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047篇文章
< 1 2 53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1999年进展与成果简介
1
作者 程树志 《植物学通报》 CSCD 2000年第3期278-281,共4页
关键词 中国科学院 植物学实验室 系统发育 物种进化
下载PDF
酶电泳资料和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综述 被引量:57
2
作者 葛颂 《武汉植物学研究》 CSCD 1994年第1期71-84,共14页
酶电泳资料和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综述葛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93)关键词同工酶,电泳,植物系统学,进化ELECTROPHORETICDATAANDSTUDIESOFPLAN... 酶电泳资料和系统与进化植物学研究综述葛颂(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开放研究实验室北京100093)关键词同工酶,电泳,植物系统学,进化ELECTROPHORETICDATAANDSTUDIESOFPLANTSYSTEMATICSANDEV...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功酶 电泳 进化 植物分类学
下载PDF
桂西黔南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地理分布、保护现状及对策 被引量:4
3
作者 刘慧明 于胜祥 +1 位作者 王昌佐 王桥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3年第3期356-363,337,共9页
基于实地考察、文献资料和标本数据,借助GIS技术构建桂西黔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3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空间地理分布格局,结合30m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的植被与地表覆盖数据,研究该优先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生境与植被类型的... 基于实地考察、文献资料和标本数据,借助GIS技术构建桂西黔南生物多样性保护优先区的39种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空间地理分布格局,结合30m空间分辨率遥感影像解译的植被与地表覆盖数据,研究该优先区内的国家重点保护物种的生境与植被类型的关系及保护现状,并就优先区国家重点保护植物的地理分布格局分析优先区以外的保护空缺。此外,对优先区近二十年来的植被与地表覆盖特征的时空变化进行分析研究,结果优先区的人居用地、湿地(包括水库)面积分别增加67.75km2和371.11km2,森林面积相对稳定,灌丛和草丛面积分别减少230.69km2和174.70km2。该地区的国家重点保护植物正面临着生境退化和丧失的威胁。在此基础上对国家重点保护植物今后的保护及监测提出了对策和建议,为生物多样性研究、保护空缺分析、植被时空变化研究以及动态监测等方面的工作提供借鉴。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国家重点保护植物 地理分布 保护现状与对策 遥感 地理信息系统
下载PDF
东亚植物区系中若干双子叶植物的染色体新计数及其系统学和进化意义 被引量:5
4
作者 徐炳声 翁若芬 栗田子郎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4年第5期411-418,共8页
本文报道了东亚植物区系中双子叶植物9个种的体细胞染色体新计数,其中6个是属的新计数,并对这些资料与有关的科或属在系统学和进化上的意义作了讨论。
关键词 植物区系 东亚 双子叶植物 染色体
下载PDF
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保护现状及潜在分布区预测分析 被引量:5
5
作者 余江洪 秦菲 +4 位作者 薛天天 张文笛 刘琴 安明态 于胜祥 《广西植物》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8期1404-1413,共10页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野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以及潜在分布区,对于制定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032种(隶属于129科315属)国家... 野生植物是自然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中国是野生植物种类最丰富的国家之一。研究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分布特征、保护现状以及潜在分布区,对于制定与支持生物多样性保护策略具有重要意义。该研究基于1032种(隶属于129科315属)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利用前5%丰富度算法识别其热点地区,并与自然保护区叠加评估其保护成效、确定保护空缺,进而运用MaxEnt模型预测了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与变化趋势。结果表明:(1)中国南部和西南部是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物种丰富度最高的地区,尤其是四川中部、云南南部和东南部、广西北部、广东北部与海南。(2)热点网格的保护成效分析表明,171个(85.50%)热点网格得到了有效保护(含80.50%的物种),29个(14.50%)热点网格未得到自然保护区的保护(含51.20%物种)。(3)通过比较当前与未来气候变化下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潜在分布区分布,发现未来潜在分布区将向西藏东南部、广西西南部、广东南部以及福建南部等地扩张,而向环四川盆地、云南南部和贵州南部等地缩减。因此,需要加强这些区域生物多样性的动态监测,持续关注气候变化对该区域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的影响。基于该研究所确定的热点网格、保护成效以及潜在分布区的分析结果,可为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多样性优先保护区的确定和保护政策的制定提供有力的数据支持与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布格局 热点地区 保护成效 空缺分析 潜在分布区 气候变化
下载PDF
植物学界的一枝奇葩——记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重点实验室及其创新研究群体
6
作者 张志耘 屈红霞 《中国科学基金》 CSCD 北大核心 2003年第5期310-313,共4页
自然界的生命多种多样,繁衍生息、不断变化,形成了纷繁复杂的世界.生命进化现象一直是生物学家关注的焦点,生物的系统发育和进化机制是探索生命奥秘的主要内容之一.
