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66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四川省大豆种质资源收集与鉴定评价
1
作者 范元芳 王娴淑 +2 位作者 杨梅 钟小娟 项超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6期931-944,共14页
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中,调查和收集了四川省大豆地方种质资源,鉴定了192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收集的大豆种质资源来自四川省16个市(州)的41个县(区),集中分布在雅安市、乐山市、广元... 在“第三次全国农作物种质资源普查与收集行动”项目中,调查和收集了四川省大豆地方种质资源,鉴定了192份大豆种质资源的形态特征和主要农艺性状。收集的大豆种质资源来自四川省16个市(州)的41个县(区),集中分布在雅安市、乐山市、广元市、巴中市和泸州市。结果表明,大豆种质资源12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范围在10.11%~57.62%之间,单株粒数的变异系数最大,叶绿素相对含量SPAD值的变异系数最小。相关分析结果表明,株高、茎粗、分枝数、单株荚数、单株粒数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百粒重与分枝数和单株荚数均呈极显著负相关。主成分分析提取到3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76.29%,能够反映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的大部分信息。聚类分析将192份大豆种质资源划分为4个类群,分别具有高百粒重、多荚、高SPAD值和叶柄长等不同的特征,筛选出7份优异大豆种质资源。此外,四川省大豆种质资源籽粒颜色和籽粒类型丰富。本研究揭示了四川省大豆种质资源表型的遗传多样性,为高产大豆的亲本选择以及专用、特用大豆种质资源筛选提供理论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 大豆 种质资源 调查收集 鉴定评价
原文传递
四川省大豆种质资源表型性状鉴定及综合评价
2
作者 范元芳 王娴淑 +5 位作者 何芳 吕季娟 陶磊 刘波 郭佳 项超 《大豆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295-302,共8页
为有效利用四川大豆种质资源,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新收集的216份大豆种质资源的12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川大豆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丰富,9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043~1.59... 为有效利用四川大豆种质资源,采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等方法对四川省新收集的216份大豆种质资源的12个表型性状进行鉴定和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四川大豆种质资源表型变异丰富,9个质量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范围在0.043~1.596之间,大豆种子粒色的多样性指数最高(1.596),子叶色的多样性指数最低(0.043)。3个数量性状的多样性指数的分布为2.581~2.812,百粒重的多样性指数最高,为2.812。主成分分析结果表明,6个主成分因子的累计贡献率达72.85%。216份大豆种质资源的综合评价D值范围在0.002~0.278之间。聚类分析将216份大豆资源划分为4类,第I类群百粒重最高(31份),第Ⅱ类群株高最高(52份),第Ⅲ类群生育期最短(57份),第Ⅳ类群百粒重较小、株高适宜(76份)。本研究为四川省大豆种质创新利用和大豆新品种选育提供了重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豆 种质资源 表型性状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原文传递
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现状、问题和管理对策
3
作者 唐海涛 张雄 +4 位作者 周小刚 陈德西 陈晓娟 李建伟 潘海平 《四川农业科技》 2024年第11期59-63,共5页
