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17篇文章
< 1 2 1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人胚胎中枢神经系统褪黑素受体的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被引量:13
1
作者 赵瑛 邵福源 +1 位作者 何淑芬 彭树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12-14,共3页
目的 :证实人胚胎脑及脊髓组织是否存在褪黑素 (Mel)受体 (MR) ,阐明 Mel生物学特性及对神经系统作用的机制。方法 :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人胚胎脑及脊髓组织 1 2 5 I- Mel特异结合情况。 结果 :视网膜 1 2 5 I- Mel特异结合量最高 ,... 目的 :证实人胚胎脑及脊髓组织是否存在褪黑素 (Mel)受体 (MR) ,阐明 Mel生物学特性及对神经系统作用的机制。方法 :应用放射配体结合法检测人胚胎脑及脊髓组织 1 2 5 I- Mel特异结合情况。 结果 :视网膜 1 2 5 I- Mel特异结合量最高 ,视交叉及嗅球次之 ,其次为下丘脑、海马、脑干 ;动力学分析表明 Mel与其受体的结合为可逆性结合 ;特异性结合分析提示对 Mel呈高度特异性 ;10和 5 0μm ol/ L GTPγS使 1 2 5 I- Mel特异结合降低。 结论 :人胚胎脑和脊髓组织均存在 1 2 5 I- Mel特异结合位点 ;GTPγS对 1 2 5 I- Mel特异结合及亲和力均有一定影响 ,支持 MR与抑制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褪黑素 受体 褪黑素 胚胎 脊髓
下载PDF
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测前庭神经炎急性期半规管的受损情况及其恢复特点的应用 被引量:15
2
作者 陈瑛 庄建华 +1 位作者 李斐 周晓闻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期97-100,共4页
目的探讨应用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查前庭神经炎急性期半规管的受损情况及受损半规管的恢复特点。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8例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及定期随访,应用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查... 目的探讨应用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查前庭神经炎急性期半规管的受损情况及受损半规管的恢复特点。方法对2015年3月至2016年3月间第二军医大学长征医院神经内科确诊的28例急性前庭神经炎患者进行临床分析及定期随访,应用视频头脉冲试验检查各半规管功能的受损和恢复情况。结果在发病急性期,28例(100.00%)患者均存在水平半规管功能异常,24例(85.71%)存在前半规管功能异常,4例(14.29%)存在后半规管功能异常。发病2个月后随访显示,发病时水平半规管受损严重(增益值<0.5)者随访时增益值均未恢复正常,而发病时受损相对较轻(增益值为0.5~0.8)者中80.00%(12/15)的患者随访时恢复正常;发病时前半规管受损严重(增益值<0.5)者中82.35%(14/17)的患者随访时增益值未恢复正常,而发病时受损相对较轻(增益值为0.5~0.7)者随访时均恢复正常。结论在前庭神经炎中前庭上神经支配半规管受损多于前庭下神经支配的半规管,视频头脉冲试验适用于受损半规管的检测和随访。受损半规管的恢复程度与发病时受损的严重程度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前庭神经炎 视频头脉冲试验 冷热试验 半规管
原文传递
通络方剂改善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作用机制的探讨 被引量:10
3
作者 张德刚 赵瑛 +3 位作者 夏培金 黄宵群 刘志民 周晖 《中西医结合学报》 CAS 2006年第6期601-605,共5页
目的研究通络方剂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8周后给予通络方剂干预治疗8周,观察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和神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 目的研究通络方剂对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的治疗作用及其机制。方法链脲佐菌素诱导大鼠糖尿病,8周后给予通络方剂干预治疗8周,观察糖尿病大鼠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液和神经组织中超氧化物歧化酶(superoxidedismutase,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lutathioneperoxidase,GSH-Px)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malondialdehyde,MDA)含量以及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速度、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糖尿病大鼠血浆和坐骨神经内SOD、GSH-Px活性降低,MDA含量升高(P<0.05),血黏度升高,坐骨神经出现脱髓鞘变化,传导速度降低,神经滋养血管扩张,红细胞淤积。