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脓毒症模型大鼠循环内皮细胞与肝功能状态间关系的相关性研究 被引量:5
1
作者 杨京 戚华兵 +2 位作者 赵玲 苏楠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171-1174,共4页
目的探讨大鼠脓毒症中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LP)在大鼠制作脓毒症模型。观察CEC数量、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组织学、血天冬氨酸... 目的探讨大鼠脓毒症中循环内皮细胞(circulating endothelial cells,CEC)数量的变化及其与肝功能改变的关系。方法利用盲肠结扎穿孔模型(CLP)在大鼠制作脓毒症模型。观察CEC数量、白细胞数量的变化、以及肝组织病理组织学、血天冬氨酸转氨酶(AST)和丙氨酸转氨酶(ALT)的改变。并探讨CEC数量与AST和ALT的相关关系。结果CLP6h后动物肝细胞明显肿胀,24h组肝细胞大量空泡变性,乃至坏死。CLP3h组白细胞和CEC数量比对照组明显升高。而CLP6h后AST、ALT才出现明显增高。CEC数量与AST和ALT水平呈负相关,Pearson相关系数(r)分别为-0·774和-0.734(P<0·01)。用非线性回归分析CEC数量与AST和ALT的关系,发现CEC数量对ALT的最佳拟合曲线为幂函数(P<0·05),其方程为ALT=33.052681+24.097309CEC-1。CEC数量对AST的最佳拟合曲线为对数函数,但无统计学意义(P=0.607)。结论在大鼠脓毒症模型中,比起常规肝功能指标,CEC数量更能敏感反映肝脏病理进程。当肝功能指标高于正常阈值时肝细胞已经出现了显著损伤。因此,早期监测CEC数量结合已有的肝功能指标有助于早期提示肝功能损害,及时针对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脓毒症 循环内皮细胞 盲肠结扎穿孔术 肝功能
下载PDF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在脂多糖抑制成骨细胞分化中作用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
2
作者 杨京 赵子瑜 +1 位作者 何启芬 陈林 《创伤外科杂志》 2009年第5期393-396,共4页
目的本实验拟通过研究激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信号通路时骨组织成骨细胞分化程度在内毒素血症中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骨组织在炎症反应中变化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8周龄雄性C57小鼠和FGFR3功能持续增强的软骨发育不全(Ach)... 目的本实验拟通过研究激活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FGFR3)信号通路时骨组织成骨细胞分化程度在内毒素血症中的变化,为进一步阐明骨组织在炎症反应中变化的机制奠定基础。方法8周龄雄性C57小鼠和FGFR3功能持续增强的软骨发育不全(Ach)小鼠各6只,分为脂多糖(LPS)组和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3只。LPS15mg/kg或等量生理盐水腹腔注射4小时后取右侧胫骨提取RNA,定量聚合酶链式反应(PCR)检测白细胞介素-6(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骨钙素(OC)的变化。LPS、碱性成纤维生长因子(bFGF)处理前成骨细胞系MC3T3E14小时后定量PCR检测IL-6、TNF-α、OC水平,成骨诱导7天后检测碱性磷酸酶(ALP)活性。结果LPS刺激后,骨组织和MC3T3E1的炎症递质基因IL-6、TNF-α的RNA水平显著增加(P<0.01),成骨标志性基因OC表达下调(P<0.05)。且Ach小鼠相应基因变化幅度显著高于C57的变化幅度(P<0.05)。MC3T3E1同时用LPS与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处理组的IL-6、TNF-α、OC水平表达水平位于单独用LPS或bFGF组之间。成骨诱导7天后LPS处理组细胞ALP活性显著低于未处理组(P<0.05),bFGF处理组显著增高(P<0.01)。结论LPS刺激骨组织发生炎症反应、抑制成骨细胞分化。在整体动物水平持续性激活FGFR3信号通路加重上述反应,在细胞水平低剂量bFGF激活FGFR3减轻上述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多糖 成骨细胞 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受体3
下载PDF
欧氏距离矩阵分析法(EDMA)在医学形态学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
3
作者 罗凤涛 杜晓兰 《解剖学研究》 CAS 2012年第1期50-54,共5页
