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5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消化系统疾病研究进展 被引量:4
1
作者 房殿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9,共4页
关键词 食道 小肠 大肠 胰腺 疾病 消化系统疾病
原文传递
内镜下治疗结肠息肉在日间病房与住院病房中的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 被引量:16
2
作者 刘俐 杨梅 张另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8期1832-1835,共4页
目的对比结肠息肉患者在日间病房与住院病房中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差别。方法收集我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日间病房结肠息肉(病灶≤1.0 cm)患者100例与住院病房同类患者100例,两组患者均行肠镜下治疗。采集两组患者临床基本信息,... 目的对比结肠息肉患者在日间病房与住院病房中的治疗效果、患者满意度差别。方法收集我科2013年10月至2014年9月日间病房结肠息肉(病灶≤1.0 cm)患者100例与住院病房同类患者100例,两组患者均行肠镜下治疗。采集两组患者临床基本信息,统计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服务满意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院内感染发生率、局部复发率、完整切除率,并运用t检验及χ2检验对比。结果两组患者临床基本信息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日间病房组较普通病房组的住院时间、住院费用、院内感染率低,服务满意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两组患者病灶完整切除率、局部复发率、手术并发症发生率、院内感染率、术后局部复发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日间手术病房模式较住院病房模式治疗效果无差别,但可降低院内感染率、治疗费用,缩短治疗周期,提高患者治疗获益程度。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肠息肉 内镜治疗 日间手术模式
原文传递
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联合超声小探头诊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2
3
作者 武育卫 彭贵勇 +4 位作者 龙庆林 陈磊 房殿春 赵晶京 李向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3期261-264,共4页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联合超声小探头诊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食管可疑病变先后用3%卢戈液和0.5%美蓝喷洒病变黏膜,观察病变染色程度及范围。对卢戈液不染或淡染-美蓝染色病变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 目的探讨内镜下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联合超声小探头诊断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价值。方法对食管可疑病变先后用3%卢戈液和0.5%美蓝喷洒病变黏膜,观察病变染色程度及范围。对卢戈液不染或淡染-美蓝染色病变行活组织病理学检查,并用超声小探头探查病变浸润深度。结果卢戈液不染或淡染-美蓝染色217例,病理为食管早期癌89例,不典型增生128例(轻度34例,中度68例,重度26例),卢戈液不染或淡染-美蓝染色诊断食管早期癌及不典型增生准确率为100%。超声小探头显示116例浸润至黏膜上皮层,37例浸润至黏膜肌层,30例浸润至黏膜下层,6例出现淋巴结转移。术后病理:上皮内癌18例,黏膜肌层癌32例,黏膜下癌39例,与其对照,超声小探头鉴别黏膜内癌和黏膜下癌的准确性为89.9%(80/89)。结论卢戈液-美蓝双重染色联合超声小探头有助于提高食管早期癌及癌前病变的检出率和诊断率,对合理选择治疗方法有指导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食管早期癌 癌前病变 双重染色法 超声小探头
原文传递
端粒酶hTERT亚单位启动子靶向性慢病毒对肿瘤活体实时显像的实验研究 被引量:3
4
作者 余松涛 杨应斌 +10 位作者 史春梦 陈陵 汤旭东 黎川 师红磊 李长珠 李宁 王国珍 吴玉云 房殿春 杨仕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4-12,共9页
