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0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15味中药促胃肠动力作用的筛选研究 被引量:203
1
作者 朱金照 冷恩仁 +2 位作者 陈东风 史洪涛 桂先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5期436-438,共3页
目的 探讨 15味中药的促胃肠动力作用 ,以期从中筛选出与西沙必利具有可比性的药物。方法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 170只 ,随机分配到 17组 ,其中中药 15组 ,西沙必利及蒸馏水对照各 1组。通过测定各实验组胃肠内标记物葡聚糖蓝的胃内残... 目的 探讨 15味中药的促胃肠动力作用 ,以期从中筛选出与西沙必利具有可比性的药物。方法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 170只 ,随机分配到 17组 ,其中中药 15组 ,西沙必利及蒸馏水对照各 1组。通过测定各实验组胃肠内标记物葡聚糖蓝的胃内残留及小肠推进情况 ,观察每味中药对在体大鼠胃排空及肠传输的影响。结果 柴胡对胃肠动力无明显促进作用 (P >0 .0 5 ) ,大黄及香附抑制胃排空但促进肠传输 (P <0 .0 5或 <0 .0 1) ;其余中药均对胃排空或肠传输有明显促进作用 ,其中大腹皮、砂仁、白术对胃排空 (胃内色素相对残留率分别为 :37.79± 8.5 9;44.10± 10 .77;41.6 4± 10 .48;蒸馏水对照组为 10 0± 18.84)及肠道传输(小肠推进比分别为 79.41± 4.2 9;76 .2 6± 4.0 3 ;73 .91± 5 .45 ;蒸馏水对照组为 5 8.85± 6 .38)均有非常显著的促进作用 (P <0 .0 1) ,且与西沙必利差异不明显 (P >0 .0 5 )。结论 大腹皮、砂仁、白术有较好的促胃肠动力作用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排空 肠道传输 胃肠动力 中医药疗法 小鼠
下载PDF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临床价值 被引量:44
2
作者 陈东风 刘重阳 +4 位作者 周世亮 彭安国 闫庆军 李平 张晓荣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531-533,共3页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 (氩气刀 )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价值。方法 采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3 0 0EA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经病理学证实的消化道息肉进行氩离子凝固术。结果  74例患者共 116枚息肉 ,其中 10 6枚为扁平、广基息肉 ,... 目的 探讨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 (氩气刀 )治疗消化道息肉的价值。方法 采用德国ERBE公司生产的APC3 0 0EA型内镜专用氩气刀对经病理学证实的消化道息肉进行氩离子凝固术。结果  74例患者共 116枚息肉 ,其中 10 6枚为扁平、广基息肉 ,经内镜氩气刀治疗 ,另 10枚有蒂息肉在内镜圈套治疗时采用内镜下氩气刀配合治疗 ,全部治愈。每枚息肉根据其部位、大小决定氩离子凝固次数 ,一般经 2~ 4次凝固息肉皆变平 ,每次内镜最多可处理 10枚息肉 ,息肉超过10枚者宜分次进行治疗。结论 内镜下氩气刀对消化道广基、扁平息肉或息肉样隆起可作为首选的治疗方法 ,其疗效佳 ,安全性好 ,副作用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镜 氩离子凝固术 息肉
下载PDF
胃肠动力与肠源性内毒素血症关系的动物实验研究 被引量:14
3
作者 史洪涛 冷恩仁 陈东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0期1249-1250,共2页
关键词 肠源性 内毒素血症 胃肠动力 动物实验
下载PDF
507例HDV感染肝炎患者临床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顾小红 李奇芬 王宇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2期185-188,共4页
