期刊文献+
共找到337篇文章
< 1 2 17 >
每页显示 20 50 100
烧结大烟道废气循环利用合理氧含量和温度控制研究 被引量:2
1
作者 潘文 焦光武 +3 位作者 周继良 高新洲 赵志星 赵俊花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6年第2期54-57,共4页
研究了利用烧结大烟道废气进行热风烧结时合理的废气氧含量和废气温度,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废气氧含量和废气温度对烧结料层碳燃烧及料层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建议循环废气温度控制在300~350℃,最高不高于400℃,最低不... 研究了利用烧结大烟道废气进行热风烧结时合理的废气氧含量和废气温度,利用Fluent软件模拟了不同废气氧含量和废气温度对烧结料层碳燃烧及料层温度场分布的影响。根据模拟结果,建议循环废气温度控制在300~350℃,最高不高于400℃,最低不低于250℃;循环废气中的氧含量控制在19%以上,最低不能低于17%。基于上述基础研究,对迁钢360m2烧结机实施了烧结大烟道废气循环改造,改造后循环废气氧含量达到19%,废气温度达到310℃,烧结矿质量明显改善,平均粒径提高2.25 mm。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风烧结 大烟道废气 循环利用 氧含量 温度
原文传递
铜对低合金钢高温热塑性的影响
2
作者 姜英花 刘柏松 《上海金属》 2025年第2期46-49,共4页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铜对低合金钢高温热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2%Cu(质量分数)使低合金钢的高温热塑性降低;不含铜的低合金钢的脆性温度区间为763~733℃,含铜低合金钢为782~715℃,热塑性低谷的温度区间扩大了37℃... 采用Gleeble-3800热模拟试验机研究了铜对低合金钢高温热塑性的影响。结果表明:添加0.2%Cu(质量分数)使低合金钢的高温热塑性降低;不含铜的低合金钢的脆性温度区间为763~733℃,含铜低合金钢为782~715℃,热塑性低谷的温度区间扩大了37℃;与不含铜的低合金钢相比,含铜低合金钢的铁素体膜较薄,细小的碳氮化物较多。膜状铁素体和碳氮化物析出使含铜低合金钢的高温热塑性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低合金钢 热塑性 膜状铁素体 析出物
下载PDF
用图像分析法与光度计法测试煤的镜质体随机反射率的对照研究
3
作者 郭德英 李东涛 +3 位作者 马超 代鑫 刘洋 徐荣广 《燃料与化工》 2025年第1期1-4,共4页
对首钢常用炼焦煤分别用图像分析法和光度计法进行镜质组随机反射率的测定,通过实验结果的对比分析,发现图像分析法测试镜质体反射率结果偏差更小,实验结果重复性更好。
关键词 炼焦煤 镜质组随机反射率 图像分析 光度计
下载PDF
Al2O3-SiO2-CaO-FeO四元体系煤灰结构及流动性关系的实验和理论研究 被引量:8
4
作者 代鑫 白进 +4 位作者 李东涛 袁苹 颜婷珪 孔令学 李文 《燃料化学学报》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9年第6期641-648,共8页
将分子动力学、热力学计算与实验结合研究了Al2O3-SiO2-CaO-FeO四元体系灰渣黏度变化机理。在Al2O3-SiO2-CaO-FeO四元体系中,钙铁质量比(简称钙铁比,下同)增加,黏度下降,黏温曲线类型由结晶渣转变为玻璃渣,钙铁比为2时为黏温特性转变的... 将分子动力学、热力学计算与实验结合研究了Al2O3-SiO2-CaO-FeO四元体系灰渣黏度变化机理。在Al2O3-SiO2-CaO-FeO四元体系中,钙铁质量比(简称钙铁比,下同)增加,黏度下降,黏温曲线类型由结晶渣转变为玻璃渣,钙铁比为2时为黏温特性转变的拐点。钙铁比小于2时,体系中的矿物质主要是结晶矿物质,体系中降温过程中生成晶体矿物较多,当钙铁比大于2时,体系以无定形矿物质为主;从微观角度分析,钙铁比增加导致体系中Al由六配位([AlO6]9-)转变为四配位([AlO4]5-),钙铁两种原子对体系中六配位铝的影响存在竞争作用。体系中的桥氧含量降低,体系的聚合程度降低,稳定性降低。通过四元体系的氧键为桥梁,建立了碱性组分含量与黏度的函数关系。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分子动力学 热力学计算 煤灰结构 氧键类型 钙铁比
