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19篇文章
< 1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沙漠腹地绿洲植被覆盖度提取及植被指数优选 被引量:3
1
作者 王宁 周明通 +1 位作者 魏宣 郭玉川 《水土保持通报》 CSCD 北大核心 2022年第6期197-205,213,共10页
[目的]对沙漠腹地绿洲植被覆盖度提取及植被指数优选进行分析和研究,为该区选取最优植被指数反演极端干旱区绿洲植被覆盖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绿洲天然植被作为研究对象,以无人机航拍样地影像获取... [目的]对沙漠腹地绿洲植被覆盖度提取及植被指数优选进行分析和研究,为该区选取最优植被指数反演极端干旱区绿洲植被覆盖状况提供科学依据。[方法]选取塔克拉玛干沙漠腹地达里雅布依绿洲天然植被作为研究对象,以无人机航拍样地影像获取的植被覆盖度为基准,采用Sentinel-2B卫星影像提取多种典型植被指数,运用回归统计方法建立植被指数—植被覆盖度统计模型,在卫星像元尺度上确定反演干旱绿洲覆盖度的最优植被指数。[结果]①利用Image J软件提取样方植被覆盖度精度较高,总体精度可达88.67%。②土壤调节型植被指数(SAVI,MSAVI)在标准回归系数、确定系数评价指标中表现良好,指示极端干旱区天然植被覆盖变化有较好的适用性。[结论]在极端干旱区,Image J提取稀疏植被效果较好,SAVI,MSAVI更适合绿洲植被覆盖变化研究。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无人机 植被覆盖度 植被指数 多元回归 达理雅布依绿洲
下载PDF
新疆地区草地植被物候时空变化 被引量:11
2
作者 张仁平 郭靖 +1 位作者 冯琦胜 梁天刚 《草业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10期66-75,共10页
植被物候是反映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最客观、最敏感的指示器,研究新疆草地物候变化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土地覆盖动态产品(MCD12Q2)物候数据对新疆地区2001-2014年间草地物候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 植被物候是反映环境条件和气候变化最客观、最敏感的指示器,研究新疆草地物候变化对于深入理解和预测陆地生态系统的动态变化具有重要的意义。利用土地覆盖动态产品(MCD12Q2)物候数据对新疆地区2001-2014年间草地物候的时空变化进行了研究,主要结论如下:1)草地植被物候多年均值由低海拔到高海拔呈明显的区域性差异。海拔每升高1000m,返青期推迟13d,枯黄期提前7d,生长季长度缩短20d;2)新疆不同草地类型的返青期在第100~136天,枯黄期在第256~291天,生长季长度为122~190d;3)新疆草地返青期整体呈提前趋势,提前速率为0.11d·yr^(-1),草地枯黄期呈推迟趋势,推迟速率为0.14d·yr^(-1),生长季长度呈延长趋势,延长速率为0.25d·yr^(-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地区 草地 物候 时空变化 MCD12Q2
下载PDF
新疆经济林碳汇价值评估 被引量:10
3
作者 王伟 师庆东 +3 位作者 许紫峻 汪溪远 杨健 张毓涛 《西北林学院学报》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2期283-288,共6页
森林碳汇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减缓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新疆特色林果产业的研究多关注其经济产业价值,缺乏对其碳汇价值的评估。基于采样实测数据结合2014年林果统计年报相关数据,核算了新疆7种主要经济林的固碳功能,同时依照碳... 森林碳汇对全球气候变暖有减缓作用是目前研究的热点问题。对于新疆特色林果产业的研究多关注其经济产业价值,缺乏对其碳汇价值的评估。基于采样实测数据结合2014年林果统计年报相关数据,核算了新疆7种主要经济林的固碳功能,同时依照碳税法和市场经济价值法对新疆经济林固碳功能效益进行评估。结果表明,1)新疆经济林生态系统固碳量为14.49×105 t·a^(-1),单位面积年固碳量为1.90t·hm^(-2)·a^(-1),林分总年固碳价值为2.10×109元·a^(-1);2)就区域和生长时期来看,固碳实物量和价值量均为南疆>北疆>东疆,出产期>盛产期>产前期>衰产期;3)就研究对象而言,实物量和价值量均为杏>核桃>梨>其他乔木>苹果>枣>巴旦木。本研究定量分析经济林固碳能力,为全面了解新疆经济林固碳功能、评估经济林生态系统生产力提供数据参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新疆 经济林 固碳能力 固碳价值