目的 :分析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患者临床特点 ,探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方法 :对507例HDV( +)肝炎患者各临床类型肝炎的发病率、疾病转归、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进行统计分析 ,以213例HDV( -)乙型肝炎患者作对照。结果 :... 目的 :分析丁型肝炎病毒(HDV)感染患者临床特点 ,探讨丁型肝炎发病机制。方法 :对507例HDV( +)肝炎患者各临床类型肝炎的发病率、疾病转归、临床表现、肝功能、肝炎病毒标志物等进行统计分析 ,以213例HDV( -)乙型肝炎患者作对照。结果 :HDV感染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发生率及病死率均较HDV( -)者高(P<0.01)。HDV( +)患者出血、腹水、肝性脑病、并发症的发生率及ALT反复增高和增高幅度均较HDV( -)者高 (P<0.01或0.05) ,且慢性肝炎重度和重型肝炎患者主要肝功能改变也较对照组明显 (P<0.01) ,而血清HBeAg检出率降低 (P<0.01)。HDV( +)的HBVDNA( -)组的HBeAg( -)表达高于HBVDNA( +)组 (P<0.01)。急性肝炎、重型肝炎和肝硬化HDAg( +)HBeAg( -)表达高于HDAg( +)HBeAg( +)表达 (P<0.01或P<0.05)。结论 :HDV感染与慢性肝炎重度、重型肝炎和肝硬化的发生及预后密切相关。HDV感染可抑制HBVDNA复制或HBcAg表达。HDV的直接细胞毒性作用在急性肝炎中可能起主要致病作用。HDV重叠感染的乙肝患者其病情加重、病死率增高和慢性化过程中 ,HDV可能起了主要促进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丁型肝炎 发病机制 HDV
下载PDF
内镜下氩离子凝固术治疗消化道息肉的疗效与护理 被引量:1
5
作者 张晓荣 王阁 +1 位作者 彭安国 闫庆军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2期2008-2008,2011,共2页
关键词 氩离子凝固术 消化道息肉治疗 护理
下载PDF
提高消化内镜医师操作技能的方法与实践 被引量:5
6
作者 杨敏 陈东风 《局解手术学杂志》 2008年第2期116-116,共1页
关键词 消化内镜 教学 操作技能
下载PDF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发生中Perilipin和ADRP表达变化实验研究
7
作者 朱颖 陈东风 《西南国防医药》 CAS 2008年第2期169-171,F0004,共4页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形成过程中,肝组织Perilipin(脂滴包被蛋白)和ADRP(脂肪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高脂饮食NAFLD模型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时间点为建模后4w、8w和12w,观察大鼠... 目的:探讨高脂饮食诱导大鼠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形成过程中,肝组织Perilipin(脂滴包被蛋白)和ADRP(脂肪分化相关蛋白)的表达变化及意义。方法:建立大鼠高脂饮食NAFLD模型并设正常对照组,观察时间点为建模后4w、8w和12w,观察大鼠肝组织病理变化,检测血浆游离脂肪酸及甘油三酯水平,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法检测肝组织中Perilipin和ADRP蛋白水平。结果:成功制作大鼠NAFLD实验模型,与正常组相比,NAFLD组大鼠血浆FFA水平和TG水平从第4w起显著升高(P<0.01),NAFLD组大鼠肝组织Perilipin蛋白表达水平显著低于正常组(P<0.01),ADRP蛋白表达水平显著高于同期正常组(P<0.01)。Perilipin及ADRP表达与FFA及TG具有显著相关性。结论:高脂饮食可制作NAFLD大鼠模型,Perilipin和ADRP与NAFLD的形成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游离脂肪酸 甘油三酯 脂滴包被蛋白 脂肪分化相关蛋白
下载PDF
胃肠道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在中药大腹皮促动力作用中的变化 被引量:18
8
作者 朱金照 陈东风 +2 位作者 冷恩仁 张捷 许其增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3期321-323,共3页