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我国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严重影响定殖地区生态环境,损害当地农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四川省是全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重点防控区域,目前已发现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超过300种,其中确认发现的列入《重点管... 外来入侵物种严重威胁我国生物安全和粮食安全,严重影响定殖地区生态环境,损害当地农牧渔业可持续发展和人民生命健康。四川省是全国外来入侵有害生物重点防控区域,目前已发现的外来入侵有害生物超过300种,其中确认发现的列入《重点管理外来入侵物种名录》的有32种,占整个名录的54.24%。紫茎泽兰、空心莲子草、福寿螺、加拿大一枝黄花、马铃薯晚疫病、美洲斑潜蝇等外来入侵重点防控物种都有发现,对四川农业生产造成很大危害。但四川省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中存在法规体系不完善、专门管理机构不健全、外来入侵物种监测和预警体系未有效运行等问题。切实加强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预警和监控、完善省级法规体系、加大科研投入、提升防治水平,强化高新技术在外来入侵物种管理中的支撑作用、加强公众宣传引导等,是当前应对四川省农业外来入侵物种的有效手段。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业外来入侵物种 生物安全 粮食安全
下载PDF
四川省近36年审定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 被引量:3
4
作者 杨勤 陈岩 +5 位作者 刘永红 韩友学 毛双林 岳丽杰 刘禹池 梁南山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445-453,共9页
【目的】了解近36年四川省审定玉米品种的基本情况,从年度更替上分析审定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为今后四川省玉米育种及生产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整理1985—2020年四川省审定玉米品种的审定数据,对亲本使用情况、主要农艺性... 【目的】了解近36年四川省审定玉米品种的基本情况,从年度更替上分析审定玉米品种主要农艺性状变化趋势,为今后四川省玉米育种及生产提供借鉴。【方法】收集整理1985—2020年四川省审定玉米品种的审定数据,对亲本使用情况、主要农艺性状等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和分析。【结果】36年间产量性状随年度更替上升趋势明显,产量年均增加227.55 kg/hm^(2);亲本重复使用率为60.1%;品种株高和穗位高年度间呈“W”形上下波动,总体呈显著增加趋势,2003年以后审定品种的株高和穗位高较2002年以前显著提高;穗长、穗行数、行粒数、百粒重、容重、粗淀粉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和赖氨酸含量的平均值分别为19.5 cm、16.3行、36.4粒、30.9 g、746.1 g/L、73.06%、9.93%、4.59%、0.30%,部分性状随年度更替呈显著上升或下降的变化趋势。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株高和穗位高呈极显著正相关。【结论】四川省审定的青贮玉米品种和适宜夏播机收的玉米品种偏少,品种选育和审定工作有待加强;四川省审定的玉米品种营养品质较好,但容重偏低,是今后品种改良的重要方向;四川省玉米品种产量提高主要依赖单株产量的提高,大穗型品种仍是品种选育的主要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省 玉米品种 产量 品质 性状 相关性
下载PDF
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现状初步分析
5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8 位作者 吕季娟 杜小英 甯顺腙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万洪深 李式昭 杨漫宇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56-1064,共9页
