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24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miRNA在脉络膜新生血管发生发展中的作用研究进展 被引量:13
1
作者 吕洋 侯慧媛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83-286,共4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见于多种眼部疾病,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多项研究表明,miRNA在CNV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iRNA可参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多个步骤,通过特异性调控多种靶蛋白的水平,与...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见于多种眼部疾病,是引起视力障碍的重要原因之一。近期多项研究表明,miRNA在CNV的发生发展中起着重要作用。miRNA可参与新生血管形成的多个步骤,通过特异性调控多种靶蛋白的水平,与多种细胞、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发生交互作用。因此,揭示miRNA在CNV发病中的作用及其机制,是未来CNV发病机制研究的重要方向,并可为CNV的防治提供新的思路。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可发生于多种眼部疾病,如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中心性渗出性脉络膜视网膜病变、高度近视、外伤性脉络膜破裂等,是引起视力损害的重要原因之一[1-2]。CNV的发病机制目前尚未完全明确,但众多研究已证实多种细胞、生长因子和细胞外基质共同构成CNV局部的微环境,通过细胞、因子及信号通路之间的交互作用对CNV的生成进行调控[3]。大量研究表明,miRNA也参与调控CNV的发生。深入研究miRNA在CNV中的作用,有助于理解CNV的发病机制,为CNV的治疗提供新的靶点。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MIRNA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基因多态性研究的现状及存在问题
2
作者 王雨生 叶子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9期641-644,共4页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迟发性、进展性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黄斑区非感染性损伤,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AMD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机体自身...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age-re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AMD)是一种迟发性、进展性变性疾病,主要表现为黄斑区非感染性损伤,是导致50岁以上人群视力丧失的最常见原因之一。近期研究表明,遗传因素在AMD的发生中占有重要地位,且机体自身固有的免疫系统会影响AMD的病理进程。补体因子H会增加白种人罹患AMD的风险。位于染色体10q26内的LOC387715/HTRA1位点是仅次于补体因子H的第二风险因素。二者主要通过促进玻璃膜疣形成和(或)视网膜色素上皮/Bruch膜改变进而导致AMD形成。有关基因多态性的研究为临床诊疗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向。然而,目前对于AMD基因多态性的认识仅停留在基础研究阶段,其功能和作用机制等尚不明确,需进一步深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年龄相关性黄斑变性 基因多态性 单核苷酸多态性
下载PDF
眼科药物实验研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3
作者 惠延年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00-401,共2页
新药或已知药物在眼病的应用研究是眼科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但近年发表的眼科药物实验研究文献中,反映出部分实验研究存在缺乏系统、规划和规范;没有细胞学筛选实验,直接进行动物实验;缺乏与已知药物对照等问题。为提高相关研究的... 新药或已知药物在眼病的应用研究是眼科研究的一个主要课题。但近年发表的眼科药物实验研究文献中,反映出部分实验研究存在缺乏系统、规划和规范;没有细胞学筛选实验,直接进行动物实验;缺乏与已知药物对照等问题。为提高相关研究的质量,研究者应该熟悉新药研究的规范步骤、应用体外细胞学模型以及活体动物模型进行荮物筛选和效果评估研究的基本规则。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药物评价 药物毒性 细胞学 动物实验
原文传递
知觉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及手术治疗 被引量:9
4
作者 郭长梅 王雨生 +1 位作者 王为农 张桂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1期60-63,共4页