目的 探讨大腹皮的促胃肠动力作用机制。方法  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腹皮组及对照组 ,分别给大鼠灌服大腹皮煎液或蒸馏水 1、6h后 ,以葡聚糖蓝 2 0 0 0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肠动力变化 ,免疫组化法观察胃窦及空肠P物质 (SP)... 目的 探讨大腹皮的促胃肠动力作用机制。方法  32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大腹皮组及对照组 ,分别给大鼠灌服大腹皮煎液或蒸馏水 1、6h后 ,以葡聚糖蓝 2 0 0 0为胃肠内标记物观察大鼠胃肠动力变化 ,免疫组化法观察胃窦及空肠P物质 (SP)、血管活性肠肽 (VIP)的分布变化。结果 灌服大腹皮煎液 1h、6h后 ,大鼠胃肠动力明显增强 (P <0 .0 1及P <0 .0 5 ) ,胃窦及空肠SP的表达明显增加 (P <0 .0 1及P <0 .0 5 )而VIP的表达明显减少 (P <0 .0 1及P <0 .0 5 ) ,上述变化均以灌服大腹皮煎液 1h后为明显 ,6h后有减弱趋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腹皮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胃肠运动 大鼠 中药
下载PDF
人胆囊上皮细胞的分离、培养及鉴定 被引量:6
9
作者 陈东风 刘为纹 +2 位作者 房殿春 刘苹 易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109-1111,共3页
目的 探索人胆囊上皮细胞的较佳分离方法和合适的生长条件 ,为研究胆囊的生理功能和相关疾病打下基础。方法采用IV型胶原酶及钝性擦刮法分离细胞 ,IV型胶原包被培养皿 ,DMEM/HamF12培养基联合培养。结果 每个胆囊可分离得到( 5~ 10 )... 目的 探索人胆囊上皮细胞的较佳分离方法和合适的生长条件 ,为研究胆囊的生理功能和相关疾病打下基础。方法采用IV型胶原酶及钝性擦刮法分离细胞 ,IV型胶原包被培养皿 ,DMEM/HamF12培养基联合培养。结果 每个胆囊可分离得到( 5~ 10 )× 10 7个胆囊上皮细胞 ,接种 1周内生长旺盛 ,第 3、4天达到峰值 ,呈现扁平多角形成片贴壁状态。结论 IV型胶原酶消化法可成功分离人胆囊上皮细胞 ,DMEM/HamF12培养基可提供较为满意的生长条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上皮细胞 Ⅳ型胶原酶 Ⅳ型胶原 细胞培养
下载PDF
中药白术对大鼠胃肌电紊乱调节作用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8
10
作者 朱金照 张捷 冷恩仁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98-700,共3页
目的 观察白术对大鼠胃肌电紊乱的调节作用 ,同时探讨其可能机制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 3 0只随机分为 3组 :①正常对照组 ;②模型组 ;③白术 +模型组。通过胃电记录仪记录并分析各组慢波频率、慢波频率变异... 目的 观察白术对大鼠胃肌电紊乱的调节作用 ,同时探讨其可能机制 ,为临床应用提供依据。方法 健康成年Wistar大鼠 3 0只随机分为 3组 :①正常对照组 ;②模型组 ;③白术 +模型组。通过胃电记录仪记录并分析各组慢波频率、慢波频率变异系数及异常节率指数 ,同时对各组大鼠胃窦组织进行P物质、血管活性肠肽及一氧化氮合酶免疫组化染色。结果 模型组大鼠胃慢波频率变异系数及异常节率指数明显高于对照组 (P <0 0 1) ,应用白术水提取液后模型组大鼠胃慢波频率变异系数及异常节率指数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模型组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P物质的神经含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P <0 0 1) ,血管活性肠肽 (P <0 0 5 )及一氧化氮合酶 (P <0 0 1)神经含量明显高于对照组 ,应用白术水提取液后模型组大鼠胃窦肌间神经丛P物质神经含量明显增加而血管活性肠肽、一氧化氮合酶神经含量明显减少且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P >0 0 5 )。结论 白术对大鼠胃肌电紊乱具有一定调节作用 ,其机制可能与胃窦肌间神经丛P物质的分布增加及血管活性肠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术 胃电图 P物质 血管活性肠肽 一氧化氮合酶
下载PDF
人肝细胞生成素受体的确定及特性 被引量:5
11
作者 王阁 房殿春 +6 位作者 刘为纹 冷恩仁 胡辂 王军 杨晓明 张咏 贺福初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9期1051-1054,共4页
