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54篇文章
< 1 2 1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腔内血管外科的现状与前景 被引量:19
1
作者 景在平 冯翔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9年第11期825-827,共3页
关键词 腔内血管外科 血管微创术 现状
下载PDF
抗血栓药物在血管外科药物治疗中的进展 被引量:3
2
作者 景在平 冯翔 《药学服务与研究》 CAS CSCD 2006年第2期85-88,共4页
本文介绍了抗血栓药物在血管外科应用的进展,既有一些新研制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研制情况,也包括一些已应用多年但仍在临床发挥重要作用的药物,以及在临床应用研究中的新发现和规范性应用问题。文章将抗血栓药物按照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 本文介绍了抗血栓药物在血管外科应用的进展,既有一些新研制药物的药理作用及研制情况,也包括一些已应用多年但仍在临床发挥重要作用的药物,以及在临床应用研究中的新发现和规范性应用问题。文章将抗血栓药物按照抗血小板药物和抗凝血药物两大类别,分别介绍不同药物的药理作用、用途、使用方法,以及药物的不良反应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血小板聚集抑制剂 抗凝血酶类
下载PDF
血管外科二十年 创新拓展为军民 被引量:1
3
作者 景在平 《解放军医院管理杂志》 2010年第1期10-12,共3页
学科建设20年,突出一个"创"字;从创科创队到创路创新,始终以发展是硬道理为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为魂;以微创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为基础,以动脉扩张病、动脉阻塞病、静脉阻塞病、静脉倒流病、血管战创伤和先天性脉... 学科建设20年,突出一个"创"字;从创科创队到创路创新,始终以发展是硬道理为方针,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坚持创新为魂;以微创血管腔内治疗技术为基础,以动脉扩张病、动脉阻塞病、静脉阻塞病、静脉倒流病、血管战创伤和先天性脉管疾病为学科疾病谱涵盖范围,以动脉扩张病、动脉阻塞病为主攻方向,以血管战创伤救治为学科特色;不断探索前进,最终形成一条既有基础又有特色,能更好地服务军民的学科创新发展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学科建设 创新发展
下载PDF
3D打印技术在血管外科应用的研究进展 被引量:3
4
作者 韩同磊 孙羽东 +2 位作者 周建 赵志青 景在平 《中国血管外科杂志(电子版)》 2017年第4期301-305,共5页
3D打印技术(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3DP)起源于19世纪末,21世纪转向市场应用。因其造模耗时短、精密复制、一体化成型、可用于术前风险评估等优势,现已在骨科、颌面外科、口腔科、血管外科等多个临床医学领域广泛开展应用,其重... 3D打印技术(three dimensional printing,3DP)起源于19世纪末,21世纪转向市场应用。因其造模耗时短、精密复制、一体化成型、可用于术前风险评估等优势,现已在骨科、颌面外科、口腔科、血管外科等多个临床医学领域广泛开展应用,其重要性被提升到前所未有的高度,甚至被称为第三次工业革命[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外科 打印技术 应用 术前风险评估 颌面外科 医学领域 一体化 口腔科
下载PDF
反义寡核苷酸防治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性再狭窄的机制探讨 被引量:6
5
作者 曲乐丰 景在平 +1 位作者 曹贵松 仲剑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11期690-692,共3页
