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8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基于CiteSpace的广东省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的可视化分析 被引量:1
1
作者 张彤 凌娟 +7 位作者 岳维忠 王友绍 程皓 孙红岩 黄小芳 梁童茵 周卫国 董俊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58-68,共11页
发挥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的解决方案之一。广东省蓝碳资源丰富,厘清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以中国知网(Chinese National ... 发挥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碳汇功能是缓解全球气候变化自然的解决方案之一。广东省蓝碳资源丰富,厘清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研究进展对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政策制定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文章以中国知网(Chinese National Knowledge Infrastructure,CNKI)总库的文献为主要数据来源,应用CiteSpace文献计量学方法对近20年发表的94篇关于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相关的中英文文献从研究现状、发展趋势等方面进行分析,探讨该领域的研究热点及未来研究方向。基于对文章作者、研究机构、关键词等可视化分析的结果,显示广东省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的研究大致可以分为3个阶段:起步阶段(2003—2011年)、缓慢发展阶段(2012—2016年)和快速发展阶段(2017—2023年)。关键词共现图谱和聚类图谱分析结果表明,已有研究主要集中在碳储量、红树林、海洋碳汇、海草床、生物量等方面,未来的研究热点将仍然以碳达峰碳中和为目标导向,建议未来要加强广东省红树林、海草床等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碳汇的监测和核算方法研究及典型蓝碳生态系统增汇技术的研发,构建典型蓝碳生态系统的负碳技术体系,实现蓝碳生态系统的保护修复与固碳增汇协同增效,推动实现碳达峰碳中和目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蓝碳 广东省 文献计量分析 碳储量
下载PDF
粤东上升流区不同水层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2
作者 张敬 凌娟 +2 位作者 石松标 韦章良 范利可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80-91,共12页
上升流通过增强扩散和独特的环境驱动着近海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直接影响环境中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蕴藏了大量尚未培养和难培养的微生物和新基因资源。本研究从粤东上升流区表层、中层和底层共采集27份海水样品,探究... 上升流通过增强扩散和独特的环境驱动着近海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直接影响环境中生物的生长、繁殖和分布,蕴藏了大量尚未培养和难培养的微生物和新基因资源。本研究从粤东上升流区表层、中层和底层共采集27份海水样品,探究细菌多样性和分布模式及其与深度的相关性。采用纯培养方法共分离获得1928株细菌,通过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结果显示这些细菌分布在5门、9纲、32目、54科、121属中的262种。其中,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为优势门,占46.9%;放线菌纲(Actinomycetia)为优势纲,占44.8%;Microbacteriales为优势目级类群,占21.2%。总体来说,中层海水分离得到的菌株多样性明显低于表层和底层海水环境,但三个层级环境分离获得的优势种群基本相同,最优类群均为Microbacteriales目。从不同水层海水中分离得到的潜在新菌数排序为:底层>表层>中层。从不同培养基分离得到的潜在新菌率排序为2216E培养基>R2A培养基>ISP2培养基>MSM培养基>IMK培养基。通过细菌多样性与环境因子的典范对应分析(canonical correspondence analysis,CCA)表明,能显著影响细菌多样性变化的环境因子是叶绿素含量(chlorophyll content,Chl)、活性硅酸盐(active silicate salts,ASS)、活性磷酸盐(active phosphate,AP)、氨及部分氨基酸(ammonia,Amm)和生化需氧量(biochemical oxygen demand,BOD)。本研究系统调查了粤东上升流区可培养海洋细菌多样性及其分布情况,其结果为近海上升流区不同水层可培养细菌多样性研究积累了关键的资料和数据,也为近海典型上升流环境生物物种和基因资源的发掘和利用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粤东上升流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不同分离培养基 不同水层