目的观察知觉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手术设计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知觉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视觉障碍发病年龄、病因、知觉性斜视类型、屈光状态;83例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手术方式首选偏斜眼超常量手术,外斜视分为预期术... 目的观察知觉性斜视的临床特征,并探讨其手术设计原则。方法回顾性分析99例知觉性斜视患者的临床资料,包括视觉障碍发病年龄、病因、知觉性斜视类型、屈光状态;83例患者行斜视矫正手术,手术方式首选偏斜眼超常量手术,外斜视分为预期术毕正位组和预期术毕过矫组。观察手术前后眼位情况。结果 32例知觉性内斜视患者视觉障碍全部发生在出生后5岁内,其中29例(90.63%)患者发生在生后6个月内。67例知觉性外斜视患者生后5岁内发生视觉障碍者43例(64.18%),5岁以后发生视觉障碍者24例,内/外斜视组间差异具有显著统计学意义(χ2=13.24,P=0.000)。53例屈光参差性弱视的屈光状态:知觉性内斜视和外斜视的健眼等效球镜分别为(-0.32±2.52)DS和(-1.31±2.25)DS,患眼等效球镜分别为(0.63±5.60)DS和(-1.78±6.34)DS,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169,P=0.181)。术后随访6个月~1.2a,27例知觉性内斜视患者末次随访时,正位19例、欠矫7例、过矫1例。知觉性外斜视中预期术毕正位组20例,末次随访时正位11例、欠矫9例;预期术毕过矫组36例,正位27例、欠矫7例、过矫2例,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41)。结论知觉性斜视中屈光参差性弱视为主要原因。知觉性斜视类型与视觉障碍发病年龄有关,5岁以内视觉障碍者宜发生内斜视。知觉性内/外斜视手术设计不同,通过合理的手术治疗可以起到良好的美容效果。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知觉性斜视 内斜视 外斜视 手术
下载PDF
环氧化酶-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中表达的相关性 被引量:7
5
作者 蔡岩 王雨生 +3 位作者 徐建锋 杨秀梅 石圆圆 张朝霞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41-245,共5页
目的探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成过程中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32nm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rown-Norway,BN... 目的探讨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成过程中环氧化酶-2(cyclooxygenase-2,COX-2)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的表达及其意义。方法532nm激光诱导棕色挪威(Brown-Norway,BN)大鼠实验性CNV。光凝后7d,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COX-2和VEGF在CNV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 blotting和RT-PCR方法检测光凝后1d、3d、7d和14d CNV中COX-2和VEGF蛋白与mRNA表达的变化。结果CNV区域的血管内皮细胞和基质细胞均有COX-2和VEGF蛋白的表达,主要表达于胞浆中。COX-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在光凝后3d时达高峰,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在光凝后7d时达高峰。COX-2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早于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结论COX-2在CNV生成早期表达上调,且其表达先于VEGF的表达,提示COX-2可能通过调控VEGF的表达在CNV生成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脉络膜新生血管 环氧化酶-2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下载PDF
玻璃体内注射包载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纳米粒治疗兔眼混合细菌性眼内炎的效果 被引量:3
6
作者 陈翔 王雨生 +3 位作者 王丽曌 陈晓农 徐修礼 马吉献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09年第4期254-258,共5页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包载盐酸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NV)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oly(N-isopropyl acrylamide)-polyethylene oxide,PNIPAAm-PEO]纳米缓释给药系统(NV-PNIPAAm-PEO)治疗兔混合细菌性眼内炎模型的效果... 目的探讨玻璃体腔内注射包载盐酸去甲万古霉素(norvancomycin,NV)的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poly(N-isopropyl acrylamide)-polyethylene oxide,PNIPAAm-PEO]纳米缓释给药系统(NV-PNIPAAm-PEO)治疗兔混合细菌性眼内炎模型的效果。