下载PDF
烧结高温烟气循环工艺提质减排机理研究 被引量:9
5
作者 潘文 赵民革 +3 位作者 张志东 焦光武 刘征建 赵志星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18年第4期59-63,共5页
烧结高温烟气循环工艺在首钢股份公司360 m2烧结机上成功应用后取得了烧结矿返矿率下降6.6%,粉尘排放降低27.30%,SO2减排15.34%的综合效果。本文通过烧结矿分层检测,烧结烟气、粉尘分析等手段实测了该工艺的提质和减排效果,并对其机理... 烧结高温烟气循环工艺在首钢股份公司360 m2烧结机上成功应用后取得了烧结矿返矿率下降6.6%,粉尘排放降低27.30%,SO2减排15.34%的综合效果。本文通过烧结矿分层检测,烧结烟气、粉尘分析等手段实测了该工艺的提质和减排效果,并对其机理进行了分析。根据检测分析结果,烟气循环工艺改善了表层烧结矿的强度和成品率,提升了整体烧结矿的转鼓指数和返矿率指标;该工艺实施后烧结烟气中SO2浓度在一定程度上富集,烧结料层对粉尘的吸附作用和对二噁英的分解作用使得烧结污染物排放大幅度降低。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大烟道废气 循环利用 质量改善 污染物减排 二噁英
原文传递
硅磷质量比对钢铁材料抗氧化性能的影响 被引量:1
6
作者 王林 于洋 +3 位作者 王畅 高小丽 周娜 张嘉琪 《上海金属》 CAS 2022年第6期32-37,共6页
以工业纯铁为原料,并添加不同量的硅和磷制备了含0.002%(质量分数)碳和硅磷质量比为1、3、6和12的钢铁材料试样,研究了试样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硅磷质量比的增大,试样的抗氧化性能提高,氧化铁皮与基体之间的元素富集层增厚并渗... 以工业纯铁为原料,并添加不同量的硅和磷制备了含0.002%(质量分数)碳和硅磷质量比为1、3、6和12的钢铁材料试样,研究了试样的抗氧化性能。结果表明:随着硅磷质量比的增大,试样的抗氧化性能提高,氧化铁皮与基体之间的元素富集层增厚并渗入氧化铁皮和基体,氧化铁皮鼓泡得到抑制;随着硅磷质量比的增大,元素富集层的硅含量提高,磷含量下降。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硅磷质量比 抗氧化性能 氧化铁皮 元素富集
下载PDF
短流程工艺低碳钢氧化铁皮缺陷成因分析 被引量:1
7
作者 张亮亮 吕博 +3 位作者 王建功 肖宝亮 丁健 刘朋 《锻压技术》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3年第4期146-151,264,共7页
针对短流程工艺低碳钢氧化铁皮缺陷问题,从宏观表现和微观特征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产线关键设备与该钢种工艺特点,分析了氧化铁皮缺陷产生的原因,具体为:隧道炉和感应加热过程中钢板表面温度急剧上升,氧化速率迅速增加,使得铁皮应... 针对短流程工艺低碳钢氧化铁皮缺陷问题,从宏观表现和微观特征方面进行系统研究,并结合产线关键设备与该钢种工艺特点,分析了氧化铁皮缺陷产生的原因,具体为:隧道炉和感应加热过程中钢板表面温度急剧上升,氧化速率迅速增加,使得铁皮应力上升;钢中的C含量较高,高温气化引起铁皮起泡,起泡位置内部生成二次铁皮,造成精轧过程压入,形成氧化铁皮缺陷。通过在钢中添加0.10%~0.15%的Si元素,同时优化隧道炉内气氛和感应加热出口温度,最终有效地减少了氧化铁皮缺陷。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短流程工艺 低碳钢 氧化铁皮 热轧板 起泡
