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23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运用互联网教学资源改进眼科学教学 被引量:8
1
作者 程金伟 魏锐利 蔡季平 《医学教育探索》 2008年第2期191-192,共2页
介绍了互联网上眼科学教学资源的分类、搜寻和利用的方法。指出它不仅使医学工作者能随时得到科研、临床、教学方面的最新信息资料,促进医学各专业人员与国内外同行的信息交流,还有利于眼科学教学模式的改革。
关键词 网络资源 教学 眼科学
下载PDF
壳聚糖在眼科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被引量:7
2
作者 程金伟 魏锐利 +1 位作者 李由 顾其胜 《上海生物医学工程》 2001年第4期44-47,共4页
壳聚糖,是一种生物学性状优良的多糖类化合物,具有无毒性、生物降解性、组织相容性、理化性质稳定等特性。本文就壳聚糖作为人工泪液、医用粘弹剂、药物缓释系统载体、抗纤维增生药物等的应用进行简要的介绍。
关键词 壳聚糖 治疗应用 眼科疾病
下载PDF
眼科粘弹剂的应用与进展 被引量:24
3
作者 王文斌 顾其胜 +1 位作者 吴苹 李由 《眼外伤职业眼病杂志》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期114-117,共4页
关键词 眼科 粘弹剂 理化特性 生物相容性
下载PDF
夜戴型角膜塑形镜矫治青少年近视的临床观察研究 被引量:14
4
作者 沈亚 单彧 +3 位作者 程金伟 李盼 顾燕华 高连娣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11期1467-1470,共4页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CL)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应用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梦戴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门诊就诊并... 目的观察青少年近视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Ortho-KCL)后裸眼视力、角膜曲率、角膜厚度、眼轴长度的变化。方法应用欧普康视科技股份有限公司提供的梦戴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对2010年6月至2012年6月于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门诊就诊并随访的近视度数<-6.00D的50例患者(100眼)进行矫治。采用综合验光仪检测患者配戴前和配戴3、6、12、24个月后的裸眼视力,角膜地形图检测角膜曲率和角膜厚度,眼科A/B超测量眼轴长度。结果患者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3、6、12、24个月后裸眼视力较戴镜前均稳定提高;角膜曲率平均K值均减小(P均<0.01)。左右眼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形镜3、6、12、24个月后角膜厚度与戴镜前相比均无明显改变(P均>0.05);眼轴长度略增加,但与戴镜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配戴夜戴型角膜塑型镜能够有效提高近视青少年的裸眼视力,有效、安全地减缓近视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塑形镜 近视 青少年 治疗结果
原文传递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术(LASIK和LASEK)对泪膜稳定性及角膜中央知觉的影响 被引量:12
5
作者 赵立全 朱煌 +1 位作者 马晓晔 魏锐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4期404-407,共4页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r 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选择80眼近视眼患者,分别行LASE... 目的:观察准分子激光角膜原位磨镶术(laser in situ keratomileusis,LASIK)和准分子激光上皮下角膜切削术(laser assisted sub-epithelial keratectomy.LASEK)前后泪膜稳定性和角膜中央知觉的变化。方法:选择80眼近视眼患者,分别行LASEK和LASIK术.每组40眼.观察患眼术前与术后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的角膜中央知觉、泪液分泌量(Schirmer试验)、泪膜破裂时间(break-up time.BUT),并对结果作统计学分析。结果:两种手术术后泪膜稳定性及角膜中央知觉均有不同程度的下降;LASEK术后1个月、3个月角膜中央知觉、术后1个月BUT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LASIK术后1个月、3个月、6个月角膜中央知觉、术后1个月、3个月BUT值与术前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术后1个月、3个月LASIK和LASEK组间角膜中央知觉、BUT值有显著性差异(P<0.05),LASIK组角膜中央知觉、BUT值下降更明显;LASIK和LASEK组术后1、3、6个月泪液分泌量分别与术前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LASIK和LASEK手术术后均影响泪膜的稳定性与角膜中央知觉.但随着角膜的愈合而逐渐恢复;LASIK对角膜中央知觉、泪膜稳定性的破坏比LASEK更为严重、持久。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角膜磨镶术 激光原位 角膜切削术 上皮下 激光 泪膜 泪膜破裂时间 角膜中央知觉