目的 研究人重组肝细胞生成素 (rhHPO)特异性刺激肝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是否通过特异性受体结合介导。方法 通过受体结合和特异性竞争抑制实验及Scatchard分析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人胎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的特性。结果 原代培养大鼠肝... 目的 研究人重组肝细胞生成素 (rhHPO)特异性刺激肝细胞增殖的信号转导是否通过特异性受体结合介导。方法 通过受体结合和特异性竞争抑制实验及Scatchard分析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人胎肝细胞和肝癌细胞的特性。结果 原代培养大鼠肝细胞、人胎肝细胞和肝癌细胞存在HPO受体 ,受体数量分别为 10 0 0 0个 /细胞、2 0 0 0 0个 /细胞和 5 5 0 0 0个 /细胞 ,平衡解离常数(Kd)分别为 2、1.4及 0 .7pmol,HPO与受体结合的复合物分子量约为 90× 10 3 ,推算出HPO与该受体结合具有饱合性和特异性 ,此结合不能被EGF、TGF α和胰岛素所竞争抑制。通过交联反应在SDS PAGE电泳上显示此受体分子量约 75× 10 3 。结论 HPO促肝细胞增殖作用是通过肝细胞表面这种特异性膜受体介导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细胞生成素 受体 放射配基结合分析法 肝再生
下载PDF
粘蛋白在结石性胆囊炎中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8
12
作者 陈东风 郑伟 易萍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2期197-199,共3页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粘蛋白在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粘膜的表达规律及与结石形成的可能关系。方法 采用粘蛋白 1(Mucin1,MUC1)、粘蛋白 2 (MUC2 )及粘蛋白 3(MUC3)的单克隆抗体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对照组胆囊 2 4例 ,胆固醇结石和胆红素... 目的 探讨不同类型粘蛋白在结石性胆囊炎胆囊粘膜的表达规律及与结石形成的可能关系。方法 采用粘蛋白 1(Mucin1,MUC1)、粘蛋白 2 (MUC2 )及粘蛋白 3(MUC3)的单克隆抗体 ,应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对照组胆囊 2 4例 ,胆固醇结石和胆红素结石胆囊粘膜 5 4例及 38例。结果 MUC1在对照组、胆固醇结石组、胆红素结石组阳性率分别为 47.1% ( 10 2 4) ,5 0 % ( 2 7 5 4) ,60 .5 % ( 2 2 38) ;MUC2分别为 2 1% ( 5 2 4) ,40 .7% ( 2 2 5 4) ,5 0 % ( 19 38) ;MUC3分别为 75 % ( 18 2 4) ,2 9.6% ( 16 5 4) ,2 1.1% ( 8 38)。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粘蛋白 结石性胆囊炎 免疫组织化学 病理
下载PDF
腹膜活检在腹水病因诊断中的意义 被引量:7
13
作者 樊丽琳 陈东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0期1791-1791,1794,共2页
关键词 腹膜活检 腹水 诊断
下载PDF
内毒素血症大鼠肠道P物质的变化及意义 被引量:3
14
作者 史洪涛 冷恩仁 桂先勇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9期651-653,共3页
目的:探讨 P物质( S P)在内毒素血症大鼠肠蠕动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 大鼠分为对照组、内毒素血症( L P S)组。①采用活性炭标记法观察内毒素血症状态下肠道传输速率变化;②观察内毒素血症后3、6、12 h ... 目的:探讨 P物质( S P)在内毒素血症大鼠肠蠕动变化中的作用。方法: Wistar 大鼠分为对照组、内毒素血症( L P S)组。①采用活性炭标记法观察内毒素血症状态下肠道传输速率变化;②观察内毒素血症后3、6、12 h 大鼠血浆、空肠组织匀浆 S P含量变化及空肠免疫组化 S P阳性神经在肠道分布及内毒素血症后的变化。结果:①内毒素血症后小肠传输速率加快;②内毒素血症后血浆 S P变化不显著,空肠组织 S P含量下降,空肠 S P阳性神经纤维及产物表达明显减少,且与空肠组织 S P含量变化相一致。结论:内毒素血症后肠道传输功能发生变化,可能与肠神经递质 S P改变有一定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P物质 内毒素血症 肠道传输
