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70篇文章
< 1 2 4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绍兴文理学院刘庆明博士团队介绍
1
作者 刘庆明 郑辉 +3 位作者 崔慧敏 郦佳丽 沈滢 张磊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F0003-F0003,共1页
绍兴文理学院刘庆明博士团队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SCI,IF=5.8,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Modulation of d1PFC fun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b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me thamphetam... 绍兴文理学院刘庆明博士团队在Translational Psychiatry(SCI,IF=5.8,中科院1区top)期刊上发表了题为“Modulation of d1PFC function and decision-making capacity by repetitive transcranial magnetic stimulation in me thamphetamine use disorder”的研究论文。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绍兴文理学院 STIMULATION Psychiat
下载PDF
第二人称人际互动中的婴儿学习:自然教育学假说评析
2
作者 徐慧艳 王小英 陈巍 《心理发展与教育》 北大核心 2025年第2期284-291,共8页
社会认知理论越来越突出第二人称动态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认知发展心理学家Csibra和Gergely等人提出的自然教育学假说认为,婴儿在与成人面对面互动中基于对行为的目的论表征,能快速地理解“你”(成人)的教并且有效地完成“我”(婴儿)... 社会认知理论越来越突出第二人称动态互动对学习的重要性。认知发展心理学家Csibra和Gergely等人提出的自然教育学假说认为,婴儿在与成人面对面互动中基于对行为的目的论表征,能快速地理解“你”(成人)的教并且有效地完成“我”(婴儿)的学。自然教育学的发生机制由交流、示范与共享所构成,具体表现为婴儿敏感地接收到明示信号并识别出交际意图,产生指向性期望,并倾向于将“此时此地”的信息泛化为具有概括性的通用知识。自然教育学假说引领的第二人称互动方法在社会认知发展领域产生了深远影响,对儿童早期社会性学习具有重要意义,未来需要加强相关实证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自然教育学 目的论 第二人称人际互动
原文传递
对话心智与身体:具身认知的内感受研究转向 被引量:19
3
作者 张静 陈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1年第1期30-36,共7页
具身认知观念强调心智是根植于身体的,身体经验会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但"心智与身体的对话是如何进行的?"、"身体通过何种渠道如何影响心智?"等问题仍一直困扰着具身认知的支持者。传统的具身认知研究遭遇可... 具身认知观念强调心智是根植于身体的,身体经验会对认知过程产生重要影响。但"心智与身体的对话是如何进行的?"、"身体通过何种渠道如何影响心智?"等问题仍一直困扰着具身认知的支持者。传统的具身认知研究遭遇可重复性危机,身体状态改变影响高级认知的结论受到质疑。近年来,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内感受与身体表征、具身情绪以及社会认知等存在着密切的联系,因而内感受很有可能在身体加工和高级认知过程中起着重要的调节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内感受 具身认知 身体表征 多感官整合
原文传递
进食障碍的内感受研究:从理论框架到应用构想
4
作者 张静 陈巍 马欢欢 《心理技术与应用》 2022年第12期706-713,共8页
