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36篇文章
< 1 2 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眼科临床实习教学中的“四个一”教学法 被引量:7
1
作者 桑延智 刘心 +2 位作者 赵世红 孙伟峰 顾操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4年第5期478-479,共2页
眼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必修课程之一,"四个一"教学法是将多种先进教学方法在眼科教学中融合集成与应用总结,改革医学生眼科临床实习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在老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 眼科学是临床医学专业学员的必修课程之一,"四个一"教学法是将多种先进教学方法在眼科教学中融合集成与应用总结,改革医学生眼科临床实习中传统的灌输式教学模式,转变为在老师指导下充分发挥学员在学习中的主体作用,最大程度激发学员的学习主观能动性和创新探索性,更好地保证和提高眼科学教学质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教学方法 “四个一”教学法 眼科学
下载PDF
基于资源库的眼科教学改革初探
2
作者 桑延智 刘心 +2 位作者 赵世红 彭骏 铁军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4年第1期53-54,共2页
随着现代眼科光影电子设备的发展及大量先进仪器的应用,眼科电子教学资源的储备越来越丰富。本文探讨眼科教学资源库的建立方法,并提出基于该资源库的教学改革模式。应用结果显示,该模式发挥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全面提升临床教学效果。
关键词 资源库 教学模式 眼科学
下载PDF
II型糖尿病患者视网膜病变与糖化血红蛋白及糖化血清蛋白的关系 被引量:12
3
作者 赵琴 柳林 +2 位作者 温新富 刘志勇 徐琪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285-287,共3页
目的:进一步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糖化血清蛋白(GSP)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方法:对100例I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HBALC及GSP检测及检查眼底并回顾性分析了168例II型糖尿病患者上述3项指标。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DR)及DR的轻重将... 目的:进一步探讨糖化血红蛋白(HBALC)及糖化血清蛋白(GSP)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中的意义。方法:对100例II型糖尿病患者进行HBALC及GSP检测及检查眼底并回顾性分析了168例II型糖尿病患者上述3项指标。根据有无视网膜病变(DR)及DR的轻重将所有患者分成3组,比较HBALC及GSP的结果。结果:单纯型及增殖型DR组HBALC及GSP值明显高于非DR组,且GSP值差异更加显著;单纯型DR组及增殖型DR组的HBALC及GSP值无明显差异。结论:HBALC及GSP可作为糖尿病患者发现DR的指标,两者结合考虑更有助于DR的发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Ⅱ型糖尿病 视网膜病变 糖化血红蛋白 糖化血清蛋白 微血管病变 高血糖
下载PDF
神经生长因子对糖尿病大鼠神经视网膜超微结构的影响 被引量:12
4
作者 桑延智 刘心 +3 位作者 柳林 吴晋晖 张媛 潘东艳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8年第6期1117-1121,共5页
目的:通过观测实验性糖尿病动物的神经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变化,从视网膜的神经功能角度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药物干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对照组(D... 目的:通过观测实验性糖尿病动物的神经视网膜的超微结构变化,从视网膜的神经功能角度来探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的发生机制以及相关药物干预后的影响作用。方法:用链脲佐菌素制作糖尿病大鼠动物模型,分为正常对照组(CON组)、糖尿病对照组(DM组)、糖尿病神经生长因子治疗组(D+N组)。分别于病程3,6,9,12mo取大鼠眼球制备石蜡切片,将视网膜组织行HE染色,并将上述标本制备超薄切片,用透射电镜观察并分析。结果:从病程3mo开始,DM组视网膜血管内皮细胞及周细胞的核变形、线粒体肿胀变性、基底膜增厚。视神经节细胞水肿,胞器减少,线粒体变性。光感受器细胞(视锥、视杆)膜盘间隙扩大,线粒体及核也有病理改变。上述病变随病程延长而逐渐加重。经过NGF治疗后,上述DM改变有所减轻,主要表现在感光细胞外节膜盘间隙较DM组缩小,平行度好转;神经细胞突起水肿减轻,胞器水肿好转。各组DM大鼠的视网膜血管、神经网膜及视神经的糖尿病性病变之间未见明显的先后因果关系。结论:神经生长因子对DM大鼠视网膜形态学上所见的视网膜血管、感光细胞和神经节细胞的超微结构改变有着明确的改善作用。在DR的发病过程中,视网膜血管的病变与视网膜神经组织的病变可能是同时存在、互相促进,共同造成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和视功能的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大鼠 神经视网膜 神经生长因子 超微结构
