胞、CD4^+CD25highFoxp3^+调节性T细胞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外周血中CD4^+CD45RO^+记忆T细胞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干扰素-γ(IFN-γ)、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白细胞介素-17(IL-17)以及神经元特异性烯醇化酶(NSE)、S100β的含量显著低于对照组(P<0.05),血清中IL-4、IL-10以及β-淀粉样蛋白1-42(Aβ1-42)、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联合脑蛋白水解物治疗PD能够调节免疫功能、减轻神经元的炎症损伤和免疫损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帕金森病 单唾液酸四己糖神经节苷脂钠 脑蛋白水解物 T淋巴细胞
下载PDF
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后增殖细胞核抗原对神经功能缺损的影响 被引量:3
8
作者 何洪波 周华东 +3 位作者 陈曼娥 高长越 李敬诚 王延江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22期4483-4485,共3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表达的变化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为从DNA损伤修复角度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伪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过程中增殖细胞核抗原(proliferating-cellnu-clearantigen,PCNA)表达的变化对DNA损伤修复的影响,为从DNA损伤修复角度干预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健康Wistar大鼠42只,随机分为伪手术组和缺血再灌注组,线栓法制作大鼠缺血再灌注模型。5分制评分法进行神经功能缺损评分。免疫组化法测定PCNA,TUNEL法检测DNA双链损伤。结果:缺血再灌注后24~48h实验动物神经功能缺损最为明显,再灌注96h后逐渐减轻。缺血再灌注之后,PCNA表达明显下降,至24h达到高峰,并持续低表达至96h。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大鼠神经功能缺损评分与神经元PCNA表达及DNA双链损伤有密切关系(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952和1.029)。结论:脑缺血再灌注后PCNA表达减少导致DNA损伤无法得到有效修复,进而导致DNA双链断裂和神经元死亡;DNA损伤与修复系统失衡可以影响大鼠缺血后神经功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损伤 增殖细胞核抗原 DNA损伤 DNA修复
下载PDF
听神经鞘瘤患者睡眠和生活质量探讨 被引量:3
9
作者 张宗平 钟泽其 +3 位作者 陶媛 唐向东 雷飞 王德玺 《广东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788-1790,共3页
目的调查听神经鞘瘤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进一步分析睡眠质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听神经鞘瘤患者16例为病例组,同期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且不存在任何睡眠紊乱和慢性疾病者2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多导睡... 目的调查听神经鞘瘤患者的睡眠和生活质量,进一步分析睡眠质量对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听神经鞘瘤患者16例为病例组,同期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AHI)<5次/h且不存在任何睡眠紊乱和慢性疾病者20例为对照组。所有研究对象均进行多导睡眠图监测,同时采用SF-36健康调查量表(SF-36)和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PSQI)从不同角度对两组的睡眠和健康相关生活质量(HRQoL)进行分析比较。结果嗜睡在病例组相对常见,Epworth嗜睡量表评分≥9者约占43.8%。两组PSQI结果入睡时间、睡眠效率、睡眠紊乱和日间功能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多导睡眠图参数显示两组总睡眠时间、睡眠潜伏期、睡眠效率、AHI和最低血氧饱和度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SF-36各个维度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相关分析显示PSQI总分与躯体疼痛(r=-0.526,P=0.044)和总体健康(r=-0.549,P=0.037)存在明显相关性。结论听神经鞘瘤患者均存在主观和客观睡眠障碍,并严重影响患者的HRQoL,加重神经功能损害和增加死亡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听神经鞘瘤 睡眠障碍 生活质量
下载PDF
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0
