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5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急进高原环境对血管内皮功能的影响及其与急性高原病的关系 被引量:19
1
作者 邱友竹 余洁 +4 位作者 王连友 梁逍 杨杰 张恩浩 黄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5期415-419,共5页
目的观察人群急进高原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急性高原病(AMS)的关系。方法在平原地区招募32名受试者,以汽车方式急进高原(海拔3900m)。进入高原第5天根据路易斯湖量表评分,将受试者分为AMS+组(n=14)和AMS–组(n=18)。... 目的观察人群急进高原后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并探讨其与急性高原病(AMS)的关系。方法在平原地区招募32名受试者,以汽车方式急进高原(海拔3900m)。进入高原第5天根据路易斯湖量表评分,将受试者分为AMS+组(n=14)和AMS–组(n=18)。ELISA法检测人群血清一氧化氮(NO)、内皮素-1(ET-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血管内皮钙黏蛋白(VE-cadherin)、丙二醛(MDA)及超氧化物歧化酶(SOD)等指标的变化。采用Pearson相关法分析上述指标与AMS的关系。结果急进高原后第5天时32名受试者中AMS的发生率为43.8%。与平原相比,受试者急进高原后血清NO、SOD水平明显降低(P<0.05,P<0.01),ET-1和MDA水平明显升高(P<0.05)。与AMS–人群比较,AMS+人群NO、VEGF和VE-cadherin、SOD水平均明显降低(P<0.05,P<0.01),ET-1水平明显升高(P<0.01)。相关性分析显示,急性高原暴露第5天人群血清NO、VEGF、VE-cadherin、SOD水平与AMS呈显著负相关,ET-1水平与AMS呈显著正相关。结论急进高海拔环境可能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受损,血管内皮功能相关指标的变化可能为AMS的预警及诊断提供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原病 一氧化氮 内皮素-1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类
下载PDF
唑吡坦预防急性高原反应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研究 被引量:2
2
作者 黄永涛 覃军 +4 位作者 高旭滨 陈国柱 郑程荣 杨杰 黄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9期733-737,共5页
目的观察急性高原暴露后唑吡坦预防急性高原反应(AMS)的效果。方法采用高原现场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4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唑吡坦组与安慰剂组,分别在平原与高原采集一般资料、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AMS... 目的观察急性高原暴露后唑吡坦预防急性高原反应(AMS)的效果。方法采用高原现场随机双盲对照的研究方法,将40名受试者随机分为唑吡坦组与安慰剂组,分别在平原与高原采集一般资料、血压、心率、血氧饱和度、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AMS评分及体能测试结果。结果急性高原暴露后,唑吡坦组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评分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0.047)。唑吡坦组6min步行距离明显大于安慰剂组(P=0.009)。不同时间点唑吡坦组AMS发病率均明显低于安慰剂组(P值分别为0.019、0.014、0.025、0.026),其中唑吡坦组各时间点的重度AMS发病率均低于安慰剂组(P值分别为0.047、0.044、0.031和0.020)。急性高原暴露20h后,唑吡坦组虚弱、疲劳、眩晕症状明显轻于安慰剂组(P<0.05)。急性高原暴露后两组心率、血压、氧饱和度、体力活动能力、左右手握力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唑吡坦能减轻AMS症状,降低AMS发病率,可望成为预防AMS的新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唑吡坦 急性高原反应 高原 睡眠障碍
下载PDF
急进高原及习服后左心功能变化的超声心动图观察 被引量:8
3
作者 饶明月 覃军 +4 位作者 高旭滨 张继航 余洁 刘曦 黄岚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5期421-424,共4页
目的探讨健康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及习服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2012年6月-8月121名成都某部健康青年男性官兵,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所有受试者在平原、进入海拔3700m高原1d及停留l周后进入更高海拔4400m 7d、50d的... 目的探讨健康青年男性急进高原及习服后左心功能的变化。方法根据纳入及排除标准,纳入2012年6月-8月121名成都某部健康青年男性官兵,通过超声心动图检测所有受试者在平原、进入海拔3700m高原1d及停留l周后进入更高海拔4400m 7d、50d的左心功能参数。结果健康青年男性急性高原暴露1d时,左房内径、左室收缩末容积显著减小(P<0.05),心率、左室射血分数、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明显增高(P<0.05),E/A明显降低(P<0.05);进入更高海拔地区习服7d后左房内径、左室舒张末期容积较急性高原暴露后显著降低(P<0.05),左室短轴缩短率明显增加(P<0.05),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均明显降低(P<0.05),心率、左室射血分数、E/A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经50d习服后左心腔减小(P<0.05),但心率、左室射血分数、心输出量、心脏指数仍显著高于平原水平(P<0.05),每搏输出量、每搏指数明显低于平原水平(P<0.05)。结论急性高原暴露后,左心可发挥明显代偿功能,心率、每搏输出量、心输出量显著增加;随着更高海拔地区的暴露和习服时间延长,左心腔变小,但经短期习服后左心收缩功能仍显著高于平原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心动描记术 高原病 习服 心室功能