欧几里德距离矩阵分析法(Euclidean distance matrix analysis,EDMA),又称欧氏距离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基于一系列标志点间的距离组成的矩阵来比较两个(组)间物体形态差异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比较形态差异,而且可以指示差异较大的... 欧几里德距离矩阵分析法(Euclidean distance matrix analysis,EDMA),又称欧氏距离矩阵分析法,是一种基于一系列标志点间的距离组成的矩阵来比较两个(组)间物体形态差异的方法。它不仅可以从整体上比较形态差异,而且可以指示差异较大的区域,并且具有精确度高、操作性强等优点,在生物形态学研究中应用广泛,本文主要对该方法的原理及其在医学形态测量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欧氏距离矩阵分析 EDMA 形态测量 医学形态学
下载PDF
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培养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9
4
作者 鲁秀敏 陈林 +2 位作者 苏楠 李福兵 赵玲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3期159-163,共5页
目的建立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培养模型,为探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24h内新生小鼠颅骨和4~8周龄成年小鼠四肢长骨分别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采用间接接触的培养模式将接种了骨髓单... 目的建立小鼠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共培养模型,为探讨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利用24h内新生小鼠颅骨和4~8周龄成年小鼠四肢长骨分别分离、培养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采用间接接触的培养模式将接种了骨髓单核细胞的玻片或骨片置入提前24h接种了成骨细胞的培养皿中进行共培养。共培养一定时间后进行破骨细胞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tartrate-resistant acid phosphatase,TRAP)染色鉴定和骨吸收功能检测,并进一步采用RT-PCR对破骨细胞标志酶基因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TRAP和组织蛋白酶K(CathepsinK)的表达进行检测。结果共培养5天后可见TRAP(+)多核细胞形成,13天础(+)多核细胞数目达到高峰;骨吸收陷窝在共培养7天后开始出现,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陷窝面积呈增加趋势;破骨细胞标志基因TRAP在共培养3天时开始表达,而MMP-9和CathepsinK则在共培养5天后表达。结论共培养体系中成骨细胞对破骨细胞调控作用显著,诱导的破骨细胞具有噬骨能力,该共培养模型可用于成骨细胞和破骨细胞之间的相互调控作用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成骨细胞 破骨细胞 共培养
下载PDF
NBD多肽与OPG联合抑制聚乙烯磨损颗粒诱导的溶骨效应 被引量:3
5
作者 汪洋 张健 +6 位作者 周锐 成名翔 曾理 吴宁宁 李锐冬 牟钰钦 邓忠良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7期1789-1793,共5页
目的运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研究NBD多肽、NBD多肽联合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减少骨破坏吸收防治人工关节松动的效应。方法在小鼠背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取同源小鼠的颅骨植入气囊内。将已制成的气囊模型的小鼠分成3组:NBD多肽组... 目的运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研究NBD多肽、NBD多肽联合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减少骨破坏吸收防治人工关节松动的效应。方法在小鼠背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取同源小鼠的颅骨植入气囊内。将已制成的气囊模型的小鼠分成3组:NBD多肽组(气囊内注入聚乙烯颗粒及NBD多肽);联合组(气囊内注入聚乙烯颗粒、NBD多肽及OPG);对照组(气囊注入聚乙烯颗粒及生理盐水)。3周后取囊壁和植入颅骨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炎症反应情况及炎症细胞渗出量;取组织匀浆液应用ELISA方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TNF)浓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情况;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情况及RT-PCR检测破骨细胞骨吸收相关基因Ⅱ型碳酸酐酶(CA-Ⅱ)mRNA表达水平。