原文传递
一种哑光透明有机复合涂层对钢铁材料的防腐蚀性能
8
作者 王胜荣 曹建平 +1 位作者 杨建炜 高立军 《材料保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18年第3期127-130,共4页
采用透明无色哑光清漆对钢铁材料进行涂装防护可以在保留其原貌的基础上提供防腐蚀能力。为此,研究了环氧清漆和氟碳哑光清漆复合涂层在不同周期盐雾加速老化试验下对钢板的物理、化学性能和防护屏蔽性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涂层... 采用透明无色哑光清漆对钢铁材料进行涂装防护可以在保留其原貌的基础上提供防腐蚀能力。为此,研究了环氧清漆和氟碳哑光清漆复合涂层在不同周期盐雾加速老化试验下对钢板的物理、化学性能和防护屏蔽性与时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复合涂层在3 000 h盐雾试验后底板并未生锈,涂层也未发生开裂、鼓泡和脱落等破坏形式,涂层的等级评定为0级.涂层附着力随盐雾时间的变化符合指数函数模型,在整个盐雾周期内涂层表现的是一个纯电容元件的特征,涂层对腐蚀性介质的阻挡作用较强。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透明有机复合涂层 环氧树脂 氟碳树脂 防腐蚀性能
下载PDF
退火温度对超深冲搪瓷钢成型性能及再结晶织构的影响 被引量:2
9
作者 刘再旺 郭敏 +4 位作者 滕华湘 杨利斌 梁轩 刘广会 刘顺明 《金属热处理》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91-97,共7页
在不同温度下对超深冲搪瓷钢进行连续退火,通过拉伸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退火后搪瓷钢的力学性能、再结晶织构、组织及第二相粒子。结果表明,试验钢退火后的再结晶织构主要分布在γ取向线上,织构类型主要为{... 在不同温度下对超深冲搪瓷钢进行连续退火,通过拉伸试验机、X射线衍射仪、光学显微镜和透射电镜研究了退火后搪瓷钢的力学性能、再结晶织构、组织及第二相粒子。结果表明,试验钢退火后的再结晶织构主要分布在γ取向线上,织构类型主要为{111}<110>和{111}<112>,是钢板获得高r值的有益类型织构。随退火温度的升高,r值升高,归因于{111}<110>和{111}<112>织构的密度随退火温度的升高而增大,其中{111}<110>织构的密度增幅明显,{111}<112>织构的密度增幅很小甚至减小。{111}<110>织构的密度增幅明显,归因于TiC粒子粗化引起的对{111}<110>织构取向晶粒钉扎的减弱。TiC粒子的粗化是退火过程中{111}取向晶粒,尤其是{111}<110>取向晶粒充分发展的必要条件,是钢板获得优异成型性能的重要因素。同时,随着{111}织构密度的增加,钢板的强度降低,断后伸长率增加,成型性能越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超深冲搪瓷钢 退火温度 再结晶织构 第二相
原文传递
异钢种连铸混浇模型及试验研究 被引量:1
10
作者 李新 初仁生 +3 位作者 刘洋 宁林新 张虎成 谢翠红 《上海金属》 CAS 2024年第4期71-77,共7页