【目的】为了解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现状,梳理痛点卡点,明确育种方向与重心。【方法】利用2021—2022年度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3个试验点近红外品质检测结果及农艺性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 【目的】为了解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参试品种现状,梳理痛点卡点,明确育种方向与重心。【方法】利用2021—2022年度四川省酿酒小麦区域试验3个试验点近红外品质检测结果及农艺性状数据,采用统计学方法对参试品种进行比较分析。【结果】11个品种粗蛋白含量均值为11.63%,淀粉含量均值为68.17%,湿面筋含量均值为28.10%,Zeleny沉降值均值为31.66 mL;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三者相互间存在极显著正相关,而与淀粉含量均为极显著负相关。方差分析结果显示,4个品质指标在地点间、品种间、地点×品种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地点影响大于品种。地点间比较结果,粗蛋白含量、湿面筋含量、Zeleny沉降值3个指标高低顺序均为崇州>绵阳>新都,而淀粉含量高低为新都>绵阳>崇州。品种间4个品质指标也存在规律性的差异,与相关分析结果一致。聚类分析结果表明,11个品种可分为4类,数量最多的两类均与高产有关;类型丰富,但缺少聚焦。【结论】酿酒小麦育种与研究尚处于摸索阶段,尚未建立针对性的筛选体系,未来仍有较长的探索之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酿酒小麦 区域试验 品质指标 聚类
下载PDF
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后代中染色体遗传与结构变异鉴定 被引量:1
6
作者 杨漫宇 姚方杰 +1 位作者 杨足君 杨恩年 《遗传》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63-77,共15页
六倍体小黑麦是普通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六倍体小黑麦为供体向普通小麦转移黑麦染色质,以探明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回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特性,为小黑麦种质材料的后续研究... 六倍体小黑麦是普通小麦品种遗传改良的重要基因资源,可以拓宽小麦的遗传基础。本研究以六倍体小黑麦为供体向普通小麦转移黑麦染色质,以探明六倍体小黑麦×六倍体小麦杂交、回交后代的染色体遗传特性,为小黑麦种质材料的后续研究和利用奠定基础。以六倍体小黑麦16引171为母本,六倍体小麦川麦62为父本配制杂交及回交组合,利用非变性荧光原位杂交技术(non-denaturing florescence in situ hybridization,ND-FISH)对F1、BC1F1和BC1F2植株进行细胞学跟踪鉴定。结果表明,杂种F1回交结实率为2.61%;BC1F1植株2R染色体传递频率最高;BC1F2植株中黑麦染色体在后代的传递率为6R>4R>2R,小麦背景中5B-7B相互易位染色体在BC1F2植株中表现出严重偏分离。在BC1F1和BC1F2植株中观察到24种结构变异染色体,包括染色体片段、等臂易位染色体、易位染色体以及双着丝粒染色体,且部分BC1F2植株的种子表现粒长和千粒重均优于六倍体小麦亲本川麦62。因此,在利用六倍体小黑麦作为桥梁向普通小麦导入黑麦遗传物质时,应尽量采取多次回交的方式,使D组染色体迅速恢复,保证后代育性的恢复,同时关注染色体结构变异材料的潜在应用价值。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六倍体小黑麦 六倍体小麦 染色体遗传 ND-FISH 染色体结构变异
下载PDF
2000—2020年四川小麦育成品种产量增益分析
7
作者 罗江陶 郑建敏 +2 位作者 邓清燕 刘培勋 蒲宗君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20期3945-3956,共12页
【目的】分析2000—2020年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变化趋势,为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2年,采用小区试验设计,测定2001—2016年以来145份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及2000—2020年以来的60份高产小麦... 【目的】分析2000—2020年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变化趋势,为四川小麦品种的产量遗传改良提供参考。【方法】2019—2022年,采用小区试验设计,测定2001—2016年以来145份四川省审定小麦品种及2000—2020年以来的60份高产小麦品种(四川省历年区试中产量位于前列的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进而分析2000—2020年来四川小麦育成品种的产量及产量相关性状的变化趋势。