目的构建一种含优化型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启动子的慢病毒,结合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研究该启动子对端粒酶阳性肿瘤的特异性活体成像作用。方法将文献报道的优化型hTERT启动子克隆到pGL-Basic质粒,对优化型hTERT启动子进行功... 目的构建一种含优化型人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启动子的慢病毒,结合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研究该启动子对端粒酶阳性肿瘤的特异性活体成像作用。方法将文献报道的优化型hTERT启动子克隆到pGL-Basic质粒,对优化型hTERT启动子进行功能检测。确定其驱动活性之后,构建一种含该启动子和GFP的第3代慢病毒表达系统,以含CMV启动子的慢病毒作为对照。采用小动物荧光成像系统体内外研究优化型hTERT启动子在肿瘤实时诊断中的作用。结果启动子功能检测发现hTERT启动子具有严格的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特异性,并且具有很高的报告基因报答水平。第3代慢病毒包装系统获得了高滴度的病毒颗粒并且能高效整合报告基因之宿主细胞。体外研究表明,含有优化型hTERT启动子的慢病毒体外感染细胞后,能够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内特异表达GFP,并且能维持长达40d的报告基因表达时间。体内实验发现,感染含优化型hTERT启动子的慢病毒之后24h,端粒酶阳性活体肿瘤能够被特异性的实时观察到,并且肿瘤内的GFP信号在存活裸鼠体内维持30d,随肿瘤增大而增强。结论优化后hTERT启动子对报告基因的调控具有严格的端粒酶特异性,第3代慢病毒系统可将该启动子和报告基因整合至细胞基因组,并实现在端粒酶阳性肿瘤细胞内的特异表达。结合小动物活体光学成像系统,荷瘤裸鼠内的端粒酶阳性肿瘤能够被无创的、实时的、特异性的成像,为肿瘤的特异性早期诊断提供新的实验理论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显像 报告基因 端粒酶催化亚单位(hTERT) 启动子 慢病毒
下载PDF
介入技术在消化系统疾病诊治中的应用与需注意的问题 被引量:1
5
作者 房殿春 彭志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12期1131-1134,共4页
介入技术是指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诊疗的创伤最小的技术方法,是介于外科、内科诊治技术之间的新兴方法,包括内镜和血管内介入。近30年来... 介入技术是指不开刀暴露病灶的情况下,在血管、皮肤上作直径几毫米的微小通道,或经人体原有的管道,在影像设备的引导下对病灶局部进行诊疗的创伤最小的技术方法,是介于外科、内科诊治技术之间的新兴方法,包括内镜和血管内介入。近30年来,由于消化内镜及放射介入技术的不断发展,使得消化系统疾病的非手术治疗成为可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介入技术 消化系统疾病 诊断 治疗
原文传递
消化系统肿瘤研究中蛋白质组学的应用
6
作者 彭志红 房殿春 《胃肠病学》 2007年第7期428-431,共4页
在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中,蛋白质组学能直接从分子水平动态定量考察肿瘤发生过程中蛋白质种类、数量的改变,有助于寻找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特异性标记物以及有效的治疗靶标。蛋白质组的进一步研究将在肿瘤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 在消化系统肿瘤的研究中,蛋白质组学能直接从分子水平动态定量考察肿瘤发生过程中蛋白质种类、数量的改变,有助于寻找肿瘤早期诊断和预后的特异性标记物以及有效的治疗靶标。蛋白质组的进一步研究将在肿瘤发病机制、诊断和治疗方面取得重大突破,为肿瘤研究、诊断和治疗带来新希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蛋白质组 蛋白质组学 消化系统肿瘤 早期诊断
下载PDF
氩离子凝固术治疗食管病变的安全性研究 被引量:4
7
作者 康秀峰 刘培君 +3 位作者 袁月 王志中 代剑华 彭贵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0期1009-1013,共5页
