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69篇文章
< 1 2 9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专科进修医生教学管理的思考与实践
1
作者 杨仕明 房殿春 《中华综合医学》 2002年第4期370-371,共2页
关键词 教学管理 专科进修 消化科进修医生 医院管理
下载PDF
小剂量奥美拉唑治疗溃疡样功能性消化不良的疗效观察及对24h胃内pH值的影响──附42例报告 被引量:7
2
作者 林金坤 陈旻湖 +4 位作者 刘思纯 何瑶 胡品津 房殿春 刘南植 《新医学》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1期720-722,730,共4页
目的:评价小剂量奥美拉唑对溃疡样功能性消化不良(ulcer-like functional dyspepsia,u.FD)患者的疗效及对24h胃内pH值的影响。方法:将82例u.FD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42例及西咪替丁组40例,前者给予奥美拉唑10mg每日1次、后者... 目的:评价小剂量奥美拉唑对溃疡样功能性消化不良(ulcer-like functional dyspepsia,u.FD)患者的疗效及对24h胃内pH值的影响。方法:将82例u.FD患者随机分为奥美拉唑组42例及西咪替丁组40例,前者给予奥美拉唑10mg每日1次、后者给予西咪替丁400mg每日2次治疗,疗程均为2周。记录治疗前及治疗2周时患者的上腹痛、腹部不适等症状积分,比较2组的临床症状改善情况;并从2组随机抽取10例于治疗第1日及第8日行24h胃内pH值监测。结果:2组单个症状的疗效比较,对上腹痛、腹部不适、反酸、烧心等症状的总有效率均为奥美拉唑组优于西咪替丁组(P〈0.05-P〈0、01);2组治疗后的总体症状积分均较治疗前下降(P〈0.01),而奥关拉唑组治疗后的总体症状积分低于西咪替丁组(P〈0.01)。治疗第1日及第8日奥美拉唑组24h胃内pH值分别为1、6-6.0(中住数2.7)和2、5~6、2(中位数4.8),分别高于西咪替丁组的1.2~3.1(中位数1.5)和1,1~4.9(中住数2.0)(P〈0.05~P〈0.01),pH值超过3的时间百分率分别为23~81(中位数49)%及46~89(中住数65)%,均高于西咪替丁组的13~54(中位数26)%及18~78(中位数31)%,均为P〈0.叭。奥美拉唑组总体症状积分下降值与用药第8目的24h胃内中位pH值、pH值超过3的时间百分率均呈正相关(r=0.868,r=0.928,均为P〈0.01)。结论:奥美拉唑10mg/d对u-FD的症状改善情况优于西咪替丁800mCd,前者对胃酸的抑制作用也强于后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溃疡样功能性消化不良 酸碱度 胃内 奥美拉唑 西咪替丁
下载PDF
内镜下钛夹治疗急性消化道出血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9
3
作者 张佳思 向国春 李向红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03年第3期63-64,共2页
内镜下应用金属钛夹治疗消化道急性出血是近年来开展的一项新技术,主要用于直径2~3 mm以下小血管出血的治疗(食管静脉曲张破裂出血除外)[1].2001年5月至今我科应用Olympas MD-850型金属钛夹治疗15例急性消化道出血,效果显著.