方法选取健康成年新西兰兔50只,每只随机选取1眼向玻璃体腔内注入100×103CFU.L-1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悬液建立眼内炎模型。建模成功后24h,将实验动物随机分为1个空白对照组(A组)和4个实验组(B组、C组、D组和E组),每组10眼。A组不作任何处理;B组、C组、D组和E组分别向玻璃体腔内注入0.1mL的空白纳米粒(20g.L-1)、无菌生理盐水、盐酸去甲万古霉素原药(4.4g.L-1)和NV-PNIPAAm-PEO(20g.L-1)。于给药后第1、2、3、7、14、21、28、42天分别进行临床炎症评分、眼部A/B超检查及组织病理学检查。结果A组、B组和C组各时间点眼内炎病变程度无明显差异;D组和E组炎性反应较A组、B组和C组轻(P<0.005);E组与D组在术后21d内无差异,21d后E组玻璃体腔混浊程度较D组明显减轻(P<0.005)。眼部A/B超检查,术后7d之后A组、B组和C组可见玻璃体内团块状回声伴点状或短线状回声点;D组在42d后仍可见玻璃体腔轻度混浊;E组注药后7-14d可见玻璃体内点线状回声,回声强度较同时期A组、B组和C组弱,21d后未见明显异常回声。组织病理学检查见A组、B组和C组眼球结构被破坏,D组近后极部视盘前方玻璃体腔内少量淋巴细胞及浆细胞浸润,E组眼球结构正常,未见典型炎性细胞。结论NV-PNIPAAm-PEO纳米粒玻璃体腔注射治疗细菌性眼内炎疗效确切,与单纯盐酸去甲万古霉素眼内注射相比,具有缓释及药效持久等特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细菌性眼内炎 眼感染 去甲万古霉素 聚N-异丙基丙烯酰胺-聚氧化乙烯 纳米粒 缓释给药系统
下载PDF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的表达 被引量:2
7
作者 宋虎平 田冰玉 +2 位作者 朱忠桥 杨新光 惠延年 《眼科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09年第1期63-66,共4页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的表达。方法38例DR患者,其中包括1期DR组10例,2~4期DR组14例,5期DR组14例。正常对照组10例。流式细胞仪测量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的表达。结果4个组CD18... 目的研究不同程度糖尿病视网膜病变(DR)患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的表达。方法38例DR患者,其中包括1期DR组10例,2~4期DR组14例,5期DR组14例。正常对照组10例。流式细胞仪测量受试者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的表达。结果4个组CD18平均荧光强度(MCF)之间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CD18的表达水平最高为5期DR组,其次为2~4期DR组及1期DR组,最低为正常对照组(趋势检验,P<0.01)。调整混杂因素后这种趋势仍然存在。多元线性回归分析显示CD18的MCF水平与DR分期存在显著相关性(β=0.33,P=0.01)。结论外周血中性粒细胞表面CD18水平的提高可能是2型糖尿病患者DR进展的临床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糖尿病视网膜病变 CD18 中性粒细胞
下载PDF
IGF-1/IGFBP-3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中的作用及其应用 被引量:5
8
作者 徐文芹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889-892,共4页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吸氧、感染和营养不良等诸多因素可能是ROP发生的诱因。近年的研究发现,与生长...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是一种发生于早产、低体质量儿的视网膜血管增生性病变,具体机制尚不明确,目前认为早产、低出生体质量、吸氧、感染和营养不良等诸多因素可能是ROP发生的诱因。近年的研究发现,与生长发育及营养状况相关的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1,IGF-1)和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insulin-like growth factor binding protein-3,IGFBP-3)与ROP的发生相关。基于新生儿出生后体质量和血浆IGF-1水平变化预测ROP的筛查模式,即WINROP已在多个国家进行了多中心临床试验,可以有效提高ROP的筛查效率,提高新生儿血浆IGF-1/IGFBP-3浓度水平,有望在ROP预防方面发挥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结合蛋白-3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两种缺氧模型对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中基质金属蛋白酶表达及其对促血管形成能力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高凡 王雨生 侯慧媛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5期401-405,409,共6页