下载PDF
MicroRNA-150在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增殖、迁移及侵袭中的作用 被引量:7
6
作者 李玉珍 钱昱 +2 位作者 单彧 梁文君 魏锐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6期727-733,共7页
目的观察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microRNA-150(miR-150)的表达,探讨miR-150在结膜MALT淋巴瘤中影响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机制。方法使用qPCR法检测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3例结膜MALT淋巴瘤患者肿瘤组织及瘤旁组... 目的观察结膜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淋巴瘤中microRNA-150(miR-150)的表达,探讨miR-150在结膜MALT淋巴瘤中影响肿瘤细胞增殖、迁移与侵袭的机制。方法使用qPCR法检测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收治的3例结膜MALT淋巴瘤患者肿瘤组织及瘤旁组织中miR-150及其可能的下游靶分子Cbl-b的表达。将miR-150抑制物和阴性对照转染人多发性骨髓瘤细胞株RPMI 8226,采用CCK-8法和流式细胞术研究miR-150对RPMI 8226细胞增殖和凋亡的影响,通过Transwell实验研究miR-150对RPMI 8226细胞迁移和侵袭的影响,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miR-150对RPMI 8226细胞中Cbl-b表达的调控。结果与瘤旁组织相比,结膜MALT淋巴瘤组织中miR-150表达上调(P<0.05,P<0.01);抑制miR-150后,RPMI 8226细胞的增殖受到抑制,细胞凋亡明显增加,迁移和侵袭能力降低,与阴性对照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0.01)。在结膜MALT淋巴瘤组织中,miR-150下游靶基因Cbl-b表达下调(P<0.01);抑制miR-150后,RPMI 8226细胞内Cbl-b蛋白的表达上调(P<0.01)。结论 MiR-150对淋巴瘤细胞的增殖、迁移和侵袭有促进作用,其表达上调参与了MALT淋巴瘤的发生。其机制可能与miR-150对下游分子Cbl-b的抑制性调控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结膜肿瘤 黏膜相关淋巴组织淋巴瘤 microRNA-150 CBL-B 细胞增殖 细胞迁移 肿瘤侵袭
原文传递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受体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眼眶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中的作用 被引量:6
7
作者 俞丹洋 刘凤权 +3 位作者 曹芳 王秋红 曾程程 魏锐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488-1494,共7页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受体(IGF-1R)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眼眶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IGF-1对眼眶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期间入住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的TAO组患者... 目的 观察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GF-1)受体(IGF-1R)在甲状腺相关性眼病(TAO)眼眶脂肪组织中的表达及分布情况,探讨IGF-1对眼眶前脂肪细胞增殖和分化的影响。方法 收集2014年9月至2015年1月期间入住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的TAO组患者(n=6)和对照组患者(n=5)的眼眶脂肪组织,用蛋白质印迹法、实时定量PCR及免疫组化法检测两组患者眼眶脂肪组织中IGF-1R的表达及分布情况。分别提取两组患者的眼眶前脂肪细胞,用CCK-8法检测不同浓度(0、1、5、10、20nmol/L)IGF-1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体外分化细胞后用油红O染色法及蛋白质印迹法观察两组细胞的分化情况和IGF-1R的表达变化;实时定量PCR检测不同浓度(0、1、5、10、20nmol/L)IGF-1对TAO组细胞分化水平的影响。结果 TAO组患者眼眶脂肪组织中IGF-1R蛋白及mRNA的表达均高于对照组(P〈0.01)。不同浓度IGF-1均可以促进眼眶前脂肪细胞的增殖,且在1-20nmol/L IGF-1作用下在TAO组细胞的增殖能力均高于对照组(P〈0.05,P〈0.01)。TAO组前脂肪细胞分化前、后细胞中IGF-1R的表达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相较于未加IGF-1组,1-20nmol/L IGF-1均促进TAO组前脂肪细胞中PPARγmRNA的表达(P〈0.01);油红O染色检测结果显示随着IGF-1浓度的升高,脂滴合成逐渐增加(P〈0.05,P〈0.01)。结论 IGF-1R在TAO患者脂肪组织及前脂肪细胞中的表达较高,IGF-1可以促进TAO眼眶前脂肪细胞的增殖和分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GRAVES眼病 脂细胞 IGF 1型受体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细胞分化 细胞增殖