【结果】145份2001—2016年四川小麦品种产量年均遗传增益为37.20 kg·hm^(-2)或0.66%,穗粒数和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千粒重和株高呈降低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和产量呈极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年均增加0.42×10^(4)/hm^(2)或0.13%)是145份2001—2016年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60份2000—2020年四川高产小麦品种产量年均遗传增益为61.10 kg·hm^(-2)或0.89%,单位面积有效穗数呈增加趋势,株高呈降低趋势,穗粒数和千粒重几乎无变化。相关分析表明,产量与单位有效面积穗数呈显著正相关,通径分析表明,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年均增加1.80×10^(4)/hm^(2)或0.51%)也是60份2000—2020年四川高产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结论】近20年来,四川省小麦产量遗传改良育种取得一定进展,尤其是高产育种产量改良效果显著,四川省小麦品种产量水平正在逐步提升,单位面积有效穗数的持续增加是四川小麦品种产量潜力提升的主要因素。在产量要素中,高穗粒数和千粒重是四川小麦高产的重要基础,但其遗传改良处于瓶颈期。在此基础上,增加单位面积有效穗数是四川小麦产量进一步提升的关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四川小麦 品种 遗传增益 产量 产量相关性状
下载PDF
四川省稻田油菜抗逆丰产高效生产技术要点 被引量:3
8
作者 薛晓斌 覃海燕 +2 位作者 郑本川 李浩杰 郑元勋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6期4-6,共3页
近年来,稻田油菜播期多雨和冬干等逆境对于稳定四川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为了稳定四川油菜播栽面积,进一步满足“天府菜油”对优质油菜籽原料的需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团队和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展... 近年来,稻田油菜播期多雨和冬干等逆境对于稳定四川油菜播种面积和产量产生一定负面影响。为了稳定四川油菜播栽面积,进一步满足“天府菜油”对优质油菜籽原料的需求,四川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油菜团队和四川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开展稻田油菜抗逆丰产高效生产技术研究,通过品种及配套技术研究形成了“稻田油菜抗逆丰产高效生产技术”,该技术对于解决稻田油菜播期湿害机械无法下田、迟播冬干、稻茬还田影响油菜出苗成苗等问题具有显著效果,对于稳定四川油菜播栽面积,缓解供需矛盾,保障“天府菜油”优质菜油籽原料的供应具有重要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稻田油菜 抗逆丰产 高效 生产技术
下载PDF
西南麦区骨干亲本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 被引量:1
9
作者 刘泽厚 万洪深 +5 位作者 杨凡 王琴 唐豪 杨宁 杨武云 李俊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897-912,共16页
【目的】川麦42是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选育出的高产、广适的优异小麦品种,是西南麦区重要的骨干亲本,本研究通过明确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为西南麦区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分子设计依据。【方法】利用170个SSR... 【目的】川麦42是利用人工合成六倍体小麦选育出的高产、广适的优异小麦品种,是西南麦区重要的骨干亲本,本研究通过明确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及其对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为西南麦区突破性品种培育提供分子设计依据。【方法】利用170个SSR和2268个DArT标记分析川麦42遗传组分在7个衍生品种中的分布与传递情况;根据已构建的遗传图谱和定位到的产量性状QTL,明确川麦42遗传组分对各个衍生品种的遗传贡献。【结果】川麦42遗传组分在7个一代衍生品种中分布与传递频率不同,其中川麦56、川麦58、川麦64、川麦104、川麦90和川麦91继承了50%以上的川麦42的遗传组分,平均为64%,高于理论值,而川麦92则低于25%。