目的 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携载c myc反义寡核苷酸防治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性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将 8只新西兰大白兔颈外静脉间置于同侧颈总动脉后 ,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静脉间置后即缝合伤口 ;实验组将 30 0 μg反义c myc涂... 目的 探讨医用生物蛋白胶携载c myc反义寡核苷酸防治血管吻合口内膜增生性再狭窄的机制。方法 将 8只新西兰大白兔颈外静脉间置于同侧颈总动脉后 ,随机分成实验组及对照组。对照组静脉间置后即缝合伤口 ;实验组将 30 0 μg反义c myc涂于2 .5ml医用生物蛋白胶中 ,并均匀涂于血管吻合口外周。术后 7d取材 ,提取组织总RNA ,进行RT PCR和NorthernBlot分析 ,图像扫描后进行计算机分析。结果 RT PCR显示实验组的c myc扩增产物量明显低于对照组 ,产物半定量分析提示两者差异有显著性 (P <0 .0 1) ;NorthernBlot图像扫描分析显示实验组的积分密度值 (2 .2 5± 0 .16 )明显低于对照组 (4.6 3± 0 .4 8) (P <0 .0 5 )。结论 反义c myc可通过碱基互补与其相应基因结合 ,封闭该基因的表达 ,使其促细胞增殖作用减弱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反义寡核苷酸 血管吻合口 血管内膜增生 动物实验
下载PDF
血管镜的应用及注意事项 被引量:6
6
作者 景在平 曹贵松 +2 位作者 叶必远 仲剑平 陈如坤 《生物医学工程学进展》 CAS 1993年第4期45-48,41,共5页
血管镜(Angioscopy)是一种先进的高技术器械,作者在国内率先引进血管镜的成套设备,现结合我们的初步经验和文献报道,评述血管镜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注意事项。血管镜简介 1913年以来,血管镜在不断演进中经历了根本的变革:从最初的治疗风湿... 血管镜(Angioscopy)是一种先进的高技术器械,作者在国内率先引进血管镜的成套设备,现结合我们的初步经验和文献报道,评述血管镜的实用价值和应用注意事项。血管镜简介 1913年以来,血管镜在不断演进中经历了根本的变革:从最初的治疗风湿性二失瓣病变的心脏镜演变为主要针对动脉粥样硬化的血管镜;其光源由电灯泡演变为石英—卤素或氙冷光源,镜身由硬金属直管演变为可曲式纤维血管内窥镜;针对血液的不透光性,先是在直管远端安装凸透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镜 血管内窥镜 应用注意事项 心脏镜 初步经验 血栓切除术 远期通畅率 旁路移植术 血管腔 静脉动脉化手术
下载PDF
RNA干扰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bcl-2基因表达的影响 被引量:4
7
作者 陈华 景在平 +4 位作者 包俊敏 曲乐丰 冯翔 程小星 扬忠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7年第1期56-58,共3页
目的研究RNA干扰(RNAi)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bcl-2基因表达的干扰效应。方法用脂质体法将构建的装载靶向bcl-2基因小干扰性RNA(siRNA)的表达载体(pshRNA-bcl-2质粒)转染VSMCs(基因组),以转染空载体的细胞和加DMEM的空白细胞作为对... 目的研究RNA干扰(RNAi)对兔血管平滑肌细胞(VSMCs)bcl-2基因表达的干扰效应。方法用脂质体法将构建的装载靶向bcl-2基因小干扰性RNA(siRNA)的表达载体(pshRNA-bcl-2质粒)转染VSMCs(基因组),以转染空载体的细胞和加DMEM的空白细胞作为对照,采用半定量RT-PCR和Westernblot法检测bcl-2基因的表达,用MTT法检测VSMCs生长情况。结果转染siRNA的表达载体可以抑制内源性bcl-2基因在转录和转译水平上的表达,基因组bcl-2的mRNA和蛋白表达较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基因组的VSMCs生长也较空载体组和空白对照组明显受到抑制(P<0.01)。结论载体介导的RNAi技术可明显抑制内源性bcl-2基因的表达和VSMCs生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RNA干扰 血管平滑肌细胞 BCL-2基因
下载PDF
中小血管无缝线胶粘吻合的可行性实验研究 被引量:2
8
作者 曲乐丰 王玉琦 景在平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8期543-545,共3页
目的 探索一种损伤小、通畅率高、操作简便的中小血管吻合方法。方法 以医用胶行兔颈总动脉的无缝线胶粘吻合 ,将兔颈总动脉两断端间隔 12 0°缝合 3针作为牵引 ,在贴合紧密的两血管壁外膜上涂抹少量医用胶完成胶粘吻合 ,抽除 3... 目的 探索一种损伤小、通畅率高、操作简便的中小血管吻合方法。方法 以医用胶行兔颈总动脉的无缝线胶粘吻合 ,将兔颈总动脉两断端间隔 12 0°缝合 3针作为牵引 ,在贴合紧密的两血管壁外膜上涂抹少量医用胶完成胶粘吻合 ,抽除 3针缝线即完成无缝线胶粘吻合。同时用自制的血管吻合口爆破压检测装置测定吻合口爆破压。结果 医用胶可完成中小血管的无缝线胶粘吻合 ,吻合口平均爆破压为 4 4 0mmHg(1mmHg =0 .133kPa)。 结论 无缝线胶粘吻合是可行的 ,其避免了缝针和缝线对血管吻合口处的透壁性损伤 ,消除了缝线等异物对血管壁持续性刺激所致的增生性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小血管无缝线胶粘吻合 可行性 实验研究 医用胶 吻合口狭窄 血管吻合
