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4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左旋卡尼汀治疗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的临床评价 被引量:2
1
作者 刘苏 曾欣 +2 位作者 沈健伟 陈岳祥 谢渭芬 《胃肠病学和肝病学杂志》 CAS 2007年第5期414-416,共3页
目的探讨左旋卡尼汀(LC)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NAFLD患者82例,随机分为LC治疗组(n=50)和益肝灵对照组(n=32),在禁酒、控制饮食的基础上,LC组给予口服LC 1 g,3次/d,对照组给予口服益肝灵77 mg,3次/d,疗程... 目的探讨左旋卡尼汀(LC)对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AFLD)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选择NAFLD患者82例,随机分为LC治疗组(n=50)和益肝灵对照组(n=32),在禁酒、控制饮食的基础上,LC组给予口服LC 1 g,3次/d,对照组给予口服益肝灵77 mg,3次/d,疗程3个月。记录治疗前后患者的临床症状,血清丙氨酸转氨酶(ALT)、天冬氨酸转氨酶(AST)、γ-谷氨酰转肽酶(GGT)、甘油三酯(TG)、总胆固醇(TC)水平,及肝脏的超声表现。结果两组患者体重在治疗前后无显著差异(P>0.05)。治疗3个月后,LC组各项指标与对照组相比明显改善,临床症状(92.24%vs65.21%)、血清ALT(92.00%vs64.28%)、AST(93.33%vs69.23%)、GGT(89.13%vs65.21%)、TG(87.80%vs61.90%)、TC(88.24%vs61.11%)水平的复常率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肝脏超声检查改善率亦高于对照组(84.00%vs35.72%,P<0.05)。LC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84%vs35.72%)(P<0.05)。所有患者治疗期间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LC能有效改善NAFLD患者的临床症状、肝功能、血脂和肝脏的超声表现,可以作为NAFLD的治疗选择。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左旋卡尼汀 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
下载PDF
软脂酸和亚油酸对肝星状细胞增殖的影响 被引量:6
2
作者 朱迎春 潘晓辉 +2 位作者 俞力 吴汉军 陈岳祥 《实用肝脏病杂志》 CAS 2013年第2期152-154,共3页
目的研究软脂酸和亚油酸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链酶蛋白酶-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SD大鼠肝星状细胞,体外给予不同浓度亚油酸或软脂酸(100、200、300、400、500、600μM)和不同比例亚油酸/软脂酸... 目的研究软脂酸和亚油酸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的影响。方法采用链酶蛋白酶-胶原酶原位灌注法分离SD大鼠肝星状细胞,体外给予不同浓度亚油酸或软脂酸(100、200、300、400、500、600μM)和不同比例亚油酸/软脂酸混合物刺激培养,使用CCK-8试剂盒检测HSC增殖。结果 400μM、500μM和600μM亚油酸刺激细胞的OD值分别为0.577±0.04、0.522±0.04和0.47±0.07,显著低于对照组(0.734±0.04,P<0.01),并呈剂量依赖性;100μM到600μM浓度软脂酸刺激细胞的OD值分别0.425±0.01、0.433±0.02、0.432±0.04、0.431±0.05、0.472±0.08和0.462±0.06,显著低于对照组(0.644±0.05,P<0.01),但无剂量依赖性;400μM+400μM、400μM+200μM、200μM+400μM、200μM+200μM、200μM+100μM、100μM+200μM、100μM+100uM的亚油酸与软脂酸混合物培养细胞的OD值分别为0.957±0.190.983±0.670.959±0.13、1.013±0.07、1.056±0.12、1.065±0.16、1.09±0.12,显著高于对照组(0.622±0.09,P<0.01)。结论单用亚油酸或软脂酸能抑制HSC增殖,但两者合用时则能促进HSC增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星状细胞 软脂酸 亚油酸 细胞增殖 体外
下载PDF
超声新技术在早期肝硬化诊断中的应用 被引量:4
3
作者 林霖 曾欣 《国际消化病杂志》 CAS 2016年第3期156-159,共4页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期,早期诊断肝硬化对指导治疗、防止疾病进展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新型超声技术已成为早期诊断肝硬化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超声弹性成像、三维超声、超声造影等技术在... 肝硬化是慢性肝病的终末期,早期诊断肝硬化对指导治疗、防止疾病进展及评估预后具有重要的意义。近年来随着超声技术的不断发展创新,新型超声技术已成为早期诊断肝硬化的研究热点。该文综述了超声弹性成像、三维超声、超声造影等技术在肝硬化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为临床早期诊断肝硬化提供了新的策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声 肝硬化 早期诊断
下载PDF
多功能腹膜检查针在结核性腹膜炎诊断中的应用研究 被引量:2
4
作者 刘苏 陈岳祥 +2 位作者 沈健伟 张忠兵 朱梁 《中国实用内科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4期1116-1118,共3页
目的评价多功能腹膜检查针在结核性腹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9月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7例结核性腹膜炎住院患者中19例用自制多功能腹膜检查针行腹膜活检,并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 目的评价多功能腹膜检查针在结核性腹膜炎诊断中的应用价值。方法2001年1月至2005年9月对第二军医大学附属上海长征医院消化内科收治的27例结核性腹膜炎住院患者中19例用自制多功能腹膜检查针行腹膜活检,并与患者的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腹腔镜等检查结果进行比较。结果27例患者中,5例根据症状、体征、血沉、血清和腹水癌抗原(CA125)以及腺苷脱氨酶(ADA)、抗结核抗体、腹水抗酸染色、PPD试验高度考虑结核性腹膜炎,余22例临床诊断依据不足的患者中,19例行腹膜检查针活检,其中14例病理报告提示腹膜结核病,确诊率73.68%,5例病理报告提示纤维组织增生、慢性炎性细胞浸润,不排除腹膜结核病,疑诊率26.32%;另外3例行腹腔镜检查确诊。结论自制多功能腹膜检查针行腹膜活检,操作简单,创伤性小,病理确诊率高,在无腹腔镜的单位或无条件进行腹腔镜检查的疑似结核性腹膜炎患者中,进行该项检查更具实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腹膜 多功能腹膜检查针 结核性腹膜炎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