通络方剂可明显改善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和形态学变化,提高抗氧化酶活性,改善血液流变学指标。结论通络方剂可明显改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功能和结构,其机制可能是通过减少自由基生成,改善内皮细胞功能和血液流变学变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周围神经 坐骨神经 血液流变学 大鼠
下载PDF
糖尿病大鼠周围神经病变时神经电生理及病理变化的关系 被引量:10
4
作者 王贵平 周晖 +1 位作者 赵瑛 刘志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12期1310-1314,共5页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时神经电生理改变与病理变化的关系以及病理、神经电生理检查对DPN诊断的意义。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经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方法诱导成DPN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大、小剂量药物治疗组,后两组动... 目的探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PN)时神经电生理改变与病理变化的关系以及病理、神经电生理检查对DPN诊断的意义。方法24只健康雄性SD大鼠经链脲佐菌素一次性腹腔注射方法诱导成DPN模型后,随机分为模型组,大、小剂量药物治疗组,后两组动物分别以通络方剂0.5g/kg和2g/kg加2ml双蒸水配制成的溶液灌胃治疗8周,另设正常对照组(n=8)。8周后检测运动神经传导速度(MCV)、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CV)及潜伏期、神经电位波幅的变化,并进行病理检查。结果与正常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尾神经传导潜伏期延长,MCV、SCV减慢,神经电位波幅下降。与对照组相比,大剂量治疗组SCV减慢无显著性,但小剂量治疗组SCV与对照组及大剂量治疗组均有统计学差异(P<0.05)。病理检查显示,模型组有髓纤维阳性面积与髓鞘、轴突面积均较正常对照组减少,治疗组均较模型组显著增加,有髓神经纤维阳性面积和髓鞘面积在各组间的变化趋势与SCV的变化趋势基本一致,但大剂量组髓鞘面积较正常组减小(P<0.05)。结论有髓纤维阳性面积、髓鞘面积是反映DPN病程、疗效的更敏感的病理指标;SCV与髓鞘病理改变的关系密切,可作为临床首选诊断DPN的电生理检测项目,但对亚临床或经足量药物治疗DPN患者的髓鞘病变敏感性尚存在不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神经病变 周围神经系统疾病 神经传导 病理学
下载PDF
腰骶神经根减压手术前、后及术中躯体感觉诱发电位与临床预后的相关性 被引量:6
5
作者 周晖 贺斌 +1 位作者 赵瑛 HK WONG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2期228-229,共2页
观察腰骶神经根病变患者减压手术中 DSEP改善程度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对 2 2例经 CT或 MRI检查证实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患者 ,在术前及术后 9周 (8~ 10周 )进行临床随访检查。结果减压手术中 DSEP的波幅增高 ,术后临床症... 观察腰骶神经根病变患者减压手术中 DSEP改善程度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之间的相关性。对 2 2例经 CT或 MRI检查证实的腰骶神经根压迫症患者 ,在术前及术后 9周 (8~ 10周 )进行临床随访检查。结果减压手术中 DSEP的波幅增高 ,术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 (P<0 .0 1) ;术后 DSEP波幅较术前增高 (P<0 .0 5 ,P<0 .0 1) ;潜伏期缩短 (P<0 .0 5 ,P<0 .0 1)。分析认为 ,脊神经根减压手术前 DSEP变化与术后临床症状改善呈正相关 ;术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腰骶神经根病变 监测 手术中 躯体感觉诱发电位 波幅 潜伏期
下载PDF
褪黑素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氧化应激及周围神经功能和形态的作用 被引量:8
6
作者 张德刚 赵瑛 +2 位作者 黄霄群 刘志民 夏培金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50期9917-9920,共4页