目的观察物理和化学缺氧模型中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的表达及其对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 目的观察物理和化学缺氧模型中小鼠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derived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s)中基质金属蛋白酶13(matrix metalloproteinase-13,MMP-13)的表达及其对猴脉络膜-视网膜内皮细胞RF/6A管腔形成能力的影响。方法取C57 BL/6J小鼠骨髓,培养鉴定BMSCs。采用三气培养箱模拟物理缺氧及氯化钴(Co Cl2)诱导化学缺氧。物理缺氧6h、12 h、24 h和48 h后检测MMP-13表达。选表达最高的处理时间,检测不同浓度Co Cl2(0μmol·L^(-1)、100μmol·L^(-1)、200μmol·L^(-1)、300μmol·L^(-1)及400μmol·L^(-1))处理后MMP-13表达。检测缺氧后BMSCs中缺氧诱导因子-1α(hypoxia-inducible factor-1α,HIF-1α)表达及BMSCs增殖能力,观察其条件培养基诱导的RF/6A管腔形成情况。结果细胞经鉴定符合BMSCs特征。物理缺氧24 h后,MMP-13蛋白表达量达高峰(3.16±0.24),较常氧组(1.00±0.12)增加3倍(P<0.01)。100μmol·L^(-1)和200μmol·L^(-1)CoC l2组(1.60±0.09、1.64±0.24)中MMP-13表达较常氧组(1.00±0.20)均增加(均为P<0.05),而300μmol·L^(-1)和400μmol·L^(-1)CoC l2组中MMP-13表达与常氧组相同或稍低。三气培养箱构建的和CoC l2诱导的缺氧环境下培养24 h后,BMSCs中HIF-1α蛋白表达较常氧组(1.00±0.23)明显增加,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0±0.26和3.12±0.13(均为P<0.01),而两种缺氧模型间无明显差异。在培养24 h时,物理缺氧组(1.53±0.04)和化学缺氧组(1.31±0.14)均较常氧组(1.04±0.10)细胞增殖能力增强(均为P<0.05),且物理缺氧促增殖效果更明显。三气培养箱模拟的物理缺氧组、CoC l2诱导的化学缺氧组和常氧组RF/6A管腔形成总长度分别为(5506±380)μm、(5109±558)μm和(3120±300)μm,三气培养箱模拟的物理缺氧组和CoC l2诱导的化学缺氧组较常氧组均明显增加(均为P<0.01),而两种缺氧模型之间差异则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CoC l2和三气培养箱均可建立缺氧模型,促进BMSCs表达MMP-13,提高其促血管形成能力,提示缺氧可能调控BMSCs表达MMPs进而影响新生血管发生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缺氧 基质金属蛋白酶 间充质干细胞 脉络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赖氨酰氧化酶家族影响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的机制 被引量:1
10
作者 徐文芹 王雨生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81-83,共3页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多种眼底疾病共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近年治疗CNV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依然存在耐药性和停药复发等问题。近年的研究发现,赖氨酰氧化酶家族在CNV的发生发... 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是多种眼底疾病共同的临床表现和病理改变,抗血管内皮生长因子药物是近年治疗CNV的有效手段之一,但依然存在耐药性和停药复发等问题。近年的研究发现,赖氨酰氧化酶家族在CNV的发生发展中具有一定的作用,有望成为CNV治疗的新方向。本文将阐述赖氨酰氧化酶家族在CNV生成中的作用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赖氨酰氧化酶 脉络膜新生血管 细胞外基质 新生血管 骨髓来源细胞
下载PDF
视觉诱发电位和多焦点视网膜电图在眼钝挫伤功能评估中的作用 被引量:6
11
作者 齐林嵩 姚璐 +2 位作者 安晶 张磊 张作明 《第三军医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0期1030-1034,共5页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和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 ERG)两种检测项目联合分析在评估眼钝挫伤视觉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44例单侧眼挫伤患... 目的探讨视觉诱发电位(visual evoked potential,VEP)和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ultifocal electroretinogram,mf ERG)两种检测项目联合分析在评估眼钝挫伤视觉功能中的价值。方法对2012年11月至2013年7月期间来我院就诊的44例单侧眼挫伤患者进行视网膜电图(ERG)、视觉诱发电位(VEP)、多焦点视网膜电图(mf ERG)检查,并与自身健侧眼为对照眼比较。同时分析图形VEP(P-VEP)和mf ERG在诊断眼钝挫伤上的一致性,以及与受伤天数和视力的相关性。结果与健侧眼比较视觉电生理各指标,结果显示损伤眼表现为P-VEP P100的峰时值显著延长和幅值显著降低(P<0.05),F-VEP P1的幅值显著降低(P<0.05)和mf ERG的中心反应幅值显著降低(P<0.05)。P-VEP和mf ERG两种方法对44例患者的诊断阳性率差异不显著,但是两种诊断结果的一致性极低,说明两种检查方法可以从两个方面对眼球钝挫伤进行诊断。受伤天数与P-VEP潜伏期和幅值、mf ERG中心反应没有明显相关性。视力与P100峰时值具有相关性。结论眼外伤导致视神经受损的同时也可能伴有黄斑功能的下降,并且VEP和mf ERG两种方法联合应用对眼外伤早期诊断,提高阳性率及后续的治疗工作具有重要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外伤 眼钝挫伤 视神经钝挫伤 视觉诱发电位 多焦点视网膜电图