进食障碍是一种以进食或进食相关行为的持续性紊乱为特征的疾病,同时还伴有一系列严重的失调现象,可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早期的研究往往更加侧重于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内感受研究的发展,进食障碍的内感受缺陷... 进食障碍是一种以进食或进食相关行为的持续性紊乱为特征的疾病,同时还伴有一系列严重的失调现象,可对患者的生理和心理造成极大伤害。早期的研究往往更加侧重于社会和心理因素的影响,近年来随着内感受研究的发展,进食障碍的内感受缺陷问题也日益受到关注。本文从内感受的维度开始,介绍不同进食障碍疾病中以及进食障碍相伴随现象中的内感受缺陷问题的研究,并对进食障碍的内感受研究可能带来的干预方式的改变与改善进行展望。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进食障碍 内感受缺陷 神经性厌食症 神经性暴食症 身体意象
下载PDF
建构心智化课堂:认知工具的视角 被引量:3
5
作者 陈巍 孙洋洋 潘亚峰 《远程教育杂志》 CSSCI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1-26,共16页
人类文化认知的独特性使得人类成为拥有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的心智化群体,人类天生具备在社交过程中加工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伴随学校教育兴起,这种社会物种的天性却被越来越多的规训束缚而得不到释放,以致传统课堂的互动空间无法满足... 人类文化认知的独特性使得人类成为拥有社会互动和文化传承的心智化群体,人类天生具备在社交过程中加工处理社会信息的能力。伴随学校教育兴起,这种社会物种的天性却被越来越多的规训束缚而得不到释放,以致传统课堂的互动空间无法满足心智化发展的需求。如何在课堂教学中顺应人类的社交天性?文化进化心理学家海斯的认知工具理论提供了认识论框架,将心智化系统视作一种文化进化产物的认知工具集成,进而启发我们将社会动机、模仿、读心与叙事等“认知机制之磨”融入课堂的学与教。该范型将有归属感的社会性学习者、交互式的学习过程、为教而学的学习方式以及作为社会叙事的学习内容四大要素耦合起来,有助于生成一种“心智化课堂”,以释放课堂教学的社交天性。未来的研究可结合计算建模对认知工具和社会学习过程进行整合,在自然情境中革新心智化课堂范式,并关注心智化课堂中学习不良者的甄别和干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文化学习 认知工具 社会脑 心智化课堂 第二人称神经科学
下载PDF
3~6岁儿童同胞关系的异质性及其影响因素:基于潜在剖面分析
6
作者 徐慧艳 王小英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46-353,共8页
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索3~6岁儿童同胞关系的不同特征模式,并且进一步探讨个体心理理论与亲子关系对儿童早期同胞关系类型的影响。采用同胞行为量表、社会理解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对1410名二孩家庭的3~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儿童同... 运用潜在剖面分析探索3~6岁儿童同胞关系的不同特征模式,并且进一步探讨个体心理理论与亲子关系对儿童早期同胞关系类型的影响。采用同胞行为量表、社会理解量表、亲子关系量表对1410名二孩家庭的3~6岁儿童进行调查,结果发现:(1)儿童同胞关系可以分为磨合成长型(48.94%)、相对和谐型(47.09%)和矛盾冲突型(3.97%)三种类型;(2)儿童个体心理理论以及亲子关系亲密性越高,亲子关系冲突性越低,其同胞关系类型更倾向归属于相对和谐型。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同胞关系 心理理论 亲子关系 潜在剖面分析 3~6 岁儿童
下载PDF
恐音症的临床心理特征及其神经机制 被引量:1
7
作者 徐天宇 徐慧艳 +1 位作者 平贤洁 陈巍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4年第1期56-67,共12页
恐音症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性心理障碍,会导致患者对某些日常声音产生负面情绪、生理唤醒和异常行为,并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恐音症与强迫症等心身疾病存在症状上的重叠,但其在脑岛、眶额皮层、运动皮层上却表现出神经特征的独... 恐音症是一种特殊的情绪性心理障碍,会导致患者对某些日常声音产生负面情绪、生理唤醒和异常行为,并严重影响其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恐音症与强迫症等心身疾病存在症状上的重叠,但其在脑岛、眶额皮层、运动皮层上却表现出神经特征的独特性。进一步的脑成像显示,恐音症在视听皮层、边缘系统、自主神经系统、脑岛、运动皮层间存在异常功能连接。强烈世界理论和过度镜像模型为恐音症在注意系统、感知系统、情绪系统、感知-动作联结系统等异常方面提供了其临床心理及神经机制的解释。在此基础上,通过区分单通道干预和跨通道干预方案,从修正认知、重塑神经活跃程度、改善脑区间功能连接等角度,为完善和建构恐音症治疗方案提供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恐音症 情绪障碍 镜像神经元 强烈世界理论 跨通道干预