目的研究氩离子凝固器不同输出参数对活体犬食管损伤的影响,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食管疾病的安全范围。方法①采用氩离子凝固器,通过选择不同的输出功率(50、60、70、80 W)、氩气流量(1.6、2.0、2.4 L/m... 目的研究氩离子凝固器不同输出参数对活体犬食管损伤的影响,探讨氩离子凝固术(argon plasma coagu-lation,APC)治疗食管疾病的安全范围。方法①采用氩离子凝固器,通过选择不同的输出功率(50、60、70、80 W)、氩气流量(1.6、2.0、2.4 L/min)及作用时间(2、4 s),对3只活体犬食管黏膜进行凝固,切片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损伤深度。②固定氩气流量(2.0 L/min)与作用时间(3 s),选择不同输出功率(50、60、70、80、90、100 W),对2只活体犬食管黏膜切片进行HE染色,光学显微镜下观察组织损伤深度。③将8只活体犬分为2组,采用60 W(2 L、3 s)与70 W(2 L、3 s)输出参数对2组犬食管黏膜(距门齿40 cm处)进行环形烧灼,第2、4周时用胃镜与超声胃镜观察黏膜瘢痕增生及食管狭窄情况。结果①APC输出功率、氩气流量及持续作用时间与食管组织损伤深度之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其中功率变化对损伤深度的影响最大;②氩气流量及作用时间固定的条件下,功率增加,食管组织损伤深度相应增加,在70~90 W内,功率变化而组织损伤变化不显著;③APC输出参数为60、70 W(2 L、3 s)作用于犬食管黏膜,第2、4周时观察,70 W(2 L、3 s)作用后均显示食管损伤部位瘢痕增生,管腔狭窄而60 W(2 L、3 s)作用后瘢痕增生,管腔狭窄均不明显。结论通过选择合适的APC输出参数,可控制食管损伤程度,当输出功率≤60 W时可有效预防APC术后食管狭窄等并发症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氩离子凝固术 食管损伤 并发症预防
原文传递
内镜黏膜下剥离术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疗效分析 被引量:67
8
作者 周平红 彭贵勇 +5 位作者 杨仕明 陈东风 李延青 张昊翔 房殿春 姚礼庆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4期1507-1511,共5页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经ESD治疗的3 668... 目的探讨内镜黏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价值。方法对2006年6月至2013年12月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山东大学齐鲁医院和第三军医大学西南医院、新桥医院和大坪医院经ESD治疗的3 668例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分析,并与同期经外科手术切除的124例早期胃癌的临床病历资料,包括病理诊断、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和3年存活率进行比较。结果经ESD治疗3 668例患者一次性整块切除率为100%,一次性完整切除率为99.0%,组织学完整治愈率为99.0%。术后出血和穿孔的发生率分别为1.74%和0.76%。术后复发率为0.04%,3年生存率为99.8%。无与ESD手术相关死亡发生。早期胃癌经外科手术切除组手术时间显著长于ESD治疗组(P<0.01),术后出血和狭窄的发生率显著高于ESD治疗组(P<0.01)、住院时间亦显著长于ESD治疗组(P<0.01)。ESD组的3年存活率为99.8%,外科手术组为98.4%,两组3年存活率无显著差别(P>0.05)。结论 ESD治疗早期胃癌及癌前病变的疗效与外科手术相似,更具有手术时间短、并发症少、住院时间短等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早期胃癌 癌前病变 内镜黏膜下切除术 外科手术切除
原文传递
谷氨酰胺联合维生素C对军事训练中暑及内毒素血症的预防作用及机制研究 被引量:11
9
作者 牟东 薛世祥 +3 位作者 代剑华 赵海霞 袁月 彭贵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3期2503-2506,共4页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联合维生素C对中暑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干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48例在高热环境下进行军事训练的士兵按照区组随机化法分为预防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预防组士兵在常规口服补液的基础上加服谷氨酰胺联... 目的观察谷氨酰胺联合维生素C对中暑及肠源性内毒素血症的干预作用,初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对48例在高热环境下进行军事训练的士兵按照区组随机化法分为预防组(24例)和对照组(24例),预防组士兵在常规口服补液的基础上加服谷氨酰胺联合维生素C预防中暑,对照组采用相同的常规补液加服安慰剂。比较2组中暑发生率,训练前后氧化应激指标、血浆内毒素、十二指肠粘膜超微结构及十二指肠粘膜热休克蛋白70(HSP70)表达变化。