下载PDF
热带海草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的群落结构、功能与分子生态网络研究
3
作者 凌娟 梁童茵 +6 位作者 岳维忠 黄小芳 孙翠慈 张健 张煜航 周卫国 董俊德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5期64-75,共12页
真菌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海草健康和生态系统碳氮等营养元素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阐明海草床生态系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文章以热带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Illumi... 真菌是海草床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在维持海草健康和生态系统碳氮等营养元素循环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为了阐明海草床生态系统真菌的群落结构及功能,文章以热带海草泰来草(Thalassia hemprichii)沉积物为主要研究对象,通过Illumina Miseq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海南岛和西沙群岛两个研究区域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的群落结构与物种多样性,并利用FUNGuild数据库对真菌营养类型进行预测和功能注释。研究结果表明,子囊菌门(Ascomycota)(相对丰度24.30%~76.20%)和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相对丰度4.98%~52.24%)为两个研究区域的共同优势种群,但是子囊菌门真菌的相对丰度在两个研究区域间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两个区域内共有的海草沉积物真菌分类操作单元(operational taxonomic units,OTUs)数量占比为5.15%,其相对丰度为31.19%。两个研究区域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群落的α多样性指数中的香农指数(Shannon)和系统发育多样性(phylogenetic diversity)以及β多样性之间都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FUNGuild功能预测分析表明,大部分真菌的营养类型尚未确定(72.11%~91.92%),其中能够确定的主要营养类型为共生营养型(symbiotroph)、腐生营养型(saprotroph)和病理营养型(pathotroph),3种营养型可以进一步分为41个生态功能群。基于随机矩阵理论(random matrix theory,RMT)构建的两个研究区域海草泰来草沉积物真菌分子生态网络结果显示,海南岛泰来草沉积物真菌网络结构更加复杂,其平均聚类系数更高、平均连通度更高、密度更高,该真菌群落可能对外界环境变化更为敏感,而西沙群岛海草沉积物真菌群落的模块化程度更高,其中粪壳菌纲(Sordariomycetes)为分子生态网络中的关键类群。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海草床生态系统 真菌群落 FUNGuild 营养类型 分子生态网络
下载PDF
人类活动和沿岸流影响下的粤东近海浮游动物群落特征 被引量:2
4
作者 柳原 柯志新 +3 位作者 李开枝 谭烨辉 梁竣策 周伟华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98-111,共14页