17条小麦染色体上的92个等位位点在川麦42衍生品种中具有较高的分布频率,得到稳定传递;对比已构建的川麦42遗传连锁图谱及其定位到的QTLs,发现位于2A、2B、4A、4D、5B、5D、5A、6D、7A和7D染色体上11个基因组区段与重要农艺性状QTL紧密连锁,其中4A、4D、5B、5D和7D染色体上川麦42单倍型可提高衍生品种的穗粒数、千粒重和小区产量;位于5B染色体Xgwm234~Xgwm371区段携带千粒重QTL,川麦42单倍型最高可增加千粒重2.21 g;位于4D、5D和7D染色体区段携带小区产量QTL,川麦42单倍型最高增产率分别为8.92%、6.33%、4.79%。【结论】携带产量性状增效QTL并且在衍生品种中能够高频传递的基因组区段是川麦42能够成为西南麦区骨干亲本的重要遗传基础,川麦42重要基因组区段的确定为西南麦区小麦骨干亲本选择及突破性品种的培育提供了重要的理论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川麦42 骨干亲本 重要基因组区段 遗传贡献
下载PDF
四川省12县粮田土壤耕层结构和养分特征研究
10
作者 田效琴 李卓 +2 位作者 刘永红 景勇 唐佳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0期2224-2230,共7页
【目的】研究四川粮田土壤耕层结构和养分特征,旨在发展该省可持续农业。【方法】选取四川玉米体系6个示范县和院地合作6个重点县共180个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其土壤耕层深度、容重和养分特征,并将其与2008年我国17个省的... 【目的】研究四川粮田土壤耕层结构和养分特征,旨在发展该省可持续农业。【方法】选取四川玉米体系6个示范县和院地合作6个重点县共180个具有代表性的样点进行调查采样,分析其土壤耕层深度、容重和养分特征,并将其与2008年我国17个省的土壤耕层深度、容重和2005年四川18个国家试点县的土壤养分进行对比,分析该省土壤耕层结构现状和近20年该省土壤养分变化特征。【结果】调查区粮田土壤耕层深度平均17 cm,与2008年我国平均土壤耕层深度(16.5 cm)相比略微上升,但仍低于农田耕作层最低标准(25 cm)。5~10 cm深度的土壤容重平均为1.39 g/cm^(3),与2008年我国土壤平均容重(1.39 g/cm^(3))相当,略高于2008年西南及南方土壤平均容重(1.37 g/cm^(3)),高于粮田土壤适宜的容重范围(1.10~1.30 g/cm^(3));20~25和35~40 cm深度的土壤平均容重分别为1.58和1.61 g/cm^(3),非常坚硬。此外,调查的大部分区县有机质、全氮等级较低,主要集中在三、四级,其它各养分处于中等偏上水平(三级以上)。与2005年四川18个国家试点县的土壤养分相比,近20年该省土壤综合肥力水平有所提高,主要体现在有效磷和速效钾上,分别提高1.38和1.30倍,从第三级和第四级提高到第二级。【结论】四川粮田土壤依然存在耕层浅,结构紧实,有机质及全氮、全磷、全钾含量水平不高的问题。本研究为四川粮田制定改土培肥的精准策略及科技攻关途径提供科学依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耕层 养分特征 容重 四川粮田
下载PDF
四川省青稞育种研究进展与展望
11
作者 刘廷辉 涂洋 +3 位作者 李氏昭 杨开俊 伍玲 郭刚刚 《大麦与谷类科学》 2023年第4期1-5,10,共6页
青稞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青稞种业安全也是民族地区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青稞育种的成就,并对四川省近年登记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四川青稞新品种的特点,... 青稞是我国重要的农作物之一,青稞种业安全也是民族地区保障粮食安全和维护社会稳定的关键因素。本文总结了自新中国成立以来四川省青稞育种的成就,并对四川省近年登记品种的产量、品质及抗病性进行分析,总结当前四川青稞新品种的特点,并对四川省春青稞育种研究持续、健康发展提出设想和建议,以期促进四川省青稞育种工作及产业发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青稞 育种 研究进展 展望
下载PDF
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丰产性和稳产性分析
12
作者 郑建敏 蒲宗君 +5 位作者 吕季娟 刘学安 罗江陶 邓清燕 刘培勋 李朝苏 《农学学报》 2025年第1期7-12,共6页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 为了充分挖掘养分高效利用小麦新品种‘川麦614’的潜力,更好地服务于生产及应用,本研究对其产量表现进行了剖析。利用3 a区域试验数据,采用多年多点品比试验方法和GGE双标图模型对‘川麦614’的丰产性、稳产性及适应性展开分析。结果表明,‘川麦614’小区平均产量6031.50 kg/hm^(2),位居第二,稳定性好,适应多环境。大区生产中‘川麦614’产量7031.55 kg/hm^(2),居第一,增产达8.79%。双标图模型中,“哪个赢在哪里”功能图指明‘川麦614’在达州、内江、南部、双流和中江的产量高,适应性好;“高产性和稳产性”功能图显示其产量最高,稳定性好;具同心圆的GGE双标图表明‘川麦614’是丰产性和稳产性很好的品种。综合比较,‘川麦614’是一个丰产性和稳产性均表现良好的养分高效利用新品种,推广应用潜力大,育种利用与基础研究价值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养分高效利用 川麦 GGE双标图模型 丰产性 稳产性 适应性 育种