作者 赵涌琪 蒋晓江 《检验医学与临床》 CAS 2011年第17期2107-2108,共2页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3例,单用甲钴胺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共4周;治疗组43例,在使用甲钴胺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 目的观察前列地尔注射液治疗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疗效。方法将86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43例,单用甲钴胺注射液0.5mg肌肉注射,每日1次,共4周;治疗组43例,在使用甲钴胺注射液的基础上加用前列地尔注射液,10μg溶于氯化钠注射溶液100mL中静脉滴注,每日1次,共4周。结果对照组和治疗组总有效率分别为72.09%和90.70%,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治疗组神经传导速度改善的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前列地尔注射液可有效改善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临床症状及周围神经的感觉、运动传导速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列地尔 糖尿病神经病变 甲钴胺 注射 肌肉内 注射液
下载PDF
神经门诊失眠症病人社会心理因素调查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琳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2年第6期486-487,共2页
目的 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失眠症的影响。方法 用自制的失眠症调查表以问卷式方法完成了近 4年诊断为失眠症的 10 5例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结果 各种职业中 ,干部和个体经营者居第一和第二位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33 3% ,睡眠... 目的 研究社会心理因素对失眠症的影响。方法 用自制的失眠症调查表以问卷式方法完成了近 4年诊断为失眠症的 10 5例患者的社会心理因素。结果 各种职业中 ,干部和个体经营者居第一和第二位 ,大专以上文化程度占总人数的33 3% ,睡眠不规律者为 2 3%。自我报告的心理因素依次为工作学习压力过重、生意不顺利、家庭矛盾、下岗、亲人去逝。结论 干部、个体经营者、大专以上文化程度、性格内向者和 2 0~ 5 0岁年龄组为失眠症的易感人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失眠症 心理因素 社会因素 神经门诊 调查
下载PDF
环状RNA circ-Olfm1通过FOXO3a调节阿尔茨海默病
12
作者 杨红岩 廖旗荣 +6 位作者 侯明亮 马琳秋 李金平 李小雄 卢静 刘雅婷 周华东 《陆军军医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60-70,共11页
目的探讨环状RNAs(circRNAs)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取6月龄APP/PS1转基因(AD)小鼠和C57BL/6野生型(WT)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5组(n=3):WT组(野生型小鼠)、WT+敲除circ-Olfm1组... 目的探讨环状RNAs(circRNAs)在阿尔茨海默病(Alzheimer’s disease,AD)中的作用及其潜在机制。方法选取6月龄APP/PS1转基因(AD)小鼠和C57BL/6野生型(WT)小鼠,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小鼠分为5组(n=3):WT组(野生型小鼠)、WT+敲除circ-Olfm1组(敲除circ-Olfm1的野生型小鼠)、AD组(APP/PS1转基因小鼠)、AD+敲除circ-Olfm1组(敲除circ-Olfm1的APP/PS1转基因小鼠)和AD+敲除FOXO3a组(敲除FOXO3a的APP/PS1转基因小鼠)。采用皮层和海马立体定向注射慢病毒敲除circ-Olfm1和FOXO3a基因。①提取小鼠脑RNA,检测AD小鼠和WT小鼠中circRNA和mRNA的差异表达,并进行基因本体(gene ontology,GO)分析。②RT‐qPCR检测前10位上调和下调的circRNA、circ-Olfm1和miR-330-5p的表达。③制备慢病毒载体并立体定向注射到WT和AD小鼠的皮层或海马,以敲除circ-Olfm1基因,水迷宫实验评估敲除circ-Olfm1基因对小鼠认知功能的影响,免疫荧光检测Aβ斑块沉积。④双荧光素酶基因分析验证circ-Olfm1和miR-330-5p之间的相互作用。⑤Western blot检测AMPK和FOXO3a蛋白表达水平。⑥透射电镜检查AD小鼠海马组织的线粒体。⑦ELISA检测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的水平。结果AD小鼠和WT小鼠中共鉴定出52个差异表达的circRNA,其中28个上调,24个下调(fold change>1.5,P<0.05)。这些差异表达基因主要涉及信号转导、学习和记忆等功能。circ-Olfm1是差异最大circRNA,在神经元中高表达,并在AD小鼠的大脑皮层和海马中上调(fold change>1.5,P<0.05)。敲除circ-Olfm1基因减少了AD小鼠大脑皮层和海马的β-淀粉样斑块(amyloidβ,Aβ)数量(P<0.01)。细胞实验中:通过starBase数据库观察到circ-Olfm1和miR-330-5p之间存在互补序列。Western Blot结果表明:加入Aβ42后,AMPK和FOXO3a蛋白在神经元细胞中表达明显增加(P<0.01)。沉默circ-Olfm1后,AMPK和FOXO3a蛋白在神经元细胞+Aβ42中表达降低(P<0.01)。ELISA检测提示:敲除FOXO3a后,炎性因子IL-6、IL-1β和TNF-α均显著增高(P<0.01)。透射电镜检查提示:敲除FOXO3a后线粒体损伤显著加重(P<0.01)。结论circ-Olfm1在AD小鼠脑组织和神经元细胞+Aβ42中表达上调,其导致AD小鼠认知损害的机制可能是通过调节FOXO3a蛋白的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阿尔茨海默病 环状RNA 叉头转录因子