下载PDF
GIS技术在农用地定级中的应用——以新疆吐鲁番市为例 被引量:2
4
作者 魏强 高敏华 刘洁 《安徽农学通报》 2009年第6期139-141,148,共4页
本文以新疆吐鲁番市农业用地为例,选则了自然、社会和区位因素为定级因素,借助Mapgis软件,将研究区农用地分为5个级别,旨在对今后的定级工作提供一定的参考。此次应用GIS软件的空间分析功能为农用地定级提供了便捷的途径。
关键词 农用地定级 MAPGIS 吐鲁番市
下载PDF
新疆农民增收问题的定量研究 被引量:2
5
作者 阿孜古丽.艾麦提 瓦哈甫.哈力克 古丽巴努.巴克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1年第10期1941-1947,共7页
【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各级政府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生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新疆农民收入整体水平低、增长速度缓慢、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农民持续增收仍面临许多困难。同时,从农业产业结构和农... 【目的】改革开放以来,新疆各级政府加大支农惠农力度,农民收入有了较大幅度的提高、农民生活也有了较大的改善。但新疆农民收入整体水平低、增长速度缓慢、结构不合理等问题突出,农民持续增收仍面临许多困难。同时,从农业产业结构和农村教育培训方面,提出若干解决新疆农民增收问题和实现新疆农村经济持续快速增长的对策和建议。【方法】定量研究新疆农民收入增收问题,分析农民收入进行时间序列并且利用MapInfo软件得出了农民人均纯收入的空间分布差异。【结果】农村改革30 a来,新疆城乡恩格尔系数都呈现出逐年下降的趋势。【结论】新疆农村农业的发展对农民收入的增长具有很大的推动作用,以市场为导向,依据资源优势,调整农业产业结构,发展高产高效特色农业,逐步实现农业市场化。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农民收入 定量研究 恩格尔系数 空间差异
下载PDF
不同生态系统蒸散发研究进展
6
作者 刘超 盛超亚 +2 位作者 刘俊杰 王娟 丁晓宇 《中南农业科技》 2023年第7期222-228,共7页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蒸散发作为生态系统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对于能量循环、热量流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1999—2021年不同生态系统中的蒸散发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每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适... 生态系统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和保障,蒸散发作为生态系统水文循环的重要环节,对于能量循环、热量流动具有不可估量的作用。对1999—2021年不同生态系统中的蒸散发研究论文进行了统计分析,总结了每种方法的基本原理、优缺点、适用性和误差来源;对比了不同生态系统类型和不同研究方法的估算精度;简要分析了蒸散发模型法和实测法应用中的参数、系统尺度、方法验证及适用性的不确定性;最后对不同生态系统遥感反演蒸散发拓展方法的发展趋势进行了探讨,并对未来的发展方向提出了建议。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发 生态系统 实测法 模型法
下载PDF
基于Midas GTS NX的废弃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康丹 付志鹏 杨建军 《能源与环保》 2024年第9期50-56,共7页