下载PDF
温光调控对马铃薯生长发育及产量构成的影响研究
13
作者 崔阔澍 胡建军 +5 位作者 程明军 唐铭霞 李兵 杨雯婷 郭展 王克秀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北大核心 2025年第1期111-119,共9页
【目的】研究温光调控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内源因子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品种、温度和光照强度3个因素,参试品种为中早熟马铃薯品种“川芋117”和早熟品种“费乌瑞它”,温度为15℃和20℃... 【目的】研究温光调控对马铃薯(Solanum tuberosum L.)内源因子及其产量构成因素的影响。【方法】试验采用随机区组设计,设品种、温度和光照强度3个因素,参试品种为中早熟马铃薯品种“川芋117”和早熟品种“费乌瑞它”,温度为15℃和20℃,光照强度为9000 lx和18000 lx,在马铃薯生长期间及收获后分别测试农艺性状、叶片激素含量、块茎品质和产量,分析上述因素对马铃薯内源因子及产量形成的影响。【结果】不同品种对农艺性状、生理性状及产量性状均有极显著影响;品种与温度互作对冠层覆盖率、叶绿素和产量性状有显著或极显著影响,品种与光照强度互作对ABA含量、单株结薯数和单株结薯产量有显著影响,GA3/ABA比值在块茎形成期呈降低趋势,温度与光照互作显著影响ABA含量、单株结薯产量和收获指数;三因素互作仅对单株结薯产量有显著影响。【结论】探明了温光调控因子对马铃薯农艺性状、内源激素及产量要素形成的单一因子效应及其互作效应,为后续在研究温光调控对马铃薯生产的影响、品种选引及指导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马铃薯 温光调控 内源因子 产量
下载PDF
不同调酸措施对西南山地酸化土壤改良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被引量:4
14
作者 刘禹池 岳丽杰 +8 位作者 卢庭启 王竹 王静 吕巨智 陈玉锋 柯国华 张会玲 杨勤 刘永红 《中国土壤与肥料》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1期191-198,共8页
针对西南山地土壤不断酸化的问题,通过在贵阳、南宁、绵阳和恩施4个试验站开展长期联合定位试验,对比不同调酸措施对土壤改良及玉米增产的综合效应,揭示措施与玉米产量的互作关系,为建立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稳产技术体系提供支撑。试验设... 针对西南山地土壤不断酸化的问题,通过在贵阳、南宁、绵阳和恩施4个试验站开展长期联合定位试验,对比不同调酸措施对土壤改良及玉米增产的综合效应,揭示措施与玉米产量的互作关系,为建立西南山地玉米高产稳产技术体系提供支撑。试验设置农民习惯(A1、CK)、土壤调理剂(A2)、施石灰(A3)、施有机肥(A4)、前作种植绿肥(A5)5个处理。结果表明:(1)4项调酸措施均能显著改善土壤酸化状况,其中A2、A3处理效果最优,pH均比CK提高0.9个单位,A4和A5处理分别提高0.7和0.5个单位;CK处理2019和2020年土壤pH分别比基础土样(2016年)降低了6.7%、7.6%,但A2、A3、A4、A5处理下,2019和2020年土壤pH分别比基础土样(2016年)提高了8.0%、6.7%、2.5%、0.0%和8.1%、7.1%、4.8%、0.3%;而A4处理比CK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提高7.4 g/kg、30.2 mg/kg、11.6 mg/kg、53.9 mg/kg,增量显著高于其他处理。(2)从2016~2020年平均产量来看,4项调酸措施中A4处理增产效果最佳,增产率达11.7%。(3)A4处理对玉米株高、穗长、穗粗、穗粒数、千粒重改善最显著。(4)4项调酸措施均提高了各生育期干物质积累量且积累比例在六叶期、吐丝期均高于CK,以A4处理积累量最大。(5)A4、A5处理各生育期的叶面积指数(LAI)与叶绿素含量均高于CK,A3、A4处理的粒叶比高于A2、A5处理。综上,4项调酸措施均能抑制土壤继续酸化的趋势,而施用石灰、调理剂和有机肥还能提高土壤pH,其中前两项措施效果最显著。与其他措施相比,施有机肥除了能改良酸化及培肥土壤以外,还能改善玉米农艺性状、优化库源结构、促进干物质积累,进而实现增产稳产。因此,从调酸、土壤培肥、增产稳产3个角度综合评价,施有机肥是西南山地玉米种植区酸化农田最理想的调酸措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调酸措施 土壤改良 玉米 产量 库源结构
下载PDF
利用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对四川条锈病变化进行抗性监测及分析 被引量:2