关键词 植物学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系统与进化植物学重点实验室 科学研究 研究群体 系统植物学
原文传递
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研究进展:兼论国产类群的科级分类系统 被引量:52
7
作者 刘红梅 王丽 +1 位作者 张宪春 曾辉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6期808-829,共22页
综述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系统发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研究表明传统的蕨类植物概念(包括石松类和真蕨类)需要修订,一个关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也已经发表。中国的植物多样性很丰富,包括了世界上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各个主要类群的代表。本... 综述了石松类和蕨类植物系统发育的最新研究成果。目前研究表明传统的蕨类植物概念(包括石松类和真蕨类)需要修订,一个关于蕨类植物的分类系统也已经发表。中国的植物多样性很丰富,包括了世界上石松类和蕨类植物各个主要类群的代表。本文还利用rbcL基因序列(包括国产蕨类63科中的62科179属184种)构建了系统发育树。基于rbcL序列分析所获得的石松类和蕨类各主要类群间的系统演化关系同以往对各个特定类群开展的较为密集的类群取样和多性状分析(形态学+分子序列证据)的结果基本一致。在参考Smith等人系统的基础上,我们尝试性地对中国石松类和蕨类植物进行了科级水平上的系统发育重排。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中国 蕨类 石松类植物 蕨类植物 RBCL基因 系统重排
下载PDF
被子植物的一个“多系-多期-多域”新分类系统总览(英文) 被引量:29
8
作者 吴征镒 路安民 +2 位作者 汤彦承 陈之端 李德铢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2年第4期289-322,共34页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 1 998年发表的两篇文章的续篇。在那两篇文章中作者论述了关于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问题的基本观点。本文提出木兰植物门 (被子植物 )的一个新分类系统纲要 ,将木兰植物门分为 8纲 40亚纲 2 0 2目和 5 72科 ;其中命... 这篇文章是作者在 1 998年发表的两篇文章的续篇。在那两篇文章中作者论述了关于被子植物系统发育和演化问题的基本观点。本文提出木兰植物门 (被子植物 )的一个新分类系统纲要 ,将木兰植物门分为 8纲 40亚纲 2 0 2目和 5 72科 ;其中命名了 2 2新亚纲 (Annonidae,Illiciidae ,Ceratophyllidae,Lauri dae,Calycanthidae,Chloranthidae,Aristolochiidae,Polygonidae,Plumbaginidae ,Bromeliidae ,Zingiberidae ,Junci dae,Poaidae,Paeoniidae ,Papaveridae,Trochodendridae ,Betulidae ,Malvidae ,Ericidae ,Myrtidae ,Rutidae,Geraniidae)和 6新目 (Degeneriales,Aizoales,Platanales,Dipentodontales,Meliosmales,Balanitales)。并对每个科所包含的属。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木兰植物门 新亚纲 新目 系统 分类
下载PDF
防己科植物的叶表皮特征及其系统学意义 被引量:37
9
作者 洪亚平 潘开玉 +1 位作者 陈之端 路安民 《Acta Botanica Sinica》 CSCD 2001年第6期615-623,共9页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防己科 2 9属 5 0种 3变种的叶表皮形态。结果表明 :(1)该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 ,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和波状缘 ;首次发现一些属的表皮细胞排列成玫瑰花环式样 ;在Stephania等属发现其下表皮细胞中... 利用光学显微镜观察了防己科 2 9属 5 0种 3变种的叶表皮形态。结果表明 :(1)该科植物叶表皮细胞形状为多边形或不规则形 ,垂周壁式样为平直和波状缘 ;首次发现一些属的表皮细胞排列成玫瑰花环式样 ;在Stephania等属发现其下表皮细胞中央有乳突。 (2 )气孔器为无规则型、环列型、十字型、辐射型和不等细胞型 ,几乎均出现在下表皮 ,在表皮上的分布有散生和岛状聚集两种式样。 (3)在五族中 ,Pachygoneae族和天仙藤族的上、下表皮细胞多为多边形 ,垂周壁平直 ,气孔器多为十字型和辐射型 ;而另外三族的上、下表皮细胞多为无规则形 ,垂周壁波状 ,气孔器则以无规则型为主 ,这些相关性状对于科下族的划分具有重要价值 ,同时也为一些属的系统学关系提供了佐证。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防己科 叶表皮 系统学意义 植物