下载PDF
椎-基动脉缺血颅外血管重建进展 被引量:12
9
作者 吴建秋 景在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1年第4期214-216,共3页
关键词 椎底动脉供血不足 颅外血管重建 疗效
下载PDF
载药涤纶血管材料去甲万古霉素含量和体外释药量测定方法 被引量:2
10
作者 余维平 景在平 +5 位作者 包俊敏 赵志青 赵珺 冯翔 陆清声 邹豪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5年第2期82-84,共3页
目的:建立优化的载药涤纶血管材料去甲万古霉素含量及体外释放量测定方法.方法:将载药涤纶血管材料浸泡于磷酸生理盐水缓冲液中振荡实现体外释放,采用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载药涤纶材料去甲万古霉素含量和体外释药量:色谱... 目的:建立优化的载药涤纶血管材料去甲万古霉素含量及体外释放量测定方法.方法:将载药涤纶血管材料浸泡于磷酸生理盐水缓冲液中振荡实现体外释放,采用改进的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法测定载药涤纶材料去甲万古霉素含量和体外释药量:色谱柱为luna C18柱(5μm, 250mm×4.6mm);流动相为三乙胺缓冲液(pH3.2)-乙腈-四氢呋喃(92∶7∶1);流速为1.0ml/ min;检测波长为254nm.结果:去甲万古霉素浓度在10~80μg/ml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r=0.99999);平均回收率为99.3%(RSD=0.56%);定量限为0.1ng.结论:优化的载药涤纶血管材料去甲万古霉素含量和体外释药量HPLC测定法专属性强,结果准确,灵敏度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涤纶血管材料 去甲万古霉素 载药量 体外释药量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下载PDF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下手术取栓联合持续灌注治疗中期下肢动脉血栓46例报告 被引量:2
11
作者 吴云 梅志军 《武汉大学学报(医学版)》 CAS 2007年第6期806-809,共4页
目的:评估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手术取栓联合持续局部灌注溶栓治疗中期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6例病人就诊时间均属发病中期,在DSA监测下接受股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有基础狭窄病变者选择行股深动脉成形、... 目的:评估采用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下手术取栓联合持续局部灌注溶栓治疗中期下肢动脉血栓的临床疗效。方法:本组46例病人就诊时间均属发病中期,在DSA监测下接受股动脉切开Fogarty球囊导管取栓,有基础狭窄病变者选择行股深动脉成形、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PTA)或支架成形术,患肢留置导管局部尿激酶溶栓,配合抗凝、扩管、活血等治疗。结果:46例病人平均住院时间5.4d,显效30例,有效Ⅰ型8例,有效Ⅱ型5例(其中膝下截肢、截趾2例),死亡3例,总有效率93.48%,肢体存活率95.63%。结论:DSA下手术取栓联合持续局部灌注溶栓治疗中期下肢动脉血栓形成病人具有诊断准确、治疗彻底、住院时间短、救肢率及存活率高等优点,临床效果满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下肢动脉 血栓 栓塞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血栓切除术 导管溶栓
下载PDF
抗感染人工血管移植物研究现状 被引量:6
12
作者 余维平 景在平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5年第1期10-11,共2页
关键词 抗感染药 人工血管
下载PDF
腹主动脉瘤患儿行人工血管置换术一例的观察与护理 被引量:1
13
作者 李海燕 李琴 +1 位作者 季爱华 李松华 《解放军护理杂志》 2012年第18期18-19,共2页