针对连铸异钢种混浇过程化学成分变化及混浇坯长度预测的问题,基于某厂实际钢液混浇过程,建立了异钢种混浇模型,并结合工业试验研究了连铸工艺条件对混浇坯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混浇模型预测的铸坯化学元素含量偏差在±2%以内,... 针对连铸异钢种混浇过程化学成分变化及混浇坯长度预测的问题,基于某厂实际钢液混浇过程,建立了异钢种混浇模型,并结合工业试验研究了连铸工艺条件对混浇坯长度的影响。结果表明:该混浇模型预测的铸坯化学元素含量偏差在±2%以内,可用于混浇坯的化学元素含量预测及长度判定。铸机通钢量保持34.6 m^(3)/h不变,中间包剩余钢液质量从38 t减少至30 t,混浇坯长度从7.13 m减小至5.70 m;中间包剩余钢液质量34 t,通钢量从26.9 m^(3)/h增至42.3 m^(3)/h,混浇坯长度从10.45 m减小至5.70 m;中间包剩余钢液质量34 t,通钢量为34.6 m^(3)/h时,新钢液注入流量从50.0 m^(3)/h增至73.1 m^(3)/h,混浇坯长度均约8.71 m,新钢液注入流量对混浇坯长度的影响可以忽略。以炉次分割线为基准可以实现混浇坯和正常坯的精确判定。 展开更多
关键词 连铸 钢种混浇 混浇模型 成分变化 混浇坯判定
下载PDF
京唐烧结配矿结构优化及生产实践 被引量:1
11
作者 罗尧升 陈绍国 +4 位作者 石江山 刘勇君 张亚鹏 潘文 赵景军 《山西冶金》 CAS 2024年第3期14-16,19,共4页
首钢京唐公司基于自身配矿结构特点和降本增效的实际需求,烧结尝试大比例使用高性价比但SiO_(2)、Al_(2)O_(3)含量较高的3种新矿粉。通过开展研究铁矿粉同化性、液相流动性等基础性能以及烧结杯实验,分析了新矿粉配加后对烧结技术经济... 首钢京唐公司基于自身配矿结构特点和降本增效的实际需求,烧结尝试大比例使用高性价比但SiO_(2)、Al_(2)O_(3)含量较高的3种新矿粉。通过开展研究铁矿粉同化性、液相流动性等基础性能以及烧结杯实验,分析了新矿粉配加后对烧结技术经济指标的影响,并根据研究结果进行了替代主流矿粉的生产应用。实践表明,3种矿粉在混匀矿中总质量占比提高至20%以上替代主流矿粉是可行的。同时,结合京唐烧结工艺控制,实现了烧结矿质量整体稳定,配矿成本降低,铁水原料费用可降低约4元/t。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烧结配矿 高性价比 烧结矿质量 成本降低
下载PDF
镀层厚度对热纯锌板及热基锌铝镁板抗石击腐蚀性能的影响
12
作者 邵蓉 黎敏 +6 位作者 刘永壮 董妮妮 李润昌 刘新华 刘洋 刘武华 王朝斌 《腐蚀与防护》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3期30-36,共7页
采用抗石击试验和中性盐雾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镀层厚度热镀锌(GI)板以及热基锌铝镁(ZM)板的抗石击腐蚀性能。结果表明:ZM板镀层硬度大于GI板镀层,GI试样的石击坑深度均大于50μm,而ZM120和ZM275试样的石击坑深度平均值分别仅为22.1μm... 采用抗石击试验和中性盐雾试验,对比研究了不同镀层厚度热镀锌(GI)板以及热基锌铝镁(ZM)板的抗石击腐蚀性能。结果表明:ZM板镀层硬度大于GI板镀层,GI试样的石击坑深度均大于50μm,而ZM120和ZM275试样的石击坑深度平均值分别仅为22.1μm、23.0μm;经过1176h中性盐雾试验后,GI275与GI1200石击试样表面红锈面积分别达到50%及10%,ZM120及ZM275石击试样表面无红锈;当镀层厚度相同时,ZM板的耐蚀性明显优于GI板,且同种镀层试样的耐蚀性随镀层厚度增加而提升;ZM板镀层中的Mg可有效缓冲表面薄液膜的pH,降低OH-含量,进而抑制ZnO生成,镀层腐蚀产物主要是致密的Zn5(OH)8Cl_(2)·H_(2)O,可形成物理屏障,并作为电子绝缘体阻止电化学腐蚀反应的进一步进行。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锌镀层 锌铝镁镀层 抗石击腐蚀性能 耐蚀性
下载PDF
热基锌铝镁镀层钢切边初始腐蚀机理和保护性能研究
13
作者 庞晟 何鑫 +2 位作者 商婷 刘超 程学群 《材料保护》 CAS CSCD 2024年第6期29-35,58,共8页