下载PDF
入侵植物凤眼蓝繁育系统在中国境内的地理变异 被引量:17
10
作者 任明迅 张全国 张大勇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4年第6期753-760,共8页
对中国境内的凤眼蓝 (Eichhorniacrassipes)进行了大规模地理范围的调查 ,分析了 2 4个地点 4 0个种群的克隆繁殖与有性繁殖的相对水平、三型花柱的花型变化以及花部综合特征的变异。 4 0个种群都以克隆繁殖为主要更新方式。其中 36个... 对中国境内的凤眼蓝 (Eichhorniacrassipes)进行了大规模地理范围的调查 ,分析了 2 4个地点 4 0个种群的克隆繁殖与有性繁殖的相对水平、三型花柱的花型变化以及花部综合特征的变异。 4 0个种群都以克隆繁殖为主要更新方式。其中 36个种群只有三型花柱中的M花型 ;南宁、重庆的种群中出现了频率极低的L花型 ;南宁、重庆、福州和海口种群内 ,出现了具有促进花内自交潜能的半同长花柱花型 (柱头与花药相靠拢的M花型变异体或L花型变异体 )。与其它地方种群相比 ,西南和海南岛的种群表现出较多样化的繁育系统。M和L花型个体的结实个体率都约为 4 % ,没有显著差异 ,种子产量在两花型个体之间也没有差异。由于种群内花型的残缺 ,作为促进花型之间异交传粉适应机制的三型花柱繁育系统已经解体 ,部分种群中出现了可以促进花内自交的半同长花柱变异体。克隆繁殖是凤眼蓝适应入侵生境的一种形式 ,花内自交是凤眼蓝繁育系统在入侵过程中可能的进化方向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入侵植物 凤眼蓝 繁育系统 中国 地理变异 进化 雨久花科
下载PDF
植物种群交配系统、亲本分析以及基因流动研究 被引量:48
11
作者 何田华 葛颂 《植物生态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01年第2期144-154,共11页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有关植物种群交配与散布过程的研究与日俱增 ,重点集中在利用母本子代系列 (Ma-ternal progeny arrays)来估计种群间自交与异交的相对比例 ,种群的花粉散布与雄性育性变异的模式。早期的研究主要依靠排除法来确定亲... 在过去的二十年中 ,有关植物种群交配与散布过程的研究与日俱增 ,重点集中在利用母本子代系列 (Ma-ternal progeny arrays)来估计种群间自交与异交的相对比例 ,种群的花粉散布与雄性育性变异的模式。早期的研究主要依靠排除法来确定亲本 ,但几乎同时也意识到基因流动事件几乎是检测不到的。在大多数估计中 ,难以做到为大多数非迁移子代确定唯一的亲本。因此 ,基因流动与雄性育性的最大似然性方法得以引入该领域的研究。本文介绍了用单位点和多位点模型来估计家系与种群自交与异交的相对频率 ,着重阐述了目前可用于亲本分析与基因流的估计方法。最后介绍了我们对木根麦冬交配系统与亲本分析的研究以及亲本分析将来的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亲本分析 交配系统 基因流动 排除分析 最大似然性分析 植物 种群
下载PDF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形成与研究进展 被引量:15
12
作者 张剑 徐桂霞 +1 位作者 薛皓月 胡瑾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7年第1期1-30,共30页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是最近十几年来才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主要分支之一。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产生经历了进化生物学与胚胎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三次大的综合,其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初冯.贝尔所创立的比较胚胎学。相关... 