下载PDF
L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变化的研究 被引量:19
5
作者 张建华 王铮 +3 位作者 郑磊 桑延智 丁衍 张罗漫 《眼科新进展》 CAS 2003年第3期191-193,共3页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变化 ,了解 L ASIK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 应用 Orb-scan II观察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 190例 36 9眼 (等值球镜 -1.5 0~ - 15 ... 目的 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 laser insitu keratomileusis,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前凸变化 ,了解 L ASIK后应保留角膜的安全厚度。方法 应用 Orb-scan II观察近视和近视散光患者 190例 36 9眼 (等值球镜 -1.5 0~ - 15 .0 0 D) L ASIK手术前后角膜后表面 Difference( Diff)值的变化。结果 经统计学处理 ,L ASIK术前轻中、高度及超高度近视眼 3组间 Diff值相差不显著 ;同一患者右眼及左眼 Diff值相差不显著 ;厚度 >5 0 0μm的角膜后表面 Diff值为 ( 0 .0 32± 0 .0 0 8) mm ,厚度 <5 0 0μm的角膜后表面 Diff值为 ( 0 .0 4 4± 0 .0 0 8) mm,2组相差非常显著。L ASIK术后角膜后表面 Diff值均较术前增大 ,相差非常显著 ;I组保留角膜厚度 >4 5 0 μm,Diff值为 ( 0 .0 4 7± 0 .0 11) m m, 组保留角膜厚度为 4 10~ 4 5 0 μm,Diff值为 ( 0 .0 6 8± 0 .0 14 ) mm, 组保留角膜厚度为 4 0 0~ 4 10 μm,Diff值为 ( 0 .0 93± 0 .0 15 )m m,3组间两两比较 ,均相差非常显著。本组病例未发现进行后表面前凸及继发圆锥角膜。结论 近视眼角膜后表面Diff值大小与近视程度无关 ,但与角膜厚度有关 ,角膜较薄者 ,后表面前凸程度明显于正常厚度角膜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近视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角膜 前凸 后表面
下载PDF
链脲佐菌素诱发性糖尿病大鼠早期视网膜病变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23
6
作者 高玉 吴晋晖 柳林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10期1053-1059,共7页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早期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评价该方法作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64只体质量(180±2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CON组、DM组(n=32),DM组按60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1... 目的观察链脲佐菌素(STZ)诱导糖尿病(DM)大鼠早期视网膜的形态学改变,评价该方法作为早期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动物模型的可行性。方法 64只体质量(180±20)g的雄性SD大鼠随机均分为CON组、DM组(n=32),DM组按60mg/kg体质量腹腔注射1%STZ1次建立DM大鼠模型;CON组腹腔注射等量柠檬酸缓冲液作为对照。注射前DM组、CON组平均体质量、血糖水平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DM成模后每周测量各组体质量、血糖等一般生理指标。成模后第10周,各组随机抽样对视网膜组织进行H-E染色、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血管铺片及透射电镜超微结构观察。结果 STZ腹腔注射诱导DM成模率100%。STZ腹腔注射后,DM组体质量增加不明显,后期甚至有所减轻;CON组体质量逐步增长,10周时DM组体质量明显低于CON组[(169.9±26.9)gvs(439.2±23.5)g,P<0.001]。