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81篇文章
< 1 2 10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纯化的自体CD34^+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临床对照观察
1
作者 周芳 王健民 +5 位作者 章卫平 冯曹波 宋献民 周虹 龚胜篮 丁小芹 《肿瘤防治研究》 CAS CSCD 2004年第6期362-364,共3页
目的 分析CD34+ 纯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病人进行了CD34+ 纯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8例患者进行了未分选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动员方案为CTX+Vp 16联合G CSF。CD34+ 细胞分选采用CliniMACS系... 目的 分析CD34+ 纯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治疗恶性血液病的临床疗效。方法  11例病人进行了CD34+ 纯化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8例患者进行了未分选的自体造血干细胞移植 ,动员方案为CTX+Vp 16联合G CSF。CD34+ 细胞分选采用CliniMACS系统。结果 分选后CD34+ 细胞纯度达到(88.99± 6 .88) % ,回收率达到 (6 9.0 6± 17.0 7) %。 11例分选患者感染率为 (5 / 11例 ) ,复发率为 (1/ 11例 ) ,死亡率为 (3/ 11例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时间为 (11± 1)天 ,血小板 >2 0× 10 9/L为(13± 3)天 ,8例未行CD34+ 分选患者的感染率 (4/ 8例 ) ,复发率为 (3/ 8例 ) ,死亡率为 (5 / 8例 )。外周血中性粒细胞 >0 .5× 10 9/L时间 (11± 1)天和血小板 >2 0× 10 9/L(14± 4 )天。结论 利用CliniMACs系统体外进行外周血CD34+ 细胞的富集与纯化纯度、回收率均满意 ,自体移植后造血功能重建顺利 ;与对照相比造血重建时间、感染率无显著差别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 分选 干细胞移植 自体
下载PDF
核因子κB与血液系统肿瘤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1
2
作者 许晓巍 许小平 《国外医学(输血及血液学分册)》 2005年第1期33-36,共4页
核因子κB(NF-κB)是调控多种基因的重要转录因子。近年来发现,NF-κB的不适当激活与血液系统肿瘤的发生、增殖、转移及细胞耐药密切相关。对NF-κB进行调控目前已经成为抗肿瘤治疗的热点。
关键词 血液系统肿瘤 核因子ΚB NF-κB 凋亡 抗肿瘤治疗 细胞耐药 调控 转录因子 基因 发现
下载PDF
乌梅的体外抗肿瘤活性及免疫调节作用初探 被引量:45
3
作者 沈红梅 程涛 +2 位作者 乔传卓 苏中武 李承祜 《中国中药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5年第6期365-368,共4页
体外抗肿瘤及体内免疫调节试验结果表明,乌梅具有抑制人原始巨核白血病细胞和人早幼粒白血病细胞生长的作用。
关键词 乌梅 熊果酸 抗肿瘤活性 体液免疫
下载PDF
DSA引导下调整中心静脉置管头端异位的尝试 被引量:18
4
作者 毛燕君 董惠娟 +2 位作者 张玲娟 李红梅 许莲琴 《介入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8期624-626,共3页
目的探索调整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头端异位的新方法。方法在X线透视下,应用DSA技术,将异位导管的头端按血管走行重新置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理想位置。结果本组共13例PICC头端异位患者采用DSA引导下调整,成功率100%,调整所... 目的探索调整经外周中心静脉置管(PICC)头端异位的新方法。方法在X线透视下,应用DSA技术,将异位导管的头端按血管走行重新置入上腔静脉与右心房交界处的理想位置。结果本组共13例PICC头端异位患者采用DSA引导下调整,成功率100%,调整所需平均时间为15.5min,与床边盲调比较所需时间显著缩短。结论临床上PICC导管头端异位发生率高,且难以避免。采用DSA引导下调整PICC头端异位,具有成功率高、安全性强和操作时间短等优点,值得在临床上推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数字减影血管造影 外周中心静脉置管 导管 异位 调整
下载PDF
不同时相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人脐血CD34^+细胞植入NOD/SCID小鼠的影响 被引量:13