下载PDF
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抑制肝癌细胞P16、P27的表达 被引量:1
15
作者 刘重阳 刘为纹 +2 位作者 杨建民 陈东风 房殿春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135-137,共3页
目的 探讨HCV核心蛋白对肝瘤细胞P16、P2 7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HCV核心基因c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BK CMV的HindⅢ和BamHⅠ位点间 ,构建重组质粒PBK HCVc。再将重组质粒PBK HCVc和空载体分别导入肝癌细胞株HepG2中 ,G418筛选 ,RT PCR... 目的 探讨HCV核心蛋白对肝瘤细胞P16、P2 7表达的影响。方法 将HCV核心基因cDNA插入真核表达载体PBK CMV的HindⅢ和BamHⅠ位点间 ,构建重组质粒PBK HCVc。再将重组质粒PBK HCVc和空载体分别导入肝癌细胞株HepG2中 ,G418筛选 ,RT PCR、蛋白印迹鉴定HCV核心蛋白表达。免疫组化 ,蛋白印迹检测P16、P2 7蛋白表达 ;RT PCR检测P16、P2 7mRNA。结果 重组质粒PBK HCVc在HepG2细胞中有稳定表达 ;表达HCV核心蛋白的细胞HepG2 C的P16、P2 7在蛋白水平和mRNA水平较转染空载体的细胞HepG2 CMV明显下降。结论 HCV核心蛋白能抑制P16、P2 7表达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丙型肝炎病毒 病毒核心蛋白 肝细胞癌 端粒酶
下载PDF
粘蛋白在胆囊腺瘤样息肉中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1
16
作者 陈东风 易萍 +1 位作者 郑伟 周继红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0期1241-1244,共4页
目的 研究 4种粘蛋白在胆囊腺瘤样息肉中的表达规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粘蛋白 1(Mucin1,MUC1)、粘蛋白 2(MUC2 )、粘蛋白 3 (MUC3 )及粘蛋白 5AC(MUC5AC)的单克隆抗体 ,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对照组胆囊 2 4例 ,胆囊腺... 目的 研究 4种粘蛋白在胆囊腺瘤样息肉中的表达规律并探讨其意义。方法 采用粘蛋白 1(Mucin1,MUC1)、粘蛋白 2(MUC2 )、粘蛋白 3 (MUC3 )及粘蛋白 5AC(MUC5AC)的单克隆抗体 ,应用免疫组化和Westernblot检测对照组胆囊 2 4例 ,胆囊腺瘤样息肉19例。结果 MUC1、MUC2及MUC5AC免疫组化及Westernblot表达在胆囊腺瘤样息肉组较对照组显著增高 (P <0 .0 1) ,而MUC3在腺瘤样息肉组较对照组显著降低 (P <0 .0 1)。结论 粘蛋白在胆囊腺瘤样息肉中呈现非同步表达 ,可能与其属癌前病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胆囊腺瘤样息肉 粘蛋白 基因表达 胆囊肿瘤
下载PDF
β-内啡肽对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后刀豆素A诱导的脾细胞IL-2R表达及IL-2分泌的调节作用 被引量:1
17
作者 王军 文爱清 刘良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657-659,共3页
目的 探讨血浆 β 内啡肽 ( β endorphin ,β EP)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以脾细胞IL 2R表达及IL 2分泌为代表的细胞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①采用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 ,收集休克前、休克后 0、1、3、6、12、2 4h休克血浆 (SP) ,并检... 目的 探讨血浆 β 内啡肽 ( β endorphin ,β EP)在创伤失血性休克后以脾细胞IL 2R表达及IL 2分泌为代表的细胞免疫调节中的作用。方法 ①采用大鼠创伤失血性休克模型 ,收集休克前、休克后 0、1、3、6、12、2 4h休克血浆 (SP) ,并检测SP中 β EP水平 ;②采用体外实验 ,分离并混合 4只正常大鼠脾细胞 ,分别与SP、SP +β EP抗血清体外培养 ,观察conA诱导的脾细胞IL 2分泌及IL 2R表达的变化。结果 ①休克后即刻血浆 β EP水平显著升高 (P <0 .0 1) ,1h达高峰 ,之后呈下降趋势 ,2 4h趋于休克前水平。②与对照组相比 ,SP可显著降低conA诱导的脾细胞功能 (P <0 .0 1) ,SP中 β EP含量与脾细胞IL 2分泌及IL 2R表达呈显著负相关 (P <0 .0 1) ;SP经 β EP抗血清处理组较未处理组相比 ,脾细胞功能明显升高 (P <0 .0 5 ) ,但仍低于对照组。结论 创伤失血性休克后血浆中显著升高的 β 展开更多