关键词 内镜 钛夹 治疗 急性消化道出血 护理
下载PDF
放大内镜在上消化道疾病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3
4
作者 陈磊 杨建民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9期1406-1408,共3页
关键词 放大内镜(magnified endoscope) 小凹 微小血管 乳头内毛细血管环(IPCL) 幽门螺杆菌(Hp) 早期胃癌(EGC)
下载PDF
消化道肿瘤的内镜下粘膜切除术治疗 被引量:20
5
作者 杨建民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178-1180,共3页
关键词 消化道肿瘤 内镜 粘膜切除术
下载PDF
幽门螺杆菌与消化性溃疡 被引量:11
6
作者 王洪斌 房殿春 《中国医师进修杂志(内科版)》 2008年第10期6-8,共3页
消化性溃疡(peptmulcer)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其深度达到或穿透黏膜肌层,直径多大于5mm。溃疡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及其附近的憩室。胃溃疡(gastnc ulcer,G... 消化性溃疡(peptmulcer)指胃肠道黏膜被胃酸和胃蛋白酶等自身消化而发生的溃疡,其深度达到或穿透黏膜肌层,直径多大于5mm。溃疡好发于胃和十二指肠,也可发生在食管下段、小肠、胃肠吻合口及其附近的憩室。胃溃疡(gastnc ulcer,GU)和十二指肠溃疡(duodenal ulcer,DU)是最常见的消化性溃疡。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幽门螺杆菌 十二指肠溃疡 胃肠道黏膜 ULCER 胃蛋白酶 胃肠吻合口 自身消化
下载PDF
320例腹腔镜结合病理活检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探讨 被引量:1
7
作者 赵丽 房殿春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175-1176,共2页
目的 为探讨腹腔镜检查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文对 32 0例腹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显示腹腔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的总临床确诊率为 89.0 6 % (2 85 / 32 0 ) ,其中对腹水、慢性肝病和腹痛的确诊率分别为 89.0 ... 目的 为探讨腹腔镜检查对消化系统疾病的诊断价值。方法 本文对 32 0例腹腔镜检查结果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显示腹腔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的总临床确诊率为 89.0 6 % (2 85 / 32 0 ) ,其中对腹水、慢性肝病和腹痛的确诊率分别为 89.0 9%(14 7/ 16 5 ) ,90 .0 9% (12 0 / 132 )和 78.2 6 % (18/ 2 3) ,腹腔镜检查的并发症发生率为 1.87% (6 / 32 0 )。结论 腹腔镜检查结合病理活检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腔镜检查 诊断 腹腔内疾病
下载PDF
明胶酶与消化系肿瘤侵袭转移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8
作者 姜晓燕 彭贵勇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6年第2期174-177,共4页
关键词 明胶酶 消化系肿瘤 侵袭转移
下载PDF
消化性溃疡的特殊类型
9
作者 房殿春 《中国社区医学》 2003年第3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消化性溃疡 应激性溃疡 球后十二指肠溃疡 胃溃疡 十二指肠溃疡
下载PDF
放大色素内镜诊断早期胃癌及其癌前病变 被引量:22
10
作者 陈磊 房殿春 +3 位作者 李向红 彭贵勇 杨仕明 郭德玉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807-809,共3页
目的研究放大色素内镜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特点。方法利用OlympusGIFQ240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亚甲蓝染色对594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小凹进行观察,以黏膜红白色相间明显,白色区增多,白色区内小凹结... 目的研究放大色素内镜下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特点。方法利用OlympusGIFQ240Z型电子放大内镜结合亚甲蓝染色对594例胃病患者的胃黏膜小凹进行观察,以黏膜红白色相间明显,白色区增多,白色区内小凹结构紊乱、消失为标准对黏膜萎缩进行内镜诊断,并在放大观察区域取活检送病理检查,与放大内镜下小凹形态进行对照。结果放大色素内镜对萎缩性胃炎诊断的敏感度为74.6%,特异度为90.4%,准确率为84.1%;轻度萎缩的黏膜白色区中心小凹稀疏、减少,周边的小凹无明显异常,萎缩较严重的区域小凹大面积消失,形成瘢痕样改变,周边小凹延长、迂曲明显;肠上皮化生黏膜亚甲蓝染色为淡染,小凹形态主要表现为绒毛状、斑块状和粗条纹状,其中绒毛状为最具有特征性的表现;不典型增生与早期胃癌都为亚甲蓝深染,小凹大小不等,形状不一,排列紊乱。结论胃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不典型增生和早期胃癌的小凹形态各有其特点,使用放大色素内镜有助于对病灶性质的判断和指导活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色素内镜 小凹形态 黏膜萎缩 肠上皮化生 不典型增生 早期胃肿瘤
