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2篇文章
< 1 2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正常颈髓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的初步研究 被引量:16
1
作者 张劲松 葛雅丽 +5 位作者 宦怡 魏梦绮 赵海涛 杨春敏 杨焱 常英娟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6期470-474,共5页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髓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的可行性、技术特点及研究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5名健康志愿者采用PhilipsGyroscanIntera 1 .5T磁共振系统 ,在平面回波成像 (EPI)基础上进行不同参数扫描 ,分析比较各自影像特点并计算... 目的 探讨正常人颈髓的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DWI)的可行性、技术特点及研究意义。资料与方法 对5名健康志愿者采用PhilipsGyroscanIntera 1 .5T磁共振系统 ,在平面回波成像 (EPI)基础上进行不同参数扫描 ,分析比较各自影像特点并计算平均表观弥散系数 (ADC)及相对ADC值 (RA比值 )。结果 采用层厚 5mm ,导航校正多次激发SE EPI弥散序列 (MS DWEPI)可以取得较好的颈髓DW图像 ,颈髓具有明显的各向异性 ,平行于白质纤维的弥散梯度可得到较高的ADC值。在颈髓矢状位成像测量的平均ADC值为 1 .0 6± 0 .1 3× 1 0 -3 mm2 /s(0 .86~ 1 .1 8×1 0 -3 mm2 /s) ,RA比值为 3.1 2± 0 .4 8(2 .5 6~ 5 .6 8)。结论  1 .5T磁共振系统可以进行颈髓DWI。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颈髓 磁共振弥散加权成像 平面回波成像 平均表观弥散系数 ADC RA比值
下载PDF
MSCT增强扫描对贲门部胃平滑肌瘤与胃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2
作者 孟小丽 舒俊 +4 位作者 任转琴 李文 张雷 王晓虎 任慧鹏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7年第8期1494-1497,共4页
目的探讨增强CT对贲门部胃平滑肌瘤与胃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与免疫组化证实的贲门部25例胃平滑肌瘤与16例胃间质瘤的CT资料,对两组患者的CT表现,包括累及胃食管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生长方式... 目的探讨增强CT对贲门部胃平滑肌瘤与胃间质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经病理与免疫组化证实的贲门部25例胃平滑肌瘤与16例胃间质瘤的CT资料,对两组患者的CT表现,包括累及胃食管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生长方式、形态、强化方式、平衡期与门脉期强化比较、强化程度、溃疡、坏死、长径、短径、长径/短径进行统计,并对计数资料采用卡方检验或Fisher’s确切概率法,对计量资料采用t检验,若P<0.05认为有统计学意义。结果与胃间质瘤相比,胃平滑肌瘤多累及EGJ、轻中度强化、平衡期与门脉期强化相比较低或类似、长径/短径>1.3(P值依次为0.000、0.000、0.001、0.007)。结论 MSCT增强扫描对于贲门部胃平滑肌瘤与胃间质瘤有很高的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瘤 间质瘤 贲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多排螺旋CT对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 被引量:15
3