原文传递
骨形态发生蛋白在眼部发育和眼科疾病发生中的作用
12
作者 武炳慧 王雨生 《国际眼科纵览》 2009年第6期414-419,共6页
骨形态发生蛋白属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参与众多器官的发生与形成。近年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受体不仅在眼部组织的发育过程中有表达,而且还参与眼部疾病的发生过程,如角膜疾病、视网膜疾病和青光眼等,表明骨形态发生... 骨形态发生蛋白属转化生长因子β超家族成员,参与众多器官的发生与形成。近年研究发现,骨形态发生蛋白及其受体不仅在眼部组织的发育过程中有表达,而且还参与眼部疾病的发生过程,如角膜疾病、视网膜疾病和青光眼等,表明骨形态发生蛋白在眼部发育和眼病发生中可能具有一定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骨形态发生蛋白 角膜 晶状体 视网膜 青光眼
原文传递
大鼠半乳糖性白内障晶状体上皮细胞的病理变化 被引量:6
13
作者 刘祁 李东旭 +2 位作者 王阜蕾 丁宜宁 周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2期1101-1104,共4页
目的探讨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改变。方法 24只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白内障组,每组12只。白内障组大鼠用半乳糖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大鼠用普通颗粒饲料喂养。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变化,观察至30 ... 目的探讨半乳糖性白内障大鼠晶状体上皮细胞的改变。方法 24只SD雌性大鼠,分为正常对照组和白内障组,每组12只。白内障组大鼠用半乳糖饲料喂养,正常对照组大鼠用普通颗粒饲料喂养。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大鼠晶状体混浊程度变化,观察至30 d处死大鼠后取晶状体,在光镜和电镜下观察晶状体病理组织和超微结构改变。结果观察至30 d时,正常对照组大鼠晶状体保持透明,白内障组大鼠9眼(37.5%)出现均一的皮质性混浊,15眼(62.5%)出现核混浊。白内障组光镜下可见晶状体皮质和核部大量纤维细胞水肿、崩解,前囊膜下及后囊膜下出现纤维细胞样的有核细胞堆积;透射电镜下可见晶状体上皮细胞变性、增生并突破晶状体上皮层向浅层皮质移行。结论半乳糖性白内障不仅有晶状体纤维细胞水肿及结构破坏,还存在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异常增生、分化和移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半乳糖性白内障 晶状体上皮细胞 发病机制 大鼠
下载PDF
脂多糖诱导炎症对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的影响 被引量:3
14
作者 李晓琴 张自峰 +3 位作者 王雨生 高翔 杨湘敏 徐文芹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4期301-304,共4页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炎症对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的影响,以探讨炎症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中的作用。方法将新生SD大鼠随机分组,实验组... 目的观察不同剂量脂多糖(lipopolysaccharide,LPS)诱导炎症对大鼠氧诱导视网膜病变(oxygen-induced retinopathy,OIR)的影响,以探讨炎症在早产儿视网膜病变(retinopathy of prematurity,ROP)中的作用。方法将新生SD大鼠随机分组,实验组依据LPS注射剂量的不同分为LPS-50、LPS-100和LPS-500组,并分别设立正常对照组(N组)和氧诱导对照组(OIR组)。N组幼鼠喂养于空气中,实验组和OIR组幼鼠饲养于氧气体积分数为80%/21%(24 h交替一次)的氧箱中至出生后14 d(P14),随后移至空气中继续饲养。实验组幼鼠行OIR处理过程中,于P7行LPS腹腔注射,LPS-50、LPS-100和LPS-500组注射剂量分别为50μg·kg-1、100μg·kg-1和500μg·kg-1。检测各组幼鼠在P7(注射前)、P8、P11和P14等不同时间点的体质量变化;并分别于P14和P18制作全视网膜铺片,通过GS-isolectin B4染色观察各组视网膜血管化及病理性新生血管情况。结果在各检测时间点,各实验组和OIR组幼鼠的体质量均低于N组(P<0.05)。P7时,各实验组和OIR组体质量无差别(P>0.05);至P8、P11和P14时,LPS-500组幼鼠体质量明显低于OIR组和其他实验组(P<0.05)。P14时,N组幼鼠的浅层视网膜血管已覆盖整个视网膜;而OIR组和实验组幼鼠的视网膜均存在无血管区,且LPS-500组无血管区面积最大(27.32%±3.58%,P<0.01)。P18时,N组视网膜血管网层次结构清晰;OIR组和实验组幼鼠的视网膜均出现病理性新生血管,且LPS-500组新生血管累及视网膜的范围最广(累及钟点数为6.83±1.72,P<0.01)。结论 LPS诱导炎症可加重大鼠OIR,且在一定范围内呈剂量依赖性,提示炎症可能参与ROP病理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炎症 氧诱导视网膜病变 视网膜新生血管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