以低铝低镁型Zn1.5Al1.1Mg热基锌铝镁镀层板为研究对象,采用SEM、EDS、XRD等方式,明确了低铝低镁锌铝镁镀层板其切边的初始腐蚀机制,并通过SEM、XRD对浸泡实验和循环腐蚀实验后的试样其切边处的腐蚀产物种类和形貌进行分析,研究锌铝镁... 以低铝低镁型Zn1.5Al1.1Mg热基锌铝镁镀层板为研究对象,采用SEM、EDS、XRD等方式,明确了低铝低镁锌铝镁镀层板其切边的初始腐蚀机制,并通过SEM、XRD对浸泡实验和循环腐蚀实验后的试样其切边处的腐蚀产物种类和形貌进行分析,研究锌铝镁镀层对其切边处的保护性能。结果表明:锌铝镁镀层其切边是由纯Zn相、Zn-MgZn_(2)二元共晶、Zn-MgZn_(2)-Al三元共晶3种组织构成;含有MgZn_(2)相的三元共晶和二元共晶在锌铝镁切边的腐蚀初期通常作为腐蚀萌生点,进而扩展到整个镀层;在锌铝镁镀层切边的长期腐蚀过程中,Zn元素起到主要保护作用,游离的Zn^(2+)通过形成碱式碳酸锌[Zn_(5)(OH)_(6)(CO_(3))_(2)]和碱式氯化锌[Zn_(5)(OH)_8Cl_(2)·H_(2)O]在镀层切边处堆积,阻碍腐蚀介质的纵向扩展,当其转变为多孔氧化锌时,镀层保护失效,切边受到破坏。 展开更多
关键词 热基锌铝镁镀层 切边 腐蚀机理 微观组织 循环腐蚀试验
下载PDF
钢渣资源化利用与实践 被引量:4
14
作者 杨光 杨志强 +3 位作者 石磊 郭俊祥 王飞 代鑫 《冶金能源》 北大核心 2024年第5期37-40,59,共5页
通过预处理技术、循环利用技术、末端资源化利用技术来处理转炉钢渣,实现了转炉钢渣的全量利用,达到了固废不出厂的目的。转炉渣和脱硫渣通过预处理技术进行了渣钢渣铁分离,分别作为炼钢和炼铁原料,实现含铁物料的循环利用;烧结矿配入1.... 通过预处理技术、循环利用技术、末端资源化利用技术来处理转炉钢渣,实现了转炉钢渣的全量利用,达到了固废不出厂的目的。转炉渣和脱硫渣通过预处理技术进行了渣钢渣铁分离,分别作为炼钢和炼铁原料,实现含铁物料的循环利用;烧结矿配入1.93%的尾渣代替熔剂,保证了烧结经济技术指标稳定;应用KR脱硫渣热态循环利用技术后,铁水温降相对减少10℃左右,脱硫剂消耗降低约40%;根据钢渣尾渣的物化特性,开发出钢渣微粉、全固废胶凝材料、路基料、免烧砖等产品,提高了尾渣的利用率和附加值,实现了钢渣尾渣跨行业协同利用。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钢渣 预处理工艺 循环 资源化利用
下载PDF
硼镁铁精粉的烧结性能试验及工业应用 被引量:1
15
作者 王春来 潘文 +2 位作者 辛越 杨志宇 贺道山 《烧结球团》 北大核心 2024年第1期72-79,共8页
为了拓展可用铁矿资源的来源途径,本文对一种含硼、镁的铁矿资源(丹东硼镁铁精粉)的烧结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并开展相关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硼镁铁精粉的同化性能与杨迪粉接近,液相流动性能与PB粉接近;在现有烧结原料和工艺条件下,硼... 为了拓展可用铁矿资源的来源途径,本文对一种含硼、镁的铁矿资源(丹东硼镁铁精粉)的烧结性能进行试验研究,并开展相关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硼镁铁精粉的同化性能与杨迪粉接近,液相流动性能与PB粉接近;在现有烧结原料和工艺条件下,硼镁铁精粉等比例替代地方磁精粉,有利于提高烧结矿的成品率,降低固体燃料消耗,改善烧结矿的低温还原粉化性能。该铁精粉配比低于10%对提高烧结机利用系数和烧结矿转鼓强度有利,高于10%对上述两个指标有负面影响。工业应用试验结果表明,配加3%的硼镁铁精粉后,烧结矿的全铁品位略有降低,烧结矿中B_(2)O_(3)质量分数增加,达到0.56%;烧结矿的粒度组成得到优化,(5,10)mm和≤5 mm的粒级占比分别降低0.79%和1.29%,>40 mm的粒级占比增加3.01%;烧结机利用系数由1.60 t/(m^(2)·h)提高到1.62 t/(m^(2)·h),烧结矿转鼓强度提高2.22个百分点,低温还原粉化指数(>3.15 mm)由58.80%上升至60.29%,烧结矿产、质量指标均有明显改善。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铁精粉 烧结性能 同化性 液相流动性 低温还原粉化率
原文传递
汽车大梁用高等级钢板表面质量控制
16