开展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对识别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及评估边坡治理措施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绍兴砂场废弃采砂矿山边坡为例,针对矿区内边坡A及边坡B进行研究。采用Midas GTS NX岩土分析软件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边坡... 开展矿山边坡稳定性分析对识别矿山地质灾害隐患及评估边坡治理措施有效性具有重要意义。以新疆乌鲁木齐市米东区绍兴砂场废弃采砂矿山边坡为例,针对矿区内边坡A及边坡B进行研究。采用Midas GTS NX岩土分析软件有限元强度折减法对边坡进行模拟计算,分析恢复治理前后矿山边坡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应用Midas GTS NX软件对边坡进行数值模拟分析,所得模拟结果科学直观,在边坡稳定性分析中表现出较好的效果;边坡A经工程措施治理后,稳定性系数明显增大,x轴方向位移量减小了93.9%,最大剪应变分散在各分级台阶的坡脚处,减小了95.5%,潜在滑移面消失,边坡达到稳定状态;通过削高填低、坡脚压实、削坡分级及排水工程等工程措施治理边坡,可有效增加边坡稳定性,消除边坡地质灾害隐患。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边坡稳定性 Midas GTS NX 稳定性系数 位移云图 最大剪应变云图
下载PDF
艾比湖地区棉田、撂荒地土壤CH_4排放通量日变化规律研究 被引量:6
8
作者 孙景鑫 刘东 +3 位作者 秦璐 张雪妮 何学敏 吕光辉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489-1496,共8页
【目的】定量分析干旱区农田撂荒前后土壤甲烷(CH4)排放通量的日变化,着重探讨影响土壤CH4排放的环境因子,为解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CH4排放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用静态箱法结合Li-7700快速CH4分析仪(Li-7700,L... 【目的】定量分析干旱区农田撂荒前后土壤甲烷(CH4)排放通量的日变化,着重探讨影响土壤CH4排放的环境因子,为解释人类活动对该地区农田生态系统的土壤CH4排放的影响提供数据支持。【方法】用静态箱法结合Li-7700快速CH4分析仪(Li-7700,Li-cor Inc,USA)对艾比湖地区农田生态系统中棉田及撂荒地生长季(2010年8月)的土壤CH4排放浓度和密度进行实时测定,并分析水热因子对土壤CH4排放的影响。【结果】棉田、撂荒地CH4排放具有较明显的昼夜变化,棉田呈双峰曲线,撂荒地呈单峰或双峰曲线。在观测时间内,10 a棉田的平均通量为2.23 mg/(m2.h),最大值为61.01 mg/(m2.h),最小值为-41.05 mg/(m2.h);10 a撂荒地的平均通量为-3.90 mg/(m2.h),最大值为50.25 mg/(m2.h),最小值为-87.39mg/(m2.h)。棉田、撂荒地土壤CH4排放与土壤含水量、空气相对湿度相关不显著;所有样地CH4排放量与15、20 cm的土壤温度相关性最高(相关系数:棉田为-0.70,-0.71;撂荒地为-0.52,-0.52,P<0.01);综合考虑水分、温度因素可以解释土壤CH4排放变化的70.60%~85.61%,这比单独考虑水分或温度对土壤CH4排放变化的解释度都高。【结论】棉田是土壤CH4微弱的源,撂荒地是土壤CH4微弱的汇,水分、温度是影响生长季棉田和撂荒地土壤CH4排放变化最主要的环境因子。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撂荒地 棉田 土壤CH4 昼夜变化
下载PDF
艾比湖地区棉花与芦苇群落光合和土壤呼吸特性对比整合初探 被引量:3
9
作者 何学敏 吕光辉 +2 位作者 秦璐 何静 徐敏 《新疆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2年第8期1509-1518,共10页