下载PDF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患者食管内脏感觉过敏与P物质表达的关系 被引量:12
11
作者 杨敏 房殿春 +6 位作者 李兆申 徐晓容 邹多武 孙振兴 屠振兴 许国铭 满晓华 《解放军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7期603-606,共4页
目的研究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内脏感觉过敏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黏膜中P物质(S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31例NERD患者(NERD组)采用Synectics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测定食管对... 目的研究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NERD)患者食管内脏感觉过敏与食管下端括约肌(LES)黏膜中P物质(S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表达之间的关系。方法对12例正常人(正常对照组)和31例NERD患者(NERD组)采用Synectics内脏刺激器/电子气压泵测定食管对机械刺激的敏感性;利用食管酸灌注试验检测食管对酸的敏感性;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技术观察LES局部组织中SP免疫反应阳性产物的表达。结果NERD患者食管对气囊扩张刺激的初始感知阈值、疼痛阈值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P<0.01),51.6%的患者对食管机械扩张刺激感觉过敏;NERD患者对酸的敏感性较对照组亦明显增加,58.0%的患者对酸感知过敏。NERD患者感知过敏组LES黏膜中SP阳性纤维的数目和平均光密度(OD)值较正常对照组和感知正常的NERD患者明显增高(P<0.05);NERD患者SP阳性产物的OD值与食管初始感知阈值和最大疼痛阈值均呈直线负相关(分别为r=-0.74和r=-0.82,P<0.01)。结论LES局部黏膜中P物质的过度表达可能参与了食管内脏高敏感性形成的外周敏化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 内脏感觉过敏 食管酸灌注试验 P物质 食管下括约肌
下载PDF
针对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的肿瘤免疫治疗研究 被引量:16
12
作者 陈陵 杨仕明 +3 位作者 蔡永国 房殿春 李晶晶 罗元辉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5年第4期528-533,共6页
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hTERT)相对分子质量Mr 127 000, 包含1 132个氨基酸,其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短臂的最末端(5p15.33),在90%以上的人类肿瘤中高表达,而正常成熟组织中则基本没有表达,可作为广谱的抗肿瘤治疗分子靶点.DC是已知体内激活... 端粒酶蛋白催化亚单位(hTERT)相对分子质量Mr 127 000, 包含1 132个氨基酸,其基因位于5号染色体短臂的最末端(5p15.33),在90%以上的人类肿瘤中高表达,而正常成熟组织中则基本没有表达,可作为广谱的抗肿瘤治疗分子靶点.DC是已知体内激活静息T细胞功能最强的专职抗原递呈细胞,经DC递呈hTERT抗原表位信息后,CTL能识别从hTERT提取的多肽表位,并在体外杀伤多种组织来源的hTERT阳性的肿瘤细胞.因此hTERT是迄今发现的一个最具应用前景的肿瘤广谱相关抗原,针对hTERT的肿瘤免疫基因治疗有可能成为肿瘤免疫治疗的又一研究热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肿瘤免疫治疗 端粒酶蛋白 亚单位 抗原递呈细胞 T细胞功能 体外杀伤 5号染色体 组织来源 末端 多肽
下载PDF
hTRT反义基因对胃癌细胞端粒酶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16
13
作者 杨仕明 房殿春 +3 位作者 杨金亮 罗元辉 鲁荣 刘为纹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2年第2期149-152,共4页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蛋白催化活性亚单位(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RT)反义基因治疗对胃癌细胞端粒酶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hTRT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并用脂质体导入SGC-7901胃癌细胞株,... 