结果①HE染色检测炎症细胞渗出量NBD多肽组(870±236)、联合组(820±198)明显少于对照组(3 325±467)(P<0.05)。②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TNF)浓度NBD多肽组[(138.34±2.32)、(156.14±4.17)]与联合组[(129.32±4.62)、(148.78±5.36)]均明显低于对照组[(187.56±4.78)、(179.45±8.34),P<0.05]。③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区域与视野面积的百分比NBD多肽组[(1.06±0.67)%]与联合组[(0.64±0.33)%]明显少于对照组[(4.12±1.09)%],且联合组较NBD多肽组染色面积也有显著减少(P<0.05)。④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陷窝面积与视野面积的百分比NBD多肽组[(4.03±0.76)%]与联合组[(2.65±0.58)%]明显低于对照组[(12.38±1.98)%];且联合组较NBD多肽组的骨片吸收面积有显著减少(P<0.05)。⑤破骨细胞骨吸收功能相关基因CA-ⅡmRNA相对表达量NBD多肽组(0.254±0.048)与联合组(0.180±0.033)明显少于对照组(0.382±0.072)。且与NBD多肽组相比,联合组表达水平也有显著减少(P<0.05)。结论 NBD多肽能明显减轻聚乙烯磨损颗粒所致的炎症反应,从而间接抑制破骨细胞激活,有效减少聚乙烯磨损颗粒所致的骨吸收效应;NBD多肽与OPG联合应用,其抑制骨吸收效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BD多肽 骨保护素 人工关节 植骨气囊动物模型 无菌松动
原文传递
骨保护素抑制小鼠植骨气囊模型中聚乙烯磨损颗粒诱导的溶骨效应 被引量:2
6
作者 汪洋 王信 +4 位作者 周锐 姜蓉 邓忠良 张健 陈婷梅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4期1446-1450,共5页
目的运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研究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减少破骨细胞骨破坏的吸收效应。方法在小鼠背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取同源小鼠的颅骨植入气囊内制作气囊模型。实验分成3组:空白组(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颗粒组(气囊注入聚... 目的运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研究骨保护素(osteoprotegerin,OPG)减少破骨细胞骨破坏的吸收效应。方法在小鼠背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取同源小鼠的颅骨植入气囊内制作气囊模型。实验分成3组:空白组(气囊内注入生理盐水)、颗粒组(气囊注入聚乙烯颗粒和生理盐水)、OPG组(气囊内注入聚乙烯颗粒和OPG)。3周后取囊壁和植入颅骨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炎症反应情况及炎症细胞渗出量;取组织匀浆液应用ELISA方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TNF-α浓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情况及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情况。结果①HE染色检测炎症细胞渗出量:颗粒组[(3 812±628)个/视野]与OPG组[(3 665±297)个/视野]明显多于空白组[(1 820±598)个/视野,P<0.05]。②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TNF-α浓度:颗粒组[IL-1、TNF-α浓度分别为(210.57±4.26)、(188.36±7.33)pg/ml]与OPG组[IL-1、TNF-α浓度分别为(198.59±6.90)、(179.28±2.11)pg/ml]明显多于空白组[IL-1、TNF-α浓度分别为(138.34±2.32)、(156.14±4.17)pg/ml,P<0.05]。③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区域面积与视野面积的百分比:颗粒组[(4.34±1.53)%]明显多于空白组[(0.89±0.12)%,P<0.05];OPG组[(0.96±0.55)%]与颗粒组相比,明显减少(P<0.05)。④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陷窝面积与视野面积的百分比:颗粒组[(14.58±2.68)%]明显多于空白组[(3.09±0.62)%,P<0.05]。OPG组[(3.25±0.78)%]与颗粒组相比,有统计学差异(P<0.05)。讨论成功建立小鼠植骨气囊模型,并证实OPG对于聚乙烯颗粒所引起的炎症反应并未起到明显抑制作用,但OPG能抑制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有效减少聚乙烯磨损颗粒所致的骨吸收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素 人工关节 植骨气囊动物模型 无菌松动