原文传递
氪黄激光格栅样光凝早期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 被引量:8
8
作者 蔡季平 李玉珍 +1 位作者 程金伟 魏锐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期111-112,共2页
目的:评价氪黄激光早期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氪黄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共52例(52眼),氪黄激光波长568nm,对黄斑区水肿采用格栅样光凝,光凝距黄斑中心小凹300μm以上,避开视盘黄斑束,功率60... 目的:评价氪黄激光早期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的临床疗效。方法:用氪黄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共52例(52眼),氪黄激光波长568nm,对黄斑区水肿采用格栅样光凝,光凝距黄斑中心小凹300μm以上,避开视盘黄斑束,功率60~200mW,光斑直径100μm,曝光时间0.1s,光凝168~287点,光斑反应Ⅰ~Ⅱ级。术后随访观察疗效。结果:术前视力为0.193±0.051,术后视力为0.221±0.045,两者比较无统计学差异;术后视力提高11眼(21.2%),不变29眼(55.8%),下降12眼(23.1%)。光凝后黄斑水肿完全消退41眼(78.8%),部分消退9眼(17.3%),不变2眼(3.8%)。结论:早期采用氪黄激光治疗视网膜中央静脉阻塞黄斑水肿有效,但不能提高视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视网膜静脉闭塞 黄斑水肿 激光凝固术
下载PDF
不同生物材料人工晶体与后囊混浊相互关系的meta分析 被引量:7
9
作者 程金伟 魏锐利 +5 位作者 马晓晔 蔡季平 朱煌 李由 李玉珍 岳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9期1005-1008,共4页
目的 :对不同生物材料人工晶体与后囊混浊的关系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 ,获得 199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发表的人工晶体与后囊混浊的相关文献。按照入选标准选取合适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 m eta分析。对纳入文... 目的 :对不同生物材料人工晶体与后囊混浊的关系进行系统评价。方法 :通过计算机和手工检索 ,获得 1990年 1月至 2 0 0 2年 12月发表的人工晶体与后囊混浊的相关文献。按照入选标准选取合适的随机对照临床研究进行 m eta分析。对纳入文献的相关资料进行提取摘录 ,并根据 meta分析的统计学方法进行合并分析。以相对危险度 (RR)判定对后囊混浊的预防效果 ,并根据异质性分析选择固定效应模型或随机效应模型计算总的治疗效应。 结果 :有 9篇论文的 10 2 1例白内障患者纳入 m eta分析。聚丙烯酸、硅凝胶、水凝胶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 (polymethylmethacrylate,PMMA)的 RR分别为 0 .12 (95 % CI[0 .0 5 ,0 .2 6 ])、0 .4 4 (95 % CI[0 .30 ,0 .6 4 ])、1.96 (95 % CI[0 .6 5 ,5 .91]) ,硅凝胶、水凝胶与聚丙烯酸的 RR分别为 1.34(95 %CI[0 .6 2 ,2 .89])、3.89(95 % CI[1.70 ,8.90 ]) ,水凝胶与硅凝胶的 RR为 4 .73(95 % CI[1.5 7,14 .32 ])。结论 :硅凝胶和聚丙烯酸人工晶体具有良好的囊膜组织相容性、很强的粘连趋势、良好的光学设计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晶体 人工 后囊混浊 META分析
下载PDF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Meta分析 被引量:5
10
作者 程金伟 魏锐利 +4 位作者 马晓晔 李由 朱煌 蔡季平 李玉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506-509,共4页
目的:对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合并分析,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降压效果。结果:总计有26篇文献纳入Meta分... 目的:对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疗效进行Meta分析。方法:检索MEDLINE和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根据临床和统计标准进行合并分析,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降压效果。结果:总计有26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无需降压药物治疗而术后眼压控制良好患者的合并百分率:单纯深层巩膜切除术为71.3%[95%CI为56.2%~86.5%],深层巩膜切除术联合胶原植入物为58.5%[95%CI为47.8%~69.2%],深层巩膜切除术联合交键透明质酸植入物为62.O%[95%CI为51.0%~73.0%],粘性小管切除术为69.7%[95%CI为50.5%~88.9%]。非穿透性小梁手术和小梁切除术的合并危险差为2%[95%CI为-8%~12%]。结论:非穿透性小梁手术是药物难以控制的开角型青光眼的一种很好的治疗措施,治疗成功率超过60%,眼压控制效果和标准小梁切除术近似。但联合植入物的应用并没有显著改善治疗效果的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治疗 开角型青光眼 META分析