粤东附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复杂的水文环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系统提升该海域海洋观测水平和生态动力过程的认知,于2022年5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3年1月(冬季)开展了四个季节的水文动力、生物、化学等生态环... 粤东附近海域具有丰富的渔业资源和复杂的水文环境。在气候变化背景下,为系统提升该海域海洋观测水平和生态动力过程的认知,于2022年5月(春季)、7月(夏季)、10月(秋季)和2023年1月(冬季)开展了四个季节的水文动力、生物、化学等生态环境要素的综合考察。基于镜检浮游动物的鉴定结果,分析该海域浮游动物群落特征,探讨其时空分布的影响因素。根据环境因子聚类,调查海域可分为近岸(主要受人类活动影响)和远岸(主要为海流影响)区域,不同季节和区域浮游动物群落结构存在显著差异。春、夏季浮游动物动物种类、生物量和丰度均高于秋、冬季;远岸区浮游动物种数、生物量和丰度显著高于近岸,并且浮游动物群落结构的季节差异在远岸区更加明显。桡足类和毛颚类为调查海域的主要浮游动物类群。浮游幼虫和鱼卵的丰度在春季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并且峰值集中在南澳岛西南韩江口附近海域,说明该区域为粤东重要的产卵场。受粤东沿岸上升流影响,夏季桡足类的种类和丰度增加;而冬季,浮游动物主要由闽浙沿岸流所携带的暖温带种所组成,中华哲水蚤(Calanus sinicus)在S8站位高达1000 ind.·m^(-3)。另外,近岸养殖区内的浮游动物出现种类少、生物量和丰度较低,个别调查站网采样品基本无浮游动物检出。在人类活动和气候变化的双重影响下,粤东近海浮游动物需要进行长期系统监测分析其对海洋环境变化的响应。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浮游动物 群落结构 沿岸上升流 闽浙沿岸流 南海北部
下载PDF
长心卡帕藻应对海洋酸化和升温的环境适应性研究
5
作者 张雅婷 韦章良 +2 位作者 龙丽娟 杨芳芳 肖志梁 《海洋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7期12-21,共10页
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是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的大型经济红藻,在营养物生物提取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作为提取κ-卡拉胶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学等多种行业。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持续升高,引... 长心卡帕藻(Kappaphycus alvarezii)是主要生长于热带海域的大型经济红藻,在营养物生物提取方面具有重要的经济和生态价值,作为提取κ-卡拉胶的重要原料,广泛应用于食品和医学等多种行业。由于人类活动导致大气中CO_(2)浓度持续升高,引发海洋表层海水逐渐酸化和升温,对大型海藻产生耦合效应。因此,本文设置了两种CO_(2)浓度梯度(450×10^(-6)和1200×10^(-6))和三种温度梯度(26℃、29℃和32℃),从光合作用、细胞代谢产物、碳氮积累和酶活性方面探讨长心卡帕藻响应海洋酸化和海水升温的环境适应性变化。结果表明,CO_(2)浓度与温度变化对长心卡帕藻的Fv/Fm影响显著(P<0.05),在两种CO_(2)浓度条件下,Fv/Fm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酸化条件与非酸化条件下可溶性糖浓度变化趋势相反,海水升温对游离氨基酸浓度影响极显著(P<0.01),在两种CO_(2)水平下,升温均会降低藻体游离氨基酸浓度。综合分析可知,升高温度对长心卡帕藻的光合作用有一定程度的积极影响,藻体对于酸化和高温的同时发生具有适应性。在当前CO_(2)浓度下,长心卡帕藻在26℃~29℃温度范围内表现出了更高的可溶性内含物积累(C、N)。高CO_(2)浓度造成的海洋酸化对长心卡帕藻产生了一定程度的负面影响,但在海水酸化的条件下,长心卡帕藻在29℃~32℃表现出更好的碳氮积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心卡帕藻 海洋酸化 海水升温 光合作用 生化组分
下载PDF
基于形态学和高通量测序的春季南澳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特征及其与环境因子关系
6
作者 周志希 唐汇娟 +2 位作者 柯志新 刘甲星 周伟华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53-65,共13页
利用形态学鉴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22年5月南澳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两种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根据环境因子聚类分析,调查海域可分为近岸区域和远岸区域。通过形态... 利用形态学鉴定和高通量测序技术,对2022年5月南澳海域浮游植物群落结构进行了研究,探讨其空间分布与环境因子的关系,并对两种不同方法得出的结果进行了比较和讨论。根据环境因子聚类分析,调查海域可分为近岸区域和远岸区域。通过形态学方法鉴定浮游植物5门8纲27目39科52属10^(5)种,高通量测序鉴定出6门32纲97目155科272属543种,其中硅藻门(Bacillariophyta)和甲藻门(Dinophyta)为优势类群,分别平均占形态学鉴定结果的74.54%和24.78%以及高通量测序结果的17.52%和67.84%。