STZ腹腔注射72h后,DM组血糖明显高于CON组[(26.63±4.54)mmol/Lvs(6.37±0.49)mmol/L,P<0.001],至第10周DM组血糖均>16.7mmol/L,CON组保持在5.6~7.4mmol/L。H-E染色显示DM组大鼠视网膜毛细血管扩张,间质水肿;CON组视网膜未见明显异常。FITC-Dextran灌注视网膜显示DM组血管迂曲,管径不规则,未见毛细血管荧光渗漏、微血管瘤、视网膜无灌注区等;CON组血管管径均匀一致、分支自然流畅。透射电镜下DM组视网膜超微结构的改变主要有:毛细血管基底膜增厚,内皮细胞指状突起,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周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内核层双极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感光细胞膜盘间隙增宽、数量减少;神经节细胞线粒体肿胀、嵴脱落、空泡样变。CON组视网膜超微结构未见明显异常改变。结论 STZ诱导的DM大鼠在病程10周时即已出现类似人类早期背景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BDR)的相关形态学改变,可作为早期DR的动物模型以用于相关研究,且该方法简单经济、用时较短、重复性好、成功率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 视网膜 动物模型 链脲佐菌素
原文传递
转化生长因子β及其受体基因在翼状胬肉中的表达 被引量:7
7
作者 沈炜 仲明 +3 位作者 满晓波 张媛 邱秀华 付清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5期591-592,共2页
关键词 转化生长因子Β 转化生长因子Β受体 翼状胬肉 实时荧光定量PCR 基因表达
原文传递
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冲洗对小鼠急性角膜化学伤眼表的保护作用 被引量:7
8
作者 白军强 赵世红 +2 位作者 秦海峰 顾操 孙伟峰 《中华实验眼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7年第2期122-127,共6页
背景角膜化学性烧伤后即刻进行眼部冲洗是防止化学性物质进一步损伤眼组织的关键步骤,而理想的冲洗液才能有效地中和化学物质,改善患眼的预后。 目的评价自制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枸橼酸-磷酸氢二钠-氯化钾缓冲液对小鼠急... 背景角膜化学性烧伤后即刻进行眼部冲洗是防止化学性物质进一步损伤眼组织的关键步骤,而理想的冲洗液才能有效地中和化学物质,改善患眼的预后。 目的评价自制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枸橼酸-磷酸氢二钠-氯化钾缓冲液对小鼠急性角膜酸、碱烧伤的治疗效果。 方法配制pH值为7.4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缓冲液1)和枸橼酸-磷酸氢二钠-氯化钾缓冲液(缓冲液2)。采用计算机取随机数方法将120只6~8周龄清洁级雄性C57小鼠随机分为酸烧伤模型组和碱烧伤模型组,分别用1 mol/L硫酸和0.15 mol/L氢氧化钠滤纸贴附于中央角膜制备急性角膜酸、碱烧伤模型,造模后即刻按照亚分组分别用40 ml缓冲液1、自来水、缓冲液2进行冲洗,未冲洗的模型鼠作为对照。分别于造模后和冲洗后3、7、14 d在裂隙灯显微镜下按照角膜混浊程度进行评分,并观察各组小鼠角膜上皮荧光素染色阳性率、角膜新生血管和角膜溃疡发生率。 结果角膜酸烧伤后3、7和14 d,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角膜混浊评分为1分的眼数均明显多于不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酸烧伤后3 d,缓冲液1冲洗组角膜混浊度为1分的眼数明显多于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11.000,P=0.001; χ2=4.000,P=0.046);角膜酸烧伤后7 d,缓冲液1冲洗组角膜混浊度为1分的眼数明显多于自来水冲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6.000,P=0.014);角膜酸烧伤后14 d,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不同角膜混浊评分的眼数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碱烧伤后3、7、14 d,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角膜混浊度评分为1分和2分的眼数均明显多于不冲洗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1)。角膜酸烧伤后7 d,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角膜溃疡发生率分别为7%、27%和13%,均明显低于不冲洗组的7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0、0.027、0.003);角膜碱烧伤后3、7、14 d角膜溃疡发生率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角膜酸烧伤后14 d,不冲洗组角膜新生血管发生率为50%,而缓冲液1冲洗组、自来水冲洗组和缓冲液2冲洗组小鼠未见角膜新生血管。角膜碱烧伤后各组小鼠在各时间点均未发现角膜新生血管。 结论pH值为7.4的枸橼酸-磷酸氢二钠缓冲液对急性角膜酸、碱烧伤进行即刻冲洗均有较好的治疗效果,冲洗液中是否添加氯化钾对预后无明显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烧伤/化学诱导 化学烧伤/药物疗法 角膜 缓冲液 急症治疗/方法 枸橼酸-磷酸氢 二钠 氯化钾 C57小鼠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混合性散光 被引量:13