腹主动脉瘤是因动脉中层结构破坏动脉管壁,使其不能承受血流冲击的压力而形成的局部或者广泛性的永久性扩张或膨出,是一类严重的动脉扩张性疾病,多发生于高血压、高血脂症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我科于2011年7月急诊收治1例腹主动脉瘤... 腹主动脉瘤是因动脉中层结构破坏动脉管壁,使其不能承受血流冲击的压力而形成的局部或者广泛性的永久性扩张或膨出,是一类严重的动脉扩张性疾病,多发生于高血压、高血脂症患者,以老年人居多。我科于2011年7月急诊收治1例腹主动脉瘤并濒于破裂的患儿,在全身麻醉下行人工血管置换后恢复良好,顺利出院。现将护理体会汇报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腹主动脉瘤 人工血管置换 观察 护理
下载PDF
低温血管成形术在下肢动脉阻塞病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4
作者 张雷 景在平 《临床外科杂志》 2007年第12期865-866,共2页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阻塞病的常用方法,但其远期通畅率尚不能令人满意。最近出现的低温血管成形术既有传统腔内治疗的机械扩张作用,又有低温治疗作用,具有装置简单,适应证广,远期疗效好等优点,可以作为下肢动脉阻塞病的一... 经皮腔内血管成形术是治疗下肢动脉阻塞病的常用方法,但其远期通畅率尚不能令人满意。最近出现的低温血管成形术既有传统腔内治疗的机械扩张作用,又有低温治疗作用,具有装置简单,适应证广,远期疗效好等优点,可以作为下肢动脉阻塞病的一种有益补充。同时,低温血管成形术无论单独应用还是与其他疗法联合应用,都具有广阔的适应证和良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温 血管成形 下肢动脉阻塞病
原文传递
症状性颈动脉狭窄及闭塞82例外科治疗经验
15
作者 叶波 夏来阳 +2 位作者 刘小春 陈伟清 赵志青 《第二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2期204-207,共4页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的外科方式干预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2例87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76侧,其中传统内膜切除6侧(联合补片成形3侧),外翻式内膜切除70侧,2例同期... 目的回顾性分析应用不同的外科方式干预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的疗效。方法对2002年3月至2011年3月收治的82例87侧颈动脉狭窄、闭塞患者,应用颈动脉内膜切除手术治疗76侧,其中传统内膜切除6侧(联合补片成形3侧),外翻式内膜切除70侧,2例同期行双侧颈动脉内切除术;应用支架成形治疗4侧;应用相关旁路手术7例。本组病例均为症状性颈动脉重度狭窄、闭塞(70%~100%)。结果术中、术后无脑卒中、死亡病例;4例术后皮下血肿,12例术后伸舌偏向患侧,经对症处理后均恢复。结论个体化分析、选择合适的外科干预方式治疗颈动脉狭窄和闭塞疾病能够取得较好的疗效。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支架 旁路术
原文传递
基于虚拟移植物的计算机辅助血管腔内治疗研究
16
作者 张剑戈 王成 冯睿 《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CSCD 2004年第10期818-821,共4页
目的 对腹主动脉瘤的CT影像进行术前评估,以预测血管腔内治疗术中移植物的长度。方法 从CT影像中提取腹主动脉瘤的轮廓,根据移植物的空间连续性和瘤体对移植物的约束,在动脉瘤内构建虚拟移植物,并计算出虚拟移植物的长度,作为对真实移... 目的 对腹主动脉瘤的CT影像进行术前评估,以预测血管腔内治疗术中移植物的长度。方法 从CT影像中提取腹主动脉瘤的轮廓,根据移植物的空间连续性和瘤体对移植物的约束,在动脉瘤内构建虚拟移植物,并计算出虚拟移植物的长度,作为对真实移植物的预测值。设计腹主动脉瘤的实体模型检验该评估方法的精确度并进行临床试用。结果 对模型评估的误差绝对值为(4.05±0.51)mm,相对误差小于2%。临床试用1例,长度误差的绝对值为4.2 mm,相对误差小于2.5%。符合临床对术前评估精度的要求。结论 该方法提供了对治疗腹主动脉瘤所需移植物长度的有效术前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移植物 腹主动脉瘤 腔内治疗 术前评估 血管腔 CT影像 临床试用 绝对值 虚拟 结论
下载PDF
“侵袭性”血管黏液瘤一例报告及诊治经验
17
作者 陈泉 包俊敏 +1 位作者 景在平 梅志军 《外科理论与实践》 2007年第1期93-94,共2页