【目的】分别从拟合方程和CO2通量差值计算两个方面对棉花与芦苇的光合速率和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整合分析研究,旨在分别从光合速率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定量分析中寻找定性分析途径,探讨干旱区两大碳循环过程之间的异同,揭示干旱区棉花群落与... 【目的】分别从拟合方程和CO2通量差值计算两个方面对棉花与芦苇的光合速率和土壤呼吸速率进行整合分析研究,旨在分别从光合速率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定量分析中寻找定性分析途径,探讨干旱区两大碳循环过程之间的异同,揭示干旱区棉花群落与芦苇群落植物光合和土壤呼吸对生态系统CO2源/汇效应的贡献特征。【方法】利用LI-6400便携式光合作用测定系统和LI-8100自动土壤呼吸测量系统,于2009年6月、9月同步测定艾比湖地区棉花(Gossypium)和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群落光合与土壤呼吸速率时间动态及主要环境影响因子,在对二者日变化动态及水热因子对比分析的基础上,分别从拟合方程和CO2通量差值计算两个方面进行整合研究。【结果】棉花和芦苇的光合与土壤呼吸速率在午前(约07:00~11:00)与午后(约15:00~17:00)具有相同变化规律,正午(约11:00~15:00)植物通过自身调控使光合和土壤呼吸丧失同步性;棉花和芦苇群落白天具有不同的净光合日总量和土壤呼吸日总量特征,棉花为1.207×103和0.613×103mmol/(m2.d),芦苇为0.346×103和0.612×103 mmol/(m2.d)。【结论】共同作用于棉花与芦苇光合和土壤呼吸速率的影响因子,彼此之间表现出的相关性和差异性,可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两者同步变化时各自的特征;从芦苇群落到棉花群落不仅改变了植物光合和土壤呼吸的强度,在某种程度上也改变了土壤碳库、植物碳库和大气碳库比重,对干旱区碳循环过程产生不可忽视的作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艾比湖 光合速率 土壤呼吸 棉花 芦苇
下载PDF
南疆地区近41年的温度变化及其对农业生产的影响 被引量:15
10
作者 郭娟 师庆东 《干旱区资源与环境》 CSSCI CSCD 北大核心 2008年第9期76-82,共7页
选取南疆地区25个气象站点1961—2001年的平均气温数据资料,分析近41a南疆地区≥10℃积温,平均温度年、季变化倾向和周期性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表明:(1)1961—2001年,南疆地区≥10℃积温值增加,变化周期以6a,12a... 选取南疆地区25个气象站点1961—2001年的平均气温数据资料,分析近41a南疆地区≥10℃积温,平均温度年、季变化倾向和周期性变化特征及对农业生产的影响。分析表明:(1)1961—2001年,南疆地区≥10℃积温值增加,变化周期以6a,12a为主,持续天数增多。(2)平均温度呈上升趋势,20世纪90年代为最暖时期。春夏秋三季平均温度上升幅度不大,冬季平均温度上升最显著,对气候变暖贡献最大。平均温度振荡周期以3—4a,8a居多,各季较为一致。(3)≥10℃积温值增加,喜温作物生长期热量资源显著增加。冬季平均温度,尤其是最冷月平均气温的升高,有利于越冬作物种植北界向北扩展,多熟制向北推移,喜温作物面积扩大,复种指数提高。(4)南疆地区冬季气候变暖,冬温偏高,也造成了如冬季农田土壤水分蒸发量增加,易成病虫害,增大防治难度等不利影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积温 平均温度 小波分析 农业生产
下载PDF
集成土壤-环境关系与机器学习的干旱区土壤属性数字制图 被引量:14
11
作者 张振华 丁建丽 +4 位作者 王敬哲 葛翔宇 王瑾杰 田美玲 赵启东 《中国农业科学》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3期563-573,共11页
【目的】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是影响农业生产力、土地管理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土壤环境耦合关系,在机器学习算法框架下,定量预测出干旱区土壤酸碱度(pH)、土壤盐分含量(Soil Salt Content,SSC)与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 【目的】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是影响农业生产力、土地管理和生态安全的重要因素。通过土壤环境耦合关系,在机器学习算法框架下,定量预测出干旱区土壤酸碱度(pH)、土壤盐分含量(Soil Salt Content,SSC)与土壤有机质(Soil Organic Matter, SOM)3种土壤属性的空间分布,为干旱区农业生产和生态安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在渭干河-库车河绿洲干旱区于2017年7月设计采集典型表层(0-20 cm)土壤样品82个,依据土壤-环境之间的关系,集成DEM数据和Landsat 8数据提取出32种环境协变量,利用栅格重采样将提取出的32种变量重采样为90 m空间分辨率并转换为Grid格式参与建模。