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是最近十几年来才兴起的一门学科,它是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主要分支之一。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产生经历了进化生物学与胚胎学、遗传学和发育生物学的三次大的综合,其历史可追溯到19世纪初冯.贝尔所创立的比较胚胎学。相关研究曾沉寂了近一个世纪,直到20世纪80年代早期,动物中homeobox基因被发现,90年代初花发育的ABC模型被提出,加之对发育相关基因研究的不断深入,才使基因型与表型联系了起来,进而促进了进化发育生物学的飞速发展。目前进化发育生物学已成为21世纪生命科学领域的研究热点之一。本文详细阐述了进化发育生物学产生和发展的历程,综述了最近十几年来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的主要研究进展。文中重点介绍了与植物发育密切相关的MADS-box基因在植物各大类群中的研究现状,讨论了植物进化发育生物学领域的研究成果对花被演化、花对称性以及叶的进化等重要问题的启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化发育生物学 被子植物 MADS-BOX 基因家族 系统发育
下载PDF
试论木兰植物门的一级分类——一个被子植物八纲系统的新方案 被引量:19
13
作者 吴征镒 汤彦承 +1 位作者 路安民 陈之端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8年第5期385-402,共18页
近年来,植物比较形态学、化学分类学、古植物学、分支系统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结果,对传统上将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两大群的一级分类提出了挑战,怀疑这样的分类是否能反映被子植物内部的主要进化趋势。我们认为分类必须... 近年来,植物比较形态学、化学分类学、古植物学、分支系统学和分子系统学研究的结果,对传统上将被子植物分为单子叶和双子叶植物两大群的一级分类提出了挑战,怀疑这样的分类是否能反映被子植物内部的主要进化趋势。我们认为分类必须建立在谱系关系上,以表示其自然系统。在早白垩世结束之前,其中有一次被子植物大辐射,有8条主传代线似已明显出现。根据林奈阶层系统,我们以“纲”级来命名这些传代线以显示被子植物内部的主要进化趋向,虽然某些“纲”是并系类群。我们不否认,我们是进化系统学家,并系类群可以作为一个自然类群来命名而被接受。这8个纲列述如下:木兰纲、樟纲、胡椒纲、石竹纲、百合纲、毛茛纲、金缕梅纲、蔷薇纲。在本文中,每个纲只举其所包含的主要的科,至于纲间的系统关系,以及纲内的分类系统,有待进一步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门 木兰植物门 系统发育 分类学 系统学
下载PDF
被子植物系统学中花发育研究的进展及对今后研究的思考 被引量:38
14
作者 孙坤 陈家宽 陈之端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8年第6期558-568,共11页
从花发育研究的方法、花发育与被子植物花部结构的多样性、花发育与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以及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被子植物系统学中花发育研究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例举了一些重要结果。同时,对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和... 从花发育研究的方法、花发育与被子植物花部结构的多样性、花发育与被子植物的系统发育以及花发育的分子遗传学等四个方面对近年来被子植物系统学中花发育研究的主要进展作一综述,例举了一些重要结果。同时,对该领域今后研究的方向和应注意的一些问题作了简要评论。作者认为植物的形态结构可以看作是一个时空过程,在系统学研究中对花部性状的分析和认识应该树立动态的观点。今后应该从动态的角度开展被子植物花的发生和发育以及性状在不同类群间的比较等方面的广泛研究,并加强对在被子植物花的起源和演化中起重要作用的花部同源异型现象的发育过程的观察。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被子植物 花的发育 系统发育
下载PDF
植物分子系统学近五年的研究进展概况 被引量:79
15
作者 汪小全 洪德元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7年第5期465-480,共16页