原文传递
小鼠破骨细胞诱导及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表达检测
7
作者 鲁秀敏 陈锚锚 +4 位作者 苏楠 李福兵 赵玲 段亚琪 陈林 《现代生物医学进展》 CAS 2008年第6期1046-1048,共3页
目的:检测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s)在小鼠破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为探讨FGFRs对破骨细胞的直接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和... 目的:检测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fibroblast growth factor receptors,FGFRs)在小鼠破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为探讨FGFRs对破骨细胞的直接调控作用奠定基础。方法:采用巨噬细胞集落刺激因子(macrophage colony stimulating factor,M-CSF)和破骨细胞分化因子(receptor activator of nuclear factor-Bligand,RANKL)诱导小鼠骨髓单核细胞分化为破骨细胞。提取细胞总RNA后经逆转录获得小鼠破骨细胞cDNA,根据FGFRs基因编码区序列设计的引物进行PCR扩增并对PCR扩增产物进行测序。为进一步验证转录水平的结果,提取细胞总蛋白电泳后进行免疫印迹实验。结果:诱导5d后可见TRAP(+)多核细胞出现,小鼠破骨细胞在转录水平和翻译水平均只可检测到FGFR1和FGFR3基因的表达产物。结论:M-CSF和RANKL可成功诱导出小鼠破骨细胞,FGFR1和FGFR3基因在小鼠破骨细胞中均有表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破骨细胞 成纤维生长因子受体 RT—PCR WESTERN BLOT
下载PDF
IL-4与骨保护素联合抑制聚乙烯磨损颗粒诱导的溶骨效应
8
作者 汪洋 周锐 +3 位作者 吴宁宁 牟钰钦 李锐冬 邓忠良 《南方医科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709-1713,共5页
目的运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研究白介素-4(IL-4)与骨保护素(OPG)联合减少骨破坏吸收防治人工关节松动的效应。方法在小鼠背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取同源小鼠的颅骨植入气囊内。将已制成的气囊模型小鼠分成3组:对照组(气囊注入聚乙烯颗粒及... 目的运用小鼠植骨气囊模型,研究白介素-4(IL-4)与骨保护素(OPG)联合减少骨破坏吸收防治人工关节松动的效应。方法在小鼠背部注入空气形成气囊,取同源小鼠的颅骨植入气囊内。将已制成的气囊模型小鼠分成3组:对照组(气囊注入聚乙烯颗粒及生理盐水);IL-4组(气囊内注入聚乙烯颗粒及IL-4);联合组(气囊内注入聚乙烯颗粒、IL-4及OPG),3周后取囊壁和植入颅骨组织进行HE染色检测炎症反应情况及炎症细胞渗出量;取组织匀浆液应用ELISA方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TNF)浓度;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观察破骨细胞的分化成熟情况;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情况。结果(1)HE染色检测炎症细胞渗出量IL-4组、联合组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2)ELISA法检测炎性细胞因子(IL-1、TNF)浓度IL-4组与联合组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5)。(3)抗酒石酸酸性磷酸酶染色阳性区域与视野面积的百分比IL-4组与联合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联合组较IL-4组染色面积也有显著减少(P<0.05)。(4)应用扫描电镜检测骨片吸收陷窝面积与视野面积的百分比IL-4组与联合组明显少于对照组;且联合组较IL-4组的骨片吸收面积有显著减少。讨论证实IL-4不仅能明显减轻炎症情况,并且能明显减少破骨细胞的激活、骨破坏吸收情况,抑制聚乙烯磨损颗粒所致的骨吸收效应。IL-4与OPG联合应用于小鼠植骨气囊模型中,其抑制骨吸收效应更加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保护素 白介素-4 人工关节 植骨气囊动物模型 无菌松动
下载PDF
成骨细胞特异性过表达h1 calponin转基因小鼠的建立
9
作者 陈锚锚 苏楠 +4 位作者 赵子瑜 雷子贤 赵玲 李福兵 陈林 《中国骨质疏松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12期849-853,共5页