借助梯度提升决策树(Gradient Boosting Decision Tree,GBDT)模型依次对3类土壤属性的32种环境协变量进行重要性排序,并通过均方根误差(Root Mean SquareError,RMSE)界定出协变量重要性阈值点,从而筛选出参与3类土壤属性制图的环境协变量。进而运用随机森林(Random Forest, RF)、Bagging和Cubist 3种非线性模型建模,并引入多元线性回归模型(Multiple Linear Regression,MLR)进行对比分析,选出最优模型并绘制出90 m分辨率新疆渭干河-库车河绿洲干旱区pH、SSC与SOM 3种土壤属性图。【结果】梯度提升决策树能有效筛选出重要协变量,高程(Elevation)、剖面曲率(Profile Curvature)、差值植被指数(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扩展增强型植被指数(Extended Normalized Difference Vegetation Index)、调整土壤亮度植被指数(Modified Soil Adjusted Vegetation Index)、盐分指数S1(Salinity Index S1)以及盐分指数S6 (Salinity Index S6) 7类环境变量均参与3类土壤属性建模,其中SSC遴选出参与建模协变量15种,pH和SOM则均为17种,且遥感指标在预测土壤属性图中起到强大的作用。机器学习3种算法的结果均优于MLR。通过3种非线性模型对比发现,随机森林在3种土壤属性中均表现最佳。在随机森林预测的3种土壤属性中,土壤pH验证集效果R^2=0.6779,RMSE=0.2182,ρc=0.6084;在SSC预测中,验证集R^2=0.7945,RMSE=3.1803,ρc=0.8377;在SOM预测中,验证集R^2=0.7472,RMSE=3.5456,ρc=0.7009。【结论】GBDT所筛选出的重要性因子借助机器学习算法可以用于干旱区土壤属性制图,且随机森林模型均对3类土壤属性表现出最佳预测能力。依据所绘制的土壤属性图并结合土壤分类图厘清了3种制图属性的空间分布。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土壤属性 环境协变量 数字土壤制图 机器学习 梯度提升决策树模型 随机森林模型 Bagging模型 Cubist模型
下载PDF
应用地基激光雷达数据估算塔里木河下游胡杨叶面积指数 被引量:6
12
作者 巴比尔江·迪力夏提 玉米提·哈力克 +1 位作者 艾萨迪拉·玉苏甫 魏建新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0年第11期46-50,共5页
以塔里木河下游天然胡杨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地基激光雷达扫描胡杨三维点云数据,估算胡杨叶面积指数(LAI)。按照距离河道的远近选取5个监测样地,各样地选取5棵孤立木进行地基激光雷达扫描,利用冠层高度模型(CHM)和凸包算法获取树高、树冠... 以塔里木河下游天然胡杨林为研究对象,应用地基激光雷达扫描胡杨三维点云数据,估算胡杨叶面积指数(LAI)。按照距离河道的远近选取5个监测样地,各样地选取5棵孤立木进行地基激光雷达扫描,利用冠层高度模型(CHM)和凸包算法获取树高、树冠投影面积,采用冠层分析法(VCP)建立胡杨三维体素模型,根据冠层结构估算单棵树叶面积指数,实测值进行拟合验证,并分析叶面积指数与树高、胸径、河道距离、地下水埋深等参数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VCP模型所得叶面积指数值与实测数据具有显著相关性(R^2=0.959,P<0.01),且估算胡杨叶面积指数精度较高;胡杨叶面积指数与树高、胸径、不同河道距离相关性不显著;但叶面积指数与地下水埋藏深度相关性显著(R^2=0.923,P<0.01)。因此,运用地基激光雷达技术和VCP模型估测胡杨叶面积指数,可效为荒漠河岸林光合、蒸腾作用以及生物量、碳储量估算等研究提供技术支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下游 胡杨 地基激光雷达 叶面积指数
下载PDF
胡杨叶片纤维素质量分数及含水率对春尺蠖择食程度的影响 被引量:1
13
作者 黄倩倩 阿不都拉·阿不力孜 +2 位作者 玉米提·哈力克 田奥磊 程生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9期120-125,132,共7页