背景:课题组前期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实验显示,褪黑素可以显著提高糖尿病大鼠血浆和肾脏内抗氧化酶的活性,改善肾脏的形态学变化。目的: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褪黑素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氧化应激和周围神经功能和形态的作用... 背景:课题组前期针对糖尿病肾病的实验显示,褪黑素可以显著提高糖尿病大鼠血浆和肾脏内抗氧化酶的活性,改善肾脏的形态学变化。目的:在前期实验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褪黑素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氧化应激和周围神经功能和形态的作用。设计、时间及地点:随机对照动物试验,于2005-04/11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动物实验中心完成。材料:2月龄健康雄性SD大鼠,单次腹腔注射链脲佐菌素60mg/kg诱导建立糖尿病大鼠模型。方法:将糖尿病模型大鼠维持饲养8周建立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模型,然后按体质量随机分为3组:模型组,褪黑素0.5,10mg/(kg·d)组,以未造模、鼠龄及体质量相匹配的8只大鼠为正常对照组。褪黑素0.5,10mg/(kg·d)组大鼠每日16:00灌胃给予相应剂量的褪黑素,其他2组大鼠予等量体积分数为0.02的乙醇溶液灌胃,持续8周。主要观察指标:检测各组大鼠坐骨神经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物酶活性和脂质过氧化产物丙二醛含量的变化,大鼠摆尾阈值、坐骨神经神经传导速度和超微结构的变化。结果:各组糖尿病大鼠坐骨神经传导速度显著低于正常对照组(P<0.01),褪黑素0.5,10mg/(kg·d)治疗后神经传导速度高于模型组(P<0.05,0.01)。褪黑素0.5,10mg/(kg·d)组丙二醛含量低于模型组(P<0.01),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谷胱甘肽过氧物酶活性高于模型组(P<0.01)。模型组大鼠坐骨神经多数有髓纤维髓鞘板结构破坏严重,出现裂隙、空泡等现象,轴突严重被挤压,轴突变性、萎缩。褪黑素治疗后坐骨神经纤维的髓鞘仍不正常,但较模型组明显减轻,褪黑素10mg/(kg·d)组改变要好于褪黑素0.5mg/(kg·d)组。结论:褪黑素能有效抑制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的氧化应激反应,改善神经功能和结构变化。糖尿病时自由基损伤和抗氧化能力的降低可能在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褪黑素 氧化应激
下载PDF
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后caspase-3活性的变化 被引量:4
7
作者 王宇卉 邵福源 +1 位作者 夏春林 孙茂民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1214-1217,共4页
目的:研究caspase-3在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的干预效果,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提供实验资料。方法: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3 h,再复氧12~48 h,并在缺氧前1 h用不同剂量的caspase-3抑制剂Ac-DE... 目的:研究caspase-3在体外培养的海马神经元缺氧/复氧损伤中的作用及其抑制剂的干预效果,为缺血性脑损伤的治疗提供实验资料。方法:诱导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3 h,再复氧12~48 h,并在缺氧前1 h用不同剂量的caspase-3抑制剂Ac-DEVD-CMK进行干预处理,应用MTT比色法测定细胞存活率,底物裂解法检测caspase-3活性。结果:缺氧/复氧后大鼠海马神经元存活率逐渐降低,caspase-3活性明显增强,复氧24 h达高峰;用Ac-DEVD-CMK预处理的海马神经元caspase-3活性降低,细胞存活率增高,并呈剂量依赖性。结论:体外培养的大鼠海马神经元缺氧及缺氧/复氧后出现迟发性死亡,caspase-3介导的细胞凋亡机制在这种损伤过程中起一定的作用,通过抑制其活性可产生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神经元 缺氧/复氧 CASPASE-3
下载PDF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的临床特征和激素治疗 被引量:4
8
作者 赵忠新 任明 +5 位作者 黄坚 夏斌 贺斌 赵瑛 李焰生 邵福源 《中国神经精神疾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1期65-66,共2页
关键词 慢性炎性脱髓鞘性多发性神经病 激素治疗 肾上腺皮质激素
下载PDF
快速眼球转动期睡眠剥夺对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及其海马组织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9
9
作者 叶晨静 赵忠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82-86,共5页