5
作者 马俐君 胡晓霞 +3 位作者 周虹 高磊 邱慧颖 王健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8年第2期355-359,共5页
为了观察不同时相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血(UCB)CD34+细胞移植的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明确最佳的移植时机,将体外培养扩增的人骨髓MSC分别于c细胞移植同时、移植前48小时及移植后48小时输入经60Coγ射线照射的NOD/SCI... 为了观察不同时相移植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对脐血(UCB)CD34+细胞移植的NOD/SCID小鼠造血重建的影响,明确最佳的移植时机,将体外培养扩增的人骨髓MSC分别于c细胞移植同时、移植前48小时及移植后48小时输入经60Coγ射线照射的NOD/SCID小鼠,观察共移植后42天内小鼠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变化,并于移植后42天处死小鼠,用FACS检测外周血、骨髓和脾脏人源细胞含量。结果表明:(1)MSC和UCB CD34+细胞同时输注可明显降低外周血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幅度,缩短白细胞和血小板恢复时间;二者不同时输注均不降低白细胞和血小板下降幅度,且输注UCB CD34+细胞后48小时输注MSC时外周血血小板恢复时间明显晚于同时输注者。(2)与单纯UCB CD34+细胞移植相比较,不同时相输注MSC均可促进UCB CD34+细胞的植入,三个共输注组间促进骨髓各系造血植入效应无明显差异。结论:人骨髓MSC与UCB CD34+细胞共移植时,以同时移植效果最佳,此结果为MSC的临床应用提供了实验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脐血CD34^+细胞 共移植 NOD/SCID小鼠
下载PDF
白细胞介素-18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6
作者 居小萍 王健民 +3 位作者 侯军 冯曹波 童书鹏 章卫平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5期452-454,共3页
为了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allo PBSCT)移植期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 8(IL 1 8)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的关系 ,以探讨IL 1 8在aGVHD发病中的作用 ,对 2 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allo PBSCT ,并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 为了研究异基因外周血造血干细胞 (allo PBSCT)移植期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 1 8(IL 1 8)与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aGVHD)的关系 ,以探讨IL 1 8在aGVHD发病中的作用 ,对 2 6例恶性血液病患者进行了allo PBSCT ,并采用双夹心酶联免疫吸附法 (ELISA)检测移植前及移植后aGVHD发生时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分泌的IL 1 8浓度。结果表明 :移植患者中 1 0例发生Ⅰ度GVHD和 5例发生Ⅲ -Ⅳ度GVHD ,发生aGVHD患者分泌的IL 1 8浓度显著高于未发生aGVHD患者 ,并且IL 1 8浓度与aGVHD的严重程度成正相关 ,与感染的发生无关。结论 :IL 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异基因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白细胞介素—18 白血病 发病机制
下载PDF
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在白血病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18
7
作者 聂小蒙 楼敬伟 王建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1期99-104,共6页