本文综述了与分子系统学发展密切相关的4个因素:1.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不断改进;2.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3.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基因种类不断增加,对这些基因进化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4.化石DNA的研究。本文还阐述了核基因及叶绿体基因在系... 本文综述了与分子系统学发展密切相关的4个因素:1.分子生物学方法的不断改进;2.基因组的全序列测定;3.用于分子系统学研究的基因种类不断增加,对这些基因进化规律的认识不断深入;4.化石DNA的研究。本文还阐述了核基因及叶绿体基因在系统学研究中的应用,例举了rbcL、matK、18s rDNA和ITS序列分析在植物系统发育研究中取得的重要成果,同时提出了分子系统学研究中应注意的一些问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分类学 分子系统学 研究进展
下载PDF
浅评当今植物系统学中争论的三个问题——并系类群、谱系法规和系统发育种概念 被引量:8
16
作者 汤彦承 路安民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5期403-419,共17页
一般来讲,进化学派承认分支学派对系统学的研究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如应用分支分析方法重建系统发育,应用共有衍征确定分类群之间的分支关系以及应用外类群方法来判断性状的极性等,都对系统学的方法有所改进。但分支学派的致命缺点是拒... 一般来讲,进化学派承认分支学派对系统学的研究作出了有意义的贡献,如应用分支分析方法重建系统发育,应用共有衍征确定分类群之间的分支关系以及应用外类群方法来判断性状的极性等,都对系统学的方法有所改进。但分支学派的致命缺点是拒绝接受并系类群。我们属于进化学派,认为并系类群是可以接受的。例如,根据分子资料分析,Zabelia属可以包括于Abelia属内。Zabelia属不但在花粉上和Abelia属不同,可能由于它占有了新的生态位,获得了新的特征,如叶柄基部膨大两两联合,并宿存以保护腋芽。有理由认为它们应独立成属,并不由于Zabelia属从Abelia属分出而使后者成为一个并系类群而把它们合并。分支学派的一些学者认为生物名称作为交流的工具和生物信息储存系统应有明晰的、唯一的和稳定的特性。但具等级的林奈命名系统并不具有这些特性来命名分支和种。最后,PhyloCode被提出。PhyloCode对分支的命名方法有3种,即分支结点定义、分支基干定义和衍征定义。我们认为林奈命名系统作为传媒系统在生物学界的应用已近250年,若要废弃它而采用PhyloCode,必然会在命名方面引起一片混乱。但我们并不是说PhyloCode的拥护者所提出的建议一无是处,我们建议他们宜继续进行研究。由于应用生物学种概念于植物界产生了许多问题,因此多为植物系统学家所抛弃。分支学派的兴起,推动了系统发育种概念的提出。该概念基于3个特征,即自征、区别特征和基本排它,因此分别命名为自征种概念、特征种概念和谱系种概念。事实上,目前大多数植物系统学家仍然应用着形态–地理学种概念,但我们在划分种时,必须有尽可能多的资料,特别是要将传粉、繁育系统、分子系统学资料和形态学资料结合起来。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并系类群 谱系法规 系统发育种概念 植物系统学 外类群 并系 育种 分子系统学 生物信息 命名系统
下载PDF
一个被子植物“目”的新分类系统简介 被引量:7
17
作者 汤彦承 路安民 陈之端 《植物分类学报》 CSCD 1999年第6期608-621,共14页
去年,我们在本刊[36(2):178~192(1998)]介绍了Takhtajan的被子植物系统,若这个系统基本上是基于形态学(包括植物化学、染色体、解剖学等资料)的一个代表,那么今天我们乐意介绍一个基于吸取大量分子资料的系统。近20年来,分子... 去年,我们在本刊[36(2):178~192(1998)]介绍了Takhtajan的被子植物系统,若这个系统基本上是基于形态学(包括植物化学、染色体、解剖学等资料)的一个代表,那么今天我们乐意介绍一个基于吸取大量分子资料的系统。近20年来,分子系统学的飞速发展,足以能提出一个被?..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物 被子植物 分子系统学 系统发育学 分类系统
下载PDF
云南五种毛茛科植物的核形态研究兼论星果草属和鸡爪草属的系统位置(英文) 被引量:7
18
作者 杨亲二 龚洵 +1 位作者 顾志建 武全安 《云南植物研究》 CSCD 1993年第2期179-190,共12页