目的:探讨人端粒酶蛋白催化活性亚单位(humantelomerasereversetranscriptase,hTRT)反义基因治疗对胃癌细胞端粒酶及凋亡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基因重组的方法,构建hTRT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并用脂质体导入SGC-7901胃癌细胞株,检测转染细胞增殖能力?细胞周期?端粒酶活性?端粒酶亚单位及bcl-2,c-myc基因表达的变化.结果:成功构建hTRT正?反义真核表达载体,并导入胃癌细胞,筛选出稳定表达正?反义hTRT的阳性克隆7901-S,7901-AS1和7901-AS2.反义细胞增生能力明显减弱,凋亡细胞和G0/G1期细胞增多,增生指数下降,端粒酶活性下降,端粒酶亚单位hTRT的表达减少,而TP1,hTR无明显变化,进一步研究发现bcl-2和c-myc基因的表达在转录和翻译水平均明显下调.结论:hTRT和c-myc,bcl-2基因的调节作用是相互的,反义hTRT基因可以通过下调胃癌细胞hTRT?c-myc?bcl-2基因的表达,一方面降低端粒酶活性,另一方面一定程度增加凋亡细胞的比率,从而抑制细胞的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 hTRT反义基因 胃癌 细胞凋亡 BCL-2基因 C-MYC基因
下载PDF
重庆市人群便秘患病率流行病学研究 被引量:37
14
作者 向国春 龙庆林 +2 位作者 刘利 孙英姿 房殿春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4年第10期1541-1541,1543,共2页
目的 探讨重庆居民便秘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重庆市居民 14 9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重庆市居民便秘的患病率为 3.19%。男性患病率显著低于女性 ,男女比例为 1∶1.6 1。随着年龄的增长 ,便秘的患病率升高。... 目的 探讨重庆居民便秘的流行病学情况。方法 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抽取重庆市居民 14 92人进行问卷调查。结果 重庆市居民便秘的患病率为 3.19%。男性患病率显著低于女性 ,男女比例为 1∶1.6 1。随着年龄的增长 ,便秘的患病率升高。结论 重庆市居民便秘的患病率低于国外报道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便秘 流行病学
下载PDF
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幽门螺杆菌根除后胃黏膜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变化 被引量:12
15
作者 范玉林 杨建民 +2 位作者 罗元辉 郭德玉 刘广元 《胃肠病学》 2005年第2期93-96,共4页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根除H.pylori能否阻止或逆转胃黏膜萎缩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通过观察CAG患者H.pylori根除前后胃黏膜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变化,探讨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G... 背景:幽门螺杆菌(H.pylori)感染是慢性萎缩性胃炎(CAG)最重要的致病因素,根除H.pylori能否阻止或逆转胃黏膜萎缩目前尚不清楚。目的:通过观察CAG患者H.pylori根除前后胃黏膜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的变化,探讨H.pylori感染对胃黏膜G细胞数量及其分泌功能的影响。方法:60例H.pylori阳性的CAG患者进行了根除治疗,在治疗前和治疗结束3个月后分别行胃镜检查。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和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H.pylori根除前后胃窦黏膜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结果:31例H.pylori感染的CAG患者在根除治疗3个月后进行了复查,根除率为77.4%。G细胞数量和血清胃泌素含量随胃黏膜萎缩程度的加重而逐渐显著减少(P<0.01)。轻度萎缩组H.pylori根除后G细胞数量与治疗前相比无显著差异(P>0.05),而升高的血清胃泌素含量显著降低(P<0.01);中、重度萎缩组H.pylori根除后减少的G细胞数量显著增加(P<0.05),血清胃泌素含量呈上升趋势(P>0.05)。结论:CAG患者根除H.pylori后胃黏膜G细胞数量及其合成、分泌胃泌素的功能可出现恢复性变化,可能有助于阻断CAG的进一步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清胃泌素 细胞数量 幽门螺杆菌 萎缩性胃炎患者 根除后 含量 H.PYLORI感染 慢性萎缩性胃炎 放射免疫分析法 免疫组织化学法 胃黏膜萎缩程度 根除治疗 胃窦黏膜G CAG 致病因素 分泌功能 胃镜检查 上升趋势 治疗前
下载PDF
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犬胃肌电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 被引量:12
16
作者 杨敏 房殿春 +3 位作者 龙庆林 隋建峰 李前伟 孙念绪 《胃肠病学》 2003年第1期15-19,共5页