15
作者 李式昭 杨漫宇 +7 位作者 涂洋 朱华忠 郑建敏 万洪深 刘泽厚 罗江陶 杨恩年 伍玲 《四川农业大学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6期1008-1014,共7页
【目的】跟踪鉴定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年度间抗条锈性变化和相应抗条锈基因的有效性,可为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人工接种四川优势条锈病混合菌系和田间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在2014—2022年... 【目的】跟踪鉴定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年度间抗条锈性变化和相应抗条锈基因的有效性,可为四川小麦抗条锈病育种和品种合理布局提供科学指导。【方法】通过人工接种四川优势条锈病混合菌系和田间自然诱发相结合的方法,在2014—2022年对以Avocet S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进行最终病害严重度的持续跟踪鉴定。【结果】2014—2022年间,对四川条锈菌优势小种一直表现抗病的基因(系)仅有3份,占10.7%,分别为:Yr5、Yr15和PBW343,是四川省有效的抗病基因,可在条锈病抗病育种中进一步加以利用。表现感病的基因(系)有13份,占46.4%,分别为:AOC-YRA、AOC+YRA、Yr1、Yr6、Yr7、Yr8、Yr9、YrSP、YrCV、Yr28、Yr29、Yr31和AOC-Null,其抗性在四川省已失效,在今后的抗病育种和生产上应避免单独使用。表现不稳定的基因(系)有12份,占42.9%,分别为:Yr2、Tatara、Yr10、Yr17、Yr18、Yr24、Yr26、Yr27、Pavon、Seri、Opata和Super Kauz,应持续加强后续监测,提早进行品种的合理布局和必要的品种更替。【结论】以Avocet S为背景的小麦抗条锈病近等基因系连续9年对条锈病的抗性表现基本稳定,是适合四川麦区的鉴别寄主。对条锈菌进行病情监测和评估是一项应该长期坚持的工作,这将为保障我国小麦安全生产提供关键的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近等基因系 鉴别寄主 抗性鉴定
下载PDF
甘薯新品种川薯234
16
作者 乔帅 谭文芳 +3 位作者 王芳 宋伟 廖安忠 杨松涛 《中国种业》 2025年第1期148-150,共3页
川薯234是以川薯221为母本、川薯218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淀粉型甘薯新品种,2023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甘薯(2023)510029。植株半直立,结薯较集中,薯块纺锤形,薯皮浅红色,薯肉浅黄色,单株结薯数5~6个,干物... 川薯234是以川薯221为母本、川薯218为父本杂交,经系统选育而成的淀粉型甘薯新品种,2023年通过国家非主要农作物品种登记,登记编号:GPD甘薯(2023)510029。植株半直立,结薯较集中,薯块纺锤形,薯皮浅红色,薯肉浅黄色,单株结薯数5~6个,干物率26.20%;抗根腐病,中抗蔓割病和茎线虫病;每667m2鲜薯产量2100kg左右,薯干产量600kg左右,适宜在四川地区春、夏季种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甘薯 川薯234 新品种
下载PDF
基于翻旋浅覆基础的早熟小麦川麦1247高产高效栽培技术探索
17
作者 冯燕 李式昭 +5 位作者 黄剑 高天 刘洪果 涂洋 何建 巫金波 《四川农业科技》 2025年第2期19-23,共5页
“川麦1247”自审定推广以来,其早熟、丰产、抗病和抗倒的特性在成都市展示试验、示范推广和种子繁殖过程中被不断证实。稻茬小麦翻旋浅覆耕作栽培技术是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2021年提出的适宜成都平坝区稻茬小麦规模种植的高产高效技... “川麦1247”自审定推广以来,其早熟、丰产、抗病和抗倒的特性在成都市展示试验、示范推广和种子繁殖过程中被不断证实。稻茬小麦翻旋浅覆耕作栽培技术是成都市农业技术推广总站2021年提出的适宜成都平坝区稻茬小麦规模种植的高产高效技术,适合“川麦1247”高产栽培。2024年,成都市新都区基于翻旋浅覆技术展示10份小麦品种,实收产量397.5~478.2kg/667m^(2),其中“川麦1247”产量最高。同年在大面积示范试验中,“川麦1247”平均单产达457.5kg/667m^(2)。展示和示范试验均表明“川麦1247”在整个生育进程中发育较快,齐穗期、盛花期及成熟期均早于其他品种,早熟特性明显,全生育期比其它品种早4~9d。同时,“川麦1247”有效穗数量多,分蘖成穗能力强,且株高较低,在早熟、高产的同时能最大限度保证生产安全性。在连片种子繁殖中,“川麦1247”平均产量467.4kg/667m^(2),按种子小麦价格计算,可增加产值292.2元/667m^(2)。因此,翻旋浅覆技术适合“川麦1247”的高产高效栽培,实现了良种良法配套,为水稻早插、全年吨粮和业主增收奠定了坚实基础。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翻旋浅覆 早熟 川麦1247 栽培技术