原文传递
神经递质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王景周 高唱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3年第2期121-123,共3页
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控是目前神经干细胞研究的核心问题。神经递质不仅介导神经元之间和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且作为细胞外微环境的一员,也参与了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神经递质受体及其信号转导在神经干细胞增殖和... 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调控是目前神经干细胞研究的核心问题。神经递质不仅介导神经元之间和神经元与效应器之间的信息传递,而且作为细胞外微环境的一员,也参与了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和分化。神经递质受体及其信号转导在神经干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还不完全清楚,有关神经递质及其受体在神经系统的药理作用可能随着神经干细胞研究的不断深入而重新得到审视和运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递质 神经干细胞 增殖 分化 NSC 谷氨酸 肾上腺素 性激素 5-羟色胺 GABA NO 乙酰胆碱 甘氨酸
下载PDF
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基因调控的进展 被引量:3
14
作者 高唱 王景周 吴伟康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3年第2期117-120,共4页
文章从Notch基因、bHLH基因和同源盒基因等方面介绍了神经干细胞增殖分化基因调控的最新研究进展。
关键词 增殖 分化 基因调控 神经干细胞 NOTCH基因 bHLH基因 同源盒基因 NSC
下载PDF
实验性脑出血血肿周边及下丘脑神经肽Y含量的变化
15
作者 许志强 蒋晓江 +1 位作者 陈曼娥 王景周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2期688-689,共2页
目的 动态监测实验性脑出血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肽Y(NPY)含量的变化 ,并探讨其变化的自身规律和作用。方法 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的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 ,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出血前及出血后0 5、6、12、2 4、48... 目的 动态监测实验性脑出血条件下中枢神经系统神经肽Y(NPY)含量的变化 ,并探讨其变化的自身规律和作用。方法 采用胶原酶和肝素联合注入尾状核的方法建立大鼠脑出血模型 ,利用放射免疫测定法测定出血前及出血后0 5、6、12、2 4、48及 72h各个时相点血肿周边以及下丘脑NPY的含量。结果 脑出血后 6h血肿周边及下丘脑NPY的含量开始同步升高 ,并于 2 4h达峰值 ,48h、72h开始回落 ,但仍显著高于出血前 (P <0 0 1)。结论 脑出血过程中 ,脑内各部位NPY活性增强 ,使局部脑血流进一步减少并影响神经内分泌功能 ,最终加重神经细胞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出血 神经肽Y 血肿周边 下丘脑
下载PDF
脑缺血后转录修复偶联因子表达与神经元氧化损伤的实验研究
16
作者 邓娟 周华东 +3 位作者 沈诚 张莉莉 高长越 向德兵 《中国急救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期7-9,共3页
目的 探讨脑缺血灌流后转录修复偶联因子ERCC6mRNA表达与神经元氧化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大鼠模型 ,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 6组 ,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ERCC6mRNA和 8-羟基 - 2′ -脱氧鸟苷 (8-OHdG)表达... 目的 探讨脑缺血灌流后转录修复偶联因子ERCC6mRNA表达与神经元氧化损伤的关系。方法 采用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流大鼠模型 ,按再灌注时间不同分 6组 ,用原位杂交法和免疫组化法分别检测ERCC6mRNA和 8-羟基 - 2′ -脱氧鸟苷 (8-OHdG)表达。结果 脑缺血再灌注 2 4h时 ,ERCC6mRNA杂交阳性细胞在缺血区的额、顶叶皮质、外侧纹状体散在分布 ,再灌注 48h缺血区的ERCC6mRNA杂交阳性细胞表达 ,72h时ERCC6mRNA表达达高峰 ,1 68h开始下降 ;8-OHdG阳性细胞数于2 4h时达高峰 ,48h时开始下降。结论 脑缺血再灌流后转录修复偶联因子表达增强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缺血 再灌注 8-羟基-2'-脱离鸟苷 神经元