下载PDF
肿瘤切除合并眼睑重建术治疗睑板腺癌的临床疗效观察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由 程金伟 +2 位作者 李亚楠 魏锐利 蔡季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2期230-231,共2页
关键词 睑板腺癌 肿瘤切除 眼睑重建 疗效
原文传递
经结膜入路摘除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的疗效观察(附39例临床报告) 被引量:6
12
作者 程金伟 魏锐利 +2 位作者 蔡季平 朱煌 李由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2期193-196,共4页
目的观察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入路摘除的手术疗效,并探讨其与影像学定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结膜入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选择标准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 目的观察眼眶海绵状血管瘤经结膜入路摘除的手术疗效,并探讨其与影像学定位的关系。方法回顾性分析39例经结膜入路摘除的眼眶海绵状血管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对其临床和影像学特征、手术效果及选择标准进行总结。结果所有患者的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眼球后水平或紧邻眼球。CT和MRI显示39例眼眶海绵状血管瘤均位于肌肉圆锥内,多呈类圆形且边界清楚。36例完整摘除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均位于肌肉圆锥内,粘连程度轻,无粗大引流静脉;1例患者虽然完整摘除但术后视力丧失,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存在粗大引流静脉;另2例患者部分切除,术前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与周围组织粘连紧密。手术成功率92.3%;9例术前视力减退患者中有6例视力有提高;全部32例眼球突出患者均完全缓解。疗效改善者32例(82.1%),疗效不变者5例(12.8%),疗效恶化者2例(5.1%)。结论球后肌肉圆锥内的海绵状血管瘤可以通过结膜入路成功摘除。但如果影像学检查显示肿瘤紧邻眶尖、与眶周组织粘连紧密、或有粗大引流静脉,则需要选择其他手术入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瘤 海绵状 眼眶 结膜入路前路开眶术
下载PDF
LASIK和LASEK术后人眼波前像差的影响因素 被引量:6
13
作者 李玉珍 魏锐利 +2 位作者 朱煌 蔡季平 马晓晔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4期440-442,共3页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手术前后人眼波前像差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个体化切削奠定基础。方法:对行LASIK或LASEK的患者44人(86眼)于术前,术后1、3及6个月分别行波前像差检查...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LASIK)、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LASEK)手术前后人眼波前像差的变化规律及影响因素,为个体化切削奠定基础。方法:对行LASIK或LASEK的患者44人(86眼)于术前,术后1、3及6个月分别行波前像差检查,数据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1、3、6个月(瞳孔直径6 mm),总波前像差比术前分别减少约61%、65%、62%;高阶像差增加110%、76%、64%,其中球差增加最明显,为285%、119%、125%。术后总波前像差和高阶像差随瞳孔直径的增加而增加。术后高阶像差的增加随切削量的增大而增加,随切削区直径的增大而减少。两种手术方式下,术后高阶像差均高于术前(P<0.05),但两种手术方式对术后高阶像差的影响无显著差异。结论:LASIK和LASEK手术均能降低总波前像差,增加高阶像差,其改变程度受瞳孔直径、手术切削量以及切削区直径等因素的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波前像差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准分子激光上皮瓣下角膜磨镶术
下载PDF
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有效性的系统评价 被引量:5
14
作者 高连娣 葛轶睿 +3 位作者 程金伟 沈亚 王浩 魏锐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2期129-135,共7页