SCID小鼠 -白血病模型是研究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及其调控机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综述了SCID小鼠 -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进展 ,并对该模型在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学、临床诊疗措施和判断病人预后等方面的可能应用进行了... SCID小鼠 -白血病模型是研究白血病细胞增殖、分化及其调控机制的重要手段和方法。本文综述了SCID小鼠 -白血病模型的建立及研究进展 ,并对该模型在白血病发病学、白血病细胞生物学、临床诊疗措施和判断病人预后等方面的可能应用进行了探讨。最后提出了此模型的应用局限性 ,以便更好的完善该模型 ,用于白血病的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SCID小鼠-人白血病模型 NOD/SCID小鼠 白血病
下载PDF
表达绿荧光蛋白的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的小鼠模型 被引量:4
8
作者 许小平 费新红 +5 位作者 陈莉 吕书晴 高磊 倪雄 许晓巍 贾新颜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5年第6期1014-1017,共4页
为了方便研究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的病理生理和治疗,采用携带绿荧光蛋白(EGFP)基因标记的小鼠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系P388/VCRG和DBA小鼠建立一个检测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P388/VCRG细胞腹腔接种DBA小鼠,白血... 为了方便研究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的病理生理和治疗,采用携带绿荧光蛋白(EGFP)基因标记的小鼠多药耐药白血病细胞系P388/VCRG和DBA小鼠建立一个检测多药耐药微小残留白血病的动物模型。结果显示,P388/VCRG细胞腹腔接种DBA小鼠,白血病的发病率为100%,无自发缓解。P388/VCRG白血病模型小鼠对环磷酰胺(Cy)敏感,有较好的药物剂量生存时间关系,接种细胞的对数与Cy剂量间有良好回归相关关系。白血病诱导缓解后残留白血病细胞在肝、脾、胸腺及骨髓等脏器呈不均匀分布。冰冻切片荧光显微镜下观察EGFP+细胞是检测小鼠体内微小残留白血病细胞最敏感的方法。结论:采用P388/VCRG细胞和DBA小鼠可建立表达EGFP的多药耐药小鼠微小残留白血病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荧光蛋白 微小残留白血病 多药耐药 DBA小鼠 白血病细胞 P388/VCR-G细胞
下载PDF
类RCHOP方案治疗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后乙型肝炎病毒的激活情况:一项多中心回顾性研究 被引量:8
9
作者 季冬梅 曹军宁 +6 位作者 洪小南 孙慧 李军民 王健民 陈芳源 王椿 邹善华 《肿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7期608-612,共5页
目的:评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接受类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治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 目的:评价弥漫大B细胞淋巴瘤(diffuse large B cell lymphoma,DLBCL)患者接受类RCHOP方案(利妥昔单抗+CHOP方案)治疗后,乙型肝炎表面抗原(hepatitis B surface antigen,HBsAg)阳性和HBsAg阴性的患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B virus,HBV)激活的发生率、转归及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价值。方法:回顾性调查上海市6所三级甲等医院接受类RCHOP方案治疗的DLBCL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患者的临床特征以及与HBV激活的相关性。结果:234例患者符合入选标准,其中29例HBsAg阳性,205例HBsAg阴性。11例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HBsAg阳性患者中,无一例发生HBV激活;18例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HBsAg阳性患者中,7例(38.9%)发生HBV激活,其中3例(16.7%)死于肝功能衰竭。未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患者中,HBV激活的发生率明显高于接受预防性抗病毒治疗者(P=0.026)。205例HBsAg阴性患者中,只有1例同时伴有乙型肝炎核心抗体(hepatitis B core antibody,HBcAb)阳性的患者发生HBV激活,其发生率明显低于HBsAg阳性患者(P=0.000)。结论:HBsAg阳性患者接受类RCHOP方案化疗后,HBV激活率较高且危害严重,给予预防性抗病毒治疗可以有效降低HBV激活风险。以往感染过HBV的HBsAg阴性患者在接受免疫化疗后发生HBV激活的可能性较低,今后尚需进一步研究预防性抗病毒治疗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淋巴瘤 B细胞 乙型肝炎病毒 乙型肝炎表面抗原 药物疗法 类RCHOP方案