作者 舒俊 孟小丽 +4 位作者 唐永强 文娣娣 张广文 张瑜 张劲松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6年第8期1435-1438,共4页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CT资料完整的22例胃平滑肌瘤及16例胃神经鞘瘤,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瘤体的长径、长短径之比数据、静脉期CT值并绘制ROC曲线得... 目的探讨多排螺旋CT对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的鉴别诊断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经手术病理及免疫组化证实,CT资料完整的22例胃平滑肌瘤及16例胃神经鞘瘤,采用两样本t检验分析瘤体的长径、长短径之比数据、静脉期CT值并绘制ROC曲线得到最佳诊断值。采用Fisher’s确切概率法分析发病部位、生长方式、形态、粘膜强化、钙化、强化程度。结果与胃神经鞘瘤相比,胃平滑肌瘤好发于贲门,多向腔内生长,增强扫描轻度强化,长径≤3.2cm,长径/短径>1.2,静脉期CT值<65HU(P<0.05)。用长径≤3.2cm、长径/短径>1.2、静脉期CT值≤63HU作为标准,敏感度依次为86.4%、81.82%、95.24%,特异度依次为62.5%、81.25%、56.24%。结论使用以上特异的CT标准鉴别胃平滑肌瘤与胃神经鞘瘤有很高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平滑肌瘤 神经鞘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多层螺旋CT主动脉低剂量与常规剂量扫描的对照研究 被引量:32
4
作者 郑敏文 赵宏亮 +5 位作者 徐健 葛雅丽 石明国 张劲松 彭勇 宦怡 《中国医学影像技术》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3期443-446,共4页
目的探讨主动脉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及不同体重条件下满足诊断的最低mA量。方法研究分两步,初步筛选58例扫描70例次各种可疑主动脉病变或术后随访病例,随机抽取10例为常规剂量350mA扫描,低剂量组按体重分为<65kg,65~75kg,>75kg三... 目的探讨主动脉低剂量扫描的可行性及不同体重条件下满足诊断的最低mA量。方法研究分两步,初步筛选58例扫描70例次各种可疑主动脉病变或术后随访病例,随机抽取10例为常规剂量350mA扫描,低剂量组按体重分为<65kg,65~75kg,>75kg三组,分别采用管电流为50、100、150mA,其余扫描参数同常规剂量组。记录单次加权CT剂量指数(weightedCTdoseindex,CTDIvol)、扫描长度和平均剂量长度乘积(doselengthproduce,DLP)。对不同低剂量组的主动脉图像满足诊断率进行比较,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第二步筛选60例各种夹层动脉瘤,针对不同体重组采用高一个50mA等级的低剂量扫描(100、150、200mA),记录并分析相应CTDIvol和DLP,评价图像质量及满足诊断率。结果初步研究采用50、100、150mA的CTDIvol仅为常规剂量350mA的11.3%、29.0%和42.7%,各组DLP值与常规剂量组相比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但50mA组的诊断符合率仅为60%。第二步研究采用100、150、200mA的CTDIvol为常规剂量的29.0%、42.7%和57.3%,各低剂量组DLP与常规剂量组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01),且各组满足诊断率均达到100%。轴位及各种三维重建图像显示良好。结论适当的主动脉低剂量扫描可以替代常规剂量扫描。夹层动脉瘤应采用略高于其他主动脉病变的管电流。低剂量200mA可普遍适用于各主动脉病变的扫描成像与正确诊断。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主动脉造影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β淀粉样蛋白1-40和氯化铝双干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的建立 被引量:13
5
作者 刘志安 赵娓娓 +2 位作者 马凯 吕春娥 徐铁军 《中国组织工程研究与临床康复》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37期6917-6921,共5页
背景:目前已建立的各种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的:以β淀粉样蛋白1-40和氯化铝双干预的方式,建立一种较为理想而实用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方法:健康雄性老年SD大鼠,经Morris水迷宫训练和筛选后,随机分为模型组... 背景:目前已建立的各种阿尔茨海默病动物模型均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目的:以β淀粉样蛋白1-40和氯化铝双干预的方式,建立一种较为理想而实用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方法:健康雄性老年SD大鼠,经Morris水迷宫训练和筛选后,随机分为模型组、生理盐水组和对照组。采用单侧侧脑室一次性注射β淀粉样蛋白1-40和腹腔连续4周隔天注射3%氯化铝的方式建立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以Morris水迷宫实验和跳台实验检测模型大鼠的行为学变化。以刚果红和苏木精-伊红染色检测大鼠海马淀粉样蛋白沉积以及病理学改变。结果与结论:与对照组及生理盐水组相比,模型组大鼠水迷宫实验逃避潜伏期明显延长(P<0.05);跳台实验反应时间、基础错误次数和错误次数显著增加(P<0.05),潜伏期明显缩短(P<0.05)。模型组大鼠海马可见淀粉样蛋白物质沉积,细胞形态发生明显的损伤改变且细胞数量减少。以上结果提示,以β淀粉样蛋白1-40和氯化铝双干预的方式能够成功复制出一种比较理想而实用的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氯化铝 Β淀粉样蛋白1-40 阿尔茨海默病 大鼠 动物模型