目的评估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NPGS)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降眼压(IOP)效果。方法全面收集评价NPGS治疗原发性/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主要疗效指标包括IOP下降百分比和IOP达标率。应用多功能meta分析软件2.0... 目的评估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NPGS)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降眼压(IOP)效果。方法全面收集评价NPGS治疗原发性/继发性开角型青光眼的随机对照试验,进行系统评价。主要疗效指标包括IOP下降百分比和IOP达标率。应用多功能meta分析软件2.0版的随机效应模型进行汇总分析,计算合并评价量。结果术后2年,与小梁切除术(TE)相比,深层巩膜切开术(DS)、黏小管切开术(VCO)的降眼压作用均相对较低,IOP下降百分比分别为35.2%(DS)、30.2%(VCO)、45.6%(TE)。术中加用植入物及丝裂霉素C(MMC)均可提高DS的降眼压作用,术后2年的IOP下降百分比分别为41.1%和41.7%。术后4年,DS、VCO、TE的IOP达标率分别为35.4%、22.7%、47.6%;DS加用植入物和MMC的IOP达标率分别为64.6%、52.1%,高于单纯DS。NPGS并发症的发生率较TE低。结论常用的NPGS(DS和VCO)能有效降低眼压,并发症也比TE少,但是NPGS的降眼压作用要比TE为低。术中加用植入物、MMC可提高DS的降眼压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 非穿透性青光眼手术 眼压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香烟烟雾提取物及尼古丁诱导甲状腺相关眼病患者眼眶成纤维细胞氧化应激反应并上调NF-κB表达 被引量:5
15
作者 王秋红 曾程程 +3 位作者 牟旆 高连娣 沈亚 魏锐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0期1239-1244,共6页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及尼古丁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氧化应激的影响,并以NF-κB为靶点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取5例无吸烟史的TAO患者和3例无吸烟史的因其他原因行眼外科手术的患者(对照患者)的眼外肌组织,原代培养眼外肌... 目的探讨香烟烟雾提取物(CSE)及尼古丁对甲状腺相关眼病(TAO)氧化应激的影响,并以NF-κB为靶点探索其可能的分子机制。方法取5例无吸烟史的TAO患者和3例无吸烟史的因其他原因行眼外科手术的患者(对照患者)的眼外肌组织,原代培养眼外肌来源的眼眶成纤维细胞(OFs)。将OFs经10%CSE、0.5μg/mL尼古丁、10μg/mL尼古丁分别作用,即为CSE组、低浓度尼古丁组和高浓度尼古丁组。分别培养24、72h后分别采用MTT法、ELISA法和分光光度计法检测各组细胞活性、8-羟脱氧鸟苷(8-OHdG)水平及丙二醛(MDA)含量;24h后采用酶标仪法检测活性氧(ROS)水平,RTPCR法检测NF-κB mRNA水平。结果干预24及72h后,TAO患者及对照患者OFs的细胞活力在CSE作用下均下降(P<0.05),且TAO患者对OFs更敏感。高浓度尼古丁干预24h后,TAO患者OFs的8-OHdG水平增加(P<0.05);低浓度尼古丁干预72h时,OFs的8-OHdG水平也增加(P<0.05)。TAO患者及对照患者OFs经CSE或不同浓度尼古丁干预72h后的MDA含量均增加(P<0.01)。高浓度尼古丁干预24h后,TAO患者OFs中ROS水平上升(P<0.01)。CSE干预24h后,TAO患者OFs中NF-κB mRNA的表达上升(P<0.05);而对照患者OFs NF-κB mRNA的表达经CSE及高浓度尼古丁干预后下降(P<0.05)。结论吸烟可通过激活TAO患者OFs的氧化应激参与TAO的病理过程,即使吸烟量较少,经时间累积也可能发挥作用,其机制可能是通过上调NF-κB mRNA的表达来实现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吸烟 尼古丁 氧化性应激 NF-ΚB 甲状腺相关眼病
原文传递
布洛芬抑制人NSCLC细胞株NCI-H460和乳腺癌细胞株SKBR3增殖和转移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4
16
作者 祝丽双 王浩 +3 位作者 陈佳 刘畅 陆慧琪 韩焕兴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12期1327-1332,共6页
目的阐述布洛芬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er,NSCLC)细胞株NCI-H460和乳腺癌细胞株SKBR3中的抗增殖和抑制迁移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运用MTT法检测布洛芬作用下两种不同肿瘤细胞株的细胞增殖抑制情况;运用Transw... 目的阐述布洛芬在人非小细胞肺癌(non-small cell lung caner,NSCLC)细胞株NCI-H460和乳腺癌细胞株SKBR3中的抗增殖和抑制迁移作用,并对其机制进行探讨。方法运用MTT法检测布洛芬作用下两种不同肿瘤细胞株的细胞增殖抑制情况;运用Transwell方法检测布洛芬作用下两种不同肿瘤细胞株的迁移抑制情况;运用real-time聚合酶链反应(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PCR)和蛋白质印迹方法分析肿瘤细胞survivin和E-cadherin的mRNA和蛋白表达情况。结果 MTT法检测结果显示,布洛芬降低了两种肿瘤细胞株的增殖,并且随着布洛芬药物浓度增高抑制增殖作用增强;Transwell显示,2mmol/L布洛芬作用于两种肿瘤细胞株12h,能够抑制肿瘤细胞株的转移;RT-PCR和蛋白质印迹分析显示,布洛芬能够导致肿瘤细胞survivin的表达降低,使E-cadherin表达增高。结论布洛芬体外能够显著抑制人非小细胞肺癌细胞株NCI-H460和乳腺癌细胞株SKBR3增殖和迁移,这一抑制作用与survivin表达降低和E-cadherin表达增高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布洛芬 SURVIVIN E-CADHERIN 肺肿瘤 乳腺肿瘤