下载PDF
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体外支持脐血CD34^+细胞增殖的研究 被引量:7
10
作者 马俐君 高磊 +4 位作者 周虹 邱慧颖 胡晓霞 解琳娜 王健民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6年第5期949-954,共6页
为了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滋养层细胞体外支持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作用,将MSC和胎儿骨髓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样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经60Coγ线照射后分别制备细胞滋养层,比较不同滋养层细胞和添加或不加细胞因子对脐血CD34+细... 为了研究人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SC)作为滋养层细胞体外支持脐血CD34+细胞扩增的作用,将MSC和胎儿骨髓来源的成纤维细胞样骨髓基质细胞系(HFCL)经60Coγ线照射后分别制备细胞滋养层,比较不同滋养层细胞和添加或不加细胞因子对脐血CD34+细胞增殖数及LTC-IC数的影响。结果表明,无论有无添加细胞因子(rhFL、rhSCF、rhTPO),HFCL滋养层组培养12天扩增细胞数明显高于MSC滋养层组,以第0天细胞数为100%(下同),有细胞因子组为(9797±361)%vs(7061±418)%,无细胞因子组为(5305±354)%vs(1992±247)%,均P<0.01。MSC滋养层组CD34+细胞扩增数与HFCL滋养层组相比无显著差异[(825±305)%vs(820±191)%,P>0.05],但在细胞因子存在时低于HFCL滋养层组[(939±212)%vs(1617±222)%,P<0.01]。MSC滋养层组维持脐血中LTC-IC的能力明显优于HFCL滋养层组[第5周CFU-GM数(129.95±8.73)个/105接种细胞数vs(89.81±10.29)个/105接种细胞数,P<0.05];细胞因子存在时,其作用更为明显[第5周CFU-GM数(192.93±4.95)个/105接种细胞数vs(90.47±14.28)个/105接种细胞数,P<0.01]。MSC与HFCL按一定比例混合,可提高扩增效率。当MSC与HFCL之比为4∶1时,集落形成数量最高,达(186.89±11.11)个/105接种细胞数,明显高于比例为3∶2(131.45±13.02)个/105接种细胞数和二者单用组[前者(138.92±14.84)个/105接种细胞数,后者(64.63±6.11)个/105接种细胞数;均P<0.01]。结论:MSC维持脐血中LTC-IC集落形成的能力优于基质细胞系HFCL,HFCL支持脐血CD34+细胞的增殖能力优于MSC,MSC加上适量HFCL可显著提高CD34+细胞扩增效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间充质干细胞 脐血CD34^+细胞 CD34^+细胞扩增
下载PDF
β-型地中海贫血合并附红细胞体病一例报道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5
11
作者 李津婴 朱淮民 +7 位作者 周虹 许燕群 黄正霞 龚胜蓝 刘曼娇 缪长青 陆志成 万树栋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667-669,F0004,共4页
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国外文献早在1928年报道啮齿类动物感染案例,国内1972年首次报道猪附红体病。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侵染并寄生于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血浆及骨髓等部位,在动物中感染率很高,在接触... 附红细胞体病(简称附红体病)是人畜共患传染病,国外文献早在1928年报道啮齿类动物感染案例,国内1972年首次报道猪附红体病。附红细胞体(简称附红体)侵染并寄生于动物和人的红细胞、血浆及骨髓等部位,在动物中感染率很高,在接触人群中也有相当比例的隐性感染率,感染细胞达到一定比例即可出现临床病症。虽然国内近年时有人附红体病的个案报道,也有部分地区的流行病学调查报告,但临床对此病仍缺乏认识,而且由于其临床表现多样,对症治疗常难以奏效,所以发病个体常得不到正确的诊断和及时、有效的治疗。本文通过介绍1例合并附红体病的地中海贫血诊疗结果,并进行文献复习,为临床诊断附红体病提供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附红细胞体病 地中海贫血 文献复习 人附红体病 流行病学调查报告 人畜共患传染病 隐性感染率 β-