下载PDF
长时记忆影响工作记忆的门控机制
8
作者 张引 李月 +1 位作者 陈巍 李永鑫 《心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5期395-403,共9页
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都是人类信息存储的重要方式,且已有证据表明长时记忆会对工作记忆产生影响。但长时记忆具体影响工作记忆的作用机制,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从门控机制的角度阐述长时记忆对工作记忆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近期长时记忆... 长时记忆和工作记忆都是人类信息存储的重要方式,且已有证据表明长时记忆会对工作记忆产生影响。但长时记忆具体影响工作记忆的作用机制,有不同的观点。本文主要从门控机制的角度阐述长时记忆对工作记忆的影响。首先回顾了近期长时记忆影响工作记忆的门控机制范式和结果,包括回忆报告范式、Hebb范式和Reference-back范式。已有证据表明“注意闸门”控制着长时记忆流向工作记忆的信息,当闸门处于打开状态时,工作记忆得以更新,当闸门处于关闭状态时,工作记忆信息得以维持并屏蔽干扰信息。其次,分别从项目表征和联结表征的角度阐述了长时记忆对工作记忆产生的影响及其门控作用的认知机制。最后小结并展望了未来研究方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长时记忆 工作记忆 门控机制 联结记忆
下载PDF
活力形态及其神经基础:寻找失落的社会认知拼图
9
作者 赵翥 陈巍 汪寅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4年第3期269-280,共12页
过去的行为研究聚焦于探索其目标和意图,而忽略行为通过执行方式的变化所传递出的不同情绪、情感状态,Stern使用“活力形态”描述这一维度。研究发现,视觉和听觉都能够传递活力形态,并且均在背侧中脑岛通过镜像机制进行加工。自闭症患... 过去的行为研究聚焦于探索其目标和意图,而忽略行为通过执行方式的变化所传递出的不同情绪、情感状态,Stern使用“活力形态”描述这一维度。研究发现,视觉和听觉都能够传递活力形态,并且均在背侧中脑岛通过镜像机制进行加工。自闭症患者在活力形态的识别与表达两方面同时存在缺陷,显示出活力形态对社会互动的重要性。活力形态的研究为具身模拟论,快速社会认知提供了支持。未来的研究需要探索更多种类活力形态,勾勒出活力形态自身的谱系。同时,需要澄清活力形态与情绪、情感的关系,以及行为的目标、意图和活力形态如何相互影响。这些工作都应该在第二人称范式下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活力形态 社会认知 镜像机制 脑岛 具身模拟
下载PDF
孤独症谱系障碍个体的社交动作:预测加工视角
10
作者 何建青 刘童玮 +1 位作者 鲍晨烨 陈巍 《应用心理学》 CSSCI 2024年第5期429-441,共13页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ASD)个体在社交中表现出独特的动作特点。从预测加工的视角来看,可以从动作准备和动作执行两方面分析。在动作准备中,ASD个体表现出社交动作的信息准备缺失。在动作执行中,他们的知觉和行动之间协调不佳。此外,ASD... 孤独症谱系障碍(简称ASD)个体在社交中表现出独特的动作特点。从预测加工的视角来看,可以从动作准备和动作执行两方面分析。在动作准备中,ASD个体表现出社交动作的信息准备缺失。在动作执行中,他们的知觉和行动之间协调不佳。此外,ASD个体社交动作相关脑区缺陷表现为神经远程连接受损,而短程连接过度。未来研究应该增加ASD与精神分裂症在预测加工框架下的横向比较,结合虚拟现实技术,制定促进ASD社会互动的干预方法。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孤独症谱系障碍 预测加工 贝叶斯脑 社交动作
下载PDF
认知神经科学如何言说儒道佛
11
作者 蒋柯 邱惠林 《心理研究》 CSSCI 2024年第3期286-288,共3页