结果药物预防组和对照组中暑的发生率分别为8.3%(2/24)和33.3%(8/24),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药物预防组较对照组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升高,血清丙二醛(MDA)及血清内毒素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透射电镜观察药物预防组十二指肠粘膜微绒毛、细胞器、内质网基本正常,对照组十二指肠粘膜多数微绒毛紊乱,细胞器、内质网均有肿胀,免疫组化结果表明药物预防组HSP70表达较对照组明显升高。结论谷氨酰胺联合维生素C可为小肠修复提供能量来源,提高热休克蛋白对小肠粘膜的保护作用,同时减轻氧化应激反应,从而保护小肠的屏障功能,降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发生。可用于中暑的预防性治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谷氨酰胺 维生素C 中暑 内毒素 热休克蛋白
原文传递
端粒酶hTERT促进肿瘤细胞侵袭与转移及其机制研究 被引量:16
10
作者 陈陵 余松涛 +3 位作者 梁光萍 汤旭东 房殿春 杨仕明 《实用临床医药杂志》 CAS 2010年第3期13-20,共8页
目的观察hTERT基因修饰对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克隆有人全长cDNAhTERT的真核荧光质粒(pIRES2-EGFP-hTERT)转染端粒酶阴性的人骨肉瘤U-2OS细胞,经G418筛选,免疫组化和Westorn Blot鉴定后,检测其端粒... 目的观察hTERT基因修饰对人骨肉瘤细胞系U-2OS生物学行为的影响。方法采用脂质体法将克隆有人全长cDNAhTERT的真核荧光质粒(pIRES2-EGFP-hTERT)转染端粒酶阴性的人骨肉瘤U-2OS细胞,经G418筛选,免疫组化和Westorn Blot鉴定后,检测其端粒酶活性的改变、生长周期以及生物力学的变化。结果成功转染人真核荧光表达载体的U-2OS细胞能有效抵抗G418,并可有效表达hTERT蛋白,细胞内端粒酶活性明显增强,G1期细胞比例下降,S期细胞比例升高,并且还明显增强了对细胞外基质的粘附力。进一步采用Transwell小孔迁移实验检测发现,hTERT/U2OS侵袭能力明显增强。结论转染hTERT基因后,U-2OS细胞内可同时通过端粒酶途径延长端粒。hTERT基因修饰可促进细胞周期进程,促使细胞从G1期→S期。通过替代途径延长端粒的肿瘤细胞在hTERT基因修饰后,增殖能力及侵袭能力明显增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端粒酶逆转录酶 端粒延长替代途径(ALT) 侵袭 相对端粒长度 转移
下载PDF
504例胃息肉发生相关因素的调查研究 被引量:8
11
作者 何金龙 陈磊 +4 位作者 代剑华 张昊翔 冯吉 魏周玲 房殿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2期2226-2231,共6页
目的探讨胃息肉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更有针对性胃息肉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西南医院各科室的504例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学证实为胃息肉的患者,以同期健康体检和各科室就诊的504例行胃镜检查未发现胃息... 目的探讨胃息肉发生的相关因素,为更有针对性胃息肉的预防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2016年10月至2017年3月就诊于西南医院各科室的504例行胃镜检查并经病理学证实为胃息肉的患者,以同期健康体检和各科室就诊的504例行胃镜检查未发现胃息肉者作为对照,使用统一设计的调查问卷进行相关因素调查。对调查各因素进行单因素分析,将筛选出有统计学意义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质子泵抑制剂使用情况、H.pylori感染史、胃息肉家族史、吸烟、饮酒、喝茶、体育锻炼、进食速度、进食水果、心情状况、精神创伤史及工作生活压力可能与胃息肉发生相关。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使用质子泵抑制剂、H.pylori感染史、胃息肉家族史、长期饮酒、进食速度较快、精神创伤史是胃息肉发生的危险因素,体育锻炼(≥1次/周)、进食水果(≥2次/周)为其保护因素。结论胃息肉的发生与多种因素相关,避免长时间使用质子泵抑制剂及长期饮酒、根除H.pylori感染、适当的体育锻炼与进食水果、保持乐观的心态和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可能会有效降低胃息肉的发生风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息肉 相关因素 病例对照 LOGISTIC回归分析
原文传递