作者 张亮亮 张大伟 +3 位作者 周绍轩 李恺 蔡宁 吕博 《上海金属》 CAS 2024年第6期42-47,共6页
汽车大梁用高等级钢板酸洗后表面局部发黑。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辉光放电光谱仪、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和三维形貌仪等研究了酸洗后钢板表面发黑的原因。结果表明:酸洗板表面发黑处呈沟壑状,其粗糙度大于正常处,且有较多含Ti和Mn的颗粒物... 汽车大梁用高等级钢板酸洗后表面局部发黑。采用扫描电子显微镜、辉光放电光谱仪、电子探针显微分析仪和三维形貌仪等研究了酸洗后钢板表面发黑的原因。结果表明:酸洗板表面发黑处呈沟壑状,其粗糙度大于正常处,且有较多含Ti和Mn的颗粒物;Ti、Mn等合金元素不均匀地富集于热轧钢板表面,且由于精轧工序用水量过大,影响钢板表面氧化铁皮的结构,酸洗后钢板表面较粗糙,从而导致钢板表面局部发黑。通过将原材料钛的质量分数从0.12%降至0.07%,并将精轧入口温度提高20℃,酸洗后汽车大梁用高等级钢板表面的发黑现象显著减少。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汽车大梁用高等级钢 表面发黑 氧化铁皮 元素富集
下载PDF
高炉风口水腔结垢原因及防治措施
17
作者 赵锦 贾利涛 +4 位作者 张玉瑶 董舒宇 武建龙 黄俊杰 徐萌 《冶金动力》 2024年第3期50-55,共6页
针对某钢铁厂高炉风口水腔结垢问题,对垢样进行X射线衍射(XRD)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垢样的主要成分为CaSO_(4)、CaSO_(4)·2H_(2)O和CaSO_(4)·0.5H_(2)O。分析高炉风口循环冷却水水质和原有阻垢剂性能,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调控循... 针对某钢铁厂高炉风口水腔结垢问题,对垢样进行X射线衍射(XRD)检测,检测结果显示垢样的主要成分为CaSO_(4)、CaSO_(4)·2H_(2)O和CaSO_(4)·0.5H_(2)O。分析高炉风口循环冷却水水质和原有阻垢剂性能,提出相应的改善措施,调控循环冷却水硬度在400 mg/L以下,并在原阻垢剂中配加6 mg/L乙二胺四甲叉磷酸钠(EDTMPS),有效避免了风口水垢的形成,提高了高炉风口的寿命。 展开更多
关键词 风口 水垢 阻垢剂 硬度 循环冷却水
下载PDF
氧含量对钢耐蚀性能的影响
18
作者 严春莲 秦汉成 +3 位作者 崔桂彬 其其格 赵梦莹 刘锟 《工程科学学报》 EI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704-714,共11页
为了考察氧含量对钢耐蚀性能的影响,冶炼了不同氧含量(质量分数在20×10-6~200×10-6范围)的碳钢和耐候钢.通过扫描电镜夹杂物分析、极化实验、全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钢中夹杂物类型、形态、数量、尺寸等随氧含量变化而变化的规... 为了考察氧含量对钢耐蚀性能的影响,冶炼了不同氧含量(质量分数在20×10-6~200×10-6范围)的碳钢和耐候钢.通过扫描电镜夹杂物分析、极化实验、全浸实验等方法研究了钢中夹杂物类型、形态、数量、尺寸等随氧含量变化而变化的规律,以及对耐蚀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随着钢中氧含量逐渐增大,钢中夹杂物由长条状MnS、Al2O3向颗粒状硅酸盐转变,夹杂物总数量、平均尺寸逐渐增大,譬如氧质量分数从20×10-6、60×10-6增大到195×10-6时,MnS数量占比从69.9%、23.7%减少到5.8%,硅酸盐数量占比从3.4%、54.9%增大到73.2%,夹杂物总面积分数从0.01%、0.04%增大至0.25%,等效圆直径从0.78µm、1.15µm增大至4.65µm;点蚀电位呈升高趋势,整体升高40 mV左右;腐蚀速率先下降又回升,遵从三次函数变化规律,其中氧质量分数从20×10-6~30×10-6增大到60×10-6,碳钢腐蚀速率降低53%,耐候钢腐蚀速率降低24%,耐蚀性均提高.分析认为,氧质量分数在20×10-6~100×10-6范围,易诱发腐蚀的长条状硫化物减少以及固溶氧增多而引起基体电位升高的共同作用导致在全浸腐蚀环境下钢的耐蚀性增强;氧质量分数在100×10-6~200×10-6范围,夹杂物的数量急剧增多使得钢的耐腐蚀性降低.适当增大氧含量,可开发经济型耐腐蚀钢. 展开更多