下载PDF
内质网应激对糖尿病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分化的作用 被引量:4
15
作者 李宝海 陈媛媛 周健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5年第3期205-209,共5页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对糖尿病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方法4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糖尿病+4-苯基丁酸(4-PBA)干预模型组。糖尿病模型小... 目的探讨内质网应激对糖尿病小鼠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上皮间质转分化(epithelial-mesenchymal transition,EMT)的作用。方法42只雄性C57BL/6J小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糖尿病模型组和糖尿病+4-苯基丁酸(4-PBA)干预模型组。糖尿病模型小鼠由腹腔注射STZ建立,糖尿病+4-PBA干预模型组给予4-PBA溶液灌胃。干预过程中监测各组小鼠体质量及随机血糖水平变化。干预开始后每4周散瞳后于裂隙灯显微镜下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并照相记录,第12周摘取眼球于体式显微镜下观察晶状体混浊情况。在干预的第1、4、8和12周,采用Western blot方法检测晶状体上皮中葡萄糖调节蛋白78(glucose regulated protein,GRP78)、α-平滑肌肌动蛋白(α-smooth muscle actin,α-SMA)及E-钙黏蛋白(E-cadherin)表达水平。结果正常对照组小鼠体质量增加明显,观察期结束时体质量为(30.21±1.47)g,糖尿病模型组及糖尿病+4-PBA干预模型组小鼠体质量增长较正常对照组小鼠缓慢,12周末时分别为(25.32±0.73)g及(25.07±0.67)g。随机血糖监测结果显示糖尿病模型组小鼠各时间点血糖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13.52、19.45、18.86、21.18、21.56,均为P<0.05),糖尿病+4-PBA干预模型组血糖各时间点均高于正常对照组(t=15.23、18.78、13.04、15.06、13.90,均为P<0.05),第4周起低于糖尿病模型组(t=5.819、6.120、7.664,均为P<0.05)。裂隙灯显微镜下检查结果显示,正常对照组小鼠晶状体维持透明,糖尿病模型组小鼠第8周起晶状体出现浅层皮质点状混浊,糖尿病+4-PBA干预模型组小鼠8周时晶状体出现轻度混浊,但程度较糖尿病模型组轻。离体观察正常对照组晶状体保持透明,糖尿病模型组及糖尿病+4-PBA干预模型组晶状体均出现点状混浊,糖尿病+4-PBA干预模型组混浊程度较轻。Western blot结果显示,与正常对照组相比,糖尿病模型组GRP78蛋白表达量在第12周时明显增高(t=7.153,P<0.05);8周及12周时α-SMA表达量明显升高(t=3.559、4.084,均为P<0.05),各时间点E-cadherin表达量均明显降低(t=4.350、6.139、7.770、3.486,均为P<0.05);糖尿病+4-PBA干预模型组GRP78蛋白表达量低于糖尿病模型组,且在第8周和12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600,11.53,均为P<0.05);α-SMA相对表达量在第12周时明显下降(t=4.357,P<0.05),E-cadherin相对表达量在增高且达到正常水平,各时间点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4.360、7.633、8.450、5.853,均为P<0.05)。糖尿病+4-PBA干预模型组不同时间点比较,GRP78表达量在8周时达到最低。结论利用分子伴侣4-PBA抑制糖尿病小鼠内质网应激水平能够抑制糖尿病引起的晶状体上皮细胞发生EM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上皮间质转分化 内质网应激 4-苯基丁酸 白内障 糖尿病
下载PDF
眼科远程医疗在中国西部地区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16
作者 崔志利 王雨生 《眼科》 CAS 2007年第z1期25-27,共3页
  要点   ·中国西部地区地域辽阔,眼科资源的分布有待于进一步调整   ·远程眼科医疗使基层医疗单位与区域中心医院建立有机联系,有利于解决西部地区部分眼病患者的看病难问题……
原文传递
Notch-Dll4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生成中的作用
17
作者 马可 李晓 +2 位作者 王雨生 叶子 蔡岩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0年第5期401-405,410,共6页