关键词 Β-内啡肽 创伤 失血性休克 免疫 大鼠
下载PDF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21例 被引量:1
18
作者 樊丽琳 陈东风 《世界华人消化杂志》 CAS 2003年第8期1267-1268,共2页
目的:总结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病例资料。结果:在本组病例中,18例以腹痛、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2例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另1例主要表现为腹胀、消瘦。病理分期(Arbor标准... 目的:总结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的临床特点,提高诊治水平。方法:回顾性分析21例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病例资料。结果:在本组病例中,18例以腹痛、食欲不振为主要症状,2例以出血为首发症状,另1例主要表现为腹胀、消瘦。病理分期(Arbor标准)Ⅰ_E期11例,Ⅱ_E期4例,Ⅲ_E期4例,Ⅳ_E期2例。其中15例行手术治疗,术后均行抗Hp治疗及化疗,5a生存率为86.7%,4例未进行手术及化疗及2例行单纯化疗的患者均于3a内死。结论:对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的早期诊断、手术切除胃原发病灶加抗Hp治疗是提高胃黏膜相关淋巴瘤生存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临床特点 腹痛 食欲不振 诊断 手术切除
下载PDF
B超对慢性肝病患者非肝性腹水的诊断价值
19
作者 李霞 陈东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17期1566-1566,1569,共2页
关键词 慢性肝病 非肝性腹水 超声表现
下载PDF
乳果糖降低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患者肠道通透性及血清内毒素水平 被引量:4
20
作者 杨林辉 刘国栋 +1 位作者 谭朝霞 陈东风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12年第6期564-566,569,共4页
目的探讨乳果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患者肠道通透性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正常成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共60例,随机分为NASH对照组(B组)和乳果糖干预组(C组)各30例,其... 目的探讨乳果糖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non-alcoholic steatohepatitis,NASH)患者肠道通透性的干预作用。方法选择健康正常成人30例作为正常对照组(A组),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共60例,随机分为NASH对照组(B组)和乳果糖干预组(C组)各30例,其中C组给予乳果糖(10 mL/d)进行干预。检测所有被研究者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iamine oxidase,DAO)、D-乳酸及ALT的浓度。干预4周后,再次检测B、C两组的血清内毒素、二胺氧化酶(DAO)、D-乳酸及ALT的浓度。结果与A组比较,治疗前B、C两组内毒素、DAO、D-乳酸水平显著增高(P<0.01),B组干预前后比较,内毒素、DAO、D-乳酸及ALT水平无显著改变(P>0.05),而C组干预前后比较,内毒素、DAO、D-乳酸及ALT水平显著降低(P<0.01)。结论 NASH患者血清内毒素水平及肠道通透性增高,乳果糖可降低NASH患者肠道的通透性及血浆内毒素水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肠道通透性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炎 乳果糖 内毒素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