关键词 氧含量 耐蚀性能 耐候钢 夹杂物 腐蚀速率 耐腐蚀钢
下载PDF
基于冶金渣的低碳胶凝材料制备及其性能研究
19
作者 杜惠惠 王飞 +4 位作者 齐子函 杨红军 李宁 赛音巴特尔 孟义春 《新材料·新装饰》 2024年第22期10-13,共4页
为提高冶金渣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建筑材料的碳排放,文章研究了一种以多种冶金渣为原料的新型低碳胶凝材料。基于单因素试验方法,优化了低碳胶凝材料的配合比,并讨论了不同粉磨方法对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碳胶凝材料中矿渣、... 为提高冶金渣的综合利用率,减少建筑材料的碳排放,文章研究了一种以多种冶金渣为原料的新型低碳胶凝材料。基于单因素试验方法,优化了低碳胶凝材料的配合比,并讨论了不同粉磨方法对胶凝材料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低碳胶凝材料中矿渣、钢渣和脱硫石膏的最佳比例分别为52%、33%和15%,且以各原料单独粉磨后按比例混合的半混磨方式制备低碳胶凝材料,28 d抗压强度可达到69.00MPa。可见,新型低碳胶凝材料为建筑领域的超低碳排放和循环利用提供了新思路。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冶金渣 低碳胶凝材料 配比优化 循环利用
下载PDF
车用先进高强钢表面分析及胶接性能研究
20
作者 邵蓉 黎敏 +4 位作者 刘永壮 曹建平 郝玉林 蔡宁 李学涛 《表面技术》 EI CAS CSCD 北大核心 2024年第4期211-219,共9页
目的明确不同先进高强钢表面氧化物形貌、成分及含量对胶接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本研究采用白光干涉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高强钢表面形貌,通过金相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其显微组织及物相,采用直读... 目的明确不同先进高强钢表面氧化物形貌、成分及含量对胶接性能的影响规律。方法本研究采用白光干涉仪、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透射电子显微镜(TEM)观察高强钢表面形貌,通过金相显微镜及X射线衍射仪(XRD)分析其显微组织及物相,采用直读光谱仪、辉光光谱仪(GDS)以及X射线光电子能谱仪(XPS)表征高强钢表面特征元素及氧化物种类。结合接触角测试对比不同高强钢表面润湿性,并分析总结高强钢表面成分对胶接性能的影响规律。结果DH780表面以膜层状Al基氧化物为主,DP980、DP1180以及CP1180表面以Si、Mn、Cr颗粒状氧化物为主。其中DH780的表面润湿性最差,自由能最小。CP1180钢表面具有最少的氧化物含量及最小的颗粒尺寸,其表面润湿性最好,表面自由能最高。DP钢随强度提高,表面氧化物含量增加,润湿性降低。对于同种焊装胶,DH780胶接剪切强度最小,CP1180剪切强度最大。结论高强钢表面氧化物富集对表面润湿性及表面自由能具有重要影响,尤其Al基氧化物的存在会明显降低胶接接头的剪切强度。一方面是氧化物导致表面自由能降低,黏附功下降,另一方面氧化物会阻止胶中极性基团与基体表面形成强化学键,而更多地形成氢键。Al基氧化物由于呈薄膜状覆盖于高强钢表面,故对胶接性能的影响最大。 展开更多
关键词 先进高强钢 表面成分 润湿性 胶接性能
下载PDF
上一页 1 2 17 下一页 到第
使用帮助 返回顶部