目的为从整体动物水平研究碱性调宁蛋白(h1-calponin)在骨形成过程中的直接作用,我们构建了成骨细胞中特异性过表达h1-calponin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并对其表型进行了初步分析。方法构建在成骨细胞特异性启动子(collagen I promoter)驱动... 目的为从整体动物水平研究碱性调宁蛋白(h1-calponin)在骨形成过程中的直接作用,我们构建了成骨细胞中特异性过表达h1-calponin的转基因小鼠模型,并对其表型进行了初步分析。方法构建在成骨细胞特异性启动子(collagen I promoter)驱动下表达h1-calponin的载体(pColI-calponin),纯化DNA片段,再以显微注射的方法将转基因片段导入小鼠受精卵,经移植后得到小鼠。PCR法检测整合到小鼠基因组中的外源基因,提取F1代阳性小鼠原代成骨细胞RNA,RT-PCR检测h1-calponin在小鼠成骨细胞中的表达情况,并观察转基因小鼠表型及体重变化情况。结果PCR检测结果显示1只G0代转基因鼠中检测到阳性信号,RT-PCR显示F1代转基因小鼠成骨细胞中表达h1-calponin较野生对照小鼠明显增加,且转基因小鼠体重与野生小鼠相比有明显降低。结论成功构建了在成骨细胞特异性过表达h1-calponin的转基因小鼠,为深入研究h1-calponin在骨骼发育中的作用提供了良好的动物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碱性调宁蛋白 成骨细胞 转基因小鼠
下载PDF
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促进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增殖及骨向分化 被引量:2
10
作者 易玲娴 翁土军 +3 位作者 苏楠 何启芬 罗凤涛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3期262-265,共4页
目的研究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recombinant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1-34,rhPTH(1-34)]间断处理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增殖以及骨向分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rhPTH(1-34)促骨形成的机制。方法无菌条... 目的研究重组人甲状旁腺激素1-34[recombinant human parathyroid hormone1-34,rhPTH(1-34)]间断处理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BMSC)增殖以及骨向分化的影响,进一步探讨rhPTH(1-34)促骨形成的机制。方法无菌条件下分离6~8周的C3H雄性小鼠BMSC,传代培养,10 nmol/L rhPTH(1-34)间断处理或者Vehicle处理,MTT检测细胞增殖;BMSC成骨诱导后,分别在3、6、9 d进行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和活性测定;RT-PCR检测成骨细胞功能标志基因核心结合因子α1(core binding factorα1,Cbfα1)、骨桥蛋白(osteopontin,OP)、骨钙素蛋白(osteocalcin,OC)的表达水平;Western blot检测p-Erk1/2,p-P38信号通路。结果 rhPTH(1-34)间断处理促进BMSC增殖;诱导9 d时与对照组比较,显著增加ALP活性[D(405)/D(562):(0.625±0.049)vs(0.543±0.038),(P<0.05)];显著增加成骨功能相关基因Cbfα1(增加186.6%,P<0.01),OC(增加210.5%,P<0.01),OP mRNA(增加5.5%,P<0.05)的表达水平;p-Erk1/2,p-P38水平均增加。结论 rhPTH(1-34)间断处理通过激活下游的p-Erk1/2和p-P38通路,促进BMSC增殖,增强其向成骨细胞分化,使成骨细胞数量和活性增加,从而增加骨形成达到治疗骨质疏松的目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甲状旁腺激素 间充质干细胞 成骨细胞 骨形成
原文传递
构建FGFR3基因沉默慢病毒载体及其对ATDC5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 被引量:1
11
作者 朱莹 戚华兵 +3 位作者 王权 王晓凤 黄启钊 陈林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1期1043-1047,共5页
目的通过构建慢病毒介导的FGFR3RNAi,观察FGFR3对小鼠前软骨细胞系ATDC5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针对FGFR3基因的有效靶序构建FGFR3RNAi慢病毒载体,并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用包装成功的慢病毒转染ATDC5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目的通过构建慢病毒介导的FGFR3RNAi,观察FGFR3对小鼠前软骨细胞系ATDC5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针对FGFR3基因的有效靶序构建FGFR3RNAi慢病毒载体,并转染293T细胞进行病毒包装。用包装成功的慢病毒转染ATDC5细胞,Real-time PCR和Western blot检测ATDC5中FGFR3RNAi效率,细胞计数及MTT检测ATDC5的增殖变化,Real-time PCR检测ATDC5中软骨分化相关分子Ⅱ型胶原(collagenⅡ,ColⅡ)、Ⅹ型胶原(collagenⅩ,ColⅩ)和基质金属蛋白酶-13(MMP-13)的表达与变化。