下载PDF
双源CT在儿童颞骨检查中低剂量扫描条件的研究 被引量:10
6
作者 张广文 张劲松 +4 位作者 李剑 刘丛伟 吴志斌 刘豹 王栋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171-174,共4页
目的:探索儿童颞骨双源CT扫描中,低管电压、低管电流及正弦确定迭代重建(SAFIRE)技术降低辐射量的能力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的儿童,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120kV,180mAs,滤波反投影重... 目的:探索儿童颞骨双源CT扫描中,低管电压、低管电流及正弦确定迭代重建(SAFIRE)技术降低辐射量的能力及对图像质量的影响。方法:将120例行颞骨高分辨率CT(HRCT)检查的儿童,按就诊时间随机分为常规剂量组A组(120kV,180mAs,滤波反投影重建)及低剂量组B组(120kV,110mAs,SAFIRE技术)、C组(100kV,110mAs,SAFIRE技术)、D组(100kV,80mAs,SAFIRE技术),每组30例。统计比较4组的平均CT值、噪声、对比噪声比(CNR)、信噪比(SNR)、剂量长度乘积(DLP)、有效剂量(ED)、图像质量评分,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结果:经组间方差分析,4组平均CT值无明显统计学差异(F=1.02,P>0.05);噪声、CNR、SNR、DLP、ED和图像质量评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F=43.57、55.60、16.50、406.15、50.80、154.07,P均<0.05)。与A组相比,B、C、D组噪声分别降低36.9%、26.0%、16.3%;DLP分别降低39.5%、60.9%、71.6%;ED分别降低25.5%、50.6%、65.6%。结论:应用低管电压(100kV)、低管电流(80mAs)及迭代重建技术进行儿童颞骨HRCT扫描,在满足临床诊断需求的图像质量前提下,可有效降低辐射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儿童 颞骨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迭代重建 辐射剂量
下载PDF
磁共振动态增强扫描评价恩度在乳腺癌中的抗血管生成与抗肿瘤作用 被引量:5
7
作者 郏潜新 周丽娟 +2 位作者 欧阳林 肖玉辉 徐俊卿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4年第11期1915-1919,1923,共6页
目的:探讨M RI动态增强扫描评价恩度在乳腺癌中的抗血管生成与抗肿瘤作用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8月60例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恩度联合新辅助化疗、单独新辅助化疗治疗3个周期,在治... 目的:探讨M RI动态增强扫描评价恩度在乳腺癌中的抗血管生成与抗肿瘤作用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09年3月~2012年8月60例乳腺癌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实验组与对照组,分别接受恩度联合新辅助化疗、单独新辅助化疗治疗3个周期,在治疗前、后使用Siemens公司Magnetom Trio Tim 3.0T超导型磁共振进行扫描,在常规成像的基础上进行动态增强扫描。对动态增强的时间‐信号曲线进行定量分析,对比两组病例治疗前后瘤灶相应指标的变化,并将动态增强扫描结果与病理结果对照。结果治疗后实验组肿瘤的抑制率为(69.72±6.2)%,高于新辅助化疗对肿瘤的抑制率(48.71±5.8)%( P <0.05)。实验组治疗后肿瘤的微血管成熟度较高,MVD分别为(3.7±1.7),低于对照组(5.1±2.8)( P <0.05)。治疗后实验组反应肿瘤的血管通透性指标Ktrans在治疗后两组均较治疗前下降( P <0.05),实验组下降了(0.32±0.11)ml/min /100cm3,对照组下降了(0.14±0.08)ml/min /100cm3,实验组高于对照组( P <0.05)。两组肿瘤的血管外细胞外间隙Ve在治疗后均较治疗前缩小( P <0.05),但实验组缩小了(0.40±0.14),而对照组仅缩小(0.19±0.12)( P <0.05)。结论 DCE‐MRI可以作为抗血管生成治疗药物的疗效评价手段,Ktrans与Ve可以作为肿瘤M VD、血管通透性的代替生物标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 肿瘤/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恩度 新辅助化疗