以择食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叶片的食叶昆虫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为研究对象,在塔里木河上游沙雅地区、中游英巴扎地区、下游阿拉干地区各选取与河道距离不同的5个监测样地(距离河道20、200、400、600、800 m)采集胡杨叶片... 以择食胡杨(Populus euphratica)叶片的食叶昆虫春尺蠖(Apocheima cinerarius)为研究对象,在塔里木河上游沙雅地区、中游英巴扎地区、下游阿拉干地区各选取与河道距离不同的5个监测样地(距离河道20、200、400、600、800 m)采集胡杨叶片样本,结合野外观察和室内分析,探究叶片纤维素质量分数及含水率对春尺蠖择食的影响。结果表明:胡杨叶片纤维素质量分数与春尺蠖择食程度的相关性显著,但与叶片含水率的相关性不显著。春尺蠖取食胡杨叶片时,表现出明显的“雄株叶偏食性”(即喜欢吃雄株叶片),受虫害脱叶的雄性胡杨占胡杨总量的52%,雌性胡杨仅占5%。3个地区未受虫害胡杨的叶片纤维素质量分数、剩余叶片百分比(PRF)高于受虫害胡杨。中游英巴扎样地的受虫害程度较高、范围较广,叶片纤维素质量分数水平为7.60%~15.30%。受虫害胡杨的叶片纤维素质量分数及剩余叶片百分比随离河道距离的增加而增加,即虫害分布呈明显的河流廊道效应。上游沙雅样地的虫害分布与河道距离呈正比,离河道越远,胡杨叶片受虫害的程度越高。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胡杨 纤维素 含水率 春尺蠖
下载PDF
人工输水影响下塔里木河下游阿拉干断面幼龄胡杨胸径变化 被引量:7
14
作者 买尔当.克依木 玉米提.哈力克 +2 位作者 塔依尔江.艾山 阿不都拉.阿不力孜 阿丽亚.拜都热拉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4年第9期15-18,32,共5页
以塔里木河下游12次人工输水的生态效益评估为长远目标,利用阿拉干断面2005、2010年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荒漠河岸林生态调查数据,分析了距河道50 m以内的345棵幼龄胡杨(胸径≤4 cm)的生长量和株数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 以塔里木河下游12次人工输水的生态效益评估为长远目标,利用阿拉干断面2005、2010年的胡杨(Populus euphratica)荒漠河岸林生态调查数据,分析了距河道50 m以内的345棵幼龄胡杨(胸径≤4 cm)的生长量和株数在不同时间和空间尺度上的变化,探讨了幼龄胡杨株数增减原因和胸径生长对人工输水的响应。结果表明:2005年实测幼龄胡杨株数为345棵,到2010年,其中42.61%的胡杨胸径增长明显,36.23%的胡杨胸径增长不明显,14.20%的幼龄胡杨在河道疏通工程中消失,6.96%的幼龄胡杨由于缺水而枯死。2005年的幼龄胡杨株数占总胡杨的比例为16.91%,2010年比例增加到31.17%。在时间尺度上,随着应急输水次数和累计输水量的增加,幼龄胡杨胸径生长量和株数显著增多。在空间尺度上,随着距河道距离的增加,幼龄胡杨的胸径生长量和株数呈现递减趋势,胸径生长量与距河道距离之间的对数相关性较高(R2=0.728 1),幼龄胡杨株数和距河道距离的多项式相关系数为0.7531。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塔里木河 人工输水 幼龄胡杨 胸径变化
下载PDF
短期氮素添加对高寒草地实测蒸散及生物量的影响
15
作者 刘超 盛超亚 +2 位作者 王娟 刘俊杰 丁晓宇 《新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中英文)》 CAS 2023年第4期486-491,504,共7页
为了更好地理解草地群落实际蒸散和生物量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通过短期原位模拟氮沉降实验,在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进行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实验(CK(0 g·m^(−2))、LN(5 g·m^(−2))、MN(10 g·m^(−2))、HN(15 g·m^(−2))、... 