背景:胃起搏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研究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犬胃肌电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观察胃起搏治疗前后胃电参数与血浆胃动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而探索胃起搏的作用机制。方法:采... 背景:胃起搏治疗胃动力紊乱性疾病已引起人们的关注,但其作用机制尚不清楚。目的:研究胃起搏对胃动力紊乱犬胃肌电活动和血浆胃动素水平的影响,观察胃起搏治疗前后胃电参数与血浆胃动素含量的相关性,进而探索胃起搏的作用机制。方法:采用双侧迷走神经干切断术联合应用胰高血搪素建立胃动力紊乱或节律紊乱犬模型。采用4导联胃肠电系统微机分析仪记录胃浆膜肌电活动:采用放射免疫法测定血浆胃动素含量。采用适宜的起搏参数从腹部体表驱动胃电慢波,1次d,每次45min,疗程为30天,均在餐后进行。结果:双侧逃走神经干切断术后,模型犬的餐后胃电主频(4.85 cpm±0.40 cpm)、平均幅度(2.32 mV±0.35 mV)和慢波传播速度(4.06 cm/s±0.40cm/s)均较止常对照犬显著降低(5.37 cpm±0.36 cpm,4.25 mV±0.12 mV.6.92 cm/s±0.24 cm/s,P<0.03),其术后血浆胃动素含量(242.09 pg/ml±17.22 pg/m1)显著高于术前(184.29 pg/ml±9.81 pg ml,P<0.01),且胃电主频、平均幅度和慢波传播速度与胃动素含量呈负相关(P<0.04)。经胃起搏治疗后,模型犬的餐后胃电主频(5.49cpm±0.31 cpm)、平均幅度(3.97mV±0.19mV)和慢波传播速度(5.57 cm/s±0.48 cm/s)均显著高于治疗前(P<0.05),血浆胃动素含量(212.55 pg/ml±11.20 pg/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起博 胃动力紊乱 胃肌电活动 血浆 胃动素 胰高血糖素 迷走神经切断术
下载PDF
胃癌及胃癌前病变中幽门螺杆菌感染和PCNA、p53、Bcl-2的表达 被引量:7
17
作者 刘海峰 刘为纹 +4 位作者 房殿春 王国安 陈刚 滕小春 何俊堂 《重庆医学》 CAS CSCD 2003年第9期1135-1137,共3页
目的 通过观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情况 ,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抑癌基因 p5 3、癌基因Bcl 2的表达情况 ,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尿素酶试验、Warthin starry银染色检测Hp ;采用免疫... 目的 通过观察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的幽门螺杆菌 (Hp)感染情况 ,以及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抑癌基因 p5 3、癌基因Bcl 2的表达情况 ,探讨Hp感染在胃癌发生发展中的作用。方法 采用尿素酶试验、Warthin starry银染色检测Hp ;采用免疫组织化学SP法检测 5 3例胃癌、5 6例胃癌前病变和 10例大致正常胃粘膜组织中增殖细胞核抗原 (PCNA)、抑癌基因 p5 3、癌基因Bcl 2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 胃癌组Hp感染率为 5 6 .6 % ,胃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为 6 6 .1% ,均显著高于正常胃粘膜组(2 0 .0 % ,P <0 .0 1) ,而胃癌组与胃癌前病变组Hp感染率无显著性差异 ;胃癌和胃癌前病变组中 ,Hp阳性患者Hp感染与PC NA、p5 3、Bcl 2阳性表达及阳性分级呈正相关 (P <0 .0 1) ;在胃癌和胃癌前病变中 ,Hp感染与多基因共表达有相关性 (P <0 .0 1)。结论 Hp在胃癌发病中的重要作用已引起广泛的关注 ,但其确切机制尚不明确。本研究结果提示 ,Hp感染者具有更多的肿瘤生物学行为 ,包括胃粘膜上皮细胞增殖加速、抑癌基因p5 3的失活及癌基因Bcl 2的激活 ,Hp可能是这一演变过程的促进剂。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肿瘤 癌前状态 螺杆菌 幽门 基因表迭 增殖细胞核抗原
下载PDF
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的建立及其结肠肌电变化检测 被引量:40
18
作者 刘海峰 何俊堂 +1 位作者 汪兴伟 姜利国 《武警医学》 CAS 2004年第12期887-891,共5页
目的 拟应用复方苯乙哌啶建立一种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 ,并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便秘大鼠的结肠肌电变化情况 ,旨在为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建立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并从电生理的角度初步探讨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Wistar大... 目的 拟应用复方苯乙哌啶建立一种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 ,并采用电生理技术检测便秘大鼠的结肠肌电变化情况 ,旨在为慢传输型便秘的研究建立一种理想的动物模型 ,并从电生理的角度初步探讨慢传输型便秘的发病机制。方法 健康Wistar大鼠 74只 ,分 2期进行实验。