结果FGFR3RNAi慢病毒载体构建成功,并包装出相应的慢病毒,滴度为5×108TU/mL。FGFR3RNAi慢病毒转染ATDC5后FGFR3mRNA水平分别较空白组和阴性对照(NC)组下降了65.2%和68.8%(P<0.01)。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空白组和NC组相比,FGFR3RNAi组FGFR3蛋白水平显著降低(P<0.01)。细胞计数及MTT检测结果显示,FGFR3RNAi组细胞增殖能力较空白组和NC组增强(P<0.05,P<0.01)。Real-time PCR结果显示,经向软骨诱导分化后,FGFR3RNAi组细胞中ColⅡ、ColⅩ和MMP-13的表达水平较空白组和NC组显著增加(P<0.01)。结论成功包装的FGFR3RNAi慢病毒能有效降低ATDC5细胞中FGFR3基因的表达。FGFR3表达水平降低后对ATDC5细胞增殖和分化的抑制作用明显减弱。 展开更多
关键词 FGFR3 RNAI 慢病毒 ATDC5 增殖 分化
原文传递
骨形态发生蛋白1A型受体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终末分化中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2
作者 李昂 鲍全伟 +5 位作者 陈思旭 刘华渝 李俊峰 陈辉 钟孝政 宗兆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5期1717-1721,共5页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1A型受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1A,BMPR1A)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终末分化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Lox P/Cre系统,以3.2 kbⅠ型胶原蛋白为启动子,在小鼠成骨细胞中特异性敲除BMPR1A(不含Cre的... 目的观察骨形态发生蛋白1A型受体(bone morphogenetic protein receptor 1A,BMPR1A)介导的信号通路在成骨细胞终末分化中的调节作用。方法使用Lox P/Cre系统,以3.2 kbⅠ型胶原蛋白为启动子,在小鼠成骨细胞中特异性敲除BMPR1A(不含Cre的小鼠记为对照组),采用Von Kossa染色、细胞茜素红染色,扫描电镜观察成骨细胞矿化能力的改变;MASSON染色、天狼星红染色观察成骨细胞胶原合成能力的变化;免疫组化染色、细胞周期检测初步探讨其成骨细胞终末分化阻滞的可能机制。结果 BMPR1A敲除小鼠与对照组小鼠相比:1矿化能力明显下降,且细胞间连接减少,间隙变大;2胶原合成能力减弱,胶原排列不规则;3FGF23与OPN的表达升高,细胞周期的阻滞是成骨细胞终末分化障碍可能的原因。结论 BMPR1A在成骨细胞终末分化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敲除后可导致小鼠骨矿化减弱,胶原合成能力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1A型受体 成骨细胞 终末分化 矿化
原文传递
牙本质基质蛋白环化重组酶启动子表达的时空特点
13
作者 李昂 鲍全伟 +5 位作者 陈思旭 刘华渝 李俊峰 陈辉 钟孝政 宗兆文 《中华实验外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68-71,共4页
目的观察牙本质基质蛋白1(DMP1)和DMP1环化重组酶(DMP1-Cre)表达的时空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胚胎晚期(E18.5)、1、3周C57BL/6J小鼠DMP1的表达,β-半乳糖苷酶(β—gal)染色观察1、3周DMP1-Cre,ROSA26(ROSA26为Cr... 目的观察牙本质基质蛋白1(DMP1)和DMP1环化重组酶(DMP1-Cre)表达的时空特点。方法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观察胚胎晚期(E18.5)、1、3周C57BL/6J小鼠DMP1的表达,β-半乳糖苷酶(β—gal)染色观察1、3周DMP1-Cre,ROSA26(ROSA26为Cre报告基因)小鼠中DMP1-Cre表达的时间和空间特点。结果DMP1在小鼠正常发育中,早期无明显表达,在随后的生长发育中,DMP1集中表达于皮质骨中的骨细胞,阳性细胞计数:骨细胞(35±3)个、成骨细胞(10±1)个、软骨细胞(5±1)个,与其他细胞中表达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在成骨细胞、软骨细胞及生长板中也有少量表达;DMP1-Cre在骨细胞集中表达,阳性细胞计数:骨细胞(18±2)个、成骨细胞(5±1)个、软骨细胞(6±2)个(P〈0.01),且在软骨细胞和成骨细胞中均有少量表达(P〈0.01)。结论DMP1-Cre在骨骼系统中的多种细胞中均有表达,因此在进行相关基因操作时,这一表达特点需要在结果分析中加以考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牙本质基质蛋白1 启动子 骨细胞 特异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