下载PDF
胃平滑肌瘤的MSCT表现 被引量:9
8
作者 舒俊 张劲松 +2 位作者 唐永强 孟小丽 袁怀平 《中国CT和MRI杂志》 2017年第9期115-118,共4页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Gastric Leiomyoma)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长径≥1cm的26例胃平滑肌瘤的CT资料。结果 26例胃平滑肌瘤中,24例位于贲门且累及胃食管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2例位于胃体。22例呈腔... 目的探讨胃平滑肌瘤(Gastric Leiomyoma)的CT特征。方法回顾性分析经手术病理证实、长径≥1cm的26例胃平滑肌瘤的CT资料。结果 26例胃平滑肌瘤中,24例位于贲门且累及胃食管连接部(esophagogastric junction,EGJ),2例位于胃体。22例呈腔内生长,1例腔外生长,3例呈腔内外生长。22例瘤体长径与胃壁平行。20例形态规则,6例形态不规则。26例瘤体密度均匀,增强扫描均呈轻度均匀强化。结论直径大于1cm的胃平滑肌瘤多位于贲门且累及EGJ,沿胃壁生长,密度均匀,增强扫描轻度均匀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胃平滑肌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颞下颌关节MR冠状影像测量与分析 被引量:3
9
作者 贺建军 王美青 +1 位作者 刘满生 张渊 《华西口腔医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481-483,490,共4页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冠状面形态结构的关系。方法 将福尔马林液浸泡 1年以上的 ,能将下颌固定在牙尖交错位的 15具尸头的 2 8侧TMJ,斜冠状位磁共振质子加权扫描 ,以下颌升支中线为基准 ,作相应测量。结果 ①横径由大到小排序为 :关... 目的 探讨颞下颌关节冠状面形态结构的关系。方法 将福尔马林液浸泡 1年以上的 ,能将下颌固定在牙尖交错位的 15具尸头的 2 8侧TMJ,斜冠状位磁共振质子加权扫描 ,以下颌升支中线为基准 ,作相应测量。结果 ①横径由大到小排序为 :关节窝内外径、髁突内外径、关节窝内径、髁突内径、髁突外径、关节窝外径。②髁突外径与关节窝外径间 ,髁突内径与关节窝内径间 ,髁突内外径和关节窝的内外径间均存在正相关关系。③变异系数关节窝外径大于髁突外径、内径大于其他横径。④关节间隙面积与关节盘断面面积正相关。结论 颞下颌关节各结构的冠状形态及大小具有高度协调性 ,髁突相对于关节窝的内外位置关系具有较大的变异范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颞下颌关节 磁共振 解剖学 颞下颌关节紊乱综合征
下载PDF
鼻咽部髓外浆细胞瘤2例临床病理分析及文献复习 被引量:4
10
作者 张传山 张晓晖 +6 位作者 韩月东 程虹 闫庆国 胡沛臻 马福成 李青 王文亮 《诊断病理学杂志》 CSCD 2002年第6期341-343,共3页
目的 报道 2例起源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的髓外浆细胞瘤 ,同时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 2例鼻咽部髓外浆细胞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2例鼻咽部髓... 目的 报道 2例起源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的髓外浆细胞瘤 ,同时分析其病理形态学特征。方法 对 2例鼻咽部髓外浆细胞瘤进行组织形态学和免疫组织化学研究 ,结合文献对其临床表现、病理形态特点及鉴别诊断进行探讨。结果  2例鼻咽部髓外浆细胞瘤均表现为鼻咽部隆起的肿块 ,表面不平 ,无破溃、出血。组织学表现为位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中的孤立性病变 ,组织分布较均匀 ,局部瘤组织呈器官样、条索状或腺样分布 ;瘤细胞主要由分化程度不一的浆细胞组成 ,Russel小体可见 ,Dutchs小体偶见 ;免疫组化显示瘤细胞呈免疫球蛋白κ链 (- )、λ链 (+) ,EMA(+)。结论 起源于鼻咽部黏膜下软组织的髓外浆细胞瘤较罕见 ,易误诊为其他肿瘤。肿瘤常原位复发并演化为多发性骨髓瘤。依据临床和组织学特点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鼻咽部髓外浆细胞瘤 临床病理 免疫组织化学