第 1期 4 2只 ,随机分 7组 ,每组 6只 ,筛选药物剂量 ;第 2期 32只 ,随机分为对照组、模型组 ,每组 16只 ,根据所选药物剂量 ,建立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 12 0d后 ,采用活性炭灌胃法测定肠道传输速度 ,同时采用电生理技术进行结肠肌电检测。结果 慢传输型便秘模型组大鼠肠道传输速度与对照组相比明显减慢 ,首粒黑便排出时间为 (35 6± 5 0 )min ,较对照组大鼠显著延长 [(2 4 9± 35 )min ,P <0 .0 1]。模型组大鼠结肠慢波出现双向改变 ,部分大鼠结肠慢波频率明显减慢 (P <0 .0 1) ,振幅增加 (P <0 .0 1) ,波形仍表现为不规则的近似正弦波样曲线 ;部分大鼠结肠慢波频率出现快速性改变 (P <0 .0 1) ,振幅强弱不等 (P <0 .0 1) ,波形较不稳定 ,且出现基线位移。结论 成功建立了大鼠慢传输型便秘模型 ,该模型简单经济 ,可重复性强。本研究表明结肠慢波异常可能是导致慢传输型便秘结肠传输减慢的重要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慢传输型便秘 大鼠 结肠 慢波 肌电变化 对照组 电生理技术 结论 重要因素 模型
下载PDF
放大内镜对萎缩性胃炎诊断价值的前瞻性研究 被引量:12
19
作者 范玉林 杨建民 +3 位作者 刘海峰 郭德玉 李向红 顾莎 《中国内镜杂志》 CSCD 2004年第2期41-44,共4页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应用OlympusGpQ - 2 4 0Z新型电子放大内镜对 12 0例不同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进行仔细观察 ,并实时作出放大内镜诊断 ,然后在放大观察区... 目的 探讨放大内镜对慢性萎缩性胃炎 (CAG)的诊断价值。方法 采用前瞻性研究方法 ,应用OlympusGpQ - 2 4 0Z新型电子放大内镜对 12 0例不同慢性胃炎患者的胃黏膜微细结构形态进行仔细观察 ,并实时作出放大内镜诊断 ,然后在放大观察区取活检送病理检查 ,以验证放大内镜诊断的准确性。结果 放大内镜将慢性胃炎分为三型 :Ⅰ型 :为浅表性胃炎的代表 ,表现为小凹呈短小棒状或圆点状规则性分布 ,常可见小凹开口模糊、散在红斑 ;Ⅱ型 :多为轻度CAG ,表现为部分区域小凹轮廓模糊、结构稍紊乱 ,可见点状、线状小凹稀疏消失区 ;Ⅲ型 :多为中重度CAG ,表现为大面积出现小凹消失形成的片状、条带状疤痕样改变 ,或出现由于小凹延长、扩张、排列紊乱或肠化所形成的树枝样或绒毛状改变。该组资料放大内镜和普通内镜对CAG诊断的敏感度分别为 89.3%和 4 2 .9% (P <0 .0 5 )、特异度分别为 89.1%和 82 .8% (P >0 .0 5 ) ,准确度分别为 89.2 %和 6 4 .2 % (P <0 .0 5 )。结论 放大内镜诊断CAG在敏感性和准确性方面较普通内镜有明显的优势 ,可不等待活检病理结果直接作出较准确的实时内镜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放大内镜检查 慢性萎缩性胃炎 胃黏膜病变
下载PDF
特发性门脉高压症20例 被引量:10
20
作者 张志辉 杨仕明 +2 位作者 贾树蓉 陈陵 房殿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1489-1492,共4页
目的:探讨特发性门脉高压症(IPH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例特发性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发病年龄为1-65 (15.1±12.6岁),病程27 d-23 a不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呕血、黑便(... 目的:探讨特发性门脉高压症(IPH的临床特征及诊治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收治的20例特发性门脉高压患者的临床资料. 结果:本组患者中男11例,女9例,发病年龄为1-65 (15.1±12.6岁),病程27 d-23 a不等;临床表现主要为反复呕血、黑便(18/20),脾大(20/20);HBsAg阳性1例, 所有患者肝功能各项指标基本正常;电子胃镜,食管吞钡检查食管(胃底)静脉曲张18例;彩超检查发现门静脉结构变化19例(其中门静脉及其分支海绵样变12例,门静脉内径狭窄、管壁增厚、正常结构消失10例,门静脉主要分支闭塞或缺如5例);2例患者行门静脉造影术检查,均发现门静脉结构变化,与彩超检查结果吻合;14例患者行外科手术治疗,(分流和/或断流术13例,肝移植1例),术中发现所有患者肝脏形态、大小基本正常,14例病理检查发现所有患者均存在门脉显微结构的改变,除1例有假小叶形成外,其余均无肝硬化表现.20例患者均随访,回访15 例,回访率75%,回访结果显示,手术治疗的9例患者中,术后再出血2例,再出血率为22.2%,保守治疗的6例患者,出院后5例再出血,再出血率为83.3%,明显高于手术组(X2=6.482,P<0.05). 结论:同国外相比,本组IPH患者男性多于女性,且发病年龄较小;临床上凡发现年龄小、以反复呕血、黑便、脾功能亢进、食管胃底静脉曲张,而肝功能基本正常的原因不明的门脉高压患者,要高度怀疑本病的可能,彩超检查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针对上消化道出血行胃镜治疗术、门体分流和/或断流术可明显降低再出血的机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特发性门脉高压症 IPH 上消化道出血 肝移植 肝硬化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9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