下载PDF
YCD基因修饰对小鼠P388白血病的体内治疗作用研究 被引量:3
12
作者 江千里 王健民 +4 位作者 温丽敏 张雨生 江汕 胡晓霞 周虹 《中国肿瘤生物治疗杂志》 CAS CSCD 2003年第2期84-87,共4页
目的 :以P388/DBA小鼠白血病模型 ,探讨新型自杀基因YCD的体内治疗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YCD基因导入 ,筛选P388 YCD eGFP细胞克隆 ,以P388 eGFP和野生性 (wt)P388细胞为对照。 (1) 3组细胞腹腔接种给DBA小鼠 (n =5 ) ,5×... 目的 :以P388/DBA小鼠白血病模型 ,探讨新型自杀基因YCD的体内治疗作用。方法 :用逆转录病毒载体将YCD基因导入 ,筛选P388 YCD eGFP细胞克隆 ,以P388 eGFP和野生性 (wt)P388细胞为对照。 (1) 3组细胞腹腔接种给DBA小鼠 (n =5 ) ,5× 10 6/只 (下同 ) ,观察致病性 ;(2 ) 3组细胞腹腔接种给DBA小鼠 (n =5 ) ,分别以 5 FC治疗 2周 ,观察疗效 ;(3) 2组× 5只小鼠腹腔接种P388 YCD eGFP ,5 FC 5 μmol/L·d-1× 2d或PBS治疗 ,根据小鼠存活时间推算杀伤效率。以流式细胞仪、冰冻切片和HE切片检测各脏器中白血病细胞的分布和变化。结果 :基因导入对细胞的生物学特性影响不显著 ;5 FC治疗 2周 ,YCD组小鼠存活 (17.8± 1.89)d ,而eGFP组和wtP388组分别存活 (7.8± 1.10 )d和 (7.7± 1.15 )d (P <0 0 5 ) ;5 FC治疗 2d的杀伤率达 99.6 %。结论 :YCD转基因细胞在体内可被 5 FC有效杀灭 ,该系统具有应用前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YCD基因 修饰 小鼠 P388 白血病 体内治疗作用 研究
下载PDF
铁缺乏对红细胞膜带3蛋白结构相关酶的影响 被引量:4
13
作者 李津婴 孙爱华 +2 位作者 沈小华 郭俊生 孟沛霖 《营养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8年第1期25-30,共6页
方法:测定了10种红细胞酶。结果:1.缺铁性贫血大鼠红细胞中大多数胞浆酶活力呈代偿性增高,而带3膜绑酶无显著增高表现。2.酶的稳定性在胞浆酶和膜绑酶均明显下降,稳定性测值可作为反映红细胞寿命的一项指标。3.铁缺乏使与... 方法:测定了10种红细胞酶。结果:1.缺铁性贫血大鼠红细胞中大多数胞浆酶活力呈代偿性增高,而带3膜绑酶无显著增高表现。2.酶的稳定性在胞浆酶和膜绑酶均明显下降,稳定性测值可作为反映红细胞寿命的一项指标。3.铁缺乏使与CDB3结合的PFK、G3PD的活力与稳定性显著下降;带3蛋白分子降解、含量下降可能是缺铁红细胞膜绑酶病变的直接原因。4.适当的铁剂治疗对于缺铁红细胞酶稳定性的恢复有肯定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缺乏 带3蛋白 红细胞
下载PDF
细胞因子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发病机制中的作用 被引量:5
14
作者 居小萍 王健民 +5 位作者 曹永彬 章卫平 宋献民 韩凤来 侯军 黄正霞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介素 (IL) 2、IL 4、IL 10、干扰素 γ(IFN γ)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RT PCR检测 2 1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后患者IL 2、IL 4、IL 10、IFN γ的基因表达。结果 所... 目的 探讨细胞因子白介素 (IL) 2、IL 4、IL 10、干扰素 γ(IFN γ)在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GVHD)发病中的作用。方法 用RT PCR检测 2 1例行异基因造血干细胞移植 (allo HSCT)后患者IL 2、IL 4、IL 10、IFN γ的基因表达。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造血重建 ,9例发生Ⅰ度移植物抗宿主病 (GVHD) ,3例发生Ⅲ~Ⅳ度GVHD。IL 2、IFN γ在aGVHD发生组表达阳性率明显高于未发生aGVHD组 (P <0 .0 1) ,而IL 10在未发生aGVHD组明显上升 (P <0 .0 1) ,IL 4的表达在两组间无显著差异。结论 细胞因子IL 2、IFN γ在人类aGVHD的发病中起重要的正向调节作用 ,IL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 细胞因子 基因表达
下载PDF
动员外周血CD34阳性细胞流式细胞术测定中的策略探讨 被引量:3
15
作者 宋文刚 张明徽 +4 位作者 章卫平 曲迅 宋宪民 王健民 曹雪涛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4期347-350,共4页