2021年12月,由刘昌教授、罗劲教授和郭斯萍教授等人共同撰写的《儒道佛与认知神经科学》一书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猜想,刚拿到这本书时,很多读者会有和我类似的好奇与疑问:如何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来言说儒道佛呢?或者,儒道佛为何... 2021年12月,由刘昌教授、罗劲教授和郭斯萍教授等人共同撰写的《儒道佛与认知神经科学》一书经由科学出版社出版了。我猜想,刚拿到这本书时,很多读者会有和我类似的好奇与疑问:如何用认知神经科学的技术来言说儒道佛呢?或者,儒道佛为何可能与认知神经科学发生勾连呢?毕竟,儒道佛与认知神经科学之间存在如此巨大的系统性话语反差。当我们试图用一种文化体系的话语范畴去言说另一种文化体系时,必然会遭遇文化的解释悖论。因为,人们无法给文化做出一个“属+种差”式的逻辑定义。然而,当我们用一种文化去言说另一种文化时,必然要对所言说的“他种文化”做出适当的逻辑定义,两种话语体系之间是否具有意义同一性以及可转译性等问题就成为了文化之间的言说障碍(管素叶等,2020)。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认知神经科学 儒道佛 文化的解释 同一性 言说 话语范畴 系统性
下载PDF
儿童生命性感知及其与社会认知发展的关系
12
作者 周珲 林翠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10,共10页
对客体是否具有生命性的识别与判断是个体正确理解客观事物并与之互动的基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生命性感知表现出与生俱来的敏感性,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特殊性。因此,着重探讨儿童生命性感知的特点。首先,介绍生命性感知的加工特征,... 对客体是否具有生命性的识别与判断是个体正确理解客观事物并与之互动的基础。在儿童发展过程中,生命性感知表现出与生俱来的敏感性,并具有一定的独特性与特殊性。因此,着重探讨儿童生命性感知的特点。首先,介绍生命性感知的加工特征,探讨不同线索加工对生命性感知的影响。其次,从皮亚杰的万物有灵论出发,探讨生命性感知在儿童阶段的特点,以及生命性感知与儿童社会认知发展的关系。最后,探讨儿童生命性感知的神经机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生命性感知 儿童 万物有灵论 社会认知发展
下载PDF
他心问题与交互主义:第二人称神经科学的探究与实践
13
作者 刘庆明 崔慧敏 董达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4年第10期11-18,共8页
心智哲学领域采用理性论、理论论以及模拟论来解释我们是如何理解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而互动理论强调了人际互动在理解他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哲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学者的重视。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超越观察的社会认知方... 心智哲学领域采用理性论、理论论以及模拟论来解释我们是如何理解他人的心理活动的,而互动理论强调了人际互动在理解他心问题中的重要作用,引起了哲学、认知神经科学以及心理学等领域学者的重视。第二人称神经科学超越观察的社会认知方法,主张一种基于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和情感交流,在师生互动、教育神经科学、合作与竞争、创造性及社会决策等研究领域得到了突飞猛进的发展。从他心问题的第二人称转向以及第二人称神经科学的实践出发对该问题进行探讨,认为这一科学方法将会为社会互动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第二人称神经科学 他心问题 社会认知
下载PDF
大学生嫉妒对攻击行为的影响:自卑的中介作用
14
作者 徐西良 张颖 王财玉 《池州学院学报》 2024年第4期71-74,共4页
为了探讨大学生嫉妒、攻击行为以及自卑三者之间的关系,以4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嫉妒量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及自卑感量表(FIS)进行施测。结果显示:大学生嫉妒、攻击性与自卑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485,0.504,0.526;p... 为了探讨大学生嫉妒、攻击行为以及自卑三者之间的关系,以422名大学生为被试,采用大学生嫉妒量表、Buss-Perry攻击性量表及自卑感量表(FIS)进行施测。结果显示:大学生嫉妒、攻击性与自卑感两两之间均呈显著正相关(r=0.485,0.504,0.526;p<0.01);大学生嫉妒对攻击性的影响具有统计学意义(β=0.330,p<0.001);大学生嫉妒通过自卑感对攻击性的间接效应具有统计学意义,自卑在大学生嫉妒与攻击行为之间起着中介作用。因此,可以通过降低嫉妒和自卑水平来减少大学生的攻击行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嫉妒 攻击行为 自卑 大学生