下载PDF
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保乳术后随访的应用 被引量:3
11
作者 郏潜新 宦怡 +5 位作者 徐俊卿 欧阳林 陈懿 岳翠 肖玉辉 何平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11年第6期853-856,共4页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保乳术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乳腺癌经保乳手术切除肿瘤患者26例,使用siemens公司Magnetom verio tim 3.0T超导型磁共振进行成像,成像方法包括常规SE序列、扩散加权成像,所有病例均经穿刺活... 目的:探讨磁共振扩散加权成像在乳腺癌保乳术后随访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乳腺癌经保乳手术切除肿瘤患者26例,使用siemens公司Magnetom verio tim 3.0T超导型磁共振进行成像,成像方法包括常规SE序列、扩散加权成像,所有病例均经穿刺活检或手术取得病理,将磁共振检查与病理检查结果相对照,比较分析乳腺癌保乳术后瘢痕与肿瘤复发的MRI影像特点及鉴别要点。结果:瘢痕表现为残留乳房内原手术部位见不规则软组织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低信号,病灶边缘欠光整。DWI呈稍高信号,ADC值为(1.34±0.29)×10-3mm2/s。肿瘤复发表现为残留乳房内原手术部位见不规则软组织影,T1WI呈低信号,T2WI呈稍高信号。DWI呈高信号,其与周围腺体信号比随b值增大而增大,ADC值为(1.02±0.31)×10-3mm2/s,与手术瘢痕的ADC值之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肿瘤复发在磁共振常规序列上与瘢痕组织难以鉴别,但扩散加权成像能有效的将两者区分开来,可成为乳腺癌行保乳手术的患者随访的重要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乳腺癌 磁共振成像
下载PDF
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中的应用 被引量:2
12
作者 郏潜新 宦怡 +3 位作者 陈华燕 徐玉琴 许孟君 杨赞军 《临床放射学杂志》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8期1095-1098,共4页
目的探讨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VNS患者的常规MRI、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indirect MR arthrography,I-MRa)... 目的探讨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在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pigmented villonodular synovitis,PVNS)中的诊断价值。资料与方法回顾性分析12例经手术及病理证实的PVNS患者的常规MRI、间接磁共振关节造影(indirect MR arthrography,I-MRa)资料。结果12例PVNS患者中关节滑膜呈弥漫性增生肥厚者10例,局限性2例。常规MR表现为T1WI等信号,T2WI高信号2例;T1WI、T2WI均为低信号9例。I-MRa表现为在关节积液的极高信号背景下增生肥厚滑膜呈中等强化的高信号,并对周围正常组织有不同程度的侵蚀。结论I-MRa与常规扫描序列相结合,不仅能更清晰地显示出病变累及的范围和程度,而且还可以显示滑膜对关节骨质的侵蚀、反映病变的血供等病理改变,从而可进一步提高PVNS定性及分期的准确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磁共振成像 间接关节造影 色素沉着绒毛结节性滑膜炎
下载PDF
神经纤维瘤病I型脑内影像学表现探讨 被引量:4
13
作者 刘飞 鲁璐 +2 位作者 吕秀花 高浪浪 印弘 《医学影像学杂志》 2020年第1期4-7,共4页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I型(NF1)患者脑内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确诊NF1患者头颅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T 2 WI、T 1 WI、FLAIR),增强扫描。结果11例病变表现为基底节受累的T 2/FLAIR高信号,其中1例单侧,10例双侧;... 目的探讨神经纤维瘤病I型(NF1)患者脑内影像学表现。方法回顾性分析16例临床确诊NF1患者头颅影像学资料,患者均行常规MRI平扫(T 2 WI、T 1 WI、FLAIR),增强扫描。结果11例病变表现为基底节受累的T 2/FLAIR高信号,其中1例单侧,10例双侧;累及丘脑5例,脑干受累4例;脑内病灶形态呈斑片状,T 2WI序列共检出27个,FLAIR序列共检出39个。仅1例患者病灶呈肿块样改变;5例增强未见强化;1例MRS显示Cho/Cr:1.93,Cho/NAA:2.52;DWI未见弥散受限。其中6例CT平扫显示阴性。结论NF1患者在颅脑具有特征性MRI表现,基底节好发,FLAIR序列较T 2序列检出病灶更具有优势;磁共振在NF1患者基底节病变的检出及定性、随诊方面具有明显优势。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神经纤维瘤病 磁共振成像 基底节