探索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动员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简便有效的方法,以便在干细胞动员中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及时收取干细胞,把握最佳移植效果。将经药物动员的移植供者的外周血用CD34和CD45荧光抗体标记,用红细胞裂解液将红细胞裂解后经流... 探索用流式细胞术测定动员外周血中CD34^+细胞的简便有效的方法,以便在干细胞动员中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及时收取干细胞,把握最佳移植效果。将经药物动员的移植供者的外周血用CD34和CD45荧光抗体标记,用红细胞裂解液将红细胞裂解后经流式细胞仪检测。运用恰当的分析窗口、有效的设门分析结合干细胞的生物学特性,确定CD34^+细胞在窗口中的确切位置,统计CD34^+细胞在有核细胞中的比例。结果表明,通过本方法可有效地测定0.05 %-0.1%的CD34^+细胞的相对含量,在药物动员的第5或6天,多数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达到峰值,某些患者外周血中CD34^+细胞可超过1%。结论:通过标记中的有效阻断和多参数分析,本方法可对动员外周血中微量的CD34^+细胞进行有效的动态监测,对适时采集干细胞进行移植提供了重要的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CD34^+细胞 外周血 流式细胞术 外周血干细胞移植 白血病
下载PDF
氟达拉宾联合阿糖胞苷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的临床研究 被引量:7
16
作者 程澍 王健民 +6 位作者 梁辉 侯健 李晓 吴德沛 李建荣 陈芳源 沈志祥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3期158-160,共3页
目的观察氟达拉宾联合阿糖胞苷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FLAG方案)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7例复发及难治性AML患者给予1~3个疗程FLAG方案化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难治性患者、... 目的观察氟达拉宾联合阿糖胞苷及粒细胞集落刺激因子(G-GSF,FLAG方案)治疗复发及难治性急性髓细胞白血病(AML)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对127例复发及难治性AML患者给予1~3个疗程FLAG方案化疗,观察其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难治性患者、早期复发及晚期复发患者的完全缓解(CR)率分别为44.2%(19/43例)、13.2%(5/38例)和73.9%(34/46例)。FLAG方案治疗1个疗程总体有效(OR)率[(CR率+部分缓解(PR)率]为62.2%(79/127例),多个疗程的OR率可达66.9%(85/127例)。阿糖胞苷日均剂量<0.5g的21例患者中,CR率为9.5%(2例);而日均剂量为1.0~3.5g的106例患者中,CR率达52.4%(56例)。主要不良反应为骨髓抑制和继发感染。结论FLAG方案对于复发及难治性AML患者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选择,不良反应大多能够耐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急性髓细胞白血病 复发 难治 氟达拉宾
下载PDF
携带可诱导共刺激分子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构建及其在小鼠间充质干细胞中的表达 被引量:4
17
作者 王利平 包晓辰 +4 位作者 魏玮 陈洁 邵宇 王健民 钱其军 《医学研究生学报》 CAS 北大核心 2012年第9期909-914,共6页
目的阻断可诱导共刺激途径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能能增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的防治作用。文中旨在构建携带小鼠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 目的阻断可诱导共刺激途径协同骨髓间充质干细胞(mesenchymal stem cells,MSCs)可能能增强急性移植物抗宿主病(acute graft versus host disease,aGVHD)的防治作用。文中旨在构建携带小鼠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nducible costimula-tor,ICO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转染小鼠骨髓MSCs,为转基因治疗提供实验基础。