食管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和4的表达及临床病理意义 被引量:7
12
作者 徐胤 王璞 +8 位作者 沈才飞 李婧文 张安然 邵顺子 于晓娜 张昊翔 闫武 夏一菊 房殿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73-877,共5页
目的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claudin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联合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laudin3、claudin4在93例食管鳞癌、20例异型增生组织、20例食管炎和15... 目的检测紧密连接蛋白claudin3、claudin4在食管鳞状细胞癌及癌前病变组织中的表达,探讨二者表达的临床病理学意义。方法应用组织芯片联合免疫组化EnVision法检测claudin3、claudin4在93例食管鳞癌、20例异型增生组织、20例食管炎和15例正常食管上皮组织中的表达水平。结果 claudin3在正常食管上皮、食管炎、异型增生及食管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6.7%(1/15)、20.0%(4/20)、30.0%(6/20)、43.0%(40/93),癌组织阳性率最高,正常食管上皮组织阳性率最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食管癌阳性率较正常食管上皮明显升高(P<0.05),异型增生及食管炎的表达较正常组织差异并无显著性(P>0.05)。claudin4在正常食管上皮、食管炎、异型增生及食管鳞癌中的表达率分别为33.3%(5/15)、35.0%(7/20)、40.0%(8/20)、45.2%(42/93),各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laudin3和claudin4表达与患者的性别、年龄、肿瘤大小、病理分级及浸润深度无相关性(P>0.05),但有淋巴结转移者的阳性率较无淋巴结转移者低(P<0.05),且死亡组的阳性率较生存组低(P<0.05);claudin3和claudin4在食管鳞癌中表达存在显著相关性(χ2=8.520,K=0.302,P=0.004),但两种表达无统计学差异(P>0.05);生存分析发现claudin3和claudin4表达阳性组的术后生存率高于表达阴性组(P<0.05)。结论 claudin3可能参与了食管鳞癌的发生,有淋巴结转移时claudin3和claudin4的表达出现下调,claudin3和claudin4有可能成为判断食管鳞癌预后的分子标志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LAUDIN 组织芯片 食管鳞癌 预后
原文传递
肝素酶:一种新的广谱的肿瘤转移相关抗原在中晚期肿瘤免疫治疗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9
13
作者 杨仕明 汤旭东 +4 位作者 陈婷 熊震 陈陵 蔡永国 房殿春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北大核心 2007年第8期849-854,共6页
肝素酶(Hpa)是裂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唯一酶类,能破坏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参与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表明,Hpa在大多数中晚期肿瘤中都有表达,尤其在转移性肿瘤中强表达,而Hpa表达的下调可以抑制肿瘤... 肝素酶(Hpa)是裂解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的唯一酶类,能破坏细胞外基质及基底膜,参与肿瘤血管生成,与肿瘤的侵袭转移密切相关.目前的研究表明,Hpa在大多数中晚期肿瘤中都有表达,尤其在转移性肿瘤中强表达,而Hpa表达的下调可以抑制肿瘤细胞的转移,提示Hpa可以作为一种广谱的肿瘤转移相关抗原用于中晚期肿瘤的免疫治疗.Hpa疫苗的开发可望为中晚期肿瘤的治疗开辟新的途径.本文详细综述了Hpa的结构与功能、对肿瘤转移的促进作用及其机制、以及其作为肿瘤转移相关抗原用于中晚期肿瘤免疫治疗的可能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酶 肿瘤 免疫治疗 硫酸乙酰肝素蛋白多糖 肿瘤转移相关抗原
下载PDF
高频超声内镜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 被引量:6
14