形态学鉴定结果显示浮游植物丰度变化范围为0.11×10^(5)~6.85×10^(5)cells·L^(-1),与叶绿素a浓度分布显著相关,浮游植物多样性指数低于高通量测序方法。两种方法得到优势种均为7种,其中形态学鉴定结果中绝对优势种为扁面角毛藻(Chaetoceros compressus),高通量测序鉴定结果中绝对优势种为球形异帽藻(Heterocapsa rotundata)。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春季影响南澳浮游植物群落结构的主要环境因子是pH、盐度和溶解态无机磷。利用形态学鉴定与高通量测序技术相结合的方法,可以更全面、更准确地描述浮游植物群落结构及多样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 浮游植物 群落结构 高通量测序 环境因子
下载PDF
南澳岛周边海域表层海水营养盐分布及富营养化特征
7
作者 黄皓晨 柯志新 +1 位作者 周志希 周伟华 《热带海洋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196-207,共12页
文章利用2022年在汕头南澳岛周边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表层水体中营养盐、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等重要水质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南澳岛周边海域营养盐浓度总体呈西北向东南递减,冬季营养盐浓度显著... 文章利用2022年在汕头南澳岛周边海域4个航次的调查数据,对表层水体中营养盐、叶绿素a和化学需氧量等重要水质参数的分布特征以及水体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了分析研究。南澳岛周边海域营养盐浓度总体呈西北向东南递减,冬季营养盐浓度显著高于其他季节。夏季,南澳岛周边海域呈现高叶绿素低营养盐的特征,可能是该季节浮游植物对营养盐较强的生物吸收作用所导致;南澳岛青澳湾附近海域的营养盐出现高值,可能源于附近海水浴场的生活污水排放。而在其他季节,溶解无机氮(dissolved inorganic nitrogen,DIN)的最高值均出现在榕江口附近,说明陆源径流的排放是造成高DIN浓度的主要因素;溶解无机磷(dissolved inorganic phosphorus,DIP)的最高值主要出现在柘林湾的网箱养殖区,说明网箱养殖是造成DIP高值的主要因素。尽管秋季在外海站位出现相对氮限制,但整体来看,该海域营养盐结构基本平衡,未出现营养盐绝对限制的情况。用富营养化指数(eutrophication index,EI)、营养质量指数(nutrient quality index,NQI)和营养状态指数(trophic index,TRIX)对该海域的富营养化状况进行评估显示,富营养化最严重的区域在夏季出现在青澳湾附近,其他季节则出现在柘林湾湾口和榕江河口附近,需要重视夏季旅游热点区域生活污水对近岸海水的影响。富营养化综合评价指数与DIN极显著正相关,与盐度显著负相关,反映陆源径流是该海域富营养化主要诱因。EI严重低估了夏季低营养盐高叶绿素水体的富营养化程度,TRIX指数有效指示了水体富营养化的时空差异,更适合此类“低营养盐高叶绿素”的海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南澳岛 水质评估 营养盐 富营养化 营养状态指数
下载PDF
美济礁沉积砂可培养细菌多样性分析
8
作者 江柔韵 简丽丽 +1 位作者 石松标 田新朋 《热带海洋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170-180,共11页
南海岛礁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大量微生物资源尚待挖掘和利用,但由于地理因素限制导致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运用寡营养结合高盐和高温条件对美济礁沉积砂中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选择性分离,探究其多样性及分布情况,并运用多... 南海岛礁特殊的环境造就了丰富多样的微生物,大量微生物资源尚待挖掘和利用,但由于地理因素限制导致目前研究较少。本研究运用寡营养结合高盐和高温条件对美济礁沉积砂中的可培养微生物进行选择性分离,探究其多样性及分布情况,并运用多种特殊培养基对所获得微生物功能进行分析。鉴定结果显示,分离获得的674株细菌属于5门、6纲、26目、38科、62属、146种,相似性低于98.65%的潜在新种有42个,占28.7%。在获得的可培养细菌中,假单胞菌门和放线菌门是最为丰富的类群,占所有分离菌株数量的61.6%。功能筛选发现2种降解磷细菌、36种产脲酶细菌和57种产铁载体细菌。以上结果显示,美济礁珊瑚砂环境微生物丰度和丰富度较高,新种资源丰富。这为后续岛礁微生物资源开发和岛礁珊瑚砂环境生态修复等工作奠定了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岛礁珊瑚砂 寡营养 高温高盐 可培养细菌多样性 功能多样性
下载PDF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