9
作者 鞠燕 张建华 +3 位作者 彭亚军 孙时英 李宗美 李春武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6期1037-1039,共3页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混合性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Technolas217-Z准分子激光机,对9例(11眼)混合性散光患者进行手术,并随访0.5a以上,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散光及散光轴的变化。结果:术后6mo裸眼视力1... 目的:研究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混合性散光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采用Technolas217-Z准分子激光机,对9例(11眼)混合性散光患者进行手术,并随访0.5a以上,观察手术前后视力、屈光度、散光及散光轴的变化。结果:术后6mo裸眼视力10眼(91%)均等于或超过术前最佳矫正视力,术后球镜屈光度在±0.75D以内,残余散光度平均为–0.77±0.13D,散光轴向平均较术前偏斜3.15°±1.3°。结论: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治疗混合性散光安全、有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原位角膜磨镶术 治疗 混合性散光 疗效观察
下载PDF
脉络膜黑色素瘤2例 被引量:8
10
作者 吴晋晖 仲明 +2 位作者 柳林 桑延智 付清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7年第3期881-881,共1页
0引言 本文报告近6a来我科收治脉络膜黑色素瘤的临床病例2例,以探讨脉络膜黑色素瘤的的临床特征,诊断及治疗方法,以减少误诊和漏诊的发生率。
关键词 脉络膜黑色素瘤 临床病例 临床特征 治疗方法 发生率
下载PDF
2型糖尿病视网膜病变与U-ALB及血Fb、Hb水平的相关性分析 被引量:7
11
作者 顾操 孙伟峰 +1 位作者 铁军 赵世红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286,共4页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uria,U-ALB)排出量及血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中的可能意义。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 目的探讨2型糖尿病患者尿微量白蛋白(urine microalbuminuria,U-ALB)排出量及血纤维蛋白原(fibrinogen,Fb)、血红蛋白(hemoglobin,Hb)在糖尿病视网膜病变发生中的可能意义。方法 2010年1月至2014年9月我院收治的101例2型糖尿病患者,按照是否伴视网膜病变分为无合并症组(n=49)及合并视网膜病变组(n=52,其中单纯期38例,增殖期14例);健康体检者作为对照(n=50)。151例受试者均接受临床指标[体质指数(BMI)、空腹血糖、收缩压和舒张压等]检查,并检测U-ALB及血Fb、Hb水平。结果 2型糖尿病患者U-ALB高于正常受试者,且合并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合并症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2型糖尿病患者血Fb水平高于正常受试者,且合并视网膜病变组高于无合并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正常受试者Hb水平高于2型糖尿病患者,且合并视网膜病变组低于无合并症组,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与单纯期视网膜病变患者相比,增殖期视网膜病变患者U-ALB及血Fb、Hb变化趋势更明显(P<0.01)。结论2型糖尿病患者存在U-ALB及血Fb、Hb水平的改变,且合并视网膜病变患者改变更明显。 展开更多
关键词 2型糖尿病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微量白蛋白尿 纤维蛋白原 血红蛋白类
原文传递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在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的表达及意义 被引量:6