目的:观察快速眼球转动期睡眠剥夺(RSD)及恢复睡眠(RS)对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环境对照组、RSD1d组、RSD3d组、RSD5d组、RSD7d组以及RSD7d后RS6h、RS12h组,每组12只;... 目的:观察快速眼球转动期睡眠剥夺(RSD)及恢复睡眠(RS)对大鼠海马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表达及学习、记忆能力的影响。方法: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环境对照组、RSD1d组、RSD3d组、RSD5d组、RSD7d组以及RSD7d后RS6h、RS12h组,每组12只;RSD大鼠模型采用改良多平台法建立。Y-型迷宫试验评定各组大鼠学习、记忆能力;实时定量RT-PCR及免疫组化方法检测各组大鼠海马区BDNFmRNA及蛋白表达水平。结果:Y-型迷宫评定结果表明RSD各组以及RS6h、12h组错误反应次数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环境对照组(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SD1d、3d大鼠总反应时间降低(P<0.05),RSD7d组明显增加(P<0.05)。与空白对照组相比,RSD1d组大鼠海马BDNFmRNA表达明显上升(P<0.05),RSD3d组达到高峰(P<0.01)。RSD1d、3d组海马CA1、CA3、齿状回区以及RSD5d、RS6h组齿状回区BDNF蛋白表达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P<0.05)。结论:睡眠剥夺会导致机体学习、记忆能力下降,RS后可部分改善;机体可能会通过促进BDNF表达来代偿相对较短时间的睡眠剥夺,保护自身的认知能力,然而随着剥夺时间的延长,这种代偿机制也会被打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海马 学习 记忆
下载PDF
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 被引量:2
10
作者 贺斌 吴萍嘉 +4 位作者 周晖 邵福源 吴维华 董淑桢 赵忠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60-562,共3页
目的: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电刺激胫后神经,于腰椎、胸椎、颈椎和头皮置记录电极,依次记录CE,N24,N28和P40电位峰潜伏期。共检测15例对照组和29例经磁共振(MRI... 目的:研究胫后神经体感诱发电位(SEP)对脊髓病变的定位诊断价值。方法:电刺激胫后神经,于腰椎、胸椎、颈椎和头皮置记录电极,依次记录CE,N24,N28和P40电位峰潜伏期。共检测15例对照组和29例经磁共振(MRI)证实的腰骶神经根或脊髓病变患者。结果:(1)CE,N24,N28和P40电位均异常,见于腰骶神经根病变。(2)CE正常,N24,N28和P40异常,或N24异常,余电位均正常,见于腰骶髓病变。(3)CE,N24正常,N28和P40异常,见于胸髓病变。(4)CE,N24,N28正常,P40异常,见于第6颈椎以上病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体感诱发电位 胫后神经 脊髓疾病 定位诊断 诊断
下载PDF
褪黑素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大鼠氧化应激的作用 被引量:8
11
作者 张德刚 赵瑛 +2 位作者 夏培金 黄霄群 刘志民 《标记免疫分析与临床》 CAS 2006年第4期221-224,共4页
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EL)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大鼠氧化应激和神经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并与抗氧化剂硫辛酸进行比较。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DM)大鼠模型,维持饲养8周后随机分为4组:DM对照组、褪... 研究褪黑素(melatonin,MEL)对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diabetic peripheral neuropathy,DPN)大鼠氧化应激和神经功能及形态学的影响,并与抗氧化剂硫辛酸进行比较。链脲佐菌素诱导糖尿病(DM)大鼠模型,维持饲养8周后随机分为4组:DM对照组、褪黑素小剂量治疗组(0.5 mg.kg-1.d-1)、褪黑素大剂量治疗组(10mg.kg-1.d-1)、硫辛酸治疗组(100mg.kg-1.d-1)。造模前预设鼠龄和体重相当的正常对照组8只。MEL和硫辛酸干预治疗8周后检测各组大鼠血浆和坐骨神经抗氧化酶活性和胆质过氧化产物含量的变化,大鼠摆尾阈值、坐骨神经超微结构和神经传导速度的变化。结果显示,DM对照组大鼠血浆和坐骨神经中丙二醛(MDA)含量明显增加,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活性显著降低,摆尾阈值提高,坐骨神经传导速度降低,坐骨神经出现脱髓鞘以及轴突萎缩等病理变化。MEL和硫辛酸均可显著改善上述变化。DM时自由基的损伤和抗氧化能力的降低可能在DPN的发生发展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 褪黑素 氧化应激