原文传递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治疗开角型青光眼的meta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沈亚 高连娣 +3 位作者 程金伟 蔡季平 李由 魏锐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1006-1010,共5页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对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经筛选后共有8项临床对照试验纳入meta分析。比... 目的评价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对治疗开角型青光眼患者的疗效及耐受性的差异。方法检索MEDLINE、EMBAS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Cochrane图书馆,获得以往发表的相关论文,经筛选后共有8项临床对照试验纳入meta分析。比较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与未使用丝裂霉素C的眼压下降百分比、治疗完全成功率、治疗总成功率和并发症等指标。使用RevMan 5.0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术后6、12、24、36个月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组与单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眼压下降百分比的加权均数差分别为5.24%(95%CI,-3.24~13.72)、8.31%(95%CI,4.33~12.30)、9.56%(95%CI,4.88~14.24)、14.45%(95%CI,9.02~19.88),除术后6个月外的其余各个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非穿透性小梁手术联合使用丝裂霉素C组的治疗完全成功率较单纯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组增加,治疗完全成功率的合并风险差在术后6、12、24、36个月分别为1.16(95%CI,1.05~1.27)、1.20(95%CI,1.05~1.38)、1.30(95%CI,1.05~1.61)、1.36(95%CI,1.06~1.73),各个时间点两组之间差异均存在统计学意义(P<0.05)。术中应用丝裂霉素C未出现与药物相关的并发症。结论联合应用丝裂霉素C可以改善非穿透性小梁手术的疗效,而且耐受性良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开角型青光眼 非穿透性小梁手术 丝裂霉素C META分析
原文传递
乙胺丁醇致球后视神经炎一例报告 被引量:6
18
作者 易伟华 蔡季平 魏锐利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2期199-199,206,共2页
关键词 乙胺丁醇 视神经炎 药物不良反应 毒性反应 尿毒症 抗结核药
下载PDF
离体眼眶肿瘤及正常组织超高场磁共振波谱特点的比较 被引量:6
19
作者 陶晓峰 杨根金 +3 位作者 王晓钧 魏锐利 肖湘生 施增儒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8期882-884,共3页
目的:运用超高场MR系统对离体眼眶肿瘤及正常组织进行体外MRS检测,观察眼眶不同病变类型在超高场磁共振条件下的波谱特点,为MRS波谱分析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临床肿瘤标本10例,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3例,正常组织标本2例,采用BR... 目的:运用超高场MR系统对离体眼眶肿瘤及正常组织进行体外MRS检测,观察眼眶不同病变类型在超高场磁共振条件下的波谱特点,为MRS波谱分析的临床应用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临床肿瘤标本10例,良性肿瘤7例,恶性肿瘤3例,正常组织标本2例,采用BRUKER AVANCE 400(SB)超高场核磁共振谱仪进行检测,比较各自不同的波谱特点。结果:1H-MRS波谱分析结果表明:从波峰测量和形态上看,眼眶恶性肿瘤Cho和Cr峰值要高于良性肿瘤;良、恶性眼眶肿瘤组织波谱分析在2.0×10-6附近可见到3个连续的单峰,而正常组织均无此波谱现象。结论:1H-MRS波谱分析能够区分离体眼眶良、恶性肿瘤及正常组织,值得进一步探讨以应用于临床。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肿瘤 眼眶 超高场磁共振波谱
下载PDF
眼底病灶的计算机图像识别及临床应用可靠性测试 被引量:3
20
作者 周浩 李云岗 +3 位作者 周韵秋 施鹏飞 蔡季平 王志英 《生物医学工程学杂志》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3期318-319,323,共3页
设计眼底病灶识别的计算机程序,并进行可靠性测试。采用“区域生长法”,在VisualC+ + 环境下设计程序;应用该程序测量糖尿病棉絮状渗出灶面积(15 只眼),计算变异系数以判断稳定性。结果表明渗出灶面积测量的变异系数... 设计眼底病灶识别的计算机程序,并进行可靠性测试。采用“区域生长法”,在VisualC+ + 环境下设计程序;应用该程序测量糖尿病棉絮状渗出灶面积(15 只眼),计算变异系数以判断稳定性。结果表明渗出灶面积测量的变异系数为3.22% ~9.46% 。应用此方法识别并定量测量病灶简便迅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底 计算机图像分析 病灶识别 可靠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