本文对产于云南的5种毛茛科植物进行了核形态研究。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静止核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分别属于复杂中央染色微粒型和中间型,中期染色体大,核型公式为2n=16=10m+4sm+2st;滇川翠雀花(Delphinium delavavi Franch.... 本文对产于云南的5种毛茛科植物进行了核形态研究。升麻(Cimicifuga foetida L.)的静止核和有丝分裂前期染色体分别属于复杂中央染色微粒型和中间型,中期染色体大,核型公式为2n=16=10m+4sm+2st;滇川翠雀花(Delphinium delavavi Franch.)染色体较大,核型公式为2n=16=4m+6sm+6st;星果草(Asteropyrum peltatum(Franch.)Drumm.et Hutch.)的静止核和分裂前期染色体分别为复杂中央染色微粒型和中间型,中期染色体较大,为R型,核型公式为2n=16=10m+4sm+2st;云南黄连(Coptis teeta Wall.)的静止核为简单中央染色微粒型和复杂中央染色微粒型的过渡类型,分裂前期染色体为近基型和中间型的过渡类型,中期染色体较小,为C型,核型公式为2n=18=14m+4sm;粉背叶人字果(Dichocarpum hypoglaucum W. T.Wang et Hsiao)的静止核和前期染色体分别属于简单中央染色微粒型和近基型,中期染色体很小,豆状,T型,数日为2n=24。其中星果草的核型、粉背叶人字果的染色体数目、滇川翠雀花和云南黄连的染色体数日和核型为首次报道。本文还指出了张芝玉认为鸡爪草属(Calathodes)的染色体属于T型的观点是错误的。鸡爪草属的染色体属于R型。根据上述结果并结合有关资料,本文重点讨论了星果草属和鸡爪草属的系统位置,认为星果草属与黄连属和人字?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毛莨科 形态 鸡爪草属 星果草属
下载PDF
古DNA及其在生物系统与进化研究中的应用 被引量:3
19
作者 俞国琴 郑云飞 +1 位作者 石春海 葛颂 《植物学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05年第3期267-275,共9页
古DNA是指从已经死亡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中得到的DNA。本文回顾了近20年古DNA研究所经历的3个阶段,从早期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较少并主要利用克隆技术,到后来由于PCR技术的出现以及提取化石DNA技术的成熟从而出现大量有关古DNA的报道;... 古DNA是指从已经死亡的古代生物的遗体和遗迹中得到的DNA。本文回顾了近20年古DNA研究所经历的3个阶段,从早期参与研究的科学家较少并主要利用克隆技术,到后来由于PCR技术的出现以及提取化石DNA技术的成熟从而出现大量有关古DNA的报道;近几年由于发现不少问题,并引起激烈的争论,科学家们因此而开始考虑古DNA的真实性问题,并且提出了开展古DNA研究的严格标准。本文还讨论了古DNA在人类起源、系统发育重建、动植物驯化及考古研究中的重要意义以及现状,表明古DNA的研究给某些原先的观点如人类的非洲起源说提供了重要证据,也对某些观点提出了挑战;古DNA研究还提供了某些已经灭绝生物的形态学和分子资料,为从序列上确定古代材料的系统位置并有效地补充仅用现代DNA建立起来的谱系提供了来自古生物的依据。在动植物驯化及考古方面,古DNA证据也为科学家提供了许多有价值的信息。最后,本文还对古DNA研究的应用前景进行了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古DNA 生物系统 应用 进化 植物驯化 DNA技术 PCR技术 非洲起源说 科学家 克隆技术 人类起源 系统发育 考古研究 系统位置 研究所 真实性 形态学 古生物 古代 证据 成熟 化石 灭绝
下载PDF
桦木科植物的系统发育和演化 被引量:10
20
作者 陈之端 路安民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1年第3期188-191,共4页
全面阐述桦木科 6属 36种植物叶表皮和花粉的形态及系统学价值 ;首次揭示中国特有属———虎榛子属胚胎发育的全过程 ;化石植物有重要发现 ,发现了美国怀俄明古新世一个化石新属———Cranea和Palaeocarpinus属的两个化石新种 ,是迄今... 全面阐述桦木科 6属 36种植物叶表皮和花粉的形态及系统学价值 ;首次揭示中国特有属———虎榛子属胚胎发育的全过程 ;化石植物有重要发现 ,发现了美国怀俄明古新世一个化石新属———Cranea和Palaeocarpinus属的两个化石新种 ,是迄今为止所发现的桦木科榛亚科最早的化石纪录 ;利用形态学资料、rbcL基因序列、ITS序列分别对桦木科及外类群进行分支分析 ,并根据化石植物提供的证据 ,将三者结合分析 ,重建了桦木科的系统发育 。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桦木科 系统发育 演化 被子植物 金缕棉类植物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53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