下载PDF
睡眠剥夺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表达的变化及醒脑静对其影响 被引量:8
12
作者 朱红莲 赵忠新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996-999,共4页
目的观察睡眠剥夺(SD)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脑内表达的变化及醒脑静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多平台SD法建立快速眼动(REM)SD模型(SD组,n=40),进一步分药物干预组(n=20)及非药物干预组(n=20)。SD 1、3、5、7d时利用免疫... 目的观察睡眠剥夺(SD)后神经元型一氧化氮合酶(nNOS)在脑内表达的变化及醒脑静对其表达的影响。方法采用改良多平台SD法建立快速眼动(REM)SD模型(SD组,n=40),进一步分药物干预组(n=20)及非药物干预组(n=20)。SD 1、3、5、7d时利用免疫组化法观察脑组织中nNOS的表达。以未予睡眠剥夺大鼠分别作为空白对照组(n=10)和环境对照组(n=10)。结果睡眠剥夺时间越长,脑组织中nNOS阳性细胞表达数目越多;醒脑静可以相对减少nNOS阳性细胞数目。SD组的阳性反应细胞的面积密度显著高于空白对照组和环境对照组(P<0.01);药物干预组的阳性反应细胞的面积密度较非药物干预组低(P<0.01)。结论REM SD能够导致脑组织中nNOS表达增加,进而其分解产生的一氧化氮增多,对脑神经产生毒性作用。醒脑静可以减少nNOS的表达而表现出一定的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睡眠剥夺 一氧化氮合酶 醒脑静 大鼠
下载PDF
迷走神经刺激后大鼠孤束核内星形胶质细胞的反应 被引量:2
13
作者 田国红 段丽 +1 位作者 饶志仁 赵忠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4期398-400,共3页
目的 :观察颈部迷走神经干刺激 (VNS)后孤束核内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形态的改变 ,同时在电镜水平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突触形态、数量的变化 ,从胶质细胞的角度阐明 VNS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重要机制。 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 目的 :观察颈部迷走神经干刺激 (VNS)后孤束核内星形胶质细胞数量、形态的改变 ,同时在电镜水平观察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之间突触形态、数量的变化 ,从胶质细胞的角度阐明 VNS治疗神经精神疾病的重要机制。 方法 :利用免疫组织化学及免疫电镜的方法 ,观察 VNS前后重要中继核团孤束核内星形胶质细胞的特异性标示物——胶原纤维酸性蛋白(GFAP)的表达变化 ,并在电镜水平计数了星形胶质细胞与神经元形成突触的数量。 结果 :VNS后 ,孤束核内 GFAP阳性细胞的数量明显增多 ,深染。细胞形态也发生了变化 :胞体肥大 ,突起变得粗长。电镜下神经元与星形胶质细胞之间突触的数量明显增多。结论 :本实验结果显示 VNS不仅可以兴奋重要传入核团区域神经元 ,同时可以改变星形胶质细胞的活性。提示孤束核内星形胶质细胞形态功能的改变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迷走神经刺激 孤束核 星形胶质细胞 神经元 癫痫
下载PDF
急性缺氧对大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门冬氨酸诱发电流的影响 被引量:2
14
作者 林毅勇 邵福源 +3 位作者 孙刚 王春燕 刘玲 赵忠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2004年第4期634-636,共3页
目的:研究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诱发电流的特性以及急性缺氧对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INMDA)的影响。方法:运用常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原代培养第七八天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记录INMDA... 目的:研究N-甲基-D-天门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诱发电流的特性以及急性缺氧对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INMDA)的影响。方法:运用常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原代培养第七八天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记录INMDA,并建立神经细胞体外急性缺氧模型,由Clampex8.0软件采样系统获得的图形,直接进入Clampfit8.