下载PDF
四川抗赤霉病小麦品种(系)抗病基因检测 被引量:6
18
作者 邓清燕 罗江陶 +5 位作者 郑建敏 万洪深 李式昭 杨漫宇 夏先全 蒲宗君 《西南农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3期575-583,共9页
【目的】旨在研究四川小麦抗赤霉病的基因资源,培育赤霉病综合抗性中抗以上的小麦品种。【方法】利用土表接种法鉴定出156份赤霉病达中抗水平的小麦品种或高代品系,通过已知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以及部分抗条锈病基因... 【目的】旨在研究四川小麦抗赤霉病的基因资源,培育赤霉病综合抗性中抗以上的小麦品种。【方法】利用土表接种法鉴定出156份赤霉病达中抗水平的小麦品种或高代品系,通过已知赤霉病抗性基因Fhb1、Fhb2、Fhb4和Fhb5以及部分抗条锈病基因和抗白粉病基因的分子标记检测抗性基因的组成。【结果】经抗病基因分子标记检测,在供试的156份赤霉病抗性材料中仅检测出2份材料(20引979和20间2506-10)分别含有抗赤霉病基因Fhb1和Fhb5。同时,检测出含小麦条锈病抗性基因Yr5、Yr15、Yr18、Yr26和YrAs2388的材料分别为4、63、9、3、14份,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分别为2.56%、40.38%、5.77%、1.92%和8.97%。检测出含白粉病抗性基因Pm21的材料44份,在供试材料中的分布频率为28.21%。抗病基因的分布表明,122份供试材料含有至少1个抗病基因,其中6份材料含有条锈病和白粉病2种抗病基因,9份材料中聚合了2个抗条锈病基因,剩余的106份材料仅含有1个抗病基因。仅1份供试材料(20间2506-10)同时含有赤霉病、条锈病和白粉病3种抗病基因。【结论】四川小麦缺乏遗传背景明确的抗赤霉病资源,因此四川小麦抗赤霉病育种在充分利用本地抗赤霉病资源的同时应加强引进已知抗源的资源加以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小麦赤霉病 Fhb基因 分子检测 抗病育种
下载PDF
2个小麦种质材料育种相关性状的初步分析 被引量:1
19
作者 张婧 曲继鹏 万洪深 《中国农学通报》 2023年第35期1-8,共8页
对引自德国的品种‘16亲10188’、大穗抗病种质‘YB’等2个小麦种质的育种特性进行初步鉴定。利用西南麦区主栽品种和地方品种分别与其杂交组配,并对其F_(1)代及其亲本进行产量、抗病相关性状的调查。‘16亲10188’具有矮秆、多粒、抗... 对引自德国的品种‘16亲10188’、大穗抗病种质‘YB’等2个小麦种质的育种特性进行初步鉴定。利用西南麦区主栽品种和地方品种分别与其杂交组配,并对其F_(1)代及其亲本进行产量、抗病相关性状的调查。‘16亲10188’具有矮秆、多粒、抗条锈病、抗白粉病的特性,在F_(1)组合中,其矮秆表现为部分显性,高穗粒数表现为隐形或部分显性,条锈病抗性表现为显性,白粉病抗性表现为隐性;‘YB’为大穗、寡分蘖、抗条锈病、抗白粉病材料,其长穗表现为部分显性,寡分蘖表现为隐性,穗粒数、粒重性状在F_(1)中表现为杂种优势,抗白粉病表现为隐性。‘16亲10188’的降秆、条锈病抗性在育种中可以进行早代选择,高穗粒数、抗白粉病性状可以在高代系群体中进行选择;‘YB’的F_(1)组合在产量上表现出显著的杂种优势,可作为杂交小麦育种的优良亲本。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小麦 种质资源 产量相关性状 育种利用 杂种优势
原文传递
西双版纳农作物冬季南繁气候特征及玉米南繁栽培技术要点 被引量:2
20
作者 杜林 岩罕温龙 +9 位作者 李红梅 周婷婷 李继章 罗曦 马孝玲 李晓叶 赵后娟 夏馨雨 李燕 唐海涛 《四川农业科技》 2023年第7期15-18,共4页
南繁不仅能够加快农作物基础材料的选育速度,还能缩短育种周期,推进品种审定或登记时效。西双版纳农作物冬季南繁作为全国南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种业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西双版纳冬季丰富的光、热自然资源条件具备完成... 南繁不仅能够加快农作物基础材料的选育速度,还能缩短育种周期,推进品种审定或登记时效。西双版纳农作物冬季南繁作为全国南繁的重要组成部分,对我国农业发展和种业振兴具有重要的作用。西双版纳冬季丰富的光、热自然资源条件具备完成农作物南繁试验任务的必要条件。文章针对西双版纳冬季南繁气候特征、农作物南繁育种的优势、存在问题以及玉米南繁的关键栽培技术作了简要探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西双版纳 玉米 南繁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