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中Delta样配体4(Delta-like ligand4,Dll4)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棕色挪威(brown-Norway,BN)大鼠分为正常组、光凝组、实验组和对照组... 目的探讨Notch信号通路中Delta样配体4(Delta-like ligand4,Dll4)在激光诱导的大鼠脉络膜新生血管(choroidal neovascularization,CNV)生成中的作用机制。方法将雄性棕色挪威(brown-Norway,BN)大鼠分为正常组、光凝组、实验组和对照组。光凝组、实验组、对照组利用532nm激光诱导建立双眼CNV模型。实验组在建立CNV模型后立刻玻璃体内注射25g.L-1Avastin10μL,对照组注射0.01mmol.L-1PBS10μL。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Dll4和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ascular endo-thelial growth factor,VEGF)在正常组和光凝组光凝后7d中的表达;采用Western-blotting和RT-PCR检测正常组和光凝组(光凝后1d、3d、7d、14d)实验组、对照组(注射后7d)Dll4和VEGF的蛋白和mRNA表达;通过HE染色和视网膜色素上皮-脉络膜-巩膜铺片检测实验组和对照组(注射后14d)CNV生成的厚度和面积。结果Dll4和VEGF在CNV区域有共表达。Dll4和VEGF蛋白及其mRNA的表达趋势一致,均在光凝后1d表达开始上升,7d至高峰,14d开始下降。玻璃体内注射Avastin后,VEGF和Dll4蛋白及其mRNA表达均下降;实验组CNV面积(24202±2608)μm2较对照组(37226±3208)μm2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实验组CNV厚度(53.68±5.89)μm较对照组(82.86±7.46)μm明显减小,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Dll4在CNV生成中具有一定作用,可能参与了VEGF调控CNV生成的过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Delta样配体4 血管内皮生长因子 脉络膜新生血管
下载PDF
稳定表达NDRG2的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株的建立及其对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18
作者 张丽霞 王雨生 +2 位作者 安洁 张健 张自峰 《眼科新进展》 CAS 北大核心 2013年第5期415-418,422,共5页
目的分别建立人N-Myc下游受调节基因2(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2,NDRG2)表达上调、下调的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稳定转染细胞株,并观察NDRG2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用质粒PLenti6-NDRG2、PLenti6-cherry、PLKO... 目的分别建立人N-Myc下游受调节基因2(N-Myc downstream regulated gene2,NDRG2)表达上调、下调的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稳定转染细胞株,并观察NDRG2对晶状体上皮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方法分别用质粒PLenti6-NDRG2、PLenti6-cherry、PLKO-NDRG2shRNA、PLKO-scramble以及PAX2和PMD2G构建慢病毒载体,感染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系(SRA01/04),通过药物筛选获得NDRG2表达上调、下调的晶状体上皮细胞株。采用Real-time PCR、Western blot等方法检测NDRG2的表达。通过MTT、EdU等方法检测所获得细胞株的生长曲线及增殖能力。结果 NDRG2 mRNA在过表达对照组和过表达组细胞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1.04±0.38、6.57±0.97,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G2mRNA在干涉对照组和干涉组细胞中的表达量分别为1.05±0.31、0.49±0.14,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NDRG2过表达和干涉慢病毒载体感染后,SRA01/04细胞中NDRG2 mRNA的表达分别出现了明显的上调和下调。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与各自对照组相比,在NDRG2过表达组和干涉组细胞中,NDRG2蛋白的表达量分别出现了明显的升高和降低。MTT检测结果显示:与其对照组相比,NDRG2过表达组细胞生长曲线表现出降低趋势,干涉组细胞生长曲线表现出升高趋势,在培养后5d检测时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EdU检测结果显示:过表达对照组Cherry-SRA01/04细胞、过表达组NDRG2-SRA01/04细胞EdU阳性表达率分别为(41.57±2.53)%、(33.53±3.03)%,两组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NDRG2表达上调后DNA的合成受到抑制。干涉对照组Scramble-SRA01/04细胞和干涉组shNDRG2-SRA01/04细胞EdU阳性表达率分别为(27.70±1.05)%、(46.43±4.0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提示NDRG2表达下调后DNA合成速度加快。结论通过病毒载体感染联合药物筛选,分别建立了NDRG2表达上调和下调的培养人晶状体上皮细胞稳定转染细胞株,且NDRG2基因对晶状体上皮细胞的增殖能力具有负向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DRG2 晶状体上皮细胞 细胞增殖能力