下载PDF
电子束CT在腔内隔绝术治疗B型胸主动脉夹层的临床应用价值 被引量:2
14
作者 郑敏文 左健 +3 位作者 孙立军 葛雅丽 赵宏亮 白桂琴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2期85-87,共3页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腔内隔绝术 (EVGE)治疗胸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例胸主动脉B型夹层 ,术前术后均经电子束CT血管造影 (EBA) ,采用连续容积增强扫描模式。术前测量内膜片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瘤体近端正... 目的 :探讨电子束CT(EBCT)在腔内隔绝术 (EVGE)治疗胸主动脉夹层中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5例胸主动脉B型夹层 ,术前术后均经电子束CT血管造影 (EBA) ,采用连续容积增强扫描模式。术前测量内膜片破口距左锁骨下动脉的距离、瘤体近端正常主动脉弓最大直径、升主动脉直径和瘤体最大直径 ;术后测量真腔及腹主动脉直径、观察假腔内血肿情况 ,并与术前对照。三维重建方法主要采用最大密度投影法 (MIP)、曲面重建法 (CPR)及容积再现法 (VRT)。结果 :根据测量数据选定的移植物规格、型号 ,经手术证实符合要求 ;术后随访可见支架均放置于真腔内 ,真腔扩大 ;假腔缩小 ,并有血栓形成。结论 :电子束CT增强扫描图像可获得精确的术前评估参数及进行无创的术后随访 ,较其它影像学方法更具临床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胸主动脉夹层 腔内隔绝术 电子束CT血管造影 三维重建方法 术前评估参数 术后随访
下载PDF
胰腺肌纤维母细胞肉瘤一例 被引量:2
15
作者 刘鸽 仲津漫 +1 位作者 任静 宦怡 《放射学实践》 北大核心 2016年第1期96-96,共1页
病例资料患者,女,76岁,无明显诱因消瘦2个月,食欲差,全身乏力,20天前出现腹痛,以下腹及剑突下为著,呈持续性钝痛。
关键词 胰腺肿瘤 肌纤维母细胞 肉瘤 体层摄影术 X线计算机
下载PDF
CT技术发展进入低剂量成像时代 被引量:48
16
作者 石明国 《中国医疗设备》 2012年第1期39-42,21,共5页
本文回顾了CT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当前水平,认为CT技术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低剂量成像时代。并提出在应用CT低剂量技术的时侯应遵守ALARA(As Low As Reassenable Achievable)原则。由于当前CT低剂量技术种类繁多,本文在举例归纳说明的同时,认... 本文回顾了CT技术的发展过程和当前水平,认为CT技术的发展已经步入了低剂量成像时代。并提出在应用CT低剂量技术的时侯应遵守ALARA(As Low As Reassenable Achievable)原则。由于当前CT低剂量技术种类繁多,本文在举例归纳说明的同时,认为放射科医生应该树立良好的学习意识以更好地掌握和使用CT低剂量技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X射线 CT低剂量技术 ALARA原则
下载PDF
MR诊断色素性绒毛结节性滑膜炎3例 被引量:3
17
作者 韩月东 魏梦琦 +1 位作者 龙志军 刘满生 《中国医学影像学杂志》 CSCD 2000年第2期156-157,共2页
关键词 MR 诊断 色素性滑膜炎 绒毛结节炎
下载PDF
中青年或生育期女性正常宫颈组织在不同生理周期的表观扩散系数值变化 被引量:3
18
作者 邝菲 宦怡 +1 位作者 任静 马明 《功能与分子医学影像学(电子版)》 2012年第2期103-107,共5页