为了更好地理解草地群落实际蒸散和生物量对氮沉降的响应机制,通过短期原位模拟氮沉降实验,在巴音布鲁克高寒草地进行不同水平的氮素添加实验(CK(0 g·m^(−2))、LN(5 g·m^(−2))、MN(10 g·m^(−2))、HN(15 g·m^(−2))、SN(20 g·m^(−2))),研究草地群落不同时间尺度实测蒸散以及地上地下生物量对短期氮素添加的响应.结果表明:不同氮素添加没有改变草地蒸散量日变化特征峰值的出现时间,生长季初期、中期和末期草地蒸散量的峰值分别出现在15时和19时、17时、15时;不同氮素添加处理下蒸散量生长季变化特征在不同生长时期存在差异,其中生长季初期草地蒸散受到氮素添加影响较大,生长季中期和末期受到氮素添加影响较小;氮素添加显著增加了地上生物量,对地下生物量影响较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氮素添加 实测蒸散 生物量 巴音布鲁克
下载PDF
阿克苏市主要行道树叶面滞尘对叶片气体交换的影响 被引量:5
16
作者 凯丽比努尔.努尔麦麦提 玉米提.哈力克 +2 位作者 古丽卡玛尔.迪力木拉提 阿丽亚.拜都热拉 艾克热木.吾布力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5年第11期28-31,共4页
以新疆南部典型绿洲城市——阿克苏市主要行道树法国梧桐(Platanus×acerifolia)、圆冠榆(Ulmus densa)和桑树(Morus alba)作为观测对象,分别测定城市不同功能区3种树种洁净叶片和蒙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 以新疆南部典型绿洲城市——阿克苏市主要行道树法国梧桐(Platanus×acerifolia)、圆冠榆(Ulmus densa)和桑树(Morus alba)作为观测对象,分别测定城市不同功能区3种树种洁净叶片和蒙尘叶片的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和蒸腾速率(Tr)等气体交换参数,运用相关性分析和回归分析等方法,对比分析了植物叶面滞尘对叶片气体交换强度的影响,探明了叶面滞尘量与气体交换参数损失率的关系。结果表明:城市不同功能区同一个树种叶片气体交换能力有明显区别,由大到小的顺序表现为清洁区、居住区、工业区;同一个功能区不同树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差异显著(p〈0.05);不同绿化树种洁净叶片气体交换参数明显大于蒙尘叶片;树种叶片气体交换参数变化率与叶面滞尘量之间存在正相关关系,相关系数为0.909 1-0.998 2;植物叶片的气体交换参数损失率随叶面滞尘量的增加而增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绿洲城市 行道树 叶面滞尘 叶片气体交换 回归分析
下载PDF
外源硒对水稻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
17
作者 凌沥 翟辉 +5 位作者 张云舒 邵华伟 唐光木 葛春辉 徐万里 杨建军 《新疆农业科学》 2025年第1期103-109,共7页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气候条件下水稻主栽品种喷硒肥的吸收转移特征,分析硒肥种类与浓度交互作用对水稻籽粒硒含量的影响,为新疆南疆富硒水稻的种植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主栽水稻品种新稻11号为材料,采用纳... 【目的】研究新疆南疆气候条件下水稻主栽品种喷硒肥的吸收转移特征,分析硒肥种类与浓度交互作用对水稻籽粒硒含量的影响,为新疆南疆富硒水稻的种植生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以新疆南疆阿克苏地区主栽水稻品种新稻11号为材料,采用纳米硒、亚硒酸钠和有机硒类的硒肥,设置2.5、5、10和20 mg/L 4个喷施浓度的组合试验,研究叶面喷施硒肥对水稻植株硒吸收和转运的影响。【结果】硒肥处理均可显著提高稻米中的硒含量。籽粒、精米、叶片和茎部中的硒含量均随硒肥浓度的增加而提高;3种硒肥对稻米的富硒效果为有机硒>亚硒酸钠>纳米硒。喷施纳米硒肥时大部分硒积累在谷壳和米糠中,精米中的硒含量提高较少,而喷施有机硒和亚硒酸钠则使籽粒或精米的硒含量均显著提高。【结论】20 mg/L的有机硒和亚硒酸钠对水稻硒生物强化的效果最佳,使精米硒含量分别提高到0.88和0.72 mg/kg。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外源硒 水稻 吸收 转运 硒生物强化
下载PDF
双层模型下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蒸散计算 被引量:3
18