作者 武育卫 彭贵勇 +2 位作者 龙庆林 陈磊 李向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6期1535-1538,共4页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内镜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的价值。方法129例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术前行高频超声内镜检查,分析上皮内癌、黏膜肌层癌、黏膜下癌的超声影像学特征。34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5例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90例行外... 目的探讨高频超声内镜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的价值。方法129例上消化道早期癌患者术前行高频超声内镜检查,分析上皮内癌、黏膜肌层癌、黏膜下癌的超声影像学特征。34例行内镜下黏膜切除术,5例行内镜下黏膜下剥离术,90例行外科手术。术后标本行病理学检查确定其浸润深度。结果高频超声内镜显示上皮内癌30例,黏膜上皮层增厚,黏膜肌层形态规则;黏膜肌层癌42例,36例黏膜层及黏膜肌层增厚,两层界限不清楚,黏膜下层形态规则,6例黏膜层及黏膜肌层增厚,黏膜下层部分稍增厚,形态规则;黏膜下癌57例,黏膜下层形态改变,变细8例,增粗6例,扭曲5例,不规则10例,部分中断12例,与黏膜肌层分界不清楚16例,固有肌层形态规则。术后病理:黏膜内癌78例,黏膜下癌51例。高频超声内镜判断黏膜内癌特异性为92.2%(47/51),敏感性为87.2%(68/78),黏膜下癌特异性为87.2%(68/78),敏感性为92.2%(47/51),其鉴别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准确性为89.1%(115/129)。结论高频超声内镜能较准确鉴别上消化道黏膜内癌及黏膜下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内镜 上消化道 黏膜内癌 黏膜下癌
原文传递
幽门螺杆菌与胆囊疾病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9
15
作者 胡珍 陈兰芳 陈文生 《重庆医学》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7期3817-3820,3835,共5页
目的:系统评价幽门螺杆菌与胆囊恶性疾病、胆结石、胆囊炎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EM base、Pubmed、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收集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胆囊恶性疾病、胆结石、胆囊炎关系的文献,检... 目的:系统评价幽门螺杆菌与胆囊恶性疾病、胆结石、胆囊炎的关系。方法计算机检索EM base、Pubmed、中国科技期刊全文数据库(VIP)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BM )收集有关幽门螺杆菌与胆囊恶性疾病、胆结石、胆囊炎关系的文献,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15年5月。由2名研究者根据纳入和排除标准独立筛选文献,提取资料,并在评价纳入研究的方法学质量后,采用Stata 11.0软件进行Meta分析。结果纳入24篇文献,Meta分析结果显示:胆囊恶性疾病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OR=5.31,95% C I:2.34~12.05,P=0.000);胆结石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OR=1.84,95% C I:1.13~2.98,P=0.014);胆囊炎患者的幽门螺杆菌检出率高于对照组(OR=9.92,95% C I:4.04~24.39, P=0.000)。结论幽门螺杆菌是胆囊恶性疾病,胆结石,胆囊炎发生的危险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幽门螺杆菌 胆结石 胆囊恶性疾病 胆囊炎 系统评价 M eta分析
下载PDF
脂联素基因Gly15Gly多态性与糖尿病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被引量:11
16
作者 艾智华 房殿春 张忠辉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536-538,共3页