病例:女,32岁,因诊断为“腹膜后梭形细胞瘤”2个月入院。病人于3个月前自行扪及右下腹肿块.后在外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与右髂血管关系密切.考虑手术风险大,改行组织活检术,术后病理诊断示:梭形细胞肉瘤。病人术后出现肠... 病例:女,32岁,因诊断为“腹膜后梭形细胞瘤”2个月入院。病人于3个月前自行扪及右下腹肿块.后在外院行剖腹探查术,术中见肿瘤与右髂血管关系密切.考虑手术风险大,改行组织活检术,术后病理诊断示:梭形细胞肉瘤。病人术后出现肠梗阻症状.遂在我院行腹内疝复位加回肠侧侧吻合术,术后恢复良好。入院检查:心肺未见异常。腹部平坦,右中下腹有一长25cm陈旧手术瘢痕.右下腹可触及一20cm×18cm×16cm大小实性肿物,活动度差。HBsAb和HBeAb均阳性,癌胚抗原、糖类抗原和铁蛋白均阴性。MRA检查示腹部肿块。临床诊断为“腹膜后肿瘤”。由于肿块与右输尿管关系密切,术前先行双侧输尿管放置“J”管。手术探查发现右髂窝有一20cm×20cm×15cm肿块.质硬,活动度差,与大网膜及部分小肠粘连。分离粘连后.见右输尿管紧贴瘤体内侧走行于包膜表面,右髂动脉走行于肿块后外侧.右髂静脉穿入瘤体,且肿块后壁与髂骨及骶骨粘连紧密。手术较困难,共耗时8h,术中出血12000ml,输血9000m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黏液瘤 诊断 血管外科手术
下载PDF
血管生长素的研究进展
18
作者 包俊敏 曹贵松 景在平 《细胞生物学杂志》 CSCD 1999年第3期118-121,共4页
70年代以来,随着对血管生长机理的认识和生物工程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人们发现了一系列与血管生长(angiogenesis)有关的血管生长因子。通过对血管生长和血管生长因子的研究,不但逐步揭示了肿瘤生长血管依赖的机理,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新... 70年代以来,随着对血管生长机理的认识和生物工程新技术的开发与应用,人们发现了一系列与血管生长(angiogenesis)有关的血管生长因子。通过对血管生长和血管生长因子的研究,不但逐步揭示了肿瘤生长血管依赖的机理,为肿瘤的防治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手段,同时加深了对血管生长调控机制的认识,为一些血管生长相关疾病(如类风湿性关节炎、糖尿病性视网膜病、银屑病等)和血管闭塞性疾病的发病机理和临床治疗的研究提供了新的有效途径。 血管生长素(angiogenin,AN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血管生长素 理化性质 生物学活性 肿瘤预防
下载PDF
大动脉外科疾病的腔内治疗
19
作者 景在平 冯翔 冯睿 《中国普外基础与临床杂志》 CAS 2005年第6期537-539,共3页
关键词 大动脉疾病 腔内治疗
下载PDF
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
20
作者 赵志青 景在平 +3 位作者 陆清声 包俊敏 冯翔 赵珺 《中国现代普通外科进展》 CAS 2004年第3期170-171,共2页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 8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其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6 5例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10例。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 ,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 目的 :探讨颈动脉狭窄的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根据狭窄的部位和程度对 82例颅外颈动脉狭窄患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法 ,其中颈动脉内膜切除术 6 5例 ,颈动脉支架成形术 10例。结果 :手术均获成功 ,但颈动脉内膜切除术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最低。结论 :颈动脉内膜切除术仍然是治疗颅外颈动脉狭窄的主要方法 ,而颈动脉支架成形术则可以解决颈动脉内膜切除术无法到达部位的狭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动脉狭窄·动脉内膜切除术·腔内支架成形术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