作者 师庆三 高翔 +3 位作者 谭军 王智 常顺利 师庆东 《干旱区研究》 CSCD 北大核心 2010年第6期933-938,共6页
基于双层模型原理,结合生长季的实测数据验证,计算新疆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生长季节蒸散量的时空变化,选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3种不同植物群落的蒸散量进行比较。结果表... 基于双层模型原理,结合生长季的实测数据验证,计算新疆艾比湖湿地植物群落生长季节蒸散量的时空变化,选择胡杨(Populus euphratica)、柽柳(Tamarix ramosissima)、梭梭(Haloxylon ammodendron)3种不同植物群落的蒸散量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艾比湖湿地生长季植物群落平均蒸散量约为10mm/d,最大值在20mm/d以上,出现在5~8月,总体表现出随季节变化先增长后降低的特点;3种典型植物群落蒸散强度依次为:胡杨群落>柽柳群落>梭梭群落。构建基于能量平衡的干旱区自然系统蒸散量模型时,应考虑地表植被类型和干旱区特性。研究结果对干旱区水量平衡计算、不同植物群落的蒸腾耗水量以及艾比湖湿地自然保护区生态建设规划具有一定的参考意义。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蒸散量 双层能量平衡模型 湿地 自然保护区 植物群落 艾比湖 新疆
原文传递
4个时期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覆盖度变化 被引量:6
19
作者 井云清 张飞 +1 位作者 张月 王娟 《湿地科学》 CSCD 北大核心 2016年第6期895-900,共6页
以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选用1972年、1998年、2007年和2013年9月或10月的Landsat MSS、Landsat TM和Landsat 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方法,得到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将植被覆盖度分为3个等级;运用转移矩阵... 以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为研究区,选用1972年、1998年、2007年和2013年9月或10月的Landsat MSS、Landsat TM和Landsat OLI遥感影像为主要数据源,采用像元二分方法,得到研究区的植被覆盖度,并将植被覆盖度分为3个等级;运用转移矩阵法,分析植被覆盖度变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与1972年相比,1998年植被有大幅度的改善,1998年低覆盖度(植被覆盖度≤30%)植被面积增加了708.80 km^2(占22.30%),植被类型主要为荒漠草原,高、中覆盖度植被面积分别仅增加不到3 km^2(占0.09%);与1998年相比,2007年该保护区的低覆盖度植被面积减少了943.82 km^2(占29.69%),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减少了1.24 km^2(占0.04%),而中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了0.9 km^2(占0.03%);与2007年相比,2013年该保护区的低覆盖度植被面积减少了232.73 km^2(占7.32%),中覆盖度植被面积减少了0.84 km^2(占0.03%),而高覆盖度植被面积增加了1.96 km^2(占0.06%);与1972年相比,2013年该保护区的低覆盖度植被面积减少了467.75 km^2(占14.71%),高、中覆盖度植被面积都有所增加,分别增加了3.56 km^2(占0.11%)和3.01 km^2(占0.09%)。从空间变化来看,1972~2013年,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植被减少了461.14 km^2,1998~2013年期间,该保护区东部植被面积大幅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植被覆盖度 像元二分模型 空间分布动态 艾比湖湿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
原文传递
上一页 1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