目的探讨脂联素基因Gly15Gly多态性与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基因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方法,对56例伴大血管病变和120例无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基因Gly15Gly多态性位点进... 目的探讨脂联素基因Gly15Gly多态性与糖尿病早期大血管病变发生的关系。方法运用多聚酶链式反应-限制性片段长度基因多态性(PCR-RFLP法)分析方法,对56例伴大血管病变和120例无大血管病变的2型糖尿病患者脂联素基因Gly15Gly多态性位点进行基因分型。结果大血管病变组GG基因型频率(25.0%)显著高于无血管病变组(6.2%),G等位基因频率显著升高(P<0.05);GG基因型血浆脂联素水平显著低于TT和TG基因型。结论脂联素基因Gly15Gly多态性与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发生有关,脂联素基因+45位点GG基因型是2型糖尿病大血管并发症的易感基因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脂联素 基因多态性 糖尿病 大血管病变
下载PDF
上消化道间质瘤的随访及侵袭危险性的相关因素分析 被引量:5
17
作者 周雪 陈瑶 +1 位作者 吴玥 彭贵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8期816-820,共5页
目的通过分析上消化道间质瘤内镜及超声内镜特点与侵袭危险性的关系,及随访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结果,探讨内镜预测上消化道间质瘤的侵袭危险性的价值及如何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1年12月经超声内镜(... 目的通过分析上消化道间质瘤内镜及超声内镜特点与侵袭危险性的关系,及随访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的临床结果,探讨内镜预测上消化道间质瘤的侵袭危险性的价值及如何选择不同的处理方式。方法回顾性分析2003年3月至2011年12月经超声内镜(endoscopicultrasound,EUS)诊断为上消化道间质瘤的292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手术和内镜切除的标本行病理检查明确其侵袭危险性,并分析其胃镜及超声内镜影像特点与侵袭危险性的关系。对部分上消化道间质瘤患者行胃镜及超声内镜随访观察其肿瘤变化情况。结果肿瘤大小,表面、回声、形态、边界这5个内镜特征与侵袭危险f生相关。肿瘤大于3cm,尤其是肿瘤表面出血溃烂、回声不均、形态不规则、边界不清的内镜和超声特点提示肿瘤有中度和高度侵袭危险性。肿瘤小于3cm,表面光滑、均匀低回声、形态规则、边界清楚的内镜及超声特点提示其侵袭危险性较低。对非手术患者平均随访24个月,≤1cm组、1~2cm组、2—3.5cm组的肿瘤增长率分别为0.8%、8.8%及12.5%。结论内镜与超声内镜可预测上消化道胃肠间质瘤(gastrointestinalstromaltumors,GIST)的侵袭危险性。≤2em的上消化道GIST,其恶性潜能较低,宜选择保守治疗,可定期临床随访,2—3cm的GIST恶性潜能介于低度和中度之间,可进行密切随访或外科及内镜切除,大于3cm的GIST恶性潜能较高,应采取外科或内镜切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肠道间质肿瘤 超声胃镜 侵袭 肿瘤 随访
原文传递
肝素酶特异性细胞毒T淋巴细胞表位多抗原肽负载的树突状细胞疫苗体外抗肿瘤免疫效应研究 被引量:4
18
作者 王国珍 汤旭东 +5 位作者 吴玉云 李宁 李长珠 陈陵 房殿春 杨仕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8期761-764,共4页
目的研究肝素酶(heparanase,Hpa)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表位多抗原肽(multi-ple antigen peptides,MAP)疫苗能否诱导更强的Hpa特异性CTL反应。方法 HLA-A2.1限制性肝素酶CTL表位多抗原肽负载正常人外周血来源(per... 目的研究肝素酶(heparanase,Hpa)细胞毒T淋巴细胞(cytotoxic T lymphocyte,CTL)表位多抗原肽(multi-ple antigen peptides,MAP)疫苗能否诱导更强的Hpa特异性CTL反应。方法 HLA-A2.1限制性肝素酶CTL表位多抗原肽负载正常人外周血来源(peripheral blood mononuclear cell,PBMC)树突状细胞(dendritic cell,DC),诱导CTL,采用4 h标准51Cr释放实验检测上述CTL对不同肿瘤细胞的免疫杀伤效应;采用ELISPOT实验检测效应细胞分泌IFN-γ的能力。结果肝素酶CTL表位MAP疫苗诱导的CTL对Hpa阳性且HLA-A2.1匹配的KATO-Ⅲ胃癌细胞、U2OS骨肉瘤细胞、SW480结肠癌细胞具有杀伤效应,且其杀伤效应强于相应的单肽,在最大效应细胞/靶细胞(effector/target,E/T)时高出率均大于16%;其对HLA-A2.1阴性的HepG2肝癌细胞和Hpa阴性的MCF-7乳腺癌细胞不具有杀伤效应,但是对MCF-7/Hpa乳腺癌细胞和HepG2/HLA-A2肝癌细胞具有杀伤效应,且其杀伤效应强于相应的单肽,在最大E/T时高出率均大于18%;其对自体淋巴细胞和DC不具有杀伤效应。另一方面人肝素酶CTL表位MAP疫苗诱导的IFN-γ分泌水平强于相应的单肽。结论肝素酶CTL表位MAP疫苗能激发较相应单肽更强的特异性和非特异性抗肿瘤效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素酶 CTL表位 多抗原肽 树突状细胞 肿瘤疫苗