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①在钳制电压为-60mV时,100μmol/LNMDA可在海马神经元上诱发出一大的内向电流,INMDA的峰值为(-745.461±123.731)pA。I-V曲线显示在钳制电压为正值时INMDA呈外向电流,而钳制电压为负值时则为内向电流。给予NMDA后,海马神经元上即刻诱发出内向电流,随后尽管持续给药20s,但INMDA开始发生衰减。②在钳制电压为-60mV时,海马神经元急性缺氧2min后,细胞外给予100μmol/LNM-DA可诱发一大而增强的INMDA,峰值为(-1670.49±202.09)pA,峰值显著增大(t=12.572,P<0.01),峰值增加率为130%。结论:NMDA诱发的电流呈现明显的内向整流性和失敏特性,急性缺氧能提高海马神经元NMDA通道的兴奋性,NMDA受体参与了兴奋毒性的产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缺氧 大鼠 海马神经元 N-甲基-D-天门冬氨酸 NMDA 诱发电流 干预措施
下载PDF
四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的诊断经验 被引量:3
15
作者 赵瑛 黄宵群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6年第7期801-803,共3页
目的:总结4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NSV)的临床诊断经验,提高CNSV的诊断率。方法:分析4例CNSV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以及影像学改变。结果:4例患者起病形式无1例相同;影像学显示多发病灶和复发病灶;血清学显示红细胞沉降率增快3例,抗核... 目的:总结4例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NSV)的临床诊断经验,提高CNSV的诊断率。方法:分析4例CNSV患者的临床表现、血清学以及影像学改变。结果:4例患者起病形式无1例相同;影像学显示多发病灶和复发病灶;血清学显示红细胞沉降率增快3例,抗核抗体阳性2例,cANCA阳性1例。结论:CNSV临床表现多样,诊断主要依据血清学、影像学和活组织检查,结合其他脏器病变可以提高CNSV诊断的阳性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炎 中枢神经系统 血清学 诊断显象
下载PDF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与线粒体脑肌病的诊断与鉴别诊断 被引量:2
16
作者 赵瑛 陈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53-56,共4页
目的:比较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entral nervous systemvasculitis,CNSV)与线粒体脑肌病(MELAS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二者的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7例CNSV患者和5例线粒体脑肌病(MELAS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二者... 目的:比较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central nervous systemvasculitis,CNSV)与线粒体脑肌病(MELAS型)临床及影像学特点,分析二者的鉴别诊断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我科收治的7例CNSV患者和5例线粒体脑肌病(MELAS型)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二者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指标、影像学表现及组织学分析的特点,筛选二者的鉴别诊断要点。结果:CNSV患者和线粒体脑肌病(MELAS型)患者头颅MRI检查均为多发病灶。CNSV临床表现以头痛、肢体无力及变态反应改变为主;线粒体脑肌病(MELAS型)以癫发作、血清乳酸升高为主要特点。两组疾病的脑电图均异常:CNSV患者以弥漫损害为主,伴局限性改变;线粒体脑肌病患者可捕捉到性放电证据,与临床表现基本一致。结论:CNSV和线粒体脑肌病的临床鉴诊较影像学更有意义,CNSV表现为血管病损害和炎症反应,线粒体脑肌病表现为能量代谢障碍,脑灰质损害更为突出,最终诊断依赖于实验室和组织学检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血管炎 线粒体脑肌病 放射摄影术 鉴别诊断
原文传递
快速眼球运动睡眠剥夺对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神经肽S表达的影响
17
作者 赵菲 赵正卿 +2 位作者 李雁鹏 庄建华 赵忠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320-323,共4页