12
作者 李静 柳林 +2 位作者 唐维强 温新富 沈炜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04年第2期253-256,共4页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地塞米松球结膜下注射组,采用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用裂隙灯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观察第8d模型组新生血... 目的:研究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iNOS)在大鼠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的表达和意义。方法:将SD大鼠随机分为正常组,角膜新生血管对照组,地塞米松球结膜下注射组,采用缝线诱导角膜新生血管模型。用裂隙灯数字图像处理系统观察第8d模型组新生血管生长情况,RT-PCR检测3组iNOSmRNA的表达,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iNOS蛋白质水平的表达。结果:在正常大鼠角膜上皮基底膜和基质层即表达iNOS,新生血管对照组其表达明显增强,球结膜下注射地塞米松组iNOS在新生血管角膜组织中则受到显著抑制,iNOSmRNA水平和蛋白质水平表达有一致性。结论:iNOS表达水平与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明显相关,地塞米松球结膜下注射抑制iNOS表达与其抑制炎症性角膜新生血管可能有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诱导型一氧化氮合成酶 大鼠 角膜新生血管 裂隙灯数字图像处理系统 RT-PCR法 炎症 地塞米松
下载PDF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 被引量:5
13
作者 韩丽荣 彭亚军 +2 位作者 夏风华 仲明 黄翠萍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3期284-286,共3页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 5 6例 (5 7眼 )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激光或冷冻、惰性气体或硅油眼内充填治疗 ,术后密切观察随访 3~ 2 4个月 (平均 9.6个月 )。结果 ... 目的 :评价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的效果。方法 :对 5 6例 (5 7眼 )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患者行玻璃体切除联合眼内激光或冷冻、惰性气体或硅油眼内充填治疗 ,术后密切观察随访 3~ 2 4个月 (平均 9.6个月 )。结果 :玻璃体切除术后全部视网膜解剖复位 ,最后随访时的视网膜复位率 91.2 % (5 2 / 5 7眼 )。视网膜复位眼最后视力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 ,达 0 .0 2~ 0 .7。手术并发症主要有医源性裂孔、暂时性高眼压、白内障。结论 :玻璃体切除术治疗复发性复杂性视网膜脱离有良好的疗效 ,适当的病例选择与手术的精心操作对提高手术成功率 ,降低手术并发症至关重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玻璃体切除术 视网膜脱离 复发性 复杂性 疗效
下载PDF
正常人亮暗背景下不同对比度的视力变化 被引量:9
14
作者 史胜 柳林 +2 位作者 周行涛 鲍兰 肖其瑞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7期714-717,共4页
目的:观察正常人眼在亮、暗背景下不同对比度的视力变化。方法:54例(108眼)正常视力的成年男性,用多功能电子视力测量仪(MFVA-100)比较亮、暗背景下不同对比度(100%、25%、10%、5%)的logMAR视力,并分析亮、暗背景下视力的相关性。结果:... 目的:观察正常人眼在亮、暗背景下不同对比度的视力变化。方法:54例(108眼)正常视力的成年男性,用多功能电子视力测量仪(MFVA-100)比较亮、暗背景下不同对比度(100%、25%、10%、5%)的logMAR视力,并分析亮、暗背景下视力的相关性。结果:背景亮度相同时,随对比度的下降各组视力呈下降趋势,低对比度组视力明显低于高对比度组(P<0.001);对比度相同时,暗背景组视力明显低于亮背景组(P<0.001)。亮背景100%对比度组视力与暗背景各组视力之间均无线性相关,与亮背景25%、10%、5%对比度组视力呈正线性相关(P<0.001);暗背景100%对比度组与暗背景25%、10%、5%对比度组视力呈正线性相关(P<0.001)。随着对比度的降低,各组视力的波动幅度增加,暗背景下对比度5%时差异最大。结论:正常人眼亮背景下的视力优于暗背景,随着对比度降低,视力渐趋下降,个体差异增加,亮、暗背景之间的视力变化无线性相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背景 视力 对比度
下载PDF