原文传递
不同剂量利福平致小鼠肝损伤特点的研究 被引量:7
19
作者 张刚 陈磊 +3 位作者 陈静 柴进 汤旭东 陈文生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17年第4期244-247,共4页
目的观察连续2周给予不同剂量利福平(RIF)引起小鼠肝损伤的现象及特点。方法给予24只小鼠不同剂量的利福平(0、100、200、400 mg·kg^(-1)·d^(-1)),连续灌胃2周,设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4组(每组6只),末次给... 目的观察连续2周给予不同剂量利福平(RIF)引起小鼠肝损伤的现象及特点。方法给予24只小鼠不同剂量的利福平(0、100、200、400 mg·kg^(-1)·d^(-1)),连续灌胃2周,设为对照组、低剂量组、中剂量组、高剂量组4组(每组6只),末次给药后6 h取材,收集小鼠血液和肝组织样品进行血清学检测并观察小鼠肝病理改变。结果所有小鼠实验期均未死亡。高剂量组和对照组比较TBA、DBIL、TBIL均有升高,ALT、AST、ALP无明显变化。中剂量组和对照组比较TBA、DBIL有升高,TBIL、ALT、AST、ALP无明显变化。低剂量组和对照组比较TBA、DBIL、TBIL、ALT、AST、ALP均无明显变化。各实验组小鼠肝均发生明显病理改变;HE染色显示肝细胞水肿、羽毛样变性与脂肪变性,并伴有大量炎性细胞浸润,个别可见散在的胆汁淤积;随着利福平浓度的增大,肝病理改变越明显。电镜照片示各实验组肝组织电镜照片可见肝细胞包浆中充满大量的脂肪滴,部分毛细胆管轻微扩张、其内可见不同电子密度的不规则状胆汁样物质,也是随利福平浓度的增大肝病理改变越明显。结论连续2周给予不同剂量的利福平均可引起小鼠肝损伤,主要表现为肝细胞脂肪变性、炎性细胞浸润和散在胆汁淤积,利福平对小鼠肝的损伤呈浓度依赖性,但其机制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利福平 肝损伤 胆汁淤积 小鼠 抗结核药物 肝毒性
下载PDF
以支架为载体的TRADD基因慢病毒转染对食管良性狭窄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20
作者 刘云杰 袁月 +4 位作者 童珂雅 陈瑶 代剑华 周学谦 彭贵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8期1806-1812,共7页
目的观察TRADD基因慢病毒涂层食管支架置入后,TRADD基因对犬食管良性狭窄黏膜的转染效果及对食管狭窄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只实验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采用氩离子凝固器制作良性食管狭窄模型,分别置... 目的观察TRADD基因慢病毒涂层食管支架置入后,TRADD基因对犬食管良性狭窄黏膜的转染效果及对食管狭窄的抑制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15只实验犬随机平均分为实验组、对照组及空白组,采用氩离子凝固器制作良性食管狭窄模型,分别置入GFP-TRADD基因慢病毒涂层带膜食管支架、GFP-慢病毒涂层食管支架、普通带膜食管支架,1周后观察支架脱落情况,并取出支架,2、3、4周胃镜下观察狭窄程度。4周后处死实验犬,对狭窄食管组织行病理、Masson三色染色法、免疫荧光检查,分别采用Western blot检测TRADD蛋白在3组食管组织中的表达,同时检测collagenⅠ、collagenⅢ、α-SMA 3种蛋白在食管组织中表达情况。结果置入食管支架1周后,胃镜检查见实验组实验犬带膜支架全部移位进入胃,对照组和空白组实验犬分别有2、3只实验犬其带膜支架移位进入胃中,胃镜取出所有实验犬未移位食管支架。此后每周测量其食管狭窄处直径,可见对照组及空白组实验犬再次出现食管明显狭窄,而实验组再狭窄较轻。采用重复测量设计的多因素方差分析具有统计学差异(P<0.01)。食管狭窄组织HE染色结果表明空白组及对照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而实验组肉芽组织及纤维组织增生较不明显。Masson染色结果表明实验组胶原纤维较空白组、对照组明显减少(P<0.05)。免疫荧光镜检查可见绿色荧光蛋白在黏膜下组织,表明TRADD基因慢病毒及慢病毒均在食管黏膜下生长。Western blot检测实验组可检测GFP-Tradd-Flag蛋白,而空白组和对照组未检测出该蛋白。Western blot检测显示实验组collagenⅠ、collagenⅢ、α-SMA 3种蛋白较其他两组明显降低(P<0.05)。结论以支架作为载体可成功将TRADD慢病毒转入食管黏膜组织中,可抑制狭窄部位组织增生,减少食管狭窄部位再狭窄发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TRADD 慢病毒 食管支架 食管良性狭窄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