下载PDF
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感染性兔眼内炎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5
19
作者 王丽曌 王雨生 +3 位作者 徐修礼 杜红俊 崔志利 马吉献 《中华眼底病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426-430,共5页
目的建立外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细菌性眼内炎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开发治疗复杂性眼内炎的新型药物打基础。方法新西兰白兔42只84只眼,随机分为混合细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和大肠埃希杆菌组等3个实验和1个生理盐水对... 目的建立外源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混合细菌性眼内炎动物模型,为进一步开发治疗复杂性眼内炎的新型药物打基础。方法新西兰白兔42只84只眼,随机分为混合细菌组、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和大肠埃希杆菌组等3个实验和1个生理盐水对照组,每组21只眼。实验组分别玻璃体腔注射0.1ml的2×10^4菌落形成单位(CFU)/ml的混合细菌悬液(含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各10^4)、10^4CFU/ml的金黄色葡萄球菌悬液和10^4CFu/ml大肠埃希杆菌悬液,对照组注射0.1ml无菌生理盐水。分别于注射后6、12、24、48、72h和7、14d行裂隙灯显微镜、检眼镜、眼部A/B超和视网膜电图(ERG)检查;同时各跟抽取玻璃体液0.1ml做细菌鉴定和计数,后剖取眼球做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临床观察发现,3个实验组注射后均有不同程度的炎症反应,而总变化趋势趋于一致,混合细菌组在注射后12h出现明显的前房渗出等炎症反应,较金黄色葡萄球菌组和大肠埃希杆菌组早,48~72h最重,4~7d炎症反应开始缓慢减轻,10~14d炎症明显减轻,角膜出现新生血管,玻璃体呈灰白色混浊。细菌培养发现,混合细菌组6h~14d阳性率为100%;金黄色葡萄球菌组6~72h阳性率为100%.7~14d阳性率为0;大肠埃希杆菌组6h~7d阳性率为100%,14d阳性率为67.67%;对照组6h~14d阳性率为0。ERG检查,注射后各实验组在48h后b波波幅均消失,生理盐水组ERGb波波幅下降小于30%。病理学榆查,注射后各实验组表现为眼内各组织的炎细胞浸润。结论通过兔眼玻璃体腔注射金黄色葡萄球菌和大肠埃希杆菌的方法成功建立了稳定的混合细菌所致的复杂性眼内炎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眼内炎/病理生理学 葡萄球菌 金黄色/致病力 产志贺毒素大肠杆菌/致病力 疾病模型 动物
原文传递
583例眼眶病致眼球突出的病因分析 被引量:4
20
作者 杜军辉 王雨生 李夏 《中华眼视光学与视觉科学杂志》 CAS 2012年第7期425-428,共4页
目的了解引起眼球突出的眼眶病的病因分类及分布状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960—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病历中记载有眼球突出的病例,排除其中资料不完整,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共收集... 目的了解引起眼球突出的眼眶病的病因分类及分布状态。方法回顾性系列病例研究。分析第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1960—2008年收治的所有住院患者的病历资料,收集病历中记载有眼球突出的病例,排除其中资料不完整,诊断不明确的病例。共收集到583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患者的性别、年龄、引起眼球突出的病因、临床表现、辅助检查进行分析。对资料进行分类计数,求百分比。结果引起眼球突出的病因可分为5类,即肿瘤(5813%)、甲状腺相关眼病(21.4%)、炎症性疾病(17.2%)、外伤(2.7%)和遗传及发育性疾病(0.3%)。根据来源可将肿瘤分为眶内起源肿瘤(72.9%)、副鼻窦肿瘤眶蔓延(18.5%)、造血系统肿瘤(4.1%)、颅脑肿瘤眶蔓延(3.2%)、眼内肿瘤眶蔓延(0.6%)和转移癌(0.6%)。引起眼球突出的常见病因依次为甲状腺相关眼病(21.4%)、海绵状血管瘤(11.2%)、炎性假瘤(10.3%)、良性脑膜瘤(6.5%)、静脉性血管瘤(6.0%)、眶蜂窝织炎(5.3%)、皮样及表皮样囊肿(4.6%)、神经鞘瘤(3.6%)、鳞癌(2.9%)和多形性腺瘤(2.7%)等。引起儿童眼球突出的病因依次为血管瘤、眶蜂窝织炎、皮样及表皮样囊肿、脑膜瘤、炎性假瘤、神经鞘瘤、神经胶质瘤、神经纤维瘤、甲状腺相关性眼病和横纹肌肉瘤等。结论眼球突出可由各种眼眶病引起,单侧眼球突出病因依次为肿瘤、甲状腺相关眼病、炎症等,双侧眼球突出病因以甲状腺相关眼病最多见,成人与儿童眼球突出常见病因不同,儿童以血管瘤多见,成人以甲状腺相关眼病多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突眼 眼眶病 肿瘤 眼眶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