下载PDF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炎性体在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过程中的作用 被引量:4
4
作者 曹运兰 胡龙江 宋耀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8期801-806,共6页
目的探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体在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住院患者共130例,分为... 目的探究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ucleotide binding oligomerization domain-like receptor protein 3,NLRP3)炎性体在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过程中的作用。方法选取第三军医大学新桥医院心血管内科的住院患者共130例,分为单纯冠心病组(n=40)、单纯2型糖尿病组(n=20)、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n=40)及正常对照组(n=30)。分离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及血浆。采用RT-q PCR、Western blot分别检测各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poptosisassociated speck-like protein,ASC)、半胱天冬氨酸蛋白酶-1(caspase-1)mRNA及蛋白表达情况,ELISA法检测各组血浆中IL-1β含量。结果单纯冠心病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及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NLRP3、ASC、Caspase-1 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均较正常对照组显著增高(P<0.05),其中,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ASC、Caspase-1 mRNA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单纯冠心病组及单纯2型糖尿病组(P<0.05),而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NLRP3蛋白在外周血单个核细胞中的表达显著高于单纯冠心病组及单纯2型糖尿病组(P<0.05)。同时,测得单纯冠心病组、单纯2型糖尿病组及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血浆中IL-1β含量分别为(24.05±1.00)、(22.86±1.66)、(26.85±1.45)ng/L,较正常对照组(12.53±2.79)ng/L均显著升高(P<0.05),其中,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组血浆中IL-1β含量显著高于单纯冠心病组及单纯2型糖尿病组(P<0.05)。结论 NLRP3炎性体的异常激活可促进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病理过程的发生、发展,其可能成为防治2型糖尿病并发冠心病的新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 炎性体 冠心病 2型糖尿病 IL-1Β
原文传递
平原动脉血压对急性高原病易感性的预测 被引量:5
5
作者 刘阳 张继航 +5 位作者 武晓静 高旭滨 卢巍 卞士柱 徐佰达 黄岚 《军事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4期255-258,共4页
目的研究健康青年男性平原动脉血压与暴露于高原急性高原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旨在评价动脉血压测量在急性高原病(AM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由平原乘飞机急进入高原男性青年中随机抽取204例,对其进行一般检查,项目包括动脉血压测量、AMS流... 目的研究健康青年男性平原动脉血压与暴露于高原急性高原病易感性之间的关系,旨在评价动脉血压测量在急性高原病(AMS)诊断中的作用。方法由平原乘飞机急进入高原男性青年中随机抽取204例,对其进行一般检查,项目包括动脉血压测量、AMS流行病学观察表(包括人群一般人口学资料)填写。①测定海拔为平原(500 m)、高原(3700 m)第1天;②用路易斯湖评分系统(LLS)进行AMS诊断,有头痛且评分%≥3诊断为AMS。比较急进高原(3700 m)第1天AMS组和无AMS组平原动脉血压相关指标。用Pearson积矩相关分析对LLS评分与平原动脉血压各指标相关性作出判断,并通过ROC曲线作出其相应界值。结果①由平原急进高原(3700 m)第1天AMS发病率明显较高,达53.92%,且平原AMS评分明显较急进高原(3700 m)低(P<0.05)。②急进高原(3700 m)第1天,AMS组舒张压(DBP)、平均动脉压(MABP)较无AMS组高,且两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并通过Logistic回归分析筛选出DBP作为高原(3700 m)AMS发病客观评估指标,其诊断AMS界值为72.5mmHg,灵敏度为56.3%,特异度为63.2%,曲线下面积(AUC)为0.598,P<0.05。结论①暴露于高原后AMS发病明显升高。②平原DBP可能与AMS发病有关,且与LLS呈正相关,对高原AMS发病具有一定预测价值,但由于其特异性或敏感性问题,在实际应用中存在一定限制,应当与其他指标一起综合考虑预测AMS易感性,则可靠性会更准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高海拔 低氧 平原 动脉血压 急性高原病 易感性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