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和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疗效对比 被引量:16
15
作者 孙伟峰 秦海峰 顾操 《国际眼科杂志》 CAS 2015年第10期1797-1799,共3页
目的:探讨病毒性角膜炎应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3-05/2014-10我院收治的84例101眼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更昔洛韦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和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2wk后观察疗效。结果... 目的:探讨病毒性角膜炎应用更昔洛韦眼用凝胶的疗效。方法:随机选择2013-05/2014-10我院收治的84例101眼病毒性角膜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更昔洛韦组和对照组,分别给予更昔洛韦眼用凝胶和阿昔洛韦滴眼液治疗,2wk后观察疗效。结果:两组患者治疗后较治疗前病毒性角膜炎各症状(畏光、流泪、疼痛、异物感)及各体征(睫状充血、角膜上皮缺损、角膜基质水肿、角膜荧光素染色)评分均有显著改善,更昔洛韦组改善更为明显(P<0.05);更昔洛韦组有效率(92.9%)明显高于对照组(59.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不良反应无统计学差异(P>0.05),更昔洛韦组复发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更昔洛韦眼用凝胶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抗病毒滴眼液,治疗病毒性角膜炎疗效确切,值得临床中推广应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病毒性角膜炎 更昔洛韦 阿昔洛韦 疗效
下载PDF
慢性泪囊炎伴鼻部疾病及解剖异常的临床分析 被引量:7
16
作者 邓德勇 彭亚军 彭涛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12期1535-1536,共2页
关键词 慢性泪囊炎 鼻甲肥大 鼻窦炎 鼻中隔偏曲 慢性鼻炎
下载PDF
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治疗近视眼的远期效果分析 被引量:4
17
作者 张建华 郑磊 +2 位作者 柳林 桑延智 赵琰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0年第12期1181-1183,共3页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 VISX 2 0 / 2 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 2 5 8只不同程度的近视眼进行 PRK治疗 ,对 3~ 5年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按术前近视度分两组 ,A组 - 1.0 0~-... 目的 :评价准分子激光屈光性角膜切削术 (PRK)治疗不同程度近视眼的远期疗效。方法 :应用 VISX 2 0 / 2 0型准分子激光机对 2 5 8只不同程度的近视眼进行 PRK治疗 ,对 3~ 5年随访结果进行统计分析 ,按术前近视度分两组 ,A组 - 1.0 0~- 6 .0 0 D(等值球镜 ,下同 ) 116只眼 ,B组 - 6 .2 5~ - 12 .0 0 D 142只眼。 结果 :经 PRK治疗后 ,A组裸眼视力≥ 1.0占86 .2 % ,≥ 0 .5占 97.4% ,剩余屈光度为 (- 0 .36± 0 .40 ) D,95 .7%角膜已完全透明。 B组裸眼视力≥ 1.0占 5 4.9% ,≥ 0 .5占86 .6 % ,剩余屈光度为 (- 0 .6 9± 0 .6 6 ) D,85 .9%角膜已完全透明。 结论 :PRK治疗轻、中度近视安全有效 ,预测性及稳定性好 ;治疗高度及超高度近视在大多数患者可获得满意效果 ,在部分患者预测性及稳定性较差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准分子激光角膜切削术 近视 PRK 疗效
下载PDF
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患者的护理 被引量:8
18
作者 赵春艳 王茜 +2 位作者 陈丽萍 张文娟 桑延智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0年第22期1713-1714,共2页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12月某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6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术后发生高眼压,经过合理治疗和护理干预,15例患者3d内均恢复正常眼压。结论有... 目的探讨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患者的护理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09年3-12月某院行白内障超声乳化术27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276例患者中有15例患者术后发生高眼压,经过合理治疗和护理干预,15例患者3d内均恢复正常眼压。结论有效的护理干预可以避免白内障超声乳化术后高眼压导致的永久性视功能损害。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白内障 超声乳化术 高眼压 护理