下载PDF
同一性与他异性的紊乱--精神分裂症社会感知障碍的神经现象学分析 被引量:3
15
作者 徐慧艳 陈巍 《浙江社会科学》 CSSCI 北大核心 2020年第4期90-98,158,共10页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表现出稳定的社会认知障碍。现象学精神病理学使用自我与他人同一性和他异性的紊乱来描绘精神分裂症上述障碍。神经现象学的介入有助于澄清交互主体性层面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干扰与社会... 精神分裂症是一种常见的病因未明的精神障碍,表现出稳定的社会认知障碍。现象学精神病理学使用自我与他人同一性和他异性的紊乱来描绘精神分裂症上述障碍。神经现象学的介入有助于澄清交互主体性层面上精神分裂症患者的自我干扰与社会缺陷之间的关系。精神分裂症患者在多感觉整合上存在脑功能异常,主要表现为腹前运动皮层的多感觉表征受损。这种异常会影响连贯、原真的身体体验,从而产生自我干扰。扣带回皮层和腹侧前运动皮层之间的异常功能连接导致精神分裂症患者内在自我与外在自我之间的交互异常,破坏了自我与他人关系中的不对称性,加剧了同一性与他异性的紊乱,表现出超反思、自我感减弱与激进的他异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精神分裂症 同一性 他异性 神经现象学 神经机制
下载PDF
预测加工、认知可渗透性与读心 被引量:5
16
作者 陈巍 胡烨 《浙江学刊》 CSSCI 北大核心 2021年第3期153-162,共10页
预测问题一直以来既是读心活动的试金石,也是读心研究的难题之一。在常识心理学框架下心智理论和心智化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行为表现的预测。伴随心理学、心灵哲学与神经科学领域内预测加工理论的兴起,在预测加工... 预测问题一直以来既是读心活动的试金石,也是读心研究的难题之一。在常识心理学框架下心智理论和心智化的终极目标都是为了实现对他人心理状态及其行为表现的预测。伴随心理学、心灵哲学与神经科学领域内预测加工理论的兴起,在预测加工视角下考察读心的预测问题是一种有益尝试。脑的活动遵循自由能原理,将主动地推理其周围环境中未来事件的发生。通过诉诸感知-行动回路,脑实现预测误差最小化,并在最大程度上避免惊讶,从而得以适应环境,维持自身。知觉的认知可渗透性还会以自上而下的方式影响预测。上述观点均同样适用于解释社会互动中的读心预测。当前来自共情与动作意图理解的神经科学研究为上述解释提供了自然化方案,进一步佐证了读心预测加工假说的自洽性与融贯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读心 预测加工 自由能原理 认知可渗透性 镜像神经元
原文传递
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及其提升 被引量:7
17
作者 袁博 廖苏霞 +2 位作者 郭俏俏 高奇扬 陈思宇 《心理与行为研究》 CSSCI 北大核心 2022年第2期268-273,共6页
采用社会善念范式,探究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以及移情训练对流动儿童社会善念水平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低于非流动儿童;(2)移情训练活动可以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本研究... 采用社会善念范式,探究流动儿童与非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是否存在差异,以及移情训练对流动儿童社会善念水平的提升作用。结果表明:(1)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低于非流动儿童;(2)移情训练活动可以提升流动儿童的社会善念水平。本研究扩展了社会善念的研究领域,为促进流动儿童社会互动技能和亲社会行为提供了一定的理论支持和实证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流动儿童 亲社会行为 社会善念 移情训练
下载PDF
未成年人校园欺凌者的干预:一个神经咨询学假说 被引量:1
18