方法设计含有EcoRⅠ、SalⅠ酶切位点的引物,PCR扩增ICOS,将扩增产物克隆到穿梭质粒PDC318上,筛选阳性克隆,测序鉴定正确,将其与含有5型腺病毒右臂的质粒pPE3-F11B-EGFP在293细胞中同源重组,筛选获得含有ICO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质粒,行PCR鉴定。重组腺病毒质粒转染293细胞,扩增后用氯化铯密度梯度离心纯化病毒,用50%组织培养感染剂量法测定病毒滴度,并转染小鼠MSCs。结果重组腺病毒质粒经鉴定,证实含有ICOS基因,病毒滴度为6.54×109pfu/ml。转染小鼠MSCs,荧光显微镜下可见较多绿色荧光蛋白表达,流式细胞仪检测ICOS表达率为90.16%。结论成功构建了携带小鼠ICOS基因的重组腺病毒载体,并获得高滴度的病毒,能高效转染小鼠MSCs,为后续研究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腺病毒载体 可诱导共刺激分子 间充质干细胞 基因治疗
下载PDF
肝脏假性淋巴瘤3例报告及其临床病理特点分析 被引量:6
18
作者 翟健 周立宁 +3 位作者 庄晓萌 蔡雄 吴东 吴孟超 《肝胆胰外科杂志》 CAS 2009年第4期312-314,共3页
肝脏假性淋巴瘤(pseudolymphoma of liver)是临床上比较罕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病理上主要由大小比较一致的淋巴细胞构成,细胞无异型,未见明显核分裂,中间有生发中心,由T、B细胞混合构成,提示为多克隆性病变。目前国内外有关报道较少。... 肝脏假性淋巴瘤(pseudolymphoma of liver)是临床上比较罕见的一种良性肿瘤。病理上主要由大小比较一致的淋巴细胞构成,细胞无异型,未见明显核分裂,中间有生发中心,由T、B细胞混合构成,提示为多克隆性病变。目前国内外有关报道较少。我院自2003年1月至2006年2月间共诊治肝脏假性淋巴瘤3例,现结合本组资料及有关文献,对肝脏假性淋巴瘤的临床病理特点总结分析如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肝肿瘤 假性淋巴瘤 反应性淋巴组织增生
下载PDF
IRES序列连接的D-氨基酸氧化酶与绿色荧光蛋白基因导入K562e细胞的表达 被引量:2
19
作者 翟勇平 王健民 +2 位作者 张雨生 周虹 吕书晴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 CAS CSCD 2002年第3期209-211,共3页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IRES)序列来源于脑心肌炎病毒 ,它可翻译一条mRNA上的两个开放读框 ,由其连接的两个基因的表达率相同。本实验应用以IRES序列连接D 氨基酸氧化酶 (DAAO)和绿色荧光 (GFP)基因构建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转染K5 6 2e细... 内部核糖体进入位点 (IRES)序列来源于脑心肌炎病毒 ,它可翻译一条mRNA上的两个开放读框 ,由其连接的两个基因的表达率相同。本实验应用以IRES序列连接D 氨基酸氧化酶 (DAAO)和绿色荧光 (GFP)基因构建的逆转录病毒载体 ,转染K5 6 2e细胞获得稳定表达GFP的单克隆细胞KDfGC和KDfGd,测定转基因细胞的荧光阳性率以及荧光强度 ,用D 丙氨酸 (D Ala)作用DAAO+细胞 ,并用酚红氧化法测定培养上清H2 O2 。结果表明 ,KDfGC和KDfGd细胞的荧光阳性率分别为 94 .6 4 % ,96 .31% ;2× 10 4细胞的荧光强度分别为 2 0 2U和 174U。GFP荧光强度与H2 O2 的产量间呈指数相关。结论 :IRES序列调控的双基因可同时表达 ,GFP的荧光强度可以间接地反映DAAO基因的表达水平 ,为了解目的基因表达水平高低提供了新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IRES序列 D-氨基酸氧化酶基因 绿色荧光蛋白基因 K562e细胞系 白血病 病理学 基因转移
下载PDF
缺铁性贫血大鼠模型复制及观察 被引量:17
20
作者 李津婴 孙爱华 《上海医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1991年第2期88-90,共3页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比较、筛选国外文献报告的缺铁饲料主要成分,自行配制缺铁饲料与标准饲料,复制缺铁性贫血大鼠模型。经6年以上的长期观察,表明这种改进的缺铁饮食法,具有复制模型结果稳定、形成期短、死亡率低等优点.作者认为.这种... 应用原子吸收光谱法比较、筛选国外文献报告的缺铁饲料主要成分,自行配制缺铁饲料与标准饲料,复制缺铁性贫血大鼠模型。经6年以上的长期观察,表明这种改进的缺铁饮食法,具有复制模型结果稳定、形成期短、死亡率低等优点.作者认为.这种方法为国内开展缺铁与缺铁性贫血实验研究提供了经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贫血 缺铁性 动物实验 模型
全文增补中
上一页 1 2 10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