下载PDF
二硫苏糖醇对大鼠硒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彭亚军 耿宇 +3 位作者 张军 谢伯林 李静 李闻捷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2期1320-1323,共4页
目的:探讨自行配制的二硫苏糖醇(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模拟老年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出生后12d的SD乳鼠(约25g)行皮下注射Na_2SeO_3(0.2ml/次,隔天注射1次,共计3次,累计剂量约210μg),注射开始后6d,将发生硒性白内障... 目的:探讨自行配制的二硫苏糖醇(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模拟老年性白内障)的抑制作用。方法:对出生后12d的SD乳鼠(约25g)行皮下注射Na_2SeO_3(0.2ml/次,隔天注射1次,共计3次,累计剂量约210μg),注射开始后6d,将发生硒性白内障大鼠左眼设为对照组,右眼作药物干预组,滴眼4次/d(分别滴入生理盐水及25mmol/L的DTT),每次1滴,持续用药3周;定时对大鼠双眼散瞳作裂隙灯检查,以游标尺测量大鼠眼晶状体核性斑块最大直径变化。另取硒性白内障乳鼠分别设为DTT(n=89)、吡诺克辛(PDE,n=22)及吡诺克辛钠(PSED,n=24)干预组及生理盐水对照组(n=45),分别使用25mmol/LDTT、日本产吡诺克辛滴眼液、国产吡诺克辛钠滴眼液。滴眼4次/d(同组乳鼠左、右眼滴相同的药物或生理盐水),每次每只眼1滴(约40μl),持续用药3周。定时散瞳后,用裂隙灯检查大鼠双眼皮质病变、混浊程度。结果:(1)DTT滴眼液可以明显抑制白内障大鼠晶状体核性混浊斑块的发展;(2)DTT滴眼液可以有效降低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伴发皮质混浊的发生率;(3)DTT滴眼液抗硒性白内障晶状体混浊的效果优于其他临床常用的抗老年性白内障药物PDE和PSED。结论:DTT滴眼液对SD大鼠硒性白内障具有良好的抑制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二硫苏糖醇 白内障 老年入
下载PDF
Ad-VEGI_(151)对人脐静脉内皮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4
20
作者 刘银萍 柳林 +2 位作者 潘欣 徐琪 潘东艳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9期1006-1008,共3页
目的:研究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基因(VEGI151)对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pCA13构建携带VEGI151基因的质粒,经293A细胞包装、扩增,Western印迹法检测病变细胞内基因的蛋白质... 目的:研究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基因(VEGI151)对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抑制作用。方法:利用腺病毒载体pCA13构建携带VEGI151基因的质粒,经293A细胞包装、扩增,Western印迹法检测病变细胞内基因的蛋白质表达。X-gal染色测定重组腺病毒载体系统的基因转移效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细胞D570/630值,观察Ad-VEGI151对ECV304细胞增殖抑制作用的效果,免疫组织化学检测ECV304细胞内VEGI151基因的蛋白质表达。结果:应用细胞内质粒DNA同源重组法,将脂质体介导质粒pCA13-VEGI151与pJM17共转染293A细胞制备重组腺病毒,所获病毒滴度高,是一种制备重组腺病毒切实可行的方法。Ad-VEGI151在病变细胞内能成功表达蛋白,具有较高的基因转移效率,对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具有强烈的抑制作用,并能在靶细胞内表达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结论:以复制缺陷型重组腺病毒为载体的VEGI151基因能在靶细胞内表达具有生物学活性的蛋白质,抑制体外静脉内皮细胞的增殖,这为进一步肿瘤及新生血管性疾病的基因治疗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内皮细胞生长抑制因子 基因治疗 腺病毒载体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