下载PDF
神经─体液ET_1启动、调控与CNS超微结构应变效应综合研究
17
作者 陈曼娥 王庆松 琚亚非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6年第4期196-198,共3页
为了深入探讨远离大脑局部致伤后CNS总体应变效应,阐明其与神经─体液ET1启动、调控的作用与关系,本研究用放免法和斑点杂交监测了犬双后肢低、高速投射物致伤后血浆、CSF、海马、下丘脑和颞叶灰、白质ET1含量动态变化。... 为了深入探讨远离大脑局部致伤后CNS总体应变效应,阐明其与神经─体液ET1启动、调控的作用与关系,本研究用放免法和斑点杂交监测了犬双后肢低、高速投射物致伤后血浆、CSF、海马、下丘脑和颞叶灰、白质ET1含量动态变化。结果:高、低速组伤后血浆、CSF、各脑区ET1含量和ET1─mRNA表达水平均显著高于伤前和对照组。血浆、CSF、各脑区ET值相互间均呈显著正相关关系。提示:远离大脑局部致伤后神经─体液ET1含量变化有其自身规律和内在联系,在CNS应变效应的发生、发展病理生理过程中可能起持续而重要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颅脑损伤 CNS 应变效应 ET1 超微结构
下载PDF
糖尿病风险增高类型人群神经肌电图临床研究
18
作者 陈婧 李向东 +2 位作者 黄敏 安玉成 杨旭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5年第13期115-116,120,共3页
糖尿病前期是血浆葡萄糖水平在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GT)。2010年新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临床实践指南中,取消了“糖尿病前期”的定义,而代之以“糖尿病风险增高类型”,并增加了Hb ... 糖尿病前期是血浆葡萄糖水平在正常人和糖尿病之间的中间状态,包括空腹血糖受损(IFG)和糖耐量异常(IGT)。2010年新版美国糖尿病学会(ADA)临床实践指南中,取消了“糖尿病前期”的定义,而代之以“糖尿病风险增高类型”,并增加了Hb A1c在5.7%~6.4%的人群[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风险增高人群 神经肌电图改变 研究
下载PDF
脑缺血/再灌注后神经元Ku蛋白的表达与DNA双链损伤的变化
19
作者 高长越 周华东 +1 位作者 方传勤 何洪波 《感染.炎症.修复》 2009年第1期15-18,F0003,共5页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神经元Ku蛋白的表达与DNA双链损伤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元转归的关系。方法:56只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1、6、12、24、48、72h6个时相点取... 目的:探讨脑缺血/再灌注后早期神经元Ku蛋白的表达与DNA双链损伤的变化及其与神经元转归的关系。方法:56只大鼠随机分为脑缺血/再灌注组(大脑中动脉线栓法制备缺血/再灌注模型)和假手术组,分别于术后1、6、12、24、48、72h6个时相点取脑组织,免疫组化法测定缺血/再灌注区Ku异二聚体的成分之一Ku70的表达,原位末端标记法(TUNEL法)观察脑缺血/再灌注后不同时相点缺血/再灌注区神经元DNA双链损伤的变化,DNA琼脂糖凝胶电泳检测缺血/再灌注区细胞凋亡。结果:脑缺血/再灌注1h时,缺血侧Ku70阳性细胞数即开始减少,缺血/再灌注24h降至最低水平;缺血/再灌注6h,缺血区TUNEL细胞数量开始升高,于24hTUNEL阳性细胞数均达到高峰,其后逐渐减少;24h后细胞DNA琼脂糖凝胶电泳始见凋亡特有的阶梯状(Ladder)条带。结论:脑缺血/再灌注早期,神经元Ku蛋白表达下降,可能是导致双链断裂的DNA无法得到修复造成神经元DNA不可逆性损伤,进而引起神经元死亡的原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血/再灌注 神经元 DNA双链断裂 KU70
下载PDF
细胞外基质与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
20
作者 高唱 吴伟康 王景周 《国外医学(脑血管疾病分册)》 2003年第2期124-127,共4页
细胞外基质可影响细胞的分化、增殖、黏附、形态发生和表型表达等生物学过程。神经干细胞具有位置特异性的分化潜能,其增殖、分化和迁移与细胞外基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细胞外基质通过多种细胞因子、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等调控神经干细胞... 细胞外基质可影响细胞的分化、增殖、黏附、形态发生和表型表达等生物学过程。神经干细胞具有位置特异性的分化潜能,其增殖、分化和迁移与细胞外基质有非常密切的关系。细胞外基质通过多种细胞因子、蛋白多糖和糖蛋白等调控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同时,神经干细胞也可分泌相应的细胞外基质组分控制自身及其功能细胞的数量和定位。了解神经干细胞与细胞外基质的相互作用,对于掌握神经干细胞的增殖、分化和迁移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增殖 分化 迁移 细胞生长因子 糖蛋白 黏合素 脂肪酸 整合素 细胞外基质 神经干细胞 NSC ECM 胶原 化学介质 蛋白多糖 可溶性细胞因子 肽类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