作者 陈巍 黄家裕 +2 位作者 王勇 周珲 何国意 《教育生物学杂志》 2020年第4期227-233,共7页
校园欺凌是近年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热点话题之一。针对欺凌者存在共情能力缺乏、执行功能缺陷和自我认知偏差等特点,尝试提出神经咨询学假说,该假说认为可以通过神经反馈使欺凌者与咨询师及时把握咨询的进程,并有助于纠正欺凌者的自我... 校园欺凌是近年关于未成年人犯罪的热点话题之一。针对欺凌者存在共情能力缺乏、执行功能缺陷和自我认知偏差等特点,尝试提出神经咨询学假说,该假说认为可以通过神经反馈使欺凌者与咨询师及时把握咨询的进程,并有助于纠正欺凌者的自我认知偏差。基于这种假说有助于确认欺凌者共情障碍与执行功能问题的神经机制,结合脑的可塑性原理与各种心理咨询手段与训练,可以通过改善欺凌者的共情缺陷,帮助欺凌者提升对情绪和身体的控制能力,从而有效减少攻击性行为的产生。未来的神经咨询学研究需要更多地关注受害者、旁观者、欺凌/受害者的心理问题,针对上述群体的不同心理特征,结合各种神经科学与咨询技术开展精确的干预以检验上述假说的合理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校园欺凌 神经咨询学 神经科学基础的认知行为治疗 镜像神经元
下载PDF
婴儿如何认识他心:“似我”假说述评
19
作者 孙洋洋 陈巍 《心理科学》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5期1099-1105,共7页
Meltzoff的“似我”假说认为,婴儿借助“我他对等”认识解读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通过他人间的互动信息推断和调整自身行为。“似我”认识以动作表征为基础,借助第一人称体验建立双向映射,对“似我”之人进行因果推理,由此构成发展路径... Meltzoff的“似我”假说认为,婴儿借助“我他对等”认识解读他人行为和心理状态,通过他人间的互动信息推断和调整自身行为。“似我”认识以动作表征为基础,借助第一人称体验建立双向映射,对“似我”之人进行因果推理,由此构成发展路径引导婴儿认识他心。注视追随与模仿两种初级社会学习机制进一步丰富了婴儿对社交关系的理解,使人类学习的渠道突破了自我体验的局限而变得更加多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婴儿 “似我” 模仿 第一人称体验 他心 社会认知
原文传递
中文版儿童共情商-系统化商量表的初步修订及信效度检验
20
作者 谢敏芳 王瑾钰 陈巍 《绍兴文理学院学报》 2020年第6期10-17,共8页
方法: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抽取绍兴地区4~11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由其家长完成问卷调查.其中,样本1(n=382)进行儿童共情商-系统化商量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2(n=1042)进行儿童共情商-系统化商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在样本2中随机选... 方法:采用整群取样的方法,抽取绍兴地区4~11岁儿童为研究对象,由其家长完成问卷调查.其中,样本1(n=382)进行儿童共情商-系统化商量表项目分析和探索性因素分析,样本2(n=1042)进行儿童共情商-系统化商量表验证性因素分析.在样本2中随机选取2个四年级班级学生(n=79)用于进行间隔2个月的重测信度检验.结果:中文版儿童共情商-系统化商量表共50个条目,模型良好,x2/df=2.78,RMSEA=0.04,SRMR=0.09,GFI=0.88,AGFI=0.86,CFI=0.85,IFI=0.85,TLI=0.83.男生共情分量表上显著低于女生(t=-5.72,p<0.001),系统化分量表上显著高于女生(t=3.46,p<0.001).共情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9,分半信度为0.81;系统化分量表Cronbachα系数为0.88,分半信度系数0.84.共情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87,系统化分量表重测信度为0.86.结论:中文版儿童共情商-系统化商量表具有良好的效度与信度,可用于中国儿童共情特质与系统化特质的评估.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共情商-系统化商量表 效度 信度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4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