目的研究中青年或生育期女性正常宫颈组织的3层结构(宫颈黏膜、结合带及肌层)在不同月经周期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方法将67名健康女性分成3组(A组20~29岁,B组30~39岁,C组40~49岁),利用3.0TMRI采用T2W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 目的研究中青年或生育期女性正常宫颈组织的3层结构(宫颈黏膜、结合带及肌层)在不同月经周期表观扩散系数(ADC)值的变化。方法将67名健康女性分成3组(A组20~29岁,B组30~39岁,C组40~49岁),利用3.0TMRI采用T2WI及扩散加权成像(DWI)序列分别于增殖中期及分泌中期对所有志愿者行2次磁共振(MR)检查,将宫颈不同结构区、不同年龄组及不同周期的ADC值进行两两对比。结果子宫3层结构的ADC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肌层最高,黏膜层居中,结合带最低),各个年龄组宫颈黏膜层及结合带的ADC值在分泌中期均低于增殖中期,而各年龄段肌层的ADC值在不同周期间差异不明显,宫颈每层结构在同一周期的各年龄组之间无明显差异。结论不同结构区及生理周期会对宫颈ADC值产生影响,当利用ADC值探测早期宫颈癌、监测疗效及鉴别肿瘤早期复发时应考虑这些因素。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表观扩散系数 宫颈组织 年龄 生理周期
下载PDF
冠状动脉狭窄的电子束CT诊断
19
作者 郑敏文 孙立军 +4 位作者 宦怡 赵宏亮 葛雅丽 白桂琴 李剑 《放射学实践》 2003年第6期406-409,共4页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及其三维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及局限性。方法 :3 7例经E B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的患者 ,均又经常规心血管造影检查 (CAG)。由两名不知其它检查结果的放射科医师将冠状动脉左主干 (LM )... 目的 :评价电子束CT(EBCT)及其三维血管成像对冠状动脉狭窄诊断的准确性及局限性。方法 :3 7例经E BCT冠状动脉增强扫描和三维重建的患者 ,均又经常规心血管造影检查 (CAG)。由两名不知其它检查结果的放射科医师将冠状动脉左主干 (LM )和左前降支 (LAD)、左回旋支 (LCX)、右冠状动脉 (RCA)的近、中段评价后与造影结果逐段对照 ,并作统计学分析。结果 :在CAG结果≥ 2mm的 2 49个冠状动脉节段中 ,EBCT可评价的有 2 2 8( 91.6% )个 ,无法评价的 2 1( 8.4% )个 ,影响因素最主要为广泛钙化遮蔽管腔。EBCT诊断冠状动脉各主干近、中段≥ 5 0 %狭窄总的敏感性、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阴性预测值分别为 80 .1%、91.3 %、72 .4%、92 .5 %。其中左主干均为 10 0 % ,前降支分别为 90 .4%、94.2 %、84.5 %和 96.1%。结论 :EBCT是较好的无创性冠状动脉成像技术 ,对冠状动脉左主干和前降支近、中段狭窄的评价具有极高的准确性 ,虽然无法替代CAG ,但极具临床应用潜力。局限性是空间分辨率低 ,价格昂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冠状动脉狭窄 电子束CT 影像学诊断 三维重建 冠状血管造影术
下载PDF
NMDAR亚单位1在AD样大鼠海马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 被引量:6
20
作者 刘志安 赵娓娓 +2 位作者 吕春娥 李梅 徐铁军 《中国老年学杂志》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2期273-276,共4页
目的探讨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NR)亚单位1在阿尔茨海默病(AD)样大鼠海马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Aβ1-40和AlCl3双干预的方法建立AD样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R1在AD样... 目的探讨N-甲基-D-天门冬氨酸受体(N-methyl-D-aspartate receptor,NMDAR,NR)亚单位1在阿尔茨海默病(AD)样大鼠海马的表达及其与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以Aβ1-40和AlCl3双干预的方法建立AD样大鼠模型。应用免疫组织化学法检测NR1在AD样大鼠海马的表达,TUNEL法检测AD样大鼠海马细胞凋亡情况,并观察二者的关系。结果 NR1在AD样大鼠海马各区的表达均升高,与对照组相比有显著性差异(P<0.05),区间比较未见显著性差异。凋亡阳性细胞在AD样大鼠海马各区均显著增多尤以CA1区为甚、其次为齿状回,与对照组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NR1在AD样大鼠海马表现为病理性的高表达且这种病理性高表达和AD样大鼠海马的细胞凋亡以及选择性易损伤现象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特定的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NMDA受体亚单位1 细胞凋亡 阿尔茨海默病 大鼠 海马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