目的探讨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神经肽S(neuropeptide S,NPS)表达的变化。方法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CC)组、环境对照(TC)组、REM睡眠剥夺(SD)组,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大鼠RE... 目的探讨快速眼球运动(rapid eye movement,REM)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神经肽S(neuropeptide S,NPS)表达的变化。方法24只大鼠随机均分为正常对照(CC)组、环境对照(TC)组、REM睡眠剥夺(SD)组,采用改良多平台睡眠剥夺法建立大鼠REM睡眠剥夺模型,运用免疫组织化学分析法及原位杂交法观察大鼠经3dREM睡眠剥夺后下丘脑内NPS蛋白及mRNA的表达变化。结果NPS蛋白及mRNA的表达在CC组和TC组没有显著差异。REM睡眠剥夺后,大鼠下丘脑背内侧核内的NPS蛋白及mRNA表达上调,SD组下丘脑背内侧核内NPS蛋白及mRNA阳性细胞数分别为(27.86±2.47)和(25.75±2.12),较CC组(16.75±2.12和19.63±1.85)、TC组(18.60±1.60和18.50±1.69)升高(P<0.05)。结论REM睡眠剥夺后下丘脑内觉醒相关区域NPS表达增加,说明当REM睡眠减少时机体会主动调节NPS的分泌,提示NPS与睡眠觉醒的调节机制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EM深眠状态 睡眠剥夺 下丘脑背内侧核 神经肽S
原文传递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的临床诊断探讨(附3例报告)
18
作者 赵瑛 周晖 付卫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928-928,S001,共2页
对 3例不同临床表现的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CNSL)病例的临床资料 ,结合影像学及免疫细胞学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3个病例分别为脑膜浸润、脑部占位和椎管浸润型 ,CT或 MR检查显示增强效果。提示影像学检查和免疫细胞学检查可提高 CNSL
关键词 中枢神经系统淋巴瘤 诊断 临床表现 影像学 免疫细胞学
下载PDF
脑血管的副交感神经切断后致脑梗死体积增加
19
作者 任明 黄旭升 朱克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6期597-597,共1页
脑血液循环的神经调节已得到确认。我们选择性切断大鼠一侧筛孔(EF)附近的交感神经纤维,观察在该侧大脑中动脉栓堵后脑梗死的体积是否受到影响,以探讨该神经对缺血脑组织是否有保护作用。1材料和方法1.1动物分组成年SD大鼠... 脑血液循环的神经调节已得到确认。我们选择性切断大鼠一侧筛孔(EF)附近的交感神经纤维,观察在该侧大脑中动脉栓堵后脑梗死的体积是否受到影响,以探讨该神经对缺血脑组织是否有保护作用。1材料和方法1.1动物分组成年SD大鼠,雌雄不限,体质量250~300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脑梗塞 副交感神经切断 脑缺血
下载PDF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对大鼠海马神经元N-甲基-D-天冬氨酸诱发电流的保护作用
20
作者 林毅勇 邵福源 +2 位作者 孙刚 刘玲 赵忠新 《中国临床康复》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1期79-81,共3页
目的: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诱发电流的特性以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对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IN)的影响。MDA方法:实验于2002-... 目的:研究N-甲基-D-天冬氨酸N-methyl-D-asparate,NMDA在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诱发电流的特性以及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glialcellline-derivedneurotrophicfactor,GDNF)对大鼠海马神经元NMDA诱发电流(IN)的影响。MDA方法:实验于2002-10/2003-02在解放军第二军医大学膜片钳研究室进行,运用常规全细胞膜片钳技术,在原代培养第七八天的大鼠海马神经元上记录IN,以及GDNF对INMDAMDA的影响,由Clampex8.0软件采样系统获得的图形,直接进入Clampfit8.0软件处理数据。结果:NMDA可在海马神经细胞上诱发出大的内向离子流。当钳制电压为-60mV时,细胞外单独给予GDNF(0.1,1.0,10.0μg/L)对静息膜电导及电压门控离子通道无影响。但细胞外同时给予NMDA(100μmol/L)和GDNF10μg/L时,IN()MDA的峰值为(-578.238±100.493)pA,INMDA的峰值被抑制(t=-7.248,P<0.01),峰值受抑制率为(21.502±7.898)%。洗去GDNF后,抑制作用消失。结论:NMDA诱发的电流呈现出明显的内向整流特性,GDNF能抑制海马神经元NMDA通道的兴奋性,从而发挥神经保护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马 神经元 N-